流行病学重点17
流行病学考试重点
流行病学第一章绪论1、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基本内涵:①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②它的研究内容不仅是研究各种疾病,而且研究健康状态;③它的研究方法的重点是研究基本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④它的研究目的落实在为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研究性质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观察性研究按设计类型可分为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监测、生态学研究),分析性研究(病历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项目);理论流行病学研究。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1、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的人群现象,也即疾病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区间客观存在的态势,是一个变化的连续动态过程,受到病因环境人群特征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2、发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X K,(k=100%、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
观察时间多以年表示。
应用:发病率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等,可直接用于病因研究!3、患病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k=100%、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4、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①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内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综合,而发病率的分子则为一定时期内暴露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②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发生情况的动态指标。
流行病学重点笔记
流行病学(绪论)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按研究设计类型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病因与疾病的分布)1、病因: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
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2、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病因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3、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
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
(相关不等于因果,因果也不一定相关)。
5、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
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 / 同期暴露人口× K一般为1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6、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罹患率。
罹患率=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 / 同期暴露人口× K7、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患病率(又称现患率)。
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 / 同期平均人口× K8、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
续发率=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 / 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 K9、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10、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人群、地区、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家庭)、地区分布(国家间、国内、城乡、局部地区)、时间分布(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11、横断面分析(属描述性研究)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12、易感人口增加,导致麻疹流行:宿主因素发生变化,宿主比重增加。
13、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引起流感流行:环境因素不变,病因比重增加。
流行病学正文部分-第6版第17章.遗传流行病学
第十七章遗传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genetic epidemiology)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医学遗传学、流行病学与数理统计学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流行病学的分支之一。
遗传学家阐明了正常性状的传递规律及一些遗传性疾病的遗传原理,但在对一些复杂的与遗传有关的疾病进行研究时遇到一定困难。
这些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出生缺陷、精神分裂症等,常受多个基因控制,同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疾病不能用简单的孟德尔定律来分析,因而也就自然地导致了医学遗传学与流行病学的结合,产生了这一学科分支。
近30年来,随着医学遗传学及流行病学方法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及数理统计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以及这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遗传流行病学得到了很大的充实与发展。
遗传流行病学已成为许多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研究、揭示遗传因素在人类疾病,特别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等诸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为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探讨人类遗传变异与疾病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与必要的工具。
可以预料,未来一、二十年,遗传流行病学将会有更快的发展。
第一节概述一、概念遗传流行病学是研究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病因、以及制定预防和控制对策的学科。
它着重研究疾病发生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作用的方式、后果和预防控制的方法。
由此可见,遗传流行病学是以与遗传有关的疾病为研究内容,以预防、控制这些疾病为目的。
遗传流行病学与传统流行病学的主要区别是,它首先考虑遗传因素及家庭相似性;与医学遗传学的主要区别是以人群为着眼点;遗传流行病学区别于群体遗传学则在于,后者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和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而前者关注的是疾病或健康状态。
二、疾病病因中遗传与环境的相对意义了解一种疾病在多大程度上受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与控制这些疾病的对策与措施密切相关。
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复习重点
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复习重点第一章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的特征➢群体特征➢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第二章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 1. 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疾病病因的基础;⏹ 2. 帮助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 3. 为合理地制订疾病的防制、保健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根据。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1.发病率(Incidence Rate)定义: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意义:是衡量某时期某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危险性大小,对疾病发生过程进行描述的一种指标。
❖发病时间❖观察时间: 罹患率❖分子:新发病例数❖分母:暴露人口观察时间内观察地区的人群有可能患所要观察的疾病❖应用:一些急性疾病,死亡率较低的疾病分布的描述。
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疫措施效果。
2.罹患率(Attack Rate)说明: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爆发流行情况。
3.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定义:某特定时间内某病的现患(新、旧)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意义:是人群中某疾病的静态构成比例,而不是发生过程的描述。
应用:一般用于描述病程长的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可通过横断面调查。
(1)观察时间:“时点患病率”“期间患病率”(2)分子、分母的界定分子:为新、旧病例,即现患病例分母:同期平均人口数(3)和发病率和病程的关系:患病率受发病率、病程的影响,如某病发病率和病程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稳定:患病率(P)=发病率(I)×病程(D)(4)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4.感染率(Infection Rate)(K =100%)定义:指在调查时所检查的样本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流行病学考试重点
答:依据有:①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其发病率均高;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③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④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⑤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⑴RR= Ie/ I0=10.2,表明吸烟组肺癌发病的危险是非吸烟组的10.2倍。
⑵AR= Ie-I0=46.0/10万人年,表明由于吸烟增加的肺癌的发生率的大小为46.0/10万人年。
⑶AR%=(Ie-I0)/ I0×100%=90.2%,表明吸烟人群中归因于吸烟的发病占全部病因的90.2% 。
发病率 患病率
定义 指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曾患有某病(新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
分子 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 新旧病例之和
分母 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 被观察人数
数值 理论上发病率可以大于1 小于等于1
应用 常用于描述疾病分布;提出病因假说,探索可能的病因;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疾病监测资料;前瞻性研究。 患病率取决于发病率和病程两个因素。常用于表示病程长的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情况,可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需要量、医疗质量评价、医疗费的投入等提供科学依据。
3、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患病率升高的因素:①病程延长;②发病率升高③病例迁入;④健康者迁出;⑤诊断水平提高;⑥报告率提高;⑦未治愈者寿命延长;⑧易感者迁入。
影响患病率降低的因素:①病程缩短;②发病率下降;③病例迁出;④健康者迁入;⑤治愈率提高;⑥病死率提高
4、简述年龄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试述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有几种?有何区别?
流行病学题库 流行病学重点
1、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流行病学任务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揭示现象”第二阶段是“找出现象”第三阶段是“提供措施”2、流行病学的特征(观点):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心理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填空题)3、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患病率是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4、患病率和发病率是区别:患病率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发病率和病程,因此患病率的变化可反映出发病率的变化或疾病结果的变化或两者兼有。
患病率下降既可由于发病率下降,也可由于病人恢复快或死亡快,病程缩短所致。
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和病程三者的关系是: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5、疾病流行的强度:散发是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
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大流行是指某病有时迅速蔓延可跨越一省、一国或一州,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
6、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a、横断面分析的优缺点:多用于发病率、死亡率等没有明显长期变动趋势的疾病的分析,但不能正确显示致病因子与年龄的关系。
b、年龄期间队列分析,是利用出生队列资料将疾病年龄分布和时间分布结合起来描述的一种方法,它在评价疾病的年龄分布长期变化趋势及提供病因线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7、时间分布的类型: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选择题)8、地方性疾病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判断一种疾病是否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a、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的发病率均高。
b、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频率均低,甚至不发病。
c、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
流行病学重点
流行病学重点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分章节整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二、问答题:1、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三大类。
观察法主要有描述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筛检、生态学研究)和分析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法主要实验流行病学包括临床试验、现场试验(个体试验、社区试验);数理法主要有理论流行病学。
2、生态学研究概念答:称相关性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类型,它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某种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一、名词解释:1、发病率:是表示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是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反映疾病对人群影响的程度,发病率高对人群危害大。
2、罹患率:是测量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较短,能根据暴露程度较精确地测量发病频率,在食物中毒、职业中毒或传染病的暴发及流行中,经常使用。
3、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指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
通常用来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
4、感染率:指在某个时间内所检查的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例。
性质与患病率相同。
5、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也称家庭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的百分率。
“原发病例”:为家庭中第一例病例,不计算在续发病率内。
续发病例:为自原发病例出现后,在该病最短潜伏期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生的病例。
流行病学考试重点
临床流行病学考试重点第一章绪论●流行病学(epidermiology)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索疾病病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研究性质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按设计类型可分为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监测、生态学研究),分析性研究(病历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项目),理论流行病学研究。
●特征: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
●流行病学的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②疾病的发病过程;③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生态学);④病因论;⑤病因推断的原则;⑥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⑦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
●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的人群现象,也即疾病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区间客观存在的态势,是一个变化的连续动态过程,受到病因环境人群特征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疾病流行强度又称疾病社会反应,是指一种病在一个地区某一时期内存在的数量多少,以及各病例之间的联系程度,也是疾病在人群中的数量变化。
表示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有散发、流行和大流行。
●散发发病率呈现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称为散发。
●爆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流行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称为流行。
●大流行在一定时间内,某病的发病率大大超过流行的水平,而且迅速蔓延,可以涉及全国,甚至超过国界涉及数国、数洲。
●Cross sectional study横断面研究:由于现况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是在某一时点或在某一个短时间内收集的,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疾病或健康状态分布情况以及人们的某些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就像时间上的一个横断面,故称横断面研究或横断面调查,又由于主要使用患病率指标,所以又称为患病率调查prevalence study或现患调查。
流行病学考试重点
流⾏病学考试重点流⾏病学1.发病指标:①发病率(incidence rate)指⼀定时期内,特定⼈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常⽤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制措施效果;②罹患率(attack rate)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般⽤于衡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频率,观察时间以⽉、周、⽇或⼀个流⾏期为时间单位,多⽤于描述⾷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暴发流⾏;③患病率(prevalence rate)亦称现患率或流⾏率,指在特定时间内,⼀定⼈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例。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④感染率(infection rate)指在受检查的⼈群中某病现有感染⼈数所占⽐率,通常⽤百分率表⽰;⑤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也称⼆代发病率,指在⼀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代病例的百分率。
⾃原发病例出现后,在该病最短⾄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的病例称为续发病例,即⼆代病例。
继发率=易感接触者中的续发病例数/易感接触者总数*100%。
计算续发率要掌握的资料有:原发病的发病时间、接触者中易感者⼈数、观察期内的⼆代病例数。
2.患病率与发病率区别:①患病率的分⼦为特定时间内所调查⼈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总和,⽽发病率分⼦为异性时期内暴露⼈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②患病率是横断⾯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情况的静态指标,⽽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发⽣情况的动态指标。
3.死亡指标:①死亡率(mortality rate)是指某⼈群在⼀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数在该⼈群中所占的⽐例。
是测量⼈群死亡危险最常⽤的指标,其分⼦为死亡⼈数,分母为该⼈群年平均⼈⼝数。
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是⼀种未经过调整的死亡率,所以通常被称为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是衡量⼈群因病伤死亡危险⼤⼩的指标,是⼀个国家或地区⽂化、卫⽣⽔平的综合反映。
流行病学重点整理
流⾏病学重点整理1.流⾏病学特征①群体的特征;②对⽐的特征;③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④社会⼼理的特征;⑤预防为主的特征;⑥发展的特征2.影响患病率的原因(1)升⾼的主要因素: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治疗⽔平提⾼,患者免于死亡,但未痊愈,病程延长;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病例迁⼊;健康者迁出;易感者迁⼊;诊断⽔平提⾼;报告率提⾼。
(2)降低的主要因素: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病死率增⾼;病程缩短;治愈率提⾼;健康者迁⼊;病例迁出。
3.患病率与发病率的⽐较分类发病率患病率资料来源疾病报告、疾病监测、队列研究现况调查计算分⼦观察期间新发病例数观察期间病例数(新、旧病例)计算分母平均⼈⼝数或暴露⼈⼝数调查⼈数或平均⼈⼝数观察时间⼀般为1年或更长时间较短,⼀般为1个⽉或⼏个⽉适⽤疾病种类各种疾病慢性病或病程较长疾病特点动态描述静态描述⽤途疾病流⾏强度疾病现患状况或慢性病流⾏情况影响因素相对少,疾病流⾏情况、诊断⽔平、疾病报告质量等较多,影响发病率变动的因素,病后死亡或痊愈及康复情况及患者病程等4.影响疾病周期性及间隔时间的常见原因:①⼈⼝密集、交通拥挤和卫⽣条件差等因素利于疾病的传播。
②传播机制容易实现的疾病,当易感者积累到⾜够数量便可迅速传播。
⽽疾病流⾏后,新的易感者积累的速度,特别是新⽣⼉的增加,影响疾病周期间隔的时间,累积速度越快,间隔越短。
③病后可形成稳固免疫的疾病,⼀度流⾏后发病率可迅速下降,流⾏后⼈群免疫⽔平持续时间越久,周期间隔越长。
④还取决于病原体变异及其变异的速度。
5.现况研究定义及特点(1)定义:⼜称横断⾯研究,研究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群中的疾病或健康状况与有关变量 (因素)的关系。
(2)特点:①⼀般不设对照组;②特定时点或期间;③确定因果联系受限;④对研究对象固有的暴露因素可以作因果推断;⑤⽤现在的暴露(特征)来替代或估计过去情况是有条件的;⑥定期重复进⾏可获得发病率资料6.现况研究的常见偏倚及其控制(1)产⽣原因:①主观选择研究对象;②任意变换抽样⽅法;③调查对象不合作或因种种原因拒绝参加;④调查到的对象均为幸存者,⽆法调查死亡者;⑤回答不准确或回忆不清;调查员有意识得深⼊某些特征调查⽽忽略其他特征;⑥测量误差。
流行病学 重点
第一章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定和评价预防措施、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流行病学的应用(一)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疾病监测);(二)对社区和人群健康作出诊断;(三)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四)完整揭示疾病自然史;(五)探讨原因不明疾病的病因;(六)疾病预防;(七)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1、群体观点,最本质的特征;2、社会医学和生态学的观点3、对比的特征,即设立对照4、多病因论的观点5、概率论的观点,率、假设检验等。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性研究(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
理论性研究:流行病学模型研究。
疾病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就是指疾病的群体现象,它包括疾病的人群分布、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即“三间分布”)。
发病率(incidence rate)IR= 某期某人群中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表示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强调疾病发生的危险性。
罹患率(attack rate)AR= 观察期内的新病例数/同期的暴露人口×K。
主要用于较小范围,短时间内某病的流行。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又称现患率。
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强调的是某人群中某时间断面上患病者的比例。
发病率与患病率区别与联系①本质含义不同:发病危险与现患频率。
②计算方法不同:分子差异。
③观察方式不同:纵向与断面。
④应用范围不同:急性与慢性。
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 在一个家庭内、病房、集体宿舍、托儿所、幼儿园班组中第一个病例发生后,在该病最短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受其传染而发生的病例称续发病例(有时称二代病例)。
流病各章重点
流病各章重点流行病第一章绪论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2.流行病定义的诠释:(1)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2)任务的三个阶段(3)工作的三个范畴(4)三种基本方法(5)三大要素3.流行病学的应用4.流行病学的特征5.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分类)第二章疾病的分布一、发病频率测量指标<概念+应用>1.发病率(incidence rate/morbidity)2.罹患率(attack rate)3.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二代病例二、患病频率测量指标<概念+应用>1.患病率(prevalence)引起患病率升高的主要因素引起患病率降低的主要因素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关系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2.感染率(prevalence of infection)三、死亡与生存频率<概念+应用>1.死亡率(mortality rate)死亡专率2.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3.婴儿死亡率(IMR)4.生存率(survival rate)四、疾病负担指标<概念>1.潜在减寿年数(PYLL)2.伤残调整寿命年(DAL Y)五、疾病流行强度1.散发(sporadic)散发常见情况2.暴发(outbreak)3.流行(epidemic)4.大流行(pandemic)六、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概念(一)人群分布1.包括2.疾病分布年龄的分析方法(1)横断面分析(cross-sectional analysis)概念、特点、局限性(2)出生队列分析(birth cohort analysis)概念、特点、应用(二)地区分布1.国家间的分布及同一国家内的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的原因2.城乡分布差异原因3.地区聚集性(endemic clustering)概念(1)地方性(endemic)概念+类型(2)输入性疾病4.地方性疾病概念+判断(三)时间分布1.短期波动2.季节性3.周期性4.长期趋势(四)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移民流行病学概念+判断第三章描述性研究一、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概念、种类、特点二、现况研究(cross sectional study)1.概念2.特点3.类型普查、抽样调查优缺点4.用途5.设计与实施(1)确定研究目的(2)明确研究的类型(3)确定研究对象(4)确定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决定样本量大小的因素随机抽样方法及特点(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5)资料收集(确定拟收集资料的内容,调查员培训,资料的收集方法)(6)数据整理与分析(常用的疾病频率)6.偏倚及控制(课本P48)7.优缺点三、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 study)概念、用途、类型、优点和局限性、生态学谬误产生的原因第四章队列研究(cohort study)1.概念队列、暴露、危险因素、队列研究2.特点3.目的4.类型<概念、优缺点>5.设计及实施(一)确定设计方法的原则(二)确定研究因素(三)确定研究结局结局变量(四)确定研究现场和研究人群研究现场要求研究人群包括:(1)暴露人群(2)对照人群(五)确定样本量影响样本量的因素(六)资料收集与随访(七)质量控制6.资料分析(一)率的计算(1)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CI)(2)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ID)(3)标化死亡率(SMR)(二)效应的估计(1)相对危险度(RR)(2)归因危险度(AR)(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4)人群归因危险度(PAR)(5)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7.常见偏倚及控制8.优点与局限性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1.基本原理2.类型3.特点4.用途5.设计与实施(一)明确研究目的(二)明确研究类型(三)确定研究对象(1)病例的选择:类型、来源及优缺点(2)对照的选择:原则、来源、方法【匹配】个体匹配、频数匹配匹配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不宜使用匹配的情况(四)确定样本量影响样本量的因素(五)确定研究因素(六)资料收集方法(七)资料整理与分析6.资料的分析(1)描述性分析(2)统计推断比值比OR成组资料、1:1配对资料7.常见偏倚及控制8.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有点和局限性的比较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1.概念2.基本特点3.主要用途4.分类(1)按研究现场和对象的不同分类(2)按所具备设计的基本特征分类5.设计与实施(1)明确研究现场(2)明确试验现场(3)选择研究对象(4)估计样本含量影响样本含量大小的主要因素(5)随机化分组作用、原则、方法(6)设立对照影响研究效应的主要因素对照类型(7)盲法的应用开放试验(open trial)(8)确定结局变量及其测量方法(9)确定试验观察期限(10)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6.评价指标(1)预防措施效果评价指标考核病因预防的指标(2)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3)需治疗人数7.常见偏倚8.应注意的问题9.优缺点10.流行病学实验与队列研究异同点第七章筛检(screening)1.筛检的概念2.分类3.目的4.筛检的实施原则(1)筛检的疾病(2)合适的筛检试验筛检试验(screening test)的概念及特点金标准(3)疾病治疗(4)筛检项目实施计划及评价5.筛检试验评价指标四格表的顺序(1)真实性(validity)①灵敏度(sensitivity)与假阴性率(false negative rate)②特异度(specificity)与假阳性率(false positive rate)③正确指数(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④似然比(LR)(2)可靠性(reliability)①连续性测量资料②分类测量资料(3)预测值(predictive value)①阳性预测值(Pr+)②阴性预测值(Pr—)③预测值与真实性指标、现患率的关系(4)确定连续性测量指标的阳性截断值①独立双峰分布②部分重叠双峰分布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6.筛检项目效果评价(一)收益(yield)(1)概念及常用指标(2)提高筛检收益的方法(二)生物学效果指标(1)结局测量指标(2)关联指标(3)需要筛检人数(三)卫生经济学评价(1)成本-效果分析(2)成本-效用分析(3)成本-效益分析(四)筛查的安全性、伦理问题及可持续性分析7.筛查效果评价中常见的偏倚(1)领先时间偏倚(2)病程偏倚(3)过度诊断偏倚(4)志愿者偏倚8.筛检试验和诊断实验的比较第八章偏倚及其控制1.减少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效果2.随样本量增加,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变化3.选择偏倚类型、控制4.信息偏倚类型、控制5.混杂偏倚(混杂confounding)概念、控制混杂因素概念、基本特点第九章病因及其发现和推断1.基本概念:病因(causation of disease)、危险因素(risk factor)、因果关联2.因果关系的多样性3.病因模型(1)三角模型(2)病因的轮状模型(3)健康决定因素的生态模型(4)病因链(5)病因网(6)充分病因-组分病因模型4.发现病因的法则穆勒法则(Mill's canons)5.病因推断的过程(1)描述性研究建立病因假说(2)分析性研究检验假说(3)实验性研究验证假说(4)因果推导6.病因推断准则希尔标准(Hill's criteria)第十章预防策略1.疾病的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概念、措施、策略(2)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概念、方法(3)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概念2.重要概念(1)健康保护(health protection)(2)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3)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4)高危策略(high-risk strategy)(5)全人群策略(population-based strategy)第十一章公共卫生监测(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1.概念、基本特征(工作任务)、种类、目的、应用2.重要概念(1)被动监测(passive surveillance)(2)主动监测(active surveillance)(3)哨点监测(sentinel surveillance)(4)常规报告第十二章传染流行病学1.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传染流行病学2.传染过程(infectious process)病原体(特性:传染力、致病力、毒力、抗原性)宿主感染谱3.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一、基本环节(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1.病人(传染期概念)(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概念+流行病学意义(2)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3)恢复期(convalescence period)2.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3.受感染的动物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二)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传播因素或传播媒介、传播机制、传播方式1.经空气传播2.经水传播(饮用水、疫水)3.经食物传播4.经接触传播(直接、间接)5.经节肢动物传播/虫媒传播(机械携带、生物学传播)6.经土壤传播7.医源性传播8.垂直传播(三)易感人群人群易感性可引起人群易感性升高/降低的主要因素二、疫源地(epidemic focus)疫源地形成/消灭条件4.预防策略与措施(1)传染病监测(2)针对传染源的措施病人、病原携带者、接触者、动物传染源(3)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预防性消毒、疫源性消毒(4)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5.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1)预防接种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自动免疫预防接种注意事项(2)免疫规划免疫程序免疫规划的效果评价(免疫学效果效果评价、流行病学效果评价、疫苗规划管理评价)第十四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1.突发事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界定条件、特征、分期?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调查4.爆发事件暴露日期的计算。
流行病学考试重点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P1: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临床流行病学(clinical epidemiology)P86:是指临床医学领域内,引用现代流行病学及卫生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创新了临床科研的严格设计,测量和评价的方法,从病人群体的角度来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规律的科学.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P4:指对个体病人的医疗决策的制定不能单纯依靠经验和直觉,而要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的基础之上。
(是有意识的,明确的,审慎地利用现有最好的证据制定关于个人病人的诊治方案。
实施循证医学意味着医生要参酌最好的研究证据、临床经验和病人的意见.)流行病研究的三种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特征)P6:群体的观点;比较的观点;概率论的观点;社会心理的观点;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
流行病学的应用P7:①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确定;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与处理;③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④疾病相关监测;⑤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研究;⑥疾病的自然史研究;⑦疾病防治的效果评价。
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 P11:以疾病频率为测量指标(发病率、患病率等),来描述与分析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人群的分布现象,简称“疾病的三间分布”疾病的分布目的和意义P11:正确描述疾病的分布,有助于认识疾病的群体现象、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探讨病因提供线索,并有助于政府确定卫生服务的工作重点,为合理制定疾病的防制、保健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发病率(incidence rate):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 (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
K= 100%, 1000/千,或 10000/万…发病率应用在流行病学中,可用作描述疾病的分布,它能反映疾病发生的比率,它的变化意味着病因因素的变化。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复习重点+名解+简答+试卷集合1、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疾病的发病过程;人与环境的关系;病因论;疾病推测的原则;疾病放制的原则和策略;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等。
2、流行病学的特征:(1)群体的特征:不忽略个体,但更重视群体(2)对比的特征:只有比较才能鉴别异同(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特征(4)社会心理的特征(5)预防为主的特征(6)发展的特征3、影响患病率的因素:(1)使患病率上升的因素:1.病程延长 2.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3.发病率的增高4.病例的迁入5.健康者的迁出6.易感者的迁入7.诊断水平的提高8.报告率的提高(2)使患病率降低的因素:1.病程的缩短 2.病死率高3.发病率下降4.健康者迁入5.病例的迁出6.治愈率的提高4.5.②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如乙型肝炎;③传播机制比较难以实现的传染病,如狂犬病;④潜伏期长的传染病,如乙型肝炎。
6 . 疾病的职业分布:(1)短期波动(2)季节性(3)周期性(4)长期趋势7. 判断地方病的依据:①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的发病率都高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类似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③迁入该地区的人经过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④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减轻或治愈⑤除人以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发同样的疾病8. 现况调查的特点:(1)研究开始时一般不设立对照组(2)现况研究的特定时间(3)确定因果联系受限(4)对不合发生改变的暴露,可以提示因果关系9. 现况调查的优点:(1)常用抽样调查,其研究结果有较强的推广意义,以样本估计总体的可信度较高(2)有来自同一群体的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结果具有可比性(3)一次调查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局限性:(1)只能反映调查当时个体的疾病与暴露状况,难以确定先后因果的时相关系(2)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3)研究对象可能处于临床前期而被误定为正常人,使研究结果发生偏倚,低估该研究群体的患病水平10.现况研究常见的偏倚及控制方法:选择偏倚(无应答偏倚、幸存者偏倚)回忆偏倚调查偏倚测量偏倚选择偏性的控制方法(1)严格按照抽样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对象的选取,坚持随机化原则。
流行病学复习重点
流行病学复习重点一、流行病学定义:流行病学研究在人群中与健康有关状态和事件的分布及决定因素,以及应用这些研究以维持和促进健康问题。
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止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二、实际应用(一)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二)疾病的监测。
三)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
(四)疾病的自然史。
(五)疾病防治效果的评价。
三、流行病学特征(一)群体的特征。
(二)对比的特征。
(三)概率和数理统计的特征。
(四)社会心理的特征。
(五)预防的特征。
(六)发展的特征。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的人群现象,是描述疾病事件(发病、患病、死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区(空间)、哪些人群(人间)中发生及发生多少的现象,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
——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第一节疾病频率测量指标一、发病频率测量指标(一)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种疾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分母指观察地区内可能发生该病的暴露人口,多用该地区该时间内的平均人口应用:1反应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2描述疾病的分布3反应了病因因素的变化4 病因学的探讨和防治措施的评论5疾病的监测资料6前瞻性的研究(二)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
单位是日、周、旬、月(三)续发率指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千古奇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左右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续发率= (第一例除去)应用:是反映传染病传染力强弱的指标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二、患病频率测量指标(一)患病率也称现换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例所占比例。
时点患病率=期间患病率=能影响患病率的因素升高:1病程延长2为主语者的寿命延长3发病率增高4病例迁入5健康者迁出6易感者迁入7诊断水平提高8报告率调高降低:1病程缩短2病死率高3发病率下降4健康者迁入5病例迁出6治愈率提高患病率与发病率、病程的关系患病率取决于两个因素,发病率和病程,其变化可反映出发病率的变化可反映发病率的变化或疾病结果的变化或两者兼有。
流行病学重点
进一步通过多项独立研究验证病因假设,确 保结论的稳定性。
03
流行病学的研究设计
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是流行病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其主要目的是描述疾病或健康状 况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线索和指导。
描述性研究通常包括病例报告、病例系列、横断面调查、普查等方法。
描述性研究可以提供疾病或健康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帮助我们了解疾病的流行趋 势和分布特征,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和规律性。
相关性系数
衡量两个变量之间关联程度的数值,取值范围在-1到1之间,绝对值越接近1表示关联程度越高。
05
流行病学的应用与挑战
公共卫生监测与防控
监测公共卫生状况
通过定期调查和数据分析,监 测各种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和 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
供依据。
预警与响应
果。
慢性病流行病学
加强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探索其 发病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 和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数据科学与应用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 疾病监测和预测的准确性,为决策 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发展趋势
跨学科合作与创新 加强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合作 ,推动技术创新和研究方法更新 ,提高疾病防治效果。
疾病负担
评估疾病对个人和社会造 成的负担,包括直接医疗 费用、间接经济损失和生 命质量下降等。
疾病传播
研究疾病如何在人群中传 播,涉及传播途径、传染 源和易感人群等。
流行病学调查
描述性研究
观察和描述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为病因推断提供线索。
分析性研究
比较不同人群中疾病的分布,以揭示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流行病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定义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和评价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定义的诠释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任务的三个层次(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二、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1.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②疾病的发病过程;③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生态学);④病因论;⑤病因推断的原则;⑥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⑦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2.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
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流行病学观察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
其特点是在观察时不施加任何人为因素,也不改变体内外环境的任何条件。
2.流行病学实验又称现场流行病学实验,主要是在人群中进行。
可分为人群现场实验、临床实验和社区实验三种。
其特征是需要人为地控制某些处理因素,故又称为干预性研究。
3.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又称数学流行病学。
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即用流行病学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或公式,显示疾病流行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进行流行病学理论研究。
四、流行病学的特征1.群体特征2.对比的特征(核心特征)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4.社会医学特征5.预防为主的特征6.发展的特征第二章疾病的分布1.疾病分布的概念:流行病学研究可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分布。
2.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为阐明病因以及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机理提供线索;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和疾病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一、疾病频率测量指标(一)发病、患病指标1.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2.罹患率疾病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发生的频率,也是人群新病例数出现频率的指标。
流行病学重点
1、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流行病学任务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揭示现象”第二阶段是“找出现象”第三阶段是“提供措施”2、流行病学的特征(观点):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心理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填空题)3、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患病率是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4、患病率和发病率是区别:患病率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发病率和病程,因此患病率的变化可反映出发病率的变化或疾病结果的变化或两者兼有。
患病率下降既可由于发病率下降,也可由于病人恢复快或死亡快,病程缩短所致。
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和病程三者的关系是: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5、疾病流行的强度:散发是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
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大流行是指某病有时迅速蔓延可跨越一省、一国或一州,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
6、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a、横断面分析的优缺点:多用于发病率、死亡率等没有明显长期变动趋势的疾病的分析,但不能正确显示致病因子与年龄的关系。
b、年龄期间队列分析,是利用出生队列资料将疾病年龄分布和时间分布结合起来描述的一种方法,它在评价疾病的年龄分布长期变化趋势及提供病因线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7、时间分布的类型: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选择题)8、地方性疾病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判断一种疾病是否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a、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的发病率均高。
b、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频率均低,甚至不发病。
c、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病:流行病学是研究在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基本内涵:对象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群;内容它不仅研究疾病,而且研究健康状态;方法它的重点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目的它的目的是为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用途:71、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2、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3、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4、揭示疾病完整的自然史5、探讨原因不明的疾病病因6、疾病预防7、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5群体观点比较的观点概率论的观点社会医学和生态学观点多病因论的观点疾病三间分布: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地区、时间和人群的分布现象。
发病指标5个发病率(incidence rate,IR)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意义:发病率是用来衡量某时期某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危险性大小的指标。
罹患率:同发病率,但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内新发病例的频率。
时间可以用月、周、日或一个流行周期做单位。
优点:可以根据暴露程度精确地测量发病几率。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或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暴发的情况患病率(prevalence rate):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
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影响患病率升高的因素:1病程延长;2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3新病例增加(发病率增高);4病例迁入;5报告率提高;6诊断水平提高;7健康者迁出(分母)。
影响患病率降低的因素:①病死率高;②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③病例迁出;④健康者迁入(分母)。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即P=I×D。
感染率(infection rate):是指在某个时间内所检查的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构成比)续发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和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构成比)死亡指标2个死亡率(mortality rate):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病死率(case-fatality rate):是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构成比)疾病流行强度(知道)散发(sporadic):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一般发病率水平。
流行(epidemic):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暴发(outbreak):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时间分布(知道)1.短期波动 (rapid fluctuation) 是指疾病在一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发病数突然增多。
2.季节性 (seasonally) 疾病的频率在一定季节内升高的现象。
3.周期性(periodicity) 疾病每隔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发生一次流行的现象。
4.长期趋势 (secular trend) 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或几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内,疾病的感染类型、病原体种类及宿主随着人类生活条件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
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横断面分析(cross sectional analysis):适用于分析潜伏期和病例程短的急性病或传染病的年龄分布。
出生队列分析(birth cohort analysis):适用于分析潜伏期长的慢性病的年龄分布。
性别差异的原因①男女两性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②两性的遗传、解剖、生理特点及内分泌等因素不同疾病分布综合描述分析原则:(选择)若某病在移民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原居住地人群的死亡率不同,而接近于移居地当地人群的率,则该病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别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若某病在移民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相同,而不同于移居地当地人群的率,则该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
现况调查:又称为横断面研究。
是指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有关变量、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目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某因素与疾病的关联。
普查:为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于一定时间内对一定范围的人群中每一成员所作的调查或检查。
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 )是指从全体被研究对象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对象作为代表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断全体被研究对象状况的一种调查。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将研究对象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成亚组,追踪观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之间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异,以研究暴露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特点:1、属于观察性研究。
2、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
3、是由“因”及“果”的研究。
4、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
目的:1、检验病因假设 2、评价预防效果 3、研究疾病自然史 类型:前瞻性、历史性、历史前瞻性效应的估计相对危险度:(RR )暴露组发病率比非暴露组发病率 0/I I 10e n c n a RR == RR 说明暴露于研究因素可使疾病的发病危险提高多倍。
RR>1 正联系—危险因素RR=1 无联系RR<1 负联系—保护因素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AR)AR=I e– I0=RR × I0-I0=I0(RR-1) 说明暴露者中完全由于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或死亡率的高低。
率差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Ie-I0/Ie×100%=RR-1/RR×100%是指暴露人群中归因于暴露的发病或死亡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率比人群归因危险度:PAR=It-I0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
率差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It- I0/It指PAR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率比失访偏倚为队列研究最常见。
队列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4+4优点:暴露资料较正确;可计算发病率及危险度;可同时研究一种暴露与多种疾病的关系;用于检验假设。
缺点: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需大样本和长期随访;费用高;失访问题多。
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是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和对照,调查其发病前对所研究因素的暴露状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暴露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特点:(一)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二)设立对照;(三)由“果”到“因”追溯调查;(四)论证强度。
目的:1、探索和研究疾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2、研究健康状态等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 3、疾病预后因素的研究 4、临床疗效影响因素的研究病例的来源:医院、诊所、病案、疾病监测资料,普查或抽查中得到。
对照的来源:1、同一个或多个医疗机构中诊断的其他病例 2、病例的邻居或所在同一居委会、住宅区内的健康人或非该病病人 3、社区人口或团体人群中的非该病病例或健康人 4、病例的配偶、同胞、亲戚、同学或同事等。
关联强度的分析:比值比:OR 是指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的暴露比值之比。
OR=ad/bc意义:反映了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为对照组的若干倍。
OR>1 正联系—危险因素OR=1 无联系OR<1 负联系—保护因素信息偏倚为其常见偏倚优缺点3+4优点:①样本小,获结果快,费用低;②可同时研究一种疾病与多种暴露的关系,筛选病因;③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有时往往是罕见病病因研究的唯一选择。
缺点:①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量;②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偏倚;③获得既往信息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④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仅能算OR值。
临床疗效研究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随机化、对照、盲法、重复随机对照试验RCT:是指通过随机化分配,把试验对象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使非试验因素在组间尽可能保持均衡,以科学地评价某种措施效果的临床试验。
选择研究对象时应注意:1、统一的诊断和排除标准。
2、研究对象应能从试验中受益。
3、尽可能选择症状和体征明显的研究对象。
4、尽可能不用孕妇。
5、尽量选择依从者。
设立对照(知道)标准对照(阳性)、安慰剂对照(阴性)注意两点、交叉对照、互相对照(几种药物之间)、自身对照盲法:单盲:是指在研究中观察者和资料搜集分析者知道具体的分组情况,而研究对象却不知道。
双盲:是指在临床研究中,观察者和研究对象都不知道研究的分组情况。
诊断试验真实性的评价:灵敏度、假阴性率 a/a+c;特异度、假阳性率d/b+d;阳性预测值a/a+b;阴性预测值d/c+d。
通常确定诊断界限需依据以下原则:a)当假阳性及假阴性的重要性相等时,一般可把诊断标准定在灵敏度=特异度的分界限处;b)当漏诊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或当有几个诊断假设时,为排除某病的诊断或用于筛检无症状病人而该病的发病率又较低时,此时应选择灵敏度高的诊断标准;标准左移,此时特异度下降,假阳性率上升,导致筛检成本高;c)对于治疗效果不理想,进一步确诊和治疗费用较昂贵,易导致对病人精神及肉体上的严重危害或为了用于肯定诊断时,此时应选择特异度高的诊断标准。
标准右移,其代价是灵敏度下降,假阴性率上升,漏诊率上升。
提高诊断试验效率,采用联合试验:(选择)并联联合试验提高诊断试验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但同时降低了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漏诊率下降,假阳性上升,误诊率上升。
当临床医生面临着需要一种很敏感的试验,而手中只有两项或两项以上不太敏感的试验时,采用并联试验最合适。
串联联合试验提高了诊断试验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但同时降低了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也就是说串联试验降低了假阳性率,即误诊率,但漏诊会随之上升。
所以,当临床医师所用的各项单项试验的特异度均不高时,采用串联试验最合适,该种方法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病的诊断。
病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当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疾病发生几率就下降。
因果关联的判断标准:9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的强度关联的特异性关联的可重复性关联的生物学合理性剂量—反应关系因素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实验证据相似性偏倚(bias):又称系统误差。
是指在研究中,由一些已知或可控制的因素引起的使研究结果或推论系统的偏离真实情况的误差。
分类: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是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出现的系统误差,使得研究样本不能代表目标人群。
入院率偏倚:病例对照研究中指目标疾病的入院率因待研究的暴露因素存在与否或暴露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从而导致的偏倚。
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在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时,研究者所得的病例通常仅包括现患存活病例,而不包括死亡病例和那些病程短、轻型或不典型的病例,从而导致的偏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