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复习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复习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复习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

第一章中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定义P3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P4

学生心理健康护理;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3.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原则(3条)P15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和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道德教育的一般原则(8条) P27

知行统一原则;疏导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发展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第二章中学生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

1、中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特点(高中生的内容概括)P45★简答

(1)高中生感知觉的发展。高中生知觉和观察水平不断提高,更富有目的性和系统性。

(2)高中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高中阶段是人的记忆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可以说,其记忆力已经达到新的发展阶段;在注意方面,其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有了很好的发展,注意的范围一般达到成人的水平。

(3)高中生思维的发展。-达到了新的发展水平,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反省性和监控性特点。

(4)高中生想象的发展。高中生想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创造性成分的增加和理想的形成、发展方面。其更重视现实,他们树立理想不仅考虑自己的兴趣,而且考虑到实现的可能性和条件,一旦有可能如愿,他们会为之奋斗,争取实现自己的理想。

(笔记)(1)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体系形成。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由于理性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像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加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3)★中学生思维品质表出现矛盾性特点:①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②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③思维活动的自我中心。(假想观众 VS.独特自我)

2、影响中学生认识发展的因素P47 ★小考点

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3、认识发展偏差的分类及相关表现P48(填空或选择)

(1)主观臆想:没有事实根据的猜想和推测

例如:医生诊断没病但还是觉得自己身体有病(主观臆想)

(2)两极思维:即情绪化的非黑即白,以全或无的方式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3)理想化思维

(4)夸大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

【自学】认识发展的评估方法

4、针对主观臆想的双育融合略干预策P59★

(1)帮助学生认识主观臆想及其危害。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认知模式存在偏差。在没有事实根据的情况下进行猜想和推理,结果往往与事实不符,进而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困扰和矛盾。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探讨产生主观臆想的原因,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及其危害。

(2)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模式

①检查证据法。检验支持或不支持某一臆想观点的所有证据可以帮助个体发现自己的认识存在歪曲、消极或是片面的问题。

②辩护律师。帮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在辩护过程中通过抨击原告提供的证据进而发现自身思维存在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并在今后的认知发展中理性思考。

5、针对理想化思维的双育融合略干预策P63★★

(1)帮助学生认识理想化思维及其危害。中学生由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其对世界是逻辑假设是美好的,简单和片面的。一旦事情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发生,就会立刻诱发愤怒、委屈、不安等情绪(影响到学习态度和成绩)。教师应通过语言说服、个别咨询、班会等对学生进行干预,帮助学生发现其思维理想化的倾向以及不良影响,促使学生调整认知,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周围人、事和物。(2)质疑训练法(质疑法)。教师可直接向学生的认知错误——理想化思维进行质疑,其意义不在于否定和批评学生,而在于开启和激励学生,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自发地认识到自己的认知错误。

(3)词汇替换法。“我应该”(带有强迫性的词语)换成“我可以”,“我必须”换成“我能够”

6、针对两极思维,夸大自己短处和别人长处的双育融合干预策略

(1)两极思维:

①帮助学生认识理想化思维及其危害(一导致提前做出定论,事后容易封闭思维;二是导致轻率行事)教师应该帮学生认识到,由幼年时期延续的自我为中心思维模式容易产生让他们在看待事物时产生非此即彼的两极化思。鼓励学生多用辩证思维,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摆脱思维的极端化倾向。

②通过心理剧帮助学生摆脱两极化思维

③通过主题辩论帮助学生摆脱两极化思维

(2)针对夸大自己短处和别人长处

★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如何做)

(获得自我认知的三个途径)

a 通过自我观察正确认识自我。

b 通过他人的评价来正确认识自我。

c 通过集体来了解自己。

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他人。通过观察他人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认识他人。通过集体认识他人(集体的评价更全面、客观)

7、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第三章中学生学习与道德教育

1、学习的概念:

学习是指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行为或心理过程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学习是经验的获得并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来体现;学习的实质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

2、中学生最根本的特点P75★

中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1)由于中学生所要掌握的是已经整理好的、客观化了的、系统化了的经验,是一种间接经验,这种经验的获得在学习动机、过程和学习条件等方面都有特殊性。

(2)中学生学习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中学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教师正确有效的启发引导下,理解已有经验的意义,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3)由于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因而这种学习不一定是从中学生的直接需要出发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重建经验结构的过程首先是从模仿建构已有的经验开始的,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建构过程的完成主要依靠理性思维。

3、中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P75

(1)学习内容逐步深化、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

(2)学习成绩分化日趋激烈

(3)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力日益重要

(4)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

4、影响中学生学习的客体因素P79 ★

(1)家庭因素(2)教师因素(3)班级环境因素(4)人际关系因素

自身因素:①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②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③思想上懒惰,对知识的掌握不深入④不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⑤青春期的心理被动

5、中学生常见的学习发展偏差及障碍的分类及表现P83

(1)厌学。厌学是学生对学习产生负面情绪的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情绪是逃学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逃学行为则是厌学情绪的极端表现。

导致厌学的原因:家庭因素。①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和关注度过高;②一些学生因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等原因,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在学业上遇到挫折时,较容易气馁,降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学校因素;自身因素;社会因素

(2)学习和考试焦虑

(3)学习困难

情景任务: P120

第四章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与道德教育

1、情绪的概念

是人对客观事实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并伴随特定的生理反应与外部表现的一种心理过程)

2、青少年的高级情感的分类和各自定义P124★★

(1)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行和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他同人的认识活动的成就获得、需要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索追求及思维任务的解决相联系。

(3)美感:是人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人的行为以及艺术作品做出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源于现实,是对客观现实美的反映。

3、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P125★

(1)中学生的情绪情感丰富而热烈。昂扬向上是中学生情绪体验的主旋律。他们既有为正义和真理献身的热情和壮举,也会由于狂热冲动而干愚蠢事。(2)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心境化和文饰现象。

①情绪情感的心境化是指情绪和情感的反应相对持久稳定,反应的时间明显延长。中学生常见的心境:烦恼,孤独,压抑。

②情绪的文饰现象表现为情绪的表里不一,明明心里难过,在众人面前还要装作若无其事。

(3)中学生情绪情感易起伏波动,心境易转换。他们会因为一件事情的成功而欣喜若狂、激动不已,也会因为一点挫折而沮丧懊恼、垂头丧气,情绪在两端之间呈现明显的跌宕起伏。

(4)情绪和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不断发展。

笔记:①情绪波动明显:起伏波动,两极明显;变化多端,反复无常。②情绪心境化。③自尊感体验深刻。“第二次诞生”表现:自尊感强烈,过分敏感,稳定性差。

4、影响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因素P127★

(1)家庭——亲子关系对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影响。(关系类型及相关定义)①溺爱型亲子关系:在这种类型亲子关系的家庭中,父母把孩子摆在家庭的最高位置,对其百依百顺,甚至对他的错误也姑息迁就。这样会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不良个性,并且会形成不合群、好逸恶劳、适应能力差等不良习性。

②专制型亲子关系:父母常以打骂的形式强迫子女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从不关心子女的想法,这样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并逐渐形成反社会人格。

③矛盾型亲子关系:常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态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全凭他们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而定。父母长期的不一致态度,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做事难以决定,时间久了易出现焦虑情绪,甚至有强迫症状。

④民主型亲子关系:父母愿意尊重子女愿望,但也不是没有原则。父母处理问题不以极端的方式出现,而是采取聊天等平等讨论方式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给与孩子独立的空间。

(2)环境——压力因素

(3)个人因素:生理、心理迅猛发展;认知水平的大幅提高;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性活动增多。

5、中学生常见情感情绪发展偏差及障碍的分类和表现P130

(1)抑郁。表现:所有的关心和帮助都似乎没有用武之地,人们通常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拒绝别人的帮助,还可能会用各种方式来惩罚自己。(2)恐惧。社交恐惧(与人交往时产生强烈的恐惧、焦虑和不安),异性恐惧(不敢目光接触、交谈,面红耳赤,语言不清)

6、针对恐惧的双育融合干预策略P152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恐惧情绪

(2)对学生的支持环境进行干预

(3)系统脱敏法

第五章中学生意志发展与道德

1、意志的定义:意志是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主要表现为个体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品质的构成部分

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3、初中生/高中生意志发展的特点P166★

初中生:①自觉性和主动性品质有所增强②果断性品质有所发展

③坚持性品质逐渐形成④自制性品质有所增强

高中生:①自觉性和主动性品质有所增强②果断性品质增强

③坚持性品质增强④自制性品质增强

4、中学生意志发展的影响因素P169★

内在因素:生理变化和心理因素

外在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理念和社会氛围

5、中学生意志发展偏差和障碍的分类P172

(1)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

(2)固执

(3)意志薄弱:①做事情三分钟热度②做事缺少恒心,不能坚持到底③抵抗诱惑能力弱,行动易半途而废

6、针对依赖性强的双育融合干预策略P187

(1)培养中学生的自信心

(2)锻炼中学生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3)培养中学生克服困难的习惯

7、针对固执的双育融合干预策略P189

(1)成年人应该成为中学生学习的榜样

(2)循循善诱,尊重中学生的自主性

第六章中学生个性发展与道德教育

1、个性的定义:个性即人格,是个体在生理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套稳定的、独特的行为以及内部心理反应模式,它构成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典型心理特征。

2、个性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

3、个性发展的内涵P199

(1)定义

(2)特征: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过程性与阶段性;一般性与特殊性(3)相关理论: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

4、(中学生)个性发展的一般特点P201★

(1)自我意识增强

(2)价值观初步确立

(3)自治需求增强:与父母的关系上;在职业选择上;对社会的不满上(4)抽象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5)拥有亲密的同伴关系

(6)理想具体,不具稳定性

5、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P205★

(1)先天遗传因素:遗传基因的相似程度,身体因素如人的外部容貌和体形,人体内某些神经传导物质和激素的变化。

(2)后天环境因素:家庭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学校教育

6、个性发展的偏差的分类及相关定义P209 ★(理解:表现影响因素)(1)自卑心理:指个体对自己做出过低的评价,在同他人比较后,感觉自己在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里感受。

(2)自负心理:盲目自大,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3)嫉妒心理:人讲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时,发现自己在学习能力、家境等方面不如别人,而对别人产生的一种不满和怨恨。

(4)逆反心理:个体在客观环境与个人需求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带有强烈的抵抗情绪。

7、针对自卑、逆反的双育融合干预策略P231

(1)自卑:

①认知上,消除不合理的自我认知,提高自我评价

②语言上,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③行为上,抬头挺胸,敢于当众发言

④增加成功体验,多给予鼓励、表扬

(2)逆反:

①个人因素的干预: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增强其情绪调控能力;培养其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能够客观、全面,一分为二分析问题和认识评价自己。

②家庭因素的干预: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③学校因素的干预: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理念;采用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

第七章中学生问题行为与道德教育

1、问题行为的含义P243★

第一,问题行为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第二,问题行为与社会规范不符,显著不同于同龄正常人的行为;

第三,问题行为能够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并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诸多麻烦。

2、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P245 ★大题

个体问题行为的产生是生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1)生物遗传因素:先天遗传因素(注意力问题/社交问题/退缩和攻击性行为);妊娠期母亲的身体健康状况(吸烟行为是产生的危险因素,酒精,咖啡,毒品);人体内生物化学物质的水平。

(2)后天环境因素:

①自身因素:儿童气质类型(容易抚养型,困难型,缓慢型);个体的个性特征(具有冲动、易怒的个性特征的儿童会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

②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教养方式

③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同伴关系

④社会因素:社会转型期传统的道德规范、行为标准和价值观等面临新的挑战;新媒体和网络的迅速发展,大众传媒中有关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内容产生错误的引导;平等和谐宽容的文化观和社会环境能够促进健康成长。

3、中学生常见行为发展偏差和障碍的分类及相关定义P248

(1)攻击性行为:攻击性也叫侵犯性,是中学生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他是指个体有意伤害其他事物、他人或自己,使其遭受破坏性影响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

(2)盗窃行为(3)网络成瘾(4)吸烟行为

情景任务:P285

第八章中学生人际交往发展与道德教育

1、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定义:

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递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2、人际交往的范围

使其主要形成了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3、个体社会化的定义P289★

指个体不断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及特定的社会规范、准则,以获得社会有效成员资格的过程。

4、同伴关系人际交往的4点作用P289

(1)人际关系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

(2)可以促进青少年深化自我认识。

(3)可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4)可以促进青少年开阔视野,有助于其学业成功。

5、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4个阶段及其特点P290

(1)定向阶段:

(2)情感探索阶段

(3)情感交流阶段

(4)稳定交往阶段

6、人际关系的成分:PPT

人际关系包含着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部分

认知成分是指个体通过人际认知对相互关系状况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成分反映了个体对相互交往的态度和情感的满意程度

行为成分是指围绕关系建立、巩固和发展而表现出来的一切交往行为的结果在三种成分中情感反映了人们的交往与彼此需要满足的关系,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情感上的好恶喜厌常常决定着关系的远近亲疏。因而,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形成了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7、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P291自学

(1)情感依赖对象从父母转移到同辈,进而形成小团体。

(2)渴望获得深刻友谊,与小团体的友谊相比,更希望拥有知心朋友,对情感的需要更高。

(3)对异性感兴趣,人际交往中喜欢与异性接触。

(4)对教师的态度可能是崇拜与模仿,也可能是叛逆与挑战。

(5)对父母开始疏离,自己的情况对父母保留,对父母的管教进行反抗。(6)网络对中学生人际交往产生重要影响。

8、同伴关系对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7点P290理解

(1)使他们满足内心安全感、归属感、被理解、被爱和被尊重的需要。

(2)使他们获得社交技巧和经验,如培养共情(也叫同理心)能力。

(3)给他们提供发展社会洞察力的机会。

(4)使他们获得与异性相处的能力。

(5)使他们有机会释放或化解来自学业、父母、社会等方面的压力。

(6)从他人的评价中了解自己的状态,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取长补短,获得自我成长。

(7)促进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及行为的发展,促进人格成熟,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等。

8、人际交往的基本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自我表露理论。

9、亲子关系的定义P303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可以表现为

亲子冲突:指父母与子女之间公开的行为对抗或对立,表现为争吵、分歧、争论。亲子亲和: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密的情感联接,包括亲子间的相互依赖、亲密感、信任与沟通。

10、与父母交往问题的“双育”融合干预策略P315★

(1)对于中学生的学业成绩,父母的期望应适度,不要过度施压。

(2)父母要理解中学生的心理隐私的需要,给予其适当的个人空间。

(3)父母应民主地对待中学生,给予尊重和理解。

(4)父母应尽量多与中学生相处。“有效陪伴”

(5)适当地进行情感教育、感恩教育。

第十章中学生生命意识发展与道德教育

1、生命教育的定义

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人去理解、体验和实践生命,其中包括生命意识、生存技能和生命意义三个层次。

2、生命意识的基本内容:

珍惜生命之存在,欣赏生命之美好;体认生活的意义;尊重生命之个性;理解死亡的意义。

3、生命意识的定义:

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觉知、态度及相应的行为,包含存在意识、生命价值意识和生存意识。(人对自身存在的意识就是一种生命意识),广义来讲,生命意识即生命观,是一个人对生命的总体看法,包含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生命意识发展的一般特点:P347

中学生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发展是从具体形象、生命与死亡的本质及在此基础上的表达态度和感悟哲理的一个见此深入的过程。中学生对生命哲理思考和感悟会更多一些,对死亡的认知则更多停留在本质特点的认知或表达态度上。

5、影响中学生生命意识发展的因素P348理解

(1)来自中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①内心空虚、迷茫,又贪图享乐,无心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②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学业,却对学业没有兴趣,为逃避学业而浪费生命。③学业压力过重,追求学习成绩,不胜重负之时放弃生命。④由于内心创伤、心理阴影等心理问题,性格扭曲,伤害自己或他人他物的性命。(2)来自学习、家庭、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学校尚未形成独立的生命教育学科体系;父母意识不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社会也忽视了这方面的思考和引导。

6、中学生常见生命意识发展偏差的分类表现(7类表现)

(1)伤害其他生命;(2)放弃自我生命;(3)不思进取,浪费生命;(4)力争上游,透支生命;(5)缺乏安全和卫生意识,不爱惜生命;(6)缺乏自救技能,徒伤生命;(7)不爱护环境,不关爱生命。

情景任务:P368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设计篇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设计篇1 一、班会背景: 和部分家长恳谈并且与个别学生交流后,发现问题主要还是出在不良的学习习惯上。因此适时开一次有关“学习习惯”的班会课是当务之急的事。 二、班会目的: 通过班会使学 生认识到学习习惯好坏优劣对学习的巨大影响,并积极改善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质量。 二、班会重点: 检查自己的学习习惯,找出存在的问题。 三、班会难点: 养成一个好习惯,并付之以实践。 四、班会准备: 1、制作三份问卷准备印发给学生填写: 问卷1是有关“好习惯、坏习惯的区分”,这些都是在家长那了解到的或是与部分学生交流中得知的情况。 问卷2 是学生的一份“自我报告”,内容主要为: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习惯,列出自己的好习惯和坏习惯(不能少于3条),简要说明理由或后果。(课前填写) 问卷3是有关“养成一个好习惯的实施计划”。 2、请四位同学准备介绍学习经验。(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 五、班会过程: (一)、引入: 初三是我们初中四年里最后的收获年级,同学们四年的努力再经过这90多天的奋斗,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进入初三后,老师欣喜地发现很多同学开始全身心投入学习了,从被动转变为主动的过程中老师认为包涵着同学们对于自己未来的规划与期待。老师很开心,也对同学们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只是,我们也发现不少同学因为以往所养成的种种不良学习习惯,直接影响了学习效率学习的质量,最终导致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一个主题为《做习惯的主人,不做习惯的奴隶》的班会,希望能有效帮助同学们在学习习惯上“扬长避短”。 (二)、“好”“坏”习惯之争: 1、发下问卷1《区分好习惯与坏习惯》,要求学生在这些习惯面前选择区分。 2、老师结合班内现象加以指导: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习惯的好坏。 比如我们班一些同学总是认真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去做,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生活十分有规律,作业总是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一些同学喜欢就看书和做作业时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同学讨论,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比较透彻全面;一些同学在记忆知识时,采用记住后再记上几遍的“过度学习法”,公式、定理、名句、单词等内容在要用的时候总是能很快地想起;一些同学晚上做习题前,总是先复习一下有关内容,看一遍白天老师讲过的内容,然后才开始思考问题的解法,结果题目做得又快又正确。有这些好习惯的同学,学习效果常常较好。(点名表扬为主)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明确的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其健康成长具有相当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需要 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变态),与这三种心理相应,其不适应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首先,正常状态的个体行为基本与其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及人格特征相一致,因此带有必然性。其次,不平衡状态或危机状态的个体是在发生了“生活事件”后。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应激等状态中。在通常状态下,个体会通过自我调节来消除,如果单靠自我调节无效,就得借助于他人疏导,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然而,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个体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或他人疏导以回复正常状态时,则会出现第三种情况: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个体在心理不平衡情况下所做出的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并不带有必然性,而是带有偶发性。例如我所教学生郭某,平时表现良好,虽然成绩不够理想,但对班级工作认真负责,担任班级男生舍长。可是临近升中考试时,因面临中考问题的困扰而无法自拔,为发泄心中郁闷,在一天的半夜竟然放声“高歌”,严重的影响了学校师生的正常休息,事后经我不断地说理引导教育,打开其择业心理症结,才认识到自己行为失当的错误。 学生心理的失衡原因颇多,更因其具有偶发性。所以对班级、学校、家庭、社会造成恶果的案例呈逐年增多趋势,如“马加爵事件” 、“紫金中学学生跳楼自杀事件”等等。因此,只有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其陷于不平衡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才可以尽可能消除偏态或变态的不适应行为,以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这样既保障了青少年的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命安全教育培训总结 最新版本

心理健康与生命安全教育培训总结 这次学习培训快要结束了,通过这次学习培训,不仅让我了解到了目前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也让我掌握了一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可以说对于这次学习培训我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与生命安全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就是圣人。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会对学生产生人格上的影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影响会更加深远。因此,教师不仅要具有健康的心理,还应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有些教师缺乏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比如,仍有不少教师把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有的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却认为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类似思想观念仍然普遍存在。因此,只有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有着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有意识地培养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在对学生教育管理时,我们要经常想到学生是一位“受教育的人”他应该享受到老师给他带来的,慈母般的爱。所有这些可以通过老师的平时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 老师有偏心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尽量以平常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微信上有这样的一个实例:《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和一个学习差得学生十年后的不同》,看后大有感触,因为我们不知道学生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所以有的学生的成绩不好,我们要用正常的眼光,去对待他,去挖掘该学生身上其它方面的长处,比如劳动、体育、画画等,要用赞扬的语气跟他说话,鼓励他把学习成绩搞上去,说不定这些学生将来就是莫一方面的天才。 做为教师要努力使教育适合学生的个别特点,教师要懂得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教育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育策略,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保持一颗健康、公平的心态,关注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最新可编辑word文档

和谐德育论文和谐德育的论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德育和谐发展

和谐德育论文和谐德育的论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德育和谐发展摘要:德育的根本是培养人的品德,而品德包含若干心理要素,因而首先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的教育才会效果明显。本文分析了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了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学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发展 学校德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精神风貌、意志气节和社会责任心等素质的基础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基本规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并使之确立远大的理想,为学生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德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是铸造灵魂的根本。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利益、腐败现象、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以及文化娱乐及媒体内容的良莠不齐等,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目前,学校德育中只重视政治思想的高层次的引导,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德育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德育的健康发展。 (1)德育政治泛化。一些教材和学校的教育活动唱高调,空谈政治理论,给人以政治泛化的感觉。教师无法用所教的理论解释社会中

存在的现实问题,教学内容不能令人信服;学生学习政治课只为通过考试,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德育乃至政治理论的真正价值。 (2)德育脱离现实。德育内容严重地脱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无法解决和解释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从理论到理论,不涉及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与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因此难以打动人,甚至给人以不触实际和迂腐的感觉,不能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3)德育方式单一。德育在总体上是以记背德育政治的概念和知识为主要特征,违背了德育应包括意识、行为和情感等方面主要内容的规律,极大地限制了德育工作的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积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标。人格是一个人品德的心理基础,人格的外显行为显示了其品德境界的高低。心理键康是进行德育的基础,要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必须从塑造健康人格的心理教育抓起。 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提高人的自信心,增强抗挫折的能力。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能以自己的方式去适应,遇到任何因难,心理都会自发调节,以适当的行为克服困难。 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奠定了心理基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先有良好的心理基础,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有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复习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 第一章中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定义P3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P4 学生心理健康护理;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3.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原则(3条)P15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和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道德教育的一般原则(8条) P27 知行统一原则;疏导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发展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第二章中学生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 1、中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特点(高中生的内容概括)P45★简答 (1)高中生感知觉的发展。高中生知觉和观察水平不断提高,更富有目的性和系统性。 (2)高中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高中阶段是人的记忆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可以说,其记忆力已经达到新的发展阶段;在注意方面,其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有了很好的发展,注意的范围一般达到成人的水平。 (3)高中生思维的发展。-达到了新的发展水平,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反省性和监控性特点。 (4)高中生想象的发展。高中生想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创造性成分的增加和理想的形成、发展方面。其更重视现实,他们树立理想不仅考虑自己的兴趣,而且考虑到实现的可能性和条件,一旦有可能如愿,他们会为之奋斗,争取实现自己的理想。 (笔记)(1)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体系形成。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由于理性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像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加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3)★中学生思维品质表出现矛盾性特点:①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②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③思维活动的自我中心。(假想观众 VS.独特自我) 2、影响中学生认识发展的因素P47 ★小考点 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材料

生命安全教育材料(一) 一、交通安全 1、要遵守交通法规,基本常识有:行人靠右行,不闯红灯,不跨越护栏,横穿路心时要左顾右盼看是否有车辆经过,不脱把骑车,不骑“英雄”车,不跳车,不扒车。 2、十二周岁以下的学生不准骑自行车,十二周岁以上的学生骑自行车要达到“五有”,即“有铃”、“有刹”、“有锁”、“有支撑”、“有反光膜”。缺一都有安全隐患。 3、不乘坐黑车,因为黑车是“三无”车,有诸多不安全系数,出了安全问题,费用难以保证,更谈不上赔偿。 4、坚决不乘坐超员车辆。每年因超员超载引发的校车安全事故占80%。乘车时不向窗外招手探头,乘车须抓紧扶手,车停稳后再下车,不乘坐无牌、无证的农用运输车。 5、注意上学和放学安全,在上学和放学时要抓紧时间,不要在路上玩耍;更不要在公路上乱穿,不在马路中间行走,要走马路两旁人行道;过马路不得翻越栏杆和隔离墩,要走人行横道线,还要注意来往车辆;不在马路上踢球。 二、校园安全 同学们要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具体而言: 6、禁止携带管制刀具、有伤害他人的一切工具进入校园,水果刀也不准带进校园。

7、禁止携带火种进入校园。 8、禁止玩耍有危害性的玩具进入校园,如小枪、弹弓等。 9、与同学和睦相处,不能寻衅滋事,引发矛盾。 10、禁止攀爬高层和危险物。禁止在池塘边、冰面上玩耍。严禁私自下河下塘洗澡。 三、食品卫生安全 现正逢春季,是多种疾病高发期,食物容易变质,要注意食品卫生安全。谨防“病从口入,毒从口入”。 11、讲究个人卫生,常洗手、常洗头、常洗衣服、常剪指甲,被褥要整洁并要常晒。 12、加强体育锻炼,按时集队、跑步或做操,增强身体免疫能力。 13、购买袋装食品要看清楚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及地址,不购买“三无”食品;不在街头流动摊点购买零食,防止误食不卫生食品、过期变质食品,造成食物中毒。不提倡吃零食,更不要吃不卫生的食品,以防因吃不卫生的食品而引发疾病。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1 4、讲究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不随地抛包装袋、废纸等杂物。负责的值日生每天保证室内整洁卫生,每天开门开窗,保证室内通风。 四、用电安全 15、不能接近、触摸电源和电器。 16、不要用湿手,湿布触摸、擦拭电器外壳,更不能在电线上晾衣服或悬挂物体,或将电线直接挂在铁钉上。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看课件和录像、讲故事、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掌握挫折的概念并能够认识到"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经历挫折、成功必然经受挫折、挫折对人们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增强自我抗挫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 1.追求与挫折的辩证关系。 2.联系实际、联系自我,建立起正确的"挫折观"。 (一)教学过程 一、导人 1.播放"命运交响曲"简介贝多芬的追求与挫折 二、讲授新课 了解关于"追求与挫折"的基本知识 1.提问: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追求,挫折" 2.电脑幻灯出示"追求"和"挫折"的概念

追求是指用积极的行动,争取实现某个目标;挫折是指人们在造求某种目标的活动中,遇到干扰、障碍,遭受到损失或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二)追求与挫折的关系 1.观看录像:"我们的桑兰"(带着问题观看思考) 2.同学讨论一一 1)"桑兰的追求与挫折" 2)出示电脑幻灯片"桑兰的追求与挫折" 3)讨论归纳"追求与挫折"的关系 3.出示电脑幻灯片一-成长必须追求:挫折往往会伴随着追求;不怕挫折,勇于追求。 (三)面对挫折 1.观看录像"同学的故事" 2.小记者谈采访感受 3.电脑幻灯出示:对我们的启示"追求往往随着挫折的战胜而实现" (四)挫折的影响 1.配乐幻灯"一封没有发出的信"

2.讨论写信人遇到什么挫折? 带给她什么影响?如何帮助她摆脱 消极的影响? 3.配乐幻灯一一 当今的爱因斯坦《斯蒂芬·霍金》 4.为"挫折"作新的诠释 (五)总结升华 1.电脑幻灯:"首席科学家"一一严纯华 2.小结全课 1)电脑幻灯一一勇于追求,不怕挫折!敢于追求,战胜挫折!不断追求,挑战挫折! 2)mtv十电脑幻灯一一歌曲"未来的未来" 3)伴随着歌声,滚动播放 课后作业 作文:"心灵的撞击"一一记自己追求中遇到的挫折 (重点:遇到挫折时的想法、采取的对策、产生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大纲

《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 1 总学时:18 学时 实践学时:6学时 授课对象:师范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小学生心理学小学教育学小学教育心理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师范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学生心理辅导和德育教育的研究成果,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和教育观,能够熟练运用学生心理辅导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技术和方法,懂得如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学习其他各门学科和以后的教学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强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适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第一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2课时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第二节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第三节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第四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目标 第二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课时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理论 第三节人本主义理论 第四节认知疗法 第五节森田疗法 第六节现实疗法 第三章小学生健康发展的特点2课时 第一节小学生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第二节小学生卫生保健 第三节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第四节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第四章小学生心理问题与健康辅导4课时 第一节小学生学习障碍的表现及矫正 第二节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辅导 第三节小学生不良行为问题及辅导 第五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2课时第一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概述 第二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 第三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实施与评价第六章小学生道德教育概述2课时 第一节道德与品德发展 第二节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三节德育教育的原则 第四节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 第七章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2课时 第一节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节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第八章小学生的品德教育2课时 第一节道德认识的提高 第二节道德情感的培养

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教案

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教案 ——三三班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安全隐患, 2、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3、进行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情的教育。 4、明白情绪与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学会调节不良情绪。 教学过程: 导入主题:同学们好!今天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课,新年里同学们又长高了许多,也更懂事了,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学习、生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中学生应该记住的一些安全知识。人们常说:“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同学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平安是吉祥,健康是幸福,良好的身体才是学习、工作、生活的本钱。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珍爱生命,珍惜幸福的学生生活。” 一、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请学生列举一些现象) 1、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的安全隐患。 2、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隐患。 3、学生交通安全隐患。 4、校园隐性伤害的隐患。 二、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 1、上下楼梯要注意什么 ①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奔跑。②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栏杆。

③整队下楼时要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④上下楼时不要将手放在兜里。⑤不要在楼道内弯腰拾东西、系鞋带。⑥上下楼靠右行。 2、集体活动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时间,遵守纪律,遵守秩序,语言文明。 3、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什么 ①室外空气新鲜,课间活动应当尽量在室外,但不要远离教室,以免耽误下面的课程。 ②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以保证继续上课时不疲劳、精力集中、精神饱满。 ③活动的方式要简便易行,如做做操等。 ④活动要注意安全,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三、导学达标,情感体验 1、游戏活动,体验情绪。 (1)讲游戏规则。 (2)指导、参与游戏。 (3)说出你在游戏时的心情。 (4)区分良好情绪与不良情绪。 (情绪无时无刻不围绕着我们,为了让学生们充分体验情绪,设计了猜词游戏的情境。全体学生参与游戏活动,有的猜,有的做动作提示,紧张、兴奋、担心、高兴、失望、难过等等的情绪围绕着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情绪以及情绪的种类。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第一课时青春期的生理发展特点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特点,从而做好心理准备,顺利度过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将来的事业发展、知识储备形成健康心态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 活动一:回顾自己及周围同学、朋友、兄弟姐妹若干年来的变化,并试图了解产生该变化的原因。 学生给出的调查结论可能有:身高增加了,体重增加了,喉结有了,长了小胡子,变声了…… 在学生调查的基础上引出青春期的概念,并探究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活动二:归纳总结青春期的年龄阶段:12-23岁。 活动三:归纳总结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1、身高体重迅速增加。原因: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促使骨骼尤其是下肢骨细胞分裂生长速度加快,同时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的重量增加,故身高体重迅速增加。 2、心输出量、肺活量、脑容量增大。 3、性器官迅速发育:女:月经;男:遗精。 4、第二性征出现。它的出现是靠性器官分泌的性激素。 男:喉结突起,嗓音变粗,发音低气,固声带长而宽,出现小胡须,阴毛、腋毛相继出现。 女:嗓音高而尖,声带比男孩长,乳腺发育,骨盆宽大,臂部增宽变圆。 小结:青春期是生理发育突飞猛进的阶段,是性成熟期,是决定一生的体质、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身体上的变化,我们不要大惊小怪,在思想上要充分准备,迎接人生的这个重要阶段。 第二课时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特点,并对照自身的心理发育阶段,做到有的放矢地加以说明,使学生能顺利地度过人生心理发育这一黄金时期。 教学过程: 活动一:引导学生回顾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进而引导学生回顾自身的心理发展过程,是否发现自己这几年有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七嘴八舌,经充分思虑后,说出自己的心理变化及感受,教师适时地加以小结。如:自己和父母之间不再像以前那样融洽了,顶撞父母的事逐渐多了,不少人在这里开始写日记,对《日记》倾诉自己的感受,他们不允许任何人接近自己的日记。 活动二: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发表各自的意见后,教师及时小结。 1、少年朋友在身高上迅速接近成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向他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他们自己意识到不是小孩,于是要求父母用对待成人的态度来对待他们,而这种成人感,其实只是他们对自身的一种成熟的看法,而做父母的此时最担心的

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于此,文章对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知识上和教学组织形式上的融合方式。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和总体情况来看,需要教师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角度出发,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德育功能,解决好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一、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作用第一,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关系到中小学生日后个人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在中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两者分别承担着不同的教育功能,一般德育比较侧重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目前,教育方针中已经明确指出不仅要关注中小学生成绩、品德,同时要注重关心学生心理成长状态,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条件,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的发展。

因此,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可以使学生在积极乐观的心态下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在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影响下形成并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利于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终目的。 第二,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教育。 中小学德育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机制的教育活动,它强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社会主义价值观、荣辱观以及人生观,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导向和辅助功能。 而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目前中小学教育活动中还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机制,但是通过与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德育是对个体施加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主体反抗和排斥的现象,但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和规律,找到学生对德育排斥的原因,从而找到改进的方法,确保中小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 第三,有利于加强德育教育的效果。 德育教育效果的检测比较困难,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教育进行检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德育是一种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学生对道德的认知、理解以及情感,都是能够通过心理健康检测得到结果的,如果德育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如果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出现反感情绪,心理健康教育也能有效调整学生的情绪波动。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8-03-14T16:34:29.95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1期作者:宋辉[导读] 心理健康教育是各中小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 宋辉(湖南省衡阳县集兵镇中学湖南衡阳 421200)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各中小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学校,一部分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存在着为人虚伪、拜金主义、性情怪癖、打架斗殴、抽烟喝酒等现象,有的甚至出现暴力行为、走上犯罪歧途,这些都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作为学校教育部门,应扎实、全面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中学;心理健康;道德与法治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01-0092-01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哪些要求是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只有巧于运用策略,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己教学经历,对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加强学生之间互动,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有些学生由于对自己的认识不全导致自卑、自负等较为消极的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学生的个人成长。教师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和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例如,以“如何正确认识自己”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我设计了“你眼中的我和我眼中的自己”这一实践活动,并让学生4人为一组,我给每个学生发4张小纸片,让学生分别写出自己的优、缺点以及其他3个组员的优、缺点,写完之后相互交换卡片,对比他人眼中的“我”与自己眼中的“我”有何差异,最后交流心得。活动展开之后,那些自卑的学生发现,其实在他人眼中,自己也有很多的优点,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因此变得越来越自信;那些自负的学生也会发现,自己其实也是有缺点的,并没有那么完美。同时,由于自我心理暗示作用,学生也逐渐偏向那些“优点”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不但使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而且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二、创设心理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意识情绪是人心理状态的体现,然而“情绪”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单纯地向学生介绍情绪的含义、种类等,没有结合学生自身情况类进行教学,因此很难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吸收。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各种情绪,让学生亲身去感受这个情绪产生的过程,以及其发生变化的原因,使“情绪”变得有血有肉,从而让学生对于“情绪”的种类与变化过程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加强教学效果。例如,在“情绪”这一内容的教学中,通过“体验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意识。在上课之前,我先跟学生说一句话:“同学们,经过学校领导研究决定,这个周末所有同学都要到学校补课。”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全班学生就沸腾了,有不满的抱怨声,有失望的叹息声。我接着又说:“刚刚老师在跟你们开玩笑的,周末不用补课。”这时,全班欢呼雀跃起来。我又提出问题:“同学们,当你们听到‘补课’的消息时,内心是什么感觉?当知道不用补课时,又是什么感觉?”从而引出“情绪”的概念,并说明情绪对于人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平淡转向悲愤、焦虑,再由悲愤、焦虑转向喜悦、轻松,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变化的要素等,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三、结合游戏展开教学,增强学生的意志锻炼意识很多学生都缺乏坚持不懈的品质。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增强学生的意志锻炼意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学中让学生对于理论内容死记硬背。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方式考核的多是学生的记忆力,知识并没有得到内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适当结合游戏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也有一个思考和消化知识的过程,加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促进教学有效性。 四、团体游戏配合教学,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适应环境、适应社会是学生在社会中生存和立足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当今社会,很多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长辈的过分呵护使得他们丧失了适应环境的能力。有些学生出现自闭、自私等心理,不善于与他人相处,融入集体的能力较差。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参与一些集体活动,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提高学生对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并让学生走出“自我”的小世界,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性格。 五、通过实践强化教学,培养学生孝老爱老的美德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孝老敬老”相关的课题,然而大多教师通常只进行理论教学,例如宣讲一些与“孝敬老人”相关的故事或者运用历史典故来进行教学等,虽然能够触动学生的心弦,在听故事的时候,学生很感动,但是因为这些故事并未发生在学生的身上,因此这种“感动”的持续时间并不长,教学的实效性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让学生适当进行一些实践,在实践中明白,真正的“孝顺”并非喊口号,而是体现在细节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例如,在《孝敬父母长辈》一课的教学中,以“我所了解的父母”为主题设置了一份调查问卷,其中包括父母的兴趣爱好、喜欢的颜色和食物、每天晚上入睡的时间等。填完之后,回家和父母进行核对,并在下一节课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通过这个活动,很多学生才发现,原来自己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并不了解自己的父母最爱吃什么,他们每天都在做什么,几点起床做早餐、晚上几点才能休息。同时,学生也能感受到父母、长辈的艰辛,从而提醒学生真正关心父母,培养学生孝老爱老的美德。道德与法治课程很多内容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与个人修养,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灵活地将心理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只要教师能够巧妙运用策略,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怎样对待考试焦虑 一、设计背景: 考试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虽然如此,由于考试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知识认识水平等的重要途径,有些考试甚至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前途,因此,所有考试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和焦虑,也就是考试焦虑。在考试过程中,中等程度的焦虑水平是可以提供临场发挥的最佳情绪状态。以这种心态迎接考试,往往不会失误,甚至能超水平发挥;而心理承受较弱、对考试压力的感受和反应过分强烈,就会产生严重的紧张和焦虑情绪,这种高强度的焦虑水平不但对考试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起相反作用。甚至本来会做的试题,心理一紧张,也会做错了。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考试焦虑,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与具体表现,以及如何克服考试焦虑,树立自信心,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考试焦虑对人的生理、生活、学习工作的危害; 2、学会自己调节自己,以恰当的紧张程度对待每一次考试。 三、教学重点:学会克服考试焦虑的几种方法 四、教学难点:运用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提高自信心 五、教学方式: 1、讲述与讨论 2、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案例(投影画外音)凌××是某中学初中学生。上课或做作业时,会无缘无故地东张西望,遇难题会焦虑甚至手心出汗。该生进校后,测验考试紧张,尤其是初三下半学期期考前夕引发了胃溃疡,胃出血四个"+"。凌××学习上接受知识速度较慢,学习方法较差,成绩在班中倒数几名。有时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产生弃考的念头。 (让学生讨论,现身说法。) 4、小结:引出考试焦虑的概念 (二)考试焦虑的危害性 1、分散和阻断一个人注意的过程。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考试焦虑能够分散和阻断注意的过程,使我们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试题上,而是分散在各种各样的担心、忧虑或多余的动作上、阻断注意的过程,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考试焦虑还会干扰回忆的过程,大脑记忆库中的信息检索和提取发生混乱,会造成错答、漏答、或不知如何应答的现象,严重影响考试成绩。此外,考试焦虑还可以影响我们正常的思维过程,使我们的思维活动陷于停滞状态。在焦虑状态下,我们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具体思维能力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导致考试失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稿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肇源县福兴乡中学很高兴在这里和老师们共同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话题,感谢你们给予我这样的机会,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谈谈我的看法: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

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高中女生,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高中的141名。她痛苦地说:“17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还有一位男生也谈到,自己平常学习不错,偶而还可以给他人以指导,但一接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而考试前又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最后不是被迫中断考试,就是坚持下来成绩也不好。循环往复,到了一听考试就恐惧就紧的地步。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

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某种程度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但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教育实践中还存在许多不足,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高度,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德育作用,有效解决初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因此,加强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体系构建对策的研究,对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拓展初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空间,促进初中生综合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现状 近年来,虽然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因实践探索尚处于浅层阶段,还存在许多无法忽视的问题,具体包括:(一)思想上的偏差。客观来讲,我国初中德育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以政治理论、思想品德、形势与政策、传统文化等为主,很少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这就造成了初中生缺乏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途径,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思想上的轻视。目前,许多初中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咨询,只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会接受这方面的教育,甚至将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相混淆,用有色眼镜去看待那些去心理咨询的学生。(二)体制上的欠缺。相比于成熟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广大初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度和投入度都非常有限,甚至许多学校还没有理顺其管理体系、价值诉求等。尽管部分初中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其更多承担的是心理干预职能,忽视了

心理教育职能。另外,许多笃信西方心理教育理论的工作者缺乏对传统德育教育的理解和认同,缺乏对初中德育工作的接纳和正视,甚至出现自我封闭的趋势,导致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动力不够,对双方的发展都带来了负面影响。(三)协调上的缺位。目前,有关德育和心理教育整合的研究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性的探索和操作少之又少,尤其是协调平台的缺位,造成具体整合平台建设的滞后,最终严重制约了两者的整合发展,成为了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一大困境。对此,构建双向互动、高效协调的平台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通过平台对话机制的交流,可促进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交流、理解,进而为实现两者深度整合奠定坚实基础。 二、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原则 在明确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现状的基础上,要想实现两者整合的高效性,还必须明确整合原则,具体分析如下:(一)主体性原则。所谓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者主体性作用,并结合实际及时转变角色,帮助学生达到应有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要尊重初中生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两者的整合真正回归于育人这一根本功能上来。(二)因材施教原则。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既不能远远走在学生前面,也不能与学生实际相差太多,同时要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教育。简单来讲,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差异、思维差异等,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人尽其

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与人为善的行为是: ①.中国政府派出国际救援队参加日本救灾②.张老师参加志愿者活动,关爱留守儿童③.小明的哥哥酒驾,小明替哥哥进行酒精检测④. 中国民营企业家陈光标赴日救灾 A.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2、“换位思考”在实际生活中的好处就在于,通过换位思考 ①你会变得宽容②你会变得善解人意③体会广交朋友的乐趣④你会心想事成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 在放学路上,小舒和小迪同学看到一个老人摔倒在地,小舒想去扶起老人,小迪怕惹麻烦,劝阻小舒,小舒说:“如果摔倒的是你爷爷,你会怎么做?”小舒的这种想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D. 对他人要抱着宽容的态度 4.五年如一日“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陈斌强获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陈斌强的孝行() ①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传统美德②是用实际行动诠释对父母的爱 ③表明了学会赞赏父母有助于增进亲情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弘扬社会正气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你对漫画《奖与罚》中的主人公要说的是() 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一致的 ②我们要以集体利益为重,自觉服从集体利益 ③个人利益的实现,会促进集体利益的发展 ④为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是错误的 A.③④ B. ①③ C.②④ D.②③ 6.老师在小蔡的毕业留言中写道:“你的聪明勤奋让我佩服,若能克服粗心的缺点,你将收获更多的掌声!”小蔡也对照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不足,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小蔡认识自我的方式是 ①进行自我反思②听取他人评价③通过集体评价④与他人作比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右边照片是广州一个居民社区内的公告牌。牌上面的广告语告诉我们( )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急救知识与方法 文章来源:作者:发布时间: ( 2010-3-7 ) 浏览次数:2084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急救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方法。 2提高学生的急救技巧。 3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助人于危难之时。 教学重点:常用的急救方法 教学难点:急救知识与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棉签、三角巾、绷带、木板、秒表 教学过程: 毛泽东同志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说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目: 健康学习工作房子车子 100000000 没有了健康就为零 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日常生活中难免发生或遇上各种意外事件,来不及就医,需要立即处理,这就要我们学一点急救知识、方法来自救或互救。 一、急救的基本知识 1、重要的生命体征及观察 2、体温:正常37℃。37.5—38℃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 高热。平静时,心跳每增加20次,温度上升1℃左右。 3、脉膊:正常人在安静状态60—100次/分,一般人在70次/分。(自测脉膊) 4、呼吸:正常人平静状态下16—20次/分。 5、血压:血管内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收/舒=100—120mmHg/60—80mmHg收>140 mmHg 舒>90mmHg 6、瞳孔:光照射一侧瞳孔后,双侧瞳孔均能缩小,停照后恢复原状 二、急救中心: 电话号码:120 求救注意事项:①在电话中说明病人或伤员人数、病情、伤势,有利医生准备。 1、说清病员或伤员的详细地点,附近明显建筑物,联系人电话、姓名。 2、有条件的派人到路口引路,及时清除路碍 3、求助

及时向身边的人员求助,邻居、心理善良的热心人在危难时,都能伸出帮助之手。 二、常用的急救方法 1、外伤止血法: 成年人的血量为体重的8%,50kg的人血液为4000mL,失血1/3时会有生命危险。(1)出血特点: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皮下出血(困跌、撞、挤、挫伤) (2)止血方法: a、指压止血法:用手指压迫出血血管的靠近心脏的一端,使血管压在骨骼上,达到止血的目的。如:桡动脉上臂中段,肱二头肌肉外侧沟处。(学生动手) b、加压包扎止血法:先用消毒纱布,垫在伤口,再加棉花、纱布、毛巾等放在伤口处,再紧紧包扎,常用于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c、止血带止血法:用于四肢大动脉的出血,止血带有:橡胶管、布条、绷带、三角巾,每隔30—60分钟松解2—3 分钟。 d、加垫屈肢法:用于前臂、手和小腿、足的出血,将棉垫放在肘窝或腘窝、使肘、膝关节尽量屈曲,并作“8”字型包扎。 2、人工呼吸 人缺氧4—6分钟就会引起死亡,人工呼吸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最有效的急救方法。 ①检查病人有无自主呼吸,确认病人呼吸已停止或极微弱时才能施行。 ②保持气道通畅:仰卧、颈下垫高,头向后仰、清除病人口内异物、松开衣扣、裤带③实施人工呼吸:16— 20次 3、心脏按摩 让病人仰卧地上,抢救者站在左侧、双手重叠、手掌平放在病人的胸骨下处,用掌跟用力向下挤压,每分钟60~80 次,并随时观察病人的颈动脉,颈动脉有博动时,证明有效。 4、触电的急救方法 首先切断电源[关闭开关或用木棒、竹竿等绝缘体把电线挑开] ,触电后会出现心悸、头晕、局部皮肤灼痛、严重的会出现呼吸和心跳停止;需用人工呼吸、心脏按摩来抢救,同时打“120”,千万不可随便移动病人、有条件的可用湿沙盖四肢。 5、溺水的急救方法 俗语说:“欺山莫欺水”,参加游泳不能大意,万一有人溺水。 a、救人出水面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