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社戏》教学设计
《看社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看社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看社戏》的时代背景、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特点。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描写手法。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批判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看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作者童年时观看农村社戏的景象。
作品通过对社戏的描写,展现了当时农村的生活风貌和民间艺术的美好。
作品中也透露出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担忧和对现实的批判。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散文特点需要进一步引导。
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但可能对作品中的深层含义理解有困难。
学生需要通过解读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描写手法。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批判精神。
3.2 教学难点: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解读。
对鲁迅批判精神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自主学习法: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课后阅读,深入理解作品,准备课堂讨论。
4.2 合作探讨法: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学生通过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4.3 讲授法:教师对作品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教师对作品的主题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引入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现代散文宣读:王英琦《看社戏》(苏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现代散文宣读:王英琦《看社戏》(苏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现代散文宣读:王英琦《看社戏》(苏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1现代散文宣读:王英琦《看社戏》(苏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品德、素养和能力培养,而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和情感的一种有效方式。
用散文作为阅读教材,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的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情感、思考和创新能力。
本文以王英琦的《看社戏》为例,介绍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教案的设计,引领学生体验现代散文之美。
一、教学对象本篇文章适用于高一年级文学选讲课程,也适用于大学母语教师培训课程。
二、教学目的1. 帮助学生了解现代散文的特点和韵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育学生珍惜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3. 通过阅读散文和小组讨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阅读散文《看社戏》2. 学习散文韵律、语言风格、主旨等方面的知识。
3. 小组讨论,分析散文的特点和意义。
4. 创作散文,模仿散文风格、结构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散文,引导学生感受韵律和语言节奏。
2. 提供相关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历史和传承。
3. 引导学生讨论散文的特点和含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提供练习和创作机会,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加深对散文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步骤1. 导入:谈论民间艺术的艺术特点,让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2. 教学:朗读散文《看社戏》,学习散文的韵律、语言风格和主题。
3. 讨论:分组讨论散文的特点和意义,分享个人理解。
4. 创作:设计散文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散文风格、结构和表达技巧,创作自己的散文。
5. 总结:回顾所学知识和技巧,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和创作。
六、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文化自信度。
2. 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的创作成果和散文风格。
4. 学生的反思和评估。
2024年《社戏》教案四篇_2
2024年《社戏》教案四篇《社戏》教案篇1(约1665字)第三课时教学重点看戏归来的情形,看戏次日的情形,详略叙事的恰当。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分析过的第三层,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四层(板书:看戏归来的情形)。
二、分析第四层(1)“我们”在看戏归途中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我”“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听到悠扬的横笛声,“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出仍很留恋演出(板书:留恋演出)。
小朋友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留恋演出、议论笑骂和摇船情形,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板书:议论笑骂戏兴仍浓愉快兴奋)。
(2)分析22段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作用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我”对社戏的留恋之情和社戏最后留给“我”的美好印象。
(3)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
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畅快、轻松。
(4) 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分析:这里,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偷”豆,通过对孩子们“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
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换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无私的高贵品质。
通过对“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直的性格特征。
(5)“重点品评“偷豆”一节。
设问:( l)小伙伴们在什么地方“偷”?为什么“偷”?( 2)“偷”谁家的?怎样“偷”?(3)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明确: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看社戏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社戏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学会欣赏社戏的艺术特色,包括唱腔、表演、服饰等。
(3)通过观看社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评价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尊重艺术、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社戏的起源与发展2. 社戏的艺术特色3. 社戏表演技巧4. 社戏中的服饰文化5. 社戏的社会意义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社戏表演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社戏的起源和发展。
2. 课堂讲解(1)讲解社戏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分析社戏的艺术特色,包括唱腔、表演、服饰等。
(3)介绍社戏表演技巧和服饰文化。
3. 观看社戏(1)组织学生观看一场社戏表演,引导学生关注表演细节。
(2)在观看过程中,教师可适时进行讲解和点评。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社戏的社会意义。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社戏的看法和感受。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观看社戏过程中的收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观看社戏时的专注度:观察学生在观看社戏时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3. 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4.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如撰写观后感、制作PPT 等。
五、教学资源1. 社戏表演视频2. 社戏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3. 社戏服饰模型或图片4. 教师自制PPT或教学课件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注意事项1. 教师应提前了解社戏的相关知识,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点评。
看社戏的教案
看社戏的教案看社戏的教案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
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看社戏的教案,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看社戏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1.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2.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3.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4.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2.研读课文,整体感悟。
教学设计导入1.请多名学生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
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题目)初读课文,熟悉内容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可从网上下载)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知识。
3.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
男生女生分别挑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课文内容,向对方提问,以考查对方对课文信息的获取程度。
回答的一方应先合上书。
(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对课文信息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也可进一步熟悉课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研读课文,整体感悟1.整体感悟故事情节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b.请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2.整体感悟课文意图◆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社戏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社戏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社戏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戏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戏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这件事,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体会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1、叙事有详有略。
2、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3、培养理解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前三分钟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三、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学生介绍有关收集到的“社戏”的知识。
2、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学生轻声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不惮dàn 潺潺chán 凫水fú 撺掇cuān duo 踱duó 颇pō怠慢dài 吁气xū 宛转wǎn 絮叨xù dāo 磕kē 楫jí归省xǐng行辈háng 舀水yǎo 蕴藻yùn zǎo 伊yī篙gāo四、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1) 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2) 除了“看社戏”之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明确 A:事件的开端:戏前波折事件的发展:夏夜行船、船头看戏高潮和结局:归航偷豆明确B: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及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
语文 《社戏》教学设计4篇
语文《社戏》教学设计4篇下文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语文《社戏》教学设计4篇》,您浏览的《语文《社戏》教学设计4篇》正文如下:语文《社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二成功的景物描写为小说增添了不少色彩。
指导学生了解小说景物描写的特点。
三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教学设想:一以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为教学重点。
二采取阅读、讨论、讲解、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写作能力。
三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进一步熟悉课文,对易读错的字正音,梳理结构。
二体会、揣摩小说在安排材料上详略得当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用投影幻灯出示词语,给加点的字注意:(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二、补充注释:(可先让学生查词典,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大抵:大都,大概。
怠慢:有冷淡之意。
朦胧:模糊看不清,一般形容月色或烟雾。
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开阔。
纠葛:指纠缠不清。
三、结合预习分段,归纳段意。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进行讨论,指名回答。
教师明确:这是鲁迅先生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为依据,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来到平桥村后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其中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我”随母亲归省来到平桥村,简明地交代出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缘由,同时介绍了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二部分:(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到“各自回去了”)“我”和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
《社戏》教学设计(优秀5篇)
《社戏》教学设计(优秀5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字词在文中的特殊语义。
2、能力目标:体会叙事的详略、学习人物与景物刻画的方法3、情感目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二、教学重难点2、难点:如何通过语句与事件表情达意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板书课题,播放课件:有关社戏的图片,同时,播放课文的录音)(二)整体感知快速浏览,整体感知,请两三个同学用一句话简短地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村小伙伴看戏的一次经历)(三)研读课文1、默读,划分段落、理清情节(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3)看社戏钱的波折(4)夜航去看戏途中(5)赵庄看社戏(6)归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让学生自己完成,完成后,请同学站起来说出自己划分的段落与概括的段意,最后从几个同学中选出一个划分最好的写在黑板上,老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2、在文章中做旁注,品味文章重点词语、句子、语段。
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有寓意的词语语段勾出来,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并追问学生觉得文章哪里写得好,为什么觉得写得好。
最后请同学发言。
A例子(词语):“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只橹……”几个动词,将少年开船的动作合作划船表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心情愉悦。
B例子(语段)“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留了艇子看着连喝起彩来……”运用的手法:比喻。
好处:富有童话色彩;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悦的心情,而老渔父的喝彩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的驾船技术。
C语段例子(11段)这是月夜行船的一段,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景物立体感由此而生。
(让学生进一步分析)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精华】《社戏》教案6篇
《社戏》教案【精华】《社戏》教案6篇《社戏》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这件事,记叙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3、体会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1、叙事有详有略。
2、景物描写优美。
3、培养理解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37页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悟1、快速默读全文,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并大声朗读。
2、理清小说的脉络,把握小说的内容。
明确:小说描写我幼时的一段乡间生活,主要刻画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小说按看戏前,看戏中和看戏后三部分组成,其中,看戏是课文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四层:看戏前的波折──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看戏──偷吃罗汉豆3、按照叙述的先后,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并指出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要点:小说的主要情节有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其中,看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是详写,其余的是略写。
四、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明确: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人,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的难念的书。
可钓虾放牛,体验乡间生活的许多乐趣。
2、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试分析双喜和六一公公的形象。
明确:⑴ 双喜的形象(找出有关双喜的语言、行动描写,从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双喜是个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聪明、热情、机灵、善于为他人着想。
⑵ 六一公公的形象:六一公公里个淳朴的乡民形象,六一公公只能小伙伴搞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他并不是吝啬的人,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
后来他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的热情,淳朴好客的性格。
2024年《社戏》教案模板六篇
2024年《社戏》教案模板六篇《社戏》教案篇1【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2.理清__的脉络,把握__的内容。
3.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1.理清__的脉络,把握__的内容。
(重点)2.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了解背景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道中落以后,他更了解了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3.知识链接社,旧时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社戏,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中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在野外设台演出。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4.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归省(xǐng)不惮(dàn) 行辈(háng bèi)棹(zhào) 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o)凫水(fú) 絮叨(xù dāo) 潺潺(chán chán)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piāo miǎo)纠葛(jiū gé) 渔父(fǔ) 蕴藻(wēn zǎo)5.解释词语。
《看社戏》教案
《看社戏》教案《看社戏》教案篇1《看社戏》《看社戏》是一篇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生存境遇的散文。
作家通过对一个民间豫剧戏班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困难的生存状况,对他们的命运遭际寄予深切的怜悯。
文章篇幅较长,以时间为挨次自然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第一天晚上观看社戏的情形,以及作家自己对戏剧角色的喜好。
可分为四个层次:1—4段为第一层,写作家匆忙吃过晚饭赶去看社戏;第5段为其次层,写自己对社戏熟悉的变化;6—8段为第三层,介绍戏场的状况;9—13段为第四层,写自己对戏剧角色的喜好。
作家在开篇写房东“冬冬上楼”来催,自己“夺”下儿子喝剩的玉米粥,“汇入四乡八村看戏的人流中”。
这里既写出了自己的急迫心情,同时也说明白四乡八村的百姓都对社戏有着深厚的爱好。
其次层,写自己对社戏熟悉的变化。
就客观条件而言,这样的社戏,简陋、寒碜,带着浓郁乡间俚俗味儿。
“破的帘,简易的木料,疙瘩不平的台面”,是真正的“草台野戏”,在某些城里人眼里,不登大雅之堂;就精神实质而言,“一吼三叫,嘴里像含了包炸药,一出腔,便可震得风云星辰变色,三山五岳乱抖嗦”,自己当时对它是“不怀好意”。
但后来由于“日复一日地听”,对社戏的熟悉竟然发生了转变,“听顺了,入门了,觉得出它的好,它的土、俗之韵味了”。
这里,作家真实地道出了自己的情感认知,道出了审美层面上“俗”与“雅”的认知标准问题。
“雅”并不取决于它的外在条件,以及艺术的表现手段与形式。
对于俚俗的所谓“末流杂艺”,在没有入门之前武断地“横眉冷对、不屑一顾”,那是浅薄的表现。
第三层介绍戏场的状况,作家支配了两处照应,一处对比。
“我们赶到时,已是锣鼓喧天,观者如墙”,“近台早已没了空,我抱着儿子正急得上钻下拱”,与开头的“四乡八村看戏的人流”照应。
观众的多,说明俚俗的豫剧深得群众的喜爱,同时也反映出群众对文化生活有着剧烈的需求欲。
其次处是“盼着这个好日子——盼着‘社戏’,已很有些时辰了”与开头急迫的赶场相互照应。
《看社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看社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看社戏》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戏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深入了解社戏的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看社戏》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戏习俗。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社戏习俗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社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看社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社戏的基本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2)分享各自查阅的资料,深入了解社戏的文化内涵。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重要句子。
(2)解析课文主旨,阐述社戏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 练习巩固:(1)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邀请学生上台演示社戏的相关片段,增强直观感受。
四、课后作业:2. 收集其他关于社戏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反馈:检查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的拓展学习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社戏的表演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对比分析:将课文中的社戏与其他地区的社戏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社戏的地域特色。
苏教版选修《看社戏》教案
苏教版选修《看社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戏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学习社戏的表演技巧和演出形式。
3.培养学生欣赏社戏的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4.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社戏的介绍:社戏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地区特色等。
2.社戏的表演技巧:角色扮演、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技巧。
3.社戏的演出形式:包括京剧、评弹、河南河南曲等。
4.社戏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剧本、造型、音乐等方面的分析,理解社戏的艺术表现手法。
5.社戏的欣赏:学习欣赏社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欣赏能力。
6.社戏的实践:学生参与社戏的表演实践,提升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1.社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社戏的表演技巧和演出形式。
3.社戏的艺术表现手法。
4.社戏的欣赏方法和技巧。
5.社戏的实践与表演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对社戏的内容进行系统讲解。
2.讨论: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社戏的艺术特点和作用。
3.实践:设计社戏表演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团队合作实践。
4.欣赏:组织学生观看社戏演出,进行专题讨论和欣赏分析。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社戏的介绍教学内容:1.社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社戏的地区特色和演出形式。
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提问和展示社戏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社戏的兴趣。
2.讲解: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讲解社戏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地区特色。
3.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社戏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4.总结:总结本节课的要点。
第二课时:社戏的表演技巧教学内容:1.社戏的角色扮演技巧。
2.社戏的音乐和舞蹈技巧。
教学步骤:1.复习: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讲解:介绍社戏的角色扮演技巧和音乐、舞蹈技巧。
3.示范:通过示范演出,展示社戏表演技巧。
4.学习:学生模仿示范,练习社戏表演技巧。
第三课时:社戏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内容:1.社戏剧本的分析和理解。
《看社戏》教学设计3
《看社戏》教学设计江苏省高邮中学孙云邮编:225600教学班级:高二(20)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中作者流露出来的人文关怀和人道情感。
2.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理解他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初步理解艺术的真谛。
3.仔细研读课文,深入挖掘文中的现实人生问题,在困苦与奉献的对照中,让学生思考并体会文章暗中传递的一种可贵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22.教学难点:3教学方法:知识性阅读、整体阅读、鉴赏品读、分析阅读、讨论阅读、留白阅读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准备:1.利用网络媒体资料,了解社戏,了解河南豫剧、梆子戏的艺术形式和基本特征。
2.通读课文,全面了解此次看社戏的过程及重点人物的对话。
3.在阅读中画出让你体会深刻的句子,并准备交流探讨。
二、知识普及性导入在初中同学们就学习过鲁迅先生的《看社戏》,有谁讲讲“社戏”是什么呢?学生自主发言,教师辅助补充:民间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就是“社日”。
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对土地的感情很深,所以“社日”在民间是很受重视。
一年有春秋二社,往往成了赶集的日子。
唐朝以后,百戏(杂技、歌舞及民间各种音乐技艺)在我国兴盛起来。
人们往往在社日自发演戏、看戏取乐,场地就是“庙台或野台”。
鲁迅在《社戏》中写的是搭在水边的庙台。
现代的社戏是指偏远的地区逢年节时候上演的传统古装戏曲。
(多媒体白板展示)三、整读感知,理清脉络课文根据时间顺序叙写,可分为三个部分,请概括每部分侧重写了什么?(自读3分钟后小结)学生概括交流:(过程略)白板板书总结展示:看社戏表演戏看演员状况人悟艺术真谛艺四、精读课文,分析鉴赏1.【目的性阅读,寻找要点】豫剧表演有什么特点?河南农村的人们这种艺术形式有什么样的感情?作者的态度又如何?(速读文章1、2部分后回答)学生概括交流:“观者如墙”,说明群众喜欢爱看。
儿子“喜欢看戏里的行头及翻跟筋头”;台下的观众“全部的审美情趣审美热忱都集中在戏情上热闹上,集中在花花绿绿的行头和唱文工武上。
《看社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看社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看社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等。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作品的文学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3)学会关爱他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看社戏》的基本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创作背景等。
2. 分析小说中的表现手法,如讽刺、夸张、对比等。
3. 探讨小说所反映的我国封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呐喊》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看社戏》,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布置思考题,如: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夸张手法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矛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文学评论和读后感。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阅读推荐作品,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社戏表演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社戏的魅力,增强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看社戏》文本。
2. 鲁迅作品集《呐喊》。
《看社戏》教学设计
2、文本研习
(1)本文主要写了艺人们哪两方面的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方式来表现艺人们的特点?
(2)找出在每一场演出中有关观众看社戏的句子,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要求:
3、资料补充:
社戏、豫剧、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大刀王怀女》和《老包坐监》的大致剧情。
(二)课堂学习导入新课视频:豫剧《xx》选段视频导入。(板书:
看社戏)
资料链接①解读社戏②关于豫剧
学案难点反馈①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思想感情
②本文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文本研习
1、文本感知
(1)本文重点写了哪几场社戏?涉及了哪些主要人物?
作业布置
1、比较阅读鲁迅先生的《社戏》和王英琦的《看社戏》,分析两篇文章的异曲同工之处。(所有同学做)
2、你如何看待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大部分同学做)
3、请搜集有关豫剧的著名选段,和同学们交流。(感兴趣的同学做)
七、教学反思
王英琦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纯朴和厚道,留给我们的是人生经验的通感:
我们难忘的,留恋的其实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新连带出来的种种情感历程。
3、结合本文综合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讨论作者所表达的对社会底层人物生存际遇的人物关怀。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精简讲授;强化能力培养,重视感情熏陶,将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正音xx。
2、整体把握文章,思考文章重点写了哪几场社戏?涉及了哪些主要人物?对于社戏,“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看社戏时,“我”和周围的观众关注点有什么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1:第五段作者说“我自己虽说还未浅薄到对此高抬贵眼,不屑一置的地步,但一开始对豫剧,对这种土掉牙土梆子戏,也是不怀好意的”。说明作者并不是喜欢,跟我们一样,他是城里人。
生2:第十段:“我承认,我并不能听懂所有的戏文,我也不是生、旦、净、丑都耐烦看。”这一段说明作者并不是非常低喜欢。
《看社戏》教学设计
课题
看 社 戏
课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2、理解关键句的含义。
能力点
1、学习人物群像扫描与典型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品析文章的艺术特点。
教育点
体会作者的人文关怀,对底层劳动人民的一腔深情,学会多关注社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重难点
1、从作者的见闻和体悟中感知艺术真谛。
2、学习人物群像扫描与典型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文本研习与对话)
一、激趣导入
问大家有关戏剧方面的几个问题。我国的国剧是什么?(生齐答:京剧)山东特色的戏剧是什么?(生迟疑:山东快书?吕剧?)我们枣庄地方戏剧是什么?(生兴奋:柳琴戏,河南梆子,山东大鼓……)还不错啊,大家知道的不少。那么大家喜欢戏剧吗?(不喜欢!)为什么啊?(大家议论纷纷,其中一同学说:现代社会节奏很快,我们能接触到的文化媒体很多,像电脑、手机、MP几之类的,而戏剧已经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了)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师:大家都已经读了文本。题目是《社戏》,请大家结合你的预习说说什么是社戏?
生1:社是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民间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就是“社日”。人们在这些活动中进行有关的戏剧活动,就是社戏。
生2:社其实也是一个地区单位,比如我们说的社区,社团等。
师:还有人民公社。总结得很好。大家已经通读了文本,作者看社戏看得多不多?在哪儿体现的?
PPT5展示:看到并记住了些什么
三、难点突破,深度研习
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和重点语句的含义。
师:作者是到农村体验生活的城里人。在对这两个人的描写时,特别是对猫儿脸姑娘的描写,是不是一种鄙夷的态度?(不是,只是客观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同情)
这种态度和思想在文中有体现吗?
生1:后来给孩子送药送衣服。
2、文化精神生活贫乏
作者还有什么感悟认识?
生读: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伟大真理了。
PPT4展示:感悟艺术的真谛
(三)对话文本,体味作者对底层艺人艰难生活的同情、关注。
师:作者在关注农民生活的同时,把更多的目光投到做戏的人身上。作者描写了艺人们演出和生活。
师:你发出了感慨,作者呢?
生齐读第27段
师:青衣少妇是怎样的生存状况?
生回答总结,从她个人遭遇命运,到对儿子的情况描写。
师:这样看来,作者选取这两个一人台下生活描写,想表现?
生:他们生活不容易,处境生活艰难。
PPT5展示:生活艰难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作者看到并记住了些下,已是寒凝雪飘的深冬了,我的心仍是满满的、怅怅的,都是戏”,都能体现。
PPT6:我的心仍是满满的、怅怅的,都是戏.
师:作者的心里装的真的都是她所看到的戏吗?为什么说我的心是满满的?
生讨论,交流。总结。
记住了很多,与社戏有关的农民的生活现状,艺人的喜怒哀乐等,心中的忧思牵挂,铭记着的这一切让作者在寒凝雪飘的深冬心仍是“满满的”。
生2:还写他们沉迷投入(板书)。看戏时候“大仰脖、圆瞪眼,全副投入”。
师:分析都很好。这样看来,作者这么细致地描写,都突出了农民看戏的热情高涨,兴趣浓厚。
(PPT4展示):看戏的人:农民 人多 热情高 兴趣浓
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会这样?作者的目的想表现什么的?
师提示:结合我们的现状和当时农民生活的现状考虑。
生讨论,小组内相互展示。
生1、第38段,作者说:“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对于土生土长的他们,土梆子戏不仅是劳作之余的娱乐,且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升华的表征。看戏是他们的娱乐生活,是他们的精神食粮。
生2:豫剧是他们自己的豫剧,这样他们喜爱。
生3:落后贫穷,平时娱乐少。
师小结:PPT4展示1、强烈的文化需求
生:在第40段。作者说“唱足了半个月,我亦赶满了十五场”。
师:那作者是不是全文记叙了这十五天的十五场戏?
生:不是,记叙了三天的三场。写了第一天、次日、第三天晚上。
师:很好啊。那大家就借此理理全文的结构,明确一下全文的写作顺序、线索。
生议论,回答。(PPT3展示)
时间顺序 第一天、次日、第三天晚上
记叙线索:看戏
师:为什么又是“怅怅”的?
生讨论,交流。总结。
在这样的深冬,一想到他们的艰难生活,辛酸命运,心里总是牵挂担心。所以感觉怅怅的。
师:让我们齐读最后几句,再次体味作者的内心的感慨、牵挂和由衷祝福!
齐读:朝起夕宿,……可太平大吉?
四、总结
1、明确本文写作上的技巧和方法。(见“学习目标”)
2、结束语:读了散文《看社戏》,我们了解那个我们不熟悉的年代的人与事。对照着我们自己的生活,面对着周围那么丰富多彩精神文化食粮,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怎样活,我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生3: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第18段。“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到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到兴趣。”
师:好,这是关键点。也就是说作者并不全是关注这些戏,而是关注与戏相关的人,即看戏的人和做戏的人。(观众和演员)
PPT4展示:看戏的人:农民
做戏的人:艺人
(二)对话文本,合作交流,体味作者对底层农民生活的关注和理解,感悟艺术的真谛。
B组同学1展示:还有第7段,“盼”字,说明人们对戏剧的喜爱(板书)。
B组同学2:第13段的描写,特别是跟我的关注的对比和表现,说明大家的热情高(板书)。还有第16段最后都表现了这一点。
师:这两个组的同学找得准,分析更好。还有吗?(生沉默)(提示)表现观众的情况的段落?
C组一同学:第38段说天刮起了大风(师提示:哪个词体现的?)“猎猎”就是指风声很大。(师提示:还指风吹动旗帜的声音)“风雨无阻戏场又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也能充分体现。
设计亮点: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并围绕这些重要句子去筛选重要信息,深入分析,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2、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对散文在写作上特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围绕主题选材。
3、力图通过文本的研习探究,学习和运用散文常用的一些写作技巧,理解其作用。
说得很好,代表了我们大多数人的的观点。不过,作为我国传统的文化,我们需要传承,你说对吗?比如,我们得了解一些戏剧的基本常识,了解一些经典的戏剧,大家列举一下一些传统的剧目?(生议论,列举)
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年代,特别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农村,戏剧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借助王英琦的散文《看社戏》,了解一下好吗?(板书课题PPT1)
二、目标导航,文本阅读
(一)、(PPT2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理解文中关键句的含义。
2、学习人物群像扫描与典型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的人文关怀,对底层劳动人民的一腔深情,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二)、快速浏览文本,再熟悉文本。
三、合作学习,对话文本,交流探究
(播放豫剧《花木兰》之《谁说女子不如男》结束)
教后记:
这篇叙事散文,作者选取的角度很独特,更主要的是作者把自己的关注点投到了底层社会,关注底层社会人物的生活,很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这堂课,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文本中,能积极踊跃地思考学习,主动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点神志很独特,出乎意料。课堂上师生互动效果好,因而较好地理解了文本,更达到了教育目的。
PPT5展示:做戏的人:艺人演出(台上)
生活(台下)
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到描写艺人们台上表演的句段,分析体会他们在台上表演怎样?表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回答,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词:技艺高超,演出认真,投入执着。
PPT5展示:演出(台上)技艺高超 认真,投入,执着
师:那么他们的台下生活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生:写了两个典型人物)
他们是:(猫儿脸姑娘和大刀王怀女的扮演者青衣少妇)
PPT5展示:A、猫儿脸姑娘
B、青衣少妇
师:我们先看看作者怎样描写猫儿脸姑娘。
生读。
生:作者描写了她的外貌,“那脖上、耳根后,粗糙的皮肤,积年的老垢,全看个一清二白,说她两个月没洗澡,未必十分的错。”“再细看那粉墨上妆的家伙,连伪造的都不如。尤其是那胭脂,很像是廉价的广告颜色。见那猫儿脸姑娘毫无忌惮地直往脸上抹”。
师:他们为什么不用一些高档化妆品?
生:作者想突出艺人条件恶劣,生活的艰难。
师:为什么这样?
生:自发性的农村业余梆子剧团,哪儿有庙会往哪儿赶,东食西宿,四乡为家,有时连唱一个月也下不来。包场,只给钱不管饭,一场下来才三百元。收入太少。‘
师:在这部分里,还有没有相关的描写?
生:他们的夜餐。面条和青菜。而他们演戏又都是体力活。多么不容易啊!
师:以上我们整体理解了文本,也就是作者的关注点。那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呢?找生读第40段:“虽然,我不是每场全都看完并记下,但我肯定看到并记住了一些什么……眼下,已是寒凝雪飘的深冬了,我的心仍是满满的、怅怅的,都是戏。”通过看社戏,作者到底“看到并记住了”一些什么呢?
我们先看看作者“看”到了“看戏的人”的哪些状况?作者想表现什么的?请大家快速浏览相关段落,寻找相关信息。
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A组展示:
生1:前4段,作者说“夺下”儿子的碗。旋即抱起儿子,汇入四乡八村看戏的人流中。说明看戏的心情急切,看戏的人多(板书)。(师评价:这几个词句找得好,找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