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鉴赏大全
文学_高中生高考经典古诗词赏析及翻译
高中生高考经典古诗词赏析及翻译高中古诗词鉴赏翻译(一)雨霖铃·寒蝉凄切宋代: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一作:美景)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赏析: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
”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篇一: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全国卷1鹊桥仙陆游①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②③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
镜湖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从而表现美化的精神和品格。
(烘托、渲染,2分,简要分析3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表现了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心情3分,简要分析3分。
)北京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7分)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 唐诗鉴赏100例(含答案)
13.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14钱珝《未展芭蕉》
15.刘眘虚《阙题》
16.李商隐《霜月》
17.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8.薛逢《长安夜雨》
19.卢纶《逢病军人》张乔《河潢旧卒》
20.雍陶《天津桥春望》
21.薛涛《送友人》
22.柳中庸《听筝》
23.白居易《梦微之》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
24.杜荀鹤《自叙》
25.孟云卿《寒食》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26.郑谷《题杭州樟亭》
27.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28.李商隐《风雨》
29.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30.张蠙(pín)《登单于台》
31.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32.刘方平《梅花落》
33.陆龟蒙《吴宫怀古》
34.许浑《旅夜怀远客》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1.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
2.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 明诗鉴赏100例(含答案)
2015古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目录1.高启《梅花》2.王守仁《龙潭夜坐》3.谢榛《秋日怀弟》4.扬基《春草》5.高启《黄氏延绿轩》6.薛慧《泛舟》7.李梦阳《秋望》8.刘羽《一鹭图》9.杨一清《山丹①题壁》10.屈大均《摄山秋夕》11.谢肇淛《钱塘逢康元龙①》12.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13.于谦《上太行》14.李攀龙《平凉》15.孙承宗《二月闻雁》16.吴承恩《舟行》17.谢榛《苦雨后感怀》18.汤显祖《秋发庾岭注》19.袁中道《夜泉》20.沈周《栀子花诗》21.徐祯卿《济上作》22.张弼《渡江》23.高启《春暮西园》24.李攀龙《出郭》26.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27.袁中道《朝耕》28.贝琼《经故内》29.徐渭《题墨葡萄诗》30.粱辰鱼《屈原墓》31王世贞《九日风阻郑家口》32.扬基《闻邻船吹笛》33.于谦《咏煤炭》34.唐寅《菊花》李白《感遇》35.王世贞《登太白楼》36.吴嘉纪《落叶》37.刘基《过南旺守闸》38.徐贲《写意》39.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40.唐寅《和沈石田落花诗》41.陶安《泊江州》42.黄峨《又寄升庵》43.李东阳《九日渡江》44.高翥《秋日》45.戴珙《盟台夕照》46.茅坤《夜泊钱塘》47.孙承宗《渔家》48.袁凯《江上早行》49.高启《孤雁》50.王灿《客中》51.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52.【明】杨基《天平山中》【唐】卢仝《喜逢郑三游山》53.王稚登《新春感事》54.徐祯卿《偶见》55.戚继光《登盘山绝顶》56.何景明《竹枝词》57.徐渭《龛山凯歌》58.金銮《柳堤》59.高启《卖花词》60.顾文昱《白雁》61.戚继光《马上作》62.袁宏道《竹枝词·其四》《竹枝词·其二》63.龚鼎孳《百嘉村见梅花》64.丘浚《五指山》65.王稚登《湖上梅花歌(其二)》66.王阳明《寻春》67.蓝仁《题古木苍藤图》68.唐寅《画鸡》69.高启《晚次西陵馆》70.汤显祖《香岙逢胡贾》71.杨基《梦游西湖》72.李攀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73.高启《寻胡隐君》74.孟洋《烟》75.韩洽《闻雁》76.何景明《雨夜》77.戚继光《登舍身台》78.钱谦益《和盛集陶落叶》79.谢榛《秋兴》杜甫《秋兴(其三)》80.屈大均《壬戌清明作》81.夏完淳《别云间》82.谢榛《渡黄河》83.袁凯《白燕》84.王世贞《宿香山寺》86.康海《冬》87.李昌祺《归自南阳》88.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89.孙承宗《二月闻雁》90.邵亨贞《贞溪初夏》91.夏完淳《即事(其二)》92.夏完淳《即事》93. 马中锡《晚渡咸阳》94.谢榛《怨歌行》95.高启《秋望》96.顾炎武《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97.【明】高启《咏蔺相如》【宋】范成大《蔺相如墓》98. 吴宪章《访客舟中》杜甫《客至》99.吴文泰《送人之巴蜀》100.杜庠《赤壁》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
高考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中华诗词源自民间,是一种草根文学,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我在此整理了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1、《魏风·陟岵》【先秦】《诗经》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
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陟彼冈兮,瞻望兄兮。
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上慎旃哉,犹来!无死!这是一首征人思亲之作,是中国羁旅行役诗的源头。
远望当归,登高望乡,长歌当哭,痛切感人。
诗中亲人叮咛恍在耳边,幻境融合了想象与怀忆。
父亲的“犹来无止”,嘱咐他不要永远滞留他乡,这语气纯从儿子出发而不失父亲的旷达,拳拳爱子之心深切真挚。
表达的是对父亲的思念,却从中也看出了父亲的深情。
2、《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特别注意用诗书教子,曾明确告诉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而他写的这首诗告诫孩子的是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
这首哲理诗,饱含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理念,也寄托了诗人对子女的殷切期望,文字极为朴实,感情却极为真挚。
而读到这首诗的读者,也能从诗中得到启发,教育作用不言自明。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21、《北郭闲思》【唐】曹邺山前山后是青草,尽日出门还掩门。
每思骨肉在天畔,来看野翁怜子孙。
诗人看见房子四周茂盛的青草,也许想到了“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也许想起了当年送别亲人时那种“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景象。
独守空居,不堪寂寞,思念亲人,只好整天外出,去乡间看看别的老人是怎样享受天伦之乐的。
空巢老人的孤独伤感跃然纸上,让人不胜唏嘘。
2、《为二女适袁氏者作》【清】郑燮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身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郑板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高考古诗词修辞鉴赏
•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 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 线等。 (1分) •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 六两句对偶等。 (1分) •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1分)
2012天津卷
野菊
【宋】杨万里
• 修辞: 借代 (1分) • “碧”借代青山碧绿,“黄”指代菊花,勾勒出色 彩鲜明的图景。 (1分) • 体现了作者对野外大自然的欣赏和对野菊的喜爱之 情。 (1分)
2008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 比喻。 (1分) •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 (1分) • 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1分)
• 鹧鸪天 •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 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 【白话译文】 • 秋天到后水边平地木叶稀落,关塞的大雁在霜前向南迁徙。早上云雾消散 后群山清新挺拔,宿雨来时水面徒然加宽变肥。 • 我已经老了,很久以前就忘却了机巧功利之心,即使与沙鸥面对面也不会 惊飞它。柳溪父老想必一直在同情我多年来颠沛流离、以至很久都没有享 受到垂钓溪南的怡然自得之乐的生活。 • 【背景】王寂生于金,长于金,二十余岁就进士及第,仕途上也较顺利。 然而,金代局势始终动荡不安,这在每一位文人心中抹上浓重的阴影,隐 逸就成了许多文人重复歌唱的主题,即使挫折较少的主寂也是如此。他晚 年“自为寿”时曾云:“好赋归欤,收拾个、经卷药炉活计。”(《洞仙 歌》)这首词更是集中地抒写了他归隐山水、忘却尘世的心愿。
• 借代,反问
• 登金陵凤凰台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译文】凤凰台上,曾有凤凰来游。凤去台空,只剩江水东流。昔日吴 宫繁华热闹,如今小径长满闲花野草。东晋名士何等风流,如今空留坟 墓供人凭吊,青天外,三座高山若隐若现。白鹭洲,将那长江一分为二。 茫茫浮云,遮住太阳。不见长安,使人忧愁。 • 【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 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 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 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 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汇总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汇总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汇总【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答: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答:【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1】②①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消瘦。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职业高中高考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一)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时间氛围。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妙,可以想见。
“空山”之“空”,含有宁静之意。
B.第二联描画了幽清明净的自然图景。
诗人是心智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C.第三联描画了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
浣衣女子,结伴归来,竹林中传出一阵喧笑,溪中莲花动荡,那是渔船在沿水下行。
D.《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尾联反用其意,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春暖花开,春意正浓,景色可人,王孙们可随意停歇,自可留在这洁净纯朴的山中。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
第二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第三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
B.诗中,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C.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先写“竹喧”、“莲动”,再写“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对这首唐诗的语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不见古人”一句中“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后不见来者”意思是后来的贤明君主也来不及见到。
C.“念天地之悠悠”是指作者登楼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
D.这首短诗深刻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2.这首唐诗在艺术表现上很出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中这个“独”字是承两个“前不见”“后不见”而来,深刻地表达了他孤独无偶的思想感情。
高考古诗词鉴赏
高考古诗词鉴赏1.《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表现诗人思乡之情的诗,通过夜晚湛蓝的天空及明月给人以寂静、温馨的感受,使人感到亲切和怀念。
2.《将进酒》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首诗是李白打动读者的直抒胸臆,抒发自己豪迈洒脱、豁达的情感。
诗中抒发了诗人豪情壮志和无畏风险的奋斗精神,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3.《庐山谣》唐·白居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是反映百姓疾苦、维护公正的诗篇。
白居易秉承“从善如流,化敌为友”的原则,以此激励天子显赫的权力去改变现状,实现社会和谐。
4.《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主题是抒发诗人登高远眺,对自然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深深的领会,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5.《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主题是孤独、寂寞,表现出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唯一性和无助感,是一首心灵通透的诗篇。
6.《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主题是客观地反映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的关系,诗人通过在朋友离别时生动形象地表现草的生长和改变,来引人思考自然与人之间通力合作的关系。
7.《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主题是表现出春天的景色,这春天,给人以愉快、活泼、充满生机的感觉。
这首诗辞就为了让我们在诗人的笔下感受到这样的春天的美好。
8.《清平调·村居》宋·辛弃疾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雨村八九家。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高考古诗词鉴赏
高考古诗词鉴赏高考古诗词鉴赏:《高阳台》古诗词鉴赏原文:宫粉雕痕,仙云堕影,无人野水荒湾。
古石埋香,金沙锁骨连环。
南楼不恨吹横笛,恨晓风千里关山。
半飘零、庭上黄昏,月冷阑干。
寿阳空理愁鸾,问谁调玉髓,暗补香瘢?细雨归鸿,孤山无限春寒。
离魂难倩招清些,梦缟衣解佩溪边。
最愁人、啼鸟清明,叶底清圆。
古诗词鉴赏:这首词可看作吴文英咏物词的代表作。
词在题面上为咏梅,但大多数词评实都认为在写花的同时也在写人,即怀念杭州的亡姬。
本词上片抒写梅花飘落在野水荒湾而引起的的哀婉之情,下片化用寿阳公主梅花妆及江妃解佩典故,为逝去离魂唱出招魂曲,同时寄寓着悼念惋惜的深意。
其中也寄托了伤逝怀还的感情。
由于这首词用典特别多,所述的情事和旨意比较隐晦,故本词历年来褒贬不一,对此评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持否定的意见认为“杂凑”、“斧凿”、“不连贯”;肯定的意见则以为“合数典为一典”是这首词的特色,且“既幽怨,又清虚”。
但总的来说,该词还不失为一首托物咏怀的好词。
全篇写景用词有些晦涩,不太容易把握总的意境和思想脉络,这不能不说是个缺点。
但若详细参详一翻,还是可以读明白的。
联系全词脉络的是一股感情的潜流。
开头三句直接描写落梅的颜色和资质,用笔空录。
“无人”句补出背景,那仙姿绰约的幽韵冷香的梅花竟飘落在孤寂无人的野水荒湾,境界清旷凄寒。
“古石”两句由落写到埋,并用锁骨菩萨之典故来显示梅的高贵。
“南楼”以下六句续写各处梅花均飘零的情景。
下片用三个与梅花相关的典实暗寓梅花飘落瘗埋而无处寻觅,为落梅和亡妾唱出凄哀的招魂曲。
结拍用“绿叶成荫子满枝”来表现天地终究无情而人自多情的感叹。
其中有着很深的哲理。
高考古诗词鉴赏:《正月三日闲行》古诗词鉴赏原文: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古诗词鉴赏:唐诗中,最有南方印记的山水,莫过于“桥”了。
而桥最多,被写得最多的,又莫过于苏州。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宋诗鉴赏40例
2021古诗词鉴赏:宋诗鉴赏40例目录1.魏收《寻隐者不见》2.寇准《书河上亭壁》3.曾公亮《宿甘露僧寺》4.欧阳修《画眉鸟》5.欧阳修《别滁》6.苏舜钦《夏意》7.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8.周敦颐《题春晚》9.曾巩《西楼》10.司马光《过故洛阳城》11.王安石《江上》12.刘攽《雨后池上》13. 张舜民《村居》14.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15.苏轼《东坡》16.黄庭坚《夜发分宁奇杜涧叟》17. 【北宋】董颖《江上》18.陈与义《早行》19.杨万里《小池》20.徐玑《新凉》21.罗与之《看叶》22.陈与义《襄邑道中》23.陆游《梅花绝句》24.翁卷《山雨》25.某尼《悟道诗》26.文同《北斋雨后》27.范成大《横塘》28.叶绍翁《夜书所见》29.王安石《梅花》30.李唐《题画》31.陆游《禹迹寺南……》32.程俱《豁然阁》33.唐庚《春归》34.梅尧臣《东溪》35.陆游《幽居初夏》36.文天祥《夜坐》37.欧阳修《戏答元珍》38. 吴锡畴《春日》39.魏野《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40.刘克庄《戊辰即事》寻隐者不见【宋】魏野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
注:真,即“真人”,指得道成仙的道士。
芝,灵芝。
1.隐者所居之地有何特点?2.诗中的对“风”、“松”、“云”的描写有什么感化?答案1. 风无形,松苍劲,云渺渺,远离尘世,远离尘嚣,清幽恬静,安谧神秘。
2. 除了点明隐者所居之处,也烘托了隐者的高洁与脱俗,更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以及寻而未遇的怅惘之情。
2.阅读寇准的诗,完成后面标题问题。
书河上亭壁【宋】寇准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诗的最后一句描绘了怎样奇妙的画面?3.全诗以景写情,隐隐传达出诗人感情上的挣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怎样的?答案1.秋日暮色中,诗人独自上高楼,凭栏俯瞰:河面上烟波浩淼,船只稀少;河岸上,一片辽阔。
高考 古诗词鉴赏
㈠、送别类意象⒉ 芳草。
喻离恨。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⒋ 长亭。
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成为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⒌ 南浦。
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⒍ 劳歌。
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唐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⒎ 酒/杜康。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㈡、思乡类意象⒈ 月亮/桂魄/蟾桂。
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⒉ 鸿雁/大雁/青鸟:鸿雁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
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戴复古“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也代指书信。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⒊ 莼羹鲈脍。
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马星野《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
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
”⒋ 双鲤。
以鲤鱼代指书信。
《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⒌ 捣衣。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易触动游子的情怀。
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⒏烂柯。
表示离家日久,时光易逝,世事变迁,人物非昔的情景。
⒐烛。
相思、别愁。
⒒沙鸥。
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㈢、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⒉ 芭蕉。
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⒊斑竹/湘妃竹。
泪水,悲伤。
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诗词鉴赏高考题(写景诗)
编者按:本文为本站编辑唐伯牛?诗词鉴赏高考题?第八局部,写景诗〔共15首,06年两首此处收录十三首〕。
?诗词鉴赏高考题?其他局部为:一、山水田园〔共七首,此一,06年六首〕二、咏物〔共5首,06年3首,此2首〕三、羁旅行役〔11首,06三首,此八首〕四、边塞诗〔此三首,06年一首〕五、送别诗〔见06年湖北安徽卷共两首〕六、怀古诗〔二首〕七、叙事诗〔共四首,06一首,此三首〕以下为本文内容,因Doc直接粘贴,格式不太工整,需要完整内容请翻开上面地址下载。
八、写景诗〔共15首,06年两首此十三首〕20*-*04年福建16.阅读宋诗,答复下列问题6分〕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表达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根底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1*-*04辽宁16.读宋词,答复下列问题。
(8分)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高考古诗词鉴赏课件(共22张PPT)
“乌鹊”比喻尚在徘徊选择的贤才, “何枝可依”表现了贤才彷徨的处境与心情,也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2024年可用课件
4
活动一 链接教材,归纳设误类型(怎么考?)
艺术手法赏析有误
命题者故意在艺术手法上判断错误,张冠李戴,如把“虚写”说成“实写”, 把“设问”的说成“反问”,典故内容解释有误等。
2024年可用课件
6
选项设误类型:
1.词句内容理解有误(重要的字或词语的解释、诗句内容的理解) 2.情感主旨分析错误(思想情感、写作目的) 3.艺术手法赏析有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典故理解) 4.形象意境分析不当(形象特点或意境氛围概括不当) 5.语言特点判断错误 (语言特色分析、语言风格判断) 6.基础知识运用错误(体裁、题材、文化常识或背景等)
2024年可用课件
9
活动二 转换角色,命制试题
如果你是命题人,你会怎么设误?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A.
设误角度: 命题解析: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B.
题设误诗角岁度:晏 离 鸿 断 , 望 阙 天 遥 病 鹤 孤 。
命题解析: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C.
莫设误谩角拘度:牵 雨 花 社 , 青 云 依 旧 是 前 途 。
4.下列对《扬州慢》(选必下)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描写词人亲眼目睹扬州城的景象。“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渲染了扬州城的勃勃生机。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含蓄地写出了人民的苦难和胡人的罪恶。
B.上阕今昔对比,用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篇一」水调歌头·游览(宋)黄庭坚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③。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④。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 此词大约写于被贬官时期。
‚瑶草:仙草。
③武陵溪: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金徽:瑶琴。
7、下列对这首宋词上阕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瑶草一何碧”运用比兴手法,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样可爱,激起读者兴趣,把读者引进仙境中去。
B、“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承接“春入武陵溪”,表现了“桃花源”仙境的清丽澄净,幽静脱俗。
C、“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满怀喜悦规划着自己的行程,渴望有更美的发现。
D、“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故意正话反说,说仙境里花深露重,怕会打湿衣服,实际表现了词人对仙境的深深喜爱和依恋。
参考答案:选CD。
解题说明:本体考查的是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本词实际上是化实为虚,运用想象,以虚衬实,以理想仙境之虚衬托现实黑暗、作者内心不满之实。
C 项,“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虚写想象、以虚衬实,写词人幻想能找到一个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含蓄地表示对现实的不满。
D项“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承接前三句,写词人担心仙境里花深露湿,沾湿人衣,既写现实的游览,又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
所以D错。
8、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参考答案:词人想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
‚接着说李白不在,无人陪他饮酒,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同时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③词人说自己到仙境探索是为了得到灵芝仙草,不是为了得到像“朱唇丹脸”一样的桃花,即使得不到又何必长啸呢?以象征性的语言说明自己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高考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高考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篇1:古诗词鉴赏《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鉴赏: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中所托为秋天景物。
第一句写枯荷。
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
昔李古诗词鉴赏篇2:古诗词鉴赏集锦一、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了解常用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具体分析,为何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富于概括力(2)、此诗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的胸怀有什么作用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这技巧上的妙处。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高考古诗词鉴赏1:《花犯》古诗词鉴赏原文: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
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
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同燕喜。
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
相将见,翠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
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古诗词鉴赏:本词借咏梅以抒发自己宦游无定,到处漂泊的寂寞感伤之情。
上片由眼前之梅联想追忆到去年之梅,下片由今年之梅联想到未来的梅子。
在赏梅中融进自己游踪不定之憾。
上片前六句写眼前“净洗铅华,无限佳丽”之梅花。
“粉墙低”写梅花所在之院落,“照眼”写梅花的晶莹可爱。
“净洗铅华”则写出梅花的本色天香之质。
后五句回忆去年独自雪中赏梅的情景。
“香篝熏素被”描写雪中之梅的形与味,极其精彩。
下片五句又回到眼前,写赏梅匆匆,而梅已飘坠,最后四句跳到未来。
想象江上以梅荐酒及梦中寻梅的情景。
全篇处处写梅,而又结合自己的行踪,写出飘泊不定的生活。
结构圆美流宕,浑化无迹。
这首词分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去写梅花,三个阶段各有不同的情怀,而且以梅花自喻,委婉曲折。
整个词句不紧扣梅花,也句句紧扣作者自己,前后呼应,一下串插,迂回反复,井然有序。
高考古诗词鉴赏2:《送李端》古诗词鉴赏原文: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古诗词鉴赏:卢纶、李端同属“大历十才子”。
他们年轻时适逢安史之乱,都曾有过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
二人交谊很深,乱世中结成的友谊更觉宝贵。
诗人在严冬送别友人,枯草遍地的景像更加突出了送别的悲凉,难舍难分的离情表现出两人深厚的情谊。
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
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词鉴赏大全诗词鉴赏考点大全。
!?诗歌分类? 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常用鉴赏术语表达方式――抒情、描写(人、物、景)、叙述、议论、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拟人、用典、化用、铺陈? 修辞手法――比(喻)表现手法――比喻、起兴、对比、讽刺、正衬、反衬、象征、想象、联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古今对比、以动衬静、动静相衬、以乐写哀、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主客转换、重章叠句、名词叠用、先景后情、先情后景、移步换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绘景角度――天地、远近、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常考意境(主旨)秋思、思乡、征人思归、思家人、思友人、思情人、离别、生命逝去不得重用、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不遇之感、知音难觅、幽思之情?历史兴亡、国运衰亡、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揭露官治、人民疾苦向往高洁、脱离尘世、厌恶官场、隐逸之志、田园生活、闲情逸趣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志报国、人生得意、深厚友情、甜蜜爱情感悟生命、人生哲理、自然美景、赞叹盛世、点评历史、充满禅意壮美(豪放雄浑阔大、高山大河大战场、激人向上)、优美(小桥流水春花秋月、一人一景一时、玲珑婉约凄恻)意境之大小――国家大于个人;悲壮大于悲惨?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 ●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
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
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借古讽今、怀古伤情●比喻●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
(李白常用夸张)●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反衬“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以“蝉噪”衬“林静”,以“鸟鸣”衬“山幽”。
与对比相比,不难看出反衬是以相反的一方写另一方,“牺牲”相反的一方来突出另一方,如以动写静、以乐写悲、以黑写白等;对比却不具备这样的特质,对比双方不存在谁为谁服务的问题,而是双方都为某一个目标服务。
●正衬(烘托)是绿叶对牡丹的衬托,是云彩对明月的烘托。
如《山园小梅》的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在这里是虚拟“霜禽”和“粉蝶”对梅的喜爱,烘托自己对梅花的喜爱。
正衬与反衬的性质一样,只是正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同一“立场”,反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相反“立场”。
●化用诗词的诗句是由前人的诗句变化而来。
如王实甫《牡丹亭·长亭送别》中的句子“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就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借代较普遍的技巧。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帆”代“船”;“朱门”是朱红色的大门,这里代指权贵豪门之家;“丝竹”,“丝”本指琴瑟一类的弦乐器,“竹”本批箫笛一类的管乐器,这里“丝竹”一起代指音乐。
●通感一种特殊的比喻。
“通感”就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
如“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白居易《琵琶行》)用触觉“冰泉冷涩”写听觉琴声低沉(“弦凝绝”),传达出琴声的幽愁暗恨。
再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清淡、时断时续。
●互文一种特殊的省字法,使诗句更精练。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实际是说“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即古时的明月,古时的关;“秦”字后省去了“汉”,“汉”字前省去了“秦”,不仅语言精练,而且给读者一种时空阔大之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实际上是说“迢迢皎皎牵牛星,皎皎迢迢河汉女”。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辞》),实际上说“雄兔脚扑朔眼迷离,雌兔眼迷离脚扑朔”,所以两兔在地上跑时很难分辨出谁雄谁雌。
?诗歌的意象鉴赏▲雨愁思,是古典诗歌中雨意象的主要含义。
这主要是因为绵绵雨丝常常能引起诗人的情感共鸣,便常用这一意象来写心中的不尽愁思。
借助具体雨意象与抽象的心理活动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联系,传达出了诗人的或离别之绪、或思念之情、或厌倦之心、或悔恨之意、或国破家亡之痛。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但有时,雨意象也传达出一种温润与暖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但总的说,雨意象以表“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2达愁思为主。
1▲水1雨意象传达的主要是愁思,水意象传达的主要是被阻隔的无奈。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相距并不遥远,但因不可逾越的水的阻隔,只能留下地老天荒般的大遗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5 中央。
”无论你怎么努力,眼前的美好,都会因水的阻隔而变得可望不可及。
与阻隔的无奈相反,水意象有时又是传达离愁、思念之类情感的媒介。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李白《江夏行》)“心逐江水流”,茫茫江水正是无限离别之情的生动写照。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向东滚滚流去的春水正是不尽愁恨的传神写照。
? ▲青山个青山意象是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无数的诗人对此倾注了自己的深情。
大致而言,门青山意象有下面几种意义。
象征故乡,栖息身心。
? “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
”(齐己《送休师归长沙宁觐》)“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注(司空曙《贼平后关人北归》)“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暗示虚无,显示苍凉。
私“是非成败转头空。
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临江仙》)“英雄一去豪华尽,信惟有青山似洛中。
”(许浑《金陵怀古》)“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引为知己,安妥灵魂。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辛弃疾《贺新郎》)▲落花花很美丽,但这种美丽常常是短暂的,因此在多愁善感的诗人心中,飘零的落花总会引起无限的惆怅。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曲江二首》)漫天飞花是诗人的无边愁苦。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以落花暗示繁华不再、盛世一去不返。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杜牧《金谷园》)落花变成了坠楼人,传达的是哀怨与愁恨。
当然,并非所有的诗人笔下的落花都是感伤、忧郁、衰老、死亡的意象。
王维《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有诗云:“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这是以落花写澄澈心境。
李白《少年行》有诗云:“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这是李白式的生活——不言伤感,只有纵情,落花也能增加游兴。
龚自珍有诗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还护花。
”这更一种积极进取、发愤有为精神的写照。
▲飞鸟像鸟一样自由飞翔是人类自古就有的愿望。
表现在诗歌中,飞鸟意象成为了人们心灵自由飞翔的重要凭籍。
以鸟的自由飞翔表达实现人生理想的渴望。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嵇康《赠秀才入军》)这是生活在司马氏专权年代的嵇康的精神翱翔。
以鸟的翱翔太空表达诗人对超然玄远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
”(王维《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以飞鸟回巢写游子的思乡愁肠。
如“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以孤鸟独飞写人的漂泊无定。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咏怀》)▲钟声钟声意象在古诗中的意义可分两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前,那时的钟声多是作为庆典音乐的体验,带给人们一种欢快、热烈的享受,如《诗经》开篇《关雎》中的句子“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二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一阶段要比第一阶段复杂。
王维的诗中的钟声,多回荡在远离尘嚣的山谷云雾、参天古木之中,传达的是一种隐遁山林、皈依佛门的空寂与恬淡。
如“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过香积寺》)还有许多诗人都使用过这种具有佛教色彩的钟声意象。
像李白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听蜀僧弹琴》)在诗人笔下,钟声还是对时间流逝的警示。
如“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李商隐《无题》)有的诗人还借助钟声思考“我向何处去”的重大命题。
如刘禹锡的《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逐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雷雨江湖起卧龙,武陵樵客蹑仙踪。
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
”革新失败,一贬十载。
奉诏还京,百感交集。
宿于长安附近的驿站,听到皇宫中隐隐传出钟声,刘禹锡写下了这首诗。
钟声有时还传达着离愁。
如“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舟船屈原、李白、杜甫,中国三位大诗人都孤寂地死在漂泊的小船上。
这或许是巧合。
但古典诗歌与舟船的关系却是一种必然。
在古代,对于更多的诗人来说,水路比陆路更为方便,因此也更为重要。
他们所有的远行,走的几乎都是水路。
于是,旅途中借以安身的一叶扁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诗人的笔下,成了他们诗作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一是写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