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

合集下载

碉房——藏式特色民居建筑

碉房——藏式特色民居建筑

碉房——藏式特色民居建筑
碉房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自东汉时就有存在。

碉房藏语称为“卡尔”或“宗卡尔”,原意为堡寨。

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碉房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

多为石木结构,外墙向上收缩,内坡仍为垂直状,屋顶多为平顶。

内部居室以柱为单位,一根中心柱为一间,较大的居室或客厅为四梁八柱。

这种民居建筑注重蓄热、保温、防风性能,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碉房一般分两层。

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物室或楼梯间。

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在建筑形式上,又可分为碉楼式碉房、碉塔式碉房、独立式和院式碉房。

尽管各地的碉房形态和规模各异,但仍有很多辨识度极高的共性,比如石木、土木的材质,敦实方正的外形,黄白底色点缀黑、红、蓝、黄、绿等色彩……
藏族的碉房庄重内敛,但绝不乏味。

房檐上五色的彩绘,屋顶飘扬的经幡和风马旗,不失明艳又恰到好处。

火、云、天、土、水,红、白、蓝、黄、绿,他们把自己心目中的天地万物,用彩绘点缀在碉楼的窗檐和门楣上。

藏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块瑰宝,充分体现了地理环境、历史因素、气候特点、宗教信仰对建筑装饰产生的影响。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古建筑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筑互联网创新平台!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独特的地理、气候和文化背景,这也影响了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而闻名,代表了四川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特点:1.川西藏南木结构的特点:四川的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建造,以适应地震和山区多雨的气候条件。

川西藏南地区的木结构民居通常采用平房或四合院的形式,以方便住户居住和日常生活。

2.川东平原的砖木结构:川东地区相对平原,土地肥沃,民居建筑通常采用砖木结构,以适应地理条件和改善住房质量。

3.耐震性强:四川地处地震带,因此四川民居一直注重耐震性。

传统的四川民居采用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以便在地震发生时提供更好的保护。

4.斗拱和剪刀撑:四川民居传统的屋顶通常采用斗拱和剪刀撑的结构,以增强屋顶的稳定性和耐震性。

5.丰富的装饰:四川民居装饰富丽而精美,常见的装饰有木雕、石雕、剪纸、彩绘等。

这些装饰物代表了四川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

分类:1.川西藏南木结构民居:川西藏南地区的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建造,以方便在多雨的气候中居住。

这些民居一般为平房或四合院的形式,房屋外墙多使用木材和木板,屋顶采用石破、砖瓦等搭结构。

2.川东平原砖木结构民居:川东平原地区由于土地平坦,适宜种植农作物,因此民居通常采用砖木结构建造,以提高住宅的质量。

这些民居一般为两层楼,使用砖瓦和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房屋结构更重视实用性和耐用性。

3.群体民居:四川地区还有许多古老的群体民居,它们通常由多户人家组成,具有共享的内部空间和设施,如天井、厨房和储物间等。

这种民居形式一直代表了四川人民的亲情观念和社区意识。

四川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而闻名,代表了四川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生活品质的重视。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些新型的民居也出现在四川地区,但传统的四川民居依然是人们对家园的情感寄托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

四川川西藏族详细介绍

四川川西藏族详细介绍

四川川西藏族详细介绍一、生活习俗四川川西藏族的生活习俗深受其高原环境和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

藏族人民以青稞为主食,常制作糌粑,并喜欢饮用酥油茶和青稞酒。

藏族人热情好客,迎客时会使用敬语,并以躬腰曲膝、面带笑容的传统礼节接待。

在饮食上,藏族人讲究不食过饱、不发出咀嚼声,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需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才能接过来喝。

二、社会结构川西藏族社会结构传统上以家庭为单位,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参与农牧业劳动,负责家庭管理和子女教育。

藏族社会注重人伦,强调血缘外婚,避免近亲结婚,以利于后代的健康和智力发展。

三、婚姻制度藏族历史上存在多种婚姻形态,包括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等。

在一些地区,如安多玛曲,存在着“兄弟共妻”的婚姻形式,这与当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有关。

藏族婚姻中,长子或长女承担起当家的责任,其余子女则出嫁或上门。

四、宗教信仰藏传佛教对川西藏族人民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藏族人民有许多祈福方式,如转神山、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等。

寺庙在藏族社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宗教和社区活动的中心。

五、经济发展四川藏区的经济发展历史上以农牧业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业和特色农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投资驱动对四川藏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经济增长,也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川藏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着深远的历史传统,新时期以来,这一趋势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和深化。

旅游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善、对口援藏工作以及政府的民生工程等都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机遇。

七、政府治理与社会发展四川藏区的政府治理注重稳定和团结,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凝聚人心为落脚点。

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增强了藏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八、文化保护与传承藏族文化丰富多彩,包括服饰、音乐、舞蹈等,都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

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

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中国藏传佛教胜地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阿坝州是川藏线上的重要节点之一,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地方。

色尔古藏寨作为阿坝州的一个重要景点,不仅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藏族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展现出了浓厚的藏族民俗文化。

一、色尔古藏寨概况色尔古藏寨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

这里地处高原深山,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然景观优美。

寨中有百间扎实的藏式土木房屋,寨子四周是澄澈的小溪,在远处巍峨的雪山与青山相映成趣。

色尔古藏寨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成为了小金县的一张名片。

二、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特点1. 建筑风格独特色尔古藏寨的房屋以藏式土木结构为主,结构扎实,风格独特。

这些藏式土木房屋多数由当地的白石和树木建造而成,屋顶覆盖着砾石或黄土,形成了独特的藏族建筑风格。

这些房屋大多呈矩形或正方形,院落宽敞,前后相连,富有藏族特色。

2. 民居分布有序色尔古寨的民居分布有序,依山而建,多为梯田或山脚下,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整个寨子的建筑布局十分紧凑,每一座房屋都显得十分坚实而又精致。

景观秀美,像是一颗镶嵌在大山深处的明珠。

3. 保留完整的传统文化色尔古藏寨的居民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他们的日常生活、服饰、饮食等方方面面都展现出了浓厚的藏族特色,世代相传的文化也在这里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藏族风情,了解到藏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生活习俗。

三、色尔古藏寨民居建筑研究1. 形式结构色尔古藏寨的民居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结构简洁而坚固,建筑材料主要是当地的木材和石料。

屋顶常常是用木条和块状的覆盖物构成,屋顶多为坡屋顶,墙体多数为土坯墙,整体结构略呈方形或长方形。

房屋的门窗也十分精美,门上常常雕刻着各种吉祥寓意的图案,门窗的设计充满了艺术韵味。

川西藏族民居价值特征及民宿发展现状

川西藏族民居价值特征及民宿发展现状

川西藏族民居价值特征及民宿发展现状1.文化传承:川西藏族民居是藏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它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藏族传统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的结合,传承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建筑特点:川西藏族民居建筑均采用石木结构,屋顶布满绿草,形状如同一座小山,给人以独特的视觉冲击。

它融合了当地的气候、地形和风土人情,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生态环保特点。

3.艺术价值:川西藏族民居在建筑设计、雕刻工艺、壁画装饰等方面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每一座藏族民居都是工匠们的艰辛劳作和智慧结晶,建筑师们借助雕刻技艺和装饰手法,使每一栋民居都成为了艺术品。

4.社区风貌:川西藏族民居通常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围绕着各种房屋,形成了充满活力的社区风貌。

人们一起生活、一起劳作、一起庆祝节日,形成了紧密的社区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川西藏民居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民宿形式,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旅游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文化体验和生态旅游结合:川西藏民居的发展注重文化体验和生态旅游的结合。

民宿经营者会为游客提供一些藏民族传统的文化活动和习俗体验,同时也注重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发展面临的挑战:随着川西藏民宿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民宿的数量增加,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需要差异化发展才能够吸引游客。

另一方面,一些民宿经营者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意识,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4.政策支持和标准化管理:为了规范川西藏民宿的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和旅游协会加强了对民宿的管理和政策支持。

推出相关的政策和标准,加强对民宿的监管,确保民宿的安全性和服务质量。

总之,川西藏族民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特征,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民宿形式。

通过发展民宿,不仅能够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还能够促进文化传承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民宿的发展还需要注重规范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以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藏族民居特色

藏族民居特色
藏族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色
• 图片显示藏族
建筑以红色和 白色为主色调, 与环境达成完 美结合,清新 亮丽,又不失 豪华,庄重, 和严谨。加上 民族特色雕刻 与装饰,让建 筑独具一格.
• 藏族农区城镇
人多垒石建房, 房屋平顶多窗, 造型及色泽质 朴,具有浓厚 的民族特色房 屋一般高三层, 通常都贴*高坎, 错一层布置。 平面形式为角 尺形、“凹” 字形或“回” 字形。木梁柱 承重,土墙围 护。土墙为夯 筑
• 藏族建筑装饰色彩鲜艳,多样,这与当地的
宗教文化,名族风俗,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 系.藏族信仰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 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 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
图片欣赏
• 在色彩方面,藏
族最重视白、红 两色 .这与藏族 的宗教信昂和生 活环境有直接联 系。在涂料的使 用上,红色只能 用在护法神殿和 灵塔殿的外墙上 生活、居住性的 建筑外墙,只能 用白色,以体现 它的吉祥、温和、 善良的本性。
• 藏族的寺庙建筑
以土木石结构相 结合,以木结构 为主大经堂为三 层建筑,墙体用 块石砌成,厚而 窗子小,给人非 常浑厚稳定的感 觉。由于寺院一 般都依傍坡台而 建,所以建筑物 显得很高大。底 层用朱红色棱柱, 柱头部分雕刻立 体图案,上面托 着粗大替木。在 墙体上方,多用 棕红色的饰带, 上面缀上鎏金淤 铜镜等装饰物。 房檐四周竖有镀 金金幢,上有风 铃,房顶正面中 间是金法轮,两 面为护法兽。
• 白色在这里的
建筑中得到充 分的体现,属 于嘉绒藏族的 丹巴人用石头 垒起房屋,墙 外用石灰抹上 了他们热爱的 白色,红色部 分是木头红色 屋檐上,房梁 截面白色小点 的出现平衡了 整体那个沉重 的红色,但铝 合金窗户的出 现给这种崩空 带来了一种时 代的烙印。

藏族民居 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

藏族民居 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

[键入文字]藏族民居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由于受气候与环境的影响,藏族的居住建筑大部分是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由于形如碉堡,所以被取名为碉房。

碉房是藏族具有特色的一项建筑,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也是藏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下富有地域特色的藏族民居碉房。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一带,为了适应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和环境,传统藏族民居大多采用石构,形如碉堡,所以被称为“碉房”。

碉房一般有三到四层。

底层养牲口和堆放饲料、杂物;二层布置卧室、厨房等;三层设有经堂。

由于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诵经拜佛的经堂占有重要位置,神位上方不能住人或堆放杂物,所以都设在房屋的顶层。

为了扩大室内空间,二层常挑出墙外,轻巧的挑楼与厚重的石砌墙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建筑外形因此富于变化。

藏族民居色彩朴素协调,基本采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土黄色,石块的米黄、青色、暗红色,木料部分则涂上暗红,与明亮色调的墙面屋顶形成对比。

粗石垒造的墙面上有成排的上大下小的梯形窗洞,窗洞上带有彩色的出檐。

在高原上的蓝天白云、雪山冰川的映衬下,座座碉房造型严整而色彩富丽,风格粗犷而凝重。

碉房,藏语称为“卡尔”(tnkhar)或“宗卡尔”(rdzong-mkhar),原意为堡寨,多建于险峻的山石上,巍峨高耸,易守难攻。

山南的雍布拉康,后藏的娘若香波,洛扎的桑嘎古托,便是此类建筑的代表。

碉房是有着特定含义的建筑,它对西藏民居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如土石结构、如平顶风格;但碉房并不能完全代表西藏民居。

西藏腹心地区的农村和城镇居民居住的房屋称为“慷巴”(khang-pa),有楼房亦有只建一层的平房。

楼房多为二三层,个别富裕人家的楼房有四五层,而建一层房屋的在西藏各地随处可见。

笔者多次在西藏各地考察,无论在后藏的定日、山南的措美、拉萨附近的墨竹工卡,都见到大量的一层民居。

1。

藏族民居特点

藏族民居特点
夏帐篷,为夏天牧民外出时使用的一种轻便帐篷。它由白布帆布、藏布织成,有正方形、长方形。四周饰黝黑、褐或蓝色边。大型帐篷还饰有工艺精湛的吉祥八宝、五福捧寿、白云点狮、六道轮回等类图案。还有可容上百人聚会的
大帐篷,由既保温又抗晒的双层帐篷等。具有浓厚的宗教装饰色彩,在青山绿茵的旷野,散布着点点白帐,缕缕炊烟,别具情趣,很具藏族文化特点。
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显的标志。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
藏族帐篷有冬夏帐篷之分。冬帐篷,由牦牛毛编织而成,先编成一定宽厚的深棕色或黑色、白色毡条,然后根据需要尺寸缝织成帐篷,这种帐蓬能适应高原暴雨、风雪及高寒气候。大小不一,形状有长方、正方、六角、多角等形。用立架或支柱撑起。室内净高约1.6-2m。帐顶系好牦牛绳,四周钉堤桩牵牢,用木桩或牛羊角桩锚钉。帐顶留有天窗,可通风、采光、出烟,雨天可以遮盖。四周常用草皮或石块垒砌矮墙,三层或更高的建筑。底层为畜圈及杂用,二层为居室和卧室,三层为佛堂和晒台。四周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内部有楼梯以通上下,易守难攻,类似碉堡。窗口多做成梯形,并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户上沿砌出披檐。居住在四川阿坝和甘孜的藏族碉房,其木装修部分则增多一些。居住在甘肃南部的藏族则多采用青海庄窠形式,说明地区条件对民居的影响甚至比民族因素的影响更大。四川茂汶地区居住的羌族亦采用碉房形式,其外墙为片石垒砌,建筑密度极高,并附建有极高的碉堡及过街楼,防御性极强。云南红河州一带的哈尼族民居称为“土掌房”,为土墙、平顶、外墙无窗的两层楼房,这种体系应说与藏族碉房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民族风情:藏族建筑特点

民族风情:藏族建筑特点

民居: 藏族农区城镇⼈多垒⽯建房,房屋平顶多窗,造型及⾊泽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

帐篷是牧民的住所,⼀般分为布料和⽜⽑帐篷两种,有⽅形和椭圆形,迁移⽅便,结实耐⽤。

德钦藏族的“⼟库房” ⼟库房很重视房屋朝向的选择,⼤门要对林⽊茂盛的⾼⼭,不能对箐沟和庙宇。

房屋⼀般⾼三层,通常都贴*⾼坎,错⼀层布置。

平⾯形式为⾓尺形、“凹”字形或“回”字形。

⽊梁柱承重,⼟墙围护。

⼟墙为夯筑,*外⼀侧有明显收分。

柱距通常为九尺(当地的⼀尺等于45⾄47厘⽶)。

因此,⼟库房就以9尺╳9尺的⽅格作为建筑平⾯和建筑规模的控制,并以柱⼦的根数作表达,形成了⼀个规范的系列。

层⾼⼀般为:⼀层8.5尺;⼆层9.5尺;三层7.5⾄8尺。

楼⾯、屋⾯均以⼟填实,厚度在4⼨⾄1⼨之间。

每户均在⼆楼设存放粮⾷的粮仓⼀处或两处。

并且,粮仓⼀律⽤井⼲式结构,认为井⼲式结构的粮仓贮存粮⾷最为安全。

该井⼲式粮仓显露在外墙⾯上,增加了外墙⾯⾊泽和质感的对⽐变化。

在⾊彩⽅⾯,藏族最重视⽩、红两⾊。

这与藏族的宗教信昂和⽣活环境有直接联系。

在涂料的使⽤上,红⾊只能⽤在护法神殿和灵塔殿的外墙上,这是古时候杀⽣,⽤热⾎泼“赞卡尔”的做法演变⽽来的。

⽣活、居住性的建筑外墙,只能⽤⽩⾊,以体现它的吉祥、温和、善良的本性。

寺庙: 藏族的寺庙建筑以⼟⽊⽯结构相结合,以⽊结构为主。

⼤经堂为三层建筑,墙体⽤块⽯砌成,厚⽽窗⼦⼩,给⼈⾮常浑厚稳定的感觉。

由于寺院⼀般都依傍坡台⽽建,所以建筑物显得很⾼⼤。

底层⽤朱红⾊棱柱,柱头部分雕刻⽴体图案,上⾯托着粗⼤替⽊。

在墙体上⽅,多⽤棕红⾊的饰带,上⾯缀上鎏⾦淤铜镜等装饰物。

房檐四周竖有镀⾦⾦幢,上有风铃,房顶正⾯中间是⾦*,两⾯为护法兽。

四川甘孜州藏族民居研究

四川甘孜州藏族民居研究

四川甘孜州藏族民居研究甘孜州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以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藏族文化而闻名。

其中,藏族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对四川甘孜州藏族民居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甘孜州藏族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

同时,藏族民居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点。

对藏族民居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藏族文化,也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甘孜州藏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其建筑风格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同时又结合了当地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藏族民居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

甘孜州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墙体材料:甘孜州藏族民居的墙体多采用石块、夯土、木材等材料,具有保暖、防风、防潮等功效。

建筑结构:藏族民居的建筑结构以木构架为主,注重梁、柱、檩、椽等部位的雕花和装饰,使整个建筑显得稳定而牢固。

居住空间:藏族民居的居住空间根据功能不同分为堂屋、卧室、厨房、仓库等,各空间相互连通又独立成体。

装饰艺术:藏族民居的装饰艺术非常独特,主要体现在屋顶、门窗、墙壁等方面。

屋顶常用琉璃瓦或石板瓦覆盖,门窗多采用木雕或石雕工艺,墙壁则喜欢绘制吉祥图案和佛像,表现出强烈的宗教色彩。

甘孜州藏族民居不仅是建筑的瑰宝,更是文化的载体。

其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宗教信仰:藏族民居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建筑装饰中经常出现佛像、经文、咒语等元素,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追求。

地域特色:甘孜州藏族民居结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体现了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

例如,为了适应当地的高寒气候,藏族民居的墙体往往厚实保暖,窗户设计则注重通风与采光。

家族观念:甘孜州藏族民居的建筑结构反映了家族观念和亲情关系。

川西藏族民居价值特征及民宿发展现状

川西藏族民居价值特征及民宿发展现状

川西藏族民居价值特征及民宿发展现状川西藏族民居是指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等地的藏族传统建筑。

这些民居以其独特的价值特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往游览和体验藏族文化,同时也催生了民宿业的发展。

一、文化价值。

川西藏族民居承载了丰富的藏族文化内涵,是藏族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这些民居融合了藏族建筑艺术、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建筑造型独特,布局合理,对于研究和传承藏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历史价值。

川西藏族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岁月沉淀,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价值。

这些民居以其坚固耐用的特点,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是研究古代建筑和历史文化的珍贵历史遗迹。

三、生态价值。

川西藏族民居具有独特的生态特性,融入了自然环境的元素。

这些民居依山傍水,布局合理,充分利用了周围的地理条件,并采用天然材料建造,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前,川西藏族民居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已经被广泛开发和利用,发展成为了民宿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川西地区的民宿发展较为迅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民宿的建设和运营面临着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困难,部分民宿建筑物需要进行修缮和保护,运营中也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另一方面,川西地区的民宿发展仍面临着一定的市场需求和管理政策的问题。

由于川西地区的交通相对较为不便,市场需求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同时,缺乏相关的管理政策也使得民宿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然而,尽管面临一些问题,川西地区的民宿业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当前,相关政府部门已意识到民宿业的重要性,在政策上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和优惠,旨在推动川西地区的民宿发展。

此外,随着人们对于文化旅游的兴趣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选择住在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体验当地的文化和风情。

川西地区的民宿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藏族传统文化和独特的民居特色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中国传统民居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与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民居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与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民居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与文化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而其中的藏族民居堪称传统建筑的瑰宝。

藏族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深厚的文化意义而闻名。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传统民居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以及背后的文化意义。

一、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藏族民居是藏族人民长期生活的产物,其建筑特色充分体现了藏民族生计方式、气候特点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因素。

首先,藏族民居主要采用石木结构,追求简约稳固的建造方式。

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地抵御寒冷的高原气候,同时也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协调。

其次,藏族民居常见的特征是平顶的建筑形式。

平顶设计既能够在冬季储存厚厚的积雪,增强保暖能力,也能够在夏季带来凉爽的通风效果。

另外,藏族民居外立面通常采用独特的白色墙壁涂料,以及精美的图案和装饰物。

这些装饰物往往具有宗教意义,通过它们传达着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

最后,藏族民居在内部空间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房屋内部通常分为三个区域:家庭区、牲畜区和作坊区。

这种布局不仅保护了家庭的隐私,还满足了牧民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二、藏族民居的文化意义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以及背后的文化意义显示出了藏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首先,藏居民居的建筑材料和结构设计充满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哲学观念。

材料的选用和结构的建造旨在对抗高寒环境和强烈的风雪等自然灾害,同时保护环境,与自然相互依存。

其次,藏族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装饰图案都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意义。

图案的绘制多采用佛教和本土宗教的符号,代表着人们虔诚的信仰和对神圣的崇敬。

另外,藏族民居内部布局的合理性展示了家庭和社群的重要性。

家庭区域的独立与分隔保护了家庭成员的隐私,牲畜区和作坊区的存在展示了牧民和手工艺人的劳动和创造力。

最后,藏族民居作为藏族人民文化的代表,被视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和精神家园。

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强调了文化多样性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民居藏族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深厚的文化意义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民居

藏族民居

谢谢观看
藏区牧民向以游牧为主,定居游牧,多住帐篷。篷帐分两类,一类为牛毛黑帐篷,较宽大,是用牛毛织成粗 揭子制做的。帐篷内以两根木杆为柱,一根木杆为梁支撑起来,外面用毛绳拉紧,再用木派于固定,中间高,四 周低,中央筑锅台,以于牛羊粪为薪。进入帐篷男坐左而女坐右,以羊皮、牛皮为垫,或坐毛毡地毯。另一为布 帐篷。遮盖面较小,夏季无雨时住人佳,锅台需筑于帐外。夏日浪山季节,在青山绿水的旷野,撒布点点白帐, 缕缕炊烟,别具一番情趣。夏河县的科才尚有住蒙古包的,它体形高而圆,“穹窿为室毡为培”,温暖舒,御寒 于帐篷。
在关内即黄关以东的整个农业区,住房也分两层或三层,下层四壁用石块砌成,上层用木板,其层次分配与 草原农区相同。屋的四角多用柴块树立或平堆成笆,以作围墙。屋内用木板间隔成若干房间,一般没有床铺设备。 房顶盖木板,不用针,只是将较厚的石块压上,以免被风吹落,其屋顶大部起脊,部分与草原平顶房相同。
南坪房屋矮小,均用木料建成,无围墙,一层或两层。两层屋的,人住第一层,第二层多用以储放粮食。
基本简介
宗教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萨的八廓街民居群是围绕大昭寺发展起来的,是城镇宗 教聚落的典型代表。农牧区民居聚落的形成多以寺院为中心,自由分布、彼此错落,形成不相联属的格局。
民居种类
碉房
帐房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藏族人民居住建筑形式。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 在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而成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 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藏族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 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 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 中间设一小天井。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 眼。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பைடு நூலகம்垂直。碉房一 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 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藏族民居在处理 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因为简单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难避免立面的单调,而木质的出挑却以轻巧与灵活 和大面积厚宽沉重的石墙形成对比,既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又使外形变化趋向于丰富。这种做法不仅着眼于功能问 题而且兼顾了艺术效果,自成格调。

藏族民居建筑特色浅析

藏族民居建筑特色浅析

藏族民居建筑特色浅析西索村是阿坝藏羌文化走廊上的马尔康精品旅游村寨之一,属嘉绒藏族聚居区。

本文通过对马尔康西索民居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对此藏族民居特色作简单分析,对问卷内容做一总结概括,后记部分主要描写本人在西索村的点点滴滴及所感所想。

标签:西索民居;布局特色;问卷分析1、西索民居建筑概述1.1西索民居概述西索村地处阿坝州马尔康县卓克基镇腹心地,国道317和省道210线交汇处,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马尔康城8公里。

总面积95平方公里,海拔约2660米。

从上俯瞰整个村寨,状如藏族八吉祥中的“花依”,弯来弯去的石板小路增加了整个建筑群落的美感。

村寨东临纳足沟、梭磨河,西靠大山,整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村寨最高处海拔为2688米,最低处为2662米。

村寨建筑沿等高线横向展开布置,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空间形态。

一般地形较平缓处由建筑围合成尺度相对较大的村民公共活动空间,一处为村名跳锅庄的地方,另一处为运动场所可打篮球。

村寨唯—的公建—丹达伦寺位于沿河靠近中心的位置,村寨的河对岸的小山丘上有一处土司官寨。

村寨与外界道路由两座桥连接,村内道路呈环形,某些地段由狭窄步行梯段连接。

农田沿村寨外缘布置,半环绕村寨。

1.2建筑特色众所周知,房屋建筑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为了御寒取暖、防止自然灾害和猛兽的侵袭,保护人身安全;其二,为了保护火种。

西索藏族民居布局特色:底层蓄养牲畜。

嘉绒地区饲养种类有牛、猪、羊、鸡等等。

饲养的目的主要是获取食衣物品.满足日常所需。

因有固定的场所饲养家畜,传统的圈多建在主体建筑的底层,圈养底层不仅可以节约空间,还可消除异味其面积大小由主体建筑而定。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提高,牲畜的集中饲养,导致低层大多空着,放置杂物。

二层多为起居室、餐厅、主卧;其中火塘最为突出。

火塘除了取暖、烹饪、会客外,也可供住宿。

三层多为客卧,很多房屋基本在三层之上还会继续架空修建个屋顶,用于防潮。

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

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

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是一个保存完好的藏族传统聚落和民居建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色尔古藏寨的建筑风格、聚落格局、民居特色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藏族特色,是研究西南藏区传统建筑和聚落文化的重要样本之一。

在这里,我们将对色尔古藏寨的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展开研究。

色尔古藏寨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地处川西高原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整个藏寨建筑群坐落在海拔3400米的崇山峻岭之间,周围群山环绕,风景如画。

色尔古藏寨建筑群包括佛教寺庙、宗教学院、宗教舍利塔和丰富多样的藏民居。

整个寨子保存完好,建筑风格保持传统,为研究西南藏区传统建筑和聚落文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色尔古藏寨的聚落格局具有鲜明的藏族特色。

整个寨子依山而建,依水而流,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寨中道路纵横交错,石板小巷蜿蜒曲折,连接着寨中的各个建筑。

聚落中心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寺庙,庙宇气势恢宏,富丽堂皇,是色尔古藏寨的精神文化中心。

寨子周围遍布大小不等的藏民居,它们紧邻河流,四季清泉常流,山水相依,风景如画。

色尔古藏寨的民居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藏民居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了大量独特的藏式建筑技艺,建筑形制奇特,风格鲜明。

房屋结构牢固,风格古朴,各具特色。

寨内小巷纵横交错,民居错落有致,屋檐翘翘,门楼高挑,窗棂精致,墙体粉刷得精美无比。

藏居室宽敞明亮,家具摆设典雅大方,成为传统水性画的精髓所在。

色尔古藏寨的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也值得深入探究。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传统手工艺品和文化遗产,如工艺品、传统服饰、宗教器物等,为研究西南藏区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寨内还流传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和宗教仪式,这些传统文化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色尔古藏寨的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研究西南藏区传统建筑和聚落文化的重要样本之一。

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

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

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色尔古藏寨位于四川阿坝州小金县,是一个保存完好的传统聚落。

该寨建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寨内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筑及其布局、木雕等装饰艺术,充分展示了川西民居建筑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对色尔古藏寨的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进行研究,以揭示其特点和艺术价值。

一、传统聚落特点色尔古藏寨是一个传统藏族聚落,整个寨子呈半圆形,拥有完整的城墙、众多的街巷和小广场。

从空中鸟瞰,寨子像一只金色的斗笠,富有特色。

从空中俯视色尔古藏寨该寨的规划布局紧凑而严密,街巷纵横交织,错落有致。

大街和小巷形态各异,犹如一个迷宫,穿梭其中,不时发现新的亮点。

色尔古藏寨的规划布局其建筑还顺应了地形,以山坡建房,使得建筑的楼面高低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

建筑的屋顶都是采用石板作为覆盖材料,极具特色。

传统民居建筑二、民居建筑特点色尔古藏寨的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

一般而言,都是借助斜坡修建的土台和石墙基础来承重,外壳采用木材结构,以此进行建筑。

为了适应当地的水文、气象和风土人情,建筑师采用了不同的布局形式和屋顶形制。

其中精雕细琢的木雕是色尔古藏寨的独特之处。

1. 建筑材料色尔古藏寨的传统建筑材料主要包括石材、砖石、木材等。

其中的石材是最基本的建筑基础材料,适合于斜坡建房。

而砖石主要用于居室和地下库房的建造。

民居的梁柱框架和屋顶构件都采用木材制作,用以支撑墙体。

2. 建筑布局色尔古藏寨的民居建筑呈四合院式布局,合院内由数个建筑相连,形成一个整体,以此来满足家庭集中居住和互助的需要。

合院是一个被各样建筑构成的庭院型布局,同时也具备隐蔽、安全、方便照明、通风和景观的诸多优点。

合院式布局3. 屋顶形制色尔古藏寨的民居建筑的屋顶形制多种多样,以屋脊砖砌顶、山脊瓦砌顶和暗砖瓦塑顶为主。

其中,屋脊砖砌顶是最为常见的,而山脊瓦砌顶在第一层两边有檐廊时应用较多。

暗砖瓦塑顶多用于庄严堂室,泥塑上面所铺的石板应用广泛。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乡愁是城乡规划建设对诗境规划思想体现和诗意栖居的表达。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城乡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和理论用诗一般的语言给予的表述。

乡愁是情怀—乡愁是一捧土,一朵云;乡愁是一溪水,一片林;乡愁是一条路,一扇门;乡愁是一杯酒,一生情。

乡愁是传统—热爱故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尚德行和品质。

把“乡”与“愁”连在一起来形容思乡情的,最早要数唐代早期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种故土情怀几千年传承至今,仍然凝聚并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

乡愁是心灵—乡愁是对往昔生活环境的思念与记忆;乡愁是对故土养育之情的感怀并感恩;乡愁是对人生情怀心灵的慰藉与寄托;乡愁是对乡土文化纯真的寻求及抒发;乡愁是对地域特色文脉的诗咏和传唱;乡愁是抚今追昔高尚情感的升华和呼唤;乡愁就是历史与文化,文化遗产就是乡愁。

乡愁是人性—乡愁是人生情怀升华的最高境界;乡愁是人格的历史情结和文化修养;乡愁是人性孝道文化精神的典型表现;乡愁是建筑伦理文化空间的集中体验。

乡愁是力量—中华民族的乡愁是华夏民族文明传承的根脉,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渴望,是实现中国梦的追求,是民族复兴的力量。

记住乡愁是我们这一代感恩先人、无愧子孙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藏族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留存着民族的记忆。

藏族建筑寄托了民族的乡愁,极具研究和保护价值。

一、自然环境与聚落分布四川藏族的历史和文化同西藏地区一样古老悠久。

其民居主要分布于阿坝和甘孜两个民族自治州,该地区地广人稀,占了全省面积的一半左右。

川西藏式民居特点研究——以丹巴县甲居藏寨碉楼为例

川西藏式民居特点研究——以丹巴县甲居藏寨碉楼为例

52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2.101甲居藏寨民居平面布局及功能特征碉楼是甲居藏寨的特色民居,是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碉堡式住宅[2]。

其通常坐北朝南,一般占地面积200 m 2左右,高度不超过15 m, 从形态特征上,可分为“L”形民居、“凹”字形民居、“回”字形民居等。

“L”形单体是碉楼平面的基本单元,具有基本的起居功能。

而“凹”字形民居及“回”字形民居将锅庄的厨房功能独立设置,并在入口处加设厢房(见图1)。

平面布局以安保坡宅为例,其由地下一层、地上三层组成。

地下一层用于饲养牲畜,称之为“冬室”;一层主要用于起居、烹饪及主人休息,称之为“夏室”;二层用于客房、厕所及储藏室;三层为经堂,用于祭祀及祷告。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民居,碉楼具有以下功能特征。

1.1功能复合的锅庄整个建筑的主要活动中心是一层的锅庄,作为每个藏寨民居必不可少的空间,其集主人休息、接待、炊事,以及节日庆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平面一般呈方形,长宽均为6 m 左右,面积为30 m 2 [3]。

在锅庄的正中间有一个正方形的火塘,其用土围合,边长为1 m 左右。

在火塘四周,留有供居民围坐的空间。

火塘不仅位于锅庄的中心,在建筑中更有着神圣不可侵的地位[4]。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锅庄已从多功能房间成为单一的主室,仅作为古老藏族人民居住文化的烙印存留下来(见图2)。

1.2精神寄托的经堂宗教信仰在藏族日常生活中占比较大,其建筑布局从下往上为牲口、人、神佛的功能空间。

故经堂位于三层,供寨民祭祀神明之用。

面积不大,长宽均为2.5 m 左右。

摘要 川西藏式民居是四川特色民居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人文、历史、环境研究价值,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丹巴县甲居藏寨为例,在实地调研测绘后,从选址、建筑文化、平面布局、外部形态与建筑构造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其建筑特点,为今后川西藏式民居保护及乡村振兴再利用提供参考。

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

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

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阿坝藏族自治州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色尔古藏寨是一个具有浓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地方。

在这个古老的聚落中,保存着丰富的传统建筑,研究这些建筑对于了解藏族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色尔古藏寨位于阿坝县境内,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

寨内的民居建筑一般采用石木结构,建筑整体呈现出藏族传统建筑的风格。

这些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外墙以石块围绕。

屋顶则采用独特的藏式风格,一般为两层或三层,上层屋顶往往搭有一些飞檐。

色尔古藏寨的民居建筑以住宅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坝房”和“堆房”。

坝房是一种集中式住宅,由几个房间围绕一个中心庭院而成。

坝房一般为两层或三层,下层为厨房和厕所,上层为卧室和客厅。

堆房则是一种分散式住宅,由若干房间独立而成。

堆房一般为一层,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庭院面积较小。

不同的住宅类型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居住方式和生活习惯。

除了住宅建筑,色尔古藏寨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建筑,如寺庙、祠堂、学堂等。

其中寺庙是这个地区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体现了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传统。

寺庙建筑主要采用石木结构,屋顶采用黄金顶,富丽堂皇。

寺庙内部通常设有雕刻精美的佛像和各种佛教文化艺术。

在色尔古藏寨的建筑中,除了独特的形式和结构,还存在着丰富的装饰和细节。

这些装饰和细节以色彩鲜明、图案精美和线条流畅为特点,反映了藏族传统艺术的特点。

建筑外墙和屋顶上常常绘有各种吉祥的图案,如鸟、花、树等。

门窗则以雕刻和彩绘为主,体现了藏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幸福祝福的愿望。

色尔古藏寨的传统聚落和民居建筑是阿坝州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这些建筑有助于了解藏族建筑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对于文化保护和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些古老的建筑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消失的危险,保护和传承这些建筑文化的任务显得尤为紧迫。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强对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乡愁是城乡规划建设对诗境规划思想体现和诗意栖居的表达。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城乡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和理论用诗一般的语言给予的表述。

乡愁是情怀—乡愁是一捧土,一朵云;乡愁是一溪水,一片林;乡愁是一条路,一扇门;乡愁是一杯酒,一生情。

乡愁是传统—热爱故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尚德行和品质。

把“乡”与“愁”连在一起来形容思乡情的,最早要数唐代早期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种故土情怀几千年传承至今,仍然凝聚并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

乡愁是心灵—乡愁是对往昔生活环境的思念与记忆;乡愁是对故土养育之情的感怀并感恩;乡愁是对人生情怀心灵的慰藉与寄托;乡愁是对乡土文化纯真的寻求及抒发;乡愁是对地域特色文脉的诗咏和传唱;乡愁是抚今追昔高尚情感的升华和呼唤;乡愁就是历史与文化,文化遗产就是乡愁。

乡愁是人性—乡愁是人生情怀升华的最高境界;乡愁是人格的历史情结和文化修养;乡愁是人性孝道文化精神的典型表现;乡愁是建筑伦理文化空间的集中体验。

乡愁是力量—中华民族的乡愁是华夏民族文明传承的根脉,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渴望,是实现中国梦的追求,是民族复兴的力量。

记住乡愁是我们这一代感恩先人、无愧子孙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藏族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留存着民族的记忆。

藏族建筑寄托了民族的乡愁,极具研究和保护价值。

一、自然环境与聚落分布四川藏族的历史和文化同西藏地区一样古老悠久。

其民居主要分布于阿坝和甘孜两个民族自治州,该地区地广人稀,占了全省面积的一半左右。

海拔平均4000 米,河谷高差大多在3000 米左右。

在马尔康、丹巴、理塘等地以南的河谷有一些不大的冲积平原,较为湿润肥沃,是主要的农牧业区。

这些地方有较多的人口居住,形成大小不一的城镇村寨聚落。

同时,这种南北纵向分布又与东西横向的川藏茶马古道相结合,沿茶马古道,城镇村寨聚落也有不少分布,如泸定、康定、道孚、炉霍、甘孜、巴塘等地主要交通线及其附近都是藏寨聚落较集中的地方。

二、自然人文条件对藏居的影响(一)地方材料由于高原气候寒冷的影响,建筑防寒保温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所以一般藏族民居多为石碉房结构,有很厚的石墙及土覆的屋盖,在建筑材料上都是就地取材,大部分地区如折多山一带多片麻岩,丹巴、马尔康一带多片岩,其他地区多变质页岩、灰绝岩等,都可以用于砌筑石墙。

河谷地区的灰炭土、黄土,粘结性及强度都很好,用作夯筑墙,铺屋面楼面,也是极好的材料。

草甸地区可用草甸砖或草甸皮来砌墙防雨。

森林资源除大量灌木外,还有松、柏等乔木。

除了门窗用材外,藏族民居的支柱梁枋板壁等不少部分需用木材。

(二)气候因素藏族民居还注意发挥日照长的优势,充分利用太阳能,建筑大多朝南,屋顶设置晒台。

在房屋布局和造型上有不少处理手法和经验。

此外,风多雨少对建筑处理要求也不相同。

降水量少是该区气候的一大特点,民居大多为土泥平顶。

(三)地震因素甘孜、阿坝两州是地震多发区。

藏居积累了不少抗震的经验,在结构构造做法上采取了种种可能的防震措施。

(四)社会人文习俗传统的藏族民居是在长期的农奴社会政教合一制度下形成的,建筑形制和布局都表现出半奴隶半封建和宗教影响的特点。

与此同时,在同汉族、羌族、彝族的相互交流共处及杂居中,又吸收融汇了互相的经验和长处,表现出汉藏结合的特点。

但不同地区之间也有差异,如康巴藏族、嘉绒藏族、白马藏族、安多藏族等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建筑风格上,靠近汉族地区更多受汉式建筑影响,白马藏族多平坡屋顶结合,嘉绒藏族多数有平屋顶,并常建高大碉楼,康巴藏族则更多是石墙平顶碉房。

在生活习惯方面,为了防寒取暖,几乎全年都要在室内生火,设置锅庄(火塘),日夜不息,同时兼煮食熬茶。

因此一般人家常卧室厨房共处一室,全家合住。

牲畜牛羊等圈养在碉房的底层。

在房屋布局和设施装修等方面,不同的阶层住房都有自己的特点。

(五)宗教的影响藏传佛教喇嘛教是每个家庭的信仰,在房屋中必须有相应的宗教空间及设施,一般住宅都有经堂供案。

住宅前面立大经幡,屋顶、墙角有“嘛呢堆”,顶层墙头有焚烟孔等,这些设施在藏居中占有重要位置。

三、寨落选址及形态藏族民居自然村寨大多只十几户至几十户,个别多者有上百户,三五户的仅是一个组团,分布选址必靠近农牧耕地草场附近。

凡有土司住地,称为“官寨”。

如阿坝州的马尔康官寨、卓克基官寨,甘孜州的孔萨官寨、白利官寨,官寨周围则有不少农奴的住宅群落。

凡处于交通要冲之地,清代曾设台、站、府、县的地方,便形成城镇。

除此之外,在聚落的具体定位选址上,依山傍水,视线良好,避风向阳为重要原则,即将房屋选在能够挡风,又能有较多日照的山麓、山洼之处,特别是重山围合前方向阳的小盆地台地。

如甘孜城位于雅砻江支流磨房沟西边山头的南麓,理塘城四山围合,康定城在雅拉河与折多河交汇处。

一般的藏寨房屋多自由散置,各户朝向基本一致,疏密不定,缓坡平行等高线布置,陡坡垂直等高线布置,均依地势,不拘定法,显得十分松散。

寨子周围常有小寺庙、白塔、转经房、嘛呢堆、经幡等。

有大型寺庙或官寨,一般住宅都要朝向它们表示崇敬。

如马尔康卓克基寨,建在南北向小河两岸山的南麓,以朝东朝南向阳为主,官寨建在东岸台地上,东北西南向,视野良好。

西岸寺庙及农牧民房屋朝向前排均向着官寨,其余则多朝南。

各家房屋之间有疏有密,呈自由分散的状态。

有的藏寨分布在湿润的河谷地区,有着良好的植被和生态环境,风格独特、造型别致的藏居错落有致地散布在绿树丛间,构成色彩绚丽、对比丰富的生动聚落图景,恍若香格里拉般的人间仙境。

(一)牧民住宅在阿坝、甘孜两州北部的若尔盖上阿坝、壤塘、色达等地为高原草地牧区,藏族牧民大多过着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使用可拆卸的活动帐篷,到了冬天才住进固定的“冬居”住宅。

1.帐房。

帐房即帐篷,篷为牛毛织成,可张收,形状为四折两坡顶,直接罩覆在地上,再在四周用斜撑拉牛毛绳撑开。

帐房平面近正方形,房边长4 米~7 米,高3 米,帐篷内用两根木柱支撑,短边设门,帐顶脊处开长方形天窗采光,透气排烟,有活动遮盖护幕。

帐篷接地四周用草甸砖砌矮土墙,高约50 厘米,掩住幕脚挡风。

中设火塘取暖煮食,周围铺羊皮毯坐卧。

一般帐篷拆卸卷叠用一头牦牛即可运走。

2.冬居。

冬居为牧民在冬季休牧时的临时住所,平面简单,长方形或横方形,厚土墙封闭,有的内设小天井或院子。

主室中设有火塘,周围住人。

在主室后部有的设佛台和念经处。

屋顶多为平顶,也有做成平缓屋顶的。

屋外用石墙或草甸、木栅做牲畜圈栏。

(二)农民住宅典型的藏居,常称为“碉房”,有的地方也称为“庄房”。

大多为普通农民居住,所有墙体均为乱石或片石砌筑,以石墙和木梁柱承重,也有一些为夯土板筑墙的。

多为平顶,少数局部采用坡顶。

碉房藏居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造型独特。

碉房外观封闭厚重,粗犷敦实。

一般多为三层,有些高达四至五层。

形体较为方正,呈多体量错落台状组合。

墙体有较明显收分,墙顶角部有翘头的做法,窗户包以梯形宽边装饰,朝南向有大面积板壁及各种挑楼、挑廊。

这些都成为藏居明显的造型特征。

2.功能分层。

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按居住功能划分,每层有不同的安排。

底层为牲畜圈房及草料储藏等用房,为防卫外墙,多不开窗,只设气洞。

二三层用于住人和日常起居生活及经堂等,二层以冬室为主,三层以夏室为主。

顶层为经堂、喇嘛房、晒坝等。

一般晒坝在前、向阳,经堂在后。

晒坝是碉房的重要部分,可用于打晒粮食等生产活动及休息家务,冬可纳阳,同时兼做瞭望防卫。

3.主室形制。

农民住房的生活层以主室为中心来组织平面。

主室又称“茶房”,藏语叫“嘉康”,是全宅活动中心,相当于汉族民居的堂屋,并兼厨房。

平时起居活动如休息、睡眠、熬茶、待客等都在这里。

有的也并入经堂,一室多用。

一般面积30~40 平方米,中设大火塘。

火塘上方开设天窗排气,有类似账房天窗的意思。

4.经堂宗教空间。

藏族笃信喇嘛教,经堂作为宗教空间在藏居碉房中是必不可少的,一般设在最高处屋顶层。

经堂旁边常有喇嘛室,都是住宅中最神圣庄严的地方。

5.灵活的小空间。

梯井、敞间、走廊、挑廊、厕所等小空间是碉房中最活跃的部分。

梯井常与敞间、走廊等连通组合在一起。

梯井不大,设独木梯上下。

独木梯为圆木上掏挖出踏步,很陡,可搬动。

较缓的板梯只有头人、土司可以使用。

尤为生动活泼的处理是木板壁及长挑廊,多设于主室南向一侧,同石墙面形成强烈的对比。

十分别致的是厕所的设置,多为木架板壁一小间悬挑于室外,上下层错开粪便直接落地面,因天寒而无臭味,虽不雅,但却丰富了造型。

(三)城镇居民住宅阿坝和甘孜州的城镇住宅,有少数受汉族影响采用汉式坡顶,绝大多数仍为藏族碉房体系。

平面空间布局组合基本同农宅相似,只不过底层因临街不作为牲畜圈而设为店面对外营业,后部为仓库帐房。

(四)官寨住宅“官寨”是人们对土司头人住宅的称呼。

土司官寨既是民族上层人物居住的地方,也是他们从事经商、管理和宗教活动的场所。

一般官寨住宅都是规模庞大的碉房组群,一般高达四五层,十分坚固高大。

其平面多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平面空间组合方式大多以天井、院子为中心组织各部分功能安排。

土司一家及管家贵宾等一般住在四层。

官寨周围常修建高大碉楼,周围还有许多农奴的住宅。

(五)喇嘛住宅这类住宅在藏族住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寺庙内建有大片喇嘛住宅连同殿宇俨然如同一座城市。

大多数一般喇嘛住宅同城镇居民住宅一样,相互毗邻,多为一楼一底,少数为三层,而上层喇嘛住宅如活佛住宅功能及布局类同于官寨。

__四、结构构造与装修装饰(一)结构技术1.承重墙结构。

阿坝州的藏居多为石墙承重结构体系。

室内不用柱子,所有的墙不论是承重墙还是维护墙,墙厚1 米左右,均连接在一起,整体性强。

因此,房间划分较为简单,平面类型较为单一。

2.梁柱承重结构。

甘孜州多为这种结构类型,不论住宅官寨或寺庙都是如此。

土墙或石墙仅为外部维护墙并稳定梁柱结构。

室内以木柱间距米方格柱网承托梁坊、椽子支撑楼面或屋面。

柱高一般米左右,分隔间墙可以灵活设置,多用木板壁或半圆木井干壁,故上下层不必对齐。

3.防震与稳定。

一般藏居碉房少则二三层,多则四五层,有的甚至高达30 米以上,所以稳定及其防震十分重要,在当时条件下积累了不少经验。

墙身的稳定一是从基脚起与墙身一体开始收分,基脚一般较宽厚,下部收分多,降低整体重心;二是砌墙四角加生起,即边高中低,形成墙身的向心挤压力;三是内外墙连砌并加设墙筋,起拉接整体作用,墙身中每隔1 米加纫木条一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