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建议收藏)

合集下载

胃脘痛中医诊疗规范.docx

胃脘痛中医诊疗规范.docx

胃院痛•、基本概念:乂称胃痛,是指以胃脱近心窝处痛痛为主症的病证。

多由忧思郁怒、饮食不节、劳能过度、感受外邪等导致胃之气机阻滞,不通则痛:亦有因脾胃虚弱,脉络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常见于西医的急慢性冏炎、有并挛、消化性演疡等多种疾病。

二、相关检查L常规检查:血、尿、便、生化检查,心电图.2.消化系统检杳:电子纤维百镜,上消化道钞!餐造影,13C呼气试5第肝胆腴脾B超。

三、诊断标准:1 .上腹近心窝处胃腕部发生球痛为特征,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噌杂反酸等消化道症状.2 .多有反史发作病史,常常突然发病•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冬春季为离.3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情志不畅、起居失常、劳累过度、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及药物等。

四、鉴别诊断:L真心痛:真心痛部位常在左恻脚痛,痛彻胸背或向左伸内侧放射,疼痛如绞,或如割如剌,突然发病,其痛剧烈雄忍,常伴胸憋汗出、心悸气短,甚则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甲手足青紫、大汗淋漓、脉细或结代等危急的证:多见于老年人,一般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目脱痛始终在上腹胃脱部,疼痛不如真心痛之剧烈,同时伴有同胀、纳差、噌杂、暧气、呃逆、泛酸、或呕吐清涎等睥用证候,多见中青年,一般病情较缓,预后良好。

部分我心痛患者,以目脱痛为主诉而到医院就诊,对中老年的剧烈百脱痛患者应作心电图、肌钙蛋白及心肌酸谱检测以排除心痛证.4 .胁痛:胁疝是指-•侧或两侧胁部发生性痛为主的病证.有时也可出现和目脱痛相似的症状,但两胁是足厥明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循经所过,故胁痛多T肝胆胰腺疾也有关。

•般瘩痛较剧,多因油腻饮食诱发或加重,临床常伴有寒热往来、口苦心烦、胸闷纳呆、目黄肤黄等症。

胃脱痛病变在胃,虽肝气胃痛可病及两胁,但仍以胃腕部疼痛为主。

5 .腹痛:目脱痛的病位在上腹目脱近心窝处,疼痛部位较局限,病变在胃,常伴有暖气、泛酸、纳差、呕吐等症状“腹痛的病位则在胃院以下、耻骨毛迹以上,整个腹部发生球痛,球痛范围较广,可见于•多种疾病,除腹部痛痛外,可伴有腹部痞硬胀满等。

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诊疗方案

第十节胃脘痛胃脘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部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中的胃、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胃脘部疼痛,伴有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

2 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 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阳性者,提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4 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检查可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炎症等病变。

5 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

6 本病应注意与真心痛、胃痞、胁痛、腹痛相鉴别。

[辨证论治]1 肝胃气滞症状: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喜长叹息,遇烦脑郁怒则痛作或痛甚。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例方:柴胡疏肝散(陈皮柴胡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川芎)。

2 寒邪犯胃症状: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暖、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例方:良附丸(高良姜香附)。

3 肝胃郁热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例方:丹栀逍遥散(当归白芍药白术柴胡茯苓甘草煨姜薄荷丹皮山栀)4 食滞胃肠症状: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例方:保和丸(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5 瘀阻胃络症状: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例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失笑散(五灵脂蒲黄);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

6 胃阴亏虚症状: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例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一贯煎(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芍药甘草汤(白芍药炙甘草)。

[其他疗法]1 中成药可酌情选用香砂六君丸、香砂养胃丸、胃苏冲剂、虚寒胃痛冲剂、胃乃安、三九胃泰、气滞胃痛冲剂等。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评估慢性胃 炎预后的重要手段。通 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到 胃黏膜的情况,判断炎 症的严重程度和是否愈
合。
病理检查
对于疑似恶性的慢性胃 炎患者,需要进行病理 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性质 。如果病理检查显示为 良性病变,说明预后较 好;如果为恶性病变,
则需要进一步治疗。
随访观察
对于慢性胃炎患者,医 生会建议定期随访观察 ,以了解病情的长期变 化和预后情况。通过随 访观察,可以及时发现 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措
施。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运动锻炼
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促进胃肠 蠕动,缓解胃胀、嗳气等症状 。
心理治疗
对于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心 理因素导致的胃脘痛,可采用
心理治疗等方法进行干预。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并发症预防措施
饮食调整
避免过度饮酒、吸烟等不 良习惯,减少对胃黏膜的 刺激。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胃镜等相关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 胃部疾病。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01
02
03
长期上腹痛
疼痛性质可为钝痛、灼痛 、胀痛等,疼痛多与饮食 有关,常因进食不当而诱 发或加重。
消பைடு நூலகம்不良症状
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嗳气、反酸等。
胃肠道外症状
如乏力、消瘦、头晕、失 眠等。
诊断依据
• 病史:有长期上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且与饮食有关。 • 体征:上腹部轻压痛,或无阳性体征。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等检查无异常,胃液分析显示胃酸分泌正常或偏低。 • 影像学检查:钡餐造影显示胃黏膜皱襞粗乱,胃壁僵硬,部分患者可见龛影。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doc资料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doc资料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病名】中医病名:胃脘痛西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

【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以胃痛为主症者,辨病胃脘痛。

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2.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

3.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4.上消化道钡餐、胃镜等检查有助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腹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恶心等。

急性胃炎可有腹部胀痛、恶心、呕吐伴腹泻等。

严重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消化性溃疡可有慢性、节律性、周期性腹部疼痛的表现。

2. 体征:无特异性诊断体征,可有中上腹压痛。

3. 实验室检查:1)主要实验室检查为胃镜检查:内镜下表现可协助诊断。

2) HP 检查:14C 呼气试验可明确是否有 HP 感染。

【治疗方案】一. 中医综合治疗方法:(一)中医辨病论治 1. 寒邪犯胃证:主症:胃脘冷痛暴作,畏寒喜暖,遇寒则痛甚,呕吐清水痰涎,口不渴,大便俯,舌淡苔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止痛,温中和胃基本方:高良姜汤加减高良姜 10g 桂枝 15g 厚朴 10g 当归 10g 吴茱萸 15g 半夏12g 甘草 6g 加减:寒邪偏重者加炮姜、川椒; 兼见风寒表证者加苏叶、防风、荆芥; 兼食滞者加焦三仙、制大黄、积实、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2.胃中蕴热证:主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若兼肝气郁滞,并见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基本方:清中汤加减黄连 3g 栀子 10g 半夏 10g 茯苓10g 白豆蔻 6g 陈皮 6g 甘草 5g 加减:热重加连翘、金银花、虎杖;若兼肝郁气滞,加柴胡、郁金、大贝等;兼食积加鸡内金、山楂、神曲等。

3.肝气犯胃证:主症: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攻撑走串,美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喜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舌苔薄白,脉滑。

胃脘痛诊疗方案

胃脘痛诊疗方案

.4.3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K29.502)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属中医“胃痞病”(BNP020)、“胃脘痛病(BNP010)”的范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二)证候诊断胃脘痛证候中以湿浊中阻证最多,其次为胃气壅滞证。

各证型排列顺序从高到低为:湿浊中阻证、胃气壅滞证、浊毒内蕴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弱证。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胃气壅滞症状:胃脘胀闷不适或伴有隐痛,或疼痛较甚,走窜不定,嗳气频作,嗳气后胀痛减轻,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治法:理气和胃方药:调胃1号方香附20g 木香6g 枳实15g 川朴12g柴胡12g 黄芩6g临证加减运用:胃脘胀闷较甚者加槟榔、炒莱菔子;疼痛明显者加元胡、川楝子理气止痛;嗳气明显者加石菖蒲、郁金使胃气得降,清阳乃升;恶心欲吐者加苏叶、黄连辛开苦降,宽中和胃;兼有食积者加鸡内金、焦三仙消积化滞。

胃黏膜充血水肿加地榆、仙鹤草;有出血点者加三七粉冲服。

中成药:芍地和胃颗粒(本院制剂)或气滞胃痛冲剂中药注射液:2、湿浊中阻症状:胃脘堵闷,胸满,口中粘腻无味,恶心,纳呆,大便溏或粘腻不爽,肢体困重,舌暗红,苔黄腻,脉濡或滑。

治法:祛湿化浊方药:调胃2号方茯苓15g 白术12g 石菖蒲20g 郁金12g茵陈15g 白蔻仁6g临证加减运用:湿邪有化热之势者加蒲公英、黄连清热解毒;气逆不降,嗳气频者加苏梗、枳实理气降逆;纳呆者加佩兰、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化湿开胃;恶心欲吐者加半夏、苏叶化浊降逆止呕;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砂仁健脾和中。

医院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医院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 医院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疗方案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疗方案一、病名: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19 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 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1/ 8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 2~5 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 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 、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 作。
2.西医诊断标准:
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 减少,或伴有烧心反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
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6
慢性胃炎诊断
• (1)内镜诊断
• 浅表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 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
11
慢性胃炎诊断
• (二)证候诊断 • 1 . 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
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
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
玉竹,百合,乌药,佛手,生甘草。 • 中成药:养胃舒胶囊、阴虚胃痛颗粒。
16
慢性胃炎治疗方案
• 7.胃络瘀阻证: • 治法:活血通络。 • 推荐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选用丹参,砂仁,生蒲黄,
莪术,五灵脂,三七粉(冲服),元胡,川芎,当归等。 • 中成药:复方田七胃痛胶囊、胃复春等。 • (二)针灸治疗 •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灸等治疗方法。 • (三)其他疗法 •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穴位注射、背腧穴拔罐、中药穴位贴敷
18
慢性胃炎疗效评价
• 2.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 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00%。
• (1)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 失,疗效指数

≥95%。
• (2)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 效指数<95%。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经长时间的炎症反复发作,导致胃黏膜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一种慢性疾病。

常见症状为胃脘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

下面是一种针对慢性胃炎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中医诊断:1.问诊:询问患者的具体症状、发作时间和程度,饮食习惯,精神状况等,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

2.望诊:观察患者面色是否苍白、消瘦,舌苔是否厚腻等。

3.切诊:手法按胃经腧穴,观察腧穴反应,如胃腧穴压痛明显,为胃炎证候之一中医治疗原则:1.调和胃气:中医认为胃炎的发生与营养失衡有关,因此需要调理胃气,恢复胃黏膜的功能。

2.理气和胃:胃脘痛是胃气不畅所致,通过理气和胃来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3.津液调补:胃脘痛患者常常会伴随消化不良、口干、口渴等症状,需要调补津液,改善口干、口渴等不适感。

中医治疗方案:1.中药煎剂:-首乌藤10g,炒白朮10g,黄连10g,黄芩10g,甘草6g,泽泻10g,五味子10g,生姜6g,熟地黄10g,当归10g。

水煎服用,每日2次。

-逍遥散:酸枣仁10g,陈皮6g,白朮10g,木瓜1个,研磨成粉末,每日3次,每次10g,水送服。

2.饮食调养:-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少吃油腻食物。

-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蒸煮的蔬菜等。

-合理安排饮食时间,避免过度饥饿或饱食。

中医疗效评估:1.观察主诉:症状缓解程度、发作频率等是否改善。

2.望诊:观察面色是否有改善,舌苔是否有变化。

3.切诊:胃腧穴是否压痛明显程度是否减轻。

4.问诊:询问患者的感受和反馈。

注意事项:1.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长期调理:慢性胃炎需要长期调理,不能一蹴而就,患者需要有耐心和恒心。

3.饮食注意:除了药物治疗,合理的饮食习惯也十分重要,患者需要根据中医的建议进行饮食调理。

4.定期随访:定期随访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胃脘部冷痛,不欲饮食,呕吐清水,舌质淡白,苔白腻,脉沉迟。

治宜温中散寒,方用理中汤加减。

湿邪困脾证:胃脘部胀满,不欲饮食,口腔粘腻,舌苔白腻,脉滑。

治宜健脾化湿,方用四君子汤加减。

气滞痰阻证:胃脘部胀痛,口中黏腻,嗳气频频,痰多易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宜行气化痰,方用二陈汤加减。

血瘀胃痛证:胃脘部刺痛难忍,疼痛不适,口干口苦,舌质暗紫,苔薄黄,脉涩。

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五、中药治疗:1、理中汤加减: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陈皮、半夏、苍术、山楂、草果、厚朴、木香。

2、四君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山药、薏苡仁、泽泻、草果。

3、二陈汤加减:陈皮、半夏、泽泻、枳实、厚朴、生姜、甘草。

4、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五、中医调理:1、饮食调养:忌烟酒、辛辣、油腻、生冷、过饱、过饥。

宜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粥、面条、蒸蛋等。

2、情志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波动等。

3、生活调理: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过度饮食等。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本文介绍了胃脘痛(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文章提到了诊断要点,如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文章还介绍了鉴别诊断和分型论治等内容。

治疗方面,文章提到了几种中药治疗和中医调理方法,如饮食调养、情志调理、生活调理等。

胃脘痛诊疗方案

胃脘痛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属中医“胃痞病”(BNP020)、“胃脘痛病(BNP010)”的范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二)证候诊断胃脘痛证候中以湿浊中阻证最多,其次为胃气壅滞证。

各证型排列顺序从高到低为:湿浊中阻证、胃气壅滞证、浊毒内蕴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弱证。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胃气壅滞症状:胃脘胀闷不适或伴有隐痛,或疼痛较甚,走窜不定,嗳气频作,嗳气后胀痛减轻,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治法:理气和胃方药:调胃1号方香附20g 木香6g 枳实15g 川朴12g柴胡12g 黄芩6g临证加减运用:胃脘胀闷较甚者加槟榔、炒莱菔子;疼痛明显者加元胡、川楝子理气止痛;嗳气明显者加石菖蒲、郁金使胃气得降,清阳乃升;恶心欲吐者加苏叶、黄连辛开苦降,宽中和胃;兼有食积者加鸡内金、焦三仙消积化滞。

胃黏膜充血水肿加地榆、仙鹤草;有出血点者加三七粉冲服。

中成药:芍地和胃颗粒(本院制剂)或气滞胃痛冲剂中药注射液:2、湿浊中阻症状:胃脘堵闷,胸满,口中粘腻无味,恶心,纳呆,大便溏或粘腻不爽,肢体困重,舌暗红,苔黄腻,脉濡或滑。

治法:祛湿化浊方药:调胃2号方茯苓15g 白术12g 石菖蒲20g 郁金12g茵陈15g 白蔻仁6g临证加减运用:湿邪有化热之势者加蒲公英、黄连清热解毒;气逆不降,嗳气频者加苏梗、枳实理气降逆;纳呆者加佩兰、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化湿开胃;恶心欲吐者加半夏、苏叶化浊降逆止呕;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砂仁健脾和中。

胃脘痛诊疗与方案

胃脘痛诊疗与方案

4.3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K29.502)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属中医“胃痞病”(BNP020)、“胃脘痛病(BNP010)”的范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二)证候诊断胃脘痛证候中以湿浊中阻证最多,其次为胃气壅滞证。

各证型排列顺序从高到低为:湿浊中阻证、胃气壅滞证、浊毒内蕴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弱证。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胃气壅滞症状:胃脘胀闷不适或伴有隐痛,或疼痛较甚,走窜不定,嗳气频作,嗳气后胀痛减轻,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治法:理气和胃方药:调胃1号方香附20g 木香6g 枳实15g 川朴12g柴胡12g 黄芩6g临证加减运用:胃脘胀闷较甚者加槟榔、炒莱菔子;疼痛明显者加元胡、川楝子理气止痛;嗳气明显者加石菖蒲、郁金使胃气得降,清阳乃升;恶心欲吐者加苏叶、黄连辛开苦降,宽中和胃;兼有食积者加鸡内金、焦三仙消积化滞。

胃黏膜充血水肿加地榆、仙鹤草;有出血点者加三七粉冲服。

中成药:芍地和胃颗粒(本院制剂)或气滞胃痛冲剂中药注射液:2、湿浊中阻症状:胃脘堵闷,胸满,口中粘腻无味,恶心,纳呆,大便溏或粘腻不爽,肢体困重,舌暗红,苔黄腻,脉濡或滑。

治法:祛湿化浊方药:调胃2号方茯苓15g 白术12g 石菖蒲20g 郁金12g茵陈15g 白蔻仁6g临证加减运用:湿邪有化热之势者加蒲公英、黄连清热解毒;气逆不降,嗳气频者加苏梗、枳实理气降逆;纳呆者加佩兰、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化湿开胃;恶心欲吐者加半夏、苏叶化浊降逆止呕;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砂仁健脾和中。

医院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医院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医院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 疗方案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概述 • 中医诊断与评估 • 中医治疗方法 • 西医辅助治疗 • 优化诊疗方案的设计 • 典型病例分享 • 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
01 概述
定义与背景
• 胃脘痛,也被称为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根 据中医理论,胃脘痛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劳逸失度等因 素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进而引起胃脘疼痛。优化诊疗方案的目 的在于通过中医的独特理论和方法,为胃脘痛患者提供更加有 效、安全的治疗选择。
01
治则
清热祛湿,和中止痛。
02 03
方药
三仁汤加减(杏仁、蔻仁、薏苡仁、 厚朴、半夏、通草、滑石、竹叶)。
饮食调理
宜清热祛湿食物,如绿豆、冬瓜、丝 瓜等,忌油腻、辛辣食物。
05
04
针灸治疗
取脾俞、胃俞穴,平补平泻,留针20 分钟。
病例三: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症状
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空腹尤甚,得食则 缓,伴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苔淡白 ,脉沉细。
中医外治法
01
02
03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 ,达到治疗胃脘痛的目的 。
推拿按摩
通过手法按摩,舒缓胃部 肌肉紧张,缓解疼痛。
穴位贴敷
将中药贴敷于相关穴位, 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达 到治疗胃脘痛的目的。
04 西医辅助治疗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PPI)
通过抑制胃粘膜细胞上的质子泵,阻止胃酸的生成,降低胃酸水 平。
症状
胃脘胀痛,痛连胸胁,以胀为 主,伴有嗳气、太息,舌苔薄 白或薄黄,脉弦或细。
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香附 、陈皮、川芎、白芍、甘草) 。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最终定稿)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最终定稿)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最终定稿)第一篇: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一、定义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头痛为主症。

多因寒热,饮食失调,阴阳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使胃失和降所致。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

本诊疗方案适用于慢性胃炎。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丹县中医医院内1科胃脘痛病(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定义:
胃脘痛,又称为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

文档交流
二、诊断要点:
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1、西医症状、体征:
(1)主要症状:该病的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通常进食后较重,空腹时较轻,兼有嗳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部不适或烧灼感较为常见。

部分患者可
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见舌炎、恶性贫血等症状。

...。

.。

文档交流
(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轻压痛,此外无特殊体征。

2、实验室相关检查:
(1)钡餐造影对胃内器质性病变的性质可作出初步判断.
(2)电子胃镜一般可以判断病变性质,胃黏膜活检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3)胃液分析、胃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鉴别诊断:
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

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文档交流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

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

胃病部位在胃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常有反复发作病史。

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别。

.。

.。

文档交流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应与胁痛鉴别。

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伴有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

胁痛以
胁肋疼痛为主,伴胸闷、喜长叹息等。

在病位和兼症上有明显差别。

.。

.。

文档交流
4、腹痛:与胃痛均为腹部疼痛,但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

其疼痛部位不难区别。

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有时腹痛可以伴有胃痛症状,胃痛又常兼有腹痛表现,这时应从起病及主要病位加以区分。

.。

文档交流
四、分型论治:
寒邪客胃证
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高良姜香附)
加减:寒重加吴茱萸、干姜;气滞重加木香、陈皮;兼表寒加紫苏、生姜;兼食滞加枳壳、神曲、鸡内金、半夏
饮食停滞证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苔厚腻,脉滑.。

.。

..。

文档交流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加减:脘腹胀甚者加枳壳、厚朴、槟榔;食积化热者加黄芩、黄连;大便秘结者,合小承气汤。

肝气犯胃证
症状: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弦。

.。

...文档交流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香附陈皮枳壳甘草)
加减:胀重加青皮、郁金、木香;痛甚加川楝子、延胡索;嗳气频作者加半夏、旋覆花。

肝胃郁热证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方药:丹栀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丹皮栀子白术茯苓甘草)加减:火热内盛,迫血妄行者,合泻心汤。

瘀血停滞证
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

.文档交流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砂仁)
加减:痛甚者加延胡索、三棱、莪术、枳壳、木香、郁金。

湿热中阻证
症状: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小溲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

.文档交流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方药:清中汤
加减:热盛便秘者加大黄、指示;气滞腹胀者加厚朴、大腹皮;寒热互结者合半夏泻心汤。

胃阴亏虚证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文档交流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芍
药甘草)
加减:痛甚者加香橼、佛手;脘腹灼痛、嘈杂反酸者合左金丸;胃热偏盛加生石膏、知母、玉竹、芦根;肝肾阴虚加山萸肉、玄参、丹皮。

.。

...文档交流
脾胃虚寒证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文档交流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黄芪白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加减:泛吐清水较重者加干姜、吴茱萸、半夏;寒盛者合大建中汤或附子理中丸;脾虚湿盛者合二陈汤;肾阳虚者加附子、肉桂、巴戟天、仙茅...。

.。

文档交流
五、其他疗法:
1、中成药:
寒邪客胃:附子理中丸、姜枣颗粒、藿香正气水
饮食停滞:保和丸
肝气犯胃: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
肝胃郁热:龙胆泻肝丸、左金胶囊、
瘀血停滞:六味安消胶囊、元胡止痛片、胃利康
湿热中阻:保济丸
胃阴亏虚:养胃舒颗粒
脾胃虚寒:附子理中丸、胃疡灵颗粒、胃复春片、仲景胃灵片、香砂养胃丸、丹桂香颗粒、摩罗丹、胃气止痛丸
2、特色治疗:
寒邪客胃:针刺或埋线治疗(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太冲)泻法为主饮食停滞:针刺或埋线治疗(中脘内庭足三里内关公孙太冲)泻法为主
肝气犯胃:针刺或埋线治疗(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太冲)泻法为主
肝胃郁热:针刺或埋线治疗(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内庭阴陵泉)泻法为主;拔罐疗法:背部膀胱经
瘀血停滞:针刺或埋线治疗(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三阴交膈俞);放血疗法:脾俞、胃俞
湿热中阻:针刺或埋线治疗(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公孙内庭阴陵泉阳陵泉)泻法为主
胃阴亏虚:针刺或埋线治疗(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胃俞阴陵泉);
穴位贴敷:天枢、三阴交、阴陵泉、水道。

.。

.。

文档交流
脾胃虚寒:埋线或针刺(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脾俞关元);灸法:神阙、关元
3、验方:
寒邪客胃:香附60g、炮姜30g,共研为末,每服9g,每天三次,米饮送下.
饮食停滞:山楂15g、鲜橘子皮10g,捣烂熬膏,每日三次口服。

肝气犯胃:大蒜、米醋适量,以醋煮大蒜,食大蒜,每天三枚。

肝胃郁热:车前草10g、黄连10g、杜仲7g,水煎服,每天三次.瘀血停滞:三七粉10g,每天三次,米饮送下。

.。

...文档交流
湿热中阻:山栀子、草豆蔻各30g,上药研磨,姜汁为丸,每服5g,每天两次,米饮送下.
胃阴亏虚:土豆100g、蜂蜜适量,土豆捣烂,煎至浓缩,加蜂蜜共煎至粘稠,至冷可食,每天三次。

脾胃虚寒:生姜、陈皮各12克,水煎服,每日三次。

六、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主症、兼次症均消失,舌脉正常,随访三月无复发。

2、好转:主症好转,兼次症好转或消失,舌脉好转.
3、未愈:主症及兼次症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舌脉无好转。

文档交流感谢聆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