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中医治疗
中医如何治疗胃脘痛
![中医如何治疗胃脘痛](https://img.taocdn.com/s3/m/9e3a78d0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8.png)
中医如何治疗胃脘痛胃脘痛多发于腹胃脘处近心窝位置,所以,也有人将其称为心窝疼。
此疾病的发作和情绪、饮食、酗酒等有紧密联系。
在中医领域,胃脘痛除了是病名外还是临床表现,包括溃疡病、胃神经症及急慢性胃炎等,并且常伴胸骨后热感、腹胀、烧心、反酸、食欲降低等情况,还有出现排便异常的可能性,或是腹泻及便秘等,那么,中医怎样治疗胃脘痛呢?1、疾病诊断1.1中医诊断标准按照《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的相关标准实施诊断,临床主症包括性质及程度各异的胃脘处疼痛;此症可伴发胃脘部痞闷、嗳气、吐酸、胀满、胁胀等。
此疾病可发生于所有年龄段,多见于中老年群体,时常复发,彻底治愈比较困难。
1.2西医诊断标准按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内提出有关诊断标准进行:慢性胃炎多存在上腹部疼痛、食欲不佳、早饱及烧心泛酸等症状,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需通过病理、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来确诊。
1.分型治疗2.1肝气犯胃证主要症状为胃脘胀痛,胀比痛多,或是主要是胃胀,可累及胸背、腹部和两胁,一般为无规律性疼痛,发作时间与部位不确定,在情绪改变下发作或加重。
可伴有口干口苦、胸闷、嗳气、舌苔薄黄、烦躁易怒等症状。
中医治疗强调遵循疏肝和胃、理气止痛的原则,推荐使用四逆散合香苏散加减,方剂构成为:枳壳、川芎、柴胡、香附、苏梗各10g,白芍10到15g,生甘草3到6g,陈皮、青皮各6g。
若患者脐腹痛,可加入适量木香和乌药;若痛及两胁,可加佛手和郁金;累及胸背者可加薤白、瓜蒌;如有积食、痰滞症,加神曲及半夏;伴发口苦吞酸、舌红、嘈杂不舒者,加姜汁炒黄连和山栀;伴寒湿呕吐清稀症,加姜半夏、吴萸和干姜;若剧烈疼痛可加入川楝子和延胡索以缓解。
2.2肝胃郁热证主要症状包括胃脘灼热、疼痛剧烈、呕吐酸苦、泛酸嘈杂、排便异常、口舌干燥、烦躁易怒等。
中医治疗以和胃止痛、清肝利胆为主要原则,多采用大柴胡汤合左金丸加减治疗。
方剂构成为:柴胡、丹皮、连翘各10g,黄连、生大黄各6g,黄芩、枳实各9g,炒山栀6到10g,吴萸2到3g,白芍10到15g,金钱草15g。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胃痞胃脘痛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胃痞胃脘痛](https://img.taocdn.com/s3/m/274c569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45.png)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胃痞胃脘痛胃痞胃脘痛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胃脘胀满、疼痛,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中医中,胃痞胃脘痛属于脾胃失调范畴。
下面将分享一位中医师承的医案,介绍他是如何通过中医的方法治疗胃痞胃脘痛的。
患者是一位47岁的男性,主诉胃部胀痛、食欲不振,症状已持续半年。
初诊时,患者面色晦暗,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滑。
他告诉中医师承,他的胃痞胃脘痛每天都会出现,尤其是在进食后更加明显,并伴随有嗳气和恶心的情况。
经过详细询问他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后,中医师承决定针对他的病情给予中医治疗。
根据中医理论,中医师承判断该患者的病因主要是脾胃湿热之邪,导致胃气不舒,引起胃痞胃脘痛的症状。
因此,他采取了以下治疗方法:1. 排湿热:中医师承开方给予患者桃花汤加减,桃花汤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疮的作用,可以排除体内的湿热邪气,缓解胃部不适感。
2. 健脾运化:中医师承在治疗中注重调理患者的脾胃功能。
他给患者开具了参苓白术散加减,这是一种常用的健脾养胃方剂,能够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促进食物的运化吸收,减轻胃痞胃脘痛的症状。
3. 调节饮食:中医师承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提出了一些调节饮食的建议。
他建议患者减少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增加粗粮、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避免过饱和餐后休息,适当活动促进消化。
随着治疗的进行,患者的胃痞胃脘痛情况逐渐缓解。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他的胃部不适感显著减轻,食欲恢复,精神状态也有了明显改善。
此时他的舌质开始变得红润,苔薄白,脉象也变得和缓有力。
在随访期间,中医师承继续对该患者进行调理,巩固治疗效果。
他建议患者继续遵循健康的饮食习惯,注意休息和锻炼,预防病情的反复。
通过这个医案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中医治疗胃痞胃脘痛是以调理脾胃功能为核心的,通过排除体内的湿热邪气,增强消化功能,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减轻胃部不适感和痛症状。
中医疗法注重整体调理,不仅仅针对疾病症状,而且关注患者的整体身心健康。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882090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66.png)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通常由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
引起。
中医认为,胃脘痛的发生与脾胃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上需要综合调理脾胃,调畅气血,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首先,调整饮食习惯。
胃脘痛患者在饮食上应避免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
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如粥、面条、蔬菜等。
此外,还应注意饮食的规律性,避免过饥过饱,保持饮食的平衡。
其次,调理情志。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胃脘痛。
因此,胃脘痛患者应避免情绪激动、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再次,中药调理。
中医治疗胃脘痛常采用中药调理的方法,常用的中药有香附、白术、陈皮、山药等,这些中药具有健脾益胃、调畅气血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胃脘痛症状。
此外,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进行治疗。
针灸可以调畅经络、活血
化瘀,推拿可以舒经活络、调理脾胃,从而达到缓解胃脘痛的效果。
总之,胃脘痛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通过调整饮食习惯、调理情志、中药调理
和中医疗法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从而达到缓解疼痛、调理脾胃的目的。
希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重视饮食和情志的调理,积极配合中医治疗,早日康复。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及饮食调节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及饮食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81b717c9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ce.png)
胃脘痛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疼痛,可伴有腹胀、反酸、嗳气、 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疼痛性质可表现为隐痛、 胀痛、灼痛、刺痛、冷痛等。
胃脘痛的分类与病因
分类
胃脘痛可按发病缓急分为急性胃脘痛和慢性胃脘痛;按病因可分为寒邪客胃 、饮食停滞、肝气犯胃、瘀血停滞、脾胃虚弱等。
病因
胃脘痛的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药物损伤等。
随症加减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随症加减,以增强 疗效。
3
用药特点
重视个体差异,强调药物的偏性,同时注重药 物的炮制和配伍。
中药外敷
贴敷疗法
01
将中药制成膏剂或散剂,直接敷于胃脘疼痛处,以达到局部治
疗的作用。
热熨疗法
02
将中药煎煮后装入布袋中,扎紧袋口,放入微波炉加热后敷于
胃脘疼痛处。
熏洗疗法
03
适量膳食纤维
适量摄入膳食纤维,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如蔬菜、 水果等。
食疗方剂
猴头菇炖鸡
猴头菇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肿瘤等作用,鸡肉富含蛋白质,两者结合可起到养胃、滋补的 作用。
山药百合粥
山药具有补脾健胃、润肺止咳的功效,百合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两者煮粥可 起到养胃、安神的作用。
红枣糯米粥
胃脘痛的治疗目的与原则
治疗目的
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复发,促进康复。
治疗原则
根据病因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针灸、推拿、饮食调理等。 同时,注重情志调护和养生保健,预防复发。
02
中医治疗胃脘痛的方法
中药内服
1 2
辩证施治
根据胃脘痛的病因和症状,采用不同的中药方 剂进行治疗。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48c96687a0116c175f0e481b.png)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胃脘痛即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的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因此,常有人称心痛、心口窝痛。
其发作多与饮食、情绪、酗酒及季节变化等密切相关,是临床常见病症。
胃脘痛既是中医病名又是临床症状表现,因此,如急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神经症等表现有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时均可按祖国医学之“胃脘痛”进行相应的辨证施治及遣方用药。
常可伴见其他症状,如烧心、胸骨后热感、反酸、口中酸腐、口疮、腹胀、进食后堵塞感、食欲减退或欲进食但食后胃脘部不适、或腹中冷喜温敷,也可伴有大便的异常,或便秘或腹泻等。
治疗方法肝气犯胃证:①主证:胃脘胀痛,胀甚于痛,或以胀为主,引及两胁、胸背、腹部,痛无定形,时作时止,攻窜移动,每因情绪变化诱发或加剧。
胸闷、叹息、嗳气,或有返酸、嘈杂、心烦易怒、口干、口苦。
舌苔白或薄黄,脉弦。
②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③方药:四逆散合香苏散加减。
柴胡6~10g,枳壳3~6g,白芍10~15g,香附10g,青、陈皮各6g,苏梗10g,生甘草3~6g。
加减:引及脐腹作痛,加乌药、木香;引及两胁者,加郁金、降香;引及胸背,加瓜蒌、薤白;有痰滞、食积,加半夏、神曲;兼火郁口苦吞酸、嘈杂不舒,舌红,加姜汁炒山栀、黄连;兼寒湿呕吐清稀,加吴萸、干姜、姜半夏;疼痛较剧,加延胡索、川楝子。
肝胃郁热证:①主证:胃脘灼热,疼痛急迫,泛酸嘈杂,呕吐酸苦,心烦易怒,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黄。
舌红,苔黄,脉滑数。
②治法:清肝利胆,和胃止痛。
③方药:大柴胡汤合左金丸加减。
柴胡6g,黄芩9g,黄连6g,炒山栀6~10g,吴茱萸2~3g,丹皮10g,白芍10~15g,金钱草15g,败酱草15g,枳实9g,生大黄6g。
加减:痰热互结者,表现为脘痞阻塞,喜长吸气,局部按之疼痛,不按不痛,可伴见呕吐、食欲不振,知饥但不欲食,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或滑,脉弦滑,合小陷胸汤加减;泛酸嘈杂、口黏口苦者,加乌贼骨、蒲公英;胸脘痞胀疼痛,时引两胁,加降香、郁金。
中医方剂治疗胃脘痛案例
![中医方剂治疗胃脘痛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7e58bf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72.png)
中医方剂治疗胃脘痛案例胃脘痛是指胃部的疼痛感觉,常常表现为胃脘部位的酸痛、胀痛、隐痛或钝痛等不适感。
中医认为,胃脘痛与脾胃功能失调、气滞、湿阻、痰浊等因素有关。
下面列举10个中医方剂治疗胃脘痛的案例。
1. 保和丸:该方剂由黄连、白术、陈皮等药物组成,可健脾胃、燥湿化痰,适用于胃脘痛伴有湿阻症状的患者。
2. 半夏泻心汤:该方剂由半夏、黄连、生姜等药物组成,可清热化痰、下气降逆,适用于胃脘痛伴有痰浊、气逆等症状的患者。
3. 七厘散:该方剂由半夏、白术、陈皮等药物组成,可健脾胃、燥湿化痰,适用于胃脘痛伴有饮食不适、胃口差等症状的患者。
4. 二妙丸:该方剂由茯苓、白芍、香附等药物组成,可健脾胃、活血化瘀,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气痞满、疼痛加重等症状的患者。
5. 乌梅丸:该方剂由乌梅、陈皮、厚朴等药物组成,可理气止痛、收敛胃气,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胀、反酸等症状的患者。
6. 香砂养胃丸:该方剂由香砂、木香、甘草等药物组成,可理气和胃、化痰止痛,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脘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
7. 柴胡疏肝汤:该方剂由柴胡、生姜、黄芩等药物组成,可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痛、胁肋胀痛等症状的患者。
8. 理中汤:该方剂由炙甘草、白术、生姜等药物组成,可健脾胃、理气和中,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脘胀满、食欲减退等症状的患者。
9. 平胃散:该方剂由白术、茯苓、陈皮等药物组成,可健脾胃、消食化湿,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脘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的患者。
10.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该方剂由柴胡、龙骨、牡蛎等药物组成,可疏肝解郁、平肝潜阳,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脘胀满、胁肋胀痛等症状的患者。
以上是10个中医方剂治疗胃脘痛的案例。
对于选择哪种方剂治疗胃脘痛,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综合分析,最好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同时,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也是缓解胃脘痛的重要措施,如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规律饮食、避免熬夜等。
胃脘痛中西医治疗最佳经验369方
![胃脘痛中西医治疗最佳经验369方](https://img.taocdn.com/s3/m/01a2e1c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a.png)
针灸治疗
通过针灸刺激穴位,达到调整 机体功能、缓解疼痛的目的。
按摩治疗
通过按摩腹部、背部等部位, 促进胃肠蠕动和血液循环,缓
解疼痛。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明确诊断
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之前,需要对 胃脘痛的病因进行明确诊断,以便制 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06
阳虚胃痛
治疗以温阳健胃为主,常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 疗。
针灸治疗
01
02
03
针刺治疗
根据辨证选用不同的穴位 进行针刺治疗,如中脘、 足三里、内关等。
艾灸治疗
选用不同的穴位进行艾灸 治疗,如温和灸、隔姜灸 等。
穴位注射
将药物注射到特定的穴位 ,以达到直接作用于病灶 部位的效果。
其他中医治疗
推拿按摩
症状
胃脘痛的主要症状包括胃脘部疼痛、胀满、嗳气、呃逆、反酸、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等,疼痛可因进食、冷热、劳累等因素而加重或缓解。
胃脘痛的分类与病因
分类
胃脘痛可根据其性质、部位、伴随症 状等不同进行分类,如急性胃炎、慢 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病因
胃脘痛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饮 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外邪 入侵等因素,如长期饮食不规律、过 度劳累、精神压力大等。
胃脘痛中西医治疗 最佳经验369方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胃脘痛的一般概述 • 中医治疗胃脘痛的最佳经验 • 西医治疗胃脘痛的最佳经验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脘痛的最佳经验 • 胃脘痛的日常保养与预防措施
01
胃脘痛的一般概述
胃脘痛的定义与症状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e2b164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09.png)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经长时间的炎症反复发作,导致胃黏膜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一种慢性疾病。
常见症状为胃脘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
下面是一种针对慢性胃炎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中医诊断:1.问诊:询问患者的具体症状、发作时间和程度,饮食习惯,精神状况等,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
2.望诊:观察患者面色是否苍白、消瘦,舌苔是否厚腻等。
3.切诊:手法按胃经腧穴,观察腧穴反应,如胃腧穴压痛明显,为胃炎证候之一中医治疗原则:1.调和胃气:中医认为胃炎的发生与营养失衡有关,因此需要调理胃气,恢复胃黏膜的功能。
2.理气和胃:胃脘痛是胃气不畅所致,通过理气和胃来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3.津液调补:胃脘痛患者常常会伴随消化不良、口干、口渴等症状,需要调补津液,改善口干、口渴等不适感。
中医治疗方案:1.中药煎剂:-首乌藤10g,炒白朮10g,黄连10g,黄芩10g,甘草6g,泽泻10g,五味子10g,生姜6g,熟地黄10g,当归10g。
水煎服用,每日2次。
-逍遥散:酸枣仁10g,陈皮6g,白朮10g,木瓜1个,研磨成粉末,每日3次,每次10g,水送服。
2.饮食调养:-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少吃油腻食物。
-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蒸煮的蔬菜等。
-合理安排饮食时间,避免过度饥饿或饱食。
中医疗效评估:1.观察主诉:症状缓解程度、发作频率等是否改善。
2.望诊:观察面色是否有改善,舌苔是否有变化。
3.切诊:胃腧穴是否压痛明显程度是否减轻。
4.问诊:询问患者的感受和反馈。
注意事项:1.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长期调理:慢性胃炎需要长期调理,不能一蹴而就,患者需要有耐心和恒心。
3.饮食注意:除了药物治疗,合理的饮食习惯也十分重要,患者需要根据中医的建议进行饮食调理。
4.定期随访:定期随访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700e9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94.png)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胃脘部冷痛,不欲饮食,呕吐清水,舌质淡白,苔白腻,脉沉迟。
治宜温中散寒,方用理中汤加减。
湿邪困脾证:胃脘部胀满,不欲饮食,口腔粘腻,舌苔白腻,脉滑。
治宜健脾化湿,方用四君子汤加减。
气滞痰阻证:胃脘部胀痛,口中黏腻,嗳气频频,痰多易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宜行气化痰,方用二陈汤加减。
血瘀胃痛证:胃脘部刺痛难忍,疼痛不适,口干口苦,舌质暗紫,苔薄黄,脉涩。
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五、中药治疗:1、理中汤加减: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陈皮、半夏、苍术、山楂、草果、厚朴、木香。
2、四君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山药、薏苡仁、泽泻、草果。
3、二陈汤加减:陈皮、半夏、泽泻、枳实、厚朴、生姜、甘草。
4、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五、中医调理:1、饮食调养:忌烟酒、辛辣、油腻、生冷、过饱、过饥。
宜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粥、面条、蒸蛋等。
2、情志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波动等。
3、生活调理: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过度饮食等。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本文介绍了胃脘痛(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文章提到了诊断要点,如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文章还介绍了鉴别诊断和分型论治等内容。
治疗方面,文章提到了几种中药治疗和中医调理方法,如饮食调养、情志调理、生活调理等。
胃脘痛(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一点资讯】
![胃脘痛(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一点资讯】](https://img.taocdn.com/s3/m/4682401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ec.png)
胃脘痛(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一点资讯】胃脘痛,又称胃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其主要部位在胃脘近心窝处,痛时可牵连胁背或兼见恶心、呕吐、吐酸、嘈杂,大便溏薄或秘结,甚至呕血、便血等症。
秋冬季节,气候寒冷,寒邪侵袭,易使本病复发或加剧,因此,应引起人们的警惕。
【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根据《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痞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早饱,食欲下降,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或脾胃虚弱,中焦虚寒所为。
理气止痛为常用方法,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痛,或伴胀满不适,嗳气频作,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
舌苔薄白,脉弦。
当以疏肝理气为治,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药取: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川芎、佛手、百合、乌药各1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余药渣水煎取汁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下同)。
2.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痛或饥嘈不适,嘈杂反酸,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当以疏肝清热为治,方用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药取: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丹皮、栀子各10克,生甘草5克。
3.脾胃湿热证:胃脘闷痛或痞满,食少纳呆,恶心欲呕,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当以清热化湿为治,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味,药取: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芩、大腹皮、白蔻仁各10克,滑石15克。
胃脘痛中医辩证
![胃脘痛中医辩证](https://img.taocdn.com/s3/m/944ec879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d7.png)
胃脘痛中医辩证
脉虚弱。
治则:温中益气、健脾和胃。
方用四君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干姜。
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的疼痛,常伴随烧心、胸骨后热感、反酸、口中酸腐、口疮、腹胀、进食后堵塞感、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症状。
中医认为,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
辨证论治: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实者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症;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为热证。
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有相应的辨证论治方法。
寒邪客胃时,常伴随恶寒喜暖、口淡不渴等症状,治疗应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饮食伤胃时,常伴随胀满拒按、吞酸嗝气、不思饮食等症状,治疗应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肝气犯胃时,常伴随胃脘胀痛、痛连两肋、与烦恼则痛作或痛甚等症状,治疗应疏
肝解郁、理气止痛。
湿热中阻时,常伴随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思饮、小便色黄、舌苔黄腻等症状,治疗应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淤血停胃时,常伴随如针刺、似刀割的疼痛、吐血黑便等症状,治疗应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胃阴亏耗时,常伴随口燥咽干、消瘦乏力等症状,治疗应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脾胃虚寒时,常伴随胃疼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等症状,治疗应温中益气、健脾和胃。
胃脘痛中医治疗
![胃脘痛中医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ba44a384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e.png)
胃脘痛中医治疗近年来,胃脘痛成为了一个常见的健康问题。
胃脘痛是指一种位于胃部上中部器官脘腹疼痛的病症。
在中医中,胃脘痛被视为一种消化系统失调的表现,常常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相关。
为了提供对胃脘痛的全面了解,并为医疗保健提供参考,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中的胃脘痛的治疗方法,并提供相关的法律名词和注释。
1、常见病因及症状胃脘痛的常见病因包括饮食不当、情绪压力、过度饮酒、长期使用药物等。
其典型症状包括胃脘部疼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胃胀等。
2、中医诊断与治疗原则中医诊断胃脘痛主要根据病史、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等因素进行辨证施治。
治疗原则包括调理脾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
中药治疗和食疗在进行综合调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中医药治疗方案3.1 温中理气方:采用泽漆、陈皮、生姜、白术等药物,以温中理气、调理脾胃为主要治疗方法。
3.2 活血化瘀方:采用红花、桃仁、丹参、莪术等药物,以活血化瘀、消散积聚为主要治疗方法。
3.3 祛风湿方:采用藁本、苦参、防风等药物,以祛风湿、除湿胃为主要治疗方法。
4、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合理的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搭配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过度油腻的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鱼类、粗粮等,能够有助于胃脘痛的康复和缓解。
5、注意事项在治疗胃脘痛的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用力和过度劳累。
同时,患者也应该避免过度饮酒、吸烟和摄入脂肪和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质。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民法、刑法中与胃脘痛相关的条款。
法律名词及注释:1、民法:指民事领域的法律法规,其中包括了与个人健康和医疗相关的法律规定,如医疗纠纷解决等。
2、刑法:指刑事领域的法律法规,其中包括了与危害他人健康相关的法律规定,如侵害他人身体罪等。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及饮食调节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及饮食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d2dc2a5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40.png)
鉴别诊断
胃脘痛需要与一些类似疾病进行鉴别,如胁痛、腹痛等,以 避免误诊。
02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气滞型
湿热型
瘀血型
脾胃虚寒型
以疏肝理气为主,选用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以清热化湿为主,选用 三仁汤加减治疗。
以活血化瘀为主,选用 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
以温中健脾为主,选用 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
针灸治疗
病因与病机
病因
胃脘痛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饮 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脾胃 虚弱等因素。
病机
胃脘痛的病机主要涉及脾胃功能失常 ,导致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根据不 同病因,病机可涉及寒凝、热郁、湿 阻、食积、气滞等不同病理因素。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胃脘痛的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如胃镜、钡餐等,可 对胃脘痛进行诊断。
针灸治疗对胃脘痛有一定的疗效, 可选取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 灸。
按摩治疗
按摩腹部可以缓解胃痛症状,按摩 时可用手指或掌心轻轻按摩。
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 ,容易引发胃痛。
注意保暖
寒冷刺激可能导致胃部不适,应 注意保暖。
及时就医
如胃痛症状持续加重,应及时就 医,以免延误治疗。
如牛奶、鸡蛋、豆腐等, 具有丰富的营养,有助于 修复胃黏膜,缓解胃脘痛 。
忌食食物
寒性食物
油炸食物
如西瓜、苦瓜、绿豆等,会加重胃脘 痛的症状。
如炸鸡、炸薯条等,不易消化,会加 重胃部负担,不利于胃脘痛的缓解。
辛辣食物
如辣椒、胡椒、芥末等,会刺激胃黏 膜,加重疼痛。
04
胃脘痛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胃脘痛中医治疗
![胃脘痛中医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9322910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28.png)
胃脘痛中医治疗1.胃脘痛概述1.1 胃脘痛的定义及症状表现1.2 胃脘痛的常见病因及诱因1.3 胃脘痛的中医分类与病机2.胃脘痛的中医诊断2.1 中医四诊合参2.1.1 望诊2.1.2 闻诊2.1.3 问诊2.1.4 切诊2.2 辨证和病因辨识3.胃脘痛的中医治疗原则3.1 调节脾胃功能3.1.1 中药治疗3.1.2 饮食调理3.1.3 生活习惯调整 3.2 调理气血运行3.2.1 中药治疗3.2.2 针灸疗法3.3 调整情志3.3.1 中药治疗3.3.2 心理疏导4.胃脘痛的中医治疗方剂4.1 温中理气方剂4.2 疏肝理气方剂4.3 益气养血方剂4.4 调理脾胃方剂5.胃脘痛的中医治疗常用穴位 5.1 同跌迎香穴5.2 中脘穴5.3 天宗穴5.4 足三里穴6.胃脘痛的中医预防和调理方法 6.1 饮食调理6.1.1 忌食6.1.2 宜食6.2 生活习惯养成6.2.1 定时作息6.2.2 避免过度劳累6.2.3 巧妙应对压力6.3 心理调节6.3.1 放松自己6.3.2 积极心态附件:- 相关中医治疗案例分析- 胃脘痛相关中医诊疗操作流程图- 相关中医药材鉴定图谱法律名词及注释:- 中医:传统中医学的简称,是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维护健康。
- 四诊合参:四诊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
合参指根据四诊结果,结合病人的病史、脉象等综合分析。
- 辨证和病因辨识:辨证是指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判断疾病的病机所在;病因辨识是根据病人的生活环境、饮食、情绪等方面的原因,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
- 方剂:中药方剂是指配伍成方的中药组合,根据不同疾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来调理身体。
- 穴位:中医针灸疗法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等,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胃脘痛中医的临床分型治疗与调护
![胃脘痛中医的临床分型治疗与调护](https://img.taocdn.com/s3/m/e42fa0e7f01dc281e43af0a8.png)
胃脘痛中医的临床分型治疗与调护李文理胃脘痛简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是临床脾胃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疼痛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灼痛或痛连胁背等。
常伴有胃脘胀满,嗳气或反酸,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便溏,神疲乏力,面黄消瘦,甚至呕血,便血等。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
”并首先提出胃脘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胆道疾患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皆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
胃脘痛发生的原因:1.)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其中尤以寒邪为多。
如《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
2.) 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
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3.) 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如《沈氏尊生书·胃痛》:“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气滞日久或久痛入络,可致胃络血瘀。
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4.) 素体脾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
胃脘痛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中医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72ae7261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df.png)
胃脘痛中医护理常规胃脘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见于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
中医护理常规针对胃脘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调整饮食:中医认为,胃脘痛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因此,在日常饮食上,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寒凉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生冷食物等。
同时,要避免暴饮暴食、过饥过饱,合理分配餐次和食量。
适量增加食物纤维摄入,如蔬菜、水果等,有助于胃肠蠕动和消化。
2.调节情绪:中医认为情绪不稳和压力过大会导致胃气不和,进而引发胃脘痛。
因此,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于紧张和焦虑。
可以通过适量的运动、听音乐、读书等方式来放松心情。
3.按摩穴位:中医理论认为,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缓解胃脘痛。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中渚、上巨虚等。
按摩时,可以用手指按揉或旋转按摩这些穴位,每次持续数分钟,每天多次。
4.中药调理:中医药对于胃脘痛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常用的药物有金银花、连翘、苦参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
此外,也可以选用陈皮、枳实、山楂等具有健脾消食作用的中药来改善消化不良引起的胃脘痛。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使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不良反应。
5.中医推拿:中医推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来刺激穴位和经络,改善胃脘痛症状。
推拿时,可以选择胃脘、腹部和背部等相关的部位进行推拿,每次持续10-15分钟。
推拿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不适。
6.注意休息:充足的休息对于胃脘痛的恢复很重要。
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时间,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的时间。
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熬夜,给胃脘痛症状一个良好的恢复环境。
7.忌烟酒刺激:烟酒等刺激物对于胃脘痛会有不良影响。
尽量避免吸烟和酗酒,同时也要避免二手烟的接触。
以上是对于胃脘痛中医护理常规的一些介绍。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伴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人士的指导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
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脘痛。
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
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
”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黄帝内经》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通俗解释:
“胃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所以常常会被人们忽视。
实际上引起“胃痛”的疾病很多,有一些还是非常严重的疾病。
发病原因
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弱等。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
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总之,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原因有两类
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
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导致胃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工作过度紧张、食无定时、吃饱后马上工作或做运动、饮酒过多、吃辣过度、经常进食难消化的食物等。
胃痛可能有若干因素,但大多数是由胃酸反流引起的。
也就是原本待在胃内的液体逆流入食道。
这些消化液中含有氢氯酸(盐酸),这是工业上用来清洁金属的腐蚀性物质。
尽管胃有保护膜,以免受胃酸侵蚀,然而.食道却缺乏此保护层。
因此,当胃酸逆流人食道时,会引起灼热,有时严重到你以为是心脏病发作。
引起胃痛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大吃大喝,但这并不是唯一
原因。
有些人并未暴饮暴食,但也患胃痛。
其实,胃痉挛就和食物没有一点关系,它绝大多数起因于精神原因,生气、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引起胃绞痛。
胃部是我们体内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在正常状态下,它应该是不停蠕动,将食道送下来的食物绞碎。
如果它的蠕动不正常,就会妨碍消化和吸收,令过量气体积聚,形成胃气,中医称这情况为「呆滞」。
胃呆滞时,吃下的食物不能实时磨碎、送到肠道,因而被迫滞留胃中,半处理过的食物就会任意发酵发臭,形成酸腐气味,亦即口气,同时亦会有胃胀的征状。
当胃部出现溃疡,幽门螺旋菌就会寄生于伤口,导致溃疡处经常发炎;即使用药杀灭细菌,如果饮食恶习不改,溃疡愈合之后,依然会不时觉得疼痛。
胃脘痛的辩证,主要辩别是病邪(寒、热、食滞等)阻滞引起的,还是脏腑失调(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引起的;病在肝,还是病在脾胃;是实证(病邪阻滞、肝郁,肝火),还是虚证(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尚属气滞,还是已成血瘀等几个方面。
对本病的治疗,以“理气止痛”为临床上通用之法,但是,还需进一步审证求
因,属于病邪阻滞者,当辩其邪而去之;由于肝气郁滞者,当疏泄肝气;因于脾胃虚寒者,当温中散寒;疼痛日久不愈者,往往由于化火,伤阴,血瘀所致,当分别病情采用清火,养阴,化瘀等法。
1)病邪阻滞:
主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暧,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紧。
辨证:寒邪犯胃,或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能舒展,以致疼痛。
舌苔白腻,脉紧属寒,胃痛暴作时,多见紧脉。
治法:温经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温经止痛汤:荜拨10克,生姜10克,姜黄12克,小茴香12克,吴茱萸10克,佛手12克,香附12克,木香12克,元胡15克,川楝子15克,细辛3克,莱菔子20克,槟榔12克,神曲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小建中丸、理中丸口服。
2)食滞胃脘:
主证: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
辨证:饮食过多,停积于中,故见脘腹胀闷而痛,嗳腐吞酸;呕吐之后,积滞得去,脘痛得减。
舌苔厚腻为食积停留之征。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导滞汤:鸡内金12克,莱菔子20克,槟榔12克,神曲15克,山楂15克,佛手12克,枳壳12克,陈皮12克,厚朴12克,炒麦芽20克,白芷12克,苏梗12克,莲子15克,茯苓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胃立康、调胃丸口服。
3)肝气犯胃:
主证:胃脘胀满,功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大便不畅,脉弦。
辨证:肝主疏泄,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作痛;胁为肝之分野,气病多游走,故其痛攻撑而连及两胁;气机不利,胃失通降,因而胀满,嗳气,大便不畅,肝气犯胃,可见弦脉。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舒肝汤:柴胡12克,黄芩12克,芍药15克,香附12克,木香12克,郁金12克,莱菔子15克,槟榔12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丹参20克,川芎15克,元胡15克,川楝子15克,公英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舒肝丸、消痞丸口服。
4)脾胃虚寒:
主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嗳喜按,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
辨证: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泛吐清水。
脾阳虚而寒盛者,则畏寒喜暧,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均为中虚有寒阳气不能输布之象。
治法:温中散寒
方药:黄芪30克,桂枝12克,白术12克,党参30克,茯苓15克,芍药20克,山药30克,吴茱萸10克,小茴香12克,干姜10克,姜黄10克,香附12克,木香12克,元胡15克,川楝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温胃舒、参茯丸口服。
5)瘀血凝滞:
主证:胃脘疼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见吐血紫黑。
便血如墨,舌质紫暗,脉细涩。
辨证:疼痛日久难愈,因血瘀为气滞和虚寒之进一步发展,病根更深,瘀血有形,故痛有定处,久痛入络,脉络损伤,所以吐血、黑便。
舌色紫黑,脉细涩,为血行不畅之征。
治法:化瘀通络
方药:逐瘀汤:桃仁12克,红花12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熟地20克,泽兰12克,坤草15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山药20克,丹皮10克,茅根20克,旱莲草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逐瘀丸、珍珠丸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