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中医治疗
胃痛中医治疗心得
07
总结与展望
对中医治疗胃痛的体会与收获
疗效显著
中医治疗胃痛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证型采用 个体化治疗方案,疗效显著。
副作用小
中医治疗胃痛采用天然中药,副作用相对较小,患者耐受性较好。
预防复发
中医治疗胃痛强调治未病,注重调理脾胃功能,预防胃痛复发。
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创新药物研发
针对胃痛的不同证型和病因,研发创新药 物,提高中医治疗胃痛的疗效和安全性。
因人施治
针对患者的年龄、性别、 体质等因素,调整药物剂 量和疗程,实现个体化治 疗。
随证加减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 病情变化和症状缓解情况 ,灵活调整药物组合和剂 量,以达到最佳疗效。
整体调理原则
调和气血
通过调理气血,改善胃部血液循 环,促进炎症消退和胃黏膜修复
。
平衡阴阳
调整患者体内阴阳平衡,消除病因 ,恢复脏腑功能协调,从根本上治 疗胃痛。
调理脏腑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调理肝、脾、 胃等脏腑功能,消除胃痛的内因。
预防为主原则
饮食调养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和药物,保持饮食规律,预防胃痛发 生。
情志调护
起居调适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 累和不良生活习惯,预防胃痛发生。
关注患者情绪变化,给予心理支持和 安慰,避免情志刺激诱发胃痛。
胃部负担。
寒热适宜
避免食用过冷过热的食 物,以免刺激胃黏膜,
加重胃痛。
禁忌辛辣厚味
减少辛辣、油腻、厚味 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以免诱发或加重胃痛。
药食同源
适当食用具有健脾和胃 、行气止痛等功效的食 物,如山药、红枣、陈
皮等。
中医如何治疗胃痛
烦 恼 郁 怒 则 痛 作 或 痛 甚 , 气 、 气 嗳 矢
方用 黄芪 建中汤 加减 。 三 、常 用 中成 药
1 香 砂 养 胃丸 ( 白术 、 皮 、 . 由 陈
为 主 , 证 宜 辨 清 虚 实 寒 热 , 以 方 则 痛 舒 , 便 不 畅 , 苔 多 薄 白 , 临 施 大 舌 脉 药 。 凝 者 当 散 寒 行 气 i 积 者 当 消 寒 食 弦 。 法 : 肝 解 郁 、 气 止 痛 。 用 治 疏 理 方
汤加减 。
气 变 化 、 怒 、 累 、 饿 、 饮 暴 食 痛 拒 按 ,嗳 腐 吞 酸 ,或 呕 吐 不 消 化 恼 劳 饥 暴 等 。 中 医 治 疗 此 病 , 多 采 取 审 证 求 因 、 证 论 治 的 方 法 , 床 症 状 改 善 辨 临 颇 为显 著 , 容 小 觑 。 不
2 暖 脐 膏 ( 沉 香 、J茴 香 、 . 由 /、 乳 香 、 桂 、 香 等 组 成 ) 次 1张 , 肉 麝 每 微
火 化开 , 脐腹 。功 能温 中散 寒、 贴 暖
主 5瘀 血 停 胃 证 胃 脘 疼 痛 如 针 腹 止 痛 , 治 脾 胃 虚 寒 胃 痛 。 . 刺 或 刀割 , 处 固定 , 时 持 久 , 痛 痛 按
积 导 滞 i 滞 者 当 疏 肝 理 气 : 郁 化 柴 胡 疏 肝 散 加 减 。 气 肝
火 者 当 疏肝 泄 热 i r瘀 者 当 活 血 化 i l l
厚 朴 、 香 、 仁 等 组 成 )水 丸 , 木 砂 , 每 胃脘 疼 痛 , 痛
袋 9克 , 次 1袋 , 天 2 次 。 可 健 一 一
、
治 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胃痛
02
胃痛的病因病机
胃痛的病因病机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证。在中医内科学中,胃痛是一个常见的病症,其病因病机复 杂多样。下面将详细介绍胃痛的病因病机及分型论治。
03
胃痛的中医治疗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 病证。中医治疗胃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主要包 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其他疗法。
04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 症的疾病。在中医内科学中,胃痛是一个重要的病症。为了 预防和治疗胃痛,中医提出了一系列的预防和调护措施。本 文将详细介绍胃痛的预防和调护方法,并加强患者对胃痛的 认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THANK YOU
疼痛性质
胃痛的性质可为胀痛、刺痛、 隐痛、剧痛等,常因情志刺激 、饮食不当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
伴随症状
胃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嘈杂等症状。严重 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 症状。
舌脉表现
胃痛患者的舌苔多薄白或黄腻,脉 象多弦滑或细数。
胃痛的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率:胃痛是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病之一,发 病率较高,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居 多。
《中医内科学》胃 痛
2023-11-12
目录
• 胃痛概述 • 胃痛的病因病机 •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01
胃痛概述
胃痛的定义
• 胃痛,中医称为胃脘痛,是指自觉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 的疾病。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剑突下,中脘穴附近,常伴有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等症状。
中药土方缓解胃痛的方剂
中药土方缓解胃痛的方剂胃痛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药学认为,胃痛是由于胃经气血积聚、瘀阻、脾胃功能失调等引起的。
传统中药土方中有很多可以缓解胃痛的方剂,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土方缓解胃痛的方剂。
一、方剂一:“四逆散”【组成】黄连7.5克,黄芩10克,生姜5克,制干姜10克,大黄10克,人参3克,白术10克,甘草3克。
【功效】疏胃气、导胃火、清胃热。
【适应症】胃痛、腹胀、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水煎服,一次3-4克。
一天可饭前2次。
【注意事项】孕妇、体虚者慎用。
此方剂中的黄连、黄芩、白术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降低胃炎引起的胃痛,并且可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生姜、制干姜能够温胃止痛。
人参作为调节剂,具有益气养阴的作用,能够舒缓胃部疼痛。
甘草则能够消除药物的副作用,减少胃部刺激。
二、方剂二:“三仟食炙甘草汤”【组成】炙甘草三仟锺、盐半斤、大麦煮食【功效】活胃理气、消食化积。
【适应症】胃痛、消化不良、胃胀。
【用法用量】每天服用一碗。
【注意事项】空腹服用效果最好。
此方剂中的炙甘草具有滋阴养胃的作用,能够缓解胃部炎症引起的疼痛,并能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盐的作用是增强胃酸分泌,促进胃蠕动,有助于消化食物。
大麦具有健胃消食的作用,有助于缓解胃部积食引起的胃胀。
三、方剂三:“芩连败毒散”【组成】黄连12克,黄芩12克,芩芷12克,苍术12克,木香12克,白芷12克,草果12克,茯苓12克。
【功效】清热败毒、理气解痛。
【适应症】胃痛、消化不良、胃炎。
【用法用量】煎汤服。
【注意事项】孕妇、虚寒者慎用。
此方剂中的黄连、黄芩、芩芷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减轻胃炎引起的疼痛,并且能够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苍术、木香、白芷具有理气止痛的功效,能够缓解胃胀和腹痛。
草果、茯苓则有消食利湿的作用,对于水湿型的胃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以上介绍的是中药土方中常用的一些缓解胃痛的方剂,这些方剂在临床实践中已经证实了它们对于缓解胃痛症状的有效性。
中医养生如何缓解胃痛胃胀
中医养生如何缓解胃痛胃胀胃痛胃胀是很常见的胃部不适症状,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中医养生在缓解胃痛胃胀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中医养生的方法和调理建议,帮助您缓解胃痛胃胀的困扰。
一、饮食调理饮食习惯是导致胃痛胃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医养生强调“饮食为先”,通过合理调理饮食,可以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症状。
1. 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过于刺激的食物,如辛辣、油腻、重口味的食物。
可以选择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等。
2. 细嚼慢咽:进食时要慢慢咀嚼食物,充分混合唾液,帮助胃肠消化吸收。
3. 饭后散步:在饭后适当进行散步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加快食物的消化和排空。
4. 合理饮水:养成适量饮水的习惯,可以保持胃肠道的湿润,预防胃痛胃胀的发生。
二、穴位按摩中医养生注重通过按摩穴位来调理身体的各个部位,缓解胃痛胃胀。
1. 中脘穴:位于脐中,按压中脘穴可以缓解胃部不适,可用手指适度旋转按摩数分钟。
2. 神门穴:位于耳朵上方的凹陷处,用拇指按压神门穴可以缓解腹胀,每次按摩约5分钟。
3. 大横穴:位于脚背上,第一跖骨和第二跖骨之间的凹陷处,通过按摩大横穴可以缓解腹痛,每次按摩约10分钟。
三、中药调理中医养生重视中药的应用,通过草药调理可以改善胃部功能,减轻胃痛胃胀。
1. 陈皮枸杞粥:将适量的陈皮和枸杞加入粳米中一同煮粥,具有理气和胃的作用。
2. 白果山药粥:将白果、山药和粳米一同煮成粥,可缓解胃痛胃胀的症状。
3. 茯苓山楂粥:将茯苓和山楂煮成粥,具有健脾消食的功效,适用于胃痛胃胀伴有消化不良的情况。
四、调整生活习惯中医养生认为胃痛胃胀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调整一些生活习惯可以帮助缓解症状。
1. 睡眠充足:保持足够的睡眠质量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促进胃部的康复。
2. 定期运动: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预防胃痛胃胀的发生。
3. 减压放松: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胃部健康。
胃痛的中医中药治疗
胃痛的中医中药治疗胃痛,中医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部剑突下疼痛为主的一个病,包括西医学所说的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出现胃痛症状者。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胃痛的发生主要原因就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胃气阻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常见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爽、脾胃素虚、药物损伤等等,因此,在辨证治疗上也是按照这几个病因进行治疗的。
1、寒邪犯胃表现为胃痛发作急骤,喜暖喜按,得温则减,遇冷加重,有受寒或吃生冷饮食史。
治疗温胃散寒,理气止痛,常用方剂:良附丸、小建中丸、理中丸、维U颠茄片、胃气疼片等。
如果病情比较轻,生姜红糖水即可缓解。
2、饮食停滞表现为胀满疼痛,拒按,嗳气吞酸,或伴随呕吐不消化食物,不思饮食,大便不利,舌苔厚腻。
治则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常用方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山楂丸、健胃消食片、木香槟榔丸等。
3、肝气犯胃表现为胀痛,情绪不好会加重,嗳气、放屁后疼痛减轻。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片)、金铃子散、香砂平胃片、逍遥丸、越鞠丸、气滞胃痛颗粒、健胃片、沉香化滞丸、气滞胃痛冲剂等;4、肝胃郁热表现为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冷恶热,得凉则舒,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少苔。
治则:清热和中,理气和胃。
常用方剂清中汤、连朴饮、加味逍遥丸、四方胃胶囊、三九胃泰颗粒。
5、瘀血停滞症状为:胃脘疼痛,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常用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元胡止痛片。
6、脾胃虚弱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痛处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后加重,胃酸嘈杂,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
治法:健胃和中,制酸,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胃灵颗粒、虚寒胃痛颗粒、健脾丸、参桂理中丸、温胃舒片等。
7.胃阴不足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口渴思饮,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
胃痛的中医措施治疗课件
具有不同的功效和作用机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03
剂量与用法
根据药品说明书和医生的建议,确定中成药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一般而
言,中成药的剂量和使用方法相对固定,但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进行调整。
草药和天然药物治疗
草药治疗
一些草药如黄连、黄芩、大黄等也被 用于胃痛的治疗。这些草药具有清热 解毒、消炎止痛等作用,但需要在医 生的指导下使用。
。
针灸治疗胃痛需要由专业的针灸 医师进行操作,并需要注意防止
晕针等不良反应。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按压、摩擦和推动人体的特定部位来改善血液循环、放松 肌肉和缓解疼痛的治疗方法。
在胃痛的治疗中,推拿按摩可以缓解胃部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胃部蠕动和消化, 改善胃部功能。
推拿按摩治疗胃痛需要由专业的推拿医师或中医进行操作,并需要注意力度和时间 ,避免过度刺激。
胃痛的症状
胃痛的主要症状包括胃脘部疼痛、胀 满、呃逆、嗳气、纳呆等。
疼痛性质可表现为胀痛、隐痛、刺痛 、胀满等,疼痛时间可表现为时轻时 重,或呈阵发性,或为持续性。
胃痛的病因
01
02
03
04
外邪犯胃
外邪侵袭,犯胃腑,或脾胃虚 弱,胃阳不足,易感寒邪,均
可导致胃痛。
饮食不节
饮食不规律,过饥过饱,暴饮 暴食,或偏食辛辣油腻等刺激
热敷
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胃部,以缓解疼痛 。
按摩
可以尝试按摩中脘、气海、天枢等穴位,以 缓解胃痛症状。
调整睡姿
睡觉时采取左侧卧位,以减轻胃部压力。
注意事项
及时就医
如果胃痛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其 他症状,应及时就医。
避免滥用药物
胃痛中医治疗心得
中医治疗胃痛的独特理念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治疗胃痛需从整 体出发,兼顾调理脏腑功能。
根据患者症状、体质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三因制宜
扶正祛邪
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根据患者年龄、性 别、体质以及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制定 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胃痛注重扶正祛邪,通过调理人体 内部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目的。
调理脾胃,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
黄芪、白术、茯苓、甘草、三七 、丹参、川芎、金银花、连翘等 。
经过中医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 善,复查胃镜显示溃疡愈合,幽 门梗阻解除。
病例三: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治疗
症状诊断
上腹胀满、早饱、反酸、嗳气、恶 心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情绪 不稳定等。
中医治疗原则
调理脾胃,疏肝理气。
中药材选择
柴胡、枳壳、白芍、甘草、陈皮、 茯苓、法半夏等。
治疗效果
经过中医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复查胃镜显示炎症减轻,功能性 消化不良得到有效控制。
THANKS
中医对胃痛病因的解析
饮食不节
过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损 伤脾胃功能,导致胃痛。
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压力大、抑郁焦虑等导致 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功能,引 发胃痛。
脾胃虚弱
年老体衰、久病不愈或脾胃功能受 损,导致气血不足,无法濡养脾胃 ,引起胃痛。
外邪犯胃
感受寒邪、湿邪等外邪,侵入脾胃 ,导致胃痛。
红枣茶
红枣具有补气养血、安神的作用,有助于缓解胃 痛症状。04中医治Fra bibliotek胃痛的疗效评估
疗效标准的制定
国家标准制定
01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中医对胃痛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中医对胃痛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我们身边的胃痛患者不少,但是究竟胃痛起来怎么办?即便感到胃痛了简单忍耐一下就过去了,但会很大程度上危及身体健康。
中医治疗胃痛我们当前也比较常见,效果如何?我们来讨论一下。
1、中医治疗胃痛有哪些方法?(1)中药疗法主要表现为胃部剧烈疼痛,遇寒痛感会增加,遇热则会减轻,舌苔显出淡淡的苔白,脉象沉且弦。
治疗药粥方:取20g生姜、10g大枣、100g粳米、15g葱白和适量红糖。
去掉大枣核,然后用粳米淘洗,之后置入锅中,往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成粥,粥熟时再往里依次加红糖、姜、葱末,紧接着煮5min即可温服,服药分两次进行,每天服用一剂,可以起到温胃散寒止痛的作用。
①伤食胃痛主要表现为胃痛且感到胃部胀满,按压痛感难受,胃胀且有较明显的反酸呕吐的症状,吃东西时痛感增加,舌苔厚且黏腻,脉象弦滑。
治疗药粥方:取10g 鸡内金、10g莱菔子、100g粳米。
第一步把鸡内金和莱菔子炒黄,然后研成粉末状备用,紧接着把粳米淘洗干净以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粥,待粥煮熟时再往里加鸡内金、莱菔子末,之后再煮5min便可完成,一剂粥方分两次温服,每日一剂,可以起到消食且化解积食及止痛的作用。
②寒凝胃痛主要表现为剧烈胃部疼痛,遇寒痛感增加,遇热痛感减低,患者会呕吐清水且舌苔淡白,脉象比较沉弦。
可取药粥方:取20g生姜、10g大枣、100g粳米、15g葱白、适量红糖。
去掉大枣核后,用粳米水淘洗然后置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成粥,待粥煮熟后依次往锅中加入姜末、葱末和红糖,之后再在锅里煮5min 便可完成,药剂分两次温服,每天一剂,可以起到温胃、驱寒、止痛的作用。
③气滞胃痛主要表现为胃胀胃痛,甚至痛感连两根肋骨,患者情绪有波动时痛感会增加,且伴有嗳气胸闷症状,食欲减退,舌苔泛出薄白,脉象属弦。
治疗药粥方:方取15g玫瑰花、100g粳米、15g佛手。
把玫瑰花和佛手切成细丝,然后用粳米水淘洗之后置入锅中,后再加入适量盐来调味,药方可分两次进行温服,每天一剂,可以起到疏肝理气、缓解胃痛的作用。
中医胃痛 诊疗意见
中医胃痛诊疗意见
中医诊疗胃痛主要依据患者症状、体质、病因等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诊疗意见:
1. 寒邪客胃所致的胃痛,治疗以温胃散寒、理气止痛为主,可选用良附丸加减治疗。
2. 饮食内停所致的胃痛,可用保和丸消食导滞、助消化。
3. 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可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4. 肝胃郁热或者是胆热扰心所致的胃痛,临床表现主要是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脉弦,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此外,针灸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等穴位也可用于治疗胃痛。
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日常护理,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等。
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等刺激性行为,也有助于预防胃痛的发生。
若胃痛持续不减或者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并按医嘱进行治疗。
中医方剂治疗胃脘痛案例
中医方剂治疗胃脘痛案例胃脘痛是指胃部的疼痛感觉,常常表现为胃脘部位的酸痛、胀痛、隐痛或钝痛等不适感。
中医认为,胃脘痛与脾胃功能失调、气滞、湿阻、痰浊等因素有关。
下面列举10个中医方剂治疗胃脘痛的案例。
1. 保和丸:该方剂由黄连、白术、陈皮等药物组成,可健脾胃、燥湿化痰,适用于胃脘痛伴有湿阻症状的患者。
2. 半夏泻心汤:该方剂由半夏、黄连、生姜等药物组成,可清热化痰、下气降逆,适用于胃脘痛伴有痰浊、气逆等症状的患者。
3. 七厘散:该方剂由半夏、白术、陈皮等药物组成,可健脾胃、燥湿化痰,适用于胃脘痛伴有饮食不适、胃口差等症状的患者。
4. 二妙丸:该方剂由茯苓、白芍、香附等药物组成,可健脾胃、活血化瘀,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气痞满、疼痛加重等症状的患者。
5. 乌梅丸:该方剂由乌梅、陈皮、厚朴等药物组成,可理气止痛、收敛胃气,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胀、反酸等症状的患者。
6. 香砂养胃丸:该方剂由香砂、木香、甘草等药物组成,可理气和胃、化痰止痛,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脘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
7. 柴胡疏肝汤:该方剂由柴胡、生姜、黄芩等药物组成,可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痛、胁肋胀痛等症状的患者。
8. 理中汤:该方剂由炙甘草、白术、生姜等药物组成,可健脾胃、理气和中,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脘胀满、食欲减退等症状的患者。
9. 平胃散:该方剂由白术、茯苓、陈皮等药物组成,可健脾胃、消食化湿,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脘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的患者。
10.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该方剂由柴胡、龙骨、牡蛎等药物组成,可疏肝解郁、平肝潜阳,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脘胀满、胁肋胀痛等症状的患者。
以上是10个中医方剂治疗胃脘痛的案例。
对于选择哪种方剂治疗胃脘痛,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综合分析,最好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同时,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也是缓解胃脘痛的重要措施,如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规律饮食、避免熬夜等。
胃痛针刺中医治疗方案
一、引言胃痛,中医学称之为“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疼痛不适,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认为,胃痛多由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引起。
针刺疗法是中医治疗胃痛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胃痛针刺中医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1. 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气血生化无源,导致胃痛。
2.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损伤脾胃,导致胃痛。
3. 情志不畅:忧思、恼怒等情志因素,影响肝气疏泄,肝气犯胃,导致胃痛。
4. 外感寒邪:感受寒邪,寒凝气滞,导致胃痛。
三、诊断标准1. 胃脘部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2. 疼痛性质:刺痛、胀痛、隐痛、烧灼痛等。
3. 疼痛时间:持续性或间歇性。
4. 疼痛与饮食、情志等因素的关系。
四、针刺治疗方案1. 治则:调理脾胃,疏肝解郁,活血止痛。
2. 选穴原则: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
(1)局部取穴: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
(2)远端取穴:内关、太冲、合谷、足临泣。
3. 针刺方法:(1)足三里:直刺1~1.5寸,局部酸胀感为佳。
(2)中脘:直刺1~1.5寸,局部酸胀感为佳。
(3)胃俞:斜刺0.5~1寸,局部酸胀感为佳。
(4)脾俞:斜刺0.5~1寸,局部酸胀感为佳。
(5)内关:直刺0.5~1寸,局部酸胀感为佳。
(6)太冲:直刺0.5~1寸,局部酸胀感为佳。
(7)合谷:直刺0.5~1寸,局部酸胀感为佳。
(8)足临泣:直刺0.5~1寸,局部酸胀感为佳。
4. 针刺操作:(1)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根据穴位选择合适的针具。
(2)穴位消毒,操作者洗手,戴手套。
(3)根据患者体质、病情,调整针刺深度、角度和方向。
(4)行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
(5)起针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5. 针刺频率:每周治疗3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
胃疼怎么办中医6个方法缓解胃痛
胃疼怎么办中医6个方法缓解胃痛胃疼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多数情况下是由胃部炎症、胃溃疡、消化不良等引起的。
中医有许多方法可以缓解胃痛,以下将介绍六种常见的中医方法。
一、饮食调理饮食习惯对胃部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建议胃疼患者注意饮食,并遵循以下原则:1.饮食要清淡: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等。
可以选择绿色蔬菜、粥类、水果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2.少量多餐:胃疼患者可以每天分成五六餐,控制每餐的份量,避免大量进食。
3.避免食用刺激性和难以消化的食物:如油腻、煎炸、烟熏等食物。
4.避免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中医认为这些食物对于胃部的刺激性较大。
二、中药治疗中药对于缓解胃痛有着显著的效果。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1.黄连:黄连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引起的胃痛。
可以将黄连煮水喝,或者使用中药胶囊等剂型。
2.甘草:甘草能够缓解胃部炎症,有镇痛作用。
可以用甘草泡水喝,或者使用中药复方剂型。
3.陈皮:陈皮具有健胃消食、行气化痰的作用,适用于胃痛伴有胀气和消化不良症状。
可以用陈皮泡水喝,或者使用中药制剂。
4.丹参:丹参能够活血化瘀,改善胃部血液循环,缓解胃痛。
可以用丹参泡水喝,或者使用中药颗粒剂型。
三、穴位按摩中医认为胃痛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改善气血运行,缓解胃痛。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穴位按摩方法:1.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突起处,按揉此穴位有助于缓解胃痛。
2.中脘穴:位于上腹部正中央,按揉此穴位可缓解肠胃痉挛引起的胃痛。
3.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的连线上,按揉此穴位可以缓解胃痛和消化不良。
四、运动调理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胃部消化功能,缓解胃痛。
中医建议每天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但是要注意运动强度不能过大,以免加重疼痛。
五、情绪调节中医认为情绪不稳定会影响脏腑的功能,进而引起胃痛。
因此,情绪调节对于缓解胃痛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听音乐、看书、打坐等放松身心,缓解胃疼。
中医护理方案治疗胃痛
一、引言胃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病因多样,如饮食不当、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
中医学认为,胃痛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治疗应以调理脾胃、止痛为主。
中医护理在治疗胃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缓解胃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护理方案在治疗胃痛中的应用。
二、中医护理方案1. 评估与诊断(1)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情绪变化、疼痛性质、发作时间等。
(2)观察患者面色、舌象、脉象等,了解患者的体质特点。
(3)根据中医辨证,将胃痛分为寒痛、热痛、气滞、血瘀、脾胃虚弱等类型。
2. 护理措施(1)饮食护理①寒痛:饮食宜温热,避免生冷、油腻食物,如生姜、红糖、小米粥等。
②热痛: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如绿豆、西瓜、绿茶等。
③气滞:饮食宜清淡,避免生冷、油腻食物,可适当食用山楂、陈皮、玫瑰花等理气食物。
④血瘀:饮食宜温补,避免寒凉、生冷食物,如羊肉、生姜、红糖等。
⑤脾胃虚弱:饮食宜温补,避免寒凉、生冷、油腻食物,如红枣、山药、糯米等。
(2)情志护理①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等。
②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等。
③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增强自信心。
(3)穴位按摩①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膝眼下4横指处。
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2-3分钟。
②内关穴: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处。
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2-3分钟。
③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当脐上4寸处。
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2-3分钟。
(4)中药外敷①寒痛:选用生姜、花椒、大葱等,捣烂敷于胃部。
②热痛:选用绿茶、薄荷、菊花等,捣烂敷于胃部。
③气滞:选用山楂、陈皮、玫瑰花等,捣烂敷于胃部。
④血瘀:选用生姜、红花、川芎等,捣烂敷于胃部。
⑤脾胃虚弱:选用红枣、山药、糯米等,捣烂敷于胃部。
(5)针灸治疗①寒痛:选用足三里、内关、中脘等穴位,采用温针灸或电针治疗。
②热痛:选用曲池、合谷、内关等穴位,采用毫针治疗。
中医医案——胃痛(三)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肝脾两调法治愈胃脘痛病案:李某,女,年19岁。
初诊:1962年。
主诉及病史:患者久患胃痛,中脘痞结不舒,呃逆泛酸,口作干苦,大便时稀时干,肠鸣而蠕动甚烈,每以手按左上腹,腹即鸣响,如水作流,声达户外,久之不已。
X光钡餐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有胃肠逆蠕动现象。
曾赴多处医院就诊,总难痊愈。
辨证:乃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升降失常,水气内停。
治法:姑拟和胃消痞、苦辛开泻之生姜泻心汤进治。
原方药先进2剂,胃病较舒,肠鸣声小而短。
仍口苦渴,溲黄,面呈青色,消瘦,舌红苔黄。
汛事如期。
盖此女素禀虚弱,兼之父母早亡,情怀抑郁,所谓有“终身之忧”者。
故复诊以丹栀逍遥散加香附、枳壳、延胡、川楝、云苓、太子参、滑石以舒肝解郁,健脾利湿。
又服药2剂,诸症见轻,继以逍遥散原方加川连、法夏、枳实、厚朴、竹茹、扁豆、莲米为治,以观后效。
乃越数月,未见其来,心窃疑之,以为愈后或停药矣。
而未料忽闻来言曰:有曾主赴外科作阑尾手术者,术中探查仅见轻- 1 -度胃下垂,其他一无所获。
自此愈后,便尔结婚,逾年育子,一如常人。
按语胃脘痛、肠鸣,原极寻常之症,惟不似此例肠鸣久而声如雷。
查《伤寒论》第162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腹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病机主症与此例甚合,用之亦每见效机。
复诊着眼全局,肝脾两调,先偏于调肝,后侧重理脾。
其中加减进退,视病情而用药,病已就痊,不意自出插曲,则更心安而理得矣。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P428,张孝纯医案。
张孝纯,1910年生。
主任中医师。
湖南省长沙市人。
少年时从叔父学习中医,后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1937年毕业,先后在长沙、贵阳等地行医。
1954年起在贵州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
曾任贵州省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
学术思想上,外感病倾心于张仲景及叶天士理论,主张伤寒温病不必强为划分;内伤杂病推崇李东垣脾胃学说,时时注意顾护胃气。
胃痛中医大病历
胃痛中医大病历胃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
中医认为,胃痛是由于脾胃虚弱、气滞、湿困等原因导致的。
下面是一份中医大病历,介绍了一个患者的胃痛病情及中医治疗方案。
患者信息: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40岁主诉:胃痛病史回顾:患者张三40岁,平时体质较差,容易感冒,经常出现胃痛的症状。
胃痛的发作频率逐渐增加,每次发作时伴有胃胀、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之前曾到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胃炎,但治疗效果不佳。
现病史:患者近期胃痛加重,疼痛部位位于胃脘部,疼痛性质为胀痛,伴有灼热感。
疼痛程度从轻度到中度,持续数小时至一天不等。
胃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患者体重下降明显,精神疲乏,面色苍白。
既往史:患者无其他重大疾病史,但经常感冒,易疲劳。
个人史:患者饮食习惯不良,喜欢辛辣、油腻食物,经常吃夜宵,饮酒过量,生活不规律。
体格检查:患者面色苍白,舌苔薄白,脉细弱。
辅助检查:患者进行了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诊断:脾胃虚弱,气滞湿困。
治疗方案:1. 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益气健脾、理气化湿的中药方剂。
方剂包括白术、党参、炙甘草等药物,能够补益脾胃、健脾化湿,改善脾胃功能。
2. 饮食调理:患者需遵循清淡饮食原则,少吃辛辣、油腻食物,忌食生冷食物,限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的摄入。
建议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煮熟的蔬菜等,帮助减轻胃部负担。
3. 调整作息:患者需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4. 肚部按摩: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肚部按摩,有助于缓解气滞和湿困。
随访计划:患者需定期复诊,观察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
根据患者的反馈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胃痛是一种常见症状,中医认为胃痛多由脾胃虚弱、气滞湿困等原因引起。
针对不同病因,采用中药调理、饮食调理、调整作息和肚部按摩等综合治疗方法,可以缓解胃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胃痛
中医治疗胃痛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胃痛概述•中医对胃痛的认识•中医治疗胃痛的方法•胃痛的日常调理•案例分享01胃痛概述胃痛是指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疾病。
古代医籍中又称“心痛”、“心下痛”、“胃脘痛”等。
胃痛定义实证胃痛由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等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而致的胃痛。
常见症状:胀满拒按、痛而连腰、呕吐吞酸、大便秘结。
虚证胃痛由于脾胃虚寒、肝胃阴虚、瘀血停滞等导致的胃络失养而致的胃痛。
常见症状:隐痛喜按、空腹尤甚、得食则缓、食后痛增。
胃痛分类胃痛发病机制•外邪犯胃•寒邪客胃:寒邪内侵,阳气被遏,气机阻滞,胃络挛缩而痛。
•饮食伤胃:饮食不节,食滞内停,气机阻滞而痛。
•情志不畅:肝气犯胃,气机郁结,胃失和降而痛。
•内伤胃痛•脾胃虚寒:脾胃虚弱,运化失司,胃络失养而痛。
•肝胃阴虚:肝阴不足,肝气犯胃,胃络失养而痛。
02中医对胃痛的认识病因外邪入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
病机邪滞中焦,气机失调,脾胃功能失调,气血不和。
病因病机辨明病因、病位、病势。
辨症根据证型制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论治辨证论治常见证型•寒邪犯胃证:胃痛暴作、畏寒喜暖、口不渴、舌淡苔白。
•饮食停滞证:胃痛胀满、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舌淡苔白腻。
•肝气犯胃证:胃痛胀满、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
•湿热中阻证:胃痛灼热、脘闷恶心、身热不扬、渴不多饮、舌红苔黄腻。
•瘀血停滞证:胃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胃阴不足证: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脾胃虚寒证:胃痛绵绵、喜温喜按、食少纳呆、神疲乏力、舌淡苔白。
03中医治疗胃痛的方法1中药治疗23根据胃痛的不同症状和病因,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辩证施治中药治疗不仅针对局部症状,还注重整体调理,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整体调理相对于西药治疗,中药治疗副作用较小,更安全可靠。
副作用小针灸能够疏通胃经、脾经等经络,调和气血,缓解胃痛症状。
胃痛的中医治疗方式
胃痛的中医治疗方式经济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
且我国的各地美食多种多样,美味的美食层出不穷,使得人们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因如此,人们患胃痛的风险逐渐增大,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当你的身体发生胃痛时,说明了你的胃部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病变,这可能是胃溃疡胃炎所导致的,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原发病会逐渐加重,病情也会随着恶化,有5%-10%的机率发展成为胃癌。
今天将通过这篇文章进行对胃痛的了解,及胃痛的中医治疗方式进行深入探究,共同预防胃痛疾病的发生。
1.胃痛疾病的简述胃痛,也被称之为胃脘痛,主要指的是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的临床表现症状。
胃痛早年在《内经》中就要记载,提出了胃痛的发病跟肝、脾有关,甚至还提出了寒邪、伤食致病说。
到明清时代进一步提出了胃痛的治疗方法,“…寒者温之,热者寒之,需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着行之”。
该疾病主要疼痛性质表现为胀痛、隐痛、刺痛、灼痛等,每位患者的感觉因人而异,其中以胀痛、刺痛最为常见。
该疼痛有持续者,有时而发作时而停止者。
患有胃痛的患者发病常常是因为寒暖失宜,饮食不规律,心情大起大落,过度劳累等导致的。
患有胃病的患者常常会伴随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着很壮的出现,最为常见的疾病为急性肠胃炎和胃溃疡。
因此,人们在日常的饮食过程中,应当注意对自身饮食的合理安排,膳食均衡,合理营养,减少对肥甘油腻、辛辣刺激等有损脾胃的食物的使用,避免暴饮暴食,过度减肥等情况的出现,同时,还要注意自身的作息规律。
体虚者应当在尽量使用清淡的食物,可以在冬天适当泡脚,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增强抵抗力,确保自身的身体健康。
2.胃痛的中医治疗在民间流传着“十人九胃”的说法,由此可见,胃痛疾病是十分常见的。
中医认为导致胃痛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感染风寒,胃部进风;思虑过多,气逆犯胃;人们不注重饮食调养,随心而食;作息不规律,生理混乱,以上情况,皆会导致胃痛疾病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寒邪客胃:
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常用药:高良姜、吴茱萸、香附、乌药、陈皮、木香。
2)、饮食伤胃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2、提问实习医师:胃痛的主要病因病机?
解答:引起胃痛的病因病机很多,主要者有以下几个:1、外邪犯胃:外感寒湿热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为多;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不通则痛。3、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4、素体脾虚:脾胃为仓禀之官,主受纳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阳而发胃痛。
病
历
摘
要
一、基本情况:
患者王玉彦,女,47岁,其他劳动者;于2016年08月22日10时54分因"反复胃脘部疼痛2年,复发加重2天。"门诊入院,已住院1天。
二、病例特点:
1、患者为中老年女性,起病缓,病程长,呈急性加重。
2、主要临床表现:患者于入院前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持续性疼痛、饱胀不适,饥饿时和餐后加重,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无头昏、头痛、咳嗽、咳痰、畏寒发热等,自行在外服用“胃药”(具体用药不详)后缓解。后每因饮食不节反复发作,患者未予重视,未行胃镜、彩超等相关检查,自行服用“斯达舒、胃必治”等,病情缓解即停药。1天前患者因进食油腻食物后胃脘部疼痛再次发作,为持续性疼痛,伴恶心欲吐、口干口苦,不伴胸闷、气紧、心累,无恶寒、发热、黄疸等,患者自服“吗丁啉10mg Tid”后病情无缓解,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故至我院,门诊行胃镜检查提示:“1、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2、十二指肠球炎”,遂以“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收入我科。入院症见:神清、神差,胃脘部疼痛、饱胀,恶心欲吐、口干口苦,纳眠差,大便不畅,小便调。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
教学秘书或带教老师对本次教学活动评价意见
存在问题、亮点和评价意见:
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对于病人病情熟悉,汇报病史流畅,大家思考比较全面,讨论积极踊跃,总的来说,情况比较好,相信大家这次收获肯定不少,希望能够再接再厉,争取下次做的更好。
签名:;日期:年月日
教研室
评价意见
签名:;日期:年月日
7)、脾胃虚寒: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桂枝、生姜、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
(四)大家提问时间
1.李洋同学提问:中医治疗胃痛的经典理论有哪些?
4、提问住院医师:胃痛需要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解答:
1)、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系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伴随症状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别。
2)、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症状,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症状。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
活动类别
教学查房
主持人
肖国辉主任医师
教研室
教研室
承担科室
脾胃病科
时间
年月日4:00-4:40 pm
地点
脾胃病科病房及示教室
参加
人员
本院医师
李志副主任医师,向未、喻玉、赵龙、陈辉主治医师,杨伟兴、李丽住院医师
实习医师
习久燃、李洋
活动目的
通过查房,使实习医生复习、掌握胃痛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法方药等。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常用药: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
6)、胃阴亏耗: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芍药、甘草。
3)、《景岳全书·心腹痛》:“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但察其果属实邪,皆当以理气为主。”[2]
4)、《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初病在经,久痛人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血之当然也,凡气既久阻,血也因病,循行之脉络自痹,而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实为对待必然之理。”[3]
3、查体:T:36.5℃,P:78次/分,R:20次/分,BP:105/86mmHg;全身体格检查:扶入病房,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形体适中,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对答切题,无特殊气味。全身皮肤黏膜无瘀斑、皮疹、黄染,无肝掌及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大形圆直径约0.3CM,对光反射灵敏,巩膜无黄染,睑结膜红润,咽部无充血,扁桃体不大,口唇、四肢指甲无苍白。颈静脉无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肿大,颈软无抵抗。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7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全腹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无皮下青紫。腹软,中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余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全腹未扪及包块。肝脾未扪及肿大,Murphy's征阴性,麦氏征阴性,肝区无叩痛、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约4-5次/分,无气过水声及金属高调音。肛门、直肠及外生殖器未查。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双下肢无水肿,四肢爪甲红润。神经系统查体: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2、住院医师提出目前患者存在的、仍需进一步治疗的问题。
3、提出本次查房的治疗意见,解释原因。
(三)查房的教学内容
1、提问实习医师:胃痛的定义是什么?主要对应西医哪些疾病?
解答: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西医学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
2、胃痛为脾胃病科最常见疾病之一,本病发病多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有关,故平时要告诫患者重视情志与饮食的调护,忌暴饮暴食,肥甘厚味,慎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也是该病预防调护的重要因素。
3、同学们要注意胃痛与真心痛、胁痛等疾病的区别,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痛的鉴别。入院后必须尽量完善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查等明确病情,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必要时予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并综合判断患者预后。
4、中医望闻切诊:神志清楚,表情自然,两目有神,面色少华,肌肉不削,体态自如,皮肤润泽,语言清晰。望五官:耳轮红润,无青黑、红肿,眼睑红润,鼻端色为常色,鼻翼无煽动、鼻柱塌陷,口唇红润,咽喉无红肿。未闻及咳嗽、嗳气、哮鸣、呻吟等异常声音,无特殊气味。舌质红,苔黄腻,虚里按之应手,脉弦滑。
5、辅助检查:我院门诊胃镜:“1、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2、十二指肠球炎”;入院心电图:窦性心率,正常心电图。
教
学
查
房
具
体
过
程
教
学
查
房
具
体
过
程
教
学
查
房
具
体
过
程
一、病房内
1、顺序进入病房,开始查房;
2、听取住院医师汇报病历,同时检查病历;
3、主治医师补充入院后治疗;
4、副主任医师补充询问病史
6、返回医生办公室进行查房分析、讨论、讲解和总结
二、办公室
(一)就座、介绍查房目的
(二)查房方面
1、对病历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如现病史、系统查体、中医望闻问切、目前对疾病认识方面的不足。对目前的诊断提供意见。
三、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胃痛-脾胃湿热
西医诊断:1)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
2)十二指肠球炎。
分
析
思
考
题
1、胃痛的定义是什么?主要对应西医哪些疾病?
2、胃痛的主要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3、胃痛需要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4、胃痛的治疗原则及主要方药?
5、中医治疗胃痛的5)、《顾氏医镜·胃脘痛》:“须知拒按者为实,可按者为虚;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喜寒者多实,爱热者多虚;饱则甚者多实,饥则甚者多虚;脉实气粗者多实,脉少气虚者多虚;新病年壮者多实,久病年老者多虚;补而不效者多实,攻而愈剧者多虚。必以望、闻、问、切四者详辨,则虚实自明。”
2.习久燃同学提问:除了中药汤剂治疗胃痛以外,中医还有哪些特色疗法?
解答:
1)、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适用于各种胃痛。实证用泻法,虚痛用补法。
2)、艾灸:中脘,足三里,神厥。适用于虚寒性胃痛。
三、总结
1、四诊合参,该患者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诉,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疼痛、饱胀,恶心欲吐、口干口苦,结合患者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的舌脉表现,辨病为胃痛,证型为脾胃湿热。患者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生,郁而化热,湿热蕴结,胃气阻滞,腑气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胃脘部疼痛;湿热困阻,气机困遏,则饱胀,口干口苦;湿热伤脾,纳运失常,则见恶心欲吐,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为脾胃湿热之象。
3)、胃痛与腹痛: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症状。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在个别特殊病证中,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