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民间谚语弘扬民族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学习民间谚语弘扬民族文化

作者:陈明曹春绿

来源:《教育·综合视线》2018年第07期

谚语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以朴实无华的形式尽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多彩,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优美,语言简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表现了人们创造语言财富的艺术才华。

把握谚语内涵,亲近民族文化

谚语的界定谚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典籍中常被称为“谚”或“语”。马占坤在《词汇》中这样定义:谚语是通俗浅易、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主要以口语形式流传习用,是群众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王勤在《谚语歇后语概说》指出: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具有传授经验和劝诫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上的现成语。谚语流传于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广泛流传,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是口头流传的短句或韵语。

谚语的特点一是句式精练。俗话说“泉水最清,谚语最精”,谚语“以片言明百意”,从而避免了说教式的冗言赘语,鲁迅谓之为“炼话”。这种精练性是从句式上而言的。谚语的句式整齐,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单句形式,如“少时夫妻老来伴”“乘船走马三分忧”“萝卜小人参”等,都阐述了一些简单而又普遍的真理。在这些句子中,抽象的概念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言浅意深,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内容丰富。谚语的思想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了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哲学知识。从内容上划分种类,可以分生产谚、讽刺谚、气象谚、风土谚、常识谚等。例如,“苗多就欺草,草多就欺苗”“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这些是反映生产的生产谚;“干响的炸雷不下雨”“鸡上笼早,明天天气好”“蚂蚁拦路,洪水在后”,这些是反映气象规律的气象谚。有些谚语教人守德、惜时、为善和求真,劝人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和勇于进取,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三是形式优美。这主要是指精美的语言和巧妙的修辞。谚语的语言既凝练简洁,又生动形象,更具口语化;同时,还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谚语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优美的形态。如“江湖一张纸,戳破不值半文”“成家犹如针挑土,财家就象浪打沙”“娇儿不孝,娇狗上灶”等谚语,是丰富内容和优美形式的和谐统一。

四是通俗易懂。谚语多来自民间,是人们一代代流传的语言智慧的结晶,往往带有浓重的口语性,通俗易懂。如常说的“眼睛不整不得瞎,鼻子不抠不得塌”“穷人不听富人哄,桐子开花就泡种”“人越睡越懒,嘴越吃越馋”等,人们一听这些经典的谚语,让明白了非常深刻的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