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第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合计
657
100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一)形成犯罪动机的基本要素
1.犯罪人不正当需要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犯 罪 个人需要和欲望无止境地发展,脱离现实条件 人 的 个人不合理的生理需要常居优势地位 需 要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于对立状态 结 构
2.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在犯罪动机形成中也 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恶性转化
所谓恶性转化,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遇 到了意外情况,产生了动机斗争,形成新的犯罪动机; 或者强化了原有的犯罪动机,导致更严重的犯罪行为。
(二)犯罪动机转化的表现
其一,在犯罪过程中,按原有的犯罪动机, 顺利地达到犯罪目的,以完成犯罪活动而告终。 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没有发生重大意外的情 况,犯罪目的按原计划实现。这是犯罪动机实 施最通常的一种模式。
2.突变模式
(4)犯罪心理的突变模式向犯罪行为的转化
反应性行为,是指犯罪人实施的犯罪不是 出于预谋,未经过明显的意志活动,而是个体 在外部诱因刺激下产生的应答性反应。
其特点是:事先无预谋,犯罪行为表现为 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自动化的、带有反射性质的 应答性反应;刺激情境的出现是反应性行为出 现的重要原因;心理过程短暂或没有有意识的 心理过程(如应激反应)。
(3)畸形的知识、能力结构
由于不良环境的影响以及坏人的教唆,或者不 良行为的尝试,犯罪人懂得了许多损害他人、危害 社会的犯罪知识、经验,掌握了一些犯罪的技能和 本领,为他们从事犯罪活动打下了基础。
(4)盲目、冲动的性格特征
犯罪人的性格多属冲动型,他们理智性差,思 维狭窄,偏激固执,嫉妒心、虚荣心、报复心极强, 自制力差,冒险、侥幸心理强。
(2)分类:犯罪心理形成的渐变模式是犯 罪心理形成较为常见的模式,它又包括两种类 型,即原发型和继发型。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模仿和学习不 良行为模式
不良的认知
心理因素
行为因素 选择不良的行 为方式
意志的两极性
缺失的个性 倾向性 有害的行为 习惯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
社会风气
工作场所和 职业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宏观环 境因素
家庭 社会微观环 境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不良群体 学校
定型阶段
消失阶段
犯罪行为实施后,犯罪目的达到,犯罪动机消失。或者,犯罪目的未达到, 犯罪人产生新的犯罪动机,原来的犯罪动机消失。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三、犯罪动机的冲突斗争
犯罪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三节 罪动机的形成及发展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教学建议
自测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四、实施犯罪过程中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恶性转化 良性转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四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五、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
(三)具体研究方法 1、数据收集方法
观察法 访谈 问卷调查 实验研究 现场研究 档案收集
五、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
2、数据分析方法
方差分析 回归分析 聚类分析 因素分析 路径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
犯罪心理学研究步骤模式
选择研究课题 结论 分析数据 收集数据 设定研究假设 研究设计
(二)非遵从观
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人类从根本上是无组织无纪律的生 物,不要社会规则的约束,也无需社会的控制 和管理,他们蔑视社会的习俗和规范,不分青 红皂白的实施犯罪。 代表性理论: 代表性理论:社会控制理论
当约束个体的习俗规范和道德标准变得弱小或基本 不存在时,违法犯罪就会发生。 “人性本恶”或天生的“反社会”,这种内在的犯 罪倾向必须被社会所控制。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史短暂,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史短暂, 但人们对犯罪心理学思想的探讨却源远流 长。
(一)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概况
1、犯罪心理学产生前的研究 西方犯罪心理学的萌芽是根植于历代学者对变 态行为的研究之中。
古代时期 中世纪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 19世纪以后 世纪以后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于19世纪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于 世纪 后期, 世纪2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 后期,在20世纪 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 世纪 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
对于犯罪,心理学的解释不能涵盖全部,还需整合 社会学、人类学、精神病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的观 点予以解释。 没有其他学科或其他研究领域的支持,心理学或任 何其他的学科都不可能很好地阐释犯罪的基本院里。
一、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 科性质
犯罪心理学的定义:
狭义: 狭义: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和心理 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广义: 广义: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 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 第七章 共同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 第七章 共同犯罪心理

团伙犯罪心理
三、团伙犯罪的行为特征
纠合性和易变性
盲目性和2
3
4
第七章
共同犯罪心理
第三节
集群犯罪人心理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三节
第七章 共同犯罪心理
集群犯罪人心理
1.了解集群犯罪特点及与有组织犯罪、 团伙犯罪的区别。 2.掌握集群犯罪心理和行为特点。
第三节
第七章 共同犯罪心理
谢谢
第二节
第七章 共同犯罪心理
团伙犯罪心理
飞车抢劫犯罪团伙
福州打掉了一起飞车抢劫犯 犯罪团伙的数量逐年增加, 罪团伙,其作案方法简直跟游戏 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向有组织 《狭盗飞车》 GTA如出一辙。这伙 化发展的趋势。 歹徒共有 4人,来自江西,专门守 候在银行门口,盯住储户中的妇 从单项犯罪发展到多种犯 女和老人。他们分工明确,有物 罪,以侵财型犯罪为主。 色目标的,有跟踪目标的,有抢 主体上更为复杂,组织上 劫目标的。两个月来共抢劫9起, 更为多样。 金额达 10多万元。鼓楼公安分局 作案手段凶残、狡猾,日 为此成立专案组,针对劫犯的犯 罪特征,进行跟踪埋伏,最终将 趋现代化和智能化。 这一伙恶徒缉拿归案。最大年龄 21岁,最小16岁。
第三节
第七章 共同犯罪心理
集群犯罪人心理
三、集群犯罪人行为特征
6
自发性 狂热性
5
4
非常规性
短暂性 有广泛的、普遍的或富有刺激性的诱发因素 行为后果的严重性
3 2
1
教学建议
第七章 共同犯罪心理
课时分配:6课时 重点: 掌握三种共同犯罪类型、特点及 其区别。
难点:
1.掌握有组织犯罪的心理形成原因及心理和行为 特点。 2.掌握团伙犯罪的心理成因及行为特点。 3.掌握集群犯罪的心理的心理特点及打击对策。

犯罪心理学 第十一章

犯罪心理学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团伙犯罪群体形成的心理原因:在于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和接近性有组织犯罪群体形成的心理原因有组织犯罪群体与其他犯罪群体相比,其特点在于组织成员有着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反社会意识:(名词解释)是指与现行的国家制度,思想体系相背离,与正常的社会生活相对立,以损害公共利益满足一己私利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各种错误观念的总称。

心理原因1.权威与服从2.模仿与学习3.暗示与教唆4.冒险转移5.群体极化集群犯罪的大多数成员并不相互认识,他们之间也没有严密的组织联系,实施犯罪没有共同故意,没有预谋和通谋,具有情境性。

常见的集群犯罪的类型包括:球迷骚乱事件,街头暴力事件,经济上的闹事事件,政治动乱或骚乱事件等。

第十二章犯罪人的变态心理患病率高,不能说明变态心理者的犯罪率必然高,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智能障碍者犯罪行为的类型以性犯罪,偷窃,纵火为最多,其次是凶杀,各种智商能力水平的人都可以成为犯罪人比如犯罪人中也有智能残障低下者。

人格障碍:(名词解释)也称人格变态,人格异常,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等,这是一种人格在结构及功能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行之有效地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心理行为表现。

人格障碍者犯罪有一下特点,1.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障碍者多受偶然性动机,情感冲动所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来分析解释。

2.从作案目的看,人格障碍者作案目的不明显。

3.人格障碍者作案手段残忍,不计后果,但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自我保护性差,既害人又害己。

4.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

5.犯罪活动一般单独进行,共同违法犯罪极少发生。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名词解释)又称无情型,冷酷型人格障碍或精神病态,悖德狂,除了与人格障碍者有共同具有的特征外,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行为极端地不符合社会规范;思想信念和行为常与社会发生冲突;情感麻木,对他人冷酷无情,刻薄残忍;极端自私,自我中心性强烈;对人不真诚,不坦率,无基本的社会责任感;挫折耐受力差,激惹性极高,易冲动;违法犯罪行为的事先预谋性,计划周密性比较明显。

犯罪心理学第1、2、3、4、5章

犯罪心理学第1、2、3、4、5章
一、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天生犯罪人论 (二)体型论 (三)遗传论
1.双生子说 2.染色体异常说 (四)内分泌失调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1.文化冲突论 2.社会异常论 3.亚文化理论。 4.标签论
三、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病态人格论 (二)智力落后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
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犯罪人反社会的 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是犯罪人进行各种犯罪活 动的基本动力,是犯罪心理结构的核心,也是最活 跃的因素。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畸形的观念系统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二)研究以下课题 1.犯罪心理结构 2.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3.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4.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6.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是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三)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四)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
(一)特定的气质 (二)消极的性格特征 (三)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四)不良的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四、犯罪心理结构的心理背景 (一)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二)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及形态变化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四、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犯罪心理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犯罪心理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犯罪心理学第三版课程设计前言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独特且不断发展的领域。

它通过对罪犯的心理状态、行为和观念的分析来研究犯罪现象的本质和流行。

在犯罪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通过案例研究、讨论、实践和其他方法来深入探索并理解犯罪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探究不同类型的犯罪及其相关因素。

•探索矫正措施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学习如何通过心理学分析和干预来降低犯罪率。

教学内容第一章:犯罪心理学概述•犯罪心理学概述•犯罪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模型第二章:犯罪类型和相关因素•乱犯•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性犯罪•犯罪的个体和社会因素第三章:犯罪预防和治疗•个体治疗和群体治疗•法律和社会控制•刑罚和惩罚•犯罪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学习小组、在线讨论、案例研究、实践操作和演讲等学习方法。

为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犯罪心理学相关知识,建议学生积极参与某些学习活动,包括以下方面:•定期地查看和回复在线讨论板块的帖子。

•参加学习小组讨论以及大班演讲。

•参加实践操作,并撰写相关报告。

考核方式以下为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在线讨论:20%•学习小组讨论:20%•第一份实践报告:20%•第二个实践报告:20%•期末大作业:20%参考教材以下是本课程推荐的教材:•犯罪心理学:原理和实践(英文版第十版)•犯罪心理学:个案和理论分析(中文版第五版)•犯罪心理学门诊:案例、评估和治疗(英文版第六版)结语犯罪心理学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其研究范围日益扩大,我们目前尚未掌握所有相关知识。

本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掌握犯罪心理学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机会,还帮助学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以便他们能够理解和解释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

同时,本课程也为学生在大学里学习和生活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犯罪心理学第一二章

犯罪心理学第一二章

• 3.多层次多维度模式论
图2—4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亚结构
• (一)动力结构的组成因素
重点指数:★ ★ ★
依据个性心理结构理论,个性倾向性是个性中的动力结构。个 性倾向性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构成。
1.畸形的观念系统
犯罪人患有一些畸形,错误的观念系统;这些错误的观念系统很 容易成为个体实施反社会行为的精神支柱。
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开展时于活动过程 中所具有的独特状况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中所具有的独特状况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犯罪人消极、 犯罪人消极、不良的心境是其决定实施犯罪 行为的催化剂。 行为的催化剂。 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 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犯罪人的心理都 出浴异常的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浴异常的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警觉性特别 情绪处于亢奋状态, 高,情绪处于亢奋状态,调动机体内的一切力量 已达到犯罪目的。 已达到犯罪目的。
第二阶段——恶变形态的犯罪心理结构 第二阶段 恶变形态的犯罪心理结构
• 这一阶段中,外界的不良诱因是导致潜在犯罪心 理结构恶化的条件;心理系统的“整合”功能是 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内部机制,犯罪动机外化为 犯罪行为时犯罪心理结构恶化的结果。
第三阶段——衰落形态的犯罪心理结构 衰落形态的犯罪心理结构 第三阶段
什么是 虞(yú )犯
• • • • • • • 即有可能犯罪的人. 即有可能犯罪的人 1.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者 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者; 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者 2.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 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 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 3.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者 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者; 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者 4.参加不良组织者 参加不良组织者; 参加不良组织者 5.无正当理由携带凶器者 无正当理由携带凶器者; 无正当理由携带凶器者 6.个性有严重缺陷者 个性有严重缺陷者. 个性有严重缺陷者

第四章犯罪心理学课件

第四章犯罪心理学课件
与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违法性认知有关
2023/12/31
第四章
39
应用篇
分类细化是理解犯罪决策模型的关键
从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和实务工作人员便开始提出 多种对谋杀进行分类的方法。
锚定效应的影响
➢ 决策的结果或目标值可能会向着初始值(锚)的方 向接近而产生估计偏差
➢ Cervone & Peake:事先的“锚”可以影响个体 对自己完成任务的估计,进而影响其在任务中 的坚持性
2023/12/31
第四章
25
(一)个体犯罪决策的编辑阶段
可得性启发式的影响
➢ 概率是由事件能够被个体想起的容易程度来加以 判断的
古典主义犯罪学 & 实证犯罪学 刑事古典学派:功利主义 & 报应主义 法律经济学 & 行为法律经济学
2023/12/31
第四章
21
二、期望效用理论的观点
只有在g>pf的情况下才会进行犯罪
➢ g:从犯罪中获得的收益, pf:预期的惩罚
(p为惩罚的概率, f为惩罚的强度)
所有的犯罪行为和可能的结果在任何一个犯 罪决策中都会得到考虑
放任式取向
无判断取向
2023/12/31
第四章
30
一、自信式取向
对个人能力、作案情境、风险控制持有乐观 态度,趋向于选择预案中可获得收益最大化 的选项
➢ 对个人能力的自信
• 丰富的犯罪经验、周密的计划制定、合理的人员分工、充 分的工具准备、情境的选择与控制
2023/12/31
第四章
31
案例分析
1999年12月至2007年1月,北京千万富商夏克明指使并 伙同其弟夏克治及杨辉、陶纯,残忍地将生意伙伴、夏克明 的情人、情人的丈夫及杨辉妻子等8人杀害,手段极其残忍 ,起因却仅仅是因为一些个人纠纷。而夏克明团伙多次杀死 自己人际关系圈的熟人而未被及时侦破的原因,在于他们犯 罪手法的隐蔽性。杀人之前,先在其他社区租赁民房,将被 害人诱骗至出租房后,杀人分尸。然后开车出北京城区,沿 途在河道、树林等偏僻地点抛弃尸块,通过不暴露尸源,掩 盖犯罪事实。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及意志特征
1.了解情绪情感的概念及分类。 2.掌握犯罪人情绪情感特征。 3.掌握犯罪人意志特征 。
第三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及意志特征
一、人的情绪与情感
第三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及意志特征
积极情感 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
消极情感
第五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特征
二、犯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特征
凡是故意、有预谋的犯罪,犯罪人事先策划制定犯罪计划,选择犯罪目 标和犯罪手段、方法,都是通过复杂的智力活动得以实现的;而犯罪行为的 实施,更需要进一步具备快速反应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
教学建议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想象、思维
第二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认识特征
二、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应用状况 认识内容的错误性 认识能力相对低下
犯罪人的 认识特征
认识方法的偏激性
“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第三节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及意志特征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三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1.掌握需要和动机的概念。 2.了解犯罪人需要和动机的特征 。
第四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需要和动机特征
一、需要与动机
个体需求
行为活动
需要
社会需求
第四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需要和动机特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犯罪心理学第六章 犯罪类型心理

犯罪心理学第六章 犯罪类型心理
• • • • • • 盗 窃 抢 劫 诈 骗 抢 夺 贪污、受贿 走 私
• 修改假造金融凭证、制假贩假 制毒贩毒、破坏资源以获利,盗伐 滥伐林木、盗猎珍稀动物 等
二、利欲型犯罪人的一般心理特点
1
2
3
4
5
享乐至 上的个 性倾向 性
自私的 性格
虚荣的 自尊
不良的 行为习 惯
矛盾的 意志特 点
三、几种利欲型犯罪心理分析
2、盗窃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犯罪心理有一个渐变的形成过程 犯罪行为隐蔽、谨慎、狡猾 犯罪者具有特殊的犯罪技能
犯罪手段呈现较为固定的模式 犯罪人容易形成犯罪恶习

(二)抢劫犯罪心理分析
抢劫犯罪的基本特征 身强 团伙 力壮 进城务工 的农民工 闲散人员
携带 凶器
蒙面
青少年占很大比例,25岁以下占80%, 其中以18-25岁占绝对优势
• 科恩将性欲动机和攻击动机结合 起来,分为以下同类: • 替代攻击型 • 补偿型 • 性与攻击两者兼有型 • 冲动型
强奸犯罪的人格特点
• 认知能力低下 • 情感扭曲,无同情心 • 挫折耐受力低,大多有自卑 感 • 人际关系不好,人际沟通尤 其是与异性沟通的技能差
第三节 报复型犯罪心理
一、什么是报复型犯罪
• 思考:
–为什么选择抢 劫犯罪
“简单,快捷。” “无需技术,只 需要胆量、体能 或人数”
抢劫犯罪行为发生快,
缺少相应技能,稍遇刺 激容易出现最坏结果。 容易连续发生,在作案 对象、作案时间和地点 上容易出现定势。
抢劫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1
2
3
野蛮的英 雄观——
心狠手毒, 胆大妄为
情绪不稳, 精心预谋, 性情凶暴 选择对象

犯罪心理学 第五版 罗大华 第14章 犯罪嫌疑人

犯罪心理学 第五版  罗大华 第14章  犯罪嫌疑人

第十四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心理及对策学习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心理及其识别;讯问过程中的供述障碍以及供述的心理过程。

掌握: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中的心理变化;被告人在审判的不同阶段中的心理。

了解: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策略和方法;侦查、审判过程中公安司法人员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难点:反侦查心理的识别;犯罪嫌疑人的供述障碍;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策略和方法。

犯罪人一旦实施了应受刑罚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会经历刑事诉讼程序。

本章主要介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侦查、讯问、审判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特征以及侦查人员、讯问人员、审判人员如何消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心理抗拒,查清犯罪事实并准确地定罪量刑的有关心理学问题。

第一节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过程中的心理与对策侦查,是指人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

为揭露犯罪和、征实犯罪,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性的调查活动。

这种活动是围绕着犯罪事件和侦查对象而展开,以确定犯罪事件的性质,认定犯罪嫌疑人为目的。

因为犯罪心理学是以犯罪人为研究对象,在刑事侦查过程中,我们的研究对象也是事实上的犯罪人。

一、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前后的反侦查心理(一)反侦查心理及其表现反侦查心理是犯罪人在作案前、作案过程中以及作案后形成的逃避侦查的意识和干扰侦查视线的动机。

反侦查活动是犯罪人在作案前后,在反侦查心理支配下,有目的、有计划采取的各种逃避侦查的手段、方法。

许多临时起意、仓促作案的犯罪嫌疑人所采取的反侦查措施是在作案后进行的。

特别是情境型犯罪人。

但是大量预谋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就开始了一系列干扰侦查视线的活动。

犯罪嫌疑人常用的反侦查手段主要有:1.精心设计作案时间。

作案时间的确定,是排查犯罪嫌疑人的重要途径。

因此,犯罪嫌疑人往往在作案时间上做文章,以扰乱侦查思路。

其方法通常有两种:①案前设计,制造自己没有作案时间的假象,其做法是精心计算时间,使自己在作案前后出现在一些不知情的人的视线中或谎称外出并伪造外出的证据。

犯罪心理学第16章 变态型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第16章  变态型犯罪心理

• (二)性变态类型与犯罪 • 魔
• • • •
3、露阴癖 4、窥淫癖 5、施虐癖 6、摩擦癖

影片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 了一个名叫阿历克斯的少年犯 的故事。阿历克斯以杀人罪被 判入狱14年,为了缩短刑期, 阿历克斯自告奋勇,愿意把自 己当作小白鼠一样送去为一项 叫做“厌恶疗法”的充当实验 品。疗法很简单:在注射某种 药物后,医生们就让阿历克斯 目不转睛地观看各种令人发指 的色情、暴力影片,以使其对 色情暴力在生理上产生条件反 射式的恶心。片尾,记者们蜂 拥入病室,拍下了政府高官与 阿历克斯的亲密合影,贝多芬 第九交响乐的音乐声中,阿历 克斯又回复了对暴力和性的热 情想象。
第二节 人格障碍与犯罪
一、人格障碍概述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 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因遗传、先天以及 后天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个体心理与行为 的持久性的固定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 偏离社会文化背景,并给个体自身带来痛 苦,或贻害周围。 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人格障碍的作用有 限,可以进行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 • • • • • • •
(一)精神分裂症与犯罪 (二)情感性精神病与犯罪 (三)癔症性精神病与犯罪 (四)妄想型精神病与犯罪 (五)意识障碍与犯罪 (六)智力障碍与犯罪 (七)癫痫性精神病与犯罪 了解其定义与特征
• • • • • •
二、伪装精神病与犯罪 (一)伪装精神病的含义及其类型 1、伪装幻觉 2、伪装妄想 3、伪装癫痫 4、伪装木僵
反社会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 态、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 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 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
反社会性(社交紊乱性)人格障碍— dis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特征: 一贯不顾社会义务、缺乏感情、对他人漠 不关心;个人行为和社会规范之间差异很 大,并不易为经验所纠正,即使受到惩罚 也如此;对挫折的忍耐力低、攻击(包括 暴力攻击)的释放阈值低;倾向于责备他 人或对自己与社会发生冲突的行为进行辩 解。包括:悖德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 格障碍。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课件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课件

其含义不能通过实验来考察,也不能以数字、强度、频率
来测量。与此相反,定量研究强调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测量
和分析,而不是过程。另外,定性研究者强调现实的社会
建构性,强调研究的价值承载性质;而最让定量研究着引
以为豪的是:他们的工作可以在一种价值无涉的框架内完
成。
2023/12/31
第二章
21
三、多层次研究并重
2023/12/31
第二章
24
Andrew & Bonta:“风险—需求—反应模型”
➢ 强调了识别出以下因素的重要性: ① 将个体置于犯罪活动风险中的因素(风险因素) ② 可以通过干预而改变的风险因素(需求因素) ③ 其他可能影响个体对于干预的反应的个体特征或情境
特征(反应因素)
2023/12/31
➢ 只要是犯罪必定具有客观的结果 ➢ 无论客观结果还是法律结果它总是由具体的行为导致的 ➢ 在实施行为前,任何作案人都有一个认知加工的判断过程,
特别是决定去作的选择 ➢ 行为决策的背后必须有支配行为的动机、目的、情绪等心
理因素的作用 ➢ 在同样的刺激下,犯罪永远不是多数人的选择
2023/12/31
第二章
他人而完全不自知时,这则经验已变成一则警示传奇,提醒
我必须注意对他人的态度。事实上,有些人认为我太过小心
翼翼了,就像有时候我想要开除表现不好的员工,却总担心
这对他们来说太残酷了。”
2023/12/31
第二章
9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路径
从个体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回溯 的视角归纳出下列脉络:
实证主义(实证哲学):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 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国和英国 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孔德(te,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一、犯罪心理学概述1. 定义: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犯罪学交叉的学科,专注于研究个体为何会实施犯罪行为,包括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 研究对象:- 犯罪者:研究其心理特征、人格特质、动机和犯罪行为模式。

- 潜在犯罪者:分析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

- 犯罪行为:探讨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类型。

- 犯罪现场:分析犯罪现场留下的心理痕迹。

- 受害者:研究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和恢复。

- 证人:评估证人的记忆和证言可靠性。

3. 研究目的:- 预防犯罪:通过了解犯罪心理,制定预防策略。

- 打击犯罪:为侦查和审判提供心理学支持。

- 罪犯矫正:帮助罪犯重塑心理,重返社会。

4. 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观察犯罪者的行为和反应。

-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研究犯罪心理变量。

- 案例分析法:详细分析犯罪案例,寻找心理规律。

- 心理测试法:使用标准化工具评估犯罪者的心理特征。

二、“天生犯罪人”理论1. 概述: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认为,某些人由于遗传和生理特征,天生具有犯罪倾向。

2. 主要特征:- 生理特征:如头骨形状、面部不对称、身体疤痕等。

- 心理特征:冲动、缺乏自我控制、情感冷漠、道德感低下。

3. 评价:该理论过于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了社会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且存在种族主义倾向。

三、犯罪生物因素1. 遗传因素:- 家族研究:犯罪行为在家族中的遗传倾向。

- 分子遗传学:研究特定基因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2. 生理因素:- 大脑结构:如前额叶发育不良与冲动性犯罪。

- 神经系统:如神经递质失衡与情绪障碍相关犯罪。

- 激素水平:如睾酮水平与攻击性行为。

3. 生物化学因素:- 药物滥用:影响大脑化学平衡,增加犯罪风险。

- 营养不良:影响大脑发育和行为控制。

四、潜意识与犯罪1.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潜意识内容:包括被压抑的欲望、冲突和记忆。

犯罪心理学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的概述

犯罪心理学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的概述

返回
第一节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的概述
犯罪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内容
犯罪心理形 成、发展、 变化的理论 各种类型犯 罪人心理 犯罪心理学 研究内容
犯罪对策心理
第一节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的概述
犯罪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犯罪心理学在公安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点击
侦查破案中 的应用 在公安实践 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既包括与犯罪行为密切相关的心理, 也包括看似与犯罪行为无关的内在心理历程。
返回
第一节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的概述
犯罪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二)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犯罪心理的 影响和支配下发生。
犯罪心理与犯罪 行为的关系
要了解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 罪行为。
1
2
犯罪心理与犯罪 行为大区别
犯罪心理与犯罪 行为的关系
第一节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的概述
犯罪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二)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犯罪行为 具有外显性。
犯罪心理具有独立性,犯罪行为 具有依存性。
犯罪心理与犯罪 行为大区别
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互为因果, 但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的概述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节 犯罪心理发展简述 教学建议 自测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的概述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的概述
犯罪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1.了解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2.掌握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心理学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犯罪的心理动因和特征。在盗窃犯罪中,犯罪者通常具有自私、利欲、利己的道德观念,对待法律采取轻视甚至对立态度,法律观念对自己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方面有缺陷。盗窃犯的动机多样,包括模仿、补偿、特殊需求等,其人格特征表现为长期的人格适应不良、缺乏自信、自我中心、情绪不稳定等。抢劫犯罪人则可能出于物欲、追求刺激、反社会等动机,具备较强的体能和处理紧张的能力,但往往情绪不稳定、攻击性强。诈骗犯罪人则可能因物欲、债务、生活困难等动机而行骗,他们通常社会经验丰富、擅长自我设计、语言表达能力强,但往往缺乏罪恶感、自我评价过高。这些犯罪心理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为防和打击犯罪提供心理学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