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整合)
犯罪心理学知识整理
一、绪论1.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犯罪心理学概念:【狭义】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广义】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定义】是应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一门学科。
3.研究对象:【狭义】犯罪心理或犯罪行为【广义】与犯罪有关的心理现象,包含被害人心理、证人心理、侦查心理、审判心理、矫治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和预防作为研究对象。
4.对犯罪和犯罪人概念的不同解读:【共通说】坚持任何相关学科中的犯罪概念必须与刑法中的犯罪概念一致。
【差异说】犯罪学中的犯罪人,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应被采取矫治措施的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解释上应该更灵活,范围更广。
5.作为研究对象的人包括:犯罪人(犯罪人是指实施了具有违法性、危害性,依照刑法应受出发行为被法院判定为有罪的人)、一般违法人(实施违反刑法,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和违反治安法规的行为而又为治安部门所管理)、虞犯(有可能犯罪的人。
如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经常出入不良场所、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参加不良组织、无正当理由经常携带凶器、人格有严重缺陷)、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公安、司法部门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6.犯罪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直接的心理动力。
【分类】①动机内容:物欲型犯罪、性欲型犯罪、情感型犯罪、信仰型犯罪等②复杂程度:单一型和集合型③意识性:无意识和有意识④过程特征:渐变型和突发型⑤道德性:道德型和非道德性7.研究课题:犯罪心理结构what、犯罪心理结构成因why、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how、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应用)8.注意问题: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以心理学为基本依据,并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的犯罪人是以犯罪为中轴点前后延伸;研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关系,要为预防,矫正犯罪心理提供科学的方法。
犯罪心理学
名词解释1.犯罪心理结构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已经存在的,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有关心理因素的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2.需要是人在生活中感到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有机体自我或者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3.动机推动和维持人们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4.犯罪动机指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5.犯罪动机斗争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对这一行为的利弊得失加以选择和取舍的过程6.犯罪动机转移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其犯罪动机发生的变化7.认知人对自身状况、外部刺激情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活动8.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持的态度体验9.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的心理过程10.兴趣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11.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12.犯罪人的能力特征指直接影响犯罪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13.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行为方式上的表现,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14.性格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15.犯罪心理结构的良性转化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受犯罪心理结构弱化机制的作用和影响,使其犯罪心理结构暂时性抑制、瓦解和消除16.犯罪心理结构的恶性发展犯罪心理形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它将在犯罪活动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如果得不到切实有效的控制和帮助,这种心理就会继续发展,日益强化,形成顽固的犯罪动力定型简答题1.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宏观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政治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3)社会风气因素(4)社会观念因素(5)社会刑事法律因素2.犯罪心理形成的微观社会环境因素(1)家庭环境因素(2)学校教育因素(3)工作环境因素(4)社区环境因素(5)职业与职务因素3.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中的心理因素(1)认知方面的问题(2)不良的情绪和情感因素(3)不良的意志品质因素(4)不良的个性倾向性因素(5)人格障碍4.犯罪人的需要结构特点(1)对象性(2)紧张性(3)动力性(4)周期性5.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于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6.警察心理选拔的方法(1)情境测验(2)心理测验(3)面试法(4)调查法(5)仪器测量法7.警察心理选拔的内容(1)警察个性心理选拔(2)警察智力选拔(3)警察记忆选拔(4)警察注意稳定性选拔(5)警察其它心理品质选拔8.警察心理训练的一般心理训练法(1)讲解法(2)观摩法(4)咨询法(5)自我训练法9.行为人的范围(1)犯罪人(2)一般违法者(3)刑满释放人员和劳教解除者(4)不良行为主体(5)公安司法人员10.研究课题的范围(1)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2)犯罪心理的原因(3)犯罪心理的构成要素(4)犯罪心理的类型(5)犯罪心理的对策11.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生物性与社会性相统一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5)伦理性原则12.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过程和研究准备阶段(1)确定研究课题(2)提出研究假设(3)选择研究类型(4)确定研究内容(5)选择研究方式13.女性犯罪心理的特点(1)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2)犯罪种类向多样化发展(3)重大刑事犯罪增加(4)团伙犯罪突出(5)犯罪手段和行为方式趋于男性化14.女性犯罪的行为特征(1)从属性(2)渐进性(3)欺骗性(4)隐蔽性(5)犯罪行为多于性有密切联系15.累犯和惯犯的行为特征(1)狡诈性(2)残忍性(3)连续性(4)习惯性(5)流窜性16.老年犯罪的动机特征(1)解除精神空虚动机(2)享乐动机(3)性动机(4)报复动机(5)补偿动机17.老年犯罪的行为特点(1)非暴力性(2)预谋性(3)重复性(4)隐蔽性(5)独立性18.变态人格的特征(1)人格自知力缺乏(2)出现年龄上,一般早年开始,但迹象不明显,多数人青春期才明显暴露出来(3)情感明显变异(4)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短浅(5)矫治困难19.变态人格的犯罪特点(1)随机冲动性强(2)作案手法不甚隐蔽易于暴露(3)从犯罪类型上看,攻击型、报复型等暴力犯罪较多(4)犯罪多单独进行,具有连续性(5)犯罪行为的残忍性20.反社会型的基本特点(1)15岁以前就有品行障碍与违法症状史并持续到成年(2)缺乏责任感(3)易激惹与侵犯性(4)鲁莽与冲动性行为(5)漠视真实21.性变态犯罪的行为特点(1)犯罪行为的连续性(2)行为目标的同类性(3)行为对象的不特定性(4)行为时间和地点的固定性(5)行为手段与方法的一致性22.增强人际吸引力应遵循的原则(1)外貌吸引原则(2)能力崇尚原则(3)熟悉原则(4)好感回报原则(5)相似原则辨析题1.诈骗犯中抑郁质比例占的最大错。
精品犯罪心理学PPT课件完整版
网络犯罪心理学
分析网络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 为模式,研究网络环境中的犯罪
动机和决策过程。
犯罪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跨学科融合
结合神经科学、遗传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 犯罪心理的复杂机制。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
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预测和干预犯罪行为,提高犯罪 预防的效果。
个性化矫治与康复
判断证人证言可信度
运用心理学方法,分析证人证言的真 实性和可信度,为审判提供证据支持 。
犯罪心理学在矫正工作中的应用
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
01
针对不同犯罪类型和个体心理特征,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提高矫正效果。
心理干预和治疗
02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手段,帮助罪犯改变不良心理和行
为习惯,促进再社会化。
当代研究
当代犯罪心理学研究更加多元化和深入,涉及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同时注重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通过观察犯罪人的言行举止、 情绪反应等,了解其心理特征
和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 集犯罪人的个人信息和背景资 料,分析其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
预测再犯风险
03
运用犯罪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评估罪犯的再犯风险,为矫正工
作提供科学依据。
06
犯罪心理学的前沿研 究与展望
犯罪心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神经犯罪学
利用脑成像技术研究犯罪行为的 神经基础,探索犯罪倾向与大脑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基因与犯罪
研究基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探 讨遗传因素在犯罪心理中的作用
发展阶段
犯罪心理学整理
犯罪心理学资料整理一、证人在一些情况下易作出伪证,这些情况包括:答:1、有的与当事人积有私仇,为达到报复的目的,便夸大或歪曲事实;2、有的与犯罪行为或犯罪人有牵连,于是故意包庇、袒护、隐瞒事实或情节;3、、有的与犯罪人有某种身份或经济关系,为使犯罪人免受惩处而作伪证;4、有的知情人受到威胁、恫吓,为保全自己提供虚假证言;5、有人怕证言的提供会暴露自己的隐私,故意隐瞒某些情节;6、有的人看到犯罪人可怜,产生恻隐之心,因而故意淡化犯罪情节;7、有的是出于哥们义气包庇犯罪人;也有的是被人收买而作伪证等。
二、犯罪倾向产生的原因:答:犯罪倾向产生是指某一个体或群体为什么会产生犯罪的倾向。
三、什么是暴力犯罪?答:即以暴力手段实施的犯罪,是一种最原始的犯罪表现形式。
四、什么是诈骗犯罪?答:是犯罪人与受害人在直接接触过程中,使受害人丧失警惕后骗取钱物的一种犯罪活动。
五、什么是犯罪组织?答:犯罪组织是一种有共同犯罪目的和共同犯罪行为,人数教多且有一定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的犯罪群体。
犯罪组织的犯罪活动,也就是有组织犯罪。
六、团队犯罪?没找到!七、反应行为?答:反映行为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另一种典型的模式。
其基本含义是指,犯罪人事实的犯罪不是出于预谋,也未经过明显的意志活动,而是个体在外部诱因刺激下产生的应答性反应。
八、意志选择行为?答:通过意志活动现实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的转化,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基本,典型的方式。
其基本含义,是指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犯罪人意志努力的结果,而且犯罪行为的发生自始至终都处于犯罪人的意志控制之下。
九、青少年网络犯罪?答:是指以网络为直接诱因,或以网络为载体的青少年犯罪。
十、心里痕迹?答:是指在犯罪现场及其痕迹证物上折射出的犯罪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个性品质。
十一、反侦查心理?答:就是犯罪人在其已有犯罪心理结构支配下,出于防御的需要,在犯罪准备、实施和犯罪后情境中出现的逃避和对抗侦查的心里活动。
十二、侦察思维?侦察思维是侦察主体在犯罪侦察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犯罪心理学(整合)
材料仅做参考之用,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本犯罪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1、犯罪人(主要研究对象);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的人;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2、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四、近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义的犯罪心理学。
此书的出版,被视为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社会意识(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2、强烈、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4、不良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道德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1、消极、不良的心境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需要、兴趣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一般模式(常见、典型)泛指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况。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1.一个人真正的惊讶表情只会短暂出现,超过一秒钟就会显得假装了。
2.撒谎者通常不会回避对方的眼神,相反他们更需要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们所说的话。
3.当被问到“你去过她家吗?”时,生硬地重复问题是典型的撒谎行为。
4.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
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
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时,编造的故事通常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
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
7.叙述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
8.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
9.当人感到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因此手的表面温度会下降。
10.当眉毛微微上扬时,通常是对明知故问的问题的回答。
11.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
12.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13.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时,极有可能是装出来的。
14.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
当你不相信自己所说的话时,这样可以使自己安心。
15.抿嘴两次是典型的模棱两可表现。
16.双手抱胸、退一步,是肢体抗议的表现,说明他们的话不可信。
17.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
18.纵火案犯与强奸犯在动机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19.重要的不是他是否撒谎,而是为什么要撒谎。
20.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
21.说谎者在说谎前会眼神飘移,想好说什么谎后会眼神肯定。
如果你冷静地反驳说谎者,他们会再次出现眼神飘移。
22.撒谎者面对提问通常会有点失措,然后借假笑的时间迅速思考,想出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然后异常坚定地回应。
他们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为沉默的时候,他们觉得别人还在怀疑他们。
第一集:1、如果一个人的吃惊表情持续超过1秒,那么他可能在装,真正的吃惊表情只会短暂出现。
2、眨眼睛可以表现出真情。
3、瞳孔放大可能代表有。
4、男人摸鼻子可能代表想要掩饰。
犯罪心理学
研究内容
我国犯罪心理学采取广义犯罪心理学的体系。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①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体系。 ②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 ③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④犯罪人在不同情景中的心理。 ⑤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例如杀人犯心理、强奸犯心理、抢劫犯心理等等。 ⑥变态心理与犯罪。 ⑦侦查、审判、作证等活动中的心理等等。 ⑧改造罪犯的心理学问题。 ⑨犯罪预测和预防心理学问题。
犯罪心理学
心理学分支学科
01 简介
03 研究内容
目录
02 发展历史 04 研究对象
目录
05 学科性质
07 司法心理学
06 实践任务
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研究作为反映社会的犯罪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学科。介于自然科学与社 会科学之间的跨界学科。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犯罪学的一个分支。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犯罪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多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综合反映。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学 说和研究方法,既涉及自然科学领域,又涉及社会科学领域。一方面,犯罪人具有生物属性的特征,无论是犯罪 心理的形成还是犯罪行为的发生,都离不开一定的生理机制的作用,因而犯罪心理学不能不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 的性质。另一方面,某一个个体或群体的犯罪,往往是社会因素起着主要作用,是消极的、不良的客观社会现实 在犯罪人头脑中的反映。因此,犯罪心理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的性质。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一节心理的实质关于心理的实质,存在唯物与唯心之争:唯心主义心理观把心理看成是世界的本源,是第一性的东西;心理即“灵魂”,存在浩瀚苍穹之中,独立于人体;机械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起源于物质,是物质活动的产物,大脑是心理的器官,但大脑产生心理就像胃分泌胃液一样。
现代心理观认为: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1、反射反射: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一定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活动。
2、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反射活动。
如眨眼、膝跳等,由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实现。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的反射活动,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3、两种信号系统根据引起条件反射刺激物的性质不同,可将条件反射系统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以可直接感知的具体刺激物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以词和语言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望梅止渴、聊天二、心理师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一)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人的心理活动的一切内容都可以在客观实践中找到依据。
人类心理的产生不能脱离客观现实。
二)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是主观能动的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如对同一景象的观察;人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行为具有支配、调节作用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绪过程注(3)意志过程意2、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3、心理状态第二节心理过程一、认识过程(一)感觉1、感觉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事物的反映。
2、感觉的特点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犯罪心理学
CREATE TOGETHER
DOCSBiblioteka DOCS SMART CREATE
犯罪心理学:揭示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动 机
01
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犯罪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范畴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与心理活动关系的学科
• 探讨犯罪者的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动机和心理演变过程 • 分析不同类型的犯罪与心理之间的关系 • 为司法实践提供心理学支持和建议
• 财产犯罪的心理特点包括: • 贪婪性:对财物有强烈的占有欲,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 狡诈性:善于利用他人和社会规范中的漏洞,实施犯罪行为 • 逃避现实:不愿意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寻求心理上 的安慰和满足
• 财产犯罪的预防和矫治需要关注犯罪者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
性犯罪与心理分析
• 性犯罪的心理特点包括: • 性欲望:对性行为有强烈的欲望,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 • 权力欲:通过性行为来展示自己的权力和控制欲 • 反社会性:对他人和社会规范持有敌意和抗拒心理
05
犯罪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前沿与动态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前沿包括:
• 犯罪心理预测:通过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预测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 犯罪心理干预:通过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等手段,减少犯罪的发生 • 犯罪心理康复:通过心理康复措施,帮助犯罪者回归社会,减少再犯的可能性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动态包括: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
• 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如个性、认知、情感等 • 犯罪者的行为模式:如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犯罪场所等 • 犯罪者的心理演变过程:如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等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 观察法:对犯罪者进行现场观察和记录 • 问卷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犯罪者的心理信息 •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探讨犯罪心理现象
(完整word版)犯罪心理学
一、填空题1、意大利精神病学家龙勃罗梭提出了天生犯罪人观点,创建了“犯罪人类学”理论,被后人称为“实证犯罪学之父”、“古典犯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
2、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3、犯罪动机的功能主要有反映功能、激发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
4、犯罪心理的特点表现为犯罪心理的隐蔽性、层次性、结构性、反社会性、社会危害性。
5、要刻画犯罪人的既往犯罪属性,必须重点研究他在现场实施的惯技行为、标记行为和反侦查行为。
6、犯罪心理的成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偏倾性的心理过程;二是不良的个性倾向;三是偏执变异的个性心理特征;四是消极的心理状态。
7、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主要有互动律、能动反映律、量变质变律和强化巩固律。
8、我国对变态心理者的责任能力采用三分法,即:完全、部分、无三级。
9、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心理基础,通过对犯罪行为作归因分析,就可以了解犯罪人的犯罪心理。
10、奥地利犯罪学家汉斯•格罗斯被称作现代犯罪心理学的奠基人。
11、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作用、内容和根本区别在于犯罪动机。
12、从初犯到累犯、惯犯以至职业反,是个体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过程。
13、犯罪人的意志特征表现为明显的多种意志品质并存特征,及犯罪人在犯罪前和犯罪过程中所表现的顽固性、坚持性和自觉性以及在接受教育改造过程中所变现的动摇、脆弱性。
14、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具有反社会性和犯罪性的特点。
15、犯罪人在动机斗争与犯罪动机确定过程中主要考虑两大因素,即犯罪效益和犯罪成本。
二、名词解释反社会意识,是指因挫折而产生的仇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
情绪的交感效应是指通过情绪的传递和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使犯罪群体成员之间的犯罪心理倾向有着一种相互增强(或强化)的作用,从而使犯罪人干出他自己所不能(或不敢干)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画像是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犯罪行为人的动机、行为、目的、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特点等进行分析,进而通过文字或语言形成对犯罪行为人的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地域属性、心理属性以及既往犯罪属性等‘五大属性’的描述过程。
《犯罪心理学》教学课件(全)
分析研究就是对犯罪心理发展中的某一个别的、局部 的、比较小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是指事先建立研究假设、进行严格的
研究设计,按照预定程序收集资料并进行数量化分 析,用数字或量度表述研究结果,对假设进行检验 的一种研究范式。
实证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
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 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 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 具有可证性。
主张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 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 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 化和准确化的水平。
(二)犯罪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1、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犯罪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作为理论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 1872年,德国的埃宾(Ebin)的《犯罪心理学纲要》 1897年,奥地利的审判官格罗斯(Gross)的《犯罪 心理学》(诞生标志) 作为应用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 法国心理学家比奈(Binet)发表的《被暗示性》
返回
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和形态 变化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一)一般模式 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以犯罪需要为核心,形成从意向到行为的心理 锁链,以一定的情绪状态和能力作为引发犯罪行为 的条件。
(二)特殊模式 特点:缺少明确的故意和动机;犯罪心理不稳
定,结构不完整;犯罪目的不明确,不是为了从犯 罪行为中获益,只是为了发泄情绪等。 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3.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 (一)潜在形态 (二)恶变形态 (三)衰落形态
(2024年)《犯罪心理学》全套教学课件
发展阶段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行为主义、认 知心理学等心理学流派的兴起,犯罪 心理学逐渐转向研究犯罪者的行为模 式和心理过程。
2024/3/26
5
犯罪心理学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为犯罪行为的预防、矫治和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实践意义
帮助司法人员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提高侦查、审判和矫治工作 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犯罪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减少犯罪现象的发生。
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 的法律意识。
强调道德教育
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公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推广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提高公众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 力。
27
社会宣传与舆论引导
媒体宣传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 、网络等媒体,宣传犯 罪心理的危害性和预防 措施。
理学的发展。
32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 治理、犯罪预防等领域 ,提高社会安全水平。
THANKS.
2024/3/26
33
机,揭示财产型犯罪的根源和防范措施。
14
性犯罪心理
2024/3/26
性犯罪心理特征
具有扭曲的性观念、性冲动控制障碍、自卑感等特点,往 往因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性心理变态而实施性犯罪行为。
性犯罪动机
可能包括满足性需求、追求刺激、报复他人等,这些动机 驱使犯罪者采取性侵犯、性骚扰等手段来达到目的。
性犯罪案例分析
2024/3/26
法学与犯罪心理学
法学与犯罪心理学的结合有助于完善法律制度,提高司法公正性。
31
未来挑战与发展机遇
挑战
犯罪现象日益复杂,犯 罪心理学需不断更新理 论和方法以应对挑战。
犯罪心理学资料
一、简介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连..这一门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什么导致人犯罪”的问题;但也包含人犯罪后的反应;在逃跑中或在上的..犯罪心理学家也可以做为证人;以帮助法庭了解犯人的心理..精神病学亦有处理到一部分的犯罪行为..笼统地说;犯罪心理学以犯罪心理为研究..但关于犯罪心理学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至今仍莫衷一是..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和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根据犯罪心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犯罪人即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就是说犯罪心理和犯罪是其研究对象..犯罪主体的心理包括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的机理、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怎样对犯罪心理结构施加影响和加以改造等..简单地说;它只研究犯罪人的个性缺陷及有关的心理学问题..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除包括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外;还包括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如预防犯罪、惩治犯罪以及教育改造罪犯的问题;还包括有犯罪倾向即尚未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的心理和刑满释放人员的心理;还包括心理、、侦查心理、心理、审判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等等..简单地说;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既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又研究与犯罪作斗争的对策心理学部分;即被认为是司法心理学的有关内容..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研究范围颇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确定:⑴什么人的心理和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具体说来;有以下5种人的心理和行为①犯罪人;这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②一般违法人;指实施了违反刑法;但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和违反治安法规的行为而又为治安部门所处理的人③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人员④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这方面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办案质量⑤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罪犯犯罪心理矫治的成效..⑵研究哪些..犯罪心理学广义的研究课题十分广泛;⑶①犯罪心理结构;②犯罪心理结构成因;③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④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⑤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⑥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如个体犯罪的心理预防;犯罪侦查心理和审讯、审判心理以及罪犯矫治等问题以及其它有关课题..1.建立假设..通过观察如果对未知现象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发生了疑问;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原理进行尝试性或假设性的推测;也就是提出问题..2.搜集资料..建立假设后;进一步的工作就是根据事实资料验证假设..搜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个案追踪法等..3.分析资料..采用适当的方法将搜集到的原始加以整理、分类;是指系统化和简约化..4.做出结论..即验证假设的过程;确定假设的正确与否..1.犯罪心理学既是一门交又性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2.犯罪心理学也是一门与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犯罪心理学是一门自然性学科目的:1.为发展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做出贡献 2.为预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罪犯的实践服务..3、为发展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做出贡献4.为预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罪犯的实践服务..犯罪心理学常用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心理测验法5.案例分析法6.经验总结法7.数量统计分析法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①研究犯罪者犯罪行为形成的心理“内化”机制..揭示犯罪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研究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消极因素怎样影响并反映到犯罪人的头脑;又怎样通过“内化过程”镶入人的意识之中;形成犯罪动机;犯罪动机又是怎样支配犯罪行为..②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点、结构和类型..③研究犯罪者犯罪以后直至受到惩处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④研究犯罪者的“转化”即矫正问题;科学地阐明对犯罪者的、、挽救工作所产生的心理效果..此外;还要研究犯罪者中的心理学问题..⑤研究犯罪者犯罪行为的预测和预防问题..六、犯罪心理学 - 历史犯罪心理学或称为罪犯侧写;起源于1940年代时;当时的美国战略情报局要求精学神病家威廉·兰格侧写阿道夫·希特勒的心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精神病学家利昂内尔·哈瓦特在英国皇家空军中工作;侧写了一串纳粹的高阶战犯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以期能由一群被俘的士兵和飞行员中找出他们..19世纪后期的欧洲;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学科;如、、心理学、生理学等..同时;由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犯罪率急剧上升..因此;具体提示犯罪行煌原因、心理机制、犯罪者的人格特征;从而提供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途径;就成了当时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心理学逐渐形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埃宾出版了上第一本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着作..这本着作主要从精神病态的角度研究犯罪人..1889年;奥地利的检察官和犯罪学家H.格罗斯出版了一书;着重研究犯罪者的人格..这两本专着的问世;标志了犯罪心理学的诞生..1950年代时;美国精神病学家布鲁赛尔精确地侧写了恐怖份子攻击纽约的不寻常心理状态..最快速的发展出现在联邦调查局在匡堤科开了联邦调查局学院之后;此一学院导致了全国研究暴力罪行中心和暴力犯罪执导系统的建立..其原初的想法是想建立一个可以找出许多无解的重大犯罪之间关连性的系统..在英国;大卫·康特博士是于1980年代中期指导警方侦探侦办已犯下一连串重大攻击行为的罪犯的一位先驱;但康特博士看到了“罪犯侧写”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做为一个心理学家的主观、个人看法之下..他和一位同事创立了“调查心理学”这一词;并且开始尝试以他们认为较科学的观点来逼进此一主题..一、犯罪心理学在中国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对犯罪心理的探讨却由来已久..中国古代的史书上早就有探讨犯罪心理问题的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公旦就曾对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动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人性善恶的论战;其实就是对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探讨..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羞恶”、“是非”之心;有些人之所以干坏事;是因为受环境的影响..他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荀子则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的不良本性;只有“师法”;即进行遵守礼义法度的教育;才不会作恶..初期;提出“性三品”说;认为“圣人”天生性善;“斗筲之徒”天生性恶;“中民”则既可为恶;也可为善;关键在于对其是否进行教化和以刑罚威胁..可见;中国历史上许多政治思想家和学者已有关于犯罪心理的精辟见解;只是未能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犯罪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比欧美国家晚..尽管中国历史上早就有关于犯罪思想的探讨;其历史比欧洲早得多;内容也更为丰富;但一直未能形成一门系统的独立学科..上世纪30年代前后;西方的犯罪心理学开始传入中国..当时中国有一些学者翻译出版了一批西方犯罪心理学着作;也有撰写出版了自己的犯罪心理学着作..同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一样;从30年代到40年代;犯罪心理学在中国缓慢地发展着..建国以后;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一度曾将心理学视为伪科学;50-70年代中期;犯罪心理学一直没有得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直到70年代末;犯罪心理学才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一样开始复苏;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中国许多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法学工作者、表少年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犯罪心理研究;翻译出版和撰写出版了几十种犯罪心理学教材和专着;以及不计其数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的学校从1979年的几所政法院校发展到全国各地的几百所院校..犯罪心理学成为心理学各门支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二、犯罪心理学 - 发展本世纪以来;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学者逐渐增多;许多心理学家也加入了研究犯罪心理的行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S.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的冲动是犯罪的根本原因..他指出;人的意识由本我、超我、自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代表与生俱来的欲望冲动;按“快乐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标准;按“至善原则”活动;自我则对本我和超我进行协调;按“现实原则”活动..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由于自我对超我的依从力减弱;而趋向于本我的结果..他还认为;成人犯罪是由于退化而使幼儿时期原始的、非道德的性冲动复活了起来..美国精神病学家W.希利和他的妻子对少年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于1936年提出了“情绪障碍理论”..他们认为;违法犯罪行为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愿望与欲求的表现”..当年轻人的愿望和欲求长期得不满足;就会产生深刻的情绪问题..长期存在不满情绪就会导致年轻人采用违法犯罪的方式求得代偿性的满足..美国犯罪学家1939年在他所出版的一书中提出了“不同接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1犯罪行为是由学习得来的..2犯罪行为是通过与他人交往的过程而学得的..3犯罪行为主要是在与个人关系密切的群体中学习得到的..4犯罪行为的学习内容包括犯罪方法技巧、动机、态度、理由等..5在犯罪动机和内驱力的形成方面;主要是从人际接触中获得错误观念;即犯罪比不犯罪有利;使违法心理战胜守法心理..6犯罪学习的结果随接触频率、时间长短、顺序、强度的不同而异..在犯罪多发区;由于同犯罪分子接触机会多;因此犯罪行为多是必然的..德国精神病学家K.施奈德在1940年出版的精神病质的人格一书中;具体分析了各种异常人格与犯罪行为的联系..他发现易于导致犯罪的异常人格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意志薄弱型;这种人对外界的诱惑缺乏抵抗力;易受外人引诱而去犯罪..2情感缺乏型;这种人缺乏羞耻、怜悯、同情、名誉感、良心等高尚情感;具有冷酷、无耻的人格特征..3爆发型;这种人稍受外界刺激;便会暴怒;用暴力手段攻击他人..4激奋型;这种人很容易激动兴奋;做事不谨慎、无耐心;很容易与人发生纠纷..5自我显示型;这种人有强烈的虚荣心;处处想表现自己;不顾场合和方法..6偏执型;这种人顽固地坚持违背社会规范的错误观点和信仰;并付之于行动..7情绪易变型;这种人喜怒无常;情绪一日多变;难以捉摸..8软弱型;这种人缺乏人格的尊严;经受不了外界的压力;常违心地屈服于他人;做自己明知不该做的事情..9自卑型;这种人极度自卑;否定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经验;认为自己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只能依靠他人;或采取非法手段来谋生..10忧郁型;这种人整日情绪低沉消极;遇到任何事情都看成是不利于自己的事;并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七、犯罪心理学 - 研究一、对犯罪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包括研究体型-性格与犯罪的关系;染色体变异-性格异常与犯罪的关系;内分泌失调-情绪障碍与犯罪的关系;脑电图紊乱-意识障碍与犯罪的关系;血型-人格类型与犯罪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研究大量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犯罪心理学家说:“我们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只有依靠生物学家、、内分泌学家、脑电学家等的共同努力才能面目一新..”这位犯罪心理学家还指出:“社会应当承认;如果我们希望树立这样一种对待犯罪心理的态度;这种态度既有社会科学的根据;又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与当代最新的生理学、医学科学、心理学的成就相结合;那么我们的犯罪心理学就能以崭新的姿态;在20世纪末之前出现”..二、对犯罪者人格和人格变化的研究许多犯罪心理学家致力于研究犯罪者特定的人格特征和这种人格特征的由来..他们将犯罪者人格的各个方面与未犯罪者进行系统比较;从而试图确定犯罪者的人格特征..他们所指的人格内容很广泛;如雷蒙认为:“人格即是个人的全部;包括智慧、性格、本能内驱力、情绪稳定性、态度、兴趣、气质、社会性和个人的仪表;以及他的一般社会效能”..“它是一个对环境起调节作用的心理体系”..研究犯罪者人格问题的犯罪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的犯罪心理发展到人格的改变;表明这个人的犯罪心理已经定型..要矫正这种心理定型了的人格;需要做极其精细、复杂、长期的工作..所以;对的人格变化的研究;是犯罪心理学上一个十分细微与深入的课题..日本犯罪心理学家出根淳还指出:“过去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只限于探讨人的犯罪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即是基于生理原因还是社会原因..所以;过去都集中于对犯罪心理的个人因素一社会因素的探索与讲座在犯罪人格论建立以后;犯罪心理学就出现了新的面貌..这样;就在犯罪者的人格问题的讨论中开阔了犯罪心理的具体研究途径..”三、对犯罪行为社会学习机制的研究有些犯罪心理学家在50年代流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犯罪行为同其他一切社会行为一样;也是由学习而获得的..他们致力于提示或阐明个体产生犯罪行煌社会学习机制;提出了多种犯罪行为的学习理论;如埃森克的条件性回避反应理论;萨瑟兰的不同接触理论亦称为分化性联结理论;等人所提出的犯罪行为操作性学习理论;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完整学习理论等..四、对产生犯罪心理的社会性缺陷的研究有些犯罪心理学家认为;犯罪心理的产生要源主要在于犯罪者的社会性缺陷..社会性缺陷不是个人所造成的;而是环境的产物..他们致力于研究造成社会性缺陷的环境因素;提出了种种形成犯罪者社会性缺陷的理论;例如美国的希利及其妻子提出了情绪障碍理论;雷克利斯提出遏制理论;米德等人提出社会标定理论;米勒等人提出亚文化理论;塔克和昆尼等人提出冲突理论;科恩提出对抗理论;克洛瓦德和奥林提出不同机会理论等..八、犯罪心理学 - 各种学派和理论在犯罪心理学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是意大利人类学家的犯罪者论..犯罪心理学发展初期的明显特征是犯罪的实证研究..此后;出现了各种学派和理论..一、犯罪生物学理论代表人物是龙勃罗梭;他最早将犯罪原因归为人的体征和心理素质;认为犯罪者有与普通人生来就不同的因素..这一理论后来虽把环境等因素考虑在内;但重点仍在人的生物学因素上..二、精神分析理论这一理论立足于两点:一是从“里比多”性力这一假说出发;研究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等心理发展阶段;从里比多的巩固阶段的整体性行为倾向来研究犯罪者犯罪的原因;二是研究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精神结构;认为作为违法行为因素最重要的;是由于本我、自我、超我的发展不健全所形成的;并且以此为基础对犯罪行为分类.. 三、情绪障碍理论代表人物是W·希利;他认为违法行为是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人之所以产生违法行为;是由于:①幼儿、少年期中有亲子关系的情绪障碍;由于爱的抑制而产生的消极情感;②自我表现的欲望及自我满足受到抑制的情感;③幼儿期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异常的欲望;青春期的不稳定冲动及其欲望;④中的自卑感和不适应感;⑤基于幼儿期体验的罪恶感;从而产生的无意识受惩罚的欲望等等..四、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自我的形成;是在人生各个时期中;借助每个发展阶段的完成而逐渐进行的;违法行为是由于青年期中角色混乱;使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不全的情况下产生的..五、犯罪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英国心理学家H.J.艾森克..他认为;犯罪行为与亲社会行为和神经症相同;都是学习得来的;犯罪行为的获得、维持、变化及其消失的基本作用原理;都是以经验为媒介;通过学习而得到的..九、犯罪心理学 - 相关影视犯罪心理学电视剧:沉默的证人是中国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部介绍犯罪心理学的电视剧..犯罪心理学电影:片名:沉默的羔羊导演:乔纳森·戴米Jonathan Dem me1·开放社会科学美华勒斯坦等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 997年版..2·德国刑法教科书;德汉斯·海·耶赛克等着;徐久生译。
(完整版)犯罪心理学教案
犯罪心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脑功能障碍与犯罪的关系2.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癫痫,酒精中毒,精神发育迟滞的定义及其对犯罪的影响难点:酒精中毒对犯罪的影响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起犯罪的原因纷繁复杂,有些犯罪行为还与犯罪者的生理特征有关,其中脑功能障碍就是其中的一例。
脑功能障碍在某种程度上也使这部分人成为犯罪的高危人群和潜在的隐患。
脑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犯罪尽管在犯罪案件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却引起了犯罪学者的广泛注意。
这里我们将讲到癫痫、控制不良,多动症、酒精中毒、药物依赖、精神发育迟滞与犯罪的关系。
2.讲授新课(1)癫痫与犯罪①癫痫性精神障碍的定义:以中枢神经细胞的异常放电作为病理生理基础的一种发作性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即是癫痫所伴发的一组精神疾病.其临床表现为感知,运动,植物神经功能和精神活动障碍等多种形式。
②对犯罪的影响:癫痫对犯罪的影响,在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刑事案件中,仅次于精神分裂和精神发育迟滞。
癫痫病人作案的并不是癫痫本身,而是继发的各种精神病理造成的。
癫痫病人往往在意识清晰度下降和意识范围狭隘下,出现丰富,生动的恐怖性错觉、视幻觉,病人表现为恐惧、兴奋、冲动和残暴的攻击性行为.在癫痫朦胧状态或情绪变化状态时,往往有伤人,杀人,猥亵,放火,暴力行为。
(2)控制不良与犯罪①控制不良综合症:人们对于他的定义仍有争议。
这种综合症假定,颞叶和边缘系统的发作能引起暴力行为,即使在缺少可以观察到的发作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控制不良被看成是边缘系统病灶异常部位的癫痫样放电.不过,有关这些放电现象的证据,都是以脑电图异常,围产期损伤,头部损伤,多动,学习无能,软性神经症状这样的间接指标为基础的,也参考了轻微的脑功能障碍。
人们还没有识别出攻击性行为的特异性神经激发因素。
芒格斯的研究表明:脑功能障碍对暴力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非特异性的.(3)多动症与犯罪①多动症的定义:又称为“注意缺陷性多动障碍”.有专家认为,许多儿童行为障碍时围产期或婴儿早期发生的脑损伤所造成的脑功能的症状。
犯罪心理学(大全集)
这本书以实际案例作支持,但对案例中跟深层次的心理分析却不是很详尽,我们学习犯罪心理学除好奇心外, 更大的目的是预测以及防患于未然。
文中别字很多,人物指代不清,不知所云,还有评论说文中的一些法律知识不正确或不准确。
精彩摘录
《失乐园》中的语句——基督教的七重罪孽: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和嫉妒。
人的灵魂中存在着善与恶两个方面,如果个人受到良好的教育,灵魂中的善就能控制住恶的部分,人就不会 去犯罪,否则人就会犯罪。 ——柏拉图
别忘了我看不到我自己,我的角色仅限于看向镜子里的那个人。 ——JacquesRigaut
人们都说时间可以治愈一切伤口,我可不这么认为。伤口是一直存在着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出于保护,伤 口被覆盖上疤痕,疼痛随之减轻,但这一切永远也不会消失。
目录分析
01
第1章前言
02
第2章推开 迷失世界微 敞的门—— 犯罪心理学 导读
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 ——管仲
犯罪是一种行为,然而也有着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结合的产物。每一个犯罪行为人都 有其特定的人生轨迹,有其独特的心理素质。
将邪恶的产生归结于超自然的因素是没有必要的,人类自身就足以实施每一种恶行。 拉德
——约瑟夫·康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读书笔记
犯罪是一种行为,人心才是一切的本源,后面的测试还是挺有意思。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一)研究主体:1、犯罪人: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基于刑法范畴但不完全受刑法规定的主体范围的限制。
2、一般违法者:现实生活中最大的违法群体,即大众违法者。
行为不具备刑法中所规定的关于犯罪的量的标准。
(与犯罪人本质无差别;犯罪行为是由一般违法行为演变而来)3、虞犯:根据其性格或环境,将来可能犯罪或触犯刑罚法令的个体,包括个体缺陷者和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
(犯罪预防)(二)实质:4、什么是犯罪心理的实质:犯罪心理是个体对客观消极存在的能动反映,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扭曲反映,是在个体原已具备的不良心理因素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和社会规范相对立的倾向。
(本质区别)1)犯罪心里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主体的反映具有普遍性;心理的源泉是客观现实;心理活动具有能动性。
2)是对客观现实的扭曲反映:犯罪心理是对社会消极存在的反映和能动的吸收;具有犯罪心里的个体对积极的社会存在、社会准则等有逆反心理或者进行扭曲反映的心理倾向,而不是正确认识社会积极存在的真实内容和意义。
5、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实现全部反射神经活动的神经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个体先天遗传而得、不学而会、不学而能的反射。
条件反射:有机体生活过程中,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于后天学习而获得的。
6、动力类型:又称动型,大脑皮层机能系统性活动最主要的体现,是对一系列刺激物所形成的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是条件反射的巩固系统。
(惯犯,累犯)7、第一信号:现实中的具体物质及其属性,如食物的形状气味第二信号:语言、文字等特殊刺激物,是具体信号的信号,现实中的抽象信号。
第二信号系统:对于第二信号发生反映的大脑皮层机能系统,人类所特有。
(三)流派:一、犯罪生物学派:1、犯罪人类学派:代表人:意大利,龙勃罗梭,加罗法洛,菲利观点:犯罪罪因——隔代遗传基因;犯罪人类型——天生犯罪人;遗传是导致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根源;心理特征——与一般人比痛觉麻木味觉敏锐,缺乏道德观念和自我控制能力,感情容易冲动,智力低下,自我显示意识强烈;犯罪对策论,即预防是第一位;自然犯和法定犯,是否违背道德;刑罚个别化。
(第一章)《犯罪心理学》课件
01
物欲型与性欲型犯罪心理
两者都以追求某种欲望满足为目标,但物欲型更注重物质利益,而性欲
型则更注重性满足。
02
报复型与虚荣型犯罪心理
两者都受到某种心理挫折的影响,但报复型是为了泄愤或复仇,而虚荣
型则是为了维护或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形象。
03
不同类型犯罪心理的相互关联
在某些情况下,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可能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一
率,维护社会安全。
06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未来展望
Chapter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犯罪心理学研究面临着数据收集困难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以及伦理道德问 题等挑战。
机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犯罪心理学研究将有更多的机会获 取更全面、准确的数据,并采用更先 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心理干预
针对被告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必要 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帮助其回归社 会。
犯罪心理学在矫正中的应用
罪犯分类
根据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对其进行分类管理,提高矫正
效果。
心理治疗
针对罪犯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 治疗和心理辅导,帮助其改变不
良认知和行为模式。
风险评估与预防
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对罪犯 进行风险评估和预防,降低再犯
02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Chapter
犯罪心理的形成因素
01
02
03
社会环境因素
包括社会经济地位、文化 背景、教育程度、家庭环 境等,对个体犯罪心理的 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心理因素
如个人的需求、动机、价 值观、性格特征等,对犯 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 决定性作用。
生物遗传因素
2024版犯罪心理学全套课件
通过社会支持、心理辅导等手段,消除其犯罪动机,防止其走上犯罪 道路。
社会支持系统在预防干预中作用
提供心理支持
为潜在犯罪者、受害者等提供 心理援助和辅导,帮助其缓解
心理压力和恢复心理健康。
促进社会整合
通过社区组织、志愿者服务等 手段,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联 系和互动,形成共同防范犯罪
的社会氛围。
02 犯罪心理形成因 素
个体心理因素
认知因素
犯罪者往往存在认知偏差,如自我中心、扭曲的道德 观念等。
情感因素
情感不稳定、易怒、缺乏同情心等情感特点与犯罪行 为有关。
意志因素
犯罪者通常缺乏自我控制力,容易受到诱惑和冲动驱 使。
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
01
家庭破裂、缺乏关爱、家庭暴力等不良家庭环境容易导致犯罪
制定个性化计划
03
设定阶段性目标
根据犯罪者的个体差异,制定针 对性的矫治计划,包括心理干预、 行为疗法等。
将整个矫治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 段,每个阶段设定具体的目标和 任务。
矫治方法选择和实施方案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犯罪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达到矫治目的。具体方法包 括认知重构、应对技能训练等。
家庭治疗
缺乏道德观念与责任感
财产型犯罪者往往对道德观念持冷漠态度,可能认为自己的行为并 不违背道德准则,同时逃避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
性侵犯型犯罪心理特征
权力与控制欲
性侵犯型犯罪者通常具有强烈的权力和控制欲 望,通过性侵犯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支配和掌控 需求。
性别偏见与歧视
这类犯罪者可能对性别持有偏见和歧视态度,将性侵 犯行为视为对特定性别群体的惩罚或征服。
缺乏同理心与责任感
犯罪心理学总结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概述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总称,如犯罪动机、反社会意识、消极的性格、犯罪人的认识特点、情感特点等。
2、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包括刑法中规定的故意犯罪行为和过失犯罪行为两大类。
3、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相对于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的特点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独立性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互为因果,但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犯罪心理既包括与犯罪行为密切相关的心理,也包括看似与犯罪行为无关的内在心理历程,如犯罪人的童年经历和潜意识等.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密切关系表现在: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犯罪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
要了解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况来决定。
4、犯罪心理学:狭义的来说,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广义的来说,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实质1、犯罪心理的实质:是犯罪人大脑对客观现实中的不良因素的主观能动反映。
2、犯罪人的认识特征认识内容的错误性(错误的三观错误的法律意识反社会的犯罪心理)认识方式的偏激性认识能力(智力)相对偏下聪明反被聪明误3、犯罪人的情绪情感特征情绪情感的低级性情绪情感的冲动性情绪情感的消极性4、犯罪人的意志特征经不起犯罪诱惑、盲从、一意孤行、具有犯罪习癖、意志的两极性5、犯罪人的需要特征个人主导需要与社会要求相违背、畸形的需要结构、以违法犯罪手段追求需要的满足6、犯罪人的动机特征存在着犯罪与不犯罪的动机冲突、存在着不同犯罪动机间的动机冲突犯罪动机呈深化、复合化趋向、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带动其他心理因素发展变化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形成1、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不良个性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犯罪心理形成过程是内化过程和外化过程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过程犯罪动机的形成是犯罪心理产生的标志2、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渐变式模式:即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心理变化的程度和历程,犯罪心理的萌芽、发展和成熟、定型较为明显。
(完整版)《犯罪心理学》笔记考试重点
犯罪行为导论犯罪心理学的概念:(1)狭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表现特点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5种主要研究对象: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二)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三)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性质:交叉性学科;边缘性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犯罪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真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缺点:研究者较被动;结论难以量化处理,准确分析;研究者的水平对材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调查法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3、测验法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4、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选择)犯罪心理学的历史:角度:时间轴线/地区轴线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近现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我国的犯罪心理一、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学发展1、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柏拉图:人的灵魂有善与恶两个方面亚里士多德:犯罪的原因在于人类邪恶的本质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性恶论学说,人生来就是自私好斗残暴的18世纪,犯罪古典学派:人性自私论19世纪,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自杀犯罪等异常行为是因为社会缺乏规范和正常秩序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 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1、犯罪人(主要研究对象);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的人;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2、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四、近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义的犯罪心理学。
此书的出版,被视为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 犯罪心理结构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社会意识 (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2、强烈、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4、不良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道德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1、消极、不良的心境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需要、兴趣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一般模式(常见、典型)泛指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况。
1、故意犯罪心理结构(是犯罪结构中最常见的类型,图见p45)是以畸变的需要为核心,以反社会意识为支撑,以不良的习惯作基础,并于自身的职能条件相适应,反映出其消极的性格特征2、稳固的、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在故意犯罪中,惯犯、累犯的心理结构,属于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3、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是最常见的犯罪心理结构:典型性、普遍性)(二)特殊模式是指不常见的,非典型的犯罪心理结构模式,主要特点是:缺少犯罪的意向和明确的犯罪动机,犯罪心理不稳定,结构不完整,犯罪的目的不明确,不是为了从犯罪行为中获得利益,知识为了发泄不满情绪等。
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缺少犯罪的故意和明确的犯罪动机;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不稳定,结构不完整;3、宣泄性犯罪心理结构:犯罪目的不明确,不是为了从犯罪行为中获得利益,只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等。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状态变化(一)潜在形态(产生犯罪意向)(二)恶变形态1、外界的不良诱因是导致潜在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条件和契机2、心理系统的“整合”功能是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内部机制3、犯罪动机外化为行为是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结果(三)衰落形态第四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与特性一、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的关系结构的稳定性影响犯罪行为的发生①自觉性与非自觉性②快速性与迟缓性③可变性与难改性结构的组合状况决定犯罪行为的性质①层次性组合状况②动力性组合状况③主导性组合状况(意识主导性组合状况、个性特征主导性组合状况、心理状态主导性组合状况)结构因素的组合方式影响行为的发展变化①一主多从②多因并列③递进或递减④循环往复二、犯罪心理结构的特征(一)驱动性与普遍性(二)整体性与层次性(三)开放性与动态性(四)隐秘性与客观性(五)稳定性与可变性第三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一、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述评【只述不评】1、生物学:体型说、遗传说、生物生化因素与犯罪、神经生理因素与犯罪2、社会学:(1)文化冲突理论:主张犯罪是不同社会集团的不同文化规范之间冲突的结果。
(2)社会异常论:认为犯罪是行为人由于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氛的产物。
(3)副文化群论:主张在西方社会低阶层成员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副文化群,在副文化群中,犯罪是可以接受,甚至是值得赞赏的。
★副文化群:指持有相同思想和价值观念而又处境相同的社会成员,为了相互支持、相互保护以及相互满足其他多种需要,寻求另外一种不同的能够使自己体会到自己价值的生活方式而结成的一种群体,因其文化特征不同于社会主文化而称为副文化群。
(4)社会生态学理论:该理论把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一个城市的居民分布情况以及其他环境情况相联系,认为一个城市的某一地区的犯罪率要比其他地区高。
(5)标签理论:个体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规者的标签。
3、精神病学:病态人格说、低能说4、心理本能说:侵犯性说、利欲性说、性冲动说、权欲性说5、学习理论:(1)模仿论:认为所有社会生活的重要行为与现象均因模仿而引起,犯罪行为也是模仿而来的。
模仿法则:距离法则、上至下法则、插入法则。
(2)不同接触说;(3)条件反射论;(4)社会学习论6、多元性二、犯罪综合动因论【重点】1、定义:个体犯罪原因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整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主体内外因素所构成的,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网络结构。
2、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内外因素生理因素 年龄因素性别因素神经类型因素异常的生物学因素(一)主体因素个性倾向性因素性格结构因素:对社会现实、意志、情绪、理智控制系统的缺陷(调控系统)个性异常(个人障碍)心理因素心理因素错误的活动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有害的行为习惯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行为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大社会环境因素小社会环境因素地域因素季节因素 一般来说,性犯罪的季节性最明显,夏高冬低,随气温升降,成正比例关系。
财产犯罪冬季最高。
时间因素:昼夜周期、社会周期自然灾害因素(二)主体外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现场条件和气氛机遇 :机遇因素可以迅速诱发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取决于个人的态度情境因素(三)主体内外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1、主体外因素决定主体犯罪心理形成2、主体因素在受主体外因素影响到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
(1)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主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犯罪心理形成是特定时空条件下主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一,主体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因,意味着主体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根据,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主体的不良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心理基础,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理、心理、行为)第二,主体外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外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条件,其作用的发挥必须以主体因素为中介。
①主体外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动力;②外界环境的变化可改变已形成的特定的犯罪心理的变化;③主体外因素延缓或阻碍了犯罪心理的形成。
(3)主体内外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导致犯罪心理的形成。
三、犯罪综合动因论的要点(一)整体性1、个体犯罪原因由多种主体内外因素构成。
2、构成犯罪原因的诸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二)层次性1、个体犯罪原因是分层次相互组合的(掌握P80的图)2、个体犯罪原因可分为原因因素和条件因素、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3、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三)结构性在认识犯罪原因系统时,要注意各种因素之间的结构及其对原因整体的作用和影响。
(四)动态性个体犯罪原因是个开放系统,它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个体犯罪的原因。
(P90补充X3)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一、概述犯罪心理机制(与犯罪有关的防卫机制)包含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它是犯罪心理引起犯罪行为的工作方式与过程的总称。
主要研究:1.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与规律2.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环节和阶段问题3.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与特殊模式二、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一)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1、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于对立地位2、畸形的、膨胀的需要(二)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1、不健全人格:个体因社会化程度不足,导致偏离社会规范的个性。
2、品德内涵:克己、利他(三)萌发犯罪意向:行为人实施犯罪活动之前处于朦胧状态的冲动或意图。
(四)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1、形成犯罪动机(1)萌发阶段:初始性、模糊性、内隐性(2)过渡阶段:明确动机阶段(3)定型阶段:犯罪决意阶段(4)消失阶段:2、确定犯罪目的P.s.:犯罪动机、犯罪目的、犯罪行为的关系:(1)多数情况下,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是一致。
(2)犯罪动机相同,犯罪目的不同。
(3)有时犯罪目的相同,犯罪动机不同。
(4)犯罪动机源于需要,犯罪目的既来自需要,又受行为人个性与情境、条件制约。
犯罪行为服从于犯罪目的,是实现犯罪目的的手段。
(5)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犯罪目的的实现/受阻易使犯罪动机强化/弱化。
由于犯罪动机和目的的变化,决定着犯罪行为方式的变化。
(五)犯罪决意——行为的决定阶段1、行动手段的选择:机遇+行为人自身条件2、行动时机的捕捉:三、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一)常见模式1、渐变型:原发型、续发型2、突变型:人际冲突、回避危险、特定气氛3、机遇型:机会型、境遇型 (刺激、胁迫、从众)(二)特殊模式1、习惯型;2、朦胧型;3、变态型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具体见书p103-111)一、内外化机制概念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二)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1、认知的选择与加工机制2、模仿学习机制3、角色扮演机制4、自我强化机制(三)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1、预谋发动机制2、情境互动机制3、挫折攻击机制第五章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阶段(一)从情境与主体相互关系上划分:被动型、主动型(二)从主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划分:因社会化缺陷而犯罪的类型、因反社会态度而犯罪的类型。
(三)以主体是否形成犯罪动力定型划分:偶发型、习惯型(四)以犯罪活动在主体中的地位来划分:业余型、职业型二、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外界积极因素 惩罚的正面效应:准确性、及时性、合理性 教育与综合治理情境变化主体外因素犯罪机遇和现场条件的变化犯罪目标或侵害对象的变化被害人的态度共同犯罪人的影响惩罚的负效应外界其他影响因素个性心理结构中的积极因素 良知与罪责感的萌发需要的转换、满足与代偿条件限制:心理、生理、强制性主体因素1、 需要(强度);2、情绪;3、认识;4、 意志;5、犯罪经验;6、犯罪习惯;7、犯罪模仿;8、犯罪准备;9、生理状况主体其他影响因素三、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的概念犯罪心理形成后恶性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