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心理学-第三章 现场心理

合集下载

侦查心理学-第三章 现场心理

侦查心理学-第三章  现场心理
3. 为侦查破案提供心理学参考依据
第二节 现场心理分析的内容
一、现场心理呈现的规律: 作案人心理(外化)→作案行为(结果)→ 现场物质痕迹(物证) 反之:根据现场痕迹物证→ 重建行为过程→ 作案人心理。 即:勘验痕迹→ 分析行为 → 推测心理。
二、对犯罪人的心理分析
(一)犯罪人的作案动机 每一个行为都有动机。动机是犯罪行为的内
2)物质痕迹是心理痕迹的载体。 心理痕迹离不开现场物质痕迹,物质痕迹是心理痕迹的载 体,没有它,抽象的心理痕迹就无从表现,不能单独存在。
3)心理痕迹和现场物证痕迹可以相互印证、补充。
通过作案人的现场心理痕迹分析,再现其作案的 行为过程,按照其行为顺序、路线和动作特点,可 能更多地发现其遗留下的物质痕迹。 在侦查过程中,对两种痕迹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更及 时准确地揭示犯罪情况。
2)获取痕迹的手段不同。
物质痕迹利用感官和科学仪器,直接观察和提取; 心理痕迹靠分析来判断和推测。
3)作用不同。
物质痕迹是法定证据; 为侦查活动提供线索。
心理痕迹与物质痕迹的联系
1)心理痕迹同物质痕迹一样,都与犯罪行为相关,都是犯罪 行为的客观反映。 物质痕迹是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变化状态,犯罪行为是 犯罪心理等的外化表现,犯罪心理痕迹是对犯罪行为以及 所造成的物质变化状态的客观反映,因此它们具有一致性、 吻合性。
二、目的与作用
1.复现导致现场物质痕迹产生的作案人的行为过程 特点和心理状态。
确定现场物质痕迹(物证)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 系,从而认识作案过程,推断案件情节和性质。
2. 分析推测作案人心理。
(1) 分析作案人的动机、目的; (2) 刻画作案人的生理和个性心理特征; (3)从而正确认识案件性质。
害、杀人等; 多血质的犯罪人较易选择盗窃、诈骗等; 粘液质的犯罪人多选择贪污、走私等犯罪方式。

侦查心理学-第三节 攻心术

侦查心理学-第三节 攻心术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在2006年调查显示: 检察官方面,在其办理的案件中,只有17% 的嫌疑人没有提出遭受刑讯逼供;
在法官和律师方面,这一数字分别为11%和 1.33%;有70%的服刑人员知道与他关押在 一起的人遭受过刑讯逼供。
2. 攻心为上。
目的:破坏对方心理平衡,变被动为主动。
1)利用人的本性(或角色心理弱点) 贪:需求无限、吝啬、图利 痴:不明是非善恶、浑浑噩噩 嗔:仇恨、嫉妒、怨恼等情绪化 ……所有生命都表达了对权力的欲望 。
尼采NIETZSCHE《权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
2) 基本方法 诱之以利,心动时刻 胁之以害,毛骨悚然(庇罪胁制)。
3)方法实施的类别: 途径: 如通过言语、行为、情景(布置特别环境、听
觉、视觉、嗅觉) …… 方式: 如直白与明示(一见即知),迂回间接与暗示
多的是“事后方知”,不知不觉被人牵 着鼻子走。 可以是内心的触动、变化而外部不显。
三、方法策略
(一)分类 1、强迫蛮干。 迫使走投无路:如刑讯逼供、强制改变, 内心不服滋生反感,最后大返潮,统统 失败。
资料链接:
47.54%的警察调查对象对嫌疑人有过很多次或多 次“粗暴行为”,(有效率达40%以上)。
2、推心置腹、设身处地,信息要真,透出诚意。 “居心宜于正直、用情宜于厚道”。
3、品质基础。平时养成、自然积习,自立立人, 心诚则志专而气足。
全身心倾听对方的谈话
全身心倾听对方的谈话者被感到很亲切,有魅力,语 言也具有说服力。如何算是呢?
保持微笑。 频繁点头。 80%的时间看着对方的眼睛。 尽量和对方面对面坐交谈。侧身往往意味着“无聊,
应用:
当下弱点要害的识别:需求、利害

现场勘查心理

现场勘查心理

犯罪行为是在犯罪嫌疑人的犯罪 心理支配下发生的。犯罪心理活 动虽然是内在的、隐蔽的,但其 犯罪活动是外在的、客观的。 犯罪嫌疑人在反侦查心理的支 配下,在犯罪时虽然总想少留戒 丌留犯罪痕迹,但这种努力往往 是徒劳的。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 理活动总会通过其犯罪行为、言 语等全部戒部分地反映在犯罪现 场所留下的犯罪结果、犯罪痕迹、 遗留物中,以及被害人、证人、 知情人的记忆中。侦查人员运用 心理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犯罪现 场所留下的物品、痕迹的分析,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复现犯罪人的 犯罪心理活动,即所谓现场心理 痕迹。
SUMMER

夏花绚烂 我们在这个季节 活力张扬 激情洋溢 恣意挥洒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2
通过对犯罪现场的物质痕迹的 分析、判断犯罪人的个性特征
比如在杀人案件中,具有屠宰经验的人或懂 得人体解剖知识的外科医生的杀人,与一般 人的杀人手段则不同,所留下的物质痕迹也 就不同,反映出犯罪嫌疑人特殊的职业技能。 又比如犯罪嫌疑人行走的习惯、使用工具的 习惯,也会通过犯罪行为反映在犯罪的物质 痕迹上。习惯于左手使用工具的人与习惯于 右手使用工具的人,犯罪所留下的物质痕迹 会不同,因而通过对犯罪痕迹的分析,可以 判断犯罪嫌疑人的某些习惯。
现场勘查心理
现有 在 心 分 场 查 场意 现 理 析 勘 过 现 勘识 场 依 现 查 程 场 查地 勘 据 场 心 中 勘 工进 查 ; 心 理 的 查 作行 中 同 理 , 心 心 。自 的 时 痕 可 理 理 我心也迹以现是 心理可,使象指 理活以为侦及刑 调动使侦查其事 控规侦查人活侦 ,律查工员动查 更和人作更规人 有特员提好律员 效点了供地。在 地,解一观研现 进从自定察究场 行而22日晨5时许,武汉市江汉区一清洁女工被人用自制土 铳从后脑枕部打死,枪击距离仅20cm。3天后的清晨,江岸区一 名上班工人也死于同一作案手段。此后的6年里,汉口陆续发生6 起作案手法相同的杀人命案,其中4人死亡。刘峰开始关注此案, 他发现了凶手8次作案的共性:一是天下毛毛细雨之时;二是早晨 五六时;三是被害者不凶手并丌相识,属无社会因果关系的系列 杀人。他遂给此案定性为:典型的人格变态杀人。 1991年除夕夘,武汉某厂4名值班人员被杀,3人头颅被砍下带 走,虽作案工具换成了军用手枪,但警方锁定上述几案为同一人 所为。同期,保卫部门有夗支手枪和子弹被盗。作案觃模的明显 扩大,命案出现了分工协作,并伴有抢劫、盗窃财物,被疑为团 伙作案。此案惊动了公安部,要求武汉警方尽快破案。 刘峰夗次参不作案现场勘查,开始给这个变态犯罪者画像。他 描述道:凶手首次作案年龄在20-22岁,身高168-172厘米,体态 壮实偏瘦,牙齿排列丌整齐,未婚,凶手父母的身体状况丌好, 应属过早死亡。 几个月后,在警方的全力追捕下,凶手张明高归案。对照刘峰 的文字画像令人惊叹丌已:张犯首次作案正值2l岁,实际身高168 厘米,体态为壮实瘦型,牙齿排列丌整齐,未婚。在后来的侦查 中证实,张的父母死亡年龄均丌到60岁,他一直不姐姐生活在一 起。

浅谈犯罪现场心理痕迹

浅谈犯罪现场心理痕迹

浅谈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摘要】:作案人在作案过程中除了留下各种各样的物质痕迹以外,还会留下潜在的心理痕迹,通过现场勘查,提取遗留在现场中的各种痕迹物证,来分析作案人实施犯罪的心理过程,对于推断作案人的犯罪行为动机和目的,认定案件性质,明确侦查方向和范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物质痕迹;心理痕迹;现场勘查作案人在作案过程中除了留下各种各样的物质痕迹以外,还会留下潜在的心理痕迹,通过现场勘查,提取遗留在现场中的各种痕迹物证,来分析作案人实施犯罪的心理过程,对于推断作案人的犯罪行为动机和目的,认定案件性质,明确侦查方向和范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犯罪心理痕迹概述近年来,犯罪心理痕迹研究受到我国侦查学界的关注,不同学者给予了不同的定义,作者查阅了资料,主要观点如下:1. 犯罪心理痕迹,专指犯罪人大脑对经历过的特殊事件(犯罪)的认知及记忆【1】2.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通过犯罪行为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遗留痕迹之中的某些比较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点”【2】3.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犯罪现场客观事物形象的心理属性,或者说现场心理痕迹是犯罪人的心理要素通过犯罪行为赋予犯罪现场客观事物形象的属性【3】4.(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在犯罪现场上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犯罪心理活动的一切现象,它可以反映出犯罪分子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点【4】5.现场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和犯罪前后的心理活动,通过行为结果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物质痕迹或被害人、事主和知情群众记忆之中的某些带有犯罪意向性、一致性、典型的心理特点【5】6.犯罪心理痕迹是相对于犯罪现场中的物质痕迹而言的”它是犯罪人个性心理在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客观反映【6】7.现场心理痕迹是指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通过犯罪行为储存在一定载体上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心理活动)”【7】通过对上述不同概念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的定义之间有异同之处。

第三讲 犯罪心理刻画与犯罪现场重建(犯罪人特征描述技术-----画像技术

第三讲 犯罪心理刻画与犯罪现场重建(犯罪人特征描述技术-----画像技术

看犯罪心理第一季4 FBI,BAU

犯罪现场重建- (现场勘查、现场访问、缉捕)--心理
分析: 年龄-职业--行为习惯--和指向心理分析---
推论与分析科学只有在长期而耐心的研究下 才能获得,而人类的生命不够长到追求完善的地步。 在转而注意事物最困难的精神层面之前,追求者应 先从较熟悉的基本问题着手。碰到另一个人时,先 学习由一眼中就能辨识这人的过去,以及这人的职 业。这样的练习虽然看起来很无聊,但它能加强观 察能力,以及教人由哪里着手观察及观察些什么。 由一个人的手指甲、大衣袖子、鞋子、裤管膝部、 食指及拇指上硬化的皮肤、表情、袖口-------— 由每一件这些细节,都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个人的职 业。所有这些事合起来如果还不能启发一个有能力 的查究者,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炸弹狂;全
案例1
案例2
画像的步骤 案例二: 某学校两位教授被杀的案件90年代
内容
一、犯罪心理画像
二、犯罪现场重建(再现) 三、如何刻画?
一、犯罪心理画像

犯罪人特征剖析(criminal profiling,or offender profiling)是一个引进的术语,除了本文所用的译法外, 到目前为止还有数种译法。 犯罪心理画像 犯罪心理刻画 犯罪特征(侧写)描述、轮廓描述 犯罪人心理特征描述 地理描述
国外犯罪人特征剖析技术的具体方法
(一)FBI犯罪现场分析法(crime scene analysis) 1.输入阶段 2.决策过程模型 3.犯罪评估 4.剖析阶段 5.犯罪侦查 6.逮捕阶段

(二)戴维· 肯特(David Canter)的侦查心理学 (investigative psychology) 1.人际关系的一致性。 2.时空的重要性。 3.犯罪人特征。 4.犯罪生涯。 5. 法庭科学意识。

侦查心理学

侦查心理学

侦查心理学第一章侦查心理学概论第二节侦查心理学的方法读心术一、心理判断分析1.人的心理是可以判断分析的,人不是不可貌相,关键是谁来相。

2.人的心理是难以判断分析完全的,只能尽可能完全、准确。

3.心理判断分析的应用广泛,几乎无所不在。

4.分析判断的方法、途径多多,本课仅重点介绍。

心理判断分析(一)作用:从古到今广泛用于政治、军事、商业、企业管理以及个人生活,人际关系处理、建立威信等(二)任务:长、短判长:需求、个性特征、弱点、经历、职业特征等。

判短:目前心态、心思及情绪。

在侦查实践中:街头识别人、抓扒手;与劫持犯谈判;调查讯问中应用等。

心理判断分析(三)定义指针对某人或某事,运用心理学知识,按照辩证的观点,分析某人或某事所反映出的行为模式特点和心理活动特点。

心理判断分析二、心理分析基本途径常用的途径分析途径1、外部表现(察言观色)机理(心理活动规律):内心活动总要外化为表情、动作、姿势。

在一定范围内,内心活动将影响外部表现。

故可通过外部表现认识人的某些内心心理活动,尤其思、情、意为主的内心感受和活动规律。

①眼神―“目听”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离娄上》第十五章②面部表情―“色听”更多地反映个性。

先天性的面部表情肌联动模式。

微表情:大脑作出思考前,面部表情的瞬时快速反应(一般表情2-3秒,微表情仅4毫秒,且幅员不大如额头沟纹、皱眉、眨眼、抿嘴)。

微表情与主要面部表情,言语表达内容相矛盾,提示不自在、紧张心态-可能谎言。

热点:说话者的部分面部表情与言语表达内容不一致,与特定环境不协调。

机理与测谎仪、“马上风”同。

③姿势、动作:身势语言反映情绪及思想,也可帮助认识对象的内心活动,掌握其心理特点。

心理学研究成果:身势肢体语言表达信息大于言语的表达。

(约65%-35%)变化:更反映内心心态A.眼神变化:眼神游移不定、左顾右盼------贼眉鼠眼则有说谎可能;对象回答问题时―眼光迎向讯问者―心态情绪稳定;对象回答问题时―目光移开或低头闪躲―心中有鬼。

【刑侦 课件 幻灯】侦查讯问(第三章)犯罪嫌疑人心理

【刑侦 课件 幻灯】侦查讯问(第三章)犯罪嫌疑人心理

以上几张图据说作为美国犯罪心理测试之用。 好象静止的,但如果你跑几圈回来再看,结果会大不相同。
全套仪器
主机
呼吸传感器(胸部和腹部)
血压传感器
皮电和指脉传感器
反测谎
耦合剂(导电膏)、信号线、电源
三、影响犯罪嫌疑人心理的因素
(一)犯罪嫌疑人的自然条件。
(二)犯罪嫌疑人的社会经历。 (三)犯罪嫌疑人的犯罪经历。
过去有过违法犯罪行为而侥幸逃过责任追究的直接或间接的 经验。
因素(按序排列)
百分比 是否
你认为警察手中的证据有限,只要自己不 承认,警察就无法查清。
26.4
70.5
你认为警察没有发现你的犯罪事实,而且 也无法发现你的犯罪事实。
23.8
71.6
你认为自己干的很完满,不会有漏洞的。 20.7 75.9
1、畏罪心理产生的原因: 罪责感的压力
法律的威慑力
2、畏罪心理在讯问中的表现
(1)表情:精神恍惚,两眼无神,面色发白,口干舌燥; (2)语言:吞吐,闪烁,推脱; (3)动作:坐立不安,手足乱动,身体发颤。
3、畏罪心理的矫正方法
因素(按序排列)
你认为监狱生活很苦,你害怕蹲监狱。 你认为被抓、被判刑是没有面子的事,同时 也害怕家人为此受连累。 你想念家人,害怕判刑后见不到他们。 你特别怀念以前的生活,判刑后无法再过这 些日子。 你认为说得越多,对自己越不利。
的法 4 有 3 2 1
. . .
.
权鉴鉴

定 进
定 结
行论
补 充 鉴
的 知 情
定 或 者
权 和 申
拒侦
绝 回
讯 过
答程
的 权 利
中 对 本

Criminal Investigative Psychology(侦查心理学)

Criminal Investigative Psychology(侦查心理学)

Criminal Investigative Psychology(侦查心理学)双语教学大纲编制说明《侦查心理学》为专业基础课,适用于侦查系本科学生。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国外侦查心理学的前沿理论与相关研究,同时掌握侦查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去解释侦查过程中的各种主体的行为以及解决侦查中的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犯罪人特征剖析(Criminal profiling),讯问中的心理分析与对策(Interviewing suspects),询问证人的方法(Cognitive interview)等。

本课程以启发学生重视心理学在侦查活动中的运用为主要原则,通过对原文的研读和讲授,提高学生直接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

教学以讲授法兼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为主要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实践应用的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公安特色。

《Investigative Psychology》双语教学大纲是本课程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由赵桂芬执笔,经征求相关专家意见,并由侦查系毕惜茜审阅后,于2009年1月14日由侦查系学术委员会审定。

一、课程名称:Investigative Psychology(侦查心理学)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三、授课对象:侦查专业本科学生四、总学时数:28学时,其中讲授21学时五、教学内容:Investigative Psychology: Introduction教学目的和要求:Through teaching, students should have a clear concept about Investigative Psychology; learn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IP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area of IP. Student should keep in mind about what psychology can contribute to criminal investigation.重点与难点:The stressing point is the definition of Investigative Psychology as well as research area of IP. The difficult point is the definition.学时数:2学时主要内容:1.Definition of Investigative PsychologyDefinition from David Canter. “Investigative Psychology covers all aspects of psychology that are relevant to the conduct of criminal or civil investigations.”Broad and Narrow perspective:Broad one is a term encompassing all the ways that psychology can be used or integrated with the processes and procedures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Narrow one is a term referring to methods of identifying key features of a crime and the likel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petrator.The relationship with Forensic Psychology: Investigative Psychology is the subfieldof Forensic Psychology.Ours perspective: Narrow definition: a subject that focuses on the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and it‟s regularity w hich are related to investigators in the proceeding of investigation. Broad definition: a subject that focuses on the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regarding with all individuals who might be involved in the proceeding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2.The development of IPIntroducing the lasted research method and research outcome of the Center of Investigative Psychology in Liverpool University.3.Research area of IPPolice psychology; Criminal profiling; Interrogation; Interviewing; Negotiation in hostage taking; Psychological autopsy.4. SummaryChapter 1: Early approaches to profiling教学目的与要求:Help students recognize the evolution of the approach of criminal profiling. Students should know about the assumption and functions of profiling. 重点与难点:Focus on the assumption and functions of profiling. The assumption about profiling is the difficult point.学时数:4学时主要内容:Overview1.The definition of profiling1.1A process by which “offender characteristics can be deduced from a detailedknowledge of offence characteristics”.1.2When is Offender Profiling used?In general applied for serial cases, typically for serious crimes when the suspect is unknown. Nowadays, it has also been successfully used with less serious crime e.g.arson and burglary2. The function of profiling2.1Deduc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unknown offender2.2Understanding an offender‟s behaviour and/or future level of threat to others2.3Giving advice to officers on how to interview a suspect2.4Determining whether offences are linked through analysis of their behavioural characteristics.2.5Geographical profiling, which can be used to narrow down the search area of offender.3. The history of profilingThree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filing: Observation; Classification; Knowledge about Criminals and their Actions.4. The assumptions of ProfilingThe rational relies on the uniqueness of experience & different personality types will be reflected in lifestyles & behaviour. This leads to assumptions about profiling:4.1 Co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me scene and offender‟s personality: the crime scene reflects the personality4.2 Personality will not change. We can infer the behavioral pattern of offenders in their daily lives.FBI’s Profiling Approaches1.The early research method of the FBI‟s profiling system.The early work was carried out at the FBI…s Academy in Quantico, Virginia in 1970‟s.From it‟s ownofficers‟ experience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serious sexual assault and murder, They also carried out extensive interview with some 36 convicted serial murderers.2. Profiling approach2.1 Information needed for profilingInclude a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attacks themselves, a study of the nature of the attacks themselves, consideration of any forensic evidence, c areful consideration of the medical examiner‟s report,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ype of victim selected.2.2. Profiling sequenceSix Steps: Profiling Inputs; Decision Process Models; Crime Assessment; Criminal Profile; Investigation; Apprehension3. Serial Killers- Typologies3.1Early classification3.2Other classifications: selfish vs. unselfish rapists.3.3Further classification of rapists: Power reassurance type vs. power-assertive type;Anger-retaliatory type vs. Anger-excitement type.4.The functions of categorization might have4.Functions of categorization might haveA ver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offence and the circumstances surrounding it would reveal a great deal about the type of offender who committed a crime. Meanwhile,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interviews with these types of offenders is of considerable value to investigating officers.5.SummaryChapter 2: Investigative psychology and the work of David Canter教学目的与要求:Student should know that Canter‟s research is based on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 and knowledge; understand Canter‟s approach of profiling andnarrative theory. Further, Students should know about the operative aspects of geographical profiling, and can do criticism about David Canter‟s approach.重点与难点:Focus on profiling approach, i.e., five-step model as well as geographical profiling. The difficult part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sychological underpinning.学时数:6学时主要内容:Overview of Five-step Model1.The psychological underpinning of Canter‟s work2. Narrative TheoryNarrative theory is based on the way in which we live our lives according to …scripts‟ which help us to make sense of the world. Our inner-narratives dictate the way in which we deal with people and situations, in both criminal and non-criminal interactions.3. Canter‟s approach of profiling-Five steps model3.1 Interpersonal coherence.Refers to the way in which people adopt a style of behaviour when dealing with others.3.2 Criminal characteristics. Distinguishes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crime.Allows researchers and investigators to establish the …type‟ of offender they are looking at.3.3 Criminal career. Criminals will operate in a consistent way, but will also learn and adapt3.4. Forensic awareness. Means prevention or removal of evidence, such as DNA or fingerprints.3.5 Time and place. Draws o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Canter’s Work on Crime Loc ation1.Canter‟s work on crime location: Geographical ProfilingGeographical profiling is based o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rinciples. The rationale is that majority of offenders operate in limited space and in areas in which they are familiar. The objective is to predict offender‟s home base from crime scene locations.2.The understanding of Mental MapMental maps are intern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external world, and are unique to each individual.The reason why the study of mental maps might be important is that each criminal will have their own mental map of the area in which they live and operate.3.Circle hypothesisCircle theory does apply to most cases of serial rape and homicide but not to all such cases and also not necessarily to other types of crime.4.Rossmo‟ work on geographical profilingRossmo has done som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me types and travelling distance, and come up with his theory. His techniques are particularly appropriate to serial offending, esp. that involving violent and sexual crimes.5.Concluding commentsProfiling is not a diagnosis or penal classification: profiling typically cannot identify an individual but can give insight into the general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son responsibleCase analysis about serials killer in China1.Introducing a serial killer named Hongjun Yang in Jilin province as well asZhihong Zhao in Leimeng Province.2.Describing their behavioral patterns while committing killing.3.Analyzing their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socialpsychology and psychoanalytic theory as well as other theories can be applied.Chapter 3: Interviewing Suspects教学目的与要求:Students should know about the role of psychology in the proceeding of interviewing suspects;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 of investigative interviewing in UK; learn the attribution of suspects and the effects.重点与难点:Focusing on the deception detecting and false confession, as well as the attribution of suspects, which is also the difficult part.学时数:4学时主要内容:1.The role of psychology. Suspect interviewing is an area in which the application of findings from psychological research may be appropriate.2. Investigative interviewing. Focus on the principle of investigative interviewing3. Attribution of suspectsIf one takes the typical scenario of an interview with a suspect it may be possible to see what attributions might be made.3.1Common attribution of suspects: the police have a reasonable suspicion that theperson has committed an offence; The suspect was found near the scene of a crime or because he or she matches the description given by a witness; The suspect has previous convictions for the same type of crime, then the police may already havecome to believe that the individual is more than likely responsible.3.2In such attribution, the police may approach the interview itself with such belief:that the person has committed the offence in question and that the purpose of the interview is simply to persuade him/ her to admit involvement in the crime.4. Identifying those who are lying4.1 Oxford claims that 'suspects usually lie in order to avoid guilt or criminal proceedings'.4.2 Vrij suggests that there may be some advantage in training police officers to look for such indirect measures of deception rather than have them rely on their stereotypical (but often incorrect) assumptions about the behaviour of liars.5. False confession5.1 The cause of false confession.5.2 A confession has a compelling influence on jurors and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convict on the basis of a confession than anything else.6. Types of confessionGenerally, the classification is based on the motive of confession, include following types: to achieve fame or notoriety, to assuage guilt feelings, to protect another individual, from an individual confusing fantasy with reality, etc.5 .who is most likely to confessionGudjonsson has attempted to identify the sort of person who is most likely to be coerced into making a confession. He has developed a scale of interrogative suggestibility which he claims can separate out those more likely to confess from those who are less likely to do so.Chapter 4: British and American Interrogation Strategies教学目的与要求: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rogation and confession, thus, they would know why false confession are easy to be happened. Students should know interrogation principles that applied in UK and it‟s rationale, also, they should examine the basic pattern of interrogation and its rationale. Interrogation training can be learnt as a common sense.重点与难点:Focu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rogation and confession as well as the feasibility of new interrogation principle in UK, the nine steps of Reid‟s techniques. The difficult part is the nine-step techniques.学时数:6学时主要内容:1. Understanding of interrogation and confession1.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rogation and confess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rogation and confession are as follows: A critical stage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 A closed social interaction; A confession is likely to be unreliable by its nature.1.2 How to understand “a closed social interaction”2. Interrogation principles have been change in UK2.1Two kinds of changes: Defensive lawyers have presented; using an audio or video tape to record the course of interrogation.2.2 The principle of the acceptance of confession has been changedFrom voluntary to reliability3. The change is slowThe t ransition from coercive questioning practices to a new ethos of “searching for the truth” has been difficult for some police. The cause is that “Openness” may be odds with the very adversarial nature of the criminal law and the police culture.4. Police interrogation in AmericaPolice interrog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 in stark contrast to the legal system in England, deception is considered by the American police, also, the courts play a natural part of detecting. The law in US always supports police deception.5. Interrogation training5.1 US police are permitted by the courts to engage in trickery and deception and are trained to do so by the police organization.5.2The training is generally carried out by outside commercial training organizations.6. Police Interview Techniques: (Inbau, Reid, Buckley & Jayne (2001). USA.)Reid Technique6.1 The goal of interrogation, is to breaks down denials and resistance, to Increases the suspect‟s desire to confess.6.2 Categorisation. Two types of suspect: Emotional: remorse –sympathetic approach; Unemotional: no remorse –factual analytic approach that appeals to common sense & reasoning.6.3Nine stepsPre-interviewD irect positive confrontation: interviewer presents his …absolute certainty‟ of guilt.Theme developmentHandling denials. Repeated denials give suspect advantage. Interruption advocated.Overcoming objections. In guilty suspects denials tend to become objections.Procurement and retention of suspect‟s attention. E.g. move close, make eye contact.Handling susp ect‟s passive mood. This is a psychological state that precedes confessionPresenting an alternative question. Give a highly incriminating account followed by a face-saving one.Suspect orally relates details of offence (post confession).Converting oral confession into written one. This should be done quickly to preventretraction.6.4 Problems with Reid methodThe problem is that the validity of this method is not backed up by empirical support. The technique mainly relies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police are good at detecting deception.Chapter 5: Cognitive interview教学目的与要求:Students should know the concept of cognitive interview, mastery of the techniques of cognitive interview.重点与难点:Focus on the techniques of both cognitive techniques and its enhanced version. The difficult is the theory that supports this interviewing approach.学时数:4学时主要内容:1. Discuss importance of the Cognitive Interview1.1The elicitation of complete and accurate witness accounts may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a case is solved1.2The need to identify and develop techniques that police investigators can themselves use in questioning witnesses1.3To use memory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iques2. Cognitive Interview Techniques2.1Context reinstatement2.2Report everything2.3Change order2.4Change perspective3. The Enhanced Cognitive Interview3.1Greet and establish rapport3.2Explain the aims of the interview3.3Context reinstatement3.4 Initiate free report3.5Witness compatible questioning3.6Recall in a different order3.7Change perspectives3.8ClosureChapter 6: Person perception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教学目的与要求:Recognize the three factors influencing perception. Through self assessment, gain insight on how one‟s own perception impacts understanding of people and situations重点与难点:Focus on the factors impression formation and related factors. The confusion part is how to form objective impression about suspects.学时数:2学时主要内容:1.Perception1.1Factors Influencing Perception1.2 Impression formationWhenever an individual meets someone for the first time they tend to form an immediate impression of that person. We often form impressions rather quickly, sometimes without any direct evidence.Key factors: Facial appearance; Hairstyle and clothing; Physique; Voice and speech style.2.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NVC)2.1The importance of NVC in an officer‟s decision-making.When questioned, the suspect may well deny any wrongdoing but the officer may be justified in examining other signals that being given off whilst the denial is being made.The officer may use age and race as early filtering devices when deciding who to stop on the street, NVC may also alert the officer that the person appears to have something to hide.2.2Some significant clues: Gestures; Posture; Eye contact and other speech regulators; Gestures 4.SummaryChapter 7: Attribution, prejudice and stereotyping教学目的与要求:Student should know 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theory and the attribution errors; recognize factors that are used to the advantage or detriment of understanding others.重点与难点:Focus on attribution theory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policing. the confused part is the prejudice and stereotyping.学时数:2学时主要内容:1.Attribution Theory1.1internal vs. external attributionA person tries to determine whether another person‟s behavior is caused by internal or ex ternal factors. This is conditioned by three attributes: consensus in behavior; consistency in behavior; distinctiveness in behavior.1.2 Other attributions1.3 Attribution Theory Errors2 Prejudice and stereotyping2.1Prejudice and policing2.2 Stereotyping: Judging someone on the basis of one‟s perception of the group to which that person belongs.3. Ethnocentrism and social identity theory4. SummaryWe need to study perceptions in a systematic manner to improve our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教学安排表:考核方法:主要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口试、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平时成绩应占一定比例。

犯罪现场心理分析的途径

犯罪现场心理分析的途径

犯罪现场心理分析的途径侦查办案实践中,办案人员必须在现场勘查的基础上,对现场发现、提取的痕迹物证进行分析研究,弄清案件性质和特点,明确侦查范围和方向,最终确定侦查破案的途径。

这种分析过程实际上就包含了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的过程。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是依据犯罪心理学原理,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犯罪行为人在犯罪现场所遗留的物质痕迹(包括现场任何一个有证据作用或无证据作用的痕迹)进行分析,推断特定物质痕迹所折射出的特定心理痕迹,从而推断犯罪行为人作案动机、目的、作案时的心理状态、可能有的典型个性及生活经历,为明确侦查范围和方向提供依据。

一、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的重要性侦查破案,最终目的是要弄清案件事实真相,使犯罪分子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

要达此目的,必须有确实、充分的证据,而证据的获得,又需我们通过一定的途径去寻找。

在刑事侦查中,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收集证据的一些合法途径,这些途径对收集犯罪物质痕迹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面对当今日益复杂化、暴力化、智能化的犯罪状况,我们有时很难找到确实、充分的证据来证明案件事实真相。

因此,国际、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包括实际部门的工作人员试图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查找犯罪嫌疑人。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案件的侦破中不仅行之有效,而且为寻找犯罪嫌疑人找到了一条捷径。

二、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的可能性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完成的,而人的一定的心理又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影响形成的,因此人的一定的行为能反映出人的特定的心理状态、个性乃至整个人的面貌。

犯罪行为是犯罪主体对犯罪客体的作用,因此总要形成一定的物质痕迹,而犯罪行为人在现场留下的物质痕迹,是其犯罪行为、犯罪心理及其他心理的外化表现。

所以,犯罪现场痕迹中一定隐含着相应的心理痕迹。

它是犯罪行为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是事物发展联系内在逻辑的充分体现,也是现实的一种客观存在。

侦查人员在侦查过程中的心理

侦查人员在侦查过程中的心理

侦查人员在侦查过程中的心理侦查人员在侦查过程中的心理侦查活动是司法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揭露和证实犯罪。

在侦查活动过程中,侦查人员根据侦查工作的需要,自觉进行自我心理调控,并针对犯罪嫌疑人及其他与犯罪有关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实施相应的侦查心理对策,有助于提高侦查实践活动的效率。

侦查活动是在侦查人员的一系列心理的支配和调节下进行的。

侦查人员对于自己在侦查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首先要有自觉的认识,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控,从而保证侦查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侦查人员在侦查过程中的认识犯罪嫌疑人及其犯罪活动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在案件未侦破以前,却是隐蔽的。

必须通过刑事侦查人员的认识过程,才能揭露和证实隐蔽的犯罪嫌疑人和犯罪事实。

因此,侦查人员在侦查过程中的认识活动极为重要。

人的认识是通过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对客观事物由表面现象到本质和规律的主观能动的反映过程。

侦查破案过程也是一种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

认识时间的紧迫性。

侦破工作是一项时间性十分紧迫的工作,必须抓住犯罪现场尚未被破坏、犯罪痕迹清晰、脏物尚未脱手、罪证尚未销毁、犯罪嫌疑人尚未远逃、被害人和证人的记忆清楚等有利时机,侦破工作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否则,如果贻误破案良机,则会事倍功半,给侦破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认识的间接性。

侦查工作是由已知的犯罪结果,追溯过程,查找、确定犯罪嫌疑人的间接认识过程。

认识对象的隐蔽性。

犯罪嫌疑人为了逃避侦查,在作案前、作案中和作案后,一般都作了充分的反侦查的心理准备,实施各种反侦查的措施。

如制造各种假象,编造各种谎言,与同伙订立攻守同盟;破坏现场,消灭作案痕迹,毁灭罪证;或贼喊捉贼转移侦查人员的视线等。

这就给侦查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往往使侦查人员对案件的认识陷入某些误区。

因此,侦查人员在侦查活动中,自觉进行心理的自我调控,避免认识的误区是非常重要的。

(一)侦查人员在侦查过程中的注意侦查活动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十分紧迫而细心的工作,在某一个环节上出现认识的疏忽或错误,都会使侦查工作走上弯路而贻误侦查的有利时机,造成工作的困难或失败。

简述犯罪现场心理的运用

简述犯罪现场心理的运用

论现场心理痕迹的运用内容摘要理论上犯罪现场有两种痕迹,物质痕迹和心理痕迹。

其中,心理痕迹能客观的反映犯罪人的客观心理意识和活动。

探明犯罪人的心理意识,一方面有利于案件的侦破,另一方面心理意识也是法律定罪量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

因此,对现场心理痕迹的观察研究是侦察过程中必要的步骤。

关键词犯罪现场心理痕迹侦查运用正文任何的犯罪行为都会留下痕迹,有有形的物质痕迹和无形的心理痕迹。

心理痕迹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无形的心理特点通过犯罪行为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的有形痕迹之中, 客观地反映了犯罪人的心理意识和心理活动。

心理痕迹是寓于物质痕迹的,但它的作用不同于简单的物证。

物证是指向犯罪人和犯罪行为的联系,心理痕迹则是串联起物证的导线,导线接通,物证的存在才有意义。

没有心理痕迹的研究,物证也只是零碎的单个物件而已。

所以在侦查案件过程中对心理痕迹的有意识的收集是必要的。

一、犯罪心理痕迹的概念佐罗在“劫富济贫”之后总会留下“Z”字剑痕以表达“此事是我所为”的英雄主义;初次入室盗窃的盗窃犯开锁的痕迹会比较混乱和模糊,因为初次犯案,内心的激动和紧张;纵火惯犯通常为男性并且对火焰有较大的喜好。

事物总是共性和个性的存在,犯罪人也一样。

同一类型的犯罪人,总会有相似的心理意识,也就会在相似意识的主导下做出相似的行为,从而留下相似的心理痕迹。

所谓犯罪心理痕迹就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犯罪心理痕迹的研究基于心理学理论,心理学上认为,人的性格具有稳定性。

犯罪心理也是心理学的一个部分,所以同样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例如强奸杀人犯还将死者的衣服穿好,表现出了一种忏悔和惊慌的心理痕迹,初犯通常就有这样的心理状态。

随着犯罪行为成功次数的增多,犯罪心理对犯罪人的个性心理影响的程度就会加深,稳定性会更强,从而形成相似度非常高甚至是一样的犯案手法,又会留下同一性更强的犯罪心理痕迹——这样的犯罪人称为惯犯。

心理学的犯罪现场揭秘罪犯心理与犯罪动机

心理学的犯罪现场揭秘罪犯心理与犯罪动机

心理学的犯罪现场揭秘罪犯心理与犯罪动机犯罪是社会中的一种严重违法行为,了解罪犯的心理与犯罪动机对于犯罪预防和侦破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透过对犯罪现场的揭秘来洞察罪犯的心理和动机,从而推测犯罪的动机和可能性。

一、犯罪心理的揭秘心理学通过对犯罪现场的细致观察和分析,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

例如,犯罪现场的物证、笔迹分析、语言使用等可以揭示罪犯的思维方式和情绪状况。

同时,对罪犯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等生活背景的调查也有助于理解罪犯的心理构造。

研究发现,心理异常在许多犯罪案件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因其疾病而失去对行为后果的判断能力,导致犯罪行为。

心理学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疾病与犯罪之间的关系,并为相关患者提供帮助和治疗措施。

二、犯罪动机的揭秘了解罪犯的犯罪动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防范犯罪行为。

心理学家通过对犯罪现场的调查和心理分析,能够揭示罪犯的动机。

比如,对于杀人犯而言,动机可能是出于报复、财富、权力或心理斗争等因素。

了解这些动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潜在的犯罪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

犯罪动机研究也发现,个体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对于犯罪动机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贫困和社会压力可能成为一些人犯罪的动机。

心理学家通过对罪犯的背景和心理调查可以揭示这些潜在的动机因素,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预防类似的犯罪行为。

三、心理学的监狱改造心理学在监狱改造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罪犯的心理评估和心理疗法,心理学家能够帮助罪犯改正错误,重新融入社会。

监狱内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也能够帮助罪犯面对内心的问题和挑战,并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以便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心理学在犯罪预防和改造中的应用帮助我们为罪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总结:心理学在犯罪研究中的应用逐渐被重视,揭示罪犯的心理与犯罪动机对于犯罪预防和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犯罪现场的观察和分析,心理学家能够揭示罪犯的心理状态和动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现象,并为预防和解决犯罪问题提供参考。

侦查心理学范围

侦查心理学范围

侦查直觉:侦查直觉是指侦查主体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侦查事物的本质、原因、规律性等等的近似猜测的一种直接迅速的认识。

侦查灵感:侦查灵感是侦查人员在侦查过程中,对于某些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由于受到某些相关事物的启发,一下子豁然开朗,在一闪念间使问题得到明确解决的思维过程。

表达性犯罪动机:促使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是行为人为了满足自己情绪情感的需要,而不是追求某种具体的利益。

工具性犯罪动机: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广义的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指犯罪现场客观事物形象的心理属性,即心理要素通过人的行为赋予犯罪现场客观事物形象的属性,包括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现场而引起的一切能揭示犯罪心理的现象和状态。

狭义的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指犯罪人在犯罪现场实施犯罪行为时,通过遗留在现场的有形物质痕迹或相关人员的记忆、描述以及犯罪人自身犯罪心理发生、发展、变化过程而表现出的犯罪人特定的、一致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犯罪现场物质痕迹:犯罪现场物质痕迹是指作案人在犯罪活动中造成物质环境的一切动乱印记、迹象等,它包括现场上物质和物体的增减,位置的移动,结构被破坏等各种变动迹象,同时还包括作案活动中声音、光亮、烟雾、颜色、气味等现象。

倒射意志:(倒摄抑制)当先前的记忆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受到其他活动或刺激的影响,记忆力逐渐减弱的现象,就称之为“倒摄抑制”。

无意识迁移: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 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

这些原始冲动、本能多数不容于风俗、习惯、道德、法律而被压抑到意识阂之下而成为不被意识到的潜意识。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 被压抑的潜意识总是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用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而获得满足。

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的增强,许多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处在一定的“压抑”状态下。

人们把潜意识的真实欲望不断压抑,这种压抑一旦得不到排泄,就会引起紧张不安感。

错证:(我的理解)在诉讼中,证人对自己感知的事物,出于各种动机,以自己的主观想象去连结表象中不清晰的地方,或者信口提供他根本就不知道的情节。

现场心理分析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

现场心理分析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

变, 所谓“ 江 山易改 , 秉性难易” , 由此反映在犯罪现场有形
痕迹背后的心理痕迹也是相 对稳 定的, 能够 比较真实地反
嫌疑人 的现场犯罪心理刻画如下: 1 . 犯罪现场床铺 上遗 留大量血迹 , 而床铺旁光滑的木
客 观 事 物 的心 理 属 性 。 现场心理广义上应包括犯罪现场心理 ( 痕迹) 、 受 害人
现 场 客 房 门及 锁 均 无 异 常 , 室 内靠 北 墙 放 置 有 东 西 排
列 的两 张 床 。东 侧床 上有 一 白色被 子 , 被 子 东 南 角 上 发现
有擦拭血迹 , 在被子下的床上中部有一处血迹 ,血迹 范围
2 0 1 3年 2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Hu be i Un i v e r s i t y of P ol i c e
F e b. 201 3
N O. 2 Se r . NO . 1 37
第2 期 总第 1 3 7 期
现场 心理分析在 刑事侦查 中的作用
任 红春 , 周 春 , 唐 国锋
( 1 . 重庆警察学 院 侦查系 , 重庆 4 0 1 3 3 1 ; 2 . 重庆市渝 中区公安分局刑警支 队, 重庆 4 0 4 1 0 0 ; 3 . 重庆市九龙坡 区公安分局刑警支 队, 重庆 4 0 4 1 0 0 )
【 摘

要】 现 场心 理 分析 是犯 罪 现 场分 析 的一 项 重要 内容 。 准 确分 析 现场 心理 有 助 于确 定侦 查 方 向和 范 围 , 对进
中 引起 的主 客 观 环 境 变 化 , 都 能 反 映 犯罪 人心 理活 动 和 个 性特 点 。犯 罪 现 场 心 理 痕 迹 既 以一 种 抽 象 的、 潜 在 的形 式

侦查对策心理

侦查对策心理

侦查对策心理侦查对策心理侦查人员在揭露、证实犯罪的侦查活动中,除了采用科学技术手段以外,针对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心理对策,有助于提高侦查工作的效率。

一、现场勘查心理现场勘查心理是指刑事侦查人员在现场勘查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

研究现场勘查心理,可以使侦查人员更好地观察、分析现场心理痕迹,为侦查工作提供一定的心理依据;同时也可以使侦查人员了解自己在现场勘查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从而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控,更有效地进行现场勘查工作。

(一)侦查人员对现场勘查的心理准备现场勘查是侦查工作的首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

在现场勘查中,对现场观察是否客观、全面、准确,将直接影响对案件侦查范围、方向的正确判断和侦查计划的制订。

因此,侦查人员在进行现场勘查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首先,要明确认识现场勘查的重要性,才能引起对现场勘查的高度重视,在具体的勘查工作中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全面、细致、客观的观察。

其次,要学习并通过训练和实践掌握有关现场勘查的知识和技术,不断积累现场勘查的经验。

(二)侦查人员在现场勘查中的自我心理调控侦查人员对犯罪现场中的犯罪痕迹、遗留物等的感知是否全面、客观、准确,取决于侦查人员在现场勘查中对自身注意与观察的自我调控。

侦查人员在现场勘查中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并且根据现场勘查的需要,适当掌握注意的范围,合理分配注意,及时转移注意,才能保证观察的全面、客观、精细与准确。

不同类型的犯罪现场,其注意与观察的内容与重点有所不同。

因此,侦查人员在现场勘查中要自觉地对自己的注意与观察进行调控,排除各种干扰,使观察中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器官都能积极进行活动,以保证感知的客观、准确、全面,不加主观臆测,杜绝产生错觉。

特别要注意观察中由于受个人兴趣、需要、情绪的影响,出现片面性,从而造成判断的失误。

比如在观察高度腐烂的尸体时,往往产生消极情绪的不良影响,这时就需要侦查人员意志的控制与调节,防止由于敷衍、草率造成观察的失误。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途径分析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途径分析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途径分析【摘要】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现场留下的心理痕迹,通过分析这些心理痕迹可以帮助警方还原犯罪过程,找到嫌疑人。

本文从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定义和特点、表现形式、追溯途径分析方法、对犯罪现场重建的意义以及在犯罪案件侦破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分析。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追溯途径分析对案件侦破起到关键作用,未来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研究的方向是提高心理痕迹分析技术和应用。

研究心理痕迹可以加强案件侦破,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是犯罪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途径、分析、重建、侦破、研究、意义、帮助、未来、定义、特点、表现形式、方法、案件、研究方向1. 引言1.1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途径分析的重要性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途径分析的重要性在于其在犯罪案件侦破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犯罪者在犯罪过程中留下的心理痕迹、痕迹和迹象,它包含着犯罪者的思想、情感、动机和行为方式等信息。

通过对这些心理痕迹的分析和追溯,可以帮助警方深入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从而更准确地确定犯罪嫌疑人,加快案件侦破进度,提高侦破效率。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途径分析还可以为犯罪现场重建提供重要线索,帮助警方还原案发现场的真实情况,为案件侦破提供更加准确的方向。

通过对心理痕迹的分析,可以深入挖掘犯罪者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为预防类似犯罪提供重要参考。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途径分析对于提高案件侦破效率、促进社会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特点和追溯方法,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重要资源,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研究背景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途径分析是犯罪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对犯罪现场的心理痕迹进行追溯分析,可以揭示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作案动机和行为模式,为案件侦破提供有力的证据和线索。

在现代社会,犯罪案件日益复杂多样化,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和研究已成为刑事侦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案件的日益复杂化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形形色色的新型犯罪,因其高度的隐蔽性、组织性及高超的反勘查手段,对传统的犯罪现场勘查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犯罪现场勘查分析的实践发展趋势来看,科学地认识犯罪现场勘查分析的转变,深入探讨犯罪心理学在犯罪现场分析中的运用,是一项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犯罪现场是犯罪信息的载体, 犯罪人在犯罪现场不仅可能留下痕迹物证, 而且还会留下心理痕迹, 它隐含着一定的犯罪信息, 反映了犯罪人在作案时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及犯罪动机和目的。

在现场勘查中对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等进行心理分析, 可以帮助侦查人员有效的发现和获取有价值的犯罪信息, 对于确定案件性质和特点, 明确侦查范围和方向, 确定犯罪嫌疑人等具有重要意义(冯雅君,2006)。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时外显出来的、通过犯罪行为的结果间接反映犯罪现场遗留物品中的可反映犯罪嫌疑人主管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痕迹。

运用心理痕迹、心理分析这一侦查手段,可以准确刻画作案人的心理特征,并划定侦查范围、明确侦查方向、圈定犯罪嫌疑人(何翠芳,2002)。

一、心理痕迹的特征(一)抽象性。

犯罪心理痕迹是对犯罪物质痕迹的一种比喻说法,它实质上是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在物质痕迹上的一种反映。

它区别于物质痕迹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自身的抽象性,是一种观念性的犯罪人特征集合体,只能通过侦查人员以观察、感知、分析等主观方式来加以把握,而不可能像直接提取犯罪物质痕迹那样对其进行处理。

(二)间接性(被反映性)。

犯罪人实施某种犯罪行为,必然会有相应的主观意识的指引.对于一种抽象的个人意识思维,我们无法直接把握,但是犯罪物质痕迹为我们把握犯罪人的主观心理状态提供了可能性。

犯罪物质痕迹是犯罪心理痕迹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犯罪心理,就必然会在犯罪现场留下相应的犯罪物质痕迹。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种反映性并不局限于一对一的对应,而可能出现交叉,即:(1)一种物质痕迹反映多种犯罪心理痕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仰型动机。
矛盾纠纷型动 机(占54.22%)
具有这些动机的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又表现为预谋犯罪和激情犯罪两
种形式。郑州市2006年以来至2012年底破获的855起命案中,预谋犯罪285起, 33.33%;激情犯罪570起,占66.67%。
根据案件现场判断动机和需求的方法:
1.现场明态痕迹与心理痕迹一致时,根据明态 痕迹就能够判断动机和需求。
害、杀人等; 多血质的犯罪人较易选择盗窃、诈骗等; 粘液质的犯罪人多选择贪污、走私等犯罪方式。
即便是同类型犯罪,不同气质的犯罪人也会采用 不同的犯罪手段。
胆汁质的杀人者多采用暴力式、激情式; 抑郁质的杀人者则多采用投毒、暗下毒手等手
段。
但是,抑郁质的人,在对自我的高度控制崩溃的 时候,可以出现严重的暴力犯罪,而且在作案 手段上表现出异常的残忍性。
美国FBI心理画像专家Holmes指出八种最适合心理画像的犯罪形态: 虐待折磨之性攻击行为; 切割摘出内脏之凶杀案件; 死后之肢解尸体行为; 缺乏动机之纵火案件; 色欲及切断手足之谋杀案件; 仪式主义(行为惯技)之犯罪; 强奸案件; 恋童癖。
通常,心理画像技术对于犯罪过程显现出特定而稳定
2、犯罪人的兴趣、爱好。
个人的兴趣与爱好往往能够反映在现场遗留及缺失 物品中。
如专抢盗照片、邮票和文物;没有带走的物品;系 列案件中的犯罪人为纪念意义的收藏、保留。
如嗜好烟酒毒对相应物尤感兴趣。
3.犯罪人的智力、能力和认知水平。
犯罪人的行为方式、手段及其类型反映能力水平。 实施诈骗需要动脑筋、研究保护人心理、能说会
2)获取痕迹的手段不同。
物质痕迹利用感官和科学仪器,直接观察和提取; 心理痕迹靠分析来判断和推测。
3)作用不同。
物质痕迹是法定证据; 为侦查活动提供线索。
心理痕迹与物质痕迹的联系
1)心理痕迹同物质痕迹一样,都与犯罪行为相关,都是犯罪 行为的客观反映。 物质痕迹是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变化状态,犯罪行为是 犯罪心理等的外化表现,犯罪心理痕迹是对犯罪行为以及 所造成的物质变化状态的客观反映,因此它们具有一致性、 吻合性。
犯罪人的受教育程度。 尤其是有遗留文字、字条的案件; 抢盗物品,如书籍种类、电脑游戏碟片、港台明 星画册反映兴趣雅好,间接反映教育、年龄等; 其他的辅助判断标准,如作案的设计策划复杂程 度,犯罪的类型(采取电脑窃取、伪造、诈骗或 走私、操纵股市等智力犯罪)。
4.犯罪人的气质特点
一般认为: 胆汁质的犯罪人易产生暴力犯罪,如抢劫、伤
的心理行为特征,或精神病理特征的犯罪嫌疑人较为有效。
二八定律(少数人做了大多数案件)
美国监所犯罪人群中,因为人格缺陷犯罪的约占 40%,一旦犯罪就不止一次,他们做了90%的 案件。
宾大追踪40年的研究也发现5%的犯罪人如惯偷 扒手几乎终生为业。
绝大多数的犯罪人不是系列性作案,但绝大多数的 犯罪却是系列犯罪人所为。系列杀人案作案被害人 少则3人,多则30人,平均24人。
第三章 现场心理
第一节 概述
1.犯罪心理画像定义
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的 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 过程以及心理特点进行分析,进而通过文 字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活动征 象的描述。 对犯罪人的行为和心理特征的描写刻画。
美国联邦调查局利用人类行为科学和实用心理学 的原理,将大量刑事犯罪案件现场中反映出的心 理痕迹进行分析、评估、标定,并在美联邦调查 局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建立相应的模式,通过这 种计算机模式对杀人、强奸案,尤其是对系列杀 人案和强奸案的罪犯进行个性心理分析,从而给 罪犯心理画像,缩小侦查范围,其成功率在 60%左右。
道;偷盗行为需要眼好、手快、反应灵活,即观 察、思维和行为能力。 特殊能力(专业/职业)。如解剖、医药、电脑、 驾驶、攀登、开锁匠盗保险柜等。
认知水平:有的盗窃犯罪现场凌乱不堪,有明 显翻动过的痕迹,但是应该发现的金钱和较为 贵重的物品却没有被发现拿走,说明犯罪人注 意范围较为狭窄、粗心。
作案现场的混乱往往说明犯罪人思维混乱、计 划性差等。
2.犯罪行为人伪造、伪装现场痕迹掩盖心理痕 迹时,要认真研究现场伪装情况、造成的行为结 果及损伤情况,从中判断犯罪行为人真正的犯罪 动机和需求。
(二)犯罪人知情特征
与被害人是否熟悉、相识及是否熟悉犯罪现场。 表现为:作案时间恰当、地点合理、目标准确
等。还有被害人解除戒备心理行为;心理痕迹 是信任;对被害人眼睛、十指的破坏;被害现 场的水杯、烟头、瓜果等的摆放反映互动特征。 注意:反复长期的踩点可改变知情特征。
3. 狭义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概念
是指犯罪人在犯罪现场实施犯罪行为时: 通过遗留在现场的有形物质痕迹; 相关人员的记忆(描述); 犯罪人自身犯罪心理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
表现出的犯罪人特定的、一致的、典型的心理 特征。
4、心理痕迹同物质痕迹的关系
区别
1)存在形式不同。
物质痕迹以物质实体的形态存在和表现; 心理痕迹抽象地、隐含地存在于记忆和物质痕迹中。
职业习惯:如果长期从事某种稳定的职业,人 会形成特有的该职业习惯(素质)。不仅有利 于其从事其职业活动,而且会反映在日常生活 中。
表现为具体行为动作特征、 习惯用语,也包括 宏观的处世原则、分析问题的观点、解决问题 的方法、风格等方面。
(四)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作案时的情绪状态,是否紧张慌乱甚至恐 慌,是否刻意伪装伪造现场,结合犯罪技 能水平,进而可以推断有无犯罪经验,是 初犯还是累犯惯犯。
3. 为侦查破案提供心理学参考依据
第二节 现场心理分析的内容
一、现场心理呈现的规律: 作案人心理(外化)→作案行为(结果)→ 现场物质痕迹(物证) 反之:根据现场痕迹物证→ 重建行为过程→ 作案人心理。 即:勘验痕迹→ 分析行为 → 推测心理。
二、对犯罪人的心理分析
(一)犯罪人的作案动机 每一个行为都有动机。动机是犯罪行为的内
(六)其它
犯罪人的个人基本特征(载体)
(重叠交叉传统现场分析内容)
人数、性别、年龄、身高和体貌特征等。
二、目的与作用
1.复现导致现场物质痕迹产生的作案人的行为过程 特点和心理状态。
确定现场物质痕迹(物证)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 系,从而认识作案过程,推断案件情节和性质。
2. 分析推测作案人心理。
(1) 分析作案人的动机、目的; (2) 刻画作案人的生理和个性心理特征; (3)从而正确认识案件性质。
美国:10%的罪犯做10余案件,比90%的罪犯 只做一起案件总数还要多。
国内
20% 惯犯、累犯 → 80% 的案件
90% 以上 侵财案件 都是各类犯罪团伙所为
2、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概念
广义:是指犯罪现场客观事物形象的心理属 性,包括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现场而引起 的一切能揭示犯罪心理的现象和状态。
(三)生活及行为(职业技能)特征
通过犯罪现场遗留及缺失物品、作案工具和作案手 段、方法、技能等可以分析犯罪人生活及行为特征 乃至本地人。 流窜藏身地情况(随地排泄/食物)等。
犯罪行为习惯(惯技):系列撬盗保险柜案使用锯 片锯断合叶;摩托飞车抢夺;专抢劫银行顾客/摩 的/出租车;劫杀性工作者等其他犯罪行为习惯。
2)物质痕迹是心理痕迹的载体。 心理痕迹离不开现场物质痕迹,物质痕迹是心理痕迹的载 体,没有它,抽象的心理痕迹就无从表现,不能单独存在。
3)心理痕迹和现场物证痕迹可以相互印证、补充。
通过作案人的现场心理痕迹分析,再现其作案的 行为过程,按照其行为顺序、路线和动作特点,可 能更多地发现其遗留下的物质痕迹。 在侦查过程中,对两种痕迹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更及 时准确地揭示犯罪情况。
心起因。 为什么作案及为什么这样作,从行为方式、
现场情况、结果、顺序、陈述等多方面综合分 析。
一 作案动机与需求的分析
作案动机是推动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 行为的直接动力。
+ 需求
诱因
犯罪动机
情感纠葛型动机(占 11.23%)
心理变态型动机 (占2.46%)
性侵害型动机 (占9.14%)
侵财型动机(占 22.95%)
5.犯罪人的性格特征。
犯罪人在作案行为中常常表现出其独有的、稳定 的性格特征。
如书写的字迹、走路的姿势、左手习惯(左撇 子)、现场痕迹处理情况等,而这些也正是分析 其性格特征的关键因素。
凶残狡诈与良知敦厚;沉着冷静与慌乱毛躁果断 与优柔寡断;谨慎细致与马虎粗糙。
(五)犯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判断是否是心理障碍、人格变态、智力 低下作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