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合集下载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_第03章_感觉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_第03章_感觉
2、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明处时 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2.2 视觉的基本现象
3、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 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 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 的变化,这种现象就叫普肯耶现象。
2.2 视觉的基本现象
4、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 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 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 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 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 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 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 行加工的结果。
1.2 感觉的编码
德国生理学家缪斯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 学说。
他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 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 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 生另外的感觉。
这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 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
特异化理论(specificity theory)
圆窗。 内耳:前庭器官和耳蜗。 传导和中枢机制
3.2 听觉基本现象
• 1、音调和频率: • 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
与声波物理特性频率的 变化不完全对应。
• 2、音响和频率:在相同 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 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而 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 同样的音响。
3.2 听觉基本现象
•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16-20000赫兹,其中 1000赫兹-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思考题
4. 视觉的生理机制是什么? 5. 解释明适应与暗适应的原理。 6. 有关色觉的理论有哪些,它们有哪些不足? 7. 听觉的生理机制是怎样的? 8. 有关听觉的理论都有哪些?
视 觉 视觉神经元
嗅 嗅觉神经元 觉
听 觉 听觉神经元

第3章 感觉和知觉《普通心理学》

第3章 感觉和知觉《普通心理学》
(二)感受性的发展变化
2. 感觉的变化也可以在不同分析器之间发生 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可以产生许多种感觉。这些感觉之间往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 感受性发生变化(提高或降低)。 ➢ 一般来说,一种分析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一种分析器的强烈刺
激,能降低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 例如,微弱的声音刺激,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微弱的光的刺激,可以提高听觉感受性。 又如,强烈的噪音刺激,可以降低视觉感受性;强烈的光的刺激,可以降低听觉感受性。 生活中也可以利用这些变化,如呈现音乐的方法可以减轻牙科手术中病人的疼痛。
知觉
注意
人格
动机
《普通心理学》
思维
情绪
记忆
✩精品课件合集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 感 觉 第二节 知 觉 第三节 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导入
• 在实际生活中,任何客观事物的属性都不是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因此,人们在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进行反映时,是把其个别属性作为事物的一个方面而与整个事物同时反映的。这种 对客观事物进行信息整合而形成客观事物的整体映象就是知觉。
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 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感觉阈限就是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感觉 阈限值越小,感觉能力越强,感受性越高;反之,感觉阈限值越大,感觉能力越弱, 感受性越低。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三、感受性及其发展变化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指的是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性的高低用绝对感觉阈限来度量。绝对感 觉阈限指的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即达不到这个最小刺激量的刺激就不会引起感觉。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公式表示为: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知觉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知觉
精品课件
二、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知觉活动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 的、互相依存的。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 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例如:图4一3中的点子图。我们的知觉系 统把视野中的个别成分综合成一个有组织的整 体结构。
精品课件
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对个别 成分(或部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人的兴趣和情绪。
精品课件
二、运动知觉
▪ 内涵
►概念:人们对物体的运动特性的认知,就 是~。它对于有机体的适应行为具有重要 意义。
►人们怎样才能获得关于物体运动的信息?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真正运动的知觉
精品课件
▪ 似动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3、知觉的理解性:
人的知觉与记忆、思维等高级认识过 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在知觉过程中, 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 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 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 的意义。
知觉的这一特性可以用某些隐匿图 形来说明。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知觉整体性的作用
们给人们提供了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 信息。这些信息对维持知觉的恒常性有重要的 意义。(P138,139,图4-9,图4-10)
视觉线索的作用说明了人的知识经验对恒 常性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建立 了大小和距离、形状与观察角度、明度与物体 表面反射系数的联系。当观察条件改变时,人 们利用生活中已经建立的这种联系,就能保持 对客观世界较稳定的知觉。
精品课件
根据大小一距离不变假说,如果有两个 物体,它们在网膜上的投影相等,而环境中的距离 线索告诉我们,一个物体的知觉距离大于另一个物 体的知觉距离。那么,距离大的物体看去显大,而 距离小的看去显小。如果两个物体的知觉距离相等, 而网膜投影一大、一小,那么,投影大的物体看去 大,投影小的物体看去小。总之,人们在进行大小 知觉时,同时考虑了网膜投影的大小和知觉距离。 环境中的距离线索和网膜投影的大小,都给人们提 供了物体大小的信息。人们能保持大小恒常性,原 因也在这里。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注意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注意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 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 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新事物、突然巨响)。无意注意是任何动 物都有的初级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 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 1.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声音、颜色相对强 度);(2)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 动静特点等);(3)刺激物的新异性(新奇的刺激容易吸引人 的注意,而刻板的、千篇一律的、多次重复的习惯化刺激不易 吸引和维持注意)
根据刺激物的特点,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刺激物的强度对注意的影响,教师改变说话声音的大小 和快慢,突出重点,加强语气并辅以必要的手势以吸引学生的无 意注意,如果上课时学生的注意涣散,不注意听课,教师可以暂 停讲课,这种暂停讲课的行为比责备学生更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 注意。根据刺激物的新异性对注意的影响,教师讲述教材是每次 可以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变更讲述的方式,同时,讲述新内容又 不能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这 样,不仅可以从外部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可以长时间的维持注 意。 2.人本身的状态 无意注意虽然主要是由外界刺激物引起的,但也取决于人本 身的状态。同样一些刺激物,由于感知他们的人本身状态不同, 可能引起有的人注意,而引不起其他人的注意。属于人本身的状 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和兴趣: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机体的、物质的、)
第三节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 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最早进行注意范围实验的是汉密尔顿 (Hamilton,1859)。注意广度的另一种形式是感知在时间上分 布刺激物的广度。一般来说,刺激物的数量越多,呈现速度越快, 判断的错误就越多,而且越趋向于低估。 注意的范围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知觉对象的特点 在知觉任务相同时,由于知觉对象的特点不同,注意的范围 也会有很大变化。即,知觉对象越集中,排列的越有规律,越能 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选择题)二、注意概述(选择题、简答题)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选择题)四、注意的品质(选择题、简答题)五、注意的认知理论(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一、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的含义(1)意识是一种觉知: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分为不同的层次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2、意识的种类(1)非意识过程有一类活动在非意识的范围内,很少进入意识。

例:血压的调节、神经系统的监控,觉察着我们生理的变化并做出反应,而我们本身并不觉知。

但某些时候,一些通常是非意识的活动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例:通过练习来有意识地控制个体呼吸的模式。

(2)无意识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当个体无法用意识来解释其某些行为时,个体才会意识到无意识信息的存在。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①无意识行为: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

例: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问题,或与他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动作,如挠鼻子等。

②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在双耳分听实验中,被试所听的材料包含了一些歧义词,其含义并不确定,如bank 可以指河岸,也可以指银行,当bank出现在追随耳(要求听内容的)时,非追随耳(尽量避免听内容的)呈现可以帮助确定歧义词的单词,如money或river,随后要求被试解释所听到句子的含义,尽管被试根本不记得呈现在非追随耳的单词是什么,却明显倾向于将歧义词解释为与该单词有联系的词义。

③盲视:由脑损伤引起的对刺激的无意识觉察。

尽管病人“看”不到刺激,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信息加工,很多时候他们可以正确感受刺激的位置等信息,但都声称自己的这种判断是一种猜测,而没有意识到对刺激的某种加工。

普通心理学_第三章_感觉

普通心理学_第三章_感觉
感觉是客观的,它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但带有主观 色彩。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感觉是对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感觉的种类
感觉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视觉 听觉 肤觉 味觉 嗅觉 动觉 平衡觉 内脏觉
触觉 压觉 痛觉 温觉
感觉的种类
感觉的作用
通过看、听、嗅、触摸等,感觉提供了 机体内外环境的信息;痛觉=报警系统
损伤,经过一天以上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
? 如何测量感觉
感觉的测量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韦伯定律 2、心理物理定律
psychopyhsics(心理物理学) 3、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一种心理量,即感觉器官对 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不同的人对刺 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四、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对此一感觉的弱 刺激会提高另一感觉的感受性,而强刺 激会降低这种感受性。
2、联觉: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 在另一感觉道也产生了感觉。
3、不同感觉的补偿:感觉能力的补偿有 关键期。
辣的食物会产生痛觉
August 13, 2021
PSYCHOLOGY
15
无意识感觉:阈下刺激
阈下刺激对人没有影响? 广告中是否有阈下刺激的感觉效应?
作用不如想象的那么大
August 13, 2021
PSYCHOLOGY
16
感觉现象——感受性的变化
感觉的适应 感觉的对比 感觉的后象 联觉
同一感受器----同一刺激 同一感受器----不同刺激 不同感觉之间
音调——频率 响度——振幅 音色——波形
听觉知觉理论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感觉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感觉

国外商业界的营销者研究差别阈限的目的是为了对广告、产 品包装、商标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经营者精心设计每一商品的包装与商标不断进行低于差别阈 限的微妙的变化,从而使消费者觉察不到商品的包装与商标 的改变。
三 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
在视觉系统中,如果视网膜某一特定区域在受到光刺激时能够 引起视觉系统较高水平单一神经纤维或单一神经细胞的电反应 ,这个区域就是该神经纤维或细胞的感受野。
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Hubel和Wiesel(1979)证实 大脑内的确有特征察觉器,神经元接收信息并对特殊特征做出 反应-----独特的边缘、线条、角度和运动。
实验结果
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 觉……
他们感到非常难受,根本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 的时间内注意力都无法集中,思维活动似乎总是“跳来跳去”。
更为可怕的是,50%的人出现了幻觉,包括视幻觉、幻觉和触 幻觉.
本章内容
第一节:感觉概述 第二节 感觉的度量 第三节:视觉 第四节:听觉 第五节:其他感觉
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二)感觉对比(Sensory Contrast)
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的作用下,感受性发生 变化的现象。
同时性对比 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引起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如:马赫带现象 继时性对比 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受性变化。 如:苦药--糖 觉得糖特别甜
第三章 感觉
P.T.是一名中风病人,恢复后遇到了一些识别地点与物体具体 方面的困难。他不再认识他周围的人,包括他的妻子。他可以 描述她的行为,知道她的各部分,身体、腿、胳膊和头,但是 看不出来这些部分属于一个特定的个体。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感觉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感觉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感觉第三章感觉一、感觉和感觉的意义?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

感觉捕鲸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柏寒了效应器的活动。

20世纪初,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巴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

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等。

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

远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而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二、感觉的编码编码是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外一种符号系统。

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2、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相互区别的。

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

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在他看来,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它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可,在认识上是错误的。

3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的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A、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B、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三、感受性和感觉阀限1、局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阀限A、绝对感觉阀限—刚刚能够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

相反,心境忧伤的人,在这段时间里所看 到周围的一切都带有忧伤的色彩。消极的心境, 使人颓丧悲观,同样的工作他会感到枯燥乏味。 此外,像愤怒的心境使人易于激怒。"迁怒"就 是在这种心境中产生的。惧怕的心境使人疑神 疑鬼,"草木皆兵"。这类消极的心境都不利于 活动的顺利完成。
3、激情
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 制力的情绪。激情是短暂的爆发式的。如果说情绪是 心理的波浪,那么激情就是暴风骤雨。激情状态下自 我卷入的程度很深,失去了心身平衡,伴有明显的生 理和身体方面的变化。例如,盛怒时,拍案大叫,暴 跳如雷;狂喜时,捧腹大笑,手舞足蹈;绝望时,心 灰意冷,头脑昏迷。激情状态不同,自我控制力丧失 的程度也不同。在激情发生的初始阶段,人还是有自 我控制能力的。 激情通常是由强烈的欲望和明显的刺激引起的。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对立意向的冲突、失恋、受人侮 辱、突然的危险情景等都会引起激情。
2.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 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 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人在 认识过程中,当有新的发现时会产生愉快或 喜悦的情感:在突然遇到与某种规律相矛盾 的事实时会产生疑惑或惊讶的情感;在不能 作出判断、犹豫不决时会产生疑虑的情感; 在下了判断而又感到论据不充分时会产生不 安的情感。上述这些情感都属于理智感。
情绪、情感与人的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般而言,需要的满足会引起肯定的情绪、 情感;需要的不满足则会产生否定的情绪、 情感。 但是需要的满足也可能产生消极的体验, 而需要的不满足,也可能产生积极的体验, 这是由人的观点、信仰、世界观决定的。由 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同一事物 与人的需要的关系可能是多方面的。

普通心理学 第3章 感觉 总结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普通心理学 第3章 感觉 总结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第三章感觉第一节感觉概述一.什么是感觉二,感觉的编码什么是感觉编码,简述感觉编码的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

编码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 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如光波和声音),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换为神经系统能够 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编码。

试述感受性和感受阈限以及感觉大小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这里的三大问题点都要回答)(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关系。

绝对感觉阈限(915华南1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剌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操作定义为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剌激绝对感受性:是指人刚刚能够觉察出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例。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

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成反比。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13M ]差别阈限(915华南15):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操作定义为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差别的刺激强度之差。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可觉差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13M ](3)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三大定律[简述韦伯、费希纳、斯蒂文斯定律]名词解释:心理物理函数一级韦伯发现差别阈限与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又称韦伯分数)oK=AI/LI 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 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K 为一个常数,对不同感觉来说,K 的数值是不相同的,即韦伯分数不同。

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

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但是韦伯定律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

理解:韦伯发现两个重物的重量的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的重量之比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知觉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知觉
知觉的这一特性可以用某些隐匿图形 来说明。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知觉整体性的作用
知觉的整体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 力。例如,用速示器快速呈现一个 熟悉的汉字或组成这个汉字的个别笔划,那么 辨认整体汉字的时间几乎和辨认个别笔划的时 间相同。
另方面,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有时 会忽略部分或细节的特征。这就是由于整体知 觉抑制了个别成分的知觉。
根据人脑所反映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 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反映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 和距离。
时间知觉反映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 运动知觉反映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等。 知觉还有一种特殊形态叫错觉。
实用文档
第二节 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 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 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的声音为知觉的对象,而 环境中的其它声音成为背景。
实用文档
三、知觉的生理机制
在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各种 特征觉察器,它们分别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特 性或属性作出反应。在进行特征觉察的同时, 人的神经系统也在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上实 现着对刺激性质的整合和综合。
实用文档
四、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 可以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 嗅知觉、味知觉等等。
2、大小知觉
我们是如何知觉物体的大小,或者说有哪些因素 影响着大小知觉呢? (一)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我们知道网膜投影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 而与距离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a=A/D a指网象的大小,A指物体的大小,D指对象与眼 睛的距离。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 感觉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 感觉

内部感觉
运动觉 平衡觉 机体觉(内脏感觉)
近刺激和远刺激
• 感觉是由体内、外的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 产生的。
• 远刺激: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 • 近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
感觉器官如何接受外界刺激而产生 感觉的呢?
• 感觉编码
感觉的编码
• 外界刺激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 成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冲动,即感 觉编码。
(4)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 ① 视觉适应 • 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
化,在视觉范围内,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 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 明适应: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 人眼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4)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 ② 后像 •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
的最小差异量,也称最小可觉差(简称j.n.d)。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 度的变化而变化,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 却是一个常数。也称韦伯定律。
差别阈限
哪一根线更长?
差别阈限的大小受原始刺激大小的影响
哪一根线更长?
•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触觉的差别阈限。 他让被试用手先后提起两个重量不大的物体,判 断哪个重些。用这种方法确定了刚刚能够引起差 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 全色盲:丧失对颜色的感受性,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 • 局部色盲:颜色范围比正常人小
色觉缺陷检查图片
• ④色觉理论
– 三色说:(托马斯 杨)
• 视网膜上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对光谱 的某一个特殊成分更敏感。
• 缺点:无法解释红绿色盲,无法解释视觉后效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
行为的生物学根底
• 遗传和行为 • 生物学和行为 • 神经系统的活动
讨论
• 请思考:你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什么?
• 请共同讨论以下问题: a 某人的攻击行为是遗传所得的特质,还 是后天教养?
b 精神分裂症具有遗传性么?
c 自杀具有遗传性么?
因果关系
先天、遗传
教养、环境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么?
遗传和行为
• 是否有方法将人的行为和人格中的遗传影 响和环境影响加以别离呢?
• 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研究〔56对同 卵双胞胎〕
• 一周内50小时的测试:四种人格特质量表, 三种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问卷,两项智力 测验,一张家用物品清单,一张家庭环境 量表,个人生活史、精神病学以及性生活 史等三次访谈。
• 内啡肽:愉快与痛苦调节控制作用,类似
本章小结
• 遗传和行为:双生儿的研究
• 生物学和行为:神经系统,大脑,内分泌 系统。
• 神经系统的活动:神经元、动作电位、突 触传递、神经递质及其功能
具 有运动控制和进行认知活动的功能,如
半球功能一侧化
• 早期的动物研究
• 裂脑人的研究〔Roger W. Sperry,1981年诺 贝尔奖〕
裂脑人的研究
• 胼胝体——连接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
• 提出问题:左右侧的身体是否还能够协调? 语言能力是否受到影响?思维和推理过程 是否同时独立存在于两个半球中?一个大 脑变成两个大脑,人还能正常行动么?感 觉输入是同时作用于左右两侧的,那么视 觉、听觉、触觉等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平衡。 • 边缘系统:与动机、情绪状态和记忆过程
相关。
脑损伤的特殊案例
• H.M在27岁时为了缓解严重的癫痫 发作,进行了脑外科手术,手术将 一局部海马切除,结果患者只能回 忆出他的远事记忆,失去了把心信 息存入长时间记忆的能力。他在手 术后多年,仍坚信自己生活在进行 手术的1953年。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注意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注意

无章,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而且也难以持久。然而,单凭有意 注意从事工作,就要进行紧张的努力,付出巨大的能量,时间久 了会使人感到疲劳,所以必须有无意注意参加,工作才能持久, 在人的每项具体活动中,往往既需要无意注意,也需要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在活动中可以相互转化的。无意注意可以转 化为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可转化为无意注意。但这种无意注意 依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意志努力罢了,这种注 意形式成为有意后注意,即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 的注意。(熟练的技工)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 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 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新事物、突然巨响)。无意注意是任何动 物都有的初级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 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 1.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声音、颜色相对强 度);(2)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 动静特点等);(3)刺激物的新异性(新奇的刺激容易吸引人 的注意,而刻板的、千篇一律的、多次重复的习惯化刺激不易 吸引和维持注意)
普通心理学
上节回顾
上节课程,主要学习了心理现象中个性心理 中个性倾向性中的需要、动机、价值观。本节课 主要学习人们心理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注意。
第三章 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与功能 二、注意的种类 三、注意的特征和个性差异 四、注意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和编码是人脑信息加工的第一步,没有他们,外 部刺激就不能进入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编码就是人脑把外 部刺激转变为内部表征的过程。注意与编码密切联系,注 意总是集中在当前正在编码的各种信息。当然,注意并不 局限于外部刺激进行编码,从记忆中提取信息进行加工也 需要注意。不管指向内部自己还是外部世界,注意都包含 两种基本特性:选择性和集中性。因此,我们把注意定义 为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也可以 是我们自身的身体、行为和观念。人在任何特定时刻都会 接收到各种各样的刺激,但人并不是对所有刺激都加以反 应的,这就是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心理活动的选择性主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
(1)含义:一种觉知;一种高级心理官能;一种意识状态。

(2)种类:无意识(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盲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

(3)功能:觉知功能;计划功能;选择功能;监控功能。

2、睡眠
(1)四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
①第一阶段:轻度睡眠、α波、浅睡、身体放松、呼吸缓慢、易惊醒、10分钟;
②第二阶段:出现频率更低的波、偶尔出现“睡眠锭”、身体放松、较难被唤醒、20分钟;
③第三阶段:出现&波、时有“睡眠锭”、身体继续放松、血压、心跳、体温下降、40分钟;
④第四阶段:深度睡眠、脑电多为&波、身体各项指标都变慢、会出现梦呓、梦游、尿床等,很难被唤醒(第三、四阶段被称为慢波睡眠);
⑤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身体如清醒状态或恐惧时的反应,肌肉松软,呼吸急促,血压不规则,眼球快速上下左右移动,通常伴有梦境(一般规律为:随年龄增长,REM睡眠在总睡眠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在每次睡眠中,随着时间推移REM睡眠所占比率越来越大)。

(2)功能:①修整、恢复大脑与身体功能;
②减少个体能量消耗和避免伤害;
③大脑节律性自我抑制调节。

(3)特征:普遍性、必需性
3、梦:
(1)精神分析:认为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冲动或愿望的反映(弗洛伊德);
(2)生理学观点: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神经随机活动的主观体验(霍布森、麦卡利);
(3)认知观点:认为梦的功能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转化为符号化、可意识的知识(福克斯)。

二、注意概述
1、含义: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

2、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3、种类:
(1)不随意注意:
①含义: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②影响因素:刺激物特点(相对强度、新异性、对比性和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和人本身的状态(个人需要、直接兴趣、情绪情感状态、期待)。

(2)随意注意:
①含义: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人独有。

②影响因素:注意目的与任务、兴趣(尤其间接兴趣)、活动组织、过去经验、人格等。

(注: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或交替。


(3)随意后注意:
①含义:自觉的、有目的的,但又无需特别的意志努力的注意,兼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特征;通常是有效、复杂的智力活动或动作机能的必要条件。

②影响因素:培养随意后注意的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1、注意的生理机制
(1)朝向反射:由情境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最初级。

(2)网状结构:调节保持有机体的觉醒状态。

(3)边缘系统:存在“注意神经元”。

(4)大脑皮层:通过额叶对信息进行选择,最高级。

2、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眼动的变化。

四、注意的品质(会举例)
1、注意广度
(1)含义: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2)影响因素:对象特点;知识经验;活动任务。

2、注意稳定性
(1)含义: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警戒作业),其相反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分心)。

而注意的起伏(动摇)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主要是生理节律引起,每次起伏平均为8—12s。

(2)影响因素:①注意对象的特点;
②对活动的态度;
③个体本身的特点(个性等)。

3、注意分配
(1)含义:将注意分配到不同活动中(双作业操作)。

(2)影响因素:①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
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
③分配注意的技巧
4、注意转移
(1)含义:主体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双耳分听)。

(2)影响因素:①原来活动吸引程度
②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特点
③主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五、注意的认知理论
1、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瓶颈理论、单通道模型)
布罗德本特在双耳分听(实验范式)基础上提出。

人的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信息进行加工,这样就需要一个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只选择较少的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他信息被阻断在外。

过滤器工作方式是“全或无”的。

(2)衰减理论
特瑞斯曼在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实验基础上提出的。

衰减理论承认过滤器的存在,但她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它既允许信息从注意的通道中通过,也允许从没有注意到的通道经过,只是后者受到衰减,在强调上减弱了,并没有完全消失。

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不同,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激活阈限低,易激活;例:鸡尾酒会效应。

(3)后期选择理论(反应选择模型)
①依据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可以得到高级分析的实验结果,多伊奇等人提出了后期选择理论,后由诺尔曼加以完善。

②该理论认为,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装置充分的分析,然后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选择是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人的重要性,重要的反应,不重要的不反应。

③该理论可解释Stroop效应(字的颜色和字的含义如果一致,反应快;如果不一致,反应时变长)。

(4)三种理论的比较
①过滤器理论与衰减理论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
滤器来加以调节;过滤器的位置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因而这种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

但过滤器理论认为过滤器的工作方式遵循“全或无”原则,而衰减理论则认为非追随通道的信息只是受到衰减,在达到兴奋阈限时仍可被识别。

这两种理论合称为知觉选择模型。

②知觉选择模型认为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认为不是所有的输入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

而反映选择模型则认为,过滤器位于识别与反应之间,认为凡是进入输入通的信息都可加以识别,但只是一部分信息才可引起反应。

2、注意分配认知理论
(1)认知资源理论
①卡尼曼认为,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认知资源,对刺激的加工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刺激越复杂或加工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越多。

②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自动地占用认知资源,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

人对认知资源的分配是灵活的,人可以根据情境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新异刺激上。

(2)双加工理论
①谢夫林等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②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在习得或形成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③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