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合计
657
100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一)形成犯罪动机的基本要素
1.犯罪人不正当需要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犯 罪 个人需要和欲望无止境地发展,脱离现实条件 人 的 个人不合理的生理需要常居优势地位 需 要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于对立状态 结 构
2.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在犯罪动机形成中也 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恶性转化
所谓恶性转化,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遇 到了意外情况,产生了动机斗争,形成新的犯罪动机; 或者强化了原有的犯罪动机,导致更严重的犯罪行为。
(二)犯罪动机转化的表现
其一,在犯罪过程中,按原有的犯罪动机, 顺利地达到犯罪目的,以完成犯罪活动而告终。 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没有发生重大意外的情 况,犯罪目的按原计划实现。这是犯罪动机实 施最通常的一种模式。
2.突变模式
(4)犯罪心理的突变模式向犯罪行为的转化
反应性行为,是指犯罪人实施的犯罪不是 出于预谋,未经过明显的意志活动,而是个体 在外部诱因刺激下产生的应答性反应。
其特点是:事先无预谋,犯罪行为表现为 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自动化的、带有反射性质的 应答性反应;刺激情境的出现是反应性行为出 现的重要原因;心理过程短暂或没有有意识的 心理过程(如应激反应)。
(3)畸形的知识、能力结构
由于不良环境的影响以及坏人的教唆,或者不 良行为的尝试,犯罪人懂得了许多损害他人、危害 社会的犯罪知识、经验,掌握了一些犯罪的技能和 本领,为他们从事犯罪活动打下了基础。
(4)盲目、冲动的性格特征
犯罪人的性格多属冲动型,他们理智性差,思 维狭窄,偏激固执,嫉妒心、虚荣心、报复心极强, 自制力差,冒险、侥幸心理强。
(2)分类:犯罪心理形成的渐变模式是犯 罪心理形成较为常见的模式,它又包括两种类 型,即原发型和继发型。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模仿和学习不 良行为模式
不良的认知
心理因素
行为因素 选择不良的行 为方式
意志的两极性
缺失的个性 倾向性 有害的行为 习惯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
社会风气
工作场所和 职业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宏观环 境因素
家庭 社会微观环 境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不良群体 学校
定型阶段
消失阶段
犯罪行为实施后,犯罪目的达到,犯罪动机消失。或者,犯罪目的未达到, 犯罪人产生新的犯罪动机,原来的犯罪动机消失。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三、犯罪动机的冲突斗争
犯罪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三节 罪动机的形成及发展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教学建议
自测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四、实施犯罪过程中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恶性转化 良性转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四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学复习重点

犯罪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犯罪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

其目的在于为警察、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罪犯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1)犯罪心理学相关概念1、犯罪心理学定义:广义说认为,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2、犯罪的定义:是刑法学的概念,一般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3、犯罪人定义:是指实施这种犯罪行为的人。

4、犯罪三要素(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

(二)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犯罪行为: 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3、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两者的关系两者的区别:a、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特征,而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特征b、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c、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密切联系性:a、先有犯罪心理,才有犯罪行为。

b、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c、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两者关系错综复杂。

A、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一致性所谓一致性是指,有什么样的犯罪心理就会发生什么样的犯罪行为;B、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不一致性一般情况下,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是相一致的,但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也存在着两者不一致的情况。

(三)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1、犯罪心理总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

它在形成后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2、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这种规律性的科学。

(四)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矫治罪犯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讲课文档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讲课文档
❖ 24岁的前海军陆战队员, 于1966年8月1日,刺 杀母亲后,随机射击了48人,其中18人被杀。
❖ 此前,他曾留言:“在我死后,我希望被解剖 查看我是不是有精神病。”在尸体解剖后,医 生发現他有一個非常严重的脑瘤。
第四十三页,共130页。
谦谦君子成为谋杀17名妇女的杀人犯!
❖ 1945年,30岁的Raymond Fernandez在乘船 旅行时,被一个装货口盖撞伤他的头顶。当 他醒来时,明显地经历了人格转变。由以前 谦虚有礼,变得好争辩,易怒与难以控制。 在接下來的几年里在他女友Martha Beck的帮 助下谋杀了17位妇女。1951年在纽约新新 监狱被处死。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第一页,共130页。
人为什么会犯罪?
是后天学习
得来的
是精神缺陷引起的
天生的
第二页,共130页。
犯罪生物学
之一
第三页,共130页。
我从来不知道我有发明的天赋直到颅相 学告诉了我。直到那个时候我对自己还 是陌生的。
———Thomas Edison, (1847-1931)(爱迪生)
如果一般的正常行为与遗传有关,则犯罪 行为也应与遗传有关.这个推论就是犯罪 遗传说的基础。
虽然龙氏的理论破产了,但人类对科学家能够成功鉴别罪犯类型的信心仍然继续
第三十三页,共130页。
犯罪家族说
相信有一种“犯罪基因”会代代相传
60个“小偷”
7个谋杀受害者
50位妓女 40位其他女性
180人正住在 “救济院”或接受
内胚叶型 (肥胖型)
中胚叶型 (斗士型)
外胚叶型
(瘦长型)
少年犯罪多是这种类型
第三十页,共130页。
体型说认为:人的体型不同,犯罪几率不同,所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三)防御机制
是一种心理适应性反应。个人在生活中, 难免遇到各种挫折、打击或威胁,因而在 情绪上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 为减轻焦虑的痛苦,个人会从经验中学到 某种应付挫折、减轻焦虑的行为和心理活 动方式,这些适应性的行为方式,称为心 理防御机制。
合理化
用自认为合适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 解,从而心安理得地去实施犯罪行为
第一节 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是一门科学、一门研究方法、 一门治疗技术。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 洛伊德(S.Freud)于19世纪末创立的 心理学流派,到20世纪20年代扩展到社 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展成无所不包的 人生哲学,是20世纪内影响人类文化最 大的理论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 第二势力。
3、保持机制
• 外部强化 :犯罪活动的结果对犯罪行为的 强化作用。 • 替代强化:观察他人的犯罪活动结果对主 体犯罪行为的强化作用。 • 自我强化:社会约束——法律惩罚和自我 约束——良心谴责的解除过程对犯罪行为 的强化作用。
行为主义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1、行为是习得的,强调 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 2、为建立和矫正行为提 供了理论依据。
(二)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 (id)
本能冲动,受唯 乐原则支配.想干 什么就干什么.
现实化了的本我,受 “自我” 现实原则支配。要求行 (ego) 为和环境的要求相协调.
道德的我,受道 “超我” 德(完美)原则 良心:罚 的支配.对 “本 (superego)我”“自我”起 监督作用。 自我理想: 奖
• 2、人格的基本动力 • 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在于对自卑的补偿和 追求优越。 • 儿童对自卑感的对抗叫“补偿作用”。 • 补偿的过程中个体以追求优越为目标。 • 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 的优越努力。这 种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不 止,这就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3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课件

3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课件

终身。
第一节
对犯罪人的认识
第一节 对犯罪人的认识
对犯罪人的污名化
为什么难以客观公正 犯罪人特征的含义 研究犯罪人特征的意义
一、对犯罪人的污名化
给犯罪人贴标签:“十恶不赦”“丧尽天良”“不 耻于人类” 不良影响
对该类个人的群体排斥,增加了他们通过再社会化融入环
境的心理与现实成本,甚至可能据此产生对社会的仇视与 恐惧 刻板效应往往将个人特征替代整体特征,用个别案件衡量 所有案件
如何减少刻板印象?
经典回顾:罗伯斯山洞实验
1954年夏天,谢里夫等人(Sherif et al.,1961/1988)带着两组男孩去了位于俄克 拉荷马的罗伯斯洞穴公园举行夏令营。这两组小孩分别被命名为“老鹰队”和 “响尾蛇队”。每组人有自己的营地,并在那里举行一些活动,例如徒步旅行、 游泳、共同准备饭,这样过了大约一个星期。然后把两个小组的孩子放在一起, 并让他们完成一系列竞争性的活动,像篮球、足球和拔河比赛。结果发现,从一 开始,两个组的竞争就变得激烈起来,他们烧毁对方的组旗,争夺营地,一场几 乎是混乱的抢夺食物的战争也爆发了。在这样的情境下,研究者尝试了一种宣传 教育的办法,让他们互相称赞,结果没有起什么作用。接着研究者又试图让他们 在非竞争的条件下把他们组织起来,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当这些男孩一起看电
二、为什么难以客观公正
人们区分并标签人类的差异 主流文化的观念将被标签人与不受欢迎的性格特征(即消
极的刻板印象)相联系
主流群体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把“我们”从“他们”中分离 出来,将被标签的人置于独特的类别中 被标签的人经历着不公平的处境,丧失了地位和遭到歧视 被污名的程度完全视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力的可得性而定, 只有一个群体有足够的影响力来左右公众对另一个群体的 态度的时候,污名才会存在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案发数 (万)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221. 236. 158. 161. 166. 169. 160. 161. 6997 5709 2659 6879 0734 0407 0716 3629
1989——1998年《中国法律年鉴》公布
1970年--1975年世界犯罪率和1981年中国犯罪率(以10万人为单位计)
我国犯罪率的年龄差异
14-17 18-25 26-50 岁 岁 岁 在社会总人口中 10.77 23.95 44.38 的比重(%)
在犯罪总人口中 19.07 的比重(%) 54.98 24.75
年龄段
51岁以 上 20.90
1.20
3、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冲突与犯罪的关系 (1)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冲突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 (3)好奇心强烈与辨别能力相对较低的冲突 (4)强烈的情绪冲动与理智控制较弱的冲突 (5)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我国的犯罪率 1977年以前,刑事犯罪案件年发案数一般在20——40万起之间, 最高为1977年的54万起,最低为1956年的18万起。 1979年以后,突破60万起,当年为63.6万起。 1989年突破100万大关,达197万起。 1990年代初,更是突破了200万起。 1990——1997年我国刑事案件立案总数 年份
犯罪类型 世界犯罪率平 均数(%) 中国犯罪率 (%) 中国犯罪率与 世界犯罪率的 比较(%)
蓄意杀人 人身攻击 性犯罪 绑架 抢劫 诈骗
3.9 184.1 24.2 0.7 46.1 83.3
0.96 2.16 3.09 0.01 2.24 2.04
24.6 1.2 12.8 1.4 4.9 2.4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一)侵犯性说
该理论主张,人之所以产生犯罪心理是 由于人的侵犯性本能突出发展之故。侵犯性 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本能之一,是生物演化的 结果。在愤怒、激情或激烈的争斗中,人与 动物一样,会表现出强烈的侵犯性。
但不能解释那些在平静状态下蓄意的犯 罪行为。
(二)利欲性说
该理论主张,人的求生存需求欲望是犯 罪心理的原动力。利欲是行为最基本的内驱 力。正常的欲求并不导致犯罪,谋求不正当 的补偿性满足是行为就成为犯罪行为。
(三)条件反射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于1964年将经典条 件反射理论用于解释犯罪行为。他认为新的 “良心”只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信差过程 是由于当儿童做了某种行为之后,父母、教 育者和他人给予时间上非常接近的奖惩。人 的社会化就是朝着正确的方向的探究反射的 形成,是学习社会规范的结果,是对道德性 和社会性行为的条件反射,没有完成这个过 程的人就容易犯罪。
二、大陆学者的观点
(一)内外因素论 (二)动力因素论 (三)系统模式论 (四)多因素论 (五)集合效应论 (六)综合动力论 (七)综合动因论
第三节 犯罪综合动因论
介绍犯罪综合动因理论。
一、犯罪综合动因论的含义
个体犯罪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由 若干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主体内外因素(子系 统)构成,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网络结 构。作为整体的个体犯罪原因,是其各子系 统因素整合形成的超越各子系统的整体现象 与表现。
生物化学因素包括: 人体摄入化学物质、营养成分 血糖水平、激素分泌水平(如睾丸激素、
雌激素、孕激素) 血液中的高铅含量 食物中某类维生素缺乏 气温
(四)神经生物因素与犯罪
该学说认为影响犯罪的神经生物因素包 括大脑结构、功能、化学、电活动等异常导 致犯罪。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犯罪心理学课程是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占4学分,课内学时为72个学时。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1.课程内容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2.课程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了解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为司法人员提供惩治和矫治罪犯等犯罪心理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增强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三、课程的学分和学时《犯罪心理学》课程学分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教学学期为一学期。

四、主要媒体教材1.文字教材:由罗大华主编、何为民副主编,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犯罪心理学》(第二版)。

2.网上资源:中央电大――电大在线及安徽电大网页――在线平台提供该门课程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细则、教学辅导、作业要求、复习要求、模拟试题等。

3.直播课堂:安徽电大提供导学直播课堂,学生可登陆安徽电大影音在线收看。

五、主要教学环节1、自学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要求,全面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教师指定的参考书。

2、利用多媒体学习收视阅读网上辅导材料是重要的系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远程学习。

并利用网上交互答疑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面授辅导面授辅导是实现教学目的重要方式之一,辅导教师要全面系统掌握教学要求和文字教材,通过讲解、辅导、答疑、组织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4、平时作业分校电大将安排平时作业,这是加强教学管理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内蒙古财经学院《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Criminal Psychology课程编号:制定单位:法学系制定人:张志强审核人:制定时间:二零零四年八月犯罪心理学课程说明一课程内容概述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研究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该学科主要研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揭露和打击犯罪的心理学依据等问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结论带有很大的或然性,因此,它的研究结果和预测只能使用或然性语言。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了解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因素,掌握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的心理活动特点,从而为预防犯罪、揭露犯罪和矫治犯罪提供心理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了解国内外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三教材《犯罪心理学教程》(公安部人事训练局编,群众出版社出版,2000年2月版)四课程适用的专业、年级犯罪心理学适用于文、理、工科各专业二年级以上学员五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2学分。

六先修课要求:刑法学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属于广义犯罪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犯罪原因中的心理因素,与刑事侦查学等一起构成犯罪科学。

八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解式,结合一些案例讲解。

教学形式有课堂讨论、观看教学片等。

九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要求本课程属于考查课,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主要是作业和课堂讨论)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80%。

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构成。

十犯罪心理学教学参考书目录犯罪心理学课时安排表第一章绪论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要求学员掌握犯罪心理学的一般问题,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章教学重点: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特征,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犯罪心理学》教案

《犯罪心理学》教案

《犯罪心理学》教案本书的体系构思:1、导论2、犯罪人心理A、基本理论: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犯罪行了结构的发展变化.B、类型理论:犯罪类型理论、、不同动机的犯罪、、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智能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过失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

3、犯罪对策心理A.犯罪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心理及对策B.犯罪心理矫治C.犯罪心理预防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熟悉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任务,以及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内容: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对象(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1、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事实犯罪行为的心理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2、犯罪:指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德行为。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哪些人:犯罪人;一般犯人;虞犯;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监管教职犯罪的人员。

2、研究哪些课题: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2)是犯罪学科与心理学科的交叉学科(3)是理论学科、又是应有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一、犯罪心理学的任务通过研究犯罪人事实犯罪行为的心理以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研究、为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发展以及改造发展提供心理科学依据、为维护社会治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服务二、犯罪心理学的作用1、有助于了解犯罪问题2、可以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活动的水平4、有助于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第四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客观观察法、自我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心理测验法5、归因法5、案例分析法6、经营总结法7、数量统计法第五节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2、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概况(二)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关于犯罪心理学形成原因的论述关于犯罪心理预防的思想关于审判心理的论述(三)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新中国成立前的研究;台湾学者的研究;大陆学中的研究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犯罪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和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 • •
案例分析
• 张某曾是某县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因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在家。在家劳动 的日子艰苦又枯燥,张某很快就厌倦了。 一天,张某去镇上一位同学家里 玩。已成大款的同学热情的接待了他,张某坐在沙发上,在沙发缝隙中无意 触到了一样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本有千元存款的活期存折,张某立即把 它放回原处,心里还咚咚直跳。张和同学继续谈话,同学说起最近借钱还钱 的人很多,他都记不清了,以后要建立专门账目,省得忘记。说者无意,听 者有心,张某一下想起了刚才摸到的存折,估计也是别人还的钱。“凭什么 你那么富我那么穷”,“一千元我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挣得”,“不拿白不 拿”,一连串的念头产生后,他竟坐不住了,手又鬼使神差的触到了那本存 折,如此几次,他已无心说话。同学正好因故离开房间,张某终于痛下决心, 拿了存折,告别同学走了。 揣着存折象揣着一团火,一连几天,张某坐立不 安,生怕被发现。结果却平安无事。张某终于到银行取出存款。一千元钱让 他潇洒了一段时间,钱花完了,他又到同学家以同样方法窃得一条金项链。 从此,张某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终于东窗事发,被捕入狱。 根据材料分析以问题: 张某是怎样走上盗窃道路的?犯罪心理是如何发展和 变化?
犯罪心理内外化机制
• 1、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 • 内化机制是以外界消极因素的学习和模仿为开端的,在具 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反映活动中形成不健全人格,经由不 良行为的尝试,使此种行为习惯和态度定型化,进而萌生 犯罪意向。 • 认知的选择加工机制 • 模仿学习机制 • 角色扮演机制 • 自我强化机制
2、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条件
1.犯罪人不良需要的产生
物质需要;性的需要;自我显示的需要;征服他人 需要;爱的需要;报复需要等 2.犯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人格缺陷 3.情景因素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必要条件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杀手的最后遗言
❖ “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 想,希望大家不要走我 这条路,代价太大。”
2003年12月黄勇被枪决
黄勇犯罪心理渐变的原因
❖ 孤独与冷漠造就其心理 内向
❖ 生活乏味与挫折加强其 内心的渴望与想象
❖ 影视中的英雄暴力行为 唤醒其“梦想”
❖ 良好智能与独居成就了 黄勇的“杀人想象”
(二)突发式
无预谋 突发
情绪性 无法控制
情境性 特殊情况
人际冲突 矛盾激化、恶语相加
激情犯罪(crime of passion)
❖ 据统计,“激情犯罪”在我国已占到一般刑事案件 的三分之一,而且六成命案祸起“激情犯罪”,并 且呈愈演愈烈之势。
❖ “激情犯罪”多发生在亲友、恋人之间,悲剧在瞬 间发生,带来的伤痛特别震 love scene of Paolo and Francesca da Rimini in The Divine Comedy(神曲) (Dante Alighieri), depicted by Ingres(安哥尔,法国画家).
❖ In the United States civil courts, a crime of passion is referred to as “temporary insanity(疯狂)”. This defense (辩护) was first used by U.S. Congressman Daniel
❖ 犯罪行为有偶发性、突发性、极端性的特点,但犯 罪冲动的蓄积、爆发却有一定的必然性,犯罪心理 的构成既有教养、经历、性格因素,也有复杂的现 实因素,这就是“激情犯罪”的魔鬼诱惑——“心 魔”
❖ 所谓激情犯罪,一般被认为是当事人在某种外界因 素刺激下因心理失衡、情绪失控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认为,激情是一种强烈情感的表现形式, 当人在外界强烈的刺激下,由于认识范围缩小,内 控能力减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从而产生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和难以抑制性等特点 的行为。青年人易冲动、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更要 充分认清激情犯罪的特点、成因、危害和预防方法, 防止出现过激行为。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老沃德·韦弗
1976年,老沃德·韦弗在尤里卡遇到了一个下夜班的女招待 。在停车场,他用球棒将那个女招待击倒,并把她拖进他的卡 车。在老沃德·韦弗开车之前,女招待挣扎着逃脱,他因此而 被判3年监禁。 1981年,18岁的大卫·加尔布雷思和他的女友、15岁的米歇 尔搭乘老沃德·韦弗的卡车去怀里卡,老沃德·韦弗将他俩带 到他在奥罗维尔的家中。老沃德·韦弗指使一个同伙用枪将加 尔布雷思打死。他在几天中多次强奸米歇尔。他还告诉米歇尔 ,他要将她当做他的女儿。但不久,他却将米歇尔扔在了马里 斯维尔的郊外。 老沃德·韦弗有一次向他的室友吹嘘,他曾杀害了18岁的罗 伯特·拉德富德和他的女友芭芭拉·利维尔。老沃德·韦弗说 ,他用铁管子将拉德富德打死。他两次强奸了利维尔,并且在 她反抗时,他还用尿布将她蒙死。事后,老沃德·韦弗将她的 尸体埋在了自家后院。老沃德·韦弗也因这些犯罪事实被判40 年监禁。负责调查此次谋杀案的克恩县侦探加里·戴维斯回忆 说,老沃德·韦弗在埋死尸处砌了一个水泥台子,表面上是为 了让他的妻子在晾衣服时,不至于被草弄湿了脚。
生物因素-心理生理学
神经科学家称之为‚历史上最有趣的案例‛,它的主 角是一个循规蹈矩的男人,美国弗吉尼亚夏落特斯维尔医 学中心的医生们称为‚C先生‛ 。C先生原来是一位性格 温和,富变成了可怕的恋童癖,开始拜访 恋童网站,接着,他又向自己年幼的继女提出了性要求。 于是他的妻子报告了警方,他因性骚扰儿童罪遭到逮捕。 在被押往监狱的途中,他抱怨头痛剧烈。医生在他的大脑 额叶前部位发现了一个鸡蛋大小的良性肿瘤。接受手术后 ,他的恋童癖冲动消失,恢复正常。 医生的理论认为,肿瘤限制了血液流向大脑中控制冲 动的区域。去年,肿瘤复发,恋童癖的冲动也随之出现。 C先生再次接受手术,目前,他似乎又恢复了善良的本性 菲尼亚斯原来是一个正派尔礼貌的小伙子,1848年, 在一次爆炸事故中,一根铁条穿透了他的头骨。他幸存下 来,但是性格变得与原来截然相反,开始满口脏话。

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 (1)经济体制改革的负面影响 • (2)商品经济的消极作用 • (3)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的影响
h
11
2.社会政治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 社会政治因素是指社会制度、社会变革、 社会稳定程度、阶级矛盾和战争等。这些 因素容易引发政治性的反社会的犯罪心理,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
h
2
一、生理因素
• 生理因素是人的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它包括年 龄、性别、神经类型以及异常的生物学因素。犯 罪心理与犯罪人的生理因素虽然没有必然联系, 但它却必须通过具有不同生理特点的个体行为表 现出来。因此,犯罪心理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 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一)年龄因素 • 1.犯罪率高低与年龄相关 • 2.犯罪类型、手段的选择与年龄相关
• 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的异常,会引起心理活动的变化,尤其是情绪情感 的变化,对犯罪心理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 另外,身体残疾者因生理缺陷,也会导致心理上的微妙变化,易形成 猜忌、孤僻、偏执的性格特点,更有甚者会产生报复的犯罪心理。
h
6
二、心理因素
• (一)认识方面的因素 • (二)不良的情绪情感因素 • (三)不良的意志品质 • (四)不良的人格因素 • (五)人格障碍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它是 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主要包括主、客观 两大方面,即犯罪主体因素和主体外因素, 这是本章要讨论的主要内容。此外,本章 还将简要介绍国内外学者有关犯罪原因研 究的各种理论成果。
h
1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 素
• 主体因素是指犯罪人犯罪心理赖以形成的 自身因素,具体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和行为因素。

第三章 犯罪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犯罪学的形成与发展

• 总结: • 1、犯罪原因:返祖遗传 • 2、犯罪取决于多种因素 • 3、对于不同类型的犯罪人施以相应的刑事
处置。
二、加罗法洛犯罪思想
• 1、自然犯与法定犯 • 2、衡量犯罪的标准是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 • 3、对于不同类型的犯罪人施以相应的刑事
处置。
★ 加罗法洛的犯罪学思想
加罗法洛(1851-1934),意大利法学 家、犯罪学家,龙勃罗梭的学生,实征 派犯罪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加罗法洛出 生于那不勒斯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在大 学主修法律,后在政府供职,曾任法官 和地方议员,并在大学讲授过刑法学, 其代表作是1885年出版的《犯罪学》。
2、精神特征:痛觉缺失,视觉敏锐;性别特征不 明显;极度懒惰,没有羞耻感和怜悯心,病态的虚 荣心和易被激怒;迷信,喜欢纹身,惯于用手势表 达意思等。
龙勃罗梭在后期的著作中也修正了自己的观
点,从只注重犯罪的遗传等先天因素,到把犯 罪原因扩大到堕落等后天因素的影响,而这种 堕落是与一定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分不开,因 此,龙勃罗梭分别研究了地理与社会因素对犯 罪的影响,强调智力、情感、本能、习惯、下 意识反应、语言、模仿力等心理因素与政治、 经济、人口、文化、教育、宗教、环境等社会 因素与自然因素的作用,天生犯罪人在罪犯总 数中的比例也一再降低。在1893年出版的《犯 罪:原因和救治》一书中,天生犯罪人占33%, 由此形成综合的犯罪原因论。
加氏的犯罪原因观
加罗法洛在犯罪原因上否定自由意志说, 主张犯罪原因的决定论。偏重从心理学方 面解释犯罪。他宣称,只有在犯罪心理学 成为犯罪人类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的情况 下,自己才属于犯罪人类学中的一员。
犯罪的分类
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两种。自 然犯罪就是违反了人类社会所具有的最基 本的怜悯和正直的道德观念的犯罪。自然 犯罪为任何文明社会所不容,是真正的犯 罪。所谓法定犯罪,是指国家通过立法规 定的属于自然犯罪范畴之外的犯罪。法定 犯罪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国家都有不同的规 定,因此,法定犯罪不是真正的犯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一)犯罪动机发展变化的趋势 1.良性转化 所谓良性转化,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遇 到了意外情况,经过内心的动机斗争,导致犯罪动机的 消失,中止了犯罪行为。良性转化是由于客观外界影响 与内部心理的交互作用,动机斗争中的积极性因素占优 势的结果。发生这种转化,既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 又要有一定的主观作用(自动终止、被迫放弃)。 2.恶性转化 所谓恶性转化,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遇 到了意外情况,产生了动机斗争,形成新的犯罪动机; 或者强化了原有的犯罪动机,导致更严重的犯罪行为。
物欲型犯罪动机统计表
直接犯罪动机
(1)吃喝玩乐需要用钱 (2)穿好、戴好需要用钱 (3)买高档用品需要用钱 (4)为筹办婚礼 (5)本人失业、不愿吃家里
人数
148 74 15 35 32
百分比(%)
23 11 2 5 5
(6)家里生活有困难
(7)跟着别人做的 (8)其他
139
150 64 657
21
(四)不良的实践活动是犯罪心理形成的 基础 1、通过不良实践,也只有通过不良实 践,个体才能接受不良客观因素的影响。 2、通过不良实践,不良主体意识外化 为不良行为,逐渐形成犯罪心理。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特征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 不良个性的形成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 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具有抽象性。 不良个性只提供了犯罪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不良个性的形成因人而异。 不良个性是犯罪心理的本质特征,除此之外, 犯罪人心理还具有一些非本质特征。
(二)犯罪动机的分类 为了更准确地认识犯罪动机,有必要从不同角 度按照不同标准对犯罪动机作一些分类: 1.根据犯罪动机满足需要的种类不同,分为物欲 型动机、性欲型动机、情绪型动机和信仰型动机 2.根据犯罪动机产生的时间长短,分为已久动机 和突发动机。 3.根据动机的结合程度,分为简单动机和复杂动 机 4.根据动机的地位与作用,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 助性动机 5.根据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 动机,又可称为长远动机和短近动机
(二)犯罪动机转化的表现 其三,实施犯罪时,由于遇到阻力和困难,犯 罪人意识到自己无法克服这些阻力和困难,难以达 到犯罪目的,而被迫停止犯罪。 其四,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由于外界因素的 影响,良心发现,恻隐之心的产生,或道德观念和 法制观念的恢复,自动放弃.犯罪而停止犯罪。这 是犯罪动机良性转化的典型模式。 其五,实施犯罪时,犯罪人突然被抓获,犯罪 动机未能得逞,犯罪目的无法达到。与上述情况不 同的是,犯罪人虽然也停止了犯罪行为,但主观上 并非放弃犯罪企图,仍然属于恶性转化的范畴。
(三)犯罪决意过程中的动机斗争 1.双趋冲突 所谓双趋冲突,就是个人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 时有两个目标并存,这两个目标对他具有同样的吸 引力。 2.双避冲突 有两个目标可能同时对个人具有威胁性,在这 种情况下所引起的反应,自然是两者都想躲避。但 迫于当时的形势必须接受其中一个目标,才能避开 另一个目标,这种在抉择时产生的难作选择的心理 冲突叫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个人对某一目标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 形成既爱之又恨之、欲趋之又避之的矛盾心理。这 种患得患失、进退两难的心理冲突就叫趋避冲突。 在初犯身上,趋避冲突表现最为明显。
(二)犯罪动机转化的表现 其一,在犯罪过程中,按原有的犯罪动机, 顺利地达到犯罪目的,以完成犯罪活动而告终。 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没有发生重大意外的情 况,犯罪目的按原计划实现。这是犯罪动机实 施最通常的一种模式。 其二,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 刺激和情境,从而形成新的犯罪动机,导致更 严重的犯罪行为。这是犯罪动机恶性转化的典 型表现。
刺激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传入信息
中 枢


传出信息
神 经

反应
效应器
传出神经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
犯罪心理是个体在主观因素的基 础上,接受了不良刺激的影响,并 通过不良行为实践的尝试而逐渐形 成的。不同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 有不同形式,但一般来说,可以归 纳为两种模式,即渐变模式和突变 模式。
1.渐变模式 (1)概念:犯罪心理形成的渐变模式是指 犯罪心理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由好变坏的逐 渐变化的过程。 (2)分类:犯罪心理形成的渐变模式是犯 罪心理形成较为常见的模式,它又包括两种类 型,即原发型和继发型。
第三节 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最终通过犯罪行为得以表现,而推动 个体犯罪的直接原因是犯罪动机。 一、犯罪动机的概述 (一)犯罪动机的概念. “动”即行为、行动,“机”即原因,动机, 是指推动和维持人们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 犯罪动机,是指促使行为人决定犯罪的内心起 因和动力因素,它通常表现为犯罪意向、犯罪决意。
2.突变模式 二是由特定环境的气氛而引起。特定的环 境和气氛会使一些是非观念和自制力差的当事人 情绪失控,由此可引发犯罪行为。 三是由情境的诱惑而引起:一定的情境激 发了行为人某种内在的不良需要,潜在的不良心 理品质使其为满足这种需要而产生犯罪动机。 四是由回避危险而引起。行为人在突然遇到 危险情况时,因认知发生困难,出于自我保护需 要而出现举止失措行为。
3.犯罪目标是犯罪动机激发的客观因素 不正当需要是犯罪动机产生的主观条件, 它只表明了个体的欲望和要求,并不具有推 动个体行动的驱动力。只有和客观条件结合, 寻找到合适的作案目标之后,个体才会产生 为猎取目标而行动的动力(这里的目标是指 能满足犯罪人不正当需要的客观对象)。

报复 杀人 义愤 犯罪动机 图财

诽谤


损害名誉
破坏 毁坏设备 伤害
杀人 致人伤残 杀人 杀人
犯罪目的
嫉妒 杀人
剥夺生命
犯罪动机、目的、行为关系示意图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
1.萌发阶段 犯罪动机还处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前意识层,具 有模糊性和初始性。 2.过渡阶段 犯罪动机已上升到意识层,能够被主体所意识,形 成清楚、明晰的犯罪动机。 3.定型阶段 犯罪人似乎进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犯罪预 备状态,伺机犯罪。 4.消失阶段 一般情况下,通过犯罪行为的实施,犯罪目的已经 达到,犯罪动机因抵达归宿点而消失。
二、不良个性及特征 (一)个性概述: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内在的生 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 社会生活的实践与陶冶,逐步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 性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总和。 个性 个性心理特点(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 特征 个性倾向性(兴趣、需要、信念、世界观等) 个性是一个人心理的最深层、核心的部分,决 定着个体心理活动(认识、情感、意志)的特点和方 向。正是由于各不相同的个性,人们才表现出各不 相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2)反社会的倾向性 犯罪人的信仰和世界观与我们所提倡的共产主 义信仰和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因而他们对我们倡 导的共产主义道德、精神文明极为反感,表现出情 感上的抵触和对立。 (3)畸形的知识、能力结构 由于不良环境的影响以及坏人的教唆,或者不 良行为的尝试,犯罪人懂得了许多损害他人、危害 社会的犯罪知识、经验,掌握了一些犯罪的技能和 本领,为他们从事犯罪活动打下了基础。 (4)盲目、冲动的性格特征 犯罪人的性格多属冲动型,他们理智性差,思 维狭窄,偏激固执,嫉妒心、虚荣心、报复心极强, 自制力差,冒险、侥幸心理强。
23 10 100
合计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一)形成犯罪动机的基本要素 1.犯罪人不正当需要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犯 罪 人 的 需 要 结 构 个人需要和欲望无止境地发展,脱离现实条件 个人不合理的生理需要常居优势地位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于对立状态
2.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在犯罪动机形成中也 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不良个性品质对于不正当需要的产生及 向犯罪动机的转化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 方面,错误或反动的世界观和信念、顽固的 反社会态度、畸形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等是不 正当需要产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薄弱的道 德、法制观念,不良的情绪、情感、冲动, 不理智的意志品质等构成的不良的自我控制 系统,不仅不能限制不正当欲望,反而为其 向犯罪动机的转化提供支持。
2.突变模式
反应性行为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A.防卫反应和避险反应 这种行为常常是由被害人引起和挑动的,犯罪人事 先并无准备和预谋。 B.应激反应和激情反应 在应激情境中,个体由于愤怒、恐怖、嫉妒及怨恨 等情绪达到极点,极易造成攻击性的犯罪行为。 C.习惯性行为 习惯是一个人后天习得,并经过反复刺激与反应之 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动力定型。 D.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是犯罪人在变态心理支配下出现的行为反 应。
2.突变模式 (4)犯罪心理的突变模式向犯罪行为的转化 反应性行为,是指犯罪人实施的犯罪不是 出于预谋,未经过明显的意志活动,而是个体 在外部诱因刺激下产生的应答性反应。 其特点是:事先无预谋,犯罪行为表现为 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自动化的、带有反射性质的 应答性反应;刺激情境的出现是反应性行为出 现的重要原因;心理过程短暂或没有有意识性的含义:不良个性是犯罪人在其 内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不良客观环境的影响下, 通过不良实践逐渐形成的具有反社会倾向性的各种 心理品质的总和。 2、不良个性的特征: (1)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 犯罪人为满足个人需要,损人利己,不择手段, 置他人、国家利益于不顾,把个人幸福建立在他人 的痛苦之上,是极端的利己主义。
(三)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 过程 犯罪心理有别于一般性的过错心理或一 般性的越轨心理,它的形成标志着个体在个 性品质方面的质变,因而同样遵循着从量变 到质变的规律,有一个从弱到强、从小到大、 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事实证明,大多 数犯罪人的个性不是骤然变坏的,犯罪人大 都经历了在个性方面逐步演变和越变越坏的 过程,到了一定程度才演变为犯罪心理。

2.突变模式 (1)概念:犯罪心理形成的突变模式是指个 体犯罪心理因一些特定的刺激、环境而突发 性地产生、形成,缺乏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2)特点:突发性;无预谋性;情境性;情 绪性。 (3)突变模式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由人际关系冲突而引起-例如,因恶 语伤人而发生口角进而升级为暴力行为,因 婚恋挫折而产生报复犯罪,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