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 重点复习知识

犯罪心理学 重点复习知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犯罪心理的犯罪: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处罚、有意识的客观外在活动。

(犯罪心理学中研究的犯罪包括1.刑法的犯罪 2.违法行为 3.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特点: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法惩罚性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2.其他法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3.不良行为(越轨行为)犯罪人:指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

三个基本条件:1.刑事责任年龄 2.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3.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触犯刑法、应受刑法处罚)2.一定范围内严重违法或者越轨、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3.不具备刑法学中犯罪人特征但实施了违法犯罪或者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变态人格者以及精神病人理论任务:1.建立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2.发展和完善犯罪科学的内容,提高犯罪科学的理论水平3.丰富和发展心理科学的内容,提高心理科学的理论水平实践任务:1.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犯罪心理科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2.为公安司法人员提供心理科学知识,增强犯罪对策的业务能力,提高办案质量3.为党和政府制定刑事司法政策,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献计献策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犯罪心理隐蔽性(2)犯罪人对研究活动的抵触情绪(3)现场研究的困难性犯罪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1.心理分析法心理分析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的行为方式(2)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后的行为表现(3)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在常态心理支配下进行的还是在异常心理支配下进行(4)了解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心理压抑、需要冲突、动机斗争等(5)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背景,如智力水平、体貌特征、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等,直接为排查犯罪嫌疑人提供依据。

犯罪心理学复习重点

犯罪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犯罪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

其目的在于为警察、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罪犯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1)犯罪心理学相关概念1、犯罪心理学定义:广义说认为,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2、犯罪的定义:是刑法学的概念,一般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3、犯罪人定义:是指实施这种犯罪行为的人。

4、犯罪三要素(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

(二)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犯罪行为: 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3、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两者的关系两者的区别:a、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特征,而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特征b、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c、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密切联系性:a、先有犯罪心理,才有犯罪行为。

b、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c、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两者关系错综复杂。

A、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一致性所谓一致性是指,有什么样的犯罪心理就会发生什么样的犯罪行为;B、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不一致性一般情况下,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是相一致的,但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也存在着两者不一致的情况。

(三)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1、犯罪心理总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

它在形成后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2、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这种规律性的科学。

(四)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矫治罪犯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犯罪心理学课程标准

犯罪心理学课程标准

《犯罪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犯罪心理学课程代码:学时/学分:64/4 适用专业:空中安全保卫先修课:无后续课:无开课学院或教研室:航空学院执笔:陈凤审核:(教研室主任签字)日期:……年……月审定:(学院院长签字)日期:……年……月二、课程性质与作用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鲜明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空中安全保卫人员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三、课程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犯罪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2)了解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3)了解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二)能力目标:(1)预防、揭露、矫治犯罪的心理对策和心理技术(2)增强学生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3)为预防和减少犯罪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三)素质目标:(1)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责任心。

(2)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精神。

(4)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能力。

(5)具有认识自身发展重要性以及确立自身继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和建议学时(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部分导论8学时教学内容: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教学要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实验或习题要求:第二部分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8学时教学内容:西方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教学要求:海峡两岸学者的个体犯罪原因论教学重点、难点:犯罪综合动因论实验或习题要求:第三部分犯罪心理机制8学时教学内容:犯罪心理机制的概念和理论教学要求: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教学重点、难点: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实验或习题要求:第四部分犯罪心理结构8学时教学内容:结构和心理结构与犯罪心理结构教学要求:犯罪心理结构的类型和要素教学重点、难点: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与特性实验或习题要求:第五部分犯罪心理发展的变化8学时教学内容: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和阶段教学要求:犯罪过程中的动机变化教学重点、难点: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实验或习题要求:第六部分犯罪的动机与行为8学时教学内容:动机与犯罪动机教学要求:一般动机与犯罪教学重点、难点:不良动机与犯罪实验或习题要求:第七部分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8学时教学内容:初犯心理教学要求:再犯心理教学重点、难点:再犯心理实验或习题要求:第八部分少年犯罪心理8学时教学内容:少年犯罪概述教学要求:掌握少年期社会化过程之矛盾与犯罪教学重点、难点:犯罪少年之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五、实践教学基本要求实训一犯罪心理学历史实训目的:了解犯罪心理学发展实训内容:分组讨论犯罪心理学发展过程实训二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实训目的:让学生了解犯罪心理的发生实训内容: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实训三犯罪心理机制分析实训目的:了解犯罪心理机制实训内容:分组讨论犯罪心理机制实训四犯罪心理结构实训目的:了解不同罪犯心理结构实训内容:分组讨论不同犯罪心理结构实训五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实训目的:了解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实训内容: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实训六犯罪的动机与行为实训目的:了解犯罪的动机与行为实训内容:分组讨论犯罪的动机与行为实训七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实训目的:了解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实训内容:分组讨论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实训八少年犯罪心理实训目的:了解少年犯罪心理实训内容:分组讨论少年犯罪心理六、教学方式及说明教学方法:宏观:任务驱动教学法微观:(1)案例式教学法(2)任务式教学法(3)视频演示教学法(4)讲授教学法(5)讨论教学法七、考核方式考查八、教学资料1.教材:《犯罪心理学》,罗大华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参考资料:1、《犯罪心理学》,方波、于义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2、《中国犯罪心理思想史论》,艾永明、朱永新,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3、《犯罪心理学》,高士艺、岩松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九、课程标准编制依据本标准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2]2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最新对高职教育的定位,以及我院专业培养计划而制定的。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三)防御机制
是一种心理适应性反应。个人在生活中, 难免遇到各种挫折、打击或威胁,因而在 情绪上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 为减轻焦虑的痛苦,个人会从经验中学到 某种应付挫折、减轻焦虑的行为和心理活 动方式,这些适应性的行为方式,称为心 理防御机制。
合理化
用自认为合适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 解,从而心安理得地去实施犯罪行为
第一节 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是一门科学、一门研究方法、 一门治疗技术。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 洛伊德(S.Freud)于19世纪末创立的 心理学流派,到20世纪20年代扩展到社 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展成无所不包的 人生哲学,是20世纪内影响人类文化最 大的理论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 第二势力。
3、保持机制
• 外部强化 :犯罪活动的结果对犯罪行为的 强化作用。 • 替代强化:观察他人的犯罪活动结果对主 体犯罪行为的强化作用。 • 自我强化:社会约束——法律惩罚和自我 约束——良心谴责的解除过程对犯罪行为 的强化作用。
行为主义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1、行为是习得的,强调 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 2、为建立和矫正行为提 供了理论依据。
(二)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 (id)
本能冲动,受唯 乐原则支配.想干 什么就干什么.
现实化了的本我,受 “自我” 现实原则支配。要求行 (ego) 为和环境的要求相协调.
道德的我,受道 “超我” 德(完美)原则 良心:罚 的支配.对 “本 (superego)我”“自我”起 监督作用。 自我理想: 奖
• 2、人格的基本动力 • 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在于对自卑的补偿和 追求优越。 • 儿童对自卑感的对抗叫“补偿作用”。 • 补偿的过程中个体以追求优越为目标。 • 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 的优越努力。这 种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不 止,这就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犯罪心理学第1、2、3、4、5章

犯罪心理学第1、2、3、4、5章
一、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天生犯罪人论 (二)体型论 (三)遗传论
1.双生子说 2.染色体异常说 (四)内分泌失调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1.文化冲突论 2.社会异常论 3.亚文化理论。 4.标签论
三、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病态人格论 (二)智力落后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
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犯罪人反社会的 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是犯罪人进行各种犯罪活 动的基本动力,是犯罪心理结构的核心,也是最活 跃的因素。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畸形的观念系统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二)研究以下课题 1.犯罪心理结构 2.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3.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4.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6.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是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三)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四)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
(一)特定的气质 (二)消极的性格特征 (三)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四)不良的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四、犯罪心理结构的心理背景 (一)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二)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及形态变化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四、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一)侵犯性说
该理论主张,人之所以产生犯罪心理是 由于人的侵犯性本能突出发展之故。侵犯性 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本能之一,是生物演化的 结果。在愤怒、激情或激烈的争斗中,人与 动物一样,会表现出强烈的侵犯性。
但不能解释那些在平静状态下蓄意的犯 罪行为。
(二)利欲性说
该理论主张,人的求生存需求欲望是犯 罪心理的原动力。利欲是行为最基本的内驱 力。正常的欲求并不导致犯罪,谋求不正当 的补偿性满足是行为就成为犯罪行为。
(三)条件反射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于1964年将经典条 件反射理论用于解释犯罪行为。他认为新的 “良心”只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信差过程 是由于当儿童做了某种行为之后,父母、教 育者和他人给予时间上非常接近的奖惩。人 的社会化就是朝着正确的方向的探究反射的 形成,是学习社会规范的结果,是对道德性 和社会性行为的条件反射,没有完成这个过 程的人就容易犯罪。
二、大陆学者的观点
(一)内外因素论 (二)动力因素论 (三)系统模式论 (四)多因素论 (五)集合效应论 (六)综合动力论 (七)综合动因论
第三节 犯罪综合动因论
介绍犯罪综合动因理论。
一、犯罪综合动因论的含义
个体犯罪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由 若干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主体内外因素(子系 统)构成,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网络结 构。作为整体的个体犯罪原因,是其各子系 统因素整合形成的超越各子系统的整体现象 与表现。
生物化学因素包括: 人体摄入化学物质、营养成分 血糖水平、激素分泌水平(如睾丸激素、
雌激素、孕激素) 血液中的高铅含量 食物中某类维生素缺乏 气温
(四)神经生物因素与犯罪
该学说认为影响犯罪的神经生物因素包 括大脑结构、功能、化学、电活动等异常导 致犯罪。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犯罪心理学课程是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占4学分,课内学时为72个学时。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1.课程内容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2.课程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了解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为司法人员提供惩治和矫治罪犯等犯罪心理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增强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三、课程的学分和学时《犯罪心理学》课程学分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教学学期为一学期。

四、主要媒体教材1.文字教材:由罗大华主编、何为民副主编,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犯罪心理学》(第二版)。

2.网上资源:中央电大――电大在线及安徽电大网页――在线平台提供该门课程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细则、教学辅导、作业要求、复习要求、模拟试题等。

3.直播课堂:安徽电大提供导学直播课堂,学生可登陆安徽电大影音在线收看。

五、主要教学环节1、自学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要求,全面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教师指定的参考书。

2、利用多媒体学习收视阅读网上辅导材料是重要的系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远程学习。

并利用网上交互答疑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面授辅导面授辅导是实现教学目的重要方式之一,辅导教师要全面系统掌握教学要求和文字教材,通过讲解、辅导、答疑、组织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4、平时作业分校电大将安排平时作业,这是加强教学管理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

(四)社会学习论
美国学者班杜拉认为,攻击行为 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习得的。 最重要的学习机制是客观学习, 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一是家庭影响 二是文化影响 三是符号示范
六、认知与道德发展原因论
科尔伯格研究发现,大部分少年犯罪人的道 德发展处在第一或第二阶段,而大部分非少 年犯罪人的道德发展处在第三或第四阶段。
六、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1.一般模式
(1)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2)稳固、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3)需要型的犯罪心理结构
2.特殊模式 (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3)宣泄型的犯罪心理结构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
1.潜在的形态 当个体只具有某些不良心理因素,尚未形成 特定的犯罪心理结构时,各因素之间处于混 饨状态,缺乏明晰的指向性与稳定性。个体 犯罪意向的产生标志着犯罪心理结构开始形 成。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测量
对犯罪心理结构的测量可综合运用自然 观察法与现场准实验法、谈话法与调查 法、能力测验与个性测验法等。
1.使用个性测验量表 (1)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量表 (2)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量表
2.使用专门用于犯罪者的量表
(1)1928年伯吉斯编制的假释成败的预测量表 (2)1950年格卢克夫妇编制的早期违法行为预 测表 (3)1994年上海市监狱编制的罪犯心理素质测 定量表 (4)1994年司法部监狱管理局编制的罪犯心理 评估(COPA)系统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 展
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概述
一、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 (一)概念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 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 的那些畸变的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 合。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 恶习较浅,矫治相对容易。
❖ 平舆县位于河南东南部的一个小县城.2001年9月,一 名高中男生失踪破了平静.到2003年,失踪的孩子突 然增多,且间隔时间越来越短,2月至4月不足百天时间 里,仅有11个孩子不见了!失踪的全是男孩,家多在农 村,在县城上高中,住校,平时喜欢在录像厅、网吧、
游戏厅等地方玩,身上没什么钱,被拐买和抢劫的 可能性不大……直到第18名被害人报案,真相才大 白于世!共有25人(警方公布17名)男孩遇害!
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 犯罪心理的形成 ❖ 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 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发生机制
一、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模式
渐进式
机遇式
突发式
(一)渐进式之一
❖ 从少年期开始,通过不良交 往和违法偿试,逐渐发展为 犯罪心理。
❖ 积习重,矫治难度大。 例:少年犯
(一)渐进式之二
❖ 早期无劣迹,但在人生经历 的某一个阶段,受错误思想 的腐蚀而走向犯罪。
❖ 犯罪行为有偶发性、突发性、极端性的特点,但犯 罪冲动的蓄积、爆发却有一定的必然性,犯罪心理 的构成既有教养、经历、性格因素,也有复杂的现 实因素,这就是“激情犯罪”的魔鬼诱惑——“心 魔”
❖ 所谓激情犯罪,一般被认为是当事人在某种外界因 素刺激下因心理失衡、情绪失控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认为,激情是一种强烈情感的表现形式, 当人在外界强烈的刺激下,由于认识范围缩小,内 控能力减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从而产生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和难以抑制性等特点 的行为。青年人易冲动、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更要 充分认清激情犯罪的特点、成因、危害和预防方法, 防止出现过激行为。
❖ 一个玩笑,一时冲动,一个家庭破碎。青年 小桑出现恋爱纠葛后,认为是一家小店的店 主韦某夫妇从中挑拨,遂产生不满。于是他 借机与韦某理论,当韦某拿其恋爱问题开玩 笑时,小桑怒气顿生,用木棍将韦某打倒在 地,酿成血案。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 • •
案例分析
• 张某曾是某县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因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在家。在家劳动 的日子艰苦又枯燥,张某很快就厌倦了。 一天,张某去镇上一位同学家里 玩。已成大款的同学热情的接待了他,张某坐在沙发上,在沙发缝隙中无意 触到了一样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本有千元存款的活期存折,张某立即把 它放回原处,心里还咚咚直跳。张和同学继续谈话,同学说起最近借钱还钱 的人很多,他都记不清了,以后要建立专门账目,省得忘记。说者无意,听 者有心,张某一下想起了刚才摸到的存折,估计也是别人还的钱。“凭什么 你那么富我那么穷”,“一千元我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挣得”,“不拿白不 拿”,一连串的念头产生后,他竟坐不住了,手又鬼使神差的触到了那本存 折,如此几次,他已无心说话。同学正好因故离开房间,张某终于痛下决心, 拿了存折,告别同学走了。 揣着存折象揣着一团火,一连几天,张某坐立不 安,生怕被发现。结果却平安无事。张某终于到银行取出存款。一千元钱让 他潇洒了一段时间,钱花完了,他又到同学家以同样方法窃得一条金项链。 从此,张某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终于东窗事发,被捕入狱。 根据材料分析以问题: 张某是怎样走上盗窃道路的?犯罪心理是如何发展和 变化?
犯罪心理内外化机制
• 1、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 • 内化机制是以外界消极因素的学习和模仿为开端的,在具 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反映活动中形成不健全人格,经由不 良行为的尝试,使此种行为习惯和态度定型化,进而萌生 犯罪意向。 • 认知的选择加工机制 • 模仿学习机制 • 角色扮演机制 • 自我强化机制
2、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条件
1.犯罪人不良需要的产生
物质需要;性的需要;自我显示的需要;征服他人 需要;爱的需要;报复需要等 2.犯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人格缺陷 3.情景因素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必要条件

2011《犯罪心理学》练习题 部分答案

2011《犯罪心理学》练习题 部分答案

《犯罪心理学》练习题第一章导论一、填空题1.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运用研究犯罪主体的的一门科学。

2.犯罪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学科。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偏于的综合性学科。

3.犯罪心理学所研究的犯罪人包括、、、。

4.犯罪学家在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被视为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5.关于人性与犯罪心理,的代表人物孟子认为犯罪心理不是人生来就具有的,荀子的主张人生而就具有贪财、重色等本性二、选择题1.关于犯罪心理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狭义的犯罪心理学只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B.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C.犯罪心理学只把犯罪人作为研究对象D.犯罪心理学像其他心理学分支一样可以进行模拟现场实验研究2.关于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B.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犯罪行为具有外显性C.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都具有独立性√D.犯罪行为的性质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3.关于犯罪心理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或然性学科√B.犯罪心理学只研究犯罪人的心理C.犯罪心理学的创始者是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D.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E.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4.犯罪心理学是()A.纯自然科学B.纯社会科学C.或然性学科D.纯理论科学5.关于犯罪心理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其创始者是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B.格罗斯在1879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C.犯罪心理学是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D.犯罪心理学是或然性学科√E.“犯罪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90年6.关于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的关系,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的是()A.孔子B.孟子C.管仲√D.告子7.把人性分为上品、中品、下品的是()A.董仲舒B.韩愈√C.管仲D.荀况三、判断正误并改错题()1.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 (1)经济体制改革的负面影响 • (2)商品经济的消极作用 • (3)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的影响
h
11
2.社会政治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 社会政治因素是指社会制度、社会变革、 社会稳定程度、阶级矛盾和战争等。这些 因素容易引发政治性的反社会的犯罪心理,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
h
2
一、生理因素
• 生理因素是人的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它包括年 龄、性别、神经类型以及异常的生物学因素。犯 罪心理与犯罪人的生理因素虽然没有必然联系, 但它却必须通过具有不同生理特点的个体行为表 现出来。因此,犯罪心理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 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一)年龄因素 • 1.犯罪率高低与年龄相关 • 2.犯罪类型、手段的选择与年龄相关
• 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的异常,会引起心理活动的变化,尤其是情绪情感 的变化,对犯罪心理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 另外,身体残疾者因生理缺陷,也会导致心理上的微妙变化,易形成 猜忌、孤僻、偏执的性格特点,更有甚者会产生报复的犯罪心理。
h
6
二、心理因素
• (一)认识方面的因素 • (二)不良的情绪情感因素 • (三)不良的意志品质 • (四)不良的人格因素 • (五)人格障碍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它是 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主要包括主、客观 两大方面,即犯罪主体因素和主体外因素, 这是本章要讨论的主要内容。此外,本章 还将简要介绍国内外学者有关犯罪原因研 究的各种理论成果。
h
1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 素
• 主体因素是指犯罪人犯罪心理赖以形成的 自身因素,具体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和行为因素。

绪论3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

绪论3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
3
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思想
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犯罪心理的防治
审判心理
4
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 ①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
• 先秦诸子十分重视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 • 春秋前中期的杰出政治家管仲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 荣辱”(《管子· 牧民》),认为贫穷是产生犯罪心理和导致犯罪行为 的原因。 • 而老子则认为犯罪是由法令完善、经济发展、物资丰富引起的,只要 “常使民无知无欲”,就会天下安宁。 • 汉代的董仲舒则提出,过度的贫穷和富裕都会引起犯罪心理和导致犯 罪行为。他指出:“大富则骄,大贪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 众人之情也。”(《制度》)
5
②人性与犯罪心理
• 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关“人性”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其 中的“性善论” “性恶论”、“形三品论”等重要的理论概念与探讨 犯罪心理的成因关系密切。 • 孟子主张人皆有“恻隐”、“羞恶”、“恭尊”、“是非”之心,只 要扩而充之,就会形成仁、义、礼、智的道德品质。“若夫为不善, 非才之罪也”(《孟子· 告子》)。 •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 性 恶》)。人生而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本性,如果 任其发展,就会“争夺生而辞让亡”、“残贼生而忠信亡”、“淫乱 生而礼义文理亡”(《荀子· 性恶》)。因此,人们得到“师法”的教 化,才能走上正道。 • 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说,他认为阴阳二气的运转搭配形成了三品 的人性,即“圣人之性”、“斗筲shāo之徒”和“中民之性”。圣人 天生性善,不可能犯罪;斗筲之徒天生性恶,必然犯罪;中间阶层的 人既可为善,也可为恶,但需要通过教化和刑罚作用,才可为善,不 萌生犯罪意念。
9
• ②强调严格按照犯罪者的主观心理状况定罪量刑 • 强调不要就罪论罪,决定刑罚时应按照犯罪者的主观动机 灵活掌握。“人有小罪,非眚shěng,乃惟终,自作不典, 或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 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尚书· 康 诰》)意思是说,有人罪过虽小,但并非过失而是故意, 且一犯再犯,不知悔过,此人不可不杀;反之,有人罪过 虽大,但属于过失偶犯,而且知错认罪,愿意悔过,乃不 可杀。 • 董仲舒提出“原心论罪”,主张将心之善恶作为定罪量刑 的主要依据。他说:“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 (《春秋繁露· 精华》)。就是说,对待犯罪问题,不仅 要以犯罪事实为依据,还要追查犯罪动机,把两者结合起 来。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 犯罪心理的形成特征 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
一、犯罪心理产生的机制 (一)犯罪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大脑的 反射活动,犯罪心理也不例外。 1、反射的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 而实现的对客观刺激有规律的应答性反应。 2、反射弧的构成:反射弧由感受器官、传人 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官五部分组成, 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功能,各部分的有机 配合共同完成了反射活动。 任何反射都不是神经信息的一次性“单向”传 导,而是其在传人和传出过程及高低级中枢神经间 都有来回往返的“双向”传导。
(三)犯罪决意过程中的动机斗争 1.双趋冲突 所谓双趋冲突,就是个人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 时有两个目标并存,这两个目标对他具有同样的吸 引力。 2.双避冲突 有两个目标可能同时对个人具有威胁性,在这 种情况下所引起的反应,自然是两者都想躲避。但 迫于当时的形势必须接受其中一个目标,才能避开 另一个目标,这种在抉择时产生的难作选择的心理 冲突叫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个人对某一目标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 形成既爱之又恨之、欲趋之又避之的矛盾心理。这 种患得患失、进退两难的心理冲突就叫趋避冲突。 在初犯身上,趋避冲突表现最为明显。
(二)犯罪动机的分类 为了更准确地认识犯罪动机,有必要从不同角 度按照不同标准对犯罪动机作一些分类: 1.根据犯罪动机满足需要的种类不同,分为物欲 型动机、性欲型动机、情绪型动机和信仰型动机 2.根据犯罪动机产生的时间长短,分为已久动机 和突发动机。 3.根据动机的结合程度,分为简单动机和复杂动 机 4.根据动机的地位与作用,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 助性动机 5.根据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 动机,又可称为长远动机和短近动机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 三 章
犯 罪 心
•犯罪心理形成 •犯罪者不良个性的形成 •犯罪动机的形成

•犯罪行为的发生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案例分析
• 强奸杀人犯曹某, 18岁, 身高一米八几,皮肤白哲,戴眼镜,外观文静。安徽 省某市2000年应届高中毕业生,高考之后,于2000年9月28日被该市中级人 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如果不是案发,此时的他,应该 坐在大学教室里学习,他的高考成绩已进入高校的录取线。
• 认知的选择加工机制 • 模仿学习机制 • 角色扮演机制 • 自我强化机制
2、犯罪心Leabharlann 的外化机制• 以主体具有的犯罪心理作为内因,在刺激和情景的诱发下, 产生犯罪动机,确定犯罪目的,进入犯罪决意,实施犯罪 行为。
3、内外化机制的关系与运行
• 内外化机制是相互衔接、渗透和相互作用的。
• 两种机制都以外部刺激和内部需要为动因,以不健全人格 和犯罪意向为中介,以特定情景和机遇为条件,其间,经 历若干心理环节和反馈作用,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犯罪心 理,引发犯罪行为。
案例分析
• 张某曾是某县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因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在家。在家劳动 的日子艰苦又枯燥,张某很快就厌倦了。 一天,张某去镇上一位同学家里 玩。已成大款的同学热情的接待了他,张某坐在沙发上,在沙发缝隙中无意 触到了一样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本有千元存款的活期存折,张某立即把 它放回原处,心里还咚咚直跳。张和同学继续谈话,同学说起最近借钱还钱 的人很多,他都记不清了,以后要建立专门账目,省得忘记。说者无意,听 者有心,张某一下想起了刚才摸到的存折,估计也是别人还的钱。“凭什么 你那么富我那么穷”,“一千元我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挣得”,“不拿白不 拿”,一连串的念头产生后,他竟坐不住了,手又鬼使神差的触到了那本存 折,如此几次,他已无心说话。同学正好因故离开房间,张某终于痛下决心, 拿了存折,告别同学走了。 揣着存折象揣着一团火,一连几天,张某坐立不 安,生怕被发现。结果却平安无事。张某终于到银行取出存款。一千元钱让 他潇洒了一段时间,钱花完了,他又到同学家以同样方法窃得一条金项链。 从此,张某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终于东窗事发,被捕入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仿和学习不 良行为模式
不良的认知
心理因素
行为因素 选择不良的行 为方式
意志的两极性
缺失的个性 倾向性 有害的行为 习惯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
社会风气
工作场所和 职业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宏观环 境因素
家庭 社会微观环 境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不良群体 学校
定型阶段
消失阶段
犯罪行为实施后,犯罪目的达到,犯罪动机消失。或者,犯罪目的未达到, 犯罪人产生新的犯罪动机,原来的犯罪动机消失。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三、犯罪动机的冲突斗争
犯罪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三节 罪动机的形成及发展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教学建议
自测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四、实施犯罪过程中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恶性转化 良性转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四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1.掌握犯罪心理强化的过程 。 2.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
第四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人的认识特征
人际冲突型
突变式模式:犯 罪行为发生时间短、 无预谋、具有情景性 和情绪性的特点。
避险自御型
环境感染型
第二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人的认识特征
返回
第二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人的认识特征
返回
第二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教学建议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课时分配:10课时 重点: 1.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2.犯罪动机的产生。
难点: 1.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和模式。 2.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3.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自测练习答案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谢谢
外界消极因素
不良性格
犯罪心理形成
犯罪动机
犯罪决意
犯罪行为
内外 外化
第二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
原发型渐变: 犯罪人从少年时代起的 成长过程就经历了不完全社会化或错 误的社会化,也就是常语言所说的“ 从小就没学好” 渐变式模式 继发型渐变:犯罪人早年的社会化过 程无明显缺陷,亦无劣迹,被视为合 格社会成员甚至受到重用。但是,在 其后来的生活经历中蜕变堕落为犯罪 人,也就是说:“后来学坏了”
犯罪心理更加稳固
第四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消退的因素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犯罪行为消退的过程
二、犯罪心理的消退
影响犯罪心理消退的因素
犯罪行 社会环 为消退 境的净化 的过程 抗拒到初步改变阶段 司法机关打击和 社会环 惩处犯罪的能力增强 境的净化 反复动摇阶段 稳定巩固阶段 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 犯罪人社会 化程度的提高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二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
1.掌握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2.掌握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及一般模式 。
第二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选择性 犯罪意向萌发 诱因刺激
1.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 2.掌握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一、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
异常的生物 学因素
年龄因素 生理因素 性别因素 神经类型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迷失的性格 特征 参与错误的 活动
一、犯罪心理的强化
影响犯罪心理强化的因素
对犯罪人 惩罚不及时
不良交 往的感染
犯罪人自 身的实际需 要不能满足
犯罪得 逞的体验
不断增长的 非法欲求
反社会情 绪加深
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
第四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犯罪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
犯罪经验更加丰富
犯罪心理强 化的表现
犯罪行为更加恶化
犯罪人的认识特征
返回
第二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
三、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
犯罪心理的 形成是主客观因 素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的结果。 1
犯罪心理的 形成体现了个体 对外界事物的积 极能动的反映。 2
犯罪心理的 形成是从量变到 质变的发展过程。
犯罪心理的 形成以不良的社 会实践活动为基 础。 4
作用于犯罪行为的动机的多寡 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所起作用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犯罪人不正 当的需要 犯罪目标 不良性格 (外界刺激)
犯罪动机
犯罪行为
犯罪动机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阶 段 特 点
萌发阶段 过渡阶段
主体对自己的动机不十分明确、清晰,犯罪动机具有模糊性和初始性 主体能够意识到犯罪动机并经过动机斗争确定犯罪目的,犯罪动机清楚明 晰 已有明确的犯罪动机,着手考虑何时实施及如何实施犯罪,对犯罪动机加 以确认和巩固定型,伺机犯罪
一、犯罪动机概述
犯罪动机是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原因或动力因素。 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的实施具有推动和维持功能。
常见犯罪动机的划分类型
划分方法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犯罪动机满足心理需要 主要类型 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侵财型犯罪动机、性欲型犯罪动机、报复性犯罪动 机、情绪型犯罪动机、信仰型犯罪动机等 简单动机和复杂动机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3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三节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1.掌握犯罪动机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 2.掌握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类型。 3.掌握犯罪决意过程中的动机冲突 。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