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合集下载

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 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困难性与可能性
• • • • • 一、困难性 1、隐蔽性 2、间接性 3、抵触性 4、难以试验或不可试验性
二、研究的可能性
• 1、广大公安和司法人员以及从事罪犯矫治工作人 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 2、某些犯罪人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为我们提供真实 可靠的供述 • 3、犯罪人的心理问题总要直接或间接地在其行为 活动中表现出来 • 4、现代心理科学,为我们提示犯罪心理与犯罪行 为规律提供了依据 • 5、科学方法论和许多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技术 也为研究犯罪心理提供了有效条件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
• 一、哲学方法论 • 1、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 要承认事实依据,注意分析犯罪心理产生的社会生 活条件,而且要分析犯罪人犯罪心理赖以形成的个 体不良心理或心理缺陷。 • 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要求犯罪心理学所研究的犯 罪心理或行为是可以测量、可以观察和记录的;研 究的犯罪心理过程和结果是可以反复验证的。犯 罪心理学研究必须在社会大背景之下,并充分估计 到个体生理、心理特点、个体对社会现实的不同 反映方式和内容。
四、整体研究与分析研究
• 整体研究(holistic study)是把犯罪心理作为一个整 体,对犯罪人的心理全貌进行系统分析,如犯罪心理 结构、需要结构、动机体系、智力特点等。整体 研究可以揭示犯罪人犯罪心理的整体,以及各部分 的相互关系,从中找出犯罪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 但该类型的研究十分复杂,必须保证理论上和设计 • 上的全面、充分才行,因此容易顾此失彼,并且可能 出现遗漏和缺失。

犯罪心理学(大三下)

犯罪心理学(大三下)

犯罪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应用技术。

犯罪的打击→外显犯罪的防控→潜在

打击的对象是已经发生的事实,目标明确,容易把握。

一、概念。

(一)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是一种被认定为违反了法律法规或不符合刑法条文的行为。(法律意义上的)

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offense

刑法学中的犯罪→crime→法律上的惩罚

行为人在有意识的状态下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应当受到处罚的客观外在活动(社会学)。

纪律上的惩罚←从社会意义上来说,犯罪行为是一种偏差行为,偏离了社会标准的行为,是一种广义的行为,包含了侵害行为(法律意义上的犯罪行为)和违背了社会道德的行为(赌博、黄色)以及社会伦理的行为(包养)。

(二)犯罪心理学。

广义: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狭义: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E.g:视屏中危险犯罪人的心理矫正问题。

E.g:心理战术

本书定义: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的两种观点:

⒈是人类学与犯罪学的交叉学科。

⒉是应用心理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以研究犯罪动机为中心以及研究犯罪行为本身的意义。

(三)犯罪人(offender),即犯罪主体。

犯罪人是指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应当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包含社会意义和法律意义)。(①刑事责任年龄;②承担刑事责任;③辨别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四)、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讲课文档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讲课文档

如果一般的正常行为与遗传有关,则犯罪 行为也应与遗传有关.这个推论就是犯罪 遗传说的基础。
虽然龙氏的理论破产了,但人类对科学家能够成功鉴别罪犯类型的信心仍然继续
第三十三页,共130页。
犯罪家族说
相信有一种“犯罪基因”会代代相传
60个“小偷”
7个谋杀受害者
50位妓女 40位其他女性
180人正住在 “救济院”或接受
对性缺乏兴趣,转向学习、游戏、 体育及同辈人团体活动,男女 童界线清楚
第六十四页,共130页。
不同人格的发展阶段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 生殖期(12—20岁)
进入青春发育期,性能量重新涌现, 恋母(父)情结可能再次闯入意识,
个体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摆脱父母,建立
自己的生活。
第六十五页,共130页。
反社会人格的罪犯 往往有过童年的心理创伤
——龙勃罗梭医生在1894年解剖一个意大利罪犯时说
尽管颅相学破产了,但在犯罪和生理学上的神秘联系依然维持着
第九页,共130页。
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 龙勃罗梭(1835-1909)
第十页,共130页。
返祖现象! (atavism )
龙氏对6907名罪犯以及383名重犯进行长期的身体测定与观察
生活态度发生变化
欺诈、盗窃、 非暴力的风俗犯罪
第五十二页,共130页。
AB型血的特质及犯罪倾向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论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论

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类型
►1.表层弱化

暂时型与假象型
►2.中层弱化

渐进型与反复型
►3.深层弱化

醒悟型与归属型
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过程
►(1)内心斗争阶段 ►(2)心理突破阶段 ►(3)心理反复阶段 ►(4)走向新生活阶段
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动能系统
► (1)外界积极因素
► 司法机关及时、公正的惩罚;
职业化发展; ►第五,反社会意识形成与巩固; ►第六,形成犯罪人格。
纯业余阶段 近专业阶段 半职业阶段 纯职业阶段
(2)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
是指由于内在消极因素和外在消极环境因素影响 力的减弱或消失,内在积极因素的上升和外在积极 环境因素影响力的不断增强,犯罪者的犯罪心理结 构走向分化直至瓦解、消失的过程。
5 .1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论
►心理结构 犯罪行为 犯罪人
► 有关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研究主要形成了 哪些理论?
► 个体的犯罪心理演变为犯罪行为的一般过 程及规律是怎样的?
► 什么是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 三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主要存在哪些模式?
5.1.1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理论
►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简称犯罪心理机制, 指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引发犯罪行为的规律、 程序和过程。
► 犯罪动机——犯罪行为发生的驱动力问题;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 • • • •
观察学习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子过程: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动作复现过程 ——动机过程
• 2、启动机制 •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主体习得了犯罪行为 并不等于他会立即实行犯罪行为。犯罪行 为的产生还要取决于内外因素的启动和激 发。 • 动因: • ——外部因素的影响 • ——主体对这些外部因素的加工
弗洛伊德 1856-1939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 人的精神活动可为分两个层面:意识和无意识。 • 人的整个精神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可以 用人格来表示。 • 本我是人格的基础,性驱力(利比多)是人格发 展的原动力和心理能量。 • 心理能量在人格系统中从本我到自我到超我的转 移形成了人格发展的动态过程,其中经历着五个 阶段,顺畅地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否则出现心 理能量的固着和倒退。 • 弗的早期重点研究无意识理论,晚期重点研究人 格结构和发展理论。
• • • • •
也受到个体的生命结构和生长原则的制约。 ——如家庭的禁忌 ——如个体成长经历中的创伤性体验 ——如人性的良心 一个人凭良心办事的能力,取决于他在什 么样的程度上超越了社会的局限而成为一 个世界性的公民。
• 无意识的内容
• ——所有的邪恶(弗洛伊德) ——所有的智慧(荣格) • ——无所谓善和恶,无所谓理性和非理性, 它们是人的全部潜能,是具有普遍性意义 的人(扩展性的理解)

犯罪心理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犯罪心理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犯罪心理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前言

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独特且不断发展的领域。它通过对罪犯的心理状态、行为和观念的分析来研究犯罪现象的本质和流行。在犯罪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通过案例研究、讨论、实践和其他方法来深入探索并理解犯罪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

•了解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探究不同类型的犯罪及其相关因素。

•探索矫正措施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学习如何通过心理学分析和干预来降低犯罪率。

教学内容

第一章:犯罪心理学概述

•犯罪心理学概述

•犯罪心理学方法和技术

•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模型

第二章:犯罪类型和相关因素

•乱犯

•暴力犯罪

•财产犯罪

•性犯罪

•犯罪的个体和社会因素

第三章:犯罪预防和治疗

•个体治疗和群体治疗

•法律和社会控制

•刑罚和惩罚

•犯罪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学习小组、在线讨论、案例研究、实践操作和演讲等学习方法。为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犯罪心理学相关知识,建议学生积极参与某些学习活动,包括以下方面:

•定期地查看和回复在线讨论板块的帖子。

•参加学习小组讨论以及大班演讲。

•参加实践操作,并撰写相关报告。

考核方式

以下为本课程的考核方式:

•在线讨论:20%

•学习小组讨论:20%

•第一份实践报告:20%

•第二个实践报告:20%

•期末大作业:20%

参考教材

以下是本课程推荐的教材:

•犯罪心理学:原理和实践(英文版第十版)

•犯罪心理学:个案和理论分析(中文版第五版)

•犯罪心理学门诊:案例、评估和治疗(英文版第六版)结语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其研究范围日益扩大,我们目前尚未掌握所有相关知识。本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掌握犯罪心理学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机会,还帮助学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以便他们能够理解和解释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同时,本课程也为学生在大学里学习和生活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一)主体因素
2.心理因素。指主体原有的心理结构中存在的与 犯罪心理形成有密切关系的不良心理因素。包括 ❖个性倾向性,影响心理活动对象的选择。 ❖性格结构因素。具体包括:一是对社会现实的 性格特征。二是性格意志特征,即个体能否自觉 调节行为方式。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 的理智特征。 ❖控制系统的缺陷。 ❖个性异常,即人格障碍。
3.染色体说
该学说认为性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犯罪遗传 根源。 问题: 研究证实染色体异常与犯罪之间无必然联系。
4.收养子女说
通过研究收养子女的犯罪情况与其生父母 和养父母的犯罪情况自己的关系,确定遗传与 环境对个人犯罪行为的影响。
结论:生物遗传基因与环境都可能对犯罪 行为产生实质影响。
(三)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
(三)美国犯罪学家卢克夫妇
卢克夫妇通过比较犯罪与非犯罪少年,发现少年犯 的五个特征:
1.多为中页型体质(肌肉发达、体格健壮)。 2.在气质上表现为冲动性、攻击性和破坏性,无法 处理过多的精力。
3.在情感和态度上,突出是是固执几见,有敌对性、 反对性、怨恨性及疑惑性,且顽固易怒、好冒险,不顺 从权威。
4.在心理上,对问题力图直截了当地解决,缺乏计 划,情绪不稳定,受暗示性和自我中心显著。
5.社会文化方面,多在父母不适当的管教下成长, 家庭道德水平低,无文化气氛。
(四)梅兹格犯罪公式

犯罪心理学 第五版 罗大华 第3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犯罪心理学 第五版  罗大华 第3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学习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犯罪综合动因论含义和要点。

掌握:国内外各种个体犯罪原因学说的要点。

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主体内外因素。

难点:主体内外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犯罪心理结构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要深刻地理解犯罪心理结构理论,必须进一步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成因。本章介绍了古今中外犯罪原因理论,并系统地分析了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内外因素和本书所持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理论——犯罪综合动因论。

第一节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说述评

一、生物学的原因论

生物学派从纯生物性的角度研究犯罪产生的原因。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Sokrates,前470~前399)认为,“凡面黑者,大都有为恶的倾向”。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进一步发展了骨相学说,认为人的头部形象与人的心智有关,犯罪人头盖骨的形状与正常人不同。后来的人相学(Physiognomist)者拉法特(Laoater,1741~1801)也致力于探讨脸部构造及位置与反社会行为的关系。他发现没有胡须的男人或有胡须的女人,狡猾的眼神、薄弱的下颚及傲慢的鼻子等生理特征,是观察某些人有犯罪倾向的重要指标。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Cesare Lombroso,1835~1909)是这一学说早期代表的集大成者。龙勃罗梭早年学医,并获得了医学和外科学学位,后来曾在军队作为军医服役,在都灵大学教授精神病学、临床精神病学和法医学。龙勃罗梭的教育和职业背景使他对犯罪问题产生了兴趣,并且也具备研究犯罪问题的便利条件。他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多次犯罪的人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他们在生理特征上表现出一种返祖(atavistic)现象,由于这些身体上的缺陷使他们退化到原始野蛮阶段的人类一样的生活方式,并据此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理论。龙勃罗梭所称的天生犯罪人,在生理上有一些特殊标志,如面部不对称,颚骨和颧骨过大,嘴唇肥厚和外凸等。由于受当时的科学发展及其两个弟子菲利(Enrico Ferri,1856~1929)和加罗法洛(Raffaele Garofalo,1852~1934)的影响,龙勃罗梭到晚年开始修正其天生犯罪人理论,承认环境的因素对犯罪人的影响强于生理因素。龙勃罗梭的研究虽然受到多数学者的批评,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从生理上寻找犯罪原因的学者日益增多,形成了拥有一批自然科学家的犯罪生物学派。现代生物学的原因论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体型说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二)心理防御机制
个体在无意识中,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 焦虑,维持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 1、攻击反应:直接/转向 • 2、防卫反应
• 合理化:个体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以摆脱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安。犯罪人普遍采用这种防御机 制,以推卸责任,减轻内心的罪恶感和内疚感。 • 主要表现形式: • 否认责任; • 否认损害; • 攻击被害人; • 攻击第三者; • 归咎他人; • 援例榜样
案例分析
• 强奸杀人犯曹某, 18岁, 身高一米八几,皮肤白哲,戴眼镜,外观文静。安徽 省某市2000年应届高中毕业生,高考之后,于2000年9月28日被该市中级人 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如果不是案发,此时的他,应该 坐在大学教室里学习,他的高考成绩已进入高校的录取线。 • 1998年9月份曹某只有15周岁,就开始在夜间(大都利用晚上自习的时 间)尾随单身妇女,在黑暗的居民楼楼道里猥亵妇女,并抢劫被害人财物的 行为,持续两年,作案十多次,报案人不多。他说,除了性冲动不能自我控 制外,每次作案后都没有什“事”;楼道里没有灯光,也没有哪家的人出来 管“闲事”;有三次犯罪的过程中听到楼下有来人的脚步声后立即下楼逃走, 都未遇到过什么“麻烦”。因此他内心总有警察抓不到的侥幸心理。 • 事情发展到后来,他已不满足猥亵和强奸,还残忍地在被害人的胸部用 刀片刻了一个“干”字,他说“这样做是自己想的,是一种发泄和刺激。也 知道这是犯罪,害怕被警察抓住,但控制不了自己。” • 截止1999年11月,先后11次猥亵妇女,2000年1月和3月,又两次强奸 妇女,并将被害人勒死。 曹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犯罪心理学》教案

《犯罪心理学》教案

《犯罪心理学》教案

本书的体系构思:

1、导论

2、犯罪人心理

A、基本理论: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犯罪

行了结构的发展变化.

B、类型理论:犯罪类型理论、、不同动机的犯罪、、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不同年

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智能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过失犯罪心理、、

变态犯罪心理。

3、犯罪对策心理

A.犯罪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心理及对策

B.犯罪心理矫治

C.犯罪心理预防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熟悉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任务,以及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对象

(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

1、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事实犯罪行为的心理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2、犯罪:指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德行为。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哪些人:犯罪人;一般犯人;虞犯;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监管教职犯罪的人员。

2、研究哪些课题: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2)是犯罪学科与心理学科的交叉学科

(3)是理论学科、又是应有学科

(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

犯罪心理学课件 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

犯罪心理学课件  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
按esc键返回到章目录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与可能性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犯罪心理的隐蔽性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间接性犯罪人心理的抵触性不可试验性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可能性返回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一哲学方法论二一般科学方法论三具体研究方法
第三章、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与可能性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
分析研究就是对犯罪心理发展中的某一个别的、 局部的、比较小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是指事先建立研究假设、进行严格的研 究设计,按照预定程序收集资料并进行数量化分 析,用数字或量度表述研究结果,对假设进行检 验的一种研究范式。
定性研究(质的研究)是从被研究者的角度出发 描述和分析违法犯罪人及其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的 一种研究范式,强调对违法犯罪人的社会文化背 景全面而整体的理解,多采用灵活而可重复的研 究策略。
五、研究步骤 选定课题 确定研究假设 确定研究方案 收集数据 分析和解释所搜集的数据 结论
返回
百度文库
按“Esc”键返回到章目录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 困难性与可能性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 犯罪心理的隐蔽性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间接性 犯罪人心理的抵触性 不可试验性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可能性
返回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 美国加州有一个著名的“激情杀人”案例 (PEOPLE v. BERRY)。46岁的丈夫杀死了20岁 的新婚妻子,被告对杀人事实供认不讳,但他声称 杀人时被“突然的、无法遏制的狂怒”所控制,要 求减轻处罚。该案的专家证人是一位医生兼精神病 专家,他的专业证言对被告有利。专家证言被法庭 采信,被告被判较轻的过失杀人罪,而不是较重的 谋杀罪,就是故意杀人罪。
❖ 犯罪行为有偶发性、突发性、极端性的特点,但犯 罪冲动的蓄积、爆发却有一定的必然性,犯罪心理 的构成既有教养、经历、性格因素,也有复杂的现 实因素,这就是“激情犯罪”的魔鬼诱惑——“心 魔”
❖ 所谓激情犯罪,一般被认为是当事人在某种外界因 素刺激下因心理失衡、情绪失控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认为,激情是一种强烈情感的表现形式, 当人在外界强烈的刺激下,由于认识范围缩小,内 控能力减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从而产生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和难以抑制性等特点 的行为。青年人易冲动、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更要 充分认清激情犯罪的特点、成因、危害和预防方法, 防止出现过激行为。
独来独往的杀手吸引着他!
❖ 12岁时看过一部录像 《自由人》,感觉杀 手很酷!很想体验!
❖ 罪恶的种子开始播种 他的心田!
平淡无奇的生活
❖ 1990年,联中毕业。 ❖ 1991至1993年,在驻马店市一民办的电子技术学校
读书。 ❖ 1994至1995年,在驻马店市歌舞厅当音响师。 ❖ 1996年跟其姑父在驻马店市干建筑活。 ❖ 1997年在家务农,没有外出。 ❖ 1998年随父母在新疆伊犁打工。 ❖ 1999年在家务农,秋季到新疆拾棉花。 ❖ 2000年以后一直在家务农。

犯罪学第三章犯罪原因

犯罪学第三章犯罪原因

犯罪学第三章犯罪原因

犯罪原因一直以来都是犯罪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犯罪原因的研究不仅

有助于了解犯罪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还为预防和控制犯罪提供了理论

支持和指导。犯罪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三个方面。

首先,社会因素是引起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等,这些因素会对个体的价值观、行为习惯产生重要影响。社会

结构不均衡、社会剥夺感、社会失范等都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和挫折感,

进而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此外,社会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也是重要的,例

如新闻媒体的犯罪报道会引起模仿效应,过度强调物质追求的社会文化也

会导致一些人选择犯罪。

其次,心理因素也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理因素包括个体的

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等。人格特征与犯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例如缺乏责任感、冲动性、叛逆性等人格特征容易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心理健康问题也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例如精神病患者可能因为

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犯罪。

最后,生物因素也会对犯罪产生一定的影响。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遗传

因素和生理因素。遗传因素可能会对个体的智力发育、反社会行为有一定

的影响,一些犯罪行为可能与个体的基因有关。生理因素也会对犯罪产生

一定影响,例如躯体虐待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犯罪原因的研究离不开社会、心理和生物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犯罪行为。犯罪原因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控制犯罪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深入了解犯罪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犯罪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犯罪原因,犯罪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关犯罪原

第三章 犯罪心理结构

第三章 犯罪心理结构
主体外因素 惩罚的负效应 其他不良诱因
犯罪者原有不良心理因素的质变水平
主体因素
犯罪者犯罪体验的愉悦程度
行为定势的作用
(三)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
第一,犯罪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 第二,非法欲望更为强烈 第三,犯罪经验日益丰富 第四,犯罪活动向多方向发展和经常化 第五,反社会意识形成与巩固 第六,形成犯罪人格
强烈的畸变需要、高激发动能的犯罪动机、不良兴趣 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认识
自我调节结构要素
低层次或病态的自我体验 失效或反向的自我调控
特定的气质 道德特征:缺乏责任感、自私、冷漠 情绪特征:冲动、感情用事、嫉妒…… 消极的性格特征 不良行为习惯 意志特征:意志薄弱、自制力差、侥幸 理智特征:缺乏理智、偏执、肤浅
显现阶段 恶变形态
衰落阶段 收敛形态
第四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一)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含义 指由于内在消极因素和外在消极环境因素影响 力的增强,犯罪者的犯罪心理结构得到巩固和 不断膨胀的过程。 ——恶性化 ——定型化 ——职业化
(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影响因素
社会的消极刺激作用
第三章 犯罪心理结构
本章重点 1、犯罪心理结构的基本内涵 2、犯罪心理结构的基本特性 3、犯罪心理结构的组成要素 4、犯罪心理结构的表现模式及犯罪心理 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精神疾病与犯罪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精神疾病与犯罪

一、精神分裂症
•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活动与现实 环境相脱离,认知过程、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与个性特征等各方面互不 协调、相互分裂的疾病,是精神病 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
※精神分裂症状况调查
• 1982年中国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 • 患病率比较高:总发病率5.69%,占所有病例
44.8%。 • 女性多与男性:女性7.07%;男性4.33% • 青壮年多发:平均年龄39.7岁,首次发病15、20、
• 分裂症末期,初期的活跃症状消失,感情麻木, 精神荒废状态。流浪、盗窃、卖淫及欺诈居多。
二、精神分裂症主要表现
思维逻 思维中断、破裂、思维被夺、强制性 辑障碍 思维百度文库糊涂与机智交错。
妄想
内容矛盾、荒诞离奇变化不定;产生 被害、钟情、嫉妒、疑病、罪恶妄想
幻觉
幻听为主:命令性、评论性、迫害性、 夸大性、争论性和谚语幻听。
• 18岁起每隔半3-5年发作兴奋躁动,前后 均有短时间忧郁沉默和呆滞。责备自己 不可饶恕,几次触电、上吊,绝食,企 图自杀。
• 罪恶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情感性精神病与犯罪
• 又称作心境障碍或躁狂抑郁性精神障碍。 是一类心境显著改变即高昂或低落为基 本表现的精神疾病。
• 发作时伴有与情感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方 面的改变,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 期完全环节。
情感性精神病主要类型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二)犯罪动机转化的表现 其一,在犯罪过程中,按原有的犯罪动机, 顺利地达到犯罪目的,以完成犯罪活动而告终。 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没有发生重大意外的情 况,犯罪目的按原计划实现。这是犯罪动机实 施最通常的一种模式。 其二,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 刺激和情境,从而形成新的犯罪动机,导致更 严重的犯罪行为。这是犯罪动机恶性转化的典 型表现。
3.犯罪目标是犯罪动机激发的客观因素 不正当需要是犯罪动机产生的主观条件, 它只表明了个体的欲望和要求,并不具有推 动个体行动的驱动力。只有和客观条件结合, 寻找到合适的作案目标之后,个体才会产生 为猎取目标而行动的动力(这里的目标是指 能满足犯罪人不正当需要的客观对象)。

报复 杀人 义愤 犯罪动机 图财

2.突变模式 (1)概念:犯罪心理形成的突变模式是指个 体犯罪心理因一些特定的刺激、环境而突发 性地产生、形成,缺乏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2)特点:突发性;无预谋性;情境性;情 绪性。 (3)突变模式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由人际关系冲突而引起-例如,因恶 语伤人而发生口角进而升级为暴力行为,因 婚恋挫折而产生报复犯罪,等等.
(2)反社会的倾向性 犯罪人的信仰和世界观与我们所提倡的共产主 义信仰和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因而他们对我们倡 导的共产主义道德、精神文明极为反感,表现出情 感上的抵触和对立。 (3)畸形的知识、能力结构 由于不良环境的影响以及坏人的教唆,或者不 良行为的尝试,犯罪人懂得了许多损害他人、危害 社会的犯罪知识、经验,掌握了一些犯罪的技能和 本领,为他们从事犯罪活动打下了基础。 (4)盲目、冲动的性格特征 犯罪人的性格多属冲动型,他们理智性差,思 维狭窄,偏激固执,嫉妒心、虚荣心、报复心极强, 自制力差,冒险、侥幸心理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
7
一、犯罪社会学派理论的产生与内涵

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因素,犯罪心理的 产生和发展无不受社会因素的制约。 代表人物李斯特认为:犯罪的产生,是犯 罪人受到外部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大众 的贫穷是培养犯罪的最大基础。认为犯罪 行为的产生应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两 大部分,而社会因素是产生犯罪的决定性 因素。

4
二、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对犯罪的生理因 素作了广泛的探讨,不断丰富、发展和修 正了他的理论,形成了一些分支学说
体形说 遗传说 内分泌说 脑电波说 物质代谢失常说

5

犯罪生物学派理论将心理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的 生理因素,认为人之所以犯罪,是由于其生理因 素异于常人。
这种结论是片面的。人不仅具有生物属性,更具 有社会属性,人的心理的产生,虽然离不开作为 物质前提和基础的生理因素,但真正起决定作用 的还是社会生活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犯罪的 生物学派理论把一些局部的、间接的生理作用夸 大为整体的、直接的作用,忽视和否认社会因素 对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影响,显然是不科学的。
侵犯本领说 利欲本领说 性本能说 权欲本能说

13
第四节
我国学者的有关理论观点
14

我国台湾地区学者的观点:犯罪是一种永 恒的社会现象,犯罪原因的多元性理论。 我国大陆地区学者观点

15
Fra Baidu bibliotek
观察学习 凭直接经验学习 生物学因素
10
第三节
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11
一、犯罪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产生

创始人:弗洛伊德
人的许多行为都来源于无意识过程,是受 性本能驱使的。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12
二、该学说的发展

1. 变态人格论 2. 智力低下 3、欲望犯罪原因论
8
二、该学说的发展
1930年后,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出现了一些分支学说



1 社会环境论 2 模仿论 3 不同接触论或差异结交论、异化交往论、不同 联系论 4 文化冲突论 5 社会异常论 6 标签理论
9
三、发展趋势

班度拉认为,犯罪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后天学习得的,犯罪心理的产生主 要有三个方面来源
第三章
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流派
1
主要流派



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精神病学的犯罪原因论 欲望犯罪原因论 社会原因论 多元性犯罪原因论
2
第一节
犯罪的心理学派理论
3
一、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产生与内涵

创始人: 龙勃罗梭 “天生犯罪人”理论 1876年名著——《犯罪人论》问世 犯罪的生理遗传决定论 犯罪是一种原始野蛮阶段的返祖现象,犯 罪心理活动是犯罪人的生理特征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