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模仿和学习不 良行为模式
不良的认知
心理因素
行为因素 选择不良的行 为方式
意志的两极性
缺失的个性 倾向性 有害的行为 习惯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
社会风气
工作场所和 职业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宏观环 境因素
家庭 社会微观环 境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不良群体 学校
定型阶段
消失阶段
犯罪行为实施后,犯罪目的达到,犯罪动机消失。或者,犯罪目的未达到, 犯罪人产生新的犯罪动机,原来的犯罪动机消失。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三、犯罪动机的冲突斗争
犯罪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三节 罪动机的形成及发展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教学建议
自测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四、实施犯罪过程中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恶性转化 良性转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四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研究综述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研究综述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研究综述一、犯罪、犯罪心理以及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犯罪,从古到今都是无法根除的社会问题,但是在法律上,依据罪刑法定原则,犯罪行为必须由法律所界定。

在犯罪心理学学科中,通常认为犯罪的概念取法学中的犯罪概念,是为了保持其内涵与外延的一致性,即: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触犯刑事法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这些心理因素以特定的模式进行组合,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畸变的结构,推动着个体完成全部犯罪行为,这就是犯罪心理结构。

二、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的复杂性众所周知,行为人的犯罪心理结构是在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伯特于1944年就列举了170种以上的致罪因素。

这里需要阐明”成因和动因“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成因”在《辞海》中的意思是“形成的原因”,“动因”的意思是“动机的原因”,这也是二者的区别所在:犯罪心理结构的成因是指犯罪心理结构形成之前(还未成型)的诱因,而犯罪心理动因是基于稳定畸变的心理结构(已经成型),激发犯罪的内部心理诱因。

现代国内较流行的犯罪心理成因理论是“犯罪心理综合动因论”。

犯罪综合动因理论(罗大华)认为,个体犯罪原因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动态的整体系统。

从心理学角度,特别是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犯罪是一种受主体生理心理因素影响而外化的行为,这种行为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外界环境(客体)的间接影响:客体产生生理、心理、物理以及社会性的刺激作用与主体,对主体的生理产生生理性的影响,与此同时,主体的心理结构通过同化和顺应客体而不断更新图式(Schema)来实现自我发展(见图)。

行为的产生则是出于生理心理的影响,或者说是“客体作用的一种间接反映”,用来检验和校正内化的过程。

3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3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挫折一攻击”理论认为,当个人动机、行为 受到挫折时,攻击与侵犯就成为一种原始而普遍的 反应。攻击的强度与人的性格、欲求的强度及障碍 的性质是相关的。
(三)心理原动力说
这种学说主张,犯罪心理来源于人的心 理本能,即所谓本原性的心理原动力。人的 犯罪心理活动的发生,是这种心理原动力的 继续和发展,要抑制和矫正犯罪心理,就要 正确引导这种心理原动力。 1.侵犯性说
(三)条件反射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 (H.J.Eysenck)根据巴甫洛夫的 条件反射学说认为,人的“社会 化”就是“朝向正确方向”的条 件反射的形成,乃是学习社会规 范的结果,没有完成这个过程的 人就容易犯罪。美国学者伯吉斯 (R.LBurgess)对萨瑟兰的理论提 出修改意见,主张犯罪行为是通 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而习得的,并 且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 的强化。他们强调犯罪人的直接 经验和其他罪犯的影响,强调犯 罪行为决定于外部刺激环境。
(二)不同接触论
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 (E.H.Suthefiand,1883年~1950 年)认为,犯罪行为并非遗传得来,而 是由于与他人的交往及相互影响、学 习而形成。一方面,学习犯罪的方法; 另一方面,将动机、欲望、态度和理 由引向特定的方向。当违反法律的想 法战胜遵守法律的想法时,人就会犯 罪。
(一)人格结构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 和超我。犯罪人犯罪是由于人格结构发展的不平衡, 特别是自我和超我发展的缺陷,不能对人原始的本 我加以限制和调节而导致的。
(二)“挫折一攻击”说
达莱德(J.Dollard)和米勒(N.E.Miller)修订 了弗洛伊德的观点,结合他们的实践结果,提出 “挫折一攻击”理论。
3.性冲动说
这种学说认为,性冲动不仅是性犯罪心理的惟一根 源,而且还可能导致其他犯罪心理,如杀人、抢劫、欺 诈、盗窃等犯罪心理。性冲动还可以作为犯罪手段。

犯罪心理学第1、2、3、4、5章

犯罪心理学第1、2、3、4、5章
一、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天生犯罪人论 (二)体型论 (三)遗传论
1.双生子说 2.染色体异常说 (四)内分泌失调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1.文化冲突论 2.社会异常论 3.亚文化理论。 4.标签论
三、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病态人格论 (二)智力落后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
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犯罪人反社会的 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是犯罪人进行各种犯罪活 动的基本动力,是犯罪心理结构的核心,也是最活 跃的因素。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畸形的观念系统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二)研究以下课题 1.犯罪心理结构 2.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3.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4.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6.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是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三)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四)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
(一)特定的气质 (二)消极的性格特征 (三)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四)不良的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四、犯罪心理结构的心理背景 (一)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二)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及形态变化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四、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犯罪心理学 第五版 罗大华 第3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犯罪心理学 第五版  罗大华 第3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学习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犯罪综合动因论含义和要点。

掌握:国内外各种个体犯罪原因学说的要点。

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主体内外因素。

难点:主体内外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犯罪心理结构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要深刻地理解犯罪心理结构理论,必须进一步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成因。

本章介绍了古今中外犯罪原因理论,并系统地分析了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内外因素和本书所持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理论——犯罪综合动因论。

第一节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说述评一、生物学的原因论生物学派从纯生物性的角度研究犯罪产生的原因。

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Sokrates,前470~前399)认为,“凡面黑者,大都有为恶的倾向”。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进一步发展了骨相学说,认为人的头部形象与人的心智有关,犯罪人头盖骨的形状与正常人不同。

后来的人相学(Physiognomist)者拉法特(Laoater,1741~1801)也致力于探讨脸部构造及位置与反社会行为的关系。

他发现没有胡须的男人或有胡须的女人,狡猾的眼神、薄弱的下颚及傲慢的鼻子等生理特征,是观察某些人有犯罪倾向的重要指标。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Cesare Lombroso,1835~1909)是这一学说早期代表的集大成者。

龙勃罗梭早年学医,并获得了医学和外科学学位,后来曾在军队作为军医服役,在都灵大学教授精神病学、临床精神病学和法医学。

龙勃罗梭的教育和职业背景使他对犯罪问题产生了兴趣,并且也具备研究犯罪问题的便利条件。

他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多次犯罪的人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他们在生理特征上表现出一种返祖(atavistic)现象,由于这些身体上的缺陷使他们退化到原始野蛮阶段的人类一样的生活方式,并据此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理论。

龙勃罗梭所称的天生犯罪人,在生理上有一些特殊标志,如面部不对称,颚骨和颧骨过大,嘴唇肥厚和外凸等。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
“擂肥”
2、性别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1)犯罪倾向差异 男性犯罪的数量远远超过女性 (2)犯罪类型的差异 男性犯罪较多的是杀人、抢劫、强奸、重伤
等暴力犯罪,而女性犯罪一般都是一些不需 要太大体力的非暴力犯罪,如卖淫、偷盗、 贪污、诈骗、重婚、伪造等。
(3)犯罪的年龄差异 男性犯罪集中于25岁以前的青少年期 女性犯罪大多集中于中老年 (4)犯罪手段的差异 女性犯罪手段的特点表现为间接性、非暴力
第二节 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个体的人格倾向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在犯罪人的心理因素中,需要、动机、价
值观等人格倾向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它是决 定个人的态度和积极性的动力系统,决定了 个人活动的积极性和选择性。
1.需要和动机
犯罪人的需要突出表现为对需要强烈程度的失 控及满足需要的方式与社会规范的对立。强烈而畸 变的需要是犯罪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如强烈的物质 占有欲和挥霍享受欲,畸变的性欲,诸如报复、嫉 妒、逞强、团伙“义气”等不健康的心理需要,封 建迷信、权位欲、支配欲等不良的精神需要。犯罪 人正是在这些需要的激发、推动下实施犯罪行为的。
(3)在犯罪类型方面的差异 青少年犯罪一般集中于五个类型:即盗窃、
抢劫、流氓、伤害、强奸。
中年犯罪人是以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为主 老年人犯罪则多见于人身犯罪
(4)在犯罪的组织性方面的差异
团伙犯罪是青少年犯罪最突出的组织形态, 中老年犯罪人则多独自进行
(5)在犯罪动因方面的差异
青少年犯罪动机的形成具有偶发性、冲动性、 情境性、互感性、易受暗示性等特点
1.性格与犯罪心理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在人格特征中具 有核心的、主导的意义。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违法犯罪者在性格特征上一般有 以下特点: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 以主体具有的犯罪心理作为内因,在刺激和情景的诱发下, 产生犯罪动机,确定犯罪目的,进入犯罪决意,实施犯罪 行为。
3、内外化机制的关系与运行
• 内外化机制是相互衔接、渗透和相互作用的。 • 两种机制都以外部刺激和内部需要为动因,以不健全人格 和犯罪意向为中介,以特定情景和机遇为条件,其间,经 历若干心理环节和反馈作用,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犯罪心 理,引发犯罪行为。
梅传强:犯罪动机形成三阶段论
• 犯罪意图形成阶段:当主体的某种需要或欲求被犯罪主体 明确意识到,或者外在诱因的出现而激活犯罪主体的需要, 且需要与抽象的犯罪手段和侵害目标相联系而形成故意犯 罪的意向和想法时,就意味着犯罪意图的产生。 • 犯罪决意形成阶段:当犯罪意图与具体的犯罪手段或侵害 目标相结合,犯罪主体经过内心的动机斗争和冲突后下定 决心要实施犯罪,犯罪意图就转化成犯罪目的,并进而形 成犯罪决意。 • 犯罪预备阶段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条件
1.犯罪人不良需要的产生
物质需要;性的需要;自我显示的需要;征服他人 需要;爱的需要;报复需要等 2.犯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人格缺陷 3.情景因素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必要条件
科泽尔:人格成熟理论
• • • • • • • • 科泽尔认为,下列具有成熟人格的人不容易犯罪: 具有道德责任感和成熟的敏感性的人; 十分关心别人的福利与得失的人; 放弃了自己的敌视与怨恨的人; 对现实没有大的偏差的人; 有自知之明的人; 人格中具有有助于处理危险状态的因素的人; 能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承担责任的人,等等。
• 具有不成熟人格的人更容易犯罪。不成熟人的人格特征有 以下几点: • 残留着对双亲的依恋; • 由于胆小不愿意走向社会; • 留恋家庭是由于利已动机推动; • 缺乏独立性与自觉性; • 情绪不稳定,攻击性或者逃避性行为较多; • 没有责任感,对人不宽容; • 生活中往往图一时的快乐; • 劳动不认真; •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世界; • 不能同别人建立亲切和睦的关系。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 恶习较浅,矫治相对容易。
❖ 平舆县位于河南东南部的一个小县城.2001年9月,一 名高中男生失踪破了平静.到2003年,失踪的孩子突 然增多,且间隔时间越来越短,2月至4月不足百天时间 里,仅有11个孩子不见了!失踪的全是男孩,家多在农 村,在县城上高中,住校,平时喜欢在录像厅、网吧、
游戏厅等地方玩,身上没什么钱,被拐买和抢劫的 可能性不大……直到第18名被害人报案,真相才大 白于世!共有25人(警方公布17名)男孩遇害!
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 犯罪心理的形成 ❖ 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 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发生机制
一、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模式
渐进式
机遇式
突发式
(一)渐进式之一
❖ 从少年期开始,通过不良交 往和违法偿试,逐渐发展为 犯罪心理。
❖ 积习重,矫治难度大。 例:少年犯
(一)渐进式之二
❖ 早期无劣迹,但在人生经历 的某一个阶段,受错误思想 的腐蚀而走向犯罪。
❖ 犯罪行为有偶发性、突发性、极端性的特点,但犯 罪冲动的蓄积、爆发却有一定的必然性,犯罪心理 的构成既有教养、经历、性格因素,也有复杂的现 实因素,这就是“激情犯罪”的魔鬼诱惑——“心 魔”
❖ 所谓激情犯罪,一般被认为是当事人在某种外界因 素刺激下因心理失衡、情绪失控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认为,激情是一种强烈情感的表现形式, 当人在外界强烈的刺激下,由于认识范围缩小,内 控能力减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从而产生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和难以抑制性等特点 的行为。青年人易冲动、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更要 充分认清激情犯罪的特点、成因、危害和预防方法, 防止出现过激行为。
❖ 一个玩笑,一时冲动,一个家庭破碎。青年 小桑出现恋爱纠葛后,认为是一家小店的店 主韦某夫妇从中挑拨,遂产生不满。于是他 借机与韦某理论,当韦某拿其恋爱问题开玩 笑时,小桑怒气顿生,用木棍将韦某打倒在 地,酿成血案。

第三章 犯罪心理结构

第三章 犯罪心理结构

我们的认识: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支持犯罪者实施犯罪行为 的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 犯罪者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 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在实施犯罪行为以 前已经形成。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特性 1、畸异性 2、共生性 3、隐蔽性 4、驱动性 5、整体性 6、客观性
(三)犯罪心理结构与个性心 理结构的关系
其一,犯罪心理结构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的 特殊表现形式或一个层面; 其二,个性心理结构的要素发生畸变就成为犯 罪心理结构要素; 其三,犯罪心理结构具有可塑性; 其四,犯罪心理结构的恶性发展导致“个性犯 罪化”,从而形成稳定的“犯罪个性”。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组成要素
认知结构要素 动力结构要素
阴暗的世界观、病变的人生观、扭曲的道德观、淡薄的法纪观
(二)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类型
暂时型
表层弱化
假象型 渐进型
中层弱化
反复型
醒悟型
深层弱化
归属型
(三)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过程
内心斗争阶段
心理突破阶段
心理反复阶段
走向新生活阶段
(四)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动能系统
1、外界积极因素 第一,司法机关及时、公正的惩罚; 第二,执法机关“拯救灵魂”的责任心、智慧与行动; 第三,家庭、社会的积极激励作用。 2、主体因素 第一,对自己的罪行有触及灵魂的反思; 第二,有重新做人的强烈意愿和告别过去的勇气 第三,积极投身于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第四,有抵御诱惑和挫折的坚强意志。
主体外因素 惩罚的负效应 其他不良诱因
犯罪者原有不良心理因素的质变水平
主体因素
犯罪者犯罪体验的愉悦程度
行为定势的作用
(三)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

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 首先,法律内容的完善程度会对犯罪心理的形成 产生影响。
• 其次,法律执行过程中的诸多不利因素会对犯罪 心理产生影响。
精选ppt
(二)微观环境因素
• 微观环境因素是指一个人经常生活、接触 的具体的生活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 朋友、群体、工作和生活环境等因素,也 称小社会环境因素。微观环境因素对人的 影响比宏观环境更为直接、更为密切,发 挥作用的力量更大。微观环境中不良因素 对犯罪心理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良的家庭教育模式对犯罪心 理的影响
• 通过对守法少年与违法少年家庭教育方式 的比较研究,人们发现:少年犯罪人的家 庭教育,一般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通常 把家庭的不良教育模式归纳为以下三种:
• 溺爱型。这是目前中国存在的一种普遍的 教育模式。
• 简单粗暴型。 • 放纵型。
精选ppt
溺爱型
• 这是目前中国存在的一种普遍的教育模式。主要表现在: • 首先,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一概予以满足。
•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 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文学、艺术、教育、 宗教、哲学、传统习俗和民族心理等等。社会文化对人起 着教化的作用。
•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犯罪心理的形成产生影 响。传统的封建意识、宗法思想、帮会意识、封建家长制 等,都会对人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
构破裂导致孩子生活在残缺不全的家庭环境中,心理会产生一种缺失 感,对人格的健康成长易造成不利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 乳幼期,特别需要与母亲建立依恋关系以保持情绪的稳定,培养安全 感。过早缺少母亲的照顾,情绪就愈难稳定,难以养成圆满的人格。 进入少年期,特别需要父亲的影响,以奠定其社会性的基础。若这一 阶段失去父亲,也难以养成其健全人格,会表现出更强的暴力性和更 低的道德发展水平。若在青年期失去父亲,则会因为缺乏监督,不利 于其社会性的发展。 • 心理破裂是指家庭结构虽然完整,但家庭的成员的心理疏离,父母关 系恶化,感情冷淡,经常争吵、冷战甚至发生家庭暴力。在这种家庭 氛围中,孩子难以得到父母的关爱,容易养成自卑、恐惧、冷漠和过 于敏感等不良个性。家庭生活的不和谐,给孩子带来的心灵创伤更大, 是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

2011《犯罪心理学》练习题 部分答案

2011《犯罪心理学》练习题 部分答案

《犯罪心理学》练习题第一章导论一、填空题1.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运用研究犯罪主体的的一门科学。

2.犯罪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学科。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偏于的综合性学科。

3.犯罪心理学所研究的犯罪人包括、、、。

4.犯罪学家在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被视为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5.关于人性与犯罪心理,的代表人物孟子认为犯罪心理不是人生来就具有的,荀子的主张人生而就具有贪财、重色等本性二、选择题1.关于犯罪心理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狭义的犯罪心理学只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B.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C.犯罪心理学只把犯罪人作为研究对象D.犯罪心理学像其他心理学分支一样可以进行模拟现场实验研究2.关于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B.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犯罪行为具有外显性C.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都具有独立性√D.犯罪行为的性质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3.关于犯罪心理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或然性学科√B.犯罪心理学只研究犯罪人的心理C.犯罪心理学的创始者是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D.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E.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4.犯罪心理学是()A.纯自然科学B.纯社会科学C.或然性学科D.纯理论科学5.关于犯罪心理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其创始者是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B.格罗斯在1879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C.犯罪心理学是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D.犯罪心理学是或然性学科√E.“犯罪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90年6.关于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的关系,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的是()A.孔子B.孟子C.管仲√D.告子7.把人性分为上品、中品、下品的是()A.董仲舒B.韩愈√C.管仲D.荀况三、判断正误并改错题()1.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情绪不稳定、缺乏同理心 等情感问题可能导致犯罪 行为的产生。
个人经历对犯罪影响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不良、缺乏关爱和教育 可能导致个体产生犯罪心理。
教育经历
缺乏教育或教育质量低下可能导致 个体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技 能,从而增加其犯罪的可能性。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贫困 、暴力等,可能对个体产生负面 影响,导致其走上犯罪道路。
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依法惩处各类违法犯罪分子,坚决遏制刑事犯罪高发态势,营造良 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和方法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关系,注重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为孩子 的成长提供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
惩罚方式
体罚、心理虐待等不合理的惩 罚方式可能导致个体产生逆反 心理,进而形成犯罪心理。
父母榜样作用
父母的不良行为或犯罪史 可能对子女产生示范效应 。
家庭关系对个体影响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紧张、缺乏沟通 可能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问 题,增加犯罪风险。
兄弟姐妹关系
兄弟姐妹间的冲突、欺负 等行为可能对个体产生不 良影响。
Part
02
社会因素与犯罪心理
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贫困与经济压力
长期贫困、失业、经济不平等可 能导致个体产生挫败感、绝望感
,进而诱发犯罪动机。
财富与物质诱惑
对财富和物质的过度追求,以及通 过非法手段获取财富的诱惑,也可 能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社会经济变迁
社会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化,如城市 化、工业化等进程,可能导致社会 规范和价值观的混乱,增加犯罪风 险。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犯罪人的犯罪心理。

作为发动犯罪行为在原因犯罪心理,并不是单一的心理因素起作用,而是受多种不良心理因素的复合体所驱动。

正因为它是多种不良心理因素有机而稳定的结合,所以我们把它称作犯罪心理结构,本章所要探讨的,就是关于犯罪心理结构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一节结构和心理结构与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这样一种观念:世间万物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并且总是以一定的结构形态而存在。

故要了解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首先需了解什么是结构。

◆一、结构◆(一)作为方法论的结构观◆结构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应用十分广泛的概念。

在哲学方法论、语言学、文艺学、建筑学、心理学、系统科学中,都经常使用“结构”作为其畴。

◆结构的一般意义,是指作为一个整体事物部各个部分的组合、排列和相互联系。

如物质结构、工程结构、语言结构、文章结构等。

但在不同的学科、学派中,各有其特殊的含义。

◆在心理学中,较为普遍地使用心理现象结构、个性结构等畴。

心理现象结构是指现实存在的诸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即心理的系统反应。

个性结构是把人的个性看作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体系。

这种理解,使得它更接近于系统论的观点。

此外,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在特(见第一章)的构造心理学(或结构心理学)、韦特海默(即泰迈)的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以及皮亚杰的心理学用语中,都广泛地使用了结构的概念,但含义有所不同。

这在后文中再作论述。

◆在建筑学中,结构既指屋宇构造的式样,也指建筑物上承担重力或外力的部分构造.如砖木结构、钢筋混凝上结构。

◆在文艺学中,结构泛指文艺作品的组成方式和部构造。

◆在语言学中,历来认为有语音结构、语意结构和语法结构等畴。

形成于 20世纪30年代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认为语言学的任务只在于研究语言中音意之间的各种关联、区别或对立等关系.即“语言结构”。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其部出于学术思想和方法上的不同.又分作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 犯罪心理的形成特征 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
一、犯罪心理产生的机制 (一)犯罪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大脑的 反射活动,犯罪心理也不例外。 1、反射的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 而实现的对客观刺激有规律的应答性反应。 2、反射弧的构成:反射弧由感受器官、传人 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官五部分组成, 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功能,各部分的有机 配合共同完成了反射活动。 任何反射都不是神经信息的一次性“单向”传 导,而是其在传人和传出过程及高低级中枢神经间 都有来回往返的“双向”传导。
(三)犯罪决意过程中的动机斗争 1.双趋冲突 所谓双趋冲突,就是个人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 时有两个目标并存,这两个目标对他具有同样的吸 引力。 2.双避冲突 有两个目标可能同时对个人具有威胁性,在这 种情况下所引起的反应,自然是两者都想躲避。但 迫于当时的形势必须接受其中一个目标,才能避开 另一个目标,这种在抉择时产生的难作选择的心理 冲突叫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个人对某一目标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 形成既爱之又恨之、欲趋之又避之的矛盾心理。这 种患得患失、进退两难的心理冲突就叫趋避冲突。 在初犯身上,趋避冲突表现最为明显。
(二)犯罪动机的分类 为了更准确地认识犯罪动机,有必要从不同角 度按照不同标准对犯罪动机作一些分类: 1.根据犯罪动机满足需要的种类不同,分为物欲 型动机、性欲型动机、情绪型动机和信仰型动机 2.根据犯罪动机产生的时间长短,分为已久动机 和突发动机。 3.根据动机的结合程度,分为简单动机和复杂动 机 4.根据动机的地位与作用,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 助性动机 5.根据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 动机,又可称为长远动机和短近动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Leabharlann 生的原因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西方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 我国学者的个体犯罪原因论 犯罪综合动因论
第一节
西方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
一, 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三,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四,多元性犯罪原因论
一,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这种学说是从人的自身生理素质寻找犯罪的 原因,主张犯罪是由个体体型,体质和遗传素质等 生物学因素决定的.龙勃罗梭是该学说最早的代表. 由于生理素质是多方面的,对不同方面的侧重又使 它们之间产生分歧,形成各自的学术流派. (一)体型说 这种学说又称体格类型犯罪学派,其代表人 物是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E.Kretschemer, 1882年~1962年),他根据人的体型把人划分为肥 胖型,瘦长型,斗士型和虚弱型四种,并认为瘦长 型和斗士型的人犯罪的倾向性大.
本章摘要
5,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认为,人走向犯罪是精神缺 陷所致. 6,精神分析学的犯罪原因论有其发展过程.古典精神分 析学强调性本能是人犯罪的原动力:后精神分析学强调外 向型人格者容易犯罪,自卑感和补偿欲望是人犯罪的决定 性原因:新精神分析学重视社会文化,家庭,学校,人际 关系对人走向犯罪所起的重要作用.精神分析学犯罪原因 论在发展过程中,情绪障碍犯罪说和挫折—攻击假说颇有 影响. 7,学习理论的犯罪原因论强调犯罪是后天习得的. 8,多元性犯罪原因论认为,犯罪不是出单一因素所致, 而是多种因素综合的或交互作用的结果. 9,台湾学者几乎都主张多元性犯罪原因论
(四)社会学习论 四 社会学习论
美国学者班杜拉 (Alben Bandura)认为, 攻击行为不是与生俱 来的,是后天习得的. 最重要的学习机制是 客观学习,受以下几 种因素的影响:一是 家庭影响,二是文化 影响,三是符号示范.
(五)标签理论 五 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越轨行为中的一 种特殊类型.它从社会结构中寻找越轨以及犯罪 的原因,其重要特征是强调社会越轨的相对性. 该理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并不存在本质上就是 越轨的社会行为.社会中之所以会有越轨行为, 是由于社会中的某些权力集团对某些社会成员及 其行为贴上越轨的标签.因此,所谓越轨行为, 只是某些权力集团的主观认定,而不是它的本质 属性,社会往往通过创造新的行为准则而创造越 轨行为.
本章摘要
13,犯罪综合动因论的整体性是指个体犯罪的主体内外 因素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应当从整体出发去考察各因素 在影响个体犯罪中的作用. 14,犯罪综合动因论的层次性且指人们在考察个体犯罪 原因时,须遵循其层次性,注意整体与层次及层次与层 次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注意各层次因素之间的质的差异 及其在原因整体中的作用. 15,犯罪综合动因论的结构性是指在认识个体犯罪原因 系统时,要注意各种因素之间的结构及其对原因整体的 作用和影响. 16,犯罪综合动团论的动态性是指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 看待个体犯罪原因
第三节
犯罪综合动因论
一,犯罪综合动因的定义 二,综合动因系统的要素分析 三,犯罪综合动因理论的要点
一,犯罪综合动因的定义
犯罪综合动因论认为,个体犯罪原因是 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主体内外因 素多层次,多角度构成的整体结构,并因 个体犯罪条件的不同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状 态.
二,综合动因系统的要素分析
(二)不同接触论 二 不同接触论 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 (E.H.Suthefiand,1883年~1950 年)认为,犯罪行为并非遗传得来,而 是由于与他人的交往及相互影响,学 习而形成.一方面,学习犯罪的方法; 另一方面,将动机,欲望,态度和理 由引向特定的方向.当违反法律的想 法战胜遵守法律的想法时,人就会犯 罪.
第二节 我国学者的个体犯罪原因论
一, 台湾学者的犯罪原因论
台湾学者比较全面地挖掘和分析了引起或者与犯罪相关 的社会,个体以及自然方面的各种因素,
二.大陆学者的观点
(一) 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论 1, 内外因素论 2, 主客观辩证统一论 (二) 犯罪行为发生原因论 1, 犯罪心理结构+犯罪机遇——犯罪行为 2,刺激——个体——反应 (S——O——R)
(一)模仿论 一 模仿论
法国社会学家,犯罪学家塔尔德 (J.C.TaMe,1843年—1904年)认为,社会即 模仿,所有社会生活的重要行为与现象,均由模 仿而来,犯罪行为也不例外.1890年他提出了三 1890 条模仿法则:一是距离法则,人与人的距离越近, 模仿性越强,接触密切的人相互模仿;二是自上 至下法则,低劣者模仿优越者;三是插入法则, 两种对立的东西同时流行,则其中一个将被另一 个所取代.塔尔德认为,犯罪的原因在于模仿他 人的犯罪活动,犯罪过程就是模仿过程.

四,多元性犯罪原因论
主张运用多学科理论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多方面 原因作综合性研究的理论. 杰弗利认为犯罪行为的形成,乃是社会因素, 生物因素及心理因素交互作用所致主张用生物学 相关学科如遗传学,脑神经学,生物化学,心理 生物学等和环境方面的相关学科如社会学,政治 学,工程学,环境心理学,都市设计等理论对犯 罪原因进行综合分析.
2.利欲性说 .
美国犯罪学家希利(W.Healy)认为,正常的欲求并 不构成犯罪心理,只有在正常欲求受到阻碍从而谋求不 正当的补偿性满足时,其行为就成为犯罪行为.当谋求 优越(名誉,地位,财产)而构成对他人的侵害时,也会成 为犯罪.
3.性冲动说 .
这种学说认为,性冲动不仅是性犯罪心理的惟一根 源,而且还可能导致其他犯罪心理,如杀人,抢劫,欺 诈,盗窃等犯罪心理.性冲动还可以作为犯罪手段. 弗洛伊德的结论是,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由于自我对 超我的顺从减弱,趋向本我的倾向增强所致,是幼儿时 期就有的性冲动和超我控制不均衡的表现.
(一) 主体因素 1,生理原因:年龄,性别,神经类型等 2,心理因素:需要,兴趣,性格等 3,行为因素:不良行为特征和习惯 (二) 主体外因素 1,社会客观环境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司法 2,微观环境因素:家庭,学校, 单位,社区, 3,自然环境因素:地域地理,气候季节 4,情景因素: 受害人特征和态度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第三人与犯罪心理 现场氛围和条件
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只强 调社会环境,外部因素对犯罪行 为发生的决定作用,忽视了犯罪 者犯罪的主观心理原因,不能解 释在同样的社会因素作用下,为 什么有些人犯罪,有些人不犯罪.
三,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这种学说以奥地利精神病 学家弗洛伊德(S.Freud, 1856年—1939年)精神分析理 论为基础,直接从人的心理动 力,人格结构方面寻找犯罪的 原因,认为犯罪人之所以犯罪, 或是因为心理原动力(侵犯性, 利欲性,性冲动)的方向没有 得到正确的引导,或是人格结 构不完善.
(一)人格结构学说 一 人格结构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 和超我.犯罪人犯罪是由于人格结构发展的不平衡, 特别是自我和超我发展的缺陷,不能对人原始的本 我加以限制和调节而导致的.
(二)"挫折一攻击"说 二 挫折一攻击 挫折一攻击"
达莱德(J.Dollard)和米勒(ler)修订 了弗洛伊德的观点,结合他们的实践结果,提出 "挫折一攻击"理论. "挫折一攻击"理论认为,当个人动机,行为 受到挫折时,攻击与侵犯就成为一种原始而普遍的 反应.攻击的强度与人的性格,欲求的强度及障碍 的性质是相关的.
(三)条件反射论 三 条件反射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 (H.J.Eysenck)根据巴甫洛夫的 条件反射学说认为,人的"社会 化"就是"朝向正确方向"的条 件反射的形成,乃是学习社会规 范的结果,没有完成这个过程的 人就容易犯罪.美国学者伯吉斯 (R.LBurgess)对萨瑟兰的理论提 出修改意见,主张犯罪行为是通 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而习得的,并 且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 的强化.他们强调犯罪人的直接 经验和其他罪犯的影响,强调犯 罪行为决定于外部刺激环境.
本章摘要
10,犯罪综合动因论是笔者提出的犯罪原因论. 认为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是主 体内外因素综合的互为动力作用的结果.整体 性,层次性,结构性和动态性是犯罪综合动因 论的要点. 11,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包括主体团素和 主体外因素两大类.主体因素有生理因素,心 理因素和行为因素三类;主体外因素有社会环 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情境因素三类. 12,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因素包括犯罪行为人 和犯罪行为情境两类因素.
(二)遗传说 这种学说又称为犯罪遗传决定论,其 中又有不同的区别. (三)物质代谢说 这种学说认为,一个人犯罪与体内物 质的高低和平衡有密切关系. (四)内分泌说 这种学说认为,内分泌失调,诸如甲 状腺亢进,肾上腺皮质素欠缺和荷尔蒙失 调等,是形成犯罪心理的重要原因.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这种理论是从社会因 素方面来探讨犯罪原因的. 他们认为,不良的社会影响 是形成犯罪动机,产生犯罪 的根源.德国犯罪学家李斯 特(F.V.Liszt,1851年1919年)是这个学派的创始 人,他虽未完全忽视犯罪人 的素质,但认为犯罪的主要 原因是犯罪人受外部的,社 会环境的影响,大众的贫穷 是培养犯罪的最大基础.
(三)心理原动力说 三 心理原动力说 这种学说主张,犯罪心理来源于人的心 理本能,即所谓本原性的心理原动力.人的 犯罪心理活动的发生,是这种心理原动力的 继续和发展,要抑制和矫正犯罪心理,就要 正确引导这种心理原动力. 1.侵犯性说 这种学说认为,侵犯性是人的一种本能, 如果人能消除自己的侵犯性这个犯罪心理原 动力,就不会犯罪.
三,犯罪综合动因理论的要点
(一) 整体性 (二) 层次性 (三) 结构性 (四) 动态性
本章摘要
1,开展对犯罪原因的研究,有助于刑事立法和刑事政 策的制订,可以提高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 治罪犯的效能. 2,有的人为什么会犯罪?这是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犯罪 现象以来,众多学者不断探索,试图得出正确答案的问 题,从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犯罪原因论. 3,西方学者的个体犯罪原因论,主要有:生物学的犯 罪原因论,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精神分析学的犯 罪原因论,学习理论的犯罪原因论和多元性犯罪原因论. 4,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主张,体型,休质和遗传素质 等生物学因素,对人的犯罪起决定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