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__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

合集下载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

2、遗传负因 4、精神障碍 6、酒精中毒 8、药物依赖
家族史研究:美国的戈达(H_H.Gotdard) 曾对卡利卡克(KaUikak)家族进行了长期的研究, 于1927年出版了《卡利卡克家族——有关心理 不健全的遗传性研究》一书,他宣称犯罪具有 遗传性。
双生子研究:法国精神病学家朗格(nge) 曾进行了犯罪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 的犯罪一致率比异卵双生子高。
称。

从人类学来看,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人是生物性与
社会性的统一。因此,研究人类行为,须臾离不开对人的 生物机体及其生理机制的考察,否则就缺乏主体活动的物 质基础。作为人类极端行为的犯罪,无疑也打上了动物本
能及生物体生理机能的烙印。只有研究人的生物属性及生
理机能,才能更好地认识与揭示人类行为包括犯罪行为的

1972年美国在对汽车事故的研究报告中提出, 全年有47%的不幸事故发生在临界日中。
经调查,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和美国三里岛 核电站事故,主要原因是行为人操纵过失,事 故当天有4/5的人处于单临界日,1/5的人处 于双重临界日。我国安徽省芜湖市第一运输公 司汽车队,在分析本队肇事驾驶员时发现,驾 驶员在体力、情绪、智力双重或三重临界日内 发生交通事故占全部事故的65%。可见,个体 犯罪行为尤其是过失犯罪行为的发生,与人体 生物节律的危险期有密切关系。
生成原理及其作用机制。

遗传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年龄、性别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神经生理及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人体生物节律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1876年龙勃罗梭发表《犯罪人论》,提出“天 生犯罪人”的观点 人类对于遗传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精神发育不全(低能) 3、内分泌异常 5、物质代谢异常 7、脑损伤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模仿和学习不 良行为模式
不良的认知
心理因素
行为因素 选择不良的行 为方式
意志的两极性
缺失的个性 倾向性 有害的行为 习惯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
社会风气
工作场所和 职业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宏观环 境因素
家庭 社会微观环 境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不良群体 学校
定型阶段
消失阶段
犯罪行为实施后,犯罪目的达到,犯罪动机消失。或者,犯罪目的未达到, 犯罪人产生新的犯罪动机,原来的犯罪动机消失。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三、犯罪动机的冲突斗争
犯罪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三节 罪动机的形成及发展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教学建议
自测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四、实施犯罪过程中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恶性转化 良性转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四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经典---犯罪心理学

经典---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1、犯罪人(主要研究对象);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的人;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2、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四、近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义的犯罪心理学。

此书的出版,被视为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社会意识(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2、强烈、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4、不良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道德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1、消极、不良的心境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需要、兴趣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一般模式(常见、典型)泛指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况。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02
犯罪心理结构发展阶段
初级阶段:动机生成与认知失调
动机生成
犯罪动机是驱动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在初级阶段,个体可能受到各 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生活压力、社会不公、心理失衡等,从而产生犯罪动机 。
认知失调
在动机生成过程中,个体往往会出现认知失调的现象。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行为 产生合理化的解释,以降低内心的罪恶感和焦虑感。这种认知失调可能导致个 体对犯罪行为产生错误的认知和评价。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汇报人: 2024-02-05
目录
• 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 犯罪心理结构发展阶段 • 犯罪心理结构变化过程 • 犯罪心理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 • 犯罪心理结构变化的案例分析 • 犯罪心理结构变化的预防措施
01
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犯罪人在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而典型的心理特征和 心理倾向的总和。
03
犯罪心理结构变化过程
动机斗争与矛盾心理行为前 ,内心常存在动机冲突, 如追求利益与道德约束的 矛盾。
矛盾心理
犯罪者在犯罪过程中可能 产生犹豫、彷徨等矛盾心 理,反映其内心的不安与 挣扎。
动机强化
在某些情况下,犯罪者的 犯罪动机可能被强化,如 受到不良团伙的影响或利 益诱惑。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经济地位
贫困、失业、社会不公等经济压 力可能导致个体产生犯罪动机。
社会文化环境
亚文化、价值观冲突、道德沦丧等 社会文化因素可能对个体犯罪心理 产生影响。
社会控制机制
社会监督、法律制度、道德规范等 社会控制机制的失效可能助长犯罪 心理的形成。
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结构
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等家庭结构 不完整可能导致子女缺乏关爱和

最新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PPT课件

最新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PPT课件

脑部结构的损坏与犯罪
1.脑部边缘系统
• 下丘脑调节人的动机行为,并且调节 着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当下丘脑受损, 人就难以控制自己的欲望,为达到 “快乐刺激”而引起犯罪行为
• 杏仁核的功能是情绪控制和情绪记忆 形成。采用结构影像技术对暴力犯的 研究显示, 暴力犯杏仁核的容量有显 著减少
边缘系统
24
• 2.大脑皮层
(二)瘦长型:身材瘦长、手 足粗短,性格内向,多愁善感。多 犯盗窃和欺诈,累犯较多
(三)健壮型:身材健硕强壮、 王锐.新编 犯罪行为心理肌学肉[M]发.北达京.、中国精人力民充人民沛公具安有大学爆出发版性社.格201。0
金国华多.犯犯罪心暴理力学财[M]产.桂罪林.和广西性师犯范罪大学出版社.2009 (四)障碍型:身体发育不正
参考资料: 皮建华《生理与犯罪简论》[J].四川省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38)
体形与犯罪
• 1949年Sheldon用胚胎学的三个概念评价 人的体形: • 1.内胚层体形 • 2.中胚层体形 • 3.外胚层体形
• Sheldon对各200人共400人的男性少年犯 罪人和大学生进行对比研究,每种体形按 1~7进行评分,发现犯罪少年中胚层型很多, 外胚层型很少;而大学生中外胚层型很多, 中胚层型较少
• Brown等发现士兵中的侵犯行为史与CSF中 NE代谢物MHPG水平呈正相关,这表明中枢 NE更新增强,会导致人更具有侵犯性。
• 研究显示,普通人群服用苯异丙胺提高多 巴胺功能会导致更多的攻击行为。而多巴 胺过剩也是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化学基础。
参考资料: 应柳华《暴力犯罪生理机制的研究》[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3)
体内化学元素与犯罪
•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两位犯罪学家从得克 萨斯监狱中搜集了暴力犯与无暴力犯罪 记录者各38名的头发样品, 将他们严格 分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暴力犯 体内镁、硅、钾、钠、铁、锌等的含量, 以及锌与铜、铜与铁的比例极不正常。

_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共43页

_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共43页
_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第三讲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三讲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格等
(三)犯罪主体的行为因素
1、参与错误的活动 2、选择不良的行为方式 3、养成有害的行为习惯 4、模仿和学习不良行为模式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客体因素
(一)个性的不完全社会化
1、缺乏道德良心与罪责感 2、情感发育滞后 3、无视权威不遵从社会规则 (二)宏观社会环境
1、社会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 3、法制因素 4、文化因素
第三讲 影响犯罪心理 形成的因素
重点问题: 1、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 2、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客体因素
一、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
(一)犯罪主体的生理因素 • 1、年龄因素 • 2、性别因素 • 3、生物学因素 (二)犯罪主体的心理因素 • 1、认识的偏差 • 2、情感的失调 • 3、个性倾向性的缺陷 • 4、个性心理特征的异常:能力气质性
(三)微观社会环境
1、家庭环境因素 2、学校教育因素 3、人际关系因素 4、就业因素(失业、工作环境与性质) 5、社区因素
(四)自然环境因素
1、地理环境 2、气候与季节 3、时间
(五)情境因素
1、被害人 2、现场其他人和现场气氛 3、现场条件 4、犯罪机遇

犯罪心理学2、影响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诸因素

犯罪心理学2、影响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诸因素
不良的道德品质
犯 罪 心 理 形 成 因 素
环境
因素
自我控制系统缺陷 家庭环境 工作环境 学校环境 居住环境 职业 季节 地域 自然灾害 时间 侵害对象 现场其他人 现场条件和气氛 机遇
社会环 境因素
自然环 境因素
情境 因素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主体因 素,是指犯罪人犯罪心理赖以形成的生理情况、 心理和行为发展水平等因素。
四、多元性的犯罪原因论 这种学说认为,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并不是由某一 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五、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犯罪原因、犯罪心理实质的理论 首先,客观现实的不良因素是犯罪心理产生的根源。 其次,犯罪人的生理素质是犯罪心理产生的自然前 提。 最后,犯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犯罪心理得以产生的 直接原因。 总之,犯罪心理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 果,但这些因素的作用绝不是平等的,而是有一定的主 次关系,并且是相互作用的。 .
(三)条件反射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 (H.J.Eysenck)根据巴甫洛夫的 条件反射学说认为,人的“社会 化”就是“朝向正确方向”的条 件反射的形成,乃是学习社会规 范的结果,没有完成这个过程的 人就容易犯罪。美国学者伯吉斯 (R.LBurgess)对萨瑟兰的理论提 出修改意见,主张犯罪行为是通 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而习得的,并 且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 的强化。他们强调犯罪人的直接 经验和其他罪犯的影响,强调犯 罪行为决定于外部刺激环境。
(三)心理原动力说 这种学说主张,犯罪心理来源于人的心理本 能,即所谓本原性的心理原动力。人的犯罪心 理活动的发生,是这种心理原动力的继续和发 展,要抑制和矫正犯罪心理,就要正确引导这 种心理原动力。 1.侵犯性说 这种学说认为,侵犯性是人的一种本能, 如果人能消除自己的侵犯性这个犯罪心理原动 力,就不会犯罪。

4第四章 影响犯罪心理的主体因素

4第四章 影响犯罪心理的主体因素

3、在犯罪类型方面的差异
青少年犯罪:盗窃、抢劫、流氓、伤害、强奸
中年犯罪人:经济犯罪、财产犯罪、人身犯罪、性犯罪
老年人犯罪:人身犯罪
4、在犯罪的组织性方面的差异
青少年犯罪:纠合性,犯罪团伙是最突出的组织形态;
中老年人犯罪大多是单独进行
5、在犯罪动因方面的差异:犯罪动机形成和内容 犯罪动机的形成
(二)性别对犯罪类型和方式有影响
1、犯罪类型的差异 2、犯罪手段的差异 3、犯罪的年龄差异
1、犯罪类型的差异 女性:阻力不大、风险较小、不需多大体力的犯罪 交通肇事等过失犯罪的发生率比男性低得多 性犯罪 男女两性犯罪人在与被害人的关系上存在差异
2、犯罪手段的差异
提问:
1、学习犯罪心理的原因和目的
2、人都有性格,性格基本稳定,用简短的文字表述性 格最突出的优点,这样的性格来自于哪些因素? 行为选择、职业选择、性格都是来自于这样那样的因素, 那么犯罪人为什么要犯罪?他是受什么因素影响的?
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结果
影响犯罪心理的主体因素,是指犯罪人犯罪心理赖以形
女性:多依靠智力而非体力,方法具有隐蔽性,且经常
使用简单或间接的犯罪手段,依附性
多采用投放危险物质或麻醉的方法,或借用男性之手进 行犯罪 色情引诱 抢劫犯罪和诈骗犯罪
男性:多依靠体力,方法具有暴力性,且经常使用凶器
3、犯罪的年龄差异 各年龄阶段数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布具有不同特征: 男性相对集中、女性较为分散;
2、需要的分类
3、对同一需要,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活动 4、犯罪者的需要结构分析
1、需要的内涵
需要,是指有机体为维持其生存与发展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

(四)社会学习论
美国学者班杜拉认为,攻击行为 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习得的。 最重要的学习机制是客观学习, 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一是家庭影响 二是文化影响 三是符号示范
六、认知与道德发展原因论
科尔伯格研究发现,大部分少年犯罪人的道 德发展处在第一或第二阶段,而大部分非少 年犯罪人的道德发展处在第三或第四阶段。
六、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1.一般模式
(1)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2)稳固、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3)需要型的犯罪心理结构
2.特殊模式 (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3)宣泄型的犯罪心理结构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
1.潜在的形态 当个体只具有某些不良心理因素,尚未形成 特定的犯罪心理结构时,各因素之间处于混 饨状态,缺乏明晰的指向性与稳定性。个体 犯罪意向的产生标志着犯罪心理结构开始形 成。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测量
对犯罪心理结构的测量可综合运用自然 观察法与现场准实验法、谈话法与调查 法、能力测验与个性测验法等。
1.使用个性测验量表 (1)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量表 (2)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量表
2.使用专门用于犯罪者的量表
(1)1928年伯吉斯编制的假释成败的预测量表 (2)1950年格卢克夫妇编制的早期违法行为预 测表 (3)1994年上海市监狱编制的罪犯心理素质测 定量表 (4)1994年司法部监狱管理局编制的罪犯心理 评估(COPA)系统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 展
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概述
一、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 (一)概念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 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 的那些畸变的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 合。

第三讲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

第三讲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

温馨提示:珍惜生命、珍惜家庭、珍惜婚姻! 温馨提示:珍惜生命、珍惜家庭、珍惜婚姻!
让世界多一个温暖的家
(2)低层次家庭与犯罪 )
这是指表现在家庭文化结构方面的缺陷, 这是指表现在家庭文化结构方面的缺陷,主要 指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文化和知识水平低、 指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文化和知识水平低、素 质差。 质差。
(3)贫困家庭与犯罪 )
这是指表现在家庭经济结构方面的缺陷。
(4)双职工家庭的“时间差” )双职工家庭的“时间差” • 这是指家庭内聚力结构方面的缺陷。 这是指家庭内聚力结构方面的缺陷。 (5)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缺陷与犯罪 )
• 这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由于感情上的 冲突 这是指家庭成员之间, 和心理上的紧张,造成家庭气氛不和谐, 和心理上的紧张,造成家庭气氛不和谐,家庭 关系不友好。 关系不友好。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自然因素
1、自然因素的概念
自然因素是指自然界中未经人为改 不受干预、自由发展的自然现象, 造、不受干预、自由发展的自然现象, 主要包括时间、空间、季节、地理环境, 主要包括时间、空间、季节、地理环境, 以及天旱水灾等自然灾害。 以及天旱水灾等自然灾害。自然因素不 是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本质原因, 是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本质原因,但针 对具体的主体和在特定的环境中, 对具体的主体和在特定的环境中,它为 犯罪心理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犯罪心理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影 响和制约犯罪行为的产生。 响和制约犯罪行为的产生。研究影响犯 罪心理形成的自然因素, 罪心理形成的自然因素,可以起到预防 犯罪的作用。 犯罪的作用。
2、时间与犯罪
时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永 恒的自然因素。 恒的自然因素。人的任何行为 都必须需要时间, 都必须需要时间,犯罪行为也 不例外。没有时间, 不例外。没有时间,就没有犯 罪,任何犯罪都具有一定的时 间特征: 间特征: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路。
家庭氛围
父母关系:对孩子 的心理健康和行为 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贫 困或富裕可能影响 孩子的价值观和行 为
家庭教育方式:过 度溺爱或严厉惩罚 可能导致孩子心理 问题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 系:和谐或紧张的 家庭关系可能影响 孩子的情感和行为
Part Four
社会因素
经济状况
经济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不 满和犯罪
激素水平:荷尔蒙 等激素水平的变化 可能影响犯罪心理 的形成
心理因素
情绪稳定性:情绪波动大的人更易产生犯罪心理
自尊与自卑:自尊心强的人更不容易产生犯罪心理,自卑感强的人更易产生犯罪心理
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的人更易产生犯罪心理 心理健康状况:心理不健康的人更易产生犯罪心理
Part Three
影响犯罪心理形 成的因素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XX
目 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Four.
社会因素
Part Two.
个人因素
Part Five.
教育因素
Part Three.
家庭因素
Part Six.
其他因素
Part One
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个人因素
遗传因素
媒体影响:媒体报道和信息 传播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家庭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社区环境:社区治安、邻里关系等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犯罪心理形成机制 经济状况:贫困、失业等经济因素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Part Five
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
缺乏关注和关爱:导致学生产生被忽视感,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家庭教育缺失: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问题,增加孩子犯罪风险 学业压力过大: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校园欺凌:对学生造成心理创伤,导致其产生报复心理和行为

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 首先,法律内容的完善程度会对犯罪心理的形成 产生影响。
• 其次,法律执行过程中的诸多不利因素会对犯罪 心理产生影响。
精选ppt
(二)微观环境因素
• 微观环境因素是指一个人经常生活、接触 的具体的生活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 朋友、群体、工作和生活环境等因素,也 称小社会环境因素。微观环境因素对人的 影响比宏观环境更为直接、更为密切,发 挥作用的力量更大。微观环境中不良因素 对犯罪心理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良的家庭教育模式对犯罪心 理的影响
• 通过对守法少年与违法少年家庭教育方式 的比较研究,人们发现:少年犯罪人的家 庭教育,一般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通常 把家庭的不良教育模式归纳为以下三种:
• 溺爱型。这是目前中国存在的一种普遍的 教育模式。
• 简单粗暴型。 • 放纵型。
精选ppt
溺爱型
• 这是目前中国存在的一种普遍的教育模式。主要表现在: • 首先,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一概予以满足。
•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 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文学、艺术、教育、 宗教、哲学、传统习俗和民族心理等等。社会文化对人起 着教化的作用。
•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犯罪心理的形成产生影 响。传统的封建意识、宗法思想、帮会意识、封建家长制 等,都会对人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
构破裂导致孩子生活在残缺不全的家庭环境中,心理会产生一种缺失 感,对人格的健康成长易造成不利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 乳幼期,特别需要与母亲建立依恋关系以保持情绪的稳定,培养安全 感。过早缺少母亲的照顾,情绪就愈难稳定,难以养成圆满的人格。 进入少年期,特别需要父亲的影响,以奠定其社会性的基础。若这一 阶段失去父亲,也难以养成其健全人格,会表现出更强的暴力性和更 低的道德发展水平。若在青年期失去父亲,则会因为缺乏监督,不利 于其社会性的发展。 • 心理破裂是指家庭结构虽然完整,但家庭的成员的心理疏离,父母关 系恶化,感情冷淡,经常争吵、冷战甚至发生家庭暴力。在这种家庭 氛围中,孩子难以得到父母的关爱,容易养成自卑、恐惧、冷漠和过 于敏感等不良个性。家庭生活的不和谐,给孩子带来的心灵创伤更大, 是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

犯罪心理的产生过程

犯罪心理的产生过程
犯罪心理的产生 过程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 录
Part One.
犯罪心理的萌芽
Part Two.
犯罪心理的形成
Part Three.
犯罪心理的发展
Part Four.
犯罪心理的转化 与矫正
Part Five.
预防犯罪心理的 产生
Part One
犯罪心理的萌芽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犯罪 心理的影响:家 庭氛围、家庭教 育方式、家庭经 济状况等
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犯罪 心理,认识到其危害性
改变环境:改变生活环境,避 免接触不良影响,建立健康的
人际关系
自我激励:鼓励自己,相信自 己能够改变,保持积极的心态
持续努力:改变犯罪心理需要 时间和持续的努力,不要期望
一蹴而就
Part Five
预防犯罪心理的产生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预防犯罪心理产生的重要环节 家庭教育的方法:家长应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
会关系和信任
社会帮助与支持
家庭支持:家庭成员的理解、 支持和关爱
朋友帮助:朋友之间的互助和 陪伴
社区支持:社区提供的各种服 务和支持
专业帮助:心理咨询师、心理 医生等专业人士的帮助
个人努力与改变
寻求帮助:寻求专业人士的帮 助,如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 者等
设定目标:设定改变犯罪心 理的目标,并制定计划
能导致犯罪心理的萌芽
社会环境:社会不公、贫 富差距等不良社会环境可
能导致犯罪心理的萌芽
网络环境:网络暴力、网 络诈骗等不良网络环境可
能导致犯罪心理的萌芽
个性特征的影响
性格内向:容易 产生孤独、自卑

试论影响犯罪心理产生的因素

试论影响犯罪心理产生的因素

试论影响犯罪心理产生的因素作者:刘晓婷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年第06期[摘要]从古至今,犯罪为何屡禁不止,犯罪现象为何层出不穷,犯罪率为何居高不下,犯罪心理是如何产生的。

本文认为,犯罪心理的形成以及犯罪行为的发生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这两方面因素中,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外因是促使内因变化的条件。

[关键词]犯罪人类学派犯罪社会学派主体因素客体因素作者简介:刘晓婷,女,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犯罪心理学。

一、西方关于犯罪心理产生的相关学说首先,犯罪生物学派。

一是犯罪人类学派。

犯罪人类学派在犯罪人的类型方面主张“天生犯罪人论”。

“天生犯罪人论”代表了一种独特的人类学类型,是意大利学者龙勃罗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犯罪学理论。

他认为犯罪人是出生在文明时代的野蛮人,他们的生物特征决定了他们从出生时起,便具有一种犯罪的潜在可能性。

他坚信在犯罪人的身上发现的特定的生理特征现象,提供了将罪犯作为一种人类学类型对待的基础。

因此,他的研究一直集中在生理异常、相貌特征异常、心理异常以及犯罪倾向遗传等方面。

在他看来,个体之所以事实某种犯罪行为,乃是由于其生理、心理或体质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同于正常人的特质。

二是血型论。

血型论是由日本学者铃木芳正所奠基。

他认为血型是遗传的,血型与个体的气质、性格有密切的关系。

他对不同血型的特质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研究。

认为不同的血型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对于哪种血型可能会从事哪方面的犯罪作出了相应的分析。

三是遗传因素论。

这一研究的基本命题是,只要双胞胎中的一个成为罪犯,那么,由于遗传素质的作用,另外一个人也可能成为罪犯。

还有对性染色体异常的研究,通过现实的观察发现,性染色体异常者在体形、智力和性格方面确实有异常的表现。

但是,反过来,犯罪者中的大部分为性染色体正常者。

因此,性染色体异常决定论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

其次,犯罪社会学派。

犯罪社会学派强调:个体产生犯罪的原因并不完全取决于人体特质,而更在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决定作用。

第三课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

第三课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

第三课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第三课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现代犯罪心理学研究认为,犯罪心理的形成并不仅仅受生物因素的影响,犯罪心理的形成与主体外的环境因素有关,这些环境包括自然因素、家庭因素、教育文化因素等。

一、自然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一)犯罪的时间特征1.犯罪的钟点特征有研究表明,抢劫、盗窃,一般发生在18点至24点时较多,尤以20点至24点最多。

谋杀、伤害等针对人身的犯罪,也在晚上10点至12点最多,占16%。

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2点的六小时中发案率高达45%,而在凌晨4点至中午12点的八小时中的发案率仅有1/4。

也有研究表明,扒窃、过失致人死亡等在白天发生较多。

如扒窃,在上午9点至下午6点,这是人们上下班的交通拥挤时间,此时在公交车站、车内、商店中及大街上等扒窃活动最多;过失致人死亡往往发生在12点至17点,其次是上午9点至12点。

这与上下班的交通拥挤,及下午时间司机精神疲惫不无关系。

2.犯罪的日期特征有些犯罪在时间段上容易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如,醉酒驾驶往往发生在周末或节假日。

3.犯罪的季节特征在一年四季中,随着气候的变化,犯罪也呈现出一些规律性。

大体而言,对财产犯罪,如盗窃、抢劫等犯罪,其发案率的最高峰时期往往在秋季至冬季,而针对人身的犯罪,如杀人、伤害等暴力犯罪,以及强奸、猥亵等性犯罪,则在春季至夏季期间最多。

(二)犯罪的地域特征1.不同区域犯罪现象的特点气温高的地区比寒冷地区的暴力性犯罪多;政治文化中心,尤其是经济活动频繁地区的财产犯罪比暴力犯罪多;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如车站、码头等侵犯人身的犯罪多;工矿地区等针对人身的犯罪较多;甚至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贫富程度也对犯罪种类和犯罪率都有影响。

2.犯罪的城乡差异我国城乡犯罪的差异表现在:(1)从犯罪数量上看,尽管农村有些犯罪比城市严重(拐卖妇女、儿童等罪),但是,城市的犯罪率普遍比农村高。

(2)从犯罪类型上看,城市的财产犯罪多,农村的暴力犯罪多。

犯罪心理的成因

犯罪心理的成因

犯罪心理的成因为是行为人的行为,行为不能脱离行为人而独立存在。

犯罪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对于犯罪心理的研究是建立在一般行为人行为心理研究基础上的。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一定的动机支配并推动的,而人的动机来源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法是以社会利益或负担的分配为内容的,而利益就是人能够认识的,通过控制与处分,满足其物质或精神需要的物质、能量或信息。

即使是人的精神需要,它的实现也必然以物质、能量或信息为载体。

从这个角度看,犯罪人与一般人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这种需要的取得即行为主体利益的实现或实现方式是否有违于法的要求。

那么是什么促使犯罪人以违反法的要求的方式去实现利益呢?辨证唯物论的因果关系学说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一定存在于该事物变化的内部。

外因一定是参与事物变化过程与根据发生相互作用的外部因素,是导致结果发生的必备条件。

如果没有外因,事物是不可能发生变化的。

以此为依据,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根据是犯罪人的犯罪心理。

犯罪人具体的犯罪行为则是犯罪人在具体环境下的具体选择。

那么又是什么在影响犯罪心理的形成呢?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人也不例外。

系统的整体性能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的,并与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以维持和更新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同时,任何系统都是要素与结构的统一体,系统内部要素与结构从最终意义上决定着系统自身整体性能的质与量的发展限度。

从系统的角度看,人作为体力和脑力、知识和经验、情感和意志诸因素相统一的有机体,而存在于现实社会。

这些要素的性能与它们相互间的结构方式,决定了具体的人在与外界发生联系时具体的行为心理。

而且,人不是单纯的个体的存在,而是社会的存在。

与人的生存、生活相关的外界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制约着人的行为心理。

根据心理学分析,人的心理结构有三要素: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
现代犯罪心理学研究认为,犯罪心理的形成并不仅仅受生物因素的影响,犯罪心理的形成与主体外的环境因素有关,这些环境包括自然因素、家庭因素、教育文化因素等。

一、自然环境对犯罪的影响
(一)犯罪的时间特征
1.犯罪的钟点特征
有研究表明,抢劫、盗窃,一般发生在18点至24点时较多,尤以20点至24点最多。

谋杀、伤害等针对人身的犯罪,也在晚上10点至12点最多,占16%。

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2点的六小时中发案率高达45%,而在凌晨4点至中午12点的八小时中的发案率仅有1/4。

也有研究表明,扒窃、过失致人死亡等在白天发生较多。

如扒窃,在上午9点至下午6点,这是人们上下班的交通拥挤时间,此时在公交车站、车内、商店中及大街上等扒窃活动
最多;过失致人死亡往往发生在12点至17点,其次是上午9点至12点。

这与上下班的交
通拥挤,及下午时间司机精神疲惫不无关系。

2.犯罪的日期特征
有些犯罪在时间段上容易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如,醉酒驾驶往往发生在周末或节假日。

3.犯罪的季节特征
在一年四季中,随着气候的变化,犯罪也呈现出一些规律性。

大体而言,对财产犯罪,
如盗窃、抢劫等犯罪,其发案率的最高峰时期往往在秋季至冬季,而针对人身的犯罪,如杀人、伤害等暴力犯罪,以及强奸、猥亵等性犯罪,则在春季至夏季期间最多。

(二)犯罪的地域特征
1.不同区域犯罪现象的特点
气温高的地区比寒冷地区的暴力性犯罪多;政治文化中心,尤其是经济活动频繁地区的
财产犯罪比暴力犯罪多;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如车站、码头等侵犯人身的犯罪多;工矿地
区等针对人身的犯罪较多;甚至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贫富程度也对犯罪种类和犯罪率都有影
响。

2.犯罪的城乡差异
我国城乡犯罪的差异表现在:
(1)从犯罪数量上看,尽管农村有些犯罪比城市严重(拐卖妇女、儿童等罪),但是,城市的犯罪率普遍比农村高。

(2)从犯罪类型上看,城市的财产犯罪多,农村的暴力犯罪多。

城市犯罪率高于农村的原因在于:
(1)城市中引发犯罪行为的刺激因素相对较多;
(2)城市中传统的社会控制思想相对较弱。

二、家庭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的缺陷
1.缺损家庭
2.贫困家庭
3.有不道德、违法或犯罪成员的家庭
4.不和睦的家庭
(二)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庭教育缺陷的表现
1.过于严格,如拒绝、敌对、过分干涉、支配、期望过高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