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化学专题六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专题六化学反应与能量A组基础巩固练1.(2022北京丰台区一模)依据图示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ΔH2>0B.1 mol S(g)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小于2 968 kJC.ΔH2=ΔH1-ΔH3D.16 g S(s)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为1 484 kJ2.(2022广东梅州第一次质检)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的目的之一是防止电池污染环境B.可通过电解NaCl溶液制取金属NaC.燃料电池、硅太阳能电池都利用了原电池原理D.镀锡铁表面有划损时,仍能保护铁不受腐蚀3.(2022广东广州一模)某学生设计了一种家用消毒液发生器,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NaClOB.通电时Cl-发生氧化反应C.通电时电子从阳极经食盐溶液流向阴极D.该装置的优点是现用现配4.(2022广东茂名五校联盟第三次联考)氢能是21世纪有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
已知:H2的燃烧热ΔH=-285.8 kJ·mol-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H2的燃烧过程中热能转化为化学能B.反应H2O(g)1O2(g)+H2(g)ΔH=+285.8 kJ·mol-12C.1H2、2H2互为同位素D.10 g 2H2O中含有中子的物质的量为5 mol5.(2022广东粤港澳大湾区二模)铝—空气电池因成本低廉、安全性高,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一种铝—空气电池放电过程示意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为正极,放电时发生氧化反应B.放电时OH-往b电极迁移C.电路中每转移4 mol电子,消耗22.4 L氧气D.该电池负极电极反应为Al-3e-+4OH-Al O2-+2H2O6.(2022湖南衡阳二模)自由基是化学键断裂时产生的含未成对电子的中间体,活泼自由基与氧气的反应一直是科研人员的关注点。
HNO自由基与O2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物的键能总和大于生成物的键能总和B.产物P1与P2的分子式、氧元素的化合价均相同C.该过程中最大正反应的活化能E正=+186.19 kJD.相同条件下,Z转化为产物的速率:v(P1)>v(P2)7.(2022广东广州一模)我国科学家研发了一种室温下可充电的Na-CO2电池,示意图如图所示。
2021年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经典复习题(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Mg-AgCl电池是一种能被海水激活的一次性贮备电池,电池反应方程式为:2AgCl+ Mg =Mg2++ 2Ag+2Cl-。
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A.Mg为电池的正极B.负极反应为AgCl+e-=Ag+Cl-C.Cl-移向负极D.电流由镁电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2.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4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对反应的推断合理的是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B+4C⇌6A+3DB.反应进行到1s时,υ(A)=υ(D)C.反应进行到6s时,各物质的反应速率相等D.反应进行到6s时,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25mol⋅(L⋅s)−13.三元电池成为2019年我国电动汽车的新能源,其充电时总反应为:LiNi x Co y Mn z O2+6C(石墨)=Li1-a Ni x Co y Mn z O2+Li a C6,其电池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两极之间有一个允许特定的离子X通过的隔膜。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允许离子X通过的隔膜属于阴离子交换膜B.充电时,A为阴极,Li+被氧化C.可从无法充电的废旧电池的石墨电极中回收金属锂D.放电时,正极反应式为Li1-a Ni x Co y Mn z O2+aLi++ae-=LiNi x Co y Mn z O24.两电极用导线连接插入电解质溶液中(不考虑溶液中溶解的氧气的影响),你认为不能构成原电池的是()选项A B C D 电极材料Zn Fe Cu Al电极材料Cu Zn Ag Sn电解质溶液CuCl2溶液H2SO4溶液CuSO4溶液NaOH溶液A.A B.B C.C D.D5.运用DFT计算研究HCOOH在不同催化剂(Pd和Rh)表面分解产生H2的部分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种用*表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HCOOH吸附在催化剂表面是一个吸热过程B.HCOO*+H*═CO2+2H*是该历程的决速步骤C.该反应过程中存在C-H键的断裂和C=O键的生成D.Pd和Rh作催化剂时HCOOH分解产生H2的反应热相同6.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0.3 mol A、0.1 molC、和一定量的B三种气体。
++2025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第六章+第2讲+盖斯定律及其应用++课件

方法二:通过盖斯定律构造新的热化学方程式
由⑤-⑥可得S(g)
5 [13]
<
S(s)
Δ H =[12]
Δ H 5 -Δ H 6
<0,故Δ H
Δ H 6。
返回目录
第2讲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4)根据特殊反应的焓变情况比较反应焓变大小
3
⑦2Al(s)+ O2(g)
2
Al2O3(s)
ΔH7
3
⑧2Fe(s)+ O2(g)
D. Δ H 2=Δ H 3+Δ H 4
1
2
3
4
5
6
返回目录
第2讲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
、
分别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更稳定的环己烷,为放热反应,
即Δ H 1、Δ H 2均小于0,A项错误;由盖斯定律知,前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得不到
第三个热化学方程式,即Δ H 3≠Δ H 1+Δ H 2,B项错误;
Δ H 1+Δ H 2
。
返回目录
第2讲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2)本质:在指定状态下,各物质的焓都是确定的,等压且没有除体积功之外的其他
功产生时,从反应物变成产物,无论经过哪些步骤,它们焓的差值都是不变的。
返回目录
第2讲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2. 盖斯定律的应用
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并比较大小。
若一个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由另外几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相加减而得到,则该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2讲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目录
Contents
01
考点
02
练习帮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练透好题 精准分层
2021——2022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新版本)必修第二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卷有答案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1.已知氢气与溴蒸汽化合生成1 mol溴化氢时放出的能量51 kJ,1 mol H—H、Br—Br和H—Br键断裂时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是436 kJ、a kJ和369 kJ则a为()A. 404B. 260C. 230D. 2002.关于化学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发生改变B.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发生改变C.能量变化主要是由化学键变化引起的D.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无关3.如图是以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的原电池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锌片上有气泡产生B.锌片为负极,铜片发生氧化反应C.电解质溶液中的H+向铜极移动D.电子流动方向:锌极→导线→铜极→电解质溶液→锌极4.一定温度下,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2(g)2NO(g)+O2(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①相同时间内,氧气的生成速率为n mol·L-1·s-1,二氧化氮的生成速率为2n mol·L-1·s-1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氧气的同时生成2n mol的一氧化氮①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①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①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①压强不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A. ①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全部5.银锌电池广泛用作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源,它的充电和放电过程可以表示为2Ag+Zn(OH)2Ag2O+Zn+H2O,其放电过程是原电池反应,在此电池放电时,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A. AgB. Zn(OH)2C. Ag2OD. Zn6.鱼雷采用Al—Ag2O动力电池,以溶有氢氧化钾的流动海水为电解液,电池反应为2Al+3Ag2O +2KOH===6Ag+2KAlO2+H2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g2O为电池的正极B. Al在电池反应中被氧化C.电子由Ag2O极经外电路流向Al极D.溶液中的OH-向Al极迁移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可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B.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是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C.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生成D.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实质是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与新键形成释放的能量大小不同8.酒精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能量的转化。
2021年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经典测试(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在密闭的锥形瓶里发生下列变化:①浓硫酸溶于水②酸碱溶液混合③铝粉加入稀硫酸溶液④固体NaOH溶于水⑤生石灰溶于水,其中能使U形管(如图所示)内的滴有红墨水的水面左低右高,且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是( )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⑤D.①③⑤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镁与稀盐酸反应时,加入适量的氯化钾溶液,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不变B.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g)+B(g)C(g)+D(g),保持恒温恒容,充入气体He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加快C.恒温恒容条件下,发生反应NH2COONH4(s)2NH3(g)+CO2(g),达到平衡的标志可以是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发生变化D.任何可逆反应在给定条件下的进程都有一定的限度,化学反应的限度决定了生成物在该条件下的最大产率3.有a、b、c、d四个金属电极,有关的反应装置及部分反应现象如下,由此可判断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实验装置部分实验现象a极质量减小,b极质量增加b极有气体产生,c极无变化d极溶解,c极有气体产生电流计指示,导线中电流从a极流向d极4.N2O和CO是环境污染性气体,可在Pt2O+表面转化为无害气体,其反应为:N2O(g)+CO(g)CO2(g)+N2(g)ΔH,有关化学反应的物质变化过程如图1所示,能量变化过程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图1、2可知ΔH=ΔH1+ΔH2=ΔE2-ΔE1B.反应中加入Pt2O+可使反应的焓变减小C.由图2可知正反应的活化能小于逆反应的活化能D.1molN2O和1molCO的总能量小于1molCO2和1molN2的总能量5.“盐水动力”玩具车的电池以镁片、活性炭为电极,向极板上滴加食盐水后电池便可工作,电池反应为2Mg+O2+2H2O=2Mg(OH)2。
下列关于该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A.镁片作为正极B.食盐水作为电解质溶液C.电池工作时镁片逐渐被消耗D.电池工作时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6.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
2022届高三化学二轮总复习 专题突破 专题六 化学反应与能量课件(119张)

铜,6NO3+6e-+12H+
===6NO2↑+6H2O
铜,Cu-2e-===Cu2+
钝化铝,2NO3+2e-+4H+
===2NO2↑+2H2O
初期,活泼金属铝作负极被氧化,由于铝表面很快形成致密氧化物薄膜阻止反
应继续进行,使铝钝化;电流计指针回到0后,铜作负极,钝化铝作正极,电流
B.AC表面温度低的区域,H2S的去除率较高
C.H2S在AC表面作用生成的产物有H2O、H2、S、SO2、CS2等
D.该过程中只有极性键的断裂,没有非极性键的断裂
题组三 键能、焓变和活化能的综合应用
5.(1)乙苯催化脱氢制苯乙烯反应:
+H2(g)
已知:
化学键
键能/kJ·mol-1
C—H
412
C—C
348
C===C
612
H—H
436
+124
计算上述反应的ΔH=________kJ·
mol-1。
(2)已知反应2HI(g)===H2(g)+I2(g)的ΔH=+11 kJ·mol-1,1 mol H2(g)、1 mol
I2(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分别需要吸收436 kJ、151 kJ的能量,则1 mol HI(g)分子
2H2(g)
-322.0
172.5
CH4(g)+H2O(g)===
CO(g)+3H2(g)
CH4(g)+2H2O(g)===
CO2(g)+4H2(g)
+206.2
240.1
+158.6
243.9
(3)CO2 在CuZnO催化下,可同时发生如下的反应Ⅰ、Ⅱ,其可作为解决
温室效应及能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
(人教版)东莞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2NH3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1.可逆反应3H2+N2高温、高压催化剂的变化来表示,下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v正(N2)=v正(H2)B.v正(N2)=v逆(NH3)C.2v正(H2)=3v逆(NH3)D.v正(N2)=3v逆(H2)2.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N2+3H2⇌2NH3,下列叙述能够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容器中N2、H2、NH3共存B.N2与NH3的浓度相等C.容器中N2、H2、NH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2D.反应容器中压强不随时间变化3.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A.A B.B C.C D.D4.pH相同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与Zn反应,若最终Zn完全溶解且得到的H2的质量相等。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反应所需时间:醋酸>盐酸B.整个反应阶段的平均速率:醋酸>盐酸C.反应起始的速率:醋酸<盐酸D.参加反应的Zn质量:醋酸>盐酸5.根据一定条件下NH4Cl有关转化过程的能量变化,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NH4Cl(s)=N(g)+4H(g)+Cl(g) △H1 NH4Cl(s)=NH3(g)+H(g)+Cl(g) △H24NH +(g)+Cl -(g)=NH 4Cl(s) △H 3 Cl(g)+e -=Cl - (g) △H 4A .△H 4<△H 1B .△H 3<0C .△H 1<△H 2D .相同条件下,NH 4Br 和NH 4I 也进行类似转化,NH 4Br 的△H 2比NH 4I 的大6.根据反应()44244242423KMnO FeSO H SO MnSO Fe SO K SO H O ++→+++设计如下原电池,其中甲、乙两烧杯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1mol L -⋅,溶液的体积均为200mL ,盐桥中装有饱和24K SO 溶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石墨b 是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B .甲烧杯中的电极反应式:242MnO 5e 8H Mn O =4H --+++++C .电池工作时,盐桥中的阴、阳离子分别向乙、甲烧杯中移动,保持溶液中的电荷平衡D .忽略溶液体积变化,()243Fe SO 浓度变为1.5mol /L ,则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0.1mol 7.探究MnO 2对H 2O 2分解反应速率影响的流程图如下。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新高考选择题突破专题6化学反应与能量微专题2原电池新型

微专题2 原电池新型化学电源命题角度1 新型化学电源1. (2022·湖南选考)海水电池在海洋能源领域备受关注,一种锂—海水电池构造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海水起电解质溶液作用B.N极仅发生的电极反应:2H2O+2e-===2OH-+H2↑C.玻璃陶瓷具有传导离子和防水的功能D.该锂—海水电池属于一次电池【解析】锂—海水电池的总反应为2Li+2H2O===2LiOH+H2↑, M极上Li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则M电极为负极,电极反应为Li-e-===Li+,N极为正极,电极反应为2H2O +2e-===2OH-+H2↑,同时氧气也可以在N极得电子,电极反应为O2+4e-+2H2O===4OH-。
海水中含有丰富的电解质,如氯化钠、氯化镁等,可作为电解质溶液,故A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N为正极,电极反应为2H2O+2e-===2OH-+H2↑,和反应O2+4e-+2H2O===4OH-,故B错误;Li为活泼金属,易与水反应,玻璃陶瓷的作用是防止水和Li反应,并能传导离子,故C正确;该电池不可充电,属于一次电池,故D正确;故选B。
2. (2021·重庆选考)CO2电化学传感器是将环境中CO2浓度转变为电信号的装置,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YSZ是固体电解质。
当传感器在一定温度下工作时,在熔融Li2CO3和YSZ之间的界面X会生成固体Li2O。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CO2-3迁移方向为界面X→电极bB.电极a上消耗的O2和电极b上产生的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C.电极b为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CO2-3-4e-===O2↑+2CO2↑D.电池总反应为Li2CO3===Li2O+CO2↑【解析】本题考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则CO2-3由界面X向电极b移动,A项正确;由思路分析可知,转移4 mol电子时,电极a消耗1 mol O2,电极b生成2 mol CO2,物质的量之比为1∶2,B项错误;由思路分析可知,C、D两项正确;故选B。
高中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

高中化学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一、选择题1.反应2NO(g)+2H2(g)═N2(g)+2H2O(g)中,每生成7gN2放出166kJ的热量,该反应的速率表达式为v=k•c m(NO)•c n(H2)(k、m、n待测),其反应包含下列两步:①2NO+H2═N2+H2O2(慢)②H2O2+H2═2H2O(快)T℃时测得有关实验数据如下:序号c(NO)/mol•L-1c(H2)/mol•L-1速率/mol•L-1•min-1Ⅰ0.00600.0010 1.8×10-4Ⅱ0.00600.0020 3.6×10-4Ⅲ0.00100.0060 3.0×10-5Ⅳ0.00200.0060 1.2×10-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整个反应速度由第①步反应决定B.正反应的活化能一定是①<②C.该反应速率表达式:v=5000c2(NO)•c(H2)D.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NO(g)+2H2(g)═N2(g)+2H2O(g)△H=-664kJ•mol-1【答案】B【解析】【详解】A.①2NO+H2═N2+H2O2(慢),②H2O2+H2═2H2O(快),反应历程中反应慢的决定反应速率,整个反应速度由第①步反应决定,故A正确;B.反应①难以进行,说明反应的活化能高,正反应的活化能一定是①>②,故B错误;C.比较图表Ⅰ、Ⅱ数据可知NO浓度不变,氢气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增大一倍,Ⅲ、Ⅳ数据分析,H2浓度不变,NO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增大到4倍,据此得到速率方程,v=Kc2(NO)•c(H2),依据Ⅰ中数据计算K=5000,则速率方程v=5000c2(NO)•c(H2),故C正确;D.反应2NO(g)+2H2(g)═N2(g)+2H2O(g)中,每生成7gN2放出166kJ的热量,生成28gN2放热664KJ,热化学方程式为:2NO(g)+2H2(g)═N2(g)+2H2O(g)△H=-664kJ•mol-1,故D正确;故选B。
2021年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经典复习题(答案解析)(2)

一、选择题1.将5.6 g铁粉投入盛有100mL 2mol/L稀硫酸的烧杯中,经2min反应完全。
如果反应前后浓液的体积不变,则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可表示为A.v(Fe)=0.5mol/(L·min)B.v(H2SO4)=1mol/(L·min)C.v(FeSO4)=0.5mol/(L·min)D.v(H2)=0.5mol/(L·min)2.已知分解1 mol H2O2放出热量98 kJ,在含少量I-的溶液中,H2O2分解分两步基元反应:H2O2+I- →H2O+IO- 慢 H2O2+IO- → H2O+O2+I- 快;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v (H2O2)=v (H2O)=v (O2) B.IO-是该反应的中间产物C.反应活化能为98 kJ·mol-1D.反应速率由IO-浓度决定3.一种以联氨(N2H4)为燃料的环保电池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电解质溶液显弱酸性,电池工作时产生稳定无污染的物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电极M充入N2H4,每消耗1molN2H4,会有4molH+通过质子交换膜B.该燃料电池工作时,化学能只能转化为电能C.N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D.电极总反应式为N2H4+O2=N2+2H2O,电解质溶液的pH始终不变4.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且现象描述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及现象实验目的A 向无色溶液中滴加FeCl3溶液和CCl4,振荡、静置,下层显紫红色证明溶液中含有I-B 向某溶液中先加入少量氯水,然后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证明溶液中含有Fe2+C在盛有漂白粉的试管中滴入70%的硫酸,立刻产生黄绿色气体证明硫酸具有还原性D 将3 LSO2和1 LO2混合通过灼热的V2O5充分反应,产物先通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再通入品红溶液,溶液褪色验证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A.A B.B C.C D.D5.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目的A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观察现象证明其中含有K+B 将等浓度等体积的KI溶液和FeCl3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溶液中存在平衡:3+-2+22Fe+2I2Fe+IC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CuSO4作反应的催化剂D蒸发铝与稀盐酸反应的溶液制备无水AlCl3A.A B.B C.C D.D6.某固体酸燃料电池以CsHSO4固体为电解质传递H+,其基本结构如图,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2H2+O2=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电流通过外电路从a极流向b极B.b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C.H+由a极通过固体酸电解质传递到b极D.每转移0.2 mol电子,在负极上消耗标况下1.12 L的O27.如图是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一套原电池装置,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A.此装置能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B.石墨电极的反应式:O2+2H2O+4e-=4OH-C.电子由石墨电极经导线流向Cu电极D.电池的总反应式:2Cu+O2+4HCl=2CuCl2+2H2O8.如图a为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X、Y、Z三种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各物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成都市通锦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经典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可以将反应Zn+Br2=ZnBr2设计成原电池,下列4个电极反应中,分别表示正极反应和负极反应的是①Br2+2e-=2Br-②2Br--2e-=Br2 ③Zn-2e-=Zn2+④Zn2++2e-=ZnA.②和③B.①和④C.②和④D.①和③2.反应2NO2(g)O2(g)+2NO(g),一定条件下,将NO2置于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
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气体密度保持不变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C.O2和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D.每消耗2molNO2的同时生成2molNO3.运用DFT计算研究HCOOH在不同催化剂(Pd和Rh)表面分解产生H2的部分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种用*表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HCOOH吸附在催化剂表面是一个吸热过程B.HCOO*+H*═CO2+2H*是该历程的决速步骤C.该反应过程中存在C-H键的断裂和C=O键的生成D.Pd和Rh作催化剂时HCOOH分解产生H2的反应热相同4.某固体酸燃料电池以CsHSO4固体为电解质传递H+,其基本结构如图,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2H2+O2=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电流通过外电路从a极流向b极B.b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C.H+由a极通过固体酸电解质传递到b极D.每转移0.2 mol电子,在负极上消耗标况下1.12 L的O25.有A、B、C、D四种金属,将A与B用导线连接浸入电解质溶液,B不易腐蚀,将A 与D用导线连接浸入电解质溶液电流从A流向D,无明显变化,若将B浸入C的盐溶液中,有金属C析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D>C>A>B B.D>A>B>C C.D>B>A>C D.B>A>D>C 6.分析下表中数据,判断下列有关说法,其中正确的是化学键H—H Cl—Cl H—Cl键能/(kJ·mol-1)436243431A.H—Cl键断裂需要吸收的热量为431 kJB.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ΔH=-183 kJ·mol-1C.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1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ΔH=-183 kJ·mol-1D.H2、Cl2、HCl三种分子的稳定性最强的是Cl27.氨氮废水中的氮元素多以NH+4和NH3·H2O的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NH+4经过两步反应被氧化成NO-3,两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该反应的催化剂是NO-2B.升高温度,两步反应速率均加快,有利于NH+4转化成NO-3C.在第一步反应中,当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不变时,该反应即达平衡状态D.1 mol NH+4在第一步反应中与1 mol NO-2在第二步反应中失电子数之比为1:38.有A、B、C、D四种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液中,A极为负极;②C、D用导线连接后浸入稀H2SO4中,电流由D流向C;③A、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中,C极产生大量气泡;④B、D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中,D极发生氧化反应,试判断四种金属的活动顺序是A.A>B>C>D B.C>A>D>B C.A>D>B>C D.A>C>D>B 9.如图为一种新型高比能液流电池,其放电过程原理示意图。
北京市通州区第六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经典练习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用铁片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改用98%的浓硫酸可以加快产生氢气的速率B .100mL2mol/L 的盐酸跟锌片反应,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反应速率不变C .NH 3的催化氧化是一个放热的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反应的速率减慢D .在一定温度下固定容积的容器中,发生SO 2的催化反应,充入He ,反应速率不变2.已知分解1 mol H 2O 2放出热量98 kJ ,在含少量I -的溶液中,H 2O 2分解分两步基元反应:H 2O 2+I - →H 2O+IO - 慢 H 2O 2+IO - → H 2O+O 2+I - 快;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v (H 2O 2)=v (H 2O)=v (O 2)B .IO -是该反应的中间产物C .反应活化能为98 kJ·mol -1D .反应速率由IO -浓度决定3.一种以联氨(N 2H 4)为燃料的环保电池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电解质溶液显弱酸性,电池工作时产生稳定无污染的物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电极M 充入N 2H 4,每消耗1molN 2H 4,会有4molH +通过质子交换膜B .该燃料电池工作时,化学能只能转化为电能C .N 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 2+2H 2O+4e -=4OH -D .电极总反应式为N 2H 4+O 2=N 2+2H 2O ,电解质溶液的pH 始终不变4.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A .钠与水反应B .Ba(OH)2·8H 2O 晶体与NH 4Cl 晶体混合反应C .硫磺在氧气里燃烧D .镁溶于盐酸5.根据一定条件下NH 4Cl 有关转化过程的能量变化,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NH 4Cl(s)=N(g)+4H(g)+Cl(g) △H 1 NH 4Cl(s)=NH 3(g)+H(g)+Cl(g) △H 24NH (g)+Cl -(g)=NH 4Cl(s) △H 3 Cl(g)+e -=Cl - (g) △H 4 A .△H 4<△H 1B .△H 3<0C .△H 1<△H 2D .相同条件下,NH 4Br 和NH 4I 也进行类似转化,NH 4Br 的△H 2比NH 4I 的大6.2SO 2(g)+O 2(g)25V O Δ2SO 3(g) △H =-196.6KJ/mol 是制备硫酸的重要反应。
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题含答案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A2正确的是(ABC.该反应的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D.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解析: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其反应前后都有能量的变化;在所给反应中,反应放热,则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答案:A3.(2010·肇庆检测)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A.碘的升华B.生石灰溶于水C.镁与稀盐酸反应D.熟石灰与NH4Cl晶体混合制氨解析:在题中给出的四个选项里,吸热的是A、D,但A是物理变化,所以答案为D.答案:D4.()③t℃ACΔH1、ΔH2ΔH2<答案:A5.已知在一定条件下,CO的燃烧热为283kJ/mol,CH4的燃烧热为890kJ/mol,由1molCO和3molCH4组成混合气体在上述条件下充分燃烧,释放的热量为()A.2912kJB.2953kJC.3236kJD.3867kJ解析:1molCO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1mol×283kJ/mol=283kJ,3molCH4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3mol×890kJ/mol=2670kJ,共释放的热量为:283kJ+2670kJ=2953kJ.答案:B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mol硫酸与1molBa(OH)2完全中和所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B.25℃、101kPa时,1molS和2molS的燃烧热相等C.CO是不稳定的氧化物,它能继续和氧气反应生成稳定的CO2,所以CO的燃烧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1molH25℃7D.O2比O3稳定,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解析:上式减下式得3O2(g)===2O3(g)ΔH=284.2kJ/mol,可知,同为6mol氧原子,O3的能量高于O2,则O3不稳定,由O2变为O3是吸热反应.答案:D8.有专家指出,如果对燃烧产物如CO2、H2O、N2等利用太阳能使它们重新组合,使之能够实现如图转化,那么,不仅可以消除对大气的污染,还可以节约燃料,缓解能源危机.在此构想的物质循环中太阳能最终转化为()A.化学能B.热能C.生物能D.电能解析:关键信息是CO2、H2O、N2利用太阳能使它们重新组合,根据图示可知组合成可燃物,而可燃物燃烧后转化为产物并放出热量,产物又结合太阳能转化为燃料,如此循环可知太阳能最终转化为热能.答案:B9.(2009·天津高考)已知:2CO(g)+O2(g)===2CO2(g)ΔH=-566kJ/molNa2O2(s)+CO2(g)===Na2CO3(s)+O2(g)ΔH=-226kJ/mol根据以上热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O的燃烧热为283kJB.右图可表示由CO生成CO2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C.2Na2O2(s)+2CO2(s)===2Na2CO3(s)+O2(g)ΔH>-452螀kJ/molD.CO(g)与Na2O2(s)反应放出509kJ热量时,电子转移数为膃6.02×1023解析:A错,燃烧热的单位应是kJ/mol.B项,图中没有标注物质的系数.C项,由CO2(s)===CO2(g)ΔH>0及盖斯定律可知C项正确.D项,当反应放出509kJ热量时,参加反应的CO为1mol,电子转移数为2×6.02×1023.答案:C10.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Fe2O3(s)+3CO(g)===2Fe(s)+3CO2(g)ΔH=-24.8kJ/molFe2O3(s)+CO(g)===Fe3O4(s)+CO2(g)ΔH=-15.73kJ/molFe3O4(s)+CO(g)===3FeO(s)+CO2(g)ΔH=+640.4kJ/mol则14 gCO气体还原足量FeO固体得到Fe单质和CO2气体时对应的ΔH约为()A.-218kJ/molB.-109kJ/molC.+218kJ/molD.+109kJ/mol解析:该问题可以转化为CO(g)+FeO(s)===Fe(s)+CO2(g)ΔH=?所以应用盖斯定律,若把已知给出的3个热化学方程式按照顺序编号为①、②、③,那么[(①-②)×-③]×即可.答案:B11.(2010·东北师大附中高三摸底)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奥运火炬所用环保型燃料为丙烷,悉尼奥运会所用火炬燃料为65%丁烷和35%丙烷,已知丙烷的燃烧热为2221.5kJ/mol;正丁烷的燃烧热为2878kJ/mol;异丁烷的燃烧热为2869.6kJ/mol;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3H8(g)+5O2(g)===3CO2(g)+4H2O(g)蒀ΔH=-2221.5kJ/molB.相同质量的正丁烷和异丁烷分别完全燃烧,前者需要的氧气多,产生的热量也多C.正丁烷比异丁烷稳定D.奥运火炬燃烧时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光能解析:A项中,水为气态,不正确;正丁烷和异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等质量燃烧时需要氧气的量相同.根据正丁烷和异丁烷的燃烧热可推知,C4H10(正)===C4H10(异)ΔH=-8.4kJ/mol,因此,异丁烷比正丁烷稳定.答案:D12.将V1mL1.00mol/LHCl溶液和V2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B.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能转化为热能C.NaOH溶液的浓度约为1.0mol/LD.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解析: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B正确;分析表中数据,当加入盐酸5mL、NaOH溶液45mL时,反应后温度为22℃,故实验时环境温度低于22℃,A错误;加入HCl溶液30mL时反应放热最多,此时酸碱正好完全中和,c(NaOH)=1.0mol/L×30mL÷20mL=1.5mol/L,C错误;有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如H2+CuO△,H2O+Cu是吸热反应,D错误.答案:B13.(2009·南通九校联考)通常人们把拆开1mol某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键能的大小可用于估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ΔH),化学反应的ΔH等于反应中断裂旧化学键的键能之ΔH=D正确,C14()C.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固定小烧杯D.若改用60mL0.50mol/L盐酸跟50mL0.55mol/L的NaOH溶液进行反应,从理论上说所求反应热相等解析:图中小烧杯与大烧杯之间有很大空隙未填满碎纸条,会有较多的热量散失,A错误;烧杯间碎纸条的主要作用是隔热保温,C错误;D项中所求中和热相同,但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不同,所以反应热不同,D错误.答案:B15.在密闭容器中充入4molSO2和3molO2,一定条件下建立平衡:2SO2(g)+O2(g)2SO3(g)ΔH=-Q kJ/mol测得SO2的转化率为90%,则在此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A.1.8Q kJB.2Q kJC.Q kJD.0.9Q kJ解析: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是指2molSO2完全反应放出Q kJ热量,现有4molSO2,且转化率为90%,则产生的热量与反应物的量相对应,放出的热量为×Q kJ×90%=1.8Q kJ.答案:A16.用CH4催化还原NO x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例如:①CH4(g)+4NO2(g)===4NO(g)+CO2(g)+2H2O(g)芄ΔH=-574kJ/mol②CH4(g)+4NO(g)===2N2(g)+CO2(g)+2H2O(g)芁ΔH=-1160kJ/mol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反应①可推知:CH4(g)+4NO2(g)===4NO(g)+CO2(g)+2H2O(l)ΔH>-574kJ/mol B.反应①②转移的电子数相同C.若用标准状况下4.48 LCH4还原NO2至N2同时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为173.4kJ D.若用标准状况下4.48 LCH4还原NO2到N2,整个过程中转移电子1.60mol解析:水蒸气冷凝为液态水需要释放能量,所以CH4(g)+4NO2(g)===4NO(g)+CO2(g)+2H2O(l)ΔH<-574kJ/mol.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共52分)17.(8分)按要求写热化学方程式:(1)已知稀溶液中,1molH2SO4与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放出114.6kJ热量,写出表示H2SO4与NaOH反应的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5℃、101kPa条件下充分燃烧一定量的丁烷气体放出热量为Q kJ,经测定,将生成的CO2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产生25 g白色沉淀,写出表示丁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①CH3COOH(l)+2O2(g)===2CO2(g)+2H2O(l)ΔH1=-870.3kJ/mol②C(s)+O2(g)===CO2(g)ΔH2=-393.5kJ/mol③H2(g)+O2(g)===H2O(l)ΔH3=-285.8kJ/mol写方程式丁烷Δ18.(6分)已知:在热力学标准态(298K、1.01×105Pa)下,由稳定的单质发生反应生成1mol化合物的反应热叫该化合物的生成热(ΔH).如图所示为氧族元素氢化物a、b、c、d的生成热数据示意图.试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氧族元素中含有18e-的两种氢化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归纳:非金属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与其反应热ΔH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硒化氢在热力学标准态下,发生分解反应的热化学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氧族元素包括O、S、Se、Te,含18e-的氢化物有H2O2和H2S,它们的电子式分别为H H,H H.(2)据生成热的数据示意图知,ΔH越小,说明生成对应的氢化物时放出热量越多,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所以a、b、c、d分别代表碲、硒、硫、氧.(3)因生成1molH2Se时吸收81kJ的热量,那么当1molH2Se分解时放出81kJ的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H2Se(g)===Se(s)+H2(g)ΔH=-81kJ/mol.答案:(1)HH、H H(2)非金属元素氢化物越稳定,ΔH越小,反之亦然(3)H2Se(g)===Se(s)+H2(g)ΔH=-81kJ/mol19.(9分)(2008·海南高考)反应A(g)+B(g)C(g)+D(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放热”).(2)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对反应热是否有影响?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E1和E2的变化是:E1________,E2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催化剂是通过降低活化能(E)提高活化分子的百分含量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但不影响化学平衡状态(或化学平衡不移动).答案:(1)放热(2)减小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因而该反应中A的转化率减小(3)没有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途径,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始态和终态的能量,因此对反应热没有影响(4)减小减小20.(10分)(2009·福州质检)磷在氧气中燃烧,可能生成两种固态氧化物3.1 g的单质磷(P)在3.2 g 的氧气中燃烧,至反应物耗尽,并放出X kJ热量.(1)通过计算确定反应产物的组成(用化学式表示)是________________,其相应的质量(g)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已知单质磷的燃烧热为Y kJ/mol,则1molP与O2反应生成固态P2O3的反应热Δ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1molP与O2反应生成固态P2O3的热化学方程式:21.CO22气体与H2经催化加氢生成CH3OH气体和水蒸气时放出4.95kJ的能量.(1)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270℃、8MPa和适当催化剂的条件下,CO2的转化率达到22%,则4.48 m3(已折合为标准状况)的CO2能合成CH3OH气体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此过程中能放出热量________kJ.(3)又已知H2O(g)===H2O(l)ΔH=-44kJ/mol,则22 gCO2气体与H2反应生成CH3OH气体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为________.(4)根据该反应特点,有利于甲醇合成的条件是________.A.高压高温B.低压高温C.高压低温D.低压低温解析:(1)4.4 gCO2气体完全合成CH3OH和水蒸气放热4.95kJ,则1molCO2完全合成CH3OH和水蒸气放热49.5kJ,热化学方程式为CO2(g)+3H2(g)===CH3OH(g)+H2O(g)ΔH=-49.5kJ/mol.(2)n(CH3OH)=n(CO2)=×22%=44mol,每生成1molCH3OH(g)放热49.5kJ,则此过程中放热为:(44×49.5)kJ=2178kJ.(3)由H2O(g)===H2O(l)ΔH=-44kJ/mol以及(1)中的热化学方程式可知,1molCO2完全合成CH3OH并生成液态水时放热为44kJ+49.5kJ=93.5kJ.则22 gCO2即0.5molCO2与H2反应时,放热为93.5kJ÷2=46.75kJ.(4)该反应正反应放热,低温有利于CO2合成CH3OH,又因正反应为体积减小的反应,高压有利于CO2合成CH3OH.答案:(1)CO2(g)+3H2(g)===CH3OH(g)+H2O(g)ΔH=-49.5kJ/mol(2)44mol2178(3)46.75kJ(4)C22.(9分)某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1)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其状态标为“aq”,已知0.5molH2SO4在溶液中与足量氢氧化钠反应放出57.3kJ的热量,用离子方程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N2(g)+3H2(g)2NH3(g)ΔH=-92.2kJ/mol已知合成氨反应是一个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的反应,在某一定条件下,N2的转化率仅为10%,要想通过该反应得到92.2kJ的热量,至少在反应混合物中要投放N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解析:(1)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可判断所给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据图可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3)据热化学方程式可知,1molN2完全反应才能得到92.2kJ的热量,而N2转化率为10%,则实际需要投入10molN2才能转化1molN2.答案:(1)A(g)+2B(g)===C(l)+3D(l)ΔH=-432kJ/mol(2)H+(aq)+OH-(aq)===H2O(l)ΔH=-57.3kJ/mol(3)10。
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卷带解析

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卷(带解析)化学反应与能量1、碘在不同状态下(固态或气态)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所示:①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①中的为固态,②中的为气态B.②的反应物总能量比①的反应物总能量低C.①的产物比反应②的产物热稳定性更好D.1mol固态碘升华时将吸热17kJ【答案】B2、室温下,将1mol的CuSO4?5H2O(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热效应为△H1,将1mol的CuSO4(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热效应为△H2:CuSO4?5H2O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5H2O(s)CuSO4(s)+5H2O (l),热效应为△H3,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H2>△H3B.△H1<△H3C.△H1+△H3=△H2D.△H1+△H2>△H3【答案】B【解析】①胆矾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反应为CuSO4?5H2O(s)=Cu2+(aq)+SO42﹣(aq)+5H2O(l)△H1>0;②CuSO4(s)=Cu2+(aq)+SO42﹣(aq)△H2<0;③已知CuSO4?5H2O(s)=CuSO4(s)+5H2O(l)△H3;依据盖斯定律①﹣②得到③,所以△H3=△H1﹣△H2;△H2<0,△H1>0,则△H3>0,A、上述分析可知△H2<△H3,故A错误;B、分析可知△H2=△H1﹣△H3,由于△H2<0,△H3>△H1,故B正确;C、△H3=△H1﹣△H2,故C错误;D、△H2<0,△H1>0、△H3>△H1+△H2,故D错误;故选B.3、CH4、H2、C都是优质的能源物质,它们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①CH4(g)+2O2(g)===CO2(g)+2H2O(l)ΔH=-890.3kJmol-1,②2H2(g)+O2(g)===2H2O(l)ΔH=-571.6kJmol-1,③C(s)+O2(g)===CO2(g)ΔH=-393.5kJmol-1。
(1)在深海中存在一种甲烷细菌,它们依靠酶使甲烷与O2作用产生的能量存活,甲烷细菌使1mol甲烷生成CO2气体与液态水,放出的能量________(填“>”“<”或“=”)890.3kJ。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考点六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考点专项突破练习专题六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1、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已知2H2(g)+O2(g)=2H2O(g) ΔH=-483.6kJ·mol-1,则氢气的燃烧热为241.8kJ·mol-1B.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 ΔH=+1.9kJ·mol-1,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C.含0.5mol NaOH的稀溶液与稀醋酸完全中和,放出26.7kJ的热量,则表示该反应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OH-(aq)+H+(aq)=H2O(l) ΔH=-53.4kJ·mol-1D.已知2H2S(g)+O2(g)=2S(g)+2H2O(l) ΔH1、2H2S(g)+3O2(g)=2SO2(g)+2H2O(l) ΔH2,则ΔH1>ΔH2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①M(s)+N(g) ƒR(g) △H=—Q1 kJ/mol,②2R(g)+N(g) ƒ2T(g) △H=—Q2 kJ/mol.Q1、Q2、Q3均为正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 R(g)的能量总和大于1mol M(s)与1mol N(g)的能量总和B.将2mol R(g)与1mol N(g)在该条件下反应,可以放出热量Q2 kJC.当1mol M(s)完全转化为T(g)时(假定无热量损失),放出热量()kJ+QQ12D.M(g)+N(g) ƒR(g) △H=—Q3 kJ/mol,则Q3 >Q13、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如图所示,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大小两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固定小烧杯B.若用50 mL 0.55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与50 mL 0.50 mol•L﹣1的盐酸和50 Ml A 0.50 mol•L﹣1的硝酸充分反应,两反应测定的反应热不相等C.实验时需要记录初始温度T1和最高温度T2D.做一次实验根据公式即可得出中和反应的反应热4、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除去Fe(OH)3胶体中的FeCl3杂质B. 证明浓硫酸与蔗糖反应生成SO2C. 探究铁的析氢腐蚀D. 测定双氧水分解速率5、用CO合成甲醇(CH3OH)的化学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ΔH<0,按照相同的物质的量投料,测得CO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杭州市春蕾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经典复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Mg-AgCl电池是一种能被海水激活的一次性贮备电池,电池反应方程式为:2AgCl+ Mg =Mg2++ 2Ag+2Cl-。
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A.Mg为电池的正极B.负极反应为AgCl+e-=Ag+Cl-C.Cl-移向负极D.电流由镁电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2NH3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2.可逆反应3H2+N2高温、高压催化剂的变化来表示,下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v正(N2)=v正(H2)B.v正(N2)=v逆(NH3)C.2v正(H2)=3v逆(NH3)D.v正(N2)=3v逆(H2)3.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N2+3H2⇌2NH3,下列叙述能够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容器中N2、H2、NH3共存B.N2与NH3的浓度相等C.容器中N2、H2、NH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2D.反应容器中压强不随时间变化4.在密闭容器里,A与B反应生成C,其反应速率分别用v A、v B、v C表示,已知2v B=3v A、3v C=2v B,则此反应可表示为A.2A+3B=2C B.A+3B=2C C.3A+B=2C D.A+B=C5.“盐水动力”玩具车的电池以镁片、活性炭为电极,向极板上滴加食盐水后电池便可工作,电池反应为2Mg+O2+2H2O=2Mg(OH)2。
下列关于该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A.镁片作为正极B.食盐水作为电解质溶液C.电池工作时镁片逐渐被消耗D.电池工作时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6.100mL6mol•L-1的硫酸和过量的锌粉反应,在一定温度下,为了减缓反应进行的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不可向溶液中加入的试剂是A.碳酸钠固体B.加CH3COONa固体C.水D.硫酸锌溶液7.在2A(s)+B(g) ⇌ 3C(g)+4D(g)反应中,表示反应速率最快的是()A.v(A)=0.5 mol/(L•s)B.v(B)=0.2 mol/(L•s)C.v(C)=18 mol/(L•min)D.v(D)=0.6 mol/(L•s)8.足量的铁粉和适量的盐酸反应,向其中加入少量下列物质时,能够加快反应速率,但不影响产生H2的总量的是①锌粉②浓盐酸③石墨粉④醋酸钠⑤硫酸铜⑥硝酸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③⑥D.②④⑤9.一定温度下,100mL2mol·L-1硫酸溶液和过量的锌粉反应,为了减慢该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
北京市北大附中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经典测试(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可逆反应3H2+N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下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v正(N2)=v正(H2)B.v正(N2)=v逆(NH3)C.2v正(H2)=3v逆(NH3)D.v正(N2)=3v逆(H2)2.5.6 g铁粉与100 mL 1mol/L的稀盐酸反应时,为了使反应平缓进行且不改变H2的产量,可以使用如下方法中的①NaOH溶液②改用200mL 0.5mol/L的盐酸③加NaCl溶液④CuSO4固体⑤加CH3COONa固体⑥加NH4Cl固体A.②③⑤B.②⑤⑥C.①②⑥D.①②⑤3.反应2NO2(g)O2(g)+2NO(g),一定条件下,将NO2置于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
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气体密度保持不变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C.O2和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D.每消耗2molNO2的同时生成2molNO4.H2S燃料电池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该电池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极a是正极B.O2-由电极a移向电极bC.电极 a 的反应式为:2H2S+2O2--4e-=S2+2H2OD.当通入11.2 L O2,转移电子数2N A5.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目的A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观察现象证明其中含有K+B 将等浓度等体积的KI溶液和FeCl3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溶液中存在平衡:3+-2+22Fe+2I2Fe+IC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CuSO4作反应的催化剂D蒸发铝与稀盐酸反应的溶液制备无水AlCl3A.A B.B C.C D.D6.下列有关反应热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吸热反应需不断从外界获得能量,放热反应不需从外界获得能量B.甲烷的燃烧热ΔH=-890 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CO2(g)+2H2O(g)ΔH=-890 kJ·mol-1C.已知:S(s)+O2(g)=SO2(g)ΔH1=-Q1 kJ·mol-1,S(g)+O2(g)=SO2(g)ΔH2=-Q2 kJ·moI-1,则Q1<Q2D.已知常温常压下:HCl(aq)+NaOH(aq)=NaCl(aq)+H2O(l)ΔH=-57.3 kJ·mol-1,则有:H2SO4(aq)+Ba(OH)2(aq)=BaSO4(s)+2H2O(l)ΔH=-114.6 kJ·mol-17.利用反应6NO2+8NH3 == 7N2+12H2O构成原电池的装置如图所示。
上海同济初级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铜片、锌片和石墨棒用导线连接后插入西红柿里,电流计中有电流通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锌片是正极B.两个西红柿都形成原电池C.石墨是阴极D.两片铜片上都发生还原反应答案:D【详解】A.铜锌西红柿形成原电池,锌比铜活泼,锌作负极,故A错误;B.左侧铜锌西红柿(含有酸性电解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形成原电池,右侧不能自发进行,形成电解池,故B错误;C.左侧铜锌原电池中,铜作正极,石墨与原电池的正极相连作阳极,故C错误;D.左侧原电池铜作正极,铜片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右侧电解池中铜与原电池的负极相连作阴极,发生还原反应,故D正确;故选:D。
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X2(g) +Y2(g)⇌2Z (g)。
已知X2、Y2和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mol·L-1、0.3mol·L-1、0.2mol·L-1,当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A.Y2为0.2mol·L-1B.Z为0.3mol·L-1C.X2为0.2mol·L-1D.Z为0.4mol·L-1答案:B【详解】A.若Y2为0.2mol·L-1,Y2减少0.1mol·L-1,根据方程式,消耗X2 0.1mol·L-1,则X2的浓度0,可逆反应不可能彻底进行,故不选A;B.若Z为0.3mol·L-1,Z增加0.1mol·L-1,根据方程式,消耗X2 0.05mol·L-1、消耗Y20.05mol·L-1,则平衡时X2的浓度为0.05mol·L-1、Y2的浓度为0.25mol·L-1,符合可逆反应的特征,故选B;C.若X2为0.2mol·L-1,X2增加0.1mol·L-1,根据方程式,消耗Z 0.2mol·L-1,则Z的浓度0,可逆反应不可能彻底进行,故不选C;D.若Z为0.4mol·L-1,Z增加0.2mol·L-1,根据方程式,消耗X2 0.1mol·L-1、消耗Y20.1mol·L-1,则平衡时X2的浓度为0、Y2的浓度为0.2mol·L-1,可逆反应不可能彻底进行,故不选D;选B。
苏州景范中学│草桥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包含答案解析)

D.为检查图乙装置的气密性,可关闭A处活塞,将注射器活塞推进一定距离后松开活塞,观察活塞是否回到原位
7.(0分)[ID:137159]已知:①S(g) +O2(g)= SO2(g)△H1②S(s)+O2(g)=SO2(g)△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c>dB.b>c>d>aC.d>a>b>cD.a>b>d>c
5.(0分)[ID:137175]5.6 g铁粉与100 mL 1mol/L的稀盐酸反应时,为了使反应平缓进行且不改变H2的产量,可以使用如下方法中的
①NaOH溶液②改用200mL 0.5mol/L的盐酸③加NaCl溶液
④CuSO4固体⑤加CH3COONa固体⑥加NH4Cl固体
A.硫燃烧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全部为热能
B.相同条件下,1 mol S(s)比l mol S(g)燃烧更剧烈
C.两个过程的能量变化可用下图表示,△H1<△H2<0
D.两个反应中反应物的总键能都比生成物的总键能小
8.(0分)[ID:137135]一定温度下,100mL2mol·L-1硫酸溶液和过量的锌粉反应,为了减慢该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的()
A.液态水的能量高于气态水
B.2H2(g)+O2(g) =2H2O(g)△H=- 483.6 kJ/mol
C.于285.8 kJ
D.形成1 mol H2O中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小于断裂1molH2和0.5molO2中化学键所吸收的总能量
12.(0分)[ID:137100]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②③⑤B.②⑤⑥C.①②⑥D.①②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原电池是化学电源的雏形。
关于如图所示原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A.能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B.电子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C.锌片为正极,发生氧化反应D.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Cu2++2e-=Cu【答案】B【分析】Zn、Cu和稀硫酸构成原电池中,锌为负极,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铜为正极,发生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H++2e-=H2↑,电池工作时,电子从负极锌沿导线流向正极铜,内电路中阳离子移向正极Cu,阴离子移向负极Zn,据此解答。
【详解】Zn、Cu和稀硫酸构成原电池中,锌为负极,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铜为正极,发生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H++2e−=H2↑,电池工作时,电子从负极锌沿导线流向正极铜,A.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A错误;B. Zn、Cu和稀硫酸构成原电池中,锌为负极,铜为正极,电池工作时,电子从负极锌沿导线流向正极铜,故B正确;C. Zn、Cu和稀硫酸构成原电池中,锌为负极,铜为正极,负极上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故C错误;D. 原电池中,铜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故D错误;故答案选:B。
2.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A.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则铝制品比铁制品更易锈蚀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二者的化学性质相同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D.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更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答案】D【详解】A.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但铝制品比铁制品更耐腐蚀,因为在铝制品表明能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A错误;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二者的化学性质不相同,B错误;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但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均为8,例如铁离子等,C错误;D.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更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D正确;答案选D。
3.如图所示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装置甲的锌片上和装置乙的铜片上均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B.甲、乙装置中的能量变化均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C.装置乙中的锌、铜之间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D.装置乙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Zn-2e-===Zn2+【答案】B【详解】A.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铜片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甲的锌片上和装置乙的铜片上均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故A正确;B.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没有形成原电池,故B错误;C.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所以锌、铜之间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故C正确;D.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锌片的活泼性大于铜片的活泼性,所以锌片作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Zn-2e-═Zn2+,故D正确;故选B。
【点睛】准确理解原电池原理是解题关键,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锌片的活泼性大于铜片的活泼性,所以锌片作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铜片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据此分析。
4.完全燃烧一定质量的无水乙醇,放出的热量为Q,已知为了完全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消耗掉8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50mL,则1mol无水乙醇的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可能是A.10Q B.10Q~5Q C.大于10Q D.5Q【答案】C【详解】n(NaOH)=0.05L×8mol/L=0.4mol,则由CO2~2NaOH~Na2CO3,可知n(CO2)=0.2mol,则n(C2H6O)=0.5×n(CO2)=0.1mol,放出的热量为Q,所以1mol乙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10Q,由CO2~NaOH~NaHCO3可知,n(CO2)=0.4mol,则n(C2H6O)=0.5×n(CO2)=0.2mol,放出的热量为Q,所以1mol乙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5Q,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则乙醇燃烧放出的热量介于5Q~10Q之间,所以选项C不符合;故答案选C。
5.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
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外电路的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d极逐渐溶解,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A.a>b>c>d B.a>c>d>b C.c>a>d>b D.b>d>c>a【答案】B【分析】根据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金属活泼性,负极强于正极;根据电极反应的反应类型判断金属活泼性,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活泼;根据电流流向判断金属活泼性,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负极活泼。
【详解】a、b相连时,a为负极,活泼金属作负极,所以金属活动性a>b;c、a相连时,c上产生大量气泡,c上发生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a上发生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金属活动性a>c;c、d相连时,电流由d经导线流向c,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所以c作负极d作正极,金属活动性c>d,b、d相连时,d极逐渐溶解,,即b是正极,d是负极,活泼性d>b,所以a、b、c、d4块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a>c>d>b,故选:B。
6.在2L密闭容器中,把2 mol X和2 mol Y混合,发生如下反应:3X(g)+Y(g) nP(g)+2Q(g) ,当反应经2min达到平衡,测得P的浓度为0.8mol/L,Q的浓度为0.4mol/L,则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A.n=4 B.X的转化率为60%C.X的平衡浓度为0.4mol/L D.2 min内Y的平均速率为0.4molL-1min-1【答案】D【分析】据题意,可列出三段式:3X(g)+Y(g)nP(g)+2Q(g)(mol/L)1100(mol/L)0.60.20.80.4(mol/L)0.40.80.80.4起始浓度转化浓度平衡浓度,据此回答;【详解】A. 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转化量之比,则n=4,A正确;B. 据分析,(X)(X)100%(X)ccα∆=⨯=60%,B正确;C. 据分析,X的平衡浓度为0.4mol/L,C正确;D. 2 min内Y的平均速率为-1-11(Y)0.2mol L(Y)0.1mol L min2mincvt-∆⋅===⋅⋅∆,D不正确。
答案选D。
7.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A.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B.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C.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D.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答案】D【详解】A.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属于放热反应,A不合题意;B.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B不合题意;C.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属于放热反应,C不合题意;D.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D符合题意;故选D。
8.电动汽车以锂电池提供动力,锂电池技术已经成为汽车研究的前沿科技。
某锂电池的电池反应为:xLi+Li 3-x NiCoMnO6放电充电Li3NiCoMnO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互为可逆反应B.充电时主要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C.放电过程中,Li+向电池的正极移动D.充电时,电池上标有“-”的电极与外接电源正极相连【答案】C【详解】A.对电池充电是在外接电源的情况下,使其逆向进行,而放电是在没有外接电源的情况下自发进行的,二者进行的条件不同,充、放电也不是同时发生的,所以二者不是可逆反应,故A错误;B.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B错误;C.原电池放电过程中,电池内部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所以Li+向电池的正极移动,故C正确;D.充电时,电池上标有“-”的电极与外接电源负极相连,故D错误。
答案为C。
9.一定温度下在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X(g)Y(g)+Z(s),以下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B.反应容器中Y的质量分数不变C.体系压强不再变化D.2v逆(X)=v正(Y)【答案】D【详解】A、恒容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说明气体的质量不变,反应达平衡状态,A错误;B、反应容器中Y的质量分数不变,说明各物质的质量不变,则反应达平衡状态,B错误;C、体系压强不再变化,说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平衡状态,C错误;D、不满足速率之比和系数成正比关系,D正确;正确答案:D。
10.以反应5H2C2O4+2-4MnO+6H+=10CO2↑+2Mn2++8H2O为例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时,分别量取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迅速混合并开始计时,通过测定溶液褪色所需时间来判断反应的快慢。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①测得KMnO4溶液的褪色时间为40 s,则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KMnO4)=2.5×10-4 mol·L-1·s-1B.实验①和②起初反应均很慢,过了一会儿速率突然增大,可能是生成的Mn 2+对反应起催化作用C.实验①和实验②是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②和③是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D.实验①、②、③所加的H2C2O4溶液均要过量【答案】A【详解】A. 高锰酸钾完全反应,混合后溶液中高锰酸钾的浓度为:0.010mol/L0.004L 0.002L+0.004L⨯=23×0.010mol/L,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KMnO4)=20.010mol/L340s⨯=1.7×10−4mol⋅L−1⋅s−1,故A错误;B. 在其它条件都相同时,开始速率很小,过一会儿速率突然增大,说明反应生成了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质,其中水没有这种作用,CO 2释放出去了,所以可能起催化作用的是Mn 2+,故B 正确;C.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实验①和实验②只是浓度不同,即实验①和实验②是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②和③只是温度不同,所以实验②和③是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故C 正确;D. 根据反应方程式可得5H 2C 2O 4−2MnO 4-由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在这三个实验中,所加H 2C 2O 4溶液均过量,故D 正确; 故选:A 。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 2(g)+I 2(g) ⇌ 2HI(g),其他条件不变,缩小反应容器体积,正逆反应速率不变B .C(s)+H 2O(g) ⇌ H 2(g)+CO(g),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再改变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C .若压强不再随时间变化能说明反应2A(?)+B(g) ⇌ 2C(?)已达平衡,则A 、C 不能同时是气体D .1 mol N 2和3 mol H 2反应达到平衡时H 2转化率为10%,放出的热量为Q 1;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当2 mol NH 3分解为N 2和H 2的转化率为10%时,吸收的热量为Q 2,Q 2等于Q 1 【答案】D 【详解】A. H 2(g)+I 2(g) ⇌ 2HI(g),其他条件不变,缩小反应容器体积增大压强,则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A 错误;B. C(s)+H 2O(g) ⇌ H 2(g)+CO(g),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会随着反应而变化,当其不再改变时则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B 错误;C. 2A(?)+B(g) ⇌ 2C(?)的两边,气体分子总数不可能相等,故不管A 、C 是什么状态,若压强不再随时间变化均能说明反应2A(?)+B(g) ⇌2C(?)已达平衡,C 错误; D. 设合成氨反应中消耗1 mol N 2和3 mol H 2同时生成2 mol NH 3时,放出热量为Q ,则热化学方程式为:1223N (g)+3H (g)2NH (g)kJ mol H Q -∆=-⋅,消耗2 mol NH 3同时生成1mol N 2和3 mol H 2时,吸收热量为Q ,则热化学方程式为:13222NH (g)N (g)+3H (g)kJ mol H Q -∆=+⋅,当1 mol N 2和3 mol H 2反应达到平衡时H 2转化率为10%,放出的热量为Q 1=0.1Q ,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当2 mol NH 3分解为N 2和H 2的转化率为10%时,吸收的热量为Q 2=0.1Q ,D 正确; 答案选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