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题公式大全.ppt
合集下载
(2019)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公式53张PPT
![(2019)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公式5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b1e2e152b160b4e767fcf9f.png)
例4.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
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
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案示例:“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单、形单影 只”的意思(字义)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 徒劳的望着暮色中归来的宿鸟(景象) , 鸟归人不归,
答案示例:可以说大致相同(明确观点),该词在怀古追忆抒 发感慨的同时也有写景,如“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颇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气势,都体现了奔放 雄阔深沉豪迈之意境;不过从全词看,也稍有区别,苏词更显 清雄超旷(清远达观),而辛词由于偏重于抒发深沉的悲愤情 感,因而意境更显沉郁悲壮(具体分析)。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 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示例: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情 感)。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 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 念情怀(分析内容)。
例2:(13年新课标卷Ⅱ)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三、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某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手 法/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提问变体:1、请从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艺术手 法的角度,对本诗(某句)作简要赏析。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题公式: 请简要分析。
点明技巧 + 具体分析 + 情感
最突出、明显的
提问变体: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 社会现实?
2、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X联(X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语文48个答题公式
![语文48个答题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c431f8d8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5c.png)
语文48个答题公式
1. 定义+举例+引申
2. 分析+解释+举例
3. 对比+归纳+举例
4. 佐证+分析+引申
5. 引用+解释+举例
6. 批判+反驳+补充
7. 推理+结论+举例
8. 分类+比较+举例
9. 比喻+解释+举例
10. 借代+解释+举例
11. 夸张+解释+举例
12. 反问+解释+举例
13. 推理+举例+归纳
14. 解读+分析+举例
15. 推理+分析+举例
16. 比喻+归纳+举例
17. 借代+归纳+举例
18. 联想+解释+举例
19. 前后对比+分析+举例
20. 对照+分析+举例
21. 推理+归纳+举例
22. 对比+解释+举例
23. 推理+分析+引申
24. 推理+解释+举例
25. 分类+解释+举例
26. 对照+分析+引申
27. 比喻+分析+举例
28. 借代+分析+举例
29. 夸张+分析+举例
30. 反问+分析+举例
31. 推理+解释+归纳
32. 解读+分析+归纳
33. 推理+归纳+引申
34. 对照+归纳+举例
35. 分类+归纳+举例
36. 联想+分析+引申
37. 对比+归纳+引申
38. 推理+解释+引申
39. 解读+归纳+举例
40. 对比+解释+引申
41. 联想+归纳+举例
42. 分类+解释+引申
43. 对照+解释+引申
44. 推理+分析+补充
45. 借代+归纳+引申
46. 推理+补充+引申
47. 对比+补充+举例
48. 分类+补充+举例。
(优质)(完整)小学语文考试答题技巧PPT课件
![(优质)(完整)小学语文考试答题技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c626215be23482fb5da4c0c.png)
•
3.扩句和缩句。扩句的基本方法是:首先找出句子的主干词;
其次,在主干词语前加上合适的修饰词语,修饰词语可以添加一处或
多处,只要合适就行;再者,把扩好的句子读一读,看是否通顺,是
否比原句的意思更具体、充实。缩句的基本方法是:首先,把句子分
成“谁”“做什么”或者“什么”“怎么样”两部分;其次,找出每
一部分的主干词;再次,去掉修饰的词语,把主干词语连成完整的句
语言。
•
如,“小鸟在歌唱。”是拟人句,而“小鸟像个歌唱家。”则是
比喻。
•
⑵夸张既有夸大也有缩小,但要注意必须以生活真实为基础,在
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才会使人觉得自然合理。
•
⑶排比注意要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组或句子,且意思相联、结
构相同或相近,字数大体相当。
•
⑷设问和反问要注意区别。设问和反问都有明知故问的特点,但
•
常见题型:
•
⑴给带点字写出(或选择)正确的解释。 ⑵一词多义。 ⑶联系上下
文解释词语的意思(或是同一个词语的不同意思) ⑷判断词语的感情色彩。
(或按词语的感情色彩分类。)
(二)我们要能辨析近义词和反义词。
• 汉语词汇丰富多彩,它的特点之一就是近、反义词很多。近义词中, 意义完全相同的叫等义词。辨析近义词,要注意:
的意思上多下功夫,要能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及同一词语的不同含义,才能
准确地使用词语,也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理解词语不能靠死记硬背,要
弄懂它的意思,除了查字典、词典得到确切的解释外,还可以采用下面的一
些方法:
•
1.把词语中每个字的意思先弄清楚,再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来理解。如
“一丝不苟”。“苟”就是“马虎”,“一丝不苟”就是“一点也不马虎”。
高中语文考试标准答题套路PPT课件
![高中语文考试标准答题套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3c492081a37f111f0855b5c.png)
3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加强了语气,语言一气 呵成,增强了文章气势,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
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15
(二)“情”、“景”关系区 别借景抒情 Nhomakorabea寓情于景、情景 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
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 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 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 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16
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9
10
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 下几方面入手:
❖ 1、细读标题和注释; 2、分析意象; 3、品味意境; 4、联系作者。
11
第二步——弄清技巧:
1、把握形象特点; 2、辨析表达技巧;
3、说明表达作用。
12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
❖ 1、概括主旨; 2、联系背景;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 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 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 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
❖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 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加强了语气,语言一气 呵成,增强了文章气势,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
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15
(二)“情”、“景”关系区 别借景抒情 Nhomakorabea寓情于景、情景 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
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 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 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 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16
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9
10
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 下几方面入手:
❖ 1、细读标题和注释; 2、分析意象; 3、品味意境; 4、联系作者。
11
第二步——弄清技巧:
1、把握形象特点; 2、辨析表达技巧;
3、说明表达作用。
12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
❖ 1、概括主旨; 2、联系背景;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 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 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 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
❖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 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高考语文答题公式技巧.pptx
![高考语文答题公式技巧.pptx](https://img.taocdn.com/s3/m/dd9e8d3a25c52cc58ad6be33.png)
九、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学海无涯
答题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 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答题模式: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 (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三、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 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 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 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
观。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
⑩、引用说明: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
学海无涯
五、“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六、段落语句顺序:
问: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答: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
到
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七、语言准确性:
类型 1:
问: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答题模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 2:
问: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语文阅读理解常见答题技巧(万能公式) ppt课件
![语文阅读理解常见答题技巧(万能公式)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040252fa45177232f60a2b4.png)
一、题目的理解
(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 把握象征意义;
2. 语带双关;
3. 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 文章线索;
6. 文眼;揭示文章中心;
7. 吸引读者、新颖;
8. 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
作用。
ppt课件
1
(二)常见题型:
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题型2: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 题型3: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
答题格式: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
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ppt课件
10
五、环境描写的作用
1、社会环境: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风尚、风 土人情的描写;在具体的文章中则指对人物的活动有影响 的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居室陈设等环境因素的描写。
2、自然环境: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 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从
到
。文章的写景还按照春夏秋
的
顺序写作景物。
〘答案〙由低到高
由高到低 整体 ppt课件
局部
时间 14
七、描写景物的角度
• 要写出景物的特点,作者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 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将景物变形、变色、 变味。
• 我们在阅读时,要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 方面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赏析。
ppt课件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 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 一只小蜜蜂 。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 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 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 把握象征意义;
2. 语带双关;
3. 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 文章线索;
6. 文眼;揭示文章中心;
7. 吸引读者、新颖;
8. 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
作用。
ppt课件
1
(二)常见题型:
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题型2: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 题型3: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
答题格式: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
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ppt课件
10
五、环境描写的作用
1、社会环境: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风尚、风 土人情的描写;在具体的文章中则指对人物的活动有影响 的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居室陈设等环境因素的描写。
2、自然环境: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 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从
到
。文章的写景还按照春夏秋
的
顺序写作景物。
〘答案〙由低到高
由高到低 整体 ppt课件
局部
时间 14
七、描写景物的角度
• 要写出景物的特点,作者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 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将景物变形、变色、 变味。
• 我们在阅读时,要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 方面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赏析。
ppt课件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 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 一只小蜜蜂 。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 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 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初中语文阅读修辞手法赏析题答题公式讲解PPT学习教案
![初中语文阅读修辞手法赏析题答题公式讲解PPT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1b88b1ad02de80d5d84037.png)
初中语文阅读修辞手法赏析题答题公式 讲解
会计学
1
考点归纳
题型
中考示例 题型
1 根据要求提取信 整体感知提取信息 2015 上海 选择
息
4分
2 结合语境理解词 语句子含义
理清脉络 弄清结 构
品词语 体会作
3 品味语言赏析表 用
达技巧
抓修辞 赏析语
4 整体感知文章主 言
要内容 理解文章 看手法 体会技
者才对看乡村见常景了的喜,爱就之情学淋漓着尽致把地抒文发字出来排。 列 成一行一行。第10页/共18页
• (2013成都卷)
燕子 席慕蓉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 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 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可不是吗? 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 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 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 啊……”
【示例1】这句话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形 象生动地写出了池塘具有灵性、充满活力 的特点,表明了池塘与故人生活密切相关 ,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示例2】这句话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现 了池塘的动态美,突出它鲜活而有灵性的 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第16页/共18页
灵活运用,拿下阅读!谢谢!
练习 (2014安徽卷)
远去的乡村 李汉荣
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 晚,他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他们 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他们就把雪排 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看见了,就学 着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 二行的,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 多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父亲 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栽葱哩,一行一行的。
会计学
1
考点归纳
题型
中考示例 题型
1 根据要求提取信 整体感知提取信息 2015 上海 选择
息
4分
2 结合语境理解词 语句子含义
理清脉络 弄清结 构
品词语 体会作
3 品味语言赏析表 用
达技巧
抓修辞 赏析语
4 整体感知文章主 言
要内容 理解文章 看手法 体会技
者才对看乡村见常景了的喜,爱就之情学淋漓着尽致把地抒文发字出来排。 列 成一行一行。第10页/共18页
• (2013成都卷)
燕子 席慕蓉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 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 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可不是吗? 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 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 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 啊……”
【示例1】这句话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形 象生动地写出了池塘具有灵性、充满活力 的特点,表明了池塘与故人生活密切相关 ,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示例2】这句话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现 了池塘的动态美,突出它鲜活而有灵性的 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第16页/共18页
灵活运用,拿下阅读!谢谢!
练习 (2014安徽卷)
远去的乡村 李汉荣
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 晚,他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他们 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他们就把雪排 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看见了,就学 着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 二行的,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 多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父亲 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栽葱哩,一行一行的。
语文答题公式(精选)PPT共53页
![语文答题公式(精选)PPT共53页](https://img.taocdn.com/s3/m/580d87af852458fb760b56bf.png)
语文答题公式(精选)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语文答题公式大全23页PPT
![语文答题公式大全23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7b5c75dffd0a79563d1e7201.png)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语文答题公式大全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语文阅读答题公式ppt课件
![语文阅读答题公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f1cb8a00c22590102029d7a.png)
五种描写的角度:
1.形、 2.声、 3.色、 4.态、 5.味。
• “形”、“色”视是觉 角 度; 听觉
• “声”是 动态
静角态度;
• “态”分触为觉 和
;
• “味”是
角度。
散文的特点:
•形散而 神不散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文首:
开篇点题;
1.渲染气氛(散文), 2.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 3.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
七种逻辑顺序:
• 先总后分、 • 由简到繁、
• 由此及彼、
• 由主到次、 • 从特殊到一般、 • 由表及里、 • 由现象到本质。
五种表达方式:
1. 记叙、 2. 描写、 3. 抒情、 4. 议论、 5. 说明
17种表现手法:
1. 联想、 2. 想像、 3. 象征、 4. 比较、 5. 对比、 6. 衬托、 7. 烘托、 8. 反衬、
• 先抑后扬、 • 以小见大、 • 托物言志、 • 借物喻理、 • 寓理于物、 • 借物喻人、 • 状物抒情、 • 借景抒情、 • 情景交融
十种修辞手法:
1.比喻、 2.拟人、 3.排比、 4.夸张、 5.反复、
6 借代、 7 反问、 8 设问、 9 引用、 10 对比
散文的分类(两类):
•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
语文阅读 答题公式
九种说明方法:
1. 列数字、 2. 作比较、 3. 举例子、 4. 打比方、 5. 分类别、
6. 作诠释、 7. 下定义、 8. 列图表、 9. 引资料
说明文分类(两类):Fra bibliotek1.事物说明文 2.事理说明文
两大说明方式:
•平实说明 •生动说明
说明文语言特征两个:
高考复习语文答题公式ppt
![高考复习语文答题公式ppt](https://img.taocdn.com/s3/m/afbdf56a33687e21ae45a91a.png)
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十)
第三,标题或行文要有新鲜感,这样的 作文容易脱颖而出。 第四,对自己高中三年作文的命题、形 式、写作类型、作文优缺点全面研究分 析,进行发现缺漏的基本作文训练,及 时补习,研究修正的对策。如能做到, 高考作文就会减少失分薄弱点,显示得 分的最亮点。
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十一)
关于技巧:十分熟悉 方可百搭
学生的生活积累当然不是广袤的大地,倒是 可以比喻成一花盆土壤。那么,高考作文命 题就好比一颗种子,它在任何一盆土壤中都 是应能成活发芽的。对于同学而言,重要的 是浇水施肥——使自己的土壤湿润丰腴起来。 浇水施肥,就好比“感悟”吧!花朵是否灿 烂,果实是否丰盈,取决于土壤是否湿润丰 腴;作文是否精彩,也应该取决于对生活的 “感悟”是否深刻厚实吧! 不同的作文命题的种子,可不可以在同样的 一盆土壤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呢?我 们就选一盆“东坡”土,看一看吧。
[片段一]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全国甲卷)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 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 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 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 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风雨,唱一 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 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 了。 缓缓走着,心情渐渐轻松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 起来。晚风习习,云散天开,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 出了艳红的脸。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 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公诚愚矣
管仲正衿再拜曰
2005年高考试题(三)
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四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 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 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眼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 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 批评作用。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 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一、有关言语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 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 +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 性格特征)。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 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 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 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 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语文答题公式大全
现代文阅览鉴赏答题形式及解法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 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 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 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 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修辞类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 和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示例1: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 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 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 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 特性。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对象+特性。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 +对象+特性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 了……
二、有关布局谋篇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 言有尽而意无穷。 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答题示例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 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 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 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 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 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 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 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 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 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 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
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 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眼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 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 批评作用。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 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一、有关言语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 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 +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 性格特征)。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 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 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 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 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语文答题公式大全
现代文阅览鉴赏答题形式及解法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 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 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 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 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修辞类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 和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示例1: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 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 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 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 特性。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对象+特性。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 +对象+特性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 了……
二、有关布局谋篇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 言有尽而意无穷。 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答题示例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 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 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 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 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 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 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 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 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 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 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
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