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精选12篇)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精选12篇)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
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精选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初中语文教学案例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能有意识地渗透二期课改的先进教学理念:多媒体技术得到广泛有效地运用;课堂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同时还将拓展设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举一反三;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反馈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但有些课堂,虽然授课教师也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也试图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改革,但还留有一定的遗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原因。
一、多媒体的运用:幻灯片上的内容等同于板书?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为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眼耳并用等特点,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优化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无疑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
如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展示音像资料,学生们可以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美妙自得。
在此基础上,老师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当然会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
聪明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制作一个课件,鼓励学生们进一步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课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
学生站在大屏幕前介绍,颇有新鲜感、成就感。
教《变色龙》时,如果将描写奥楚蔑洛夫的神态的文字变为一张张图片,将描写他的一系列动作的文字制作成一个个动画,学生就能在图片和动画的观察中更深刻地理解"变色龙'多变的性格。
《活板》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对活板的制作过程进行了一步步详尽的解释、说明。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通用6篇)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通用6篇)【篇1】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目标:2、在快乐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并运用写景状物的方法,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感受作品真诚坦然的美丽,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优美字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揣摩紫藤萝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1、走近宗璞让学生自由发言,饶有兴趣地说说自己预习查寻到的有关女作家的基本概况。
2、正音正字,扫除障碍检查字词是一个常规手段,它能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过字词关,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节省时间。
(三)整体感知1、擂台大挑战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用“我认为,读得好,好在,—”和“我认为,读得不好,因为,—的形式“作出评价,并选取一段用你认为好的方式进行自读。
挑战老师,争当擂主。
[说明]通过这个环节初步把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2、全班齐读、并思考以下问题(四)合作探究先把全班分为八组,讨论以上两个问题,并做好记录。
(1)、明确:绘色,绘形,绘神(2)、明确: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
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五)体验感悟教育家曾说过,在教学过程中最可怕的就是低估了学生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立足文本,畅所欲言)(六)拓展延伸(七)总结全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最后,我通过“这节课,学习这篇抒情散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我总结本次课的收获和不足,了解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而小结全文,并布置以下作业(八)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并加以赏析。
结束语:宗璞的这篇《紫藤萝瀑布》笔触生动而细腻,手法灵活而多变,它的意义真实而深远。
那盛开的紫藤萝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让我们感受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更让我们深刻体悟到了生命长河的永无止境。
初中初一语文下册《七根火柴》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情境体验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关注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此外,本案例还注重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反思与评价,促进自我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巩固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回顾学习过程,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制定合理目标。同时,相互评价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
5.融合德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案例注重将语文学习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士的优秀品质,如勇敢、坚定、无私、奉献等。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珍视和平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课文《七根火柴》所描绘的情境中,教师将通过以下方式创设情景:
1.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中的生活状态。
2.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使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3.创设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代入红军战士的角色,体验他们在困境中的心理变化和英勇行为。
2.强调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师:课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绘,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能尝试运用这些手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诫子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诫子书》是我国古代文学家诸葛亮的一篇家书,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教育观念,成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重要内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面临着诸多诱惑和挑战,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案例以《诫子书》为载体,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智慧,深刻领悟做人的道理,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文化底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倡导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领略古典文学魅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诫子书》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组织课堂讨学生角色扮演,体验古代家书的韵味,增强课堂趣味性。
4.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家书与现代家书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
3.通过讲述诸葛亮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之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诫子书》的教诲。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以下问题导向策略: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诫子书》的主旨,如:“诸葛亮为何要写这封家书?”“他希望子女具备哪些品质?”
2.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内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诸葛亮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生平事迹?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兴趣,为学习《诫子书》打下基础。
2.背景介绍:利用多媒体展示诸葛亮的历史图片、简介以及与《诫子书》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散步》优秀教学案例
1.诵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脉络,理解作者散步的过程及其心理变化。
3.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悠闲”、“亲情”等,并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4.深入剖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学会欣赏文本的美。
5.讲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家庭的温馨与和睦,引导学生体会亲情的可贵。
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本案例注重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讨论等活动中,将课文中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3.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本案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散步》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散步》是一篇极具人文关怀的散文。本文通过描述作者与母亲在田野间散步的情景,传递了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美好情感。本教学案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结合课本知识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实践,使学生将课文中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实现知行合一。本案例注重实用性和人性化,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
4.注重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
本案例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他们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提高语文素养。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及其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 难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教材内容,准备讲解要点和示范。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
(3)为学生准备一些古代文学名著的摘录和解读。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古代文学基本概念和特点。
(2)带上学习用品,准备做一些课堂练习和作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通过问答、图片或短片等方式,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2. 新课讲解(2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互动问答的方式,介绍古代文学的概念和特点,并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初步的鉴赏。
3. 练习与讨论(3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提问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4. 展示与评价(2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造能力。
5. 实践与延伸(20分钟)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写作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一步深入了解和鉴赏古代文学。
六、课堂小结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古代文学有初步的了解,明白古代文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也让学生在欣赏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猫》优秀教学案例
2.作业要求:字数适中,表达清晰,力求运用所学知识。
3.作业反馈: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在本教学案例中,我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猫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猫的可爱形象,从而引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这种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将围绕课文内容、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展开,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提问、讨论、解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思考中掌握知识。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将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也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他们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猫》时,我将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猫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通过这个简单的互动,激发学生对猫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接着,我会提出问题:“你们喜欢猫吗?为什么?”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二)讲授新知
1.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课文《猫》的学习,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具体的情景。通过展示猫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猫的可爱形象,引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和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五篇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五篇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写教学设计方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
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
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
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
同学们,同意吗?(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
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
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
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
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七年级下册《盛情邀约》优秀教学案例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实践等途径,掌握邀请与答邀的技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展示自己,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使他们懂得礼貌待人、友善相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邀请与答邀的礼仪知识,我将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通过设计生动、逼真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受邀请与答邀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 创设多样化的情景,如生日聚会、节日庆典、学校活动等,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会撰写邀请函,并掌握答邀的礼貌用语。
3.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完善邀请函。
4.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邀请函,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邀请函的写作方法和礼仪规范。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收获和感悟,交流学习心得。
3. 教师强调文明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礼貌、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为维护和谐校园氛围贡献自己的力量。
4. 通过学习邀请与答邀的礼仪,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章节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人际沟通能力和文明礼仪,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黄河文化教学案例——七年级语文教案
黄河文化教学案例——七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经地区;2.了解黄河文化的基本内容;3.理解黄河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的地位;4.通过景区游览和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5.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黄河文化的基本内容;2.黄河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弄清黄河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2.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导入通过播放视频,展示黄河的美景,让学生对黄河有一个初步认识,增加学生的兴趣。
活动二:讲解黄河的基本情况1.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的地区;2.黄河被誉为“中华母亲”,所以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活动三:黄河文化基本内容1.黄河文化包括什么内容;2.黄河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第二课时活动一:黄河文化的影响1.分组策划,让学生在每个小组中讨论黄河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2.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理解,并进行互动交流。
活动二: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1.带领学生进行一次课外实践活动;2.学生要求实地考察黄河文化的相关信息。
第三课时活动一:展示考察结果学生将所考察到的黄河文化的信息,用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形式作为展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活动二:学生自己探究学生自行探究黄河文化的其他相关知识,并进行展示。
其中展示方式由学生自由选择。
五、教学实施效果通过本次黄河文化的教学,学生对黄河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在口头表达和写作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
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深入了解黄河文化,夯实了知识基础,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和自我付出的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如何突出中心》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文章中心思想的概念,认识到其在文章写作中的重要性。
2.学会分析文章结构,辨别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3.掌握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技巧,如:使用生动的描绘、具体的事例、恰当的议论等。
4.提高写作能力,使文章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富有感染力。
(二)过程与方法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下为相关策略:
1.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给予及时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他们在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中,发现他人的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激发其持续学习的动力。
3.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他们进一步优化写作方法。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如何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2.强调文章中心思想在写作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加以运用。
3.提醒学生注意在写作过程中,要关注选材、结构、描写等方面,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本案例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生活、关爱他人。通过写作实践,让学生学会表达关爱自然、关爱他人的情感,弘扬正能量。同时,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尊重他人观点,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五、案例亮点
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
本案例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如何突出文章中心思想。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创新表达的能力。
2.结合实际情境,提高学生情感共鸣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优秀9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优秀9篇)初中语文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学会景物描3、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
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教时:1、出示课题:《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
板书:月夜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
板书:星天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词用得最妙?板书:爱但也爱7、朗读总起句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板书:(从前)家乡庭院(三年前)南京菜园(如今)海上舱面9、学习第一段:(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2)(放幻灯②)“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
板书:亲切10、学习第二段:(1)三年前(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2)(放幻灯③)“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语文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2.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3. 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课文内容。
3.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2.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操。
3.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二、教学内容课文内容本节课所选课文为《XXX》,主要讲述了XXX。
生字词本节课的生字词包括XXX。
重点语句本节课的重点语句包括XXX。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XXX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解析: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解析,讲解生字词和重点语句。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重要问题和观点。
5. 评价: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价值观。
6.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提供完整的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记忆和复习。
3. 讨论问题清单:准备相关的问题清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讨论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建议1.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在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 在作业布置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不同难度的题目供他们选择。
希望以上教案能够帮助您进行有效的教学,祝您教学顺利!。
初一语文优秀教案上册案例五篇
初一语文优秀教案上册案例五篇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黄河颂》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忘过去,努力进取,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1.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2.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诗人写作此诗的意图。
教学难点:把握诗文的基调,加强对诗歌的朗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
黄河惊涛澎湃,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
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1.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XX省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抵达XX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XX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创作背景《黄河颂》是抗日战争时期, 交响乐《黄河大合唱》中一首独唱歌曲的歌辞,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 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 虽然其创作年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 但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 至今读起来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唤起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三.解题:本文题目是《黄河颂》,哪个字最关键?(抓住“颂”字)四.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狼》优秀教学案例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小说中的情节,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3.结合时事新闻和社会事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驱动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
-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感受语言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鼓励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社会,树立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敢于挑战权威。
-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激发创新精神。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狼》这一课的学习,我将创设具有真实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获得直观感受,激发他们对文本的兴趣。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从而在情境中自然地引入本课的学习。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析和展示。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优秀6篇】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优秀6篇】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怎么写?看看吧。
语文教学_理论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成为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某中学七年级语文教学为例,探讨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庐山谣》这首诗的背景,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教学内容《庐山谣》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描绘了庐山秀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节课以《庐山谣》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情感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庐山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里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庐山及《庐山谣》的背景。
(2)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庐山谣》,并提出以下问题:①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物?②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对庐山的喜爱?③诗歌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3)分析诗歌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②运用对仗、押韵等手法,使诗歌韵律优美。
(4)体会诗歌意境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如:①诗人通过对庐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诗歌中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5)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庐山谣》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和美感。
4.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回答问题准确,表现良好。
(2)作业完成情况学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
(3)情感态度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愿意主动学习,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案例分析1. 理论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基于以下理论:(1)新课程改革理念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的案例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的案例概述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语文教学的优秀案例,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和启示。
案例一:情景教学法某中学的语文教师在教授《红楼梦》时采用了情景教学法。
他将小说中的经典场景还原到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
通过情景教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阅读兴趣和理解力也得到了提高。
案例二:多元化教学资料一位语文教师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料提升教学效果。
他不仅使用教科书,还通过展示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来丰富学生的研究体验。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研究中去。
案例三:课外拓展活动一所初中开设了语文俱乐部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书本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研究平台。
俱乐部组织读书分享、作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语文能力。
通过课外拓展活动,学生的研究动力得到增强,他们对语文的乐趣和热爱也不断提高。
案例四:个性化研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一位教师采取个性化研究方式。
他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通过批改作业时的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同时,他将练题按难度分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进行选择,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的积极性。
结论初中语文优秀教学案例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个性化引导。
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元化教学资料、课外拓展活动和个性化研究等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动力,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研究兴趣。
希望这些案例对于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张三, 《初中语文教学实例研究》,北京出版社,2008年。
- 李四, 《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研究,2012年,第10期。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优秀教学案例
1.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联?
2. “谁家玉笛暗飞声”这句话中的“玉笛”和“暗飞声”分别象征了什么?
3.作者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的?
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诗的格律特点,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将诗中的意境转化为具体的画面,提高表达能力。
4.学会运用现代汉语对古诗进行准确、生动的翻译,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3.组织小组讨论、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朗诵、表演、绘画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对《春夜洛城闻笛》进行翻译,要求用现代汉语表达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2.拓展作业:鼓励学生搜集其他关于思乡的古典诗词,比较其与《春夜洛城闻笛》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创作作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以《春夜洛城闻笛》为灵感,创作一首关于思乡的现代诗或一幅画作,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名师教学案例共3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名师教学案例共3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名师教学案例1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名师教学案例语文教学在课堂中常常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综合训练,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及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七年级语文上册中,一篇课文《散步》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这篇课文简洁明了,生动而又深刻,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得到了不错的效果。
现将我的教学案例分享给各位老师和同行。
一、教学目标通过讲解和探讨,使学生理解文化背景和文学内涵;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量,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教学录像或图片、相应的课堂活动。
三、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通过多媒体教室中散步的相关画面,让学生感受散步的美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同时,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散步的作用和意义,例如:散步可以起到保健作用,缓解压力,激发思维,增强体魄等。
2.知识铺垫从文本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体会文章中反映出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例如:早期劳动人民对散步活动的重视,散步活动的文化底蕴等。
3.文本探究介绍本文的所属文体和特点,并深入探究文本的主题、情节、人物、结构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同时原汁原味播放教学录像或图片,以图片“说话”,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4.词汇解析将文中生词和难词的解释进行简要讲解,并随时扩充学生的词汇量,例如:昏黄、印象、飘着、流露等。
5.情感引导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或思想完成文本续写或延伸,从而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6.文本阅读进行课内短篇小说的朗读,并分析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特点,让学生品味文本中的美好精华,并帮助学生体会文本的情感含义和文化内涵。
四、活动总结在总结课程内容的同时,根据不同级别和兴趣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作文或演讲等多种形式进行巩固和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安塞腰鼓
现记录《安塞腰鼓》的教学片断,以期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案例
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画面导入后。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可以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边朗读边思考。
学生1:老师,我找到两个——“豪放的安塞腰鼓”、“壮阔的安塞腰鼓”。
学生2:我也找到了——“有力的安塞腰鼓”。
学生3:“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
教师趁机鼓励学生:我想同学们一定还能找到更多更好的词、句子来修饰、评价安塞腰鼓。
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中,学生们表现得更为积极,纷纷动笔尝试着、思考着……
2分钟后,80%的学生脸上写着胜利者的得意与自信,而其他同学有的还在凝神思考,有的写了划,划了写,还有两名同学坐不住了,悄悄偷窥邻座的本子……
教师趁机插话: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向周围的同学请教。
教室里顿时失去了已有的平静……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答案写到黑板上?
全体同学要求强烈,无奈,教师只好请先举手的两名同学上台。
结果如下:
“元气淋漓的安塞腰鼓”;
“奇伟磅礴的安塞腰鼓”;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
师:既然大家都对安塞腰鼓有了初步的评价,那么你觉得安塞腰鼓美吗?
学生齐答:美。
师:那好,咱们分组找一找,看它美在哪里?请各小组进行寻美点比赛,并用“ 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大部分同学受上一环节启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小组同学跃跃欲试,“目无尊师”
地争论起来。
5分钟后,教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各小组同学情绪高涨,争当小组发言代表。
发言摘要如下:
1、“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2、“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
3、“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
”
……
一番交流之后,我仍习惯地问: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想法?
“有”,A同学站了出来,“老师,我突然有一个想法。
”
师:是吗?快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A同学:我们能不能像前几天改写古诗那样,将这篇文章改为诗来读呢?
师:这个想法非常好,很有创意,你能具体说说吗?
A受到鼓励后,非常自信的读起了他改写的诗。
A:我改写的是第7段,请大家多多指教——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面对这一改法,个别同学似有所悟,多数同学则面带困惑。
师面向全体同学:这样改好不好呢?
大部分同学摇头表示不解,只有个别同学应和着。
面对同学们的不解,A同学顾不上征求老师的许可就迫不及待地开讲了:将这段文字改为诗后,我们就可以从中去体会、感受文章语言的诗意美、节奏美,这也是我们应寻找的美点之一。
同学们都恍然大悟,下面的同学开始喊开了:原来这样啊,我们也能改,保证比他改的好!教师此时顺水推舟:同学们按这种形式是否可以创作出更好的诗句,找出更多的美点呢?面对新鲜的样式,同学们热情更加高涨。
生1:我改9~12段……
生2:我改25~27段……
生3:我改第23段……
有的同学边说边比划着……
此情此景,我已没有一点插话的空隙,我成了一名十足的看客。
二、反思
本案例选自我平时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整个过程自然、贴切。
教师三言两语就把学生引入探究的情境,学生在教师尊重、信任、期待的目光中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参与体验和互学情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的主角。
这不正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所追求的吗?说老实话,上课之前,我既没有刻意去设计每个教学细节,也没有奢望能达到一种怎样的境界。
因此,就这堂课本身的设计来说,它绝非完美无缺。
之所以把它记录下来,目的是想求得各位同仁的评判和指教,进而探讨出一种真实、有效而又易于操作的互动—探究教学方法。
对于A同学的改诗主张,用替换文学体裁的方法品读文章,我把它视为一种“独创”,这种“独创”及其同学们的发言,着实让我有一种“后生可畏”的感觉。
同时也给了我三点启示:
1、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
有的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超越教师、超越教材,出现新颖、独特的想法。
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提前预见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教学意外,以做到适时引导,有效控制。
2、学生的创造需要有教师的及时调控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我尝试、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选择为依托;需要有教师为其提供的心灵上的自由、教学上的民主做后盾。
只有具备了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空气和土壤,自由的心灵才能够呼吸、生存,创造的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破土成长。
3、教育就是一首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追求课堂上的“实、趣、活”,仅仅靠研究教材、选择教法、学法,甚至上几节研究课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善于关注国内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始终处于改革的前沿,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地加以实践、提炼、完善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