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的早期形态及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研究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研究作者:姜晓慧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01期摘要:受西方音乐文化影响产生的学堂乐歌,是中国近现代一种新音乐形式。
这种在清末时期形成的学堂乐歌活动,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形成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学堂乐歌标志着我国音乐教育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我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开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学堂乐歌发展影响研究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均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使中国几千年文化面临巨大的威胁与挑战。
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一些有志爱国知识分子认为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皇帝,申办学校并学习西方文化,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
尽管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其维新思想却顺应时代潮流得以延续,国内纷纷建立新式学堂,并逐渐取代传统私塾教育。
在此期间,这些爱国人士竭力提倡开设音乐课,将所教歌曲命名为“学堂乐歌”。
这些乐歌大多反映人们对革命的向往、对祖国的赞颂及振兴中华民族的思想,突出其渴望实业救国的愿望。
学堂乐歌使中国音乐教育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为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做了突出贡献。
本文以中国近代史为研究背景,主要对学堂乐歌的兴起及内容特点作出简要分析,总结学堂乐歌对我国音乐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学堂乐歌兴起的条件学堂乐歌,通常指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前后学校里音乐课所教唱的歌曲①。
是一种随新式学堂建立而产生的歌唱活动,其兴起条件有二:(一)历史条件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文化、科技及语言文字,建立新式学堂,在教育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就当时历史现状而言,废除旧科举制,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科技文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
1901年,政府创办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并设置音乐课,这是我国最早正式设置音乐课的一所学校,由此开始了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这为学堂乐歌的兴起奠定了一定的历史基础。
(二)思想条件日本学习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后,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本国特色的歌曲,并于1872年颁布法令规定将音乐教育放在国民体系的重要位置,大力发展和普及学校歌曲。
学堂乐歌及其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学堂乐歌及其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截止到目前,学堂乐歌已经创始了100多年时间,其是我国音乐史上一项具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
从我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学堂乐歌”俨然是新音乐文化发展起始阶段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
学堂乐歌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辛亥革命以前近十年。
是学堂乐歌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以后近十年。
这是向全国普及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以后至抗日战争爆发以前。
一、学堂乐歌兴起的背景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宗教等,我国都遭受到了西方列强更为强烈的侵略。
在当时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各个阶层的人民纷纷要求国家在各个方面进行改革,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才得到了推动。
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有了新的开端。
具体来说,以方面,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民间音乐逐渐形成并普及,戏曲、说唱以及词乐等相继出现在现代社会之中。
另一方面,宫廷礼乐在宋代以后就逐渐的淡出了历史舞台,走向了衰落。
同时,西方文化渗透,不断将一些新元素添加在了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之中,一些外国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音乐课。
此外,一些要求改良的洋务派官僚以及具有维新倾向的知识分子也逐步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另外,清政府时期,那些在日本留学的学生所带动的“向日学习”运动,也为新音乐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沃土。
正是这样一种崭新的音乐文化,便是所谓的“学堂乐歌”,针对于我国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的发展来说,“学堂乐歌”的存在对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堂乐歌的兴起20世纪初,清政府鉴于“庚子事变”后的政治形势,转而被迫接受“维新派”提出的部分改革主张,由此来挽救国家走向崩溃的边缘。
1901年,“新政”正是宣布实施,且允诺了各种改良政策的实施(如“废科举、兴学堂”等)。
同时,各种新歌曲以及撰译编印介绍西方音乐的书谱刊物相继刊发。
种种迹象都表明了“学堂乐歌”已经逐渐成为了当时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崭新的风尚。
《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形成的影响论述
《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形成的影响论述作者:刘婷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4期【摘要】20世纪初,在中国社会矛盾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一批新式的,效仿日本以及欧美教育体制的“学堂”诞生。
学堂开设着与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完全不同的音乐课程,我们称之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出现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影响学堂乐歌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不仪反映出当时一些先进知识份子的社会思想,同时还映射出了当时巾圉的时代背景。
也是巾西方音乐融合的产物。
学堂乐歌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学堂乐歌的介绍学堂乐歌起源于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出生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自身社会矛盾日益加剧,西方列强的侵犯。
因此在维新派政治家的倡导下,按照西方教育体制教学的新式学堂逐渐建立。
学堂开设的音乐课就叫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的兴起是由当时大批的留日学生推动的。
这些青年们反对中国传统的旧教育制度,推崇西方的社会理念,加之他们对传统音乐的不熟悉。
在乐歌的创作过程巾,他们引入了日本、欧美歌曲的曲调,并填人新词。
而新词的内容以改善国民素质、改良社会风气、振奋民族精神为主,表现了当时作词者立志改良社会的美好愿望。
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形成产生着深远、积极的作用,它的出现给巾围近代音乐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的重要开端,也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一次具有启蒙意义的文化潮流。
至今时今日,学堂乐歌的诞生已经有一百多年,中国的国情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当我们重新客观的审视学堂乐歌,它们的历史价值却丝毫不减。
二、学堂乐歌对近代音乐文化形成的影响(一)改变了当时中国社会单一的音乐生活鸦片战争以前,巾圉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占据着不可撼动的主流地位,在音乐界形成巾围传统音乐一统天下的单一、封闭的局面。
而之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人,文化格局形成多元化,人们对文化价值的判断标准产生变迁,巾围社会告别了单向的音乐生活,巾围传统音乐的主流地位已经被大大削弱。
论学堂乐歌在中国音乐教育发展史中的地位及作用
2.学堂乐歌的主要贡献
《免女权》 秋瑾
我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若安作同寿,恢复江山老素手。
综上所述,学堂乐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给我国音乐教育带来的影响和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在我国的音乐教育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于丽.论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J].艺术科技,2015(02):33.
[2]郭立群.“学堂乐歌”对音乐教育的贡献[J].消费导刊,2015(21):214.
3.在当时的背景下,是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积极推崇,他们一方面积极传播音乐对于思想启发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提倡通过歌唱的形式向大众传播新的思想,让更多的年轻人树立立志救国的雄心壮志。在这个情况下,1904年清政府正式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音乐正式成为了学校课程当中的必修课程。而后在1912年至1919 年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出任教育总长期间,提出并执行了包括美育在内的“五育”的教育理念,制定了大量的教育法规,规定了在初中小学的时候音乐是必修课。这也说明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的总课程当中有了一定的地位,标志着我国在教育制度方面有了更大的进步。
四、结束语
学堂乐歌的快速发展,不仅在思想方面启发了大批的青少年,让他们对于音乐、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而且还创作了切合人民群众的演唱形式,为以后的军歌、群众歌曲的体裁奠定了先天条件。与此同时,西方先进的音乐教育体系引入我国,让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走上了规范的道路,提高了国民群众的音乐文化修养,培养了大批的音乐人才和音乐教育工作者。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同时推动了中国音乐和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作用蒋婧摘要:本文从教育的角度论述了学堂乐歌在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对之后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教育理念作了简要概述。
关键词:学堂乐歌、教育理念、教育作用、教育影响音乐这门学科在沉寂了千年之后,由“学堂乐歌”这种形式使其复苏并被重新列入学校必修科的行列,学堂乐歌成了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开端。
因此,由于它的特殊地位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学堂乐歌便不自觉的被人们所重视,成为许多学者研究、探索的兴趣所在。
他们对“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词曲来源、产生过程、及其代表人物等诸多方面都作了精辟的论述。
但从教育的角度,对学堂乐歌在当时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作用及对其后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这些方面的研究稍显薄弱。
笔者认为,这些方面都是需要人们进一步对之进行分析研究的,这有利于人们更全面的认识学堂乐歌,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未来。
现将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对学堂乐歌在教育上的这些方面做简要论述,从而为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添一份绵薄之力。
一、学堂乐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大举入侵我国,并同我国封建顽固势力结成反动同盟,向我国人民进行种种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这使我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同时,它不仅激发了我国人民坚决反抗外国侵略和封建反动统治的斗争意识,也唤醒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意识,抵御外侮、进行变革、力图自强的思想在知识分子中普遍高涨,社会上也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口号。
在文学界,有如鲁迅先生这样的大文豪“弃医从文”,他要从思想上拯救国人,唤醒全民族的斗争、反抗意识。
但是,只有具有一定水平的知识分子才能细致透彻的理解鲁迅先生,从而产生共鸣。
因此,要想唤醒整个民族,使广大人民都能觉醒并真正爆发出反抗情绪,就要运用更能激励人心、鼓动人心的形式,一种人类直接宣泄表达自己内心情绪的方式——唱歌。
以此种方式让民众把胸中的愤怒呐喊出来,从而达到觉醒的目的。
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内容提要在古代几千年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东方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
自先秦到明清,可谓代代有高峰,蔚为奇观。
近代,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突然面临许多新问题。
甲午战争“庚子事件”之后,出现了照搬日本模式和欧美模式的教育体制——学堂乐歌。
本文从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内容、形式和发展经历四方面的详细阐述,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
自1860年起,清政府为抵御外辱,为培养急需人才,开办了新式学校,尽管在这些学校中,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学校音乐教育,但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作了教育体制上的准备。
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一次又一次丧权辱国的条约,迫使政治精英们认识到,只有向日本学习,走西方的路,才能避免亡国的危险。
由于地域、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局限,中国人看到的世界首先是日本那块“扶桑岛国”,于是效仿日本成了一时之风。
康有为与梁启超一起热情宣传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科,发展音乐教育,记述乐歌作者和评论作品,提出改革音乐的主张。
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效日本、以定学制”;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
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乐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近代学校制度,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章程。
其中,1903年颁布的《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中就将“音乐”列为必设课程之一,授课对象以女子师范学堂的学生为主;1907年又颁布了《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章程规定,在女子初、高两级小学堂开设“音乐”课;1909年后,在《修正初等小学课程》中更是明文规定,凡初等小学堂中必开设“乐歌”课以及在高等小学堂中需增设“乐歌”课。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
contents •学堂乐歌的起源与背景•学堂乐歌的内容与形式•学堂乐歌的演唱方法与技巧•学堂乐歌的影响与意义•学堂乐歌的传承与创新•学堂乐歌的局限与不足目录01起源背景晚清时期,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转型,教育改革也随之兴起。
学堂乐歌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
起源原因学堂乐歌起源于西方教会学校传入的儿歌和游戏歌曲,同时受到日本“学堂乐歌”的影响。
这些歌曲通常以简谱或五线谱记谱,内容涉及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科学知识等方面。
初步发展学堂乐歌的发展历程发展高潮衰落与影响01反映时代背景传播知识培养道德观念010203代表作品《送别》《春游》01演唱方法技巧呼吸技巧学堂乐歌的演唱需要掌握声音的控制技巧,如音量、音色和音长的控制,以展现歌曲的韵味和情感。
声音控制咬字吐字音乐特点01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推动音乐普及促进文化交流提升音乐教育水平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奠定音乐教育基础学堂乐歌为现代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培养音乐人才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现代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促进音乐教育改革学堂乐歌的创新性和开放性,为现代音乐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03推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意义01开启近现代音乐先河02传承民族文化011传承23学堂乐歌的创作往往基于中国古典诗词、民间音乐和传统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学堂乐歌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保留了历史记忆学堂乐歌的推广和传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培养了音乐人才创造新的音乐形式推动音乐教育发展融合中西音乐元素创新发展前景保护和传承学堂乐歌创新发展国际化推广01局限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参与度低不足加强本土特色提高教师水平增加设备投入解决办法与建议感谢您的观看THANKS。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先声——19世纪下半叶教会学校音乐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及影响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THE NEW VOICE OF YUE —FU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1]:原媛(1980~)女,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讲师。
[2]孙继南《我国近代早期“乐歌”的重要发现——山东登州<文会馆志>“文会馆唱歌选抄”的发现经过》,《音乐研究》2006年,第2期。
[3]刘再生《我国近代早期的“学堂”与“乐歌”——登州<文会馆志>和"文会馆唱歌选抄"之史料初探》,《音乐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先声近年来,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在华教会学校音乐教育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影响。
其中,不乏包括孙继南、刘再生这些音乐史学界名家、前辈对相关研究的撰文。
孙继南先生在其文章《我国近代早期“乐歌”的重要发现——山东登州<文会馆志>“文会馆唱歌选抄”的发现经过》中曾提到:“山东的蓬莱(古称登州)早在其三十多年前,即1872年,就已经有美国传教士自己编写《乐法启蒙》这种较为系统性的教材,教给学生们西方乐理知识”[2]。
这要比1903年,沈心工日本留学归来创办乐歌课早了30多年。
随后,刘再生先生也在他发表的文章《我国近代早期的“学堂”与“乐歌”——登州<文会馆志>和“文会馆唱歌选抄”之史料初探》中做出了结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学堂是我国早期‘学堂乐歌’的策源地。
”[3]除孙先生与刘先生外,也另有许多专家学者通过对教会学校总体发展的总结,或对某地区代表性教会学校的具体研究,证明了教会学校音乐教育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随后出现的同为近代中国新型音乐教育形式的学堂乐歌所带来的诸多影响。
一、19世纪下半叶教会学校音乐课在中国的创立与发展及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启迪《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纪年》一书中记载了19世纪下半叶,西方传教士在华开设的十余所设有音乐课,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会学校,如1842年由澳门迁至香港的一所属中小学性质的教会学校——“马礼逊学堂”;在上海,由美国传教士范约翰于1861年创办的清心书院女校;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分别于1881年、1892年开办的中西书院、中西女塾等教会学校,从这几所教会学校走出的优秀毕业生中不乏一些中国早期的音乐人才;1881年,由传教士麦利创办于福州,较为重视合唱并明文规定“每星期六晨集合唱歌”的鹤龄英华书院等。
论近代“学堂乐歌”的多重文化功能
论近代“学堂乐歌”的多重文化功能“学堂乐歌”是指为我国20世纪初期新式学堂开设的音乐课程而编写的歌曲。
作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学堂乐歌在政治上承当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在音乐教育中传播现代美育理念;同时也可视为中国诗歌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标签:学堂乐歌;政治;美育;诗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晚清政府迫于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新兴学堂开设“乐歌”科目,以教授中小学生唱新式歌曲。
1912年,民国政府明令规定“乐歌”课为中小学必修课。
“学堂乐歌”即是指为我国20世纪初期新式学堂开设的音乐课程而编写的歌曲。
学堂乐歌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欧洲音乐常识为主要内容,这些歌曲主要是由留学的知识分子把一些日本和欧美流行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
学堂乐歌作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在文化精神方面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同时,作为新式教育的重要内容,学堂乐歌亦具多重文化功能。
一.“学堂乐歌”的政治功能自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
时至清末,政府的羸弱无能,使整个中华民族面临被瓜分豆剥的危机。
面对民族危亡的特殊形势,救亡图存成为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而要救亡图存,首先得唤醒浑噩麻木的民众,黄遵宪曾曰:“吾民之聋聩如此,又欲以先知先觉为己任,藉报纸以启发之,以拯救之。
”[1]报刊是当时的一种重要的政治宣传工具;同时,乐歌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有效宣传武器。
学堂乐歌的歌曲内容以爱国、励志、富国强兵、救亡图存为主,其目的是唤起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和新军士兵的爱国热情。
如在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方面,代表性的作品有《黄河》、《中国男儿》、《军歌》、《汉族历史歌》、《十八省地理历史》以及沈心工作词的《体操—兵操》、李叔同作词的《哀祖国》和《祖国歌》等。
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政治呼吁方面,代表性的作品有沈心工作词的《革命军》、华航琛作词的《光复纪念》等。
在配合中小学生的“军国民教育”方面,代表性的作品有《从军歌》、《行军》、《出军》、《出征》、《学生军》、《海战》、《陆战》、《炮兵歌》等。
论学堂乐歌的形成与影响
论学堂乐歌的形成与影响作者:张阳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0期【摘要】学堂乐歌是中国清代末期、民国初年在新式学堂所设乐歌课中教唱的歌曲。
它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种新音乐形式,可看作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最初阶段的重要标志,对我国的音乐教育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学堂乐歌;新式学堂;西方音乐文化;形成;意义一、学堂乐歌的形成戊戌变法失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仍在积极提倡将唱歌课开设于学校课程中,梁启超、杨度等人开始着手写作新歌的歌词,配以曲谱以供传唱。
此外,留学于日本的沈心工,曾志忞等,由于在日本切身感受了到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活动在政治宣传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便着手推进学校歌唱活动,倡导学校音乐教育,希望借此激励起学子爱国救国的志向。
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迫于當时形势,在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确定新式学堂开设“乐歌”一科。
于是,回国的留学生如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辛汉等人纷纷在上海,无锡等地开始编写学校歌曲,编印各种歌集和音乐教材,以应新兴学堂教唱乐歌的需要。
通过举办“音乐会”、“音乐讲习会”等社会活动,在国内外一些报刊刊登有关提倡发展新制学校音乐教育的文章,以此来将他们自己所掌握的西洋音乐知识进行传播。
二、学堂乐歌的内容当时,开设学堂乐歌的主要目的为唤起学子及新军士兵的爱国热情,激起他们爱国救国的志向,从而实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愿望。
学堂乐歌的大量产生是在20世纪初期,可根据其内容分为: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
代表作品:辛汉作词的《中国男儿》、夏颂莱作词的《何日醒》、杨度作词与沈心工作曲的《黄河》、沈心工作词的《体操——兵操》等。
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
代表作品:沈心工作词的《革命军》、华航琛作词的《光复纪念》、沈心工作词与朱云望作曲的《美哉中华》等。
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军国民教育”的“军歌”。
代表作品:《出军》、《从军歌》、《行军》、《学生军》等。
浅谈学堂乐歌的发展脉络
谈学堂乐歌的发展脉络摘要学堂乐歌,通常是指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乐歌既是政治的产物也是教育的产物,坚持维新的革命家们把乐歌作为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武器,而保守派为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把乐歌作为宣传封建思想的工具,所以,乐歌是带有政治色彩的。
但乐歌最重要的是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它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使人们对音乐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是得到社会和政府认可的新的音乐教育形式,并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本文从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以及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出发,阐述学堂乐歌的内容及形式、代表人物,分析了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并提出关于学堂乐歌的美育价值思考。
关键词:学堂乐歌;发展脉络;历史意义一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一)学堂乐歌产生的历史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当时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侵略的方式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强占领中国的港口、租界,与此同时,西方的政治、文化思想也传入中国,并开始深入到中国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中。
外国传教士纷纷进入中国,他们在各处设立教堂创办教会。
这些传教士把包括西方音乐在内的外国文化通过创办教会学校教授给学生,西洋音乐的传入才使得中国人民接受西方艺术的熏陶,开始学习西方的乐器、音乐理论知识,而这些学习也为学堂乐歌的产生做好了准备工作。
(二)学堂乐歌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1.萌芽阶段1840年左右大量西方传教士涌入,他们除了宣传教义之外还在中国开设了教会学校,这些教会学校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私塾,而音乐课也同其他课程一样作为普通课程来教授学生。
早期开设音乐课的教会学校有:崇信私塾、上海清心书院、上海圣约翰书院、中西女塾、登州文汇馆等。
其中登州文汇馆出版的《登州文汇馆志》里面记录的“唱歌选抄十篇”是目前可考察到的最早关于学堂乐歌的记载,这里面记载的歌曲多为二部合唱或者四部合唱,歌曲的体裁大多是宗教颂歌、圣咏歌曲、爱国歌曲、赞美自然的歌曲等。
“学堂乐歌”的兴起及对中国当代音乐的影响
“学堂乐歌”的兴起及对中国当代音乐的影响摘要:学堂乐歌产生于中国19世纪清末民初,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当代社会。
从历史来看“学堂乐歌”应该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产物,当时的中国社会极贫极弱,人民软弱可欺,在此情况下,众多爱国的有识之士,提出了以团结、进取为宗旨的国民精神改造的问题。
而音乐则成为了有效改造国民精神品质的重要手段。
学堂乐歌是处于中国社会的危难时刻的中国的社会精英们为了救中国的目的,主动的向外国音乐学习而来的一种新的社会形式,是将音乐教育作为社会化的国民素质教育的起始点,是我国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开路石,对中国近现代的音乐的多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学堂乐歌;历史;作用;影响;意义【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9-0244-02在长达5000多年的中国灿烂文明的历程种,华夏子孙坚强不屈,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其中也包括灿烂的音乐文化。
这些硕果累累的精神文明,曾指引着中国人民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盛世,引导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到来。
洪钟大吕代表着秦汉文化的鼎盛,霓裳羽衣伴随着隋唐文化的兴衰,评弹小曲吟唱着明清文化的故事,那又是什么为我们现代的精神文明吹响了时代的号角呢?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从鸦片战争到《南京条约》搭配“戊戌维新变法”到《奏定学堂章程》到“五四运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的“天朝上国”“中心帝国”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野蛮的打击。
中国文化开始在反思自己失败的同时,被西方的文化冲击着,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热衷于追求“西学”,“西学”中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都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极大关注。
忧国忧民的文化先驱们开始思考如何用“西学”来拯救中国民众愚昧的心志,振奋中国人民的精神。
几经探索之后,终于由“学堂乐歌”吹响了时代前进的步伐,开创了中国文明的新篇章。
学堂乐歌时期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共3页文档
学堂乐歌时期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教育影响“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随着新式学堂建立而兴起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编创歌曲。
”①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小学中学建立而发展起来,改变了旧式书塾无歌无乐暗哑氛围,为学校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
学堂乐歌引进国外音乐品种,是西方音乐在我国广泛介绍与传播开端。
随着学堂乐歌广泛传播,各种西方乐器也逐渐被中国人民所熟悉。
学堂乐歌设课以及面向社会广泛发展,为音乐事业发展提供了音乐人才保证,奠定了专业音乐教育基础。
乐歌引进同时,各类音乐教材也逐渐被撰著与翻译,专业性音乐刊物也慢慢出现。
同时,传统封建乐教思想被批判,宣传提倡普及性国民音乐地位。
学堂乐歌对中国新音乐产生与发展起到了重大影响,在音乐教育体制、音乐教育理论等诸多方面开启了中国新音乐教育先河,是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启蒙时期,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独特作用与地位。
本文运用音乐传播学研究成果,来阐释学堂乐歌时期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教育影响。
一、音乐传播学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一次音乐文化传播现象。
音乐传播学是在音乐传播研究基础上形成。
这就说明了人们在认识音乐传播现象、传播音乐文化同时,正在开始理性地认识音乐传播。
而这种音乐传播现象,不是我们简单地理解、当今狭义媒介现象。
②音乐传播学是在音乐学发展过程中,在当代音乐传播媒介迅速发展前提条件下出现。
音乐传播学是音乐学中人们研究音乐文化现象又一个新侧面,这个新侧面就是音乐传播:人音乐传播活动、人音乐传播行为以及这些活动与行为内在运行机制。
因此,音乐传播学研究音乐传播现象本质及其规律。
③二、学堂乐歌时期音乐传播活动(一)中小学学校音乐教育传播。
学校音乐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成为国民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系统教育。
在“中华民国建立后,教育当局规定‘乐歌’课为学校必修课,并提出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教育,学校唱歌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一种新风尚。
”④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正式颁布开设中小学音乐课,将西方音乐教育引入了中国。
学堂乐歌在近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影响
学堂乐歌在近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影响作者:朱亚男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08期摘要:学堂乐歌通常指的是清末民初的校园歌曲,主要是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后,国人的思想开始觉醒,清政府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文化,将西方文化的思想引入学堂乐歌中提供了新的历史条件。
学堂乐歌的产生也加速了国人思想意识的觉醒,它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启蒙运动,也是中国音乐教育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学堂乐歌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历史文化产物,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政治认识和思想追求,宣扬爱国民主,提倡科学文化思想,注重音乐教育的发展,对音乐教育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它结合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学堂乐歌;音乐教育;影响1 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1.1 学堂乐歌的产生在当时的特殊社会背景下,清政府要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改革,其中“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改革为中国新型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
随着学堂的逐渐兴起,乐歌也逐步发展起来。
在维新变法开明的主张影响下,清政府要求实施新政,实行学制改革,加强教育体制的改革,引进先进的科学教育模式,将音乐作为美育向大众传播。
“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将音乐选进必学课程中,由经元善创办的私塾中开设了‘琴科’,随后所创办的私塾和学堂都设有音乐课。
”[1]在诸如此类的模式下,以学堂乐歌为主的音乐教育方式开始被大众接受并得以广泛传播。
1.2 学堂乐歌的发展从中国的近现代音乐发展史看,学堂乐歌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辛亥革命”前的近10年。
第一阶段是逐步萌芽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宣扬爱国教育,产生了众多优秀的学堂乐歌代表作。
第二,“辛亥革命”后的近10年。
第二阶段是全面发展和普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有新共和国诞生的政治色彩,在题材创作上回避政治问题,较广泛地迎合了青少年的审美要求。
第三,“五四运动”后的30年。
第三阶段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音乐教育的延续,所有学校都设有音乐课,曲调的内容和风格没有创新。
学堂乐歌的名词解释
学堂乐歌的名词解释
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的新式学校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
这些歌曲明确地表达了对于西方音乐的模仿,并尝试使用新的和声与旋律。
学堂乐歌的创作、编配、歌词和音乐都对其后的中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推动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中国新式学校音乐教育的建立。
学堂乐歌通常是为了宣扬爱国主义、保国强种、启发民智等目的而创作。
在音乐形式上,它们通常采用了欧美的流行曲式,如日本的儿歌等,因此这些歌曲具有了易学易唱、便于流传的特点。
同时,为了满足新式学堂的需要,这些歌曲在歌词方面也有很大的创新,它们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了新的思想和理念。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
他们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深远。
例如,沈心工的《黄河》和李叔同的《送别》等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唱。
学堂乐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开端。
它不仅开启了中国新音乐的先河,而且也促进了中国音乐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学堂乐歌的出现,打破了封建旧文化对音乐的束缚,为中国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学堂乐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的窗口,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和价值观念。
总的来说,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不仅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的宝贵资料。
在今天看来,学堂乐歌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浅论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意义
展 。本文 简单介绍 了学堂乐歌的特点及其意义 。
一
、
学堂乐歌产生的历史背景
清末 民初 时期 ,鸦片 战争爆发 ,随着列 强的侵入 ,清政 府 已经 没有 能力再实 行闭关锁 国的政策 ,当时 的中国惨 遭列强 的凌辱 ,百 姓苦 不堪言 。鉴于当时 的社会现状 ,康 有为 、梁 启超等有 识之士 发 起 了维新运动 ,废除禁锢 中国上千年 的科举制 ,设立新学 ,其 中,
奏 幅度一一 “ 斯托克 豪森对音乐 时间的理解 , 已经超越 了人生理 上 的感知极 限和 操作极 限… …”@ 。接着 ,从 “ 实 际效 果 ”上讲 ,被
中 ,是完全有 能力 同时拥有两套 时间关 系的一一 很多情况 下我们 可 以借用传 统的时 间观 念去量度 、理解表 象音响 ,而 隐藏在看似 无懈
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开启 了新 的篇章 。
年 ,一夫振臂万 夫雄一一 ”这 首歌不仅仅 是作者 的愿 望 ,同时也是
材料 ,在 时 间关 系上 通过 节奏 的拉伸 或紧 缩形 成 的某种 变 奏 。其 次 ,从 “ 操作 环节 ”上 讲 ,传统音 乐作 品中的这类变 奏幅度 ,必 然 受制于演奏 ( 或演 唱)人员 的生 理机能而被 限制在 一个相对有 限的 范围之 内:反 观严肃 电子音乐作 品 ,通过 电子手段变 奏处理各类 声
种种限制 ( 如 同对传统音乐 中的空间轴 改造 的改造一样),将其解放 为可以被用来主导音乐内容陈述及发展变化 的独立音乐要素。 第三 ,综合前 文的论述 ,结合 电子音 乐作品 的实 际聆 听效 果, 我们可 以想象 ,一 些电子音 乐作 品在材料构 建之细节 到整体 的过程
音 或音响 ,则全凭作 曲家的写作 意图 ,不会 有任何外 部因素影 响变
“学堂乐歌”的早期形态及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学 堂 乐 歌 对 我 国近 现 代 声 乐 教 育 产 生 了重 要 的影 响 。在 学
吾辈 同学邂 逅相 遇 ,按谱 歌 之 ,不特 当年情 况 宛 在 目前 , 即此 文 堂乐 歌之 前 , 中 国的 音乐 家们 没 有 尝试 过创 作 艺术 歌 曲 ,也 没有
会 馆 志 ,亦 活 动生 趣 矣 。 ”这段 文字 将 学 生编 写 歌 曲原 因 、歌 曲 对声 乐演 唱提 出怎 样 的要 求 。学 堂乐 歌 之后 ,中 国的音 乐 家 门尽 演 唱 情 况展 现 给大 家 。我 们 可 以看得 出 ,当时 唱 歌在 学 生 中是 非 管没 有提 出系 统 的声 乐演 唱方 法 ,但 是 在许 多 著述 中,都 对 声乐
关键词 :学堂 乐歌 ;音 乐教 育;影 响
校唱 歌集 》 《 国 民唱歌 集 》等 等 。 1 9 0 4 年 ,沈 心工 创 办 了 “ 乐歌 讲 习会 ” ,其 办会 宗 旨是 为培 养 乐歌 教 师 , 以适应 社会 需 要 。此
据 “ 唱 歌 选 抄 ”中 记 载 “ 昔 者 ,文 会 馆 同学 一 堂 ,每 以讴 外 ,许 多教 育 家 、音 乐家 ,如 曾志斋 、 李叔 同等也 先后 编 写 出版 歌 相 尚。或 行赛 论 会 ,庆 毕 业生 ,尤须 预 事演 习 ,兴 高采 烈 。 累 了各 种音 乐理 论 书籍 和歌 集 。 年 所 积 ,计 数 百篇 。兹择 词 谐调 和 、长 幼 乐咏 者 ,排 印于后 。 苟
校 中 音 乐课 程 中 大量 传 唱 的 一 些 原 创歌 曲 。但 是 登 州 文会 馆 的 “ 文 会 堂乐 歌 、普 及 西方 基 本乐 理知 识起 到 了重要 的 作用 ,同 时也培 养
馆 唱歌 选抄” 中的 1 0 首 乐歌 ,向人 们展 示 了1 9 世 纪末 中国学生就会运 了一 批音 乐 教师 ,后 来李 叔 同 、沈心 工 等人 日本学 成后 回国 ,这
关于学堂乐歌我们能说点什么1
关于学堂乐歌我们能说点什么?摘要:当下人们对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之滥觞的学堂乐歌不是没有一点责任的。
本文就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影响、特点及不足进行阐述,以期能对我国当下音乐教育有所启示。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学堂乐歌一、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一)清末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政府内部逐渐分化,在洋务派的影响下,清政府在教育方面做出了一些改革。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陆续开办了一些学习“西文、西艺”的新学校。
1902年8月15日,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奏呈的《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未提及音乐,也没有实施。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再次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此章程中虽提及音乐教育的有关问题,只因种种原由仍没有将音乐课列入正式的课程设置之中,但地方的一些学校开设了音乐课。
音乐课在全国中小学堂正式设立是1909年,学部规定在初等小学增设“乐歌”课,在中学堂开设“乐歌”课。
1910年12月30日,学部又规定在高等小学增设“乐歌”为随意课。
1911年,美国政府建立清华学校,招收留美预备班的学生,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按照美国高中的课程,其中开设有音乐课,音乐教师多位外籍人士。
(二)民国初年的学校音乐教育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1月9日成立中央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
同年7月10日,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召开了中央临时教育会议,并通过了新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提出将美感教育列入学校教育宗旨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举,它对后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12年9月2日教育宗旨颁布后,教育部根据这个法令,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学校教育的章程,其中对音乐教育作了明确的规定。
从此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得以确立。
此时,音乐课称之为“乐歌”课,其教学内容单一,教学设施、教学资料、师资力量等都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
浅谈2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开端——学堂乐歌
前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随着新式学校德建立所开设的音乐课和课中所教唱的歌曲,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学堂乐歌”引进了外来曲调,填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一种区别于我国传统音乐的新体裁。中国有史以来音乐进入系统的教育中几乎是没有过的,所以“学堂乐歌”是新音乐的开端,虽然最后发展的不是很成熟,但却为中国音乐的发展作了很大的贡献。
其中《春游》就是用西方自然大调写成,是一首抒情合唱曲,典型的再现单二段。这相对于该时期的其它作品而言,该作品更具艺术性和开创性。[3]
(三)内容
1、直接针对封建旧习提出来的,大都反映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这是最反映他们进行改良的基本思想。代表性的作品有夏颂莱作词的《何日醒》、《中国男儿》等。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这首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曲调婉转流利,幽扬入妙。他的作品充满了哲人的智慧、忧思和悲悯,充满了对生命的思索。歌词通篇用白描手法,而且第一段全部是用来写景的;第二段里时空的交错,以现在时“今宵别梦寒”来总括全篇。它的妙处就在于“一切景语皆情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听起来就备感凄凉。歌词紧扣主题,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
(二)
1、运用现成旋律选曲填词
主要分为作词和作曲两个方面。作词对于有了几千年诗词创作经验积累的中国文人来说可以驾轻就熟,但由于当时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二十世纪初的作曲对大多数乐歌作者来说还是束手无策。但是,当时的时代以及社会背景已经赋予了学堂乐歌以救亡图存、振奋民族精神为己任的历史使命,在这种形势下,他们采取了“拿来主义”的观点。因此,大量的外国旋律被引进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