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的文人相轻现象

合集下载

评述文人相轻现象

评述文人相轻现象

评述文人相轻现象一所谓“文人相轻”就是在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存在的相互排斥、相互歧视的一种现象。

它是古今中外知识分子群体中不同程度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在我国,这一现象既由来已久,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从现实层面观察,“文人相轻”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因素:一是历史的惯性作用。

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消除了其滋生和蔓延的根本社会条件,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还很不完善,封建主义的残余及其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还在发生作用,因而“文人相轻”不可能立即消失。

二是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有关激励和约束知识分子的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知识分子之间的竞争还存在着无序性、不公平性和非公开性。

这种情况也使得“文人相轻”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存在下去。

从思想层面观察,“文人相轻”现象的存在,与我国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些人没有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

文人相轻”现象的存在有着严重的危害。

首先,“文人相轻”影响知识分子群体的自身团结,不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其次,“文人相轻”不利于学术的进步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如果知识分子之间彼此轻视、相互排斥、相互拆台,哪里还会有学术的繁荣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再次,“文人相轻”也不利于知识分子群体自身素质的提高。

“文人相轻”的原因是“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俚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意思是说人都是只能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但文章文体并不是一样的,很少有人能擅长各种文体(的写作),所以都凭着自己的长处,来诋毁别人的短处。

俗语说:自己家破笤帚都认为值一千金。

这都是看不到自己短处的坏处。

二一、古今中外的“文人相轻”史其实我国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文人相轻”的现象,直到曹丕为这一现象盖棺论定,社会才开始注意到这个“高端”的问题。

浅谈中国古代的文人相轻现象

浅谈中国古代的文人相轻现象

浅谈中国古代的文人相轻现象文:谢会荣摘要:文人相轻现象是中国文人中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自古以来,这种现象都存在着,对于文艺界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文人相轻的说法最早出现在三国·魏·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文人之所以相轻是因为“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也就是说在曹丕的《典论.论文》中已经说到了这种现象。

那为什么文人会相轻?文人相轻有什么影响?怎样能最大程度解决这种矛盾?关键词:不相伯仲竞争机制相互补充和谐共处命理学上讲,文化艺术归类于食伤心性范围,所以文学艺术界人的八字里大多食伤旺。

什么是食伤?食神和伤官也,八字里出那天的天干所生的五行为食伤。

如出生那一天的天干是甲木,甲木生火,所生的丙火代表食神(与甲木阴阳相同),甲木所生的丁火代表伤官(与甲木阴阳不同)。

火是甲木“我”生出之物,如同“我”的排泄物,“我”说出去的话,“我”展示出来的某种东西等等,所以文人多食伤,就善于表现自己,善于说,是靠文字、语言、作品表达来体现自己的,所以就出现了文人相轻的现象。

鲁迅一生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当然最为关注有关文人的事,他的许多文章都有或多或少臧否文人的语句,特别是在他生命最后年代里,似乎异常重视“文人相轻”这一口号,仅在1935年就连续写了7篇论文人相轻的文章,确是目光犀利,不同凡响。

鲁迅对曹丕“文人相轻”的口号有重大的突破,在《五论》一文中,认为“相轻”之说只是站在旁边看文人轻来轻去的第三者,而真正卷入窝里斗的只有“被轻”和“轻人”两种。

他还提出三种“轻”之术:一种是自卑,一种是自高,一种是“只用匿名或由‘朋友’给敌人以批评”。

其中“自高”似是曹丕所界定的一种,即“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至于“自卑”和“只用匿名”则似是后来的发展。

看起来鲁迅是在批评文人痼疾,不过他也借此“轻”了一大帮子,如轻周作人是“老京派”,轻魏金枝的“无是非”,轻林语堂的把晚明小品“点破了句”,轻邵洵美“有富岳家,有阔太太,用陪嫁钱,作文学资本”,轻施蛰存为“洋场恶少”等等。

评述文人相轻现象

评述文人相轻现象

评述文人相轻现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文人相轻的现象。

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除了因为某些特殊原因以外,最主要的还是由于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文人气质。

下面就以明清两个朝代为例,具体分析一下文人相轻现象。

在先秦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老子曾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观点。

由此可见,真正的君子是胸怀宽广、为人坦率的。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大诗人李白就因为心胸狭窄、看不惯“文人相轻”的行径,对一个叫贺知章的七十高龄老者心生怨恨,竟然写出了《对酒忆贺监二首》这样的讽刺诗来。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这样的讽刺是何等辛辣而又富有感情!再加上“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样的抒发,是何等愤激而又富有激情!可是到了晚唐的时候,那些有志之士却纷纷效仿李白的做法,对所谓的“文人相轻”开始了痛斥。

因为在那些以名教自任的人看来,像李白这样的狂放不羁的才子实在是不可多得的。

所以就会出现那么多热衷于贬低别人的文人:一方面他们极力否定“文人相轻”的做法;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自己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对手,就把矛头指向那些自认为有点才能的所谓“雅士”。

1。

自卑心理。

这是我国古代许多文人相轻的主要根源。

汉赋四大家之一的司马相如因为有才华,并且爱好辞藻,就瞧不起同时代的“俗儒”枚乘、邹阳和公孙诡等人,因而经常说:“上愧于孔子,下愧于扬雄。

”明代杰出散文家归有光先后参加过乡试、会试和殿试,可是都名落孙山,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天下之无千里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宋明理学的出现是分不开的。

这种理学重视“存天理,灭人欲”,因此要求人们遵循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注意克制人的私欲。

为什么文人之间会相轻?

为什么文人之间会相轻?

为什么文人之间会相轻?我们常说,同行是一家,同行也是冤家。

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因为干同样的行业,彼此间相互学习,进行技艺切磋交流,那是免不了的;然而同吃一碗饭,行业竞争也是很激烈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有的发财了,有的破产了,这还不成了冤家。

自古以来,文人也是个行当,靠笔杆子吃饭啊,那么也同样要竞争,这样就产生了文人相轻的现象。

文人相轻的意思是指文人之间互相看不起。

文人相轻是一种古今文化界的顽疾,最早见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典论.论文》,原文如下:「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文人之间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古代文人相轻的例子举不胜举。

历朝历代,文人们不论贵贱,大凡都跳不出相轻的怪圈。

贵者如文豪班固,贱者如鲁迅笔下的文丐孔乙己,在穷愁潦倒性命难保之际,还不忘以自己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而小看别人。

古往今来,文界由于互相轻视而引发的纷争多如牛毛,有的甚至酿成悲剧——如宋代的司马光、王安石和苏东坡就互相倾轧了大半辈子,而秦代的李斯甚至囚禁并逼死了老同学韩非。

晚唐诗歌大家杜牧曾诋毁白居易元稹,李清照也曾攻击过苏轼等等。

文人相轻的坏风气何以产生,古人就有人分析过:「自古文人相轻,一由相尚殊,一由相习久,一由相越远,一由相形切。

」(清代尚镕《持雅堂文集》)。

就个人心理而言,有人认为是自负在作怪,有人则认为是自卑在作怪。

自负者往往自恃自傲,自以为文界之中,唯我独尊;而自卑者,乃「轻视自己,认为不如别人」者也。

说自负是文人相轻的原因容易理解,而说自卑是文人相轻的原因则有些令人费解。

此说所言,主要指两种情况:一是自卑者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必然会被别人轻视;二是自卑者常常会玩点阿Q式精神胜利法的小把戏,将别人当「儿子」小看一回,小看别人者必被别人小看,于是「相轻」也便因此而生。

浅谈中国古代的文人相轻现象 (2)

浅谈中国古代的文人相轻现象 (2)

浅谈中国古代的文人相轻现象 (2)在中国古代,文化一直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而文人则被视为高贵的群体。

他们以文化为标志,以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文学著述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虽然文人在社会地位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在传统文化中依然存在文人相轻的现象。

文人相轻是指文人之间互相轻视和排斥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普遍,影响很大。

首先,文化观念因素是导致文人相轻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的文化观念主张一个人的品德高尚、才华出众、学问渊博等方面都与文化密切相关。

因此,文化被看作一种宝贵的财富,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和素质的重要标志。

由于文人都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他们往往会以文化为优越性的标准去评价自己和别人。

这样,就会出现许多相互攀比、相互压抑的现象。

文人之间不断互相竞争,以证明自己的文化素质和地位的高低。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可避免地会针对自己认为不如自己的文人进行排斥和轻视等行为。

最后,心态问题也是导致文人相轻的原因之一。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人们往往认为自己的文化和功绩是无与伦比的,而对别人的文化和成就则持一种敌对态度。

这种心态通常表现在文人用刻薄、嘲讽、诋毁等方式来攻击竞争对手。

由于文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差距和竞争心理,因此往往会出现极为消极的态度和行为。

在这种消极和敌对的心态影响下,文人相互轻视和排斥的现象既是出于一种文化和权力斗争的考虑,更是出于一种不良心态的表现。

总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文人相轻是一种普遍现象。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文化和社会的现实状况,也是心理和价值观念的一个反映。

因此,我们应该正视文人相轻现象的影响,融合多元文化,避免人们出于各种打击心态而相互排斥和轻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包容、开放、和谐的社会,为未来的文化发展营造一个更加宽广和积极的环境。

文人相轻

文人相轻

文人相轻春秋战国时期,出了一个很有名的人,我们叫他孔子。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搞教育的,没事喜欢讲讲课。

结果有一天,他一进教室,发现人全没了,集体旷课。

出去一打听,才知道他的学生都跑出去听一个叫少正卯的人讲课,在那儿听了一会儿,那个少正卯讲的东西还是完全跟他唱反调的,就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理论。

孔子也不好怎么样,就把他的学生都叫回去了。

讲了几天,一进教室,人又没了,孔子又跑到少正卯那儿把人拉回来了。

孔子心里不爽啊,想你怎么那么有能耐老拐我学生,你再拐我就跟你翻脸。

结果,他的学生第三次被少正卯拐走了。

少正卯拐孔子学生被称为“三盈三虚”,就是孔子的教室三次上课学生来了又走了。

所以少正卯火了。

后来,孔子摸爬滚打,总算当上了鲁国的大司寇,上任第七天,不知怎么就想起那事儿了。

孔子管刑法,就把少正卯抓过来判了。

孔子给他的罪名,用白话文来说:一,你和我意见不同;二,你还不改;三,你还说给大家听还把他们都说服了;四,你打听官员的丑事还散播,这个必须跨省;五,那些和我意见不同的人,你还支持他们给他们好处。

然后孔子就干掉了他。

“孔子诛少正卯”,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人相轻事件。

曹丕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自古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有人说,文人相轻之所以普遍存在,是因为它来源于“人人相轻”,比如现在网络上各种风波冲突就来源于“人人相轻”,由于人人相轻而摒弃了求同存异的原则。

而对于文人来说,这种风波和冲突,更加地激烈,是和文人本身特性有关的。

特别地,文人所看轻的人,大多也是文人。

在古代,文人的批判很常见,但对于帝王将相或平民百姓的批判,程度是远远不如对于自己同类的批判。

文人也有批判帝王的,比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武则天看到那篇文章,还一边看一边笑,因为她觉得那篇文章写得不错。

当然大部分批帝王的的文人还是被帝王处理了。

文人轻平民的就更少了,文人只有爱民才能火,比如《捕蛇者说》《醉翁亭记》这样爱民的文章才能流传千古。

所以,文人跟喜欢和自己人作对。

文人相轻原因

文人相轻原因

文人相轻原因是什么
“文人相轻的原因是因人性的嫉妒、生存的竞争而产生的相轻。

由于人性的嫉妒和文人之间存在的生存竞争,许多文人都想自己成名、成大名,同时不想让他人成名或至少不想让他人成就与自己一样的名气。


文人相轻的原因是多方面,这主要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

首先,在秦汉之后,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文人失去了朝秦暮楚的自由,只能取悦权贵,谋取一官半职,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必然存在竞争,毕竟统治者不需要那么要的文人。

这种竞争主要是以政治阴谋,相互打击为主。

因为不会产生直接致死的因素,所以这种陋习得到延续和成熟,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至于武林中的事,自古就没有成气候,我们对武林的认识都是武侠小说中得来的,全是作者想像的,都是由文人写的,文人在现实中得不到“相互欣赏”的结果,就要通过武侠小说来展现那种“不相轻”的理想,所以“千古文人侠客梦”。

真实情况往往与小说完全相反,武林中的门派歧视比文人更厉害。

文人相轻的四个原因

文人相轻的四个原因

文人相轻的四个原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文人相轻,是古代文人圈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文人们通常相互推崇,但也存在一些相互轻视的情况。

这种相轻的现象的出现,通常有以下四个原因。

文人相轻的第一个原因是争强好胜。

在古代文人圈中,很多文人都是非常有才华的人物,他们通常都有自己的文学作品或理论,想要在文学界立足并成为一代大家,不免要与其他文人竞争。

在这种竞争中,有些文人为了争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会故意轻视其他的文人,希望通过批评别人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这种争强好胜的心态,是文人相轻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人相轻的第二个原因是嫉妒心理。

文人们往往都非常自尊,希望得到更多的认可和赞美。

当他们看到别人取得了成就或者受到了很多的赞赏时,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认为别人的成就并不能与自己相提并论,甚至认为别人的成功是偶然或不正当获得的。

在这种嫉妒心理的作用下,一些文人会产生轻视他人的想法,认为别人并没有自己那么优秀,从而导致文人相轻的现象。

文人相轻的第三个原因是立场不同。

在古代文人圈中,有很多不同的文学流派和理论,每个文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当不同文人的文学观念和理论相冲突时,往往会导致彼此之间产生对立和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文人会为了维护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选择轻视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文人,认为他们的作品或理论并不值得认可。

这种立场不同也是导致文人相轻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人相轻的第四个原因是名利诱惑。

在古代文人圈中,名利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很多文人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往往会牺牲一些原则和道德,甚至会与他人为了争夺名利而发生冲突和对立。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文人会为了获得更多的名利,选择轻视别人,认为别人并不值得自己看重。

这种名利诱惑也是导致文人相轻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人相轻是古代文人圈中的一种不利现象。

它不仅影响了文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影响了整个文学界的发展。

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文人们需要更加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和理解,共同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

评述文人相轻

评述文人相轻

评述文人相轻
早在远古时代,“文人”这个概念就已经开始流行起来,文人的
出现是为了带动社会的发展,改善社会的贫富悬殊,使人民群众摆脱饥寒交迫的境地,改变社会的现状。

文人可以说是一种学者,他们从事着高尚的文学艺术,他们有着诗人般的美丽和隽永,有着科学家般的智慧和创造性,他们通过他们的文字和思想来照亮过去,照亮现在,照亮未来。

可是,伴随着文人的出现,他们也伴随着一些特殊的话题,其中最让人诟病的要数“文人相轻”了,也就是庸者自扰的现象。

也就是说,不管文人多么的伟大,庸者们都会把文人的贡献降维到和自己相仿,厉薄文人、文学术识,这样,他们感觉自己也足以成为文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被文人轻视的位置上。

这样一来,文人就变成了一种时髦也受到一部分人的崇拜,他们成了一种权威,拥有高超的文学水准,有伟大的思想和情怀,但是,他们的一举一动也会引起不少争议,也会引起很多人的怀疑和讨论,文人这种权威也就变成了一种“文人相轻”的状态,很多人甚至认为文人的言论、行为都是空洞的,都是虚浮无实际内容的,甚至活在虚幻中。

文人相轻并不是一种好事,因为它会对文人构成一种不良的影响,它会削弱文人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它会让文人沦为一种普通的角色,而不是一个真正的权威。

不过,文人相轻的现象确实也有它的发展潜力,它能够让庸者们
有机会摆脱文人极度的差别对待,也能让不同的文学文化有机会相互碰撞,产生转化和变化,使社会文明发展得更好更进步。

总而言之,文人相轻确实是一种有待商榷的话题,不仅要让文人有得到应有的赞誉和尊重,也要让庸者有机会发挥他们的能力,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文人相轻的四个原因

文人相轻的四个原因

文人相轻的四个原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文人相轻指的是文人之间相互看不顺眼,互相轻视。

这种现象在古代文人圈里并不鲜见,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有很多。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文人相轻的四个原因。

文人相轻的原因之一在于文人之间的竞争心理。

作为文人,他们通常自视甚高,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可和赞赏。

当看到其他文人的作品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和关注时,会产生嫉妒和羡慕之情,从而导致相互轻视的现象。

在文人圈里,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竞争带来的压力和不满也是文人相轻的原因之一。

文人相轻还与文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有关。

在文人圈里,相互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利益交换和尔虞我诈的环境里,很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和矛盾冲突。

一些文人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会采取各种手段,包括攻击其他文人,抹黑对手,以此来提升自己在文人界的地位和声誉。

这种人际关系的恶化也成为了文人相轻的原因之一。

文人相轻还受到文人个性和性格的影响。

文人通常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他们往往倔强固执,不善于妥协和调和。

这种性格特点使得文人之间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容易产生误解和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有着共同的理念和兴趣爱好的文人之间,也很难建立起良好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而最终导致相互轻视和冷漠。

文人相轻还与文人之间的处世态度及生活观念有关。

文人通常有着独特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有时会因为对他人的行为和作品产生偏见和偏颇,从而导致相互之间的误解与冲突。

一些文人对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非常重视,往往以自己的成功和成就来衡量他人的价值和地位,这种功利主义的生活观念也会加剧文人相轻的现象。

文人相轻的原因主要包括竞争心理、人际关系、个性性格以及处世态度和生活观念等方面。

在当今社会,尽管文人圈已经不再像古代那样封闭、僵化和排他,但文人相轻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

文人应该加强互相尊重和合作,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个人修养和情商,避免相互轻视和冷漠,共同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

文人相轻的四个原因

文人相轻的四个原因

文人相轻的四个原因
"文人相轻"是一个中国古代成语,意指文人之间往往相互看不起、轻视。

这种现象可能源于多种原因,以下是四个可能导致文人相轻的原因:
1. 学术观点和创作风格的差异:文人通常具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和创作风格。

当这些观点和风格与他人产生分歧时,文人之间可能会产生竞争和对立,导致相互轻视。

2. 门派之争:在古代,文学界往往分为不同的门派或流派,如唐代的骈文派和古文派。

这些门派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和争论,文人可能因为所属门派的不同而相互轻视。

3. 才华之争:文人往往对自己的才华和成就非常自信。

当他们遇到其他同样有才华的文人时,可能会产生嫉妒和敌意,从而导致相互轻视。

4. 社会地位和权力的争夺:文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也可能成为他们相互轻视的原因。

在古代社会,文人的地位和权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学术成就和名声。

为了争取更高的地位和权力,文人们可能会通过贬低他人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这些原因并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所有文人都会表现出相互轻视的现象。

然而,在古代文人社会中,这些因素确实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竞争和对立。

文人相轻武人相重意思

文人相轻武人相重意思

文人相轻武人相重意思
文人相轻武人相重意思是指,在古代社会,文人通常被视为上流社会的精英,而武人则被看作是社会底层的人。

这种看法源自于儒家文化中的思想,认为文化教育是提高人类素质的最高手段,因此文人被视为高贵的人物。

而武人则是依靠暴力和武力来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人,因此被看作是粗鄙无文的人。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武人的地位也会得到提升,例如在战争和军事领域中,武人就被看作是国家的英雄和荣耀。

在这种情况下,武人会比文人更受重视和尊敬。

因此,文人相轻武人相重的意思是说,尽管文人在社会地位上更高,但在某些情况下,武人的地位也会得到提升,其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而不是仅仅根据其职业或身份来判断。

- 1 -。

从曹丕《典论·论文》探析“文人相轻”产生的原因

从曹丕《典论·论文》探析“文人相轻”产生的原因

从曹丕《典论·论文》探析“文人相轻”产生的原因【摘要】本文主着重在分析曹丕《典论·论文》的基础上,探究“文人相轻”这一现象产生的政治、现实、文学背景和其产生的原因,并评估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曹丕;文人相轻;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批评家魏晋时期的曹丕在其《典论·论文》开篇明义地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提出了“文人相轻“这一观点,其也成为曹丕非常独特而新鲜的见解。

尽管这个现象历代都存在,但真正把这一问题明确提出来并加以批判的则始于曹丕,“文人相轻”这一用语也是从此时固定下来。

1、“文人相轻“产生的背景1.1 从政治层面上看在秦汉之后,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形成了完整的官僚体系,在“官本位”为主导的社会里,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是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文人只能取悦权贵,谋取一官半职,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必然存在竞争,毕竟统治者不需要那么要的文人。

这种竞争主要是以政治阴谋,相互打击为主。

而大多文人则采取以对他人文章或为人的“诽谤”作为打击对方的武器,因为不会产生直接致死的因素,所以这种陋习得到延续和成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曹丕就清楚的认识到文人相轻这种现象在政治生活中对人才的选拔造成的弊病。

他站在一个统治者的身份来提出这个问题的,这就表达了政治对文学的要求。

1.2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层面上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自身觉悟到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从文史哲不分、诗舞乐合一的状态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门类。

鲁迅在《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将建安时期概括为“文学自觉的时代”。

而文学自觉与文人对自身价值的发现是同时出现的,这一时期的文学与文学批评对自我个性的张扬便显得特别充分。

曹丕对“文人相轻”的批评就是文学批评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建立在“文学批评自觉的时代”的基础之上的。

1.3 从现实社会层面上看当时社会文人相轻的现象确实存在,文人相轻从本质上说是心态的展现,属于人人相轻的一种,其覆盖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存在着这种现象。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原因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原因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原因自古以来,文人相轻的现象不断出现,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中更是司空见惯。

文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往往与世隔绝,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他们所关注的是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等领域,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他们之间的互相轻视和嫌弃却让人不可思议。

这种现象的背后有哪些原因呢?首先,文人群体往往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喜欢思考问题、钻研学问,脑中有很多的理论和思想。

然而,由于文化素养的高低是衡量知识面的标尺,因此在普通人眼里,文人具有某种超群的能力和智慧,而这些特征会让他们的形象变得高傲、自负。

在这种情况下,文人之间产生的高傲和自恃就难以避免。

其次,文人在思考问题和表达观点时,往往更关注词汇的准确性和语言的美感。

他们在不断修炼自己的语言、写作和思考技巧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专业化和精致化。

然而,随着专业化的深入,他们的知识面也越来越狭窄,而且随着与其他领域的群体沟通的减少,文人与其他人的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变得越来越陌生和独特,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文人与其他人之间的隔阂。

第三,文人往往在社会地位方面处于相对低谷,没有太多的社会实践经验,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并且不易找到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面对这种情况,文人倾向于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致力于在文化领域获得成功和认可。

可是,社会的尊重和承认对于文化领域的人来说会缺失得十分明显,这种“文化误解”常常让文人群体自我感觉良好,却遭受到美学或思想上的排斥和鄙视,因此很容易怀有防备之心,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得比较冷漠和敌视。

最后,文人相轻的现象也可以归咎于文化传统。

古代的文化传统会对文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如道德规范、思想行为、审美观念等方面的文化传统等,这些传统为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带来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统被深深地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文化思想中不可思议的部分,这种认知方式会影响到人们的交往,使得文人相互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困难。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原文翻译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原文翻译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原文翻译摘要:一、引言二、文人相轻的概念与历史渊源三、文人相轻的具体表现四、文人相轻的原因分析五、文人相轻的影响与启示六、结论正文:【引言】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对彼此的评价和态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其中,“文人相轻”这一现象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探讨,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期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文人相轻的概念与历史渊源】“文人相轻”这一词汇起源于古代,意指文人之间相互看不起、互相贬低。

这一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诸子百家互相辩论,争鸣不已。

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科举制度的实行,文人相轻的现象愈演愈烈。

【文人相轻的具体表现】文人相轻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文人之间互相批评对方的文章、诗作,质疑对方的学识和道德品质。

在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文人相轻的影子。

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曾讽刺林黛玉的诗作,而林黛玉则反击贾宝玉的才子佳人论。

【文人相轻的原因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文人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在以文扬名的时代背景下,文人们自然希望自己能够独领风骚,因此对其他文人产生嫉妒心理。

其次,文人相轻也是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冲突。

不同的学派和思想体系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分歧,这使得文人之间难以达成共识。

最后,文人相轻也是人性中的弱点在文学领域的体现。

人的天性中就有攀比和争斗的一面,这在文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文人相轻的影响与启示】文人相轻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是双面的。

一方面,文人相轻激发了文人们的创作激情,使得文学创作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另一方面,文人相轻也使得文人们难以形成统一的力量,导致文学流派林立,纷争不断。

从文人相轻这一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中,我们应当尊重他人,虚心学习,克服攀比和嫉妒心理,以实现文学和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

【结论】总之,文人相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现象,既有其积极意义,也存在负面影响。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原因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原因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原因
自古以来,文人相轻一直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文人相轻一定程度上与文化水平有关。

在古代,读书人和文人的地位比较高,他们的思想和文化水平也相对较高,因此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品味和要求也比常人更高,对于那些水平不如自己的人,往往会产生轻视和不屑的情绪。

其次,社会地位和阶层因素也是文人相轻的原因之一。

在古代社会,士大夫阶层拥有特权和高地位,他们之间的竞争也比较激烈,往往会在文学艺术方面展开争端,产生相互轻视的情绪。

此外,文人相轻还与个人性格和情感因素有关。

一些文人因为自信心过强或傲慢自大,往往会产生对其他人的轻视和不屑,这种情绪也容易在文学艺术领域中表现出来。

总之,文人相轻是历史长河中一直存在的现象,它既与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和阶层因素有关,也与个人性格和情感因素密切相关。

对于我们来说,应该在文学艺术上尊重每个人的观点和品味,不应该产生轻视和不屑的情绪。

- 1 -。

文人相轻的例子

文人相轻的例子

文人相轻的例子
文人相轻是指在文学、艺术领域中,有些人会因为自身的才华、地位或风格等方面的差异而互相轻视或排斥对方。

以下是一些关于文人相轻的例子:
1. 古代文人之间的争论:古代文化圈内的文人常常会因为诗词、文章的创作风格、主题或观点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辩,并且因此产生了很多著名的文学争论,如南北朝时期的骚体与雅体之争。

2. 文坛上的敌对关系:在现代文坛中,有些作家或艺术家之间可能因为风格差异或创作立场的不同而产生竞争和冲突,甚至通过批评、讽刺等方式来互相攻击。

3. 学院派与自由派的对立:在文学、艺术学院中,常常存在着传统学院派和自由派之间的分歧。

传统学院派强调规范和传统的知识,而自由派则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

这种分歧经常导致他们对彼此的作品和观点产生偏见和争议。

4. 文人与平民的差异:有时候,文人可能因为自身的学识或文化修养而自视甚高,对于平民阶层的作品和观点持
有轻蔑的态度,认为他们缺乏真正的艺术品味和见解。

这些例子都展示了文人相轻现象的存在,但并不代表所有文人都会相互轻视。

实际上,很多文人也会互相欣赏并互相影响,共同推动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原文翻译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原文翻译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原文翻译
(最新版)
目录
1.引言:文人相轻的历史背景
2.文人相轻的具体表现
3.文人相轻的原因分析
4.对文人相轻的反思与建议
正文
自古以来,文人相轻的现象一直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据着一定的地位。

所谓“文人相轻”,是指文人之间往往相互轻视、互相攻击,甚至对对方的作品进行恶意诋毁。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文人之间的团结和谐,也对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

首先,文人相轻的具体表现有如下几点:一是文人之间相互嫉妒,二是喜欢在对方的作品中挑刺,三是喜欢贬低他人的成就,四是在论战中采取过激的言辞。

这些表现不仅损害了文人的形象,也影响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其次,文人相轻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文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使得他们在面对别人的成就时容易产生嫉妒心理;二是文人的创作过程往往是孤独的,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别人的批评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三是文人的作品往往是主观的,这使得他们对别人的作品容易产生不同的看法;四是文人的竞争压力,使得他们在面对别人的成功时容易产生敌意。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文人相轻对文化事业带来的消极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对文人相轻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文人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避免恶意攻击他人的作品。

其次,文人应该以作品的质量为标准,而不是以个人的成就为标准,来评价他人的作品。

再次,文人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对待别人的批评,而不是采
取敌对的态度。

最后,文人应该以团结和谐的精神来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不是相互拆台。

总的来说,文人相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现象,它对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

“文人相轻”:文人之间为什么彼此看对方不顺眼?

“文人相轻”:文人之间为什么彼此看对方不顺眼?

“文人相轻”:文人之间为什么彼此看对方不顺眼?曹丕曾经在其《典论·论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这话说得相当有意思。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文人”。

“文人”一词,东汉时期王充《论衡》中有明确定义,“杼其义旨,损益其文句,而以上书奏记,或兴论立说、结连篇章者,文人鸿儒也。

”也就是说,能够理解古书意思,灵活引用古书词句,上书奏记,或提出见解和主张,串连写成篇章的就可以称之为文人、鸿儒。

曹丕提出“文人相轻”的观点后,紧接着举了一个例子,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傅毅与班固的才华本来不分高下,但班固却轻视傅毅,对其弟班超说,“傅毅不过是因为会作文章才做了个兰台令史,你看他写东西又臭又长。

”武仲,就是傅毅的字;兰台令史,是东汉时期负责校对典籍之类的官职。

当然,这里曹丕并没有说傅毅对班固的态度(“相”),可以视为他逻辑中的漏洞,但我觉得瑕不掩瑜。

因为紧接着,曹丕就用当时的文人举了个更恰当的例子,“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以此相服,亦良难矣!”孔融、陈琳、王璨、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是当时邺下文人集团中有名气的“建安七子”。

(曹丕那段话在每个人名前是他们的籍贯,人名后是他们的字。

)想要他们之间互相服气,是很难的事情。

文人之间为何普遍对彼此不服气?根据曹丕给出的推断:“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曹丕认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创作特点,一个作家往往只擅长某一种文体,很难做到各种体裁都能游刃有余,但是他们却喜欢以己之长,攻击别人所短。

曹丕所言,不失为文人相轻的一个原因,但事实远没有如此简单。

值得注意的是,曹丕虽然说文人相轻的现象“自古而然”,但是他用傅毅与班固是东汉时期的例子,东汉距离曹丕的时期已经很近了。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原因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原因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原因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原因,源于人类天生的竞争本能。

文人是指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和创作能力的人,他们常常以才华来竞争。

在中国古代,文人是社会上层阶级的代表,他们之间的相互竞争更加激烈。

文人相轻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上的差异和自我价值的认同。

文人往往以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文学成就来评价他人,而不是以人格或道德品质来评价。

这种评价标准容易导致文人之间的相互排斥和误解。

此外,文人相轻还与中国古代文人的身份及地位有关。

在封建社会中,文人地位高于商人和手工业者,但低于官僚和贵族。

文人之间的竞争和排斥,也是为了争夺社会地位和名誉。

最后,文人相轻还与文化传承有关。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传统、崇尚经典,文人们常常执着于古典文学的研究与传承,而忽略了当代文学的重要性。

这种保守的传统观念和文化刻板印象也促成了文人之间的相互排斥。

总之,文人相轻是自古以来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差异、身份地位的争夺和文化传承的保守。

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推广当代文学和思想,加强文化多元化的交流和融合。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的文人相轻现象
文:谢会荣摘要:文人相轻现象是中国文人中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自古以来,这种现象都存在着,对于文艺界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文人相轻的说法最早出现在三国·魏·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文人之所以相轻是因为“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也就是说在曹丕的《典论.论文》中已经说到了这种现象。

那为什么文人会相轻?文人相轻有什么影响?怎样能最大程度解决这种矛盾?
关键词:不相伯仲竞争机制相互补充和谐共处命理学上讲,文化艺术归类于食伤心性范围,所以文学艺术界人的八字里大多食伤旺。

什么是食伤?食神和伤官也,八字里出那天的天干所生的五行为食伤。

如出生那一天的天干是甲木,甲木生火,所生的丙火代表食神(与甲木阴阳相同),甲木所生的丁火代表伤官(与甲木阴阳不同)。

火是甲木“我”生出之物,如同“我”的排泄物,“我”说出去的话,“我”展示出来的某种东西等等,所以文人多食伤,就善于表现自己,善于说,是靠文字、语言、作品表达来体现自己的,所以就出现了文人相轻的现象。

鲁迅一生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当然最为关注有关文人的事,他的许多文章都有或多或少臧否文人的语句,特别是在他生命最后年代里,似乎异常重视“文人相轻”这一口号,仅在1935年就
连续写了7篇论文人相轻的文章,确是目光犀利,不同凡响。

鲁迅对曹丕“文人相轻”的口号有重大的突破,在《五论》一文中,认为“相轻”之说只是站在旁边看文人轻来轻去的第三者,而真正卷入窝里斗的只有“被轻”和“轻人”两种。

他还提出三种“轻”之术:一种是自卑,一种是自高,一种是“只用匿名或由‘朋友’给敌人以批评”。

其中“自高”似是曹丕所界定的一种,即“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至于“自卑”和“只用匿名”则似是后来的发展。

看起来鲁迅是在批评文人痼疾,不过他也借此“轻”了一大帮子,如轻周作人是“老京派”,轻魏金枝的“无是非”,轻林语堂的把晚明小品“点破了句”,轻邵洵美“有富岳家,有阔太太,用陪嫁钱,作文学资本”,轻施蛰存为“洋场恶少”等等。

以此根据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家鲁迅先生的说法,文人相轻的原因主要有三,一为自卑,二为自高,三为批判,关于这种说法,我的理解可以解释为:
只所以自卑、自高和批判,当两个或多个文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那么当一个人的才华比自己高,那么就会使之产生一种自卑情绪,这种自卑情绪就会导致一种嫉妒心的滋生,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嫉妒心,所以文人的相轻便也产生。

首先,知识分子之所以能跻身知识密集行业,是与他们的人格特点分不开的。

在专业上,他们大多有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在工作中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创新。

正是这些人格特点,使他们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可与此同时,他们还有另一个特征,就是认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谁都坚信自己的才识是最出众的。

如果在一个单位里,几个这样的人聚在一起,谁都想展现自己的才华,不允许别人比自己强。

那么一方面,学习的氛围容易被带动;另一方面则会导致彼此之间谁都看不起谁,最后发展成相互怀疑,甚至展开暗地或公开的冲突。

具有这种人格特点的人,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自恋,自恋出英才,同时也毁英才,正是自恋造成了知识分子之间相互怀疑和竞争的关系。

打个比方吧,两只刺猬在冬天想要相互取暖,可是彼此一靠近,就会扎着对方。

于是只得远离,可是远离又冷;再靠近,又会被扎跑……如此循环往复,刺猬们逐渐找到了最佳的距离。

人也是这样,具有自恋情结的人,与同事在保持一定距离时,相处得还可以。

可是只要距离一拉近,就像刺猬一样,相互抵制,导致一系列的明争暗斗。

于是他们只能保持一个相对远的距离,但是暗地里还是会觉得“他这点不如我,那点也不如我”。

这种心理背后的原因就是自卑。

他们之所以看不起别人,怀疑别人的能力,其实是出于一种觉得只有自己最优秀,时刻担心被别人超过的心理。

这些人的童年,往往承载了家人太大的期望,让他们觉得只有做到最好,才能对得起亲人,获得亲人的爱。

长大后,他们继续把这种模式用于工作,形成了“唯我独尊”,互相看不起,互相不信任的关系。

其实,人际关系都是相互的,与其寄希望于他人赞赏的目光,不如先把眼光从自己身上移开,学着欣赏别人。

只有当自恋者从自己编造的光环中走出来,真正进入别人内心的时候,他们才会发现,那个自恋的怪圈,已经被打破了。

在中国文学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温子升、邢邵和魏收被称为北地三才,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但三人互相看不起,常常指责对方。

尤其是邢邵和魏收。

邢邵仰慕沈约而轻视任昉,魏收刚好反其道而行之。

于是邢邵公然说:“江南任昉,文体本疎。

魏收非直模拟,亦大偷窃。

”魏收大不受用,反唇相讥:“伊常于沈约集中作贼,何意道我偷任!”可见只是文风上的模仿或者辞句上的化用,是不能够说“偷”或“作贼”的。

但两人吵得不可开交,大伤和气,有失人品和尊严。

历朝历代,文人们不论贵贱,大凡都跳不出相轻的怪圈。

贵者如文豪班固,贱者如鲁迅笔下的文丐孔乙己,在穷愁潦倒性命难保之际,还不忘以自己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而小看别人。

古往今来,文界由于互相轻视而引发的纷争多如牛毛,有的甚至酿成悲剧——如宋代的司马光、王安石和苏东坡就互相倾轧了大半辈子,而秦代的李斯甚至囚禁并逼死了老同学韩非。

晚唐诗歌大家杜牧曾诋毁白居易元稹,李清照也曾攻击过苏轼等等。

在社会杂谈《文人相轻的由来》中对鲁迅先生的观点和文人相轻更是做了很充分恰当的解释和说明,文人相轻的坏风气何以
产生,古人就有人分析过:“自古文人相轻,一由相尚殊,一由相习久,一由相越远,一由相形切。

”(清代尚镕《持雅堂文集》)。

“相尚殊”系由审美趣味的不同而导致批评的偏颇,“相习久”是由长期共事彼此熟稔而形成的优越意识,“相越远”则是由观念和知识体系的不同造成的,“相形切”则是目光狭隘、一味苛求对方所致。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与缺乏对对方“了解之同情”的批评态度有关。

或不论全部,只观一隅;或悬格失当,评论失衡;或割断历史,未通流变等等。

就个人心理而言,有人认为是自负在作怪,有人则认为是自卑在作怪。

自负者,“自以为了不起”者也。

自负者往往自恃自傲,自高自大、自吹自擂、自卖自夸、自鸣得意、目中无人、目空一切,自以为文界之中,唯我独尊,“舍我其谁”!自负者所玩的种种把戏,其实质都是自欺欺人,招致的后果往往是别人更进一筹的回敬:看不起加厌恶——蔑视、鄙视!故文人相轻乃是一串越演越烈的怪圈,一旦陷进去就往往难以自拔。

而自卑者,乃“轻视自己,认为不如别人”者也。

说自负是文人相轻的原因容易理解,而说自卑是文人相轻的原因则有些令人费解。

此说所言,主要指两种情况:一是自卑者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必然会被别人轻视;二是自卑者常常会玩点“阿Q式精神胜利法”的小把戏,将别人当“儿子”小看一回,小看别人者必被别人小看,于是“相轻”也便因此而生
而我认为的,但凡这些事例,我觉得都没有跳出相嫉妒的一个范畴。

而关于文人相轻的影响,我认为的巨大而且也是深远的。

记得看了一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是好友所推荐,名字叫《回到三国》,讲的是现代人穿越到古代的事情,他所描述的是三国时期的历史史实,其中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知的故事,就是“赤壁之战”。

曹操压境,刘备欲与孙权结盟,派遣诸葛亮去劝说,诸葛亮舌战群儒,终于为刘备与孙权的结盟打下了基础。

而孙权手下的都督周瑜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他多次打击诸葛亮,还欲图置诸葛亮于死,但最终自食其果,被诸葛亮气的吐血而亡,死时,叹息三声,“既生瑜,何生亮”。

讲到这,我不免想起了我们现在非常流行的竞争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处处有竞争,各行各业都有竞争,但也因为有竞争才有了进步和发展,有了竞争我们的社会才更加的繁荣。

同样,文人的竞争也是如此的,正是因为文人内部之间存在着竞争,所以文艺领域才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百家争鸣的景象。

文人相轻,在竞争中找寻突破口,在竞争中求发展,寻求一种平衡的状态,文人相轻可以逐渐向“文人相亲”转化。

参考文献:三国.魏.曹丕电子《典论.论文》
中国心理教育网《文人相轻是“自卑”在作怪》
新浪博文《文人缘何相轻》
古今杂谈《“文人相轻”与“文人相亲”》社会杂谈《文人相轻的由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