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1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首先,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的世纪的社会需要。
其次,劳动中由于需要相互协作与交流,于是促使了语言的产生,这师德教育有了更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再次,劳动使人获得了物质生活资料,生活的改善,营养丰富,人的体质得到发展,也是人的思维器官大脑得到发展,这也是人类接受教育的条件。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相脱离。
(4)、学校教育形式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三、近代工业社会的教育
主要特征:(1)、工业社会教育的一般特征: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工业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2.教育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3.教育形式的多样化。4.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5.通用性、全面性的教育目标。
“认识发展理论”:当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著名的“认识发展理论”。他认为儿童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时期(0-2)2.前运算时期(2-7)3.具体运算时期(7-12)4.形式运算时期(12-15)最后一个阶段儿童思维达到成人思维水平的准备阶段。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主要表现在:1.顺序性和阶段性。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既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5.整体互补性。整体互补性反映个体的身心发展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整体。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遗传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1.遗传在人身心发展中的影响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逆性2.批判“遗传决定论”

高等教育学(复习1)

高等教育学(复习1)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 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 活动。
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
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
化发展起作用。
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政治制度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l)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决定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 (4)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二、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 说”
(一)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 揭示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是确立教育目的过程中最根 本的教育价值取向冲突,也是教育主体所面对的最基 本的价值选择。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对立,其 根源实质上是迄今为止的社会中仍存在的个人利益和 社会利益的矛盾,而在阶级社会中,所谓“社会”利 益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2、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
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系统的落实,它集 中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
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对自己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要求。
●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教育方针属于政治性概念,是 最高层次的教育政策法规;
教育目的属于教育方针的一部
2、高等教育通过发挥其政治功能为社会政治服务
(1)使受教育者政治化。 (2)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 (3)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一、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教育学复习题1

教育学复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它的作者是()A、夸美纽斯B、洛克C、凯洛夫D、赫尔巴特2、整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制度的主体是()A、国民教育制度B、社会教育制度C、学校教育制度D、高等教育制度3、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A、文化性功能B、生态性功能C、教育性功能D、政治性功能4、主张“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A、洛克B、斯宾塞C、卢梭D、培根5、谈话法的一种类型是()A、对话B、讲述C、报告D、讲解6、完成学校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是()A、课外活动B、教学C、社会调查D、公益活动7、决定人们受教育权的主要社会因素是()A、生产力B、科学技术C、政治制度D、文化传统8、教育制度随着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A、客观性B、强制性C、价值性D、历史性9、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教育家是()A、陶行知B、蔡元培C、王国维D、胡适10、美国现行学制属于()A、单轨学制B、双轨学制C、混合学制D、分支型学制来源:考试大-教育硕士考试11、将“教育”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的著作是()A、《孟子》B、《学记》C、《说文解字》D、《论语》12、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A、教育活动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B、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C、知识与品德之间的矛盾D、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矛盾13、新中国第一个学制颁布于()A、1949年B、1950年C、1951年D、1952年14、后来的教育是以以往的教育为基础,是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的。

这说明教育发展具有()A、地域性B、民族性C、阶级性D、继承性15、决定教育性质的社会因素是()A、生产力B、经济基础C、社会文化D、科学技术16、评判我国学校教育工作质量的首要标准是()A、教育目的B、社会要求C、升学率D、学生需求17、在教育目的问题上主张“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的教育家是()A、卢梭B、赫尔巴特C、杜威D、涂尔干18、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福禄贝尔B、卢梭C、涂尔干D、裴斯泰洛齐19、师范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是瑞士教育家()A、乌申斯基B、培根C、裴斯泰洛齐D、第斯多惠20、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洛夫创立的教学法是()A、暗示教学法B、范例教学法C、发现教学法D、探究教学法来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21、1922年学制22、德育23、教育目的24、教育影响25、陶冶法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选答其中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多选答者,按前4小题评分)26、教育的生产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27、历史上有哪些主要的教育起源说?28、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29、简述二战后西方学制改革的基本特征。

教育学原理复习题[1]

教育学原理复习题[1]

教育学原理复习题[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2.教育(狭义,即学校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个别教育个别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对个别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和技能以使之发生预期变化的社会活动。

4.自我教育是指人们自己选择学习目标,自觉对己施教,自主监控学习过程的一种教育(学习)形态。

5.实验教育学该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主要观点是:⑴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理论没有实际价值;⑵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主张用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依据6.实用主义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杜威●教育即生活。

●从做中学。

●儿童中心。

二、填空题1.我国历史上最早将“教”和“育”二字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在我国,关于教育历史分期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即以生产关系发展为标志的观点、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志的观点和以教育自身特征发展为标志的观点。

3.在中国,奴隶制社会初期的早期学校称为痒、序、学、校。

4.在欧洲,奴隶社会初期有过两种早期学校教育,即斯巴达早期学校教育早期学校教育和雅典早期学校教育早期学校教育。

5.在中国,封建时代的学校有官学、私学、书院等类型。

6.我国古代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其中“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7.在终身教育系统的生成过程中,可以看出两股发展浪潮:一是近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化浪潮;二是现当代教育系统的信息化浪潮。

8.近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化,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学校教育的层次类别多样化;二是学校教育制度化;三是学校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

教育学复习资料(修改版)

教育学复习资料(修改版)

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学和教育⏹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阶段【简】(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3)教育学的多元化阶段(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礼记》中的《学记》,大约出现在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比外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古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所著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还早300来年。

【判】⏹“道(引导)而弗牵(走,强通),强(鼓励)而弗抑(打击),开(启发)而弗达(结果)”,“不凌(超越)节(年龄)而施(教育)”“长(发扬)善救(弥补)失”,“禁(预防)于未发”,“教学相长”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的规律,成为千古朗诵的教育格言,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1632年,著名的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融合了当时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成果,使教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赫尔巴特试图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

⏹赫尔巴特被称为奠定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教室、书本⏹杜威现代教育三中心:学生、经验、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学说,这种教育学说为杜威所创立,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

⏹1939年,前苏联出版了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母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成认识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教育学习题复习材料1

教育学习题复习材料1

1“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围墙之内”2.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判断题) 错,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活动,狭义的教育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3.旧中国制定并全面实施的的学4德国的赫尔巴特被西方教育史称5.教育学是一门探索教育现象、教 6.现代教育主要有哪些特征? (1)教育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2)教育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4)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原 7,教育学为们独立的学科萌芽于理论。

8.从独立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为标志9.战国后期,《礼记》从正反两面总结了儒家教育理论和经验,稀罕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10.主张“有教无类”的古代教育11简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1. 人也是自然的,人一部分,人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

2.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

3.要进行的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12.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1.他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

2.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3.他的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于礼。

”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4.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5强调学习与思考结合。

6.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13.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1).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理论的代表,观点是1.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传授 2.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习间接知识为主。

3.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即权威地位。

(2)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表,1.强调目的与活动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2.强调教法与教材统一。

3.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14(填空题)15.信息技术没有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教育学复习

教育学复习

第一讲 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 教育学的概念教育的一般性定义(广义性定义):教育就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它与广义的教育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和制度化的特点。

教育学(简单化定义):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作为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2.教育的构成(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中介,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3.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条件。

主要原因: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具有永恒性的根本原因。

条件:劳动 语言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必要和最根本的条件;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

原因和条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分工(体脑分工);社会出现阶级和国家;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经验系统化、抽象化,形成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文字的产生;等等。

4.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的理解。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

……教育起源:神话、生物(最早)、心理、劳动(马克思主义)起源说。

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填空题……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射击、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简答、填空……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d.教育自由化。

……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潜能的发掘、力量的发挥、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宏观: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微观(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a.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b.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c.利于掌握学生思品发展规律,做好教育工作;d.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e.有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改。

教育学第一章复习题(附答案)

教育学第一章复习题(附答案)

教育学第一章复习题(附答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学习要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它是在对教育活动的认识、研究、探讨的过程中,特别是教育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许多的教育事实积累起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的产生发展大致经过萌芽、独立形态、发展三个阶段。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果,克服工作的盲目性。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基本方法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学习这一章,要着重掌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认识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要求,以提高学习教育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实践与应用一、填空1.教育起源于劳动。

2.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是由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大要素组成的。

3.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非独立性、平等性和普及性、原始性。

1.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2.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的特点。

3.教育学是一门研究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社会科学。

4.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多样化阶段和理论深化阶段。

5.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它对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教学经验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

在欧洲,最早的教育学专著要算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____年发表的《大教学论》,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初步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9.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些著作可以看成是教育学发展的新标志。

10.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也是学习教育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 1.学校产生于( B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教育学是一门( B )。

A.应用性学科 B.实践性很强的理论性学科 C.理论性学科D.技术性学科 3.我国教育家杨贤江的( A ),是我国第一部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自考教育学复习(第一、三章)

自考教育学复习(第一、三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对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的逻辑规则:(被下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2、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最主要的区别:(1)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

(专门的机构、专门的教职人员、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2)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4、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夫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将不按逻辑规则而仅仅通过语言陈述来进行定义的方式称为“定义性陈述”。

他列举了三种定义性陈述:规定性定义(创造的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概念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涵)。

5、教育学宏观: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6、教育的产生—几种较有影响的说法:(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主要观点:认为教育完全起源于生物的本能。

动物界的老猫教小猫抓老鼠也是教育。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主要观点:教育是“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

——我们认可的观点7、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

8、教育产生的原因: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年轻一带传授生产知识和技能,根据社会化生存的特点向儿童传授社会生活的规则和准则,便成为满足维持生命的需要和满足延续群体生命的必要手段。

9、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教育产生的根本条件;(2)语言的形成——另一个必要条件。

10、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性质:(1)教育的无阶级性;(2)教育的非独立性;(3)教育的原始性。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1]1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1]1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3.课程类型是如何划分的:⑴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⑵根据课程任务分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⑶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⑷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4.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⑴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⑵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⑶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5.课程目标:⑴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⑵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⑶课程目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⑷教学目标.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叫结果,标准.6.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7.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8.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9.义务教学计划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10.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11.课程实施的结构:⑴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⑵分析教学任务.⑶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⑷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⑸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⑹组织教学活动.⑺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1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13.课程评价的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14.课程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15.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⑴目标评价模式.⑵目的游离评价模式.⑶CIPP评价模式.16.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⑴将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资料;报告结果.17.课程评价的方法:观察法;调查与访谈;纸笔测试;表现评估.18.课程改革趋势:结构日趋合理化;内容日趋综合化;形式日趋多样化.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A.孔子B.孟子C.墨翟D.荀子( A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A.孔子B.孟子C.墨翟D.荀子( A )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A.孔子B.孟子C.墨翟D.荀子( A )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A.有教无类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b )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A.有教无类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A )16、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A.兼爱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B )1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C )1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A.有教无类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C )19、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A.有教无类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D )2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A.《学记》B.《论语》C.《礼记》D.《中庸》( A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1]1名词解释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1]1名词解释

小学教育学一、名词解释1.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2.学制: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纵向的学校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构成。

3.学校文化: 是指有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4.学校管理: 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5.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教学: 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7.课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的地组织安排的。

8.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9.美育: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没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位目标的教育。

10.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是指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

即心理学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有认知缺陷、情绪障碍、行为问题、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帮助,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11.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幼儿教育学》复习试题一

《幼儿教育学》复习试题一

《幼儿教育学》复习题(1)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

A、对幼儿开展智力教育B、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C、保护幼儿健康成长D、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2、关于我国学前教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基础教育B、启蒙教育C、属于义务教育D、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3、“上梁不正下梁歪”,这要求父母( )A、做好榜样B、尊重儿童C、规矩明确D、理智的爱4、在罗马贫民区创办第一所幼儿学校——“儿童之家”,创立以感官为基础的幼儿育教学体系的教育家是( )。

A、福禄贝尔B、蒙台梭利C、夸美纽斯D、洛克5、我国幼儿园大班一般为( )A、2—3岁B、3—4岁C、4—5岁D、5—6岁6、户外游戏“老猫睡觉醒不了”、“切西瓜”体现了教育活动的()特点。

A 、广泛性与启蒙性 B、趣味性与游戏性C、综合性和整合性D、随机性与潜在性7、雨后天空出现了彩虹,教师不失时机地组织幼儿观看,体现了教育活动的()特点。

A 、广泛性与启蒙性 B、趣味性与游戏性C、综合性和整合性D、随机性与潜在性8、建立合理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自立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属于()A、区域活动B、生活活动C、教育活动D、小组活动9、以下哪个不属于教育活动()A、集体教学B、节日庆祝C、角色游戏D、参观郊游10、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国幼儿园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采取的普遍形式是()A、小组活动B、个体活动C、集体活动11、一般来说,小班比较适合()A、小组活动B、个体活动C、集体活动12、中大班幼儿比较适合()A、接受式学习B、探究式学习C、体验式学习D、合作式学习13、目前幼儿园教育中越来越提倡的学习方式是()A、接受式学习B、探究式学习C、体验式学习D、合作式学习14、()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

A、艺术活动B、社会活动C、科学活动15、()是实施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A、创设幼儿园环境B、与家庭社区合作C、幼儿园一日活动16、()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基本条件。

小学教育学 综合复习1 适用于黄济主编《小学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 综合复习1 适用于黄济主编《小学教育学》

第二节 教师素质
• 教师的一般素质: • 文化素质、教育素质、职业道德素质 • (必须非常熟悉)
第三节 师生关系
• 一、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what): •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 • 二、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how): •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 • ——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
• 二、不同的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 育无目的论;
•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主观依据、客观依据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 (1)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 (2)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
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 (1)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
验教育学;3.文化教育学;4.批判教育学;5.马克思 主义教育学
• 第二节 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教育学的地位(基础、必修)、教育学的作用(三个方
面) • 第三节 怎样学习教育学 •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 三、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 四、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 地位、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 二、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 用、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 蒙作用
第二章 学校
• 第一节 学校概述 • 第二节 学校文化 • 第三节 学校管理 • 第四节 学校、家庭与社会
• 一、儿童发展的内涵(四个方面) • 二、儿童发展的特点(五个特点) • 三、教育与儿童的发展 • (一)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主从关系、目的与手段

小学教育学重点复习

小学教育学重点复习

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功能•(一)基本概念:•教育学P3;教育现象P3;教育规律P4;教育科学P5;教育改革P21行动研究法P301、论述教育活动的外在形式.•教育活动的外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概括地说,可从两个角度来认识. •⑴从纵向上看,有原始教育现象、古代教育现象、近代教育现象、现代教育现象和当代教育现象.•⑵从横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和自然形态的教育等形式。

2、论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特点•⑴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等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阶段•教育学逐渐从哲学、宗教、伦理等学科中分化出来,在学科与内容上走向独立,形成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⑶科学教育学的建立阶段。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教育上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得到了科学的解释和论证.3、学习教育原理的实践意义是什么?•⑴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⑵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⑶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⑷教育原理可为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学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具有深化和奠基的作用。

4、学习和研究教育原理的方法论是什么?•⑴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⑶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教育研究.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基本概念•生物起源论P35、心理起源论P37、劳动起源论P37、终身教育P64 •1、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⑴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⑵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劳动服务的.•⑶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的.•⑷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是极端简单的。

2、古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⑴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⑵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教育学复习题及答案[1]

教育学复习题及答案[1]

一、填空题1、___自愿性___、___广泛性___ 、灵活性、自主性是社会教育的特点。

2、快乐教育又称__畅快教育____,主要是一种教育观念、__教育思想____。

3、“实质教育”派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__知识____,而___能力___是可以自然得到发展的。

4、学生的年龄特征制约着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___深度___和广度。

5、各学科教学都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的___教学内容___与教学过程的__各个环节____之中。

6、在教学过程中__教师和学生____是最重要的人的因素、_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_____是顺利进行教学的客观依据和物质保证。

7、在教学中,学生以学习___间接(书本)知识___为主,___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___相结合,是教学的客观规律。

8、自学--指导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__教为主导,学为主体____”的教学观,独立性与依赖性统一的心理发展观和___学会学习___的学习观。

9、教育国际化即教育要面向世界。

也就是说现代教育从__教育目标____、教育制度、__教育内容____到教育管理都要面向世界。

10、终身教育是一种始于本世纪___20___年代,流行于___60___年代的一种国际教育思潮。

11、终身教育是一种始于本世纪___20___年代,流行于___60___年代的一种国际教育思潮。

12、活动课程的特点有___主体性___、广泛性、___实践性___和灵活性。

13、我国教育目的的核心精神是___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___,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__建设者和接班人____。

14、我国教育目的的核心精神是___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___,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__建设者和接班人____。

15、社会生活条件(环境)包括社会____物质生活条件_、精神生活条件_和社会自然条件。

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性影响作用。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3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3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3篇)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一)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不仅关注教育的理论层面,还关注教育的实践层面。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教育、教学、学习、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

1. 教育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包括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专指学校教育,即通过学校这一专门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 教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品德的过程。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

3. 学习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通过经验获得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学习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包括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4.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

5.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机构体系的总和,包括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等。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 古代教育古代教育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以伦理道德为主,重视人文教育。

教育对象具有等级性,主要面向统治阶级子弟。

教育方法以灌输为主,强调死记硬背。

2. 近代教育近代教育以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逐渐科学化,重视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

教育对象逐渐普及,开始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方法逐渐多样化,强调启发式教学。

3. 现代教育现代教育以20世纪以来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综合化,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对象全民化,强调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方法现代化,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教育的基本规律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教育学复习题精选(上) (1)

教育学复习题精选(上) (1)

绪论一、单选题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C )。

A.《论语》 B《师说》C.《学记》 D.《大教学论》2、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 C )。

A.《教育论》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D.《理想国》3、在教育发展过程中,( C )是主张“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A.布鲁纳B. 凯洛夫C.杜威D.陶行知4、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D )。

A.夸美纽斯B.洛克C.卢梭D.杜威5、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主张的人民教育家是( B )A. 蔡元培B. 陶行知C. 杨贤江D. 晏阳初6、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A )。

A.孔子B.孟子C.荀子D.朱熹7、“学而时习之”一语出自( A )。

A.《论语》B.《学记》C.《孟子》D.《道德经》8、《教育漫话》一书是( B )的著作。

A. 夸美纽斯B. 洛克C. 斯宾塞D. 裴斯泰洛齐9、《大教学论》一书是( C )的著作。

A. 斯宾塞B. 洛克C. 夸美纽斯D. 裴斯泰洛齐10、“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教育家( C )的信条。

A. 鲁迅B. 蔡元培C. 陶行知D. 杨贤江11、在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名著是( B )。

A. 《理想国》B.《论演说家的教育》C.《大教学论》D. 《教育论》12、“泛智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 A )。

A. 夸美纽斯B. 赫尔巴特C. 布鲁纳D. 洛克13、在近代,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B )。

A.《爱弥尔》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D.《教育论》14、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B )。

A. 培根B. 夸美纽斯C. 赫尔巴特D. 赞科夫15、作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的教育学者是( C )。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复习1.怎么理解狭义教育? P7教育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其显著特征是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专门性、组织性和制度性。

2.教育学的概念: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P12学校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制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即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促进受教育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3.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

4.现代教育的特征(1)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

(2)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3)教育民主理念的确立。

(6)教育的多元化。

(4)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5)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7)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并进。

(8)教育技术不断更新。

5.《学记》被认为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论著,约成文于战国后期。

6.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7.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他的《大教学论》奠定了近代教育学理论的基础,标志教育学的创立。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对教育学的贡献:(1)构建了教育学的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研究的内容(2)主张以“自然秩序”为教育的主导原则(3)提倡教育对象的普及化(4)构建了阶级分明、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则;(5)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6)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内容观(7)系统总结了确切性、便易性、彻底性、简明性、迅速性等教与学的原则(8)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初步设想8.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教育家。

(1806年)《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教育学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本人也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主要贡献:1)构建了比较严密的教育学逻辑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2)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教学方法论。

3)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提出了具有启示意义的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4)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8.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的争论 P32赫尔巴特传统教育派“传统教学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杜威现代教育派“现代教学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9.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一是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二是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P3710.何为教育学的本体功能?是指教育自身所具有的原生性、基源性、根本性和直接性的功能,它是相对于教育的派生性功能而言的。

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体功能。

它是由教育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时的着眼点所决定的。

(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1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能够起主导作用 p44原因:(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12.教育的客观制约性两个基本客观制约性: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结构(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政治对教育的制约性:(1)制约着领导权(2)制约教育权(3)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的人的制约性:(1)人的发展的顺序性 (2)人的发展的阶段性(3)人的发展的不平衡 (4)人的发展的互补性(5)人的发展的整体性13、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基本精神:(1)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坚持培养劳动者(3)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14、教育目的的概念:依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对人的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15、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1、表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2、逻辑:全面发展教育,德育为首。

16.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价值上的对立性(根本区别主要表现)(1)在发展目标上,应试教育追求的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为发展而教、为发展而学。

(2)在教育内容上,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

(3)在教育对象上,应试教育面向的是少数“尖子”学生;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

(4)在学习方式上,应试教育提倡的是重复、模仿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提倡的是自主学习、自我建构和探究式的学习。

(5)在个性培养上,应试教育压制个性和创造性;素质教育鼓励个性和创造性。

(6)在课程体系上,应试教育造成知识和学科的孤立与割裂;素质教育注重知识和学科的关联与整合。

(7)在能力培训上,应试教育导致读死书、死读书,素质教育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8)在素质结构上,应试教育提高的多半是人的记忆力、模仿力和解题技巧等表层素质;素质教育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注人的智慧、能力和创造性等深层素质的开发与激活。

17.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两个方面。

教师职业专业化主要是从社会学角度思考,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 教师专业发展则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

18.大题思考:教师专业素养(1)高尚的师德修养和博大的人文情怀(2)渊博的学科知识和宽厚的文化底蕴(3)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超的教育能力19.教师专业知识特征教师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较明显的双专业性,即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是指教师需掌握的所授学科的专门知识,是“教什么”方面的知识。

教育专业知识是指教师需掌握的认识和实施教育活动的专门知识,是“怎么教”方面的知识20.“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策略:反思性教学、写日志、写自传、写博客、制定专业发展自我规划等21.学生的属性1)学生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结合体2)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客体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22.师生关系的基本内容1)教学关系 2)伦理关系 3)情感关系23.新课程标准下的师生关系1)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不再是规定好的时间和知识点的单向传递关系,而是师生在互动中拓展知识理解的生成关系;2)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伦理关系不再是“操纵-依附”式的等级关系,而是“对话-协商”式的平等关系。

3)教师和学生在新课程标准下获得了更为宽松的心理环境和更充分的情感交流,更易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4.理解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整合课程这三种课程1)根据课程组织形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整合(综合)课程2)整合课程:是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在学校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种素及其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

优点:a.首先,整合课程超越了学科课程。

它克服了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打破原有学科间的界限,将过去条块分割的知识融为一体。

b.其次,整合可课程超越了学生中心课程。

他克服了学生中心课程主张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偏激立场,明确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与本文价值的整合。

3)五个层面的整合:相邻知识系列的整合;性质相近学科的整合;人文、自然和社会学科的整合;文化的整合;学生与文化的整合24.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革课程结构)三、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突出课程的时代感和生活感)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五、 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六、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25.何为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

26.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理念1)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2)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3)多样化的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27、怎样理解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1、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被赋予了课程开发者的角度,教师不仅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本身就是课程实施首要的基本条件性资源,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无论是各类校内外课程资源,还是各种文字性非文字性课程资源,都有依赖于教师进行全面的整合和优化,才能最终由潜在的课程资源转化成现实的课程资源,进而成为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学习化课程资源。

3、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带动着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能力,决定着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28、教学的基本作用1)授受基本知识; 2)形成基本技能;3) 发展基本能力; 4)促进个性健康发展29、现代教学观的趋向1) 从重视教师向更重视学生转变原因分析: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日渐被强调,传统的“教师中心说”受到越来越多和越来越深刻的批判。

2、人们看到,教师无需成为支配教学活动的绝对权威,学生虽然是教育的对象,但也能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自身发展的主人。

3、教师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生,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归根到底都是为学生和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

4、研究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研究儿童在教学情景中的学习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组织、安排教学,成了现代流行的教学理念。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更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更重视学法的转变4)从重视认知发展向更重视整体发展转变5 从重视结果向更重视过程转变30.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认识和学习任务或其他任务与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的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31.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3)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6)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7)理解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8)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32.怎么理解“讲授-提示”型教学方法讲授 ——提示型方法的运用主体是教师,是指由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借助语言向学生作较为系统的讲述、讲解、讲演等,并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启发诱导、点拨提示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组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