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_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方法,培养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有效利用图表,完成文章信息梳理,理清论证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切实掌握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梳理本文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难点:学以致用,有效应用相关论证方法进行写作。
完成德育熏陶,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以恰当的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方法:图文转换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具:电子白板实物展台✧教学过程:一.导入:如今,就读高一的我们,也称得上是苦学十余载了。
长期以来,大家应该积累了很多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谁能与我们一同分享一下呢?其实,对我们而言,最熟悉的或许应该是每次离家之时,家人殷切的叮咛叮嘱,比如?但是,以上所有的语句,都不曾系统地向我们解释,求学究竟为什么那么重要?我们该怎样求学呢?所以,今天,我们一同到《荀子》的《劝学》中去寻求解答。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学生齐读了解三.精读细品,解析文章。
(一)首段分析并了解其在全文中的地位。
(二)第二段1. 向学生说明“輮”字字形所存在的问题。
2.教师诵读,学生回顾文本内容。
3.订正学案表格中的主要问题,明确错误原因。
4.利用图表,引导学生完成本段内容分析。
(三)第三段1.学生齐读,回顾文本内容。
2.订正学案,难点讲评。
3.利用图表,引导学生分析梳理本段内容。
4.明确二、三段的论点及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复习比喻论证的有关内容。
5.学以致用。
(1)鉴赏训练:学生分析讨论,对文章中几处采用了比喻论证的句子进行赏析。
(2)写作训练:请以比喻论证的方式,围绕“学”的有关话题,展开简洁的论述。
(3)学生习作展评,教师相机进行写作方法指导。
(四)第四段1. 学生齐读,回顾文本内容。
2. 利用图表,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层概括。
3. 明确本段的分论点以及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复习对比论证的有关内容。
4. 写作练兵: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两则材料,当堂构思一个正反对比的议论文片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说课稿
《善待生命,学习论证》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善待生命学习论证》。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必修三的表达交流共四次,主要学习议论文写作,从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循序渐进的深入展开,符合认知的一般过程。
《善待生命学习论证》是第三次议论文写作训练,其侧重点就在于学习常见的论证方法。
论证对写作议论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议论文的严密逻辑,说理的成败就在论证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如何组织论据进行证明论点是一大难点。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本课以“生命”为话题,通过写作训练旨在让学生认识生命、认识自我,塑造热爱生命、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2.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掌握议论文写作中的常用论证方法及灵活使用;过程和方法:收集材料——合作探讨——学习写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领悟生命的美好,并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搜集关于生命的素材,探讨生命的价值,掌握四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完成作文。
难点:引导学生挖掘话题“善待生命”的内涵。
二、教法学法1.教法:以情境唤起法导入新课,用合作探究法展开话题,辅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讲授写作知识,落实课堂写作实践。
2.学法:以合作探究法为主线,辅以例证归纳、集体讨论法,突出生生互动。
搜集资料—评析资料—课堂讨论—归纳—运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观看视频《爱心小天使—善待生命》)导语: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
面对生命,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描不完的图画、发不完的议论、抒不完的情感。
有人说,生命是一则故事,我们都是故事的主人公,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演绎着各自的情感;有人说,生命是一幅画,时间是底色,奋斗是画笔,汗水是颜料;有人说,生命是一首诗,平平仄仄,或平淡,或深厚,或朴实,让人琢磨不透……生命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又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
5.2《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授课主题《咏怀古迹》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授课时间40分钟课前准备课件、书本一、教材分析《咏怀古迹》是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的课外古诗阅读课,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通过阅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但多数学生的知识是零散的,还未形成系统的诗歌鉴赏过程。
因此,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鉴赏《咏怀古迹》的基础上归纳出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手法和常见艺术手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准确把握昭君的形象。
2.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法、点拨法整体感知诗歌,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准确把握昭君的形象。
2.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会昭君的不幸,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及其身世家国之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准确把握昭君的形象。
2.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及其身世家国之感。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问答法、演示法、讲授法)(用PPT配乐:乐曲名《昭君出塞》陈俊华演唱版,播放一组昭君及其出塞的照片)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很多诗人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之绝唱。
王昭君除了“昭君出塞”被我们所熟知以外,她还有一个称号也是非常出名的——四大美人之一。
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教材分析一、教材课程安排高中语文课本包括 5 本必修和13 本选修。
高一上:必修1 必修2高一下:必修3 必修4高二上:必修5 选修高二下:选修高三:复习(选修是穿插在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学习其中两本)二、教材的特点和结构(一)题材教材以单元来对题材进行分类,必修课本每一册包括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题材来展开学习。
如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古代记叙散文、古代抒情散文,新闻和报告文学等;每个单元选取3到4篇相关文章进行该文体的学习。
选修课本是每本围绕一个主题来学习,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外国小说欣赏》等。
这些题材的内容会涉及到各个时代,各种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历史性的、戏剧性的、人文情怀的、现实性的等等。
(二)基础教学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基础部分与初中相比,词汇量增加了很多,对字形部分难度也相应的加大。
对每个文体的理解也要更高一个水平。
高中语文更多的是以教材为翘板,更多在课外阅读和训练中进行知识的延伸与积累。
(三)能力提升高中语文要求学生在三个方面的能力要有很大提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能在读懂课本内容的同时,理解古今中外大部分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文章,要有独自对文本内容进行赏析和鉴赏的能力,进而达到有高水平写作创新能力,具备基本的人文精神。
(四)考试注重的考擦方向1、基础部分字、词、句的书写与辨析能力2、阅读鉴赏与理解能力3、语言表达能力三、课本每个单元内容必修一:第一单元现代新诗(新诗的基本常识、写作手法、感情特点)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古代散文分析能力,文言知识积累)第三单元写人记事散文(写人散文和记事散文的特点,写作方法,自己会写)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题材了解、文章特点分析)必修二: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写景的方法、步骤、特点)第二单元先秦、南北朝诗歌(古代诗歌的特点,文学常识积累)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游记的特点,古文知识积累)第四单元演讲辞(演讲稿的书写方法,格式)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外小说阅读(中外小说对比,写作手法、人物形象分析)第二单元唐代诗歌(背诵、唐诗特点,诗歌鉴赏)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散文(议论文的特点,基本知识,写作特点,会写议论文)第四单元科普文章(说明文的说明语言和方法,科普类文章的写作手法)必修四:第一单元戏剧作品阅读(戏曲常识积累,戏曲特点分析)第二单元宋词(背诵,了解宋词的代表人物,写作手法)第三单元杂文、随笔(随笔类作文的特点)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文学常识积累、人物传纪的写作方法,会写这类文章)必修五:第一单元小说第二单元古代抒情散文第三单元文艺评论、随笔第四单元自然科学论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外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小说欣赏》、《文章写作与修改》、《影视名作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演讲与辩论》、《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国民俗文化》。
高中语文_师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师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标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教学中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
通过诵读名篇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和节奏,让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面对的是一篇完整的作品,是一个充满艺术魅力的生命体,因此在赏析时要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同时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因此,从文本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从而提高对古文的感悟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师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文章均为古代议论性散文,学习时要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
《师说》前面的三篇分别是《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在学习了这三篇论述性文章后,学生对论述文的论证方法、结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可借助第四篇《师说》对古代的议论文文体特色进行深入地探究学习。
《师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找到该篇成为文言经典的理由。
从文章内容来说,作者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具有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在这一点,在当代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从形式上,作者很巧妙的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让对比的气息充满全文,在对比中表明作者的态度。
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对高中的学生来说,在积累文言知识的基础上,要学会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意,才能赏析文章的文学价值。
第一课时已经带领学生对课文的基础进行了学习,学生基本消除了本课文言字词阅读的障碍。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 课程教学设计
《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白居易一、教材分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 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 腻,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 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
《琵琶行》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琵琶女的人生遭遇这些都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本课语言通俗易懂(稍微有点难度的可结合文下注释)。
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学导学案的方法,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为理解诗人的感情做准备。
音乐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创设意境,导入课文,通过问题的回顾思考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核心素养:语言:1.整体感知,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思想感情2.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审美:1.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2.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四、教学重点:音乐描写技巧,体会主旨句的内涵五、教学难点: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高山流水》的琵琶乐曲,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在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在浔阳江畔相遇,琵琶女用琵琶演奏出人生的起伏和世间的冷暖,因为音乐,他们演奏出一曲千古传诵的知音曲,今天我们一起踏着诗人白居易的诗行,去聆听感受悦耳动听的音乐。
二、关于行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回顾思考(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材分析在前两册的基础上,本册教科书继续贯彻“守正出新”的编写原则,构建立体化的语文学习系统,设立“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探究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
与前两册相比,本册教科书有如下特点:一是强调审美教育。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通过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高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第一单元精选了四篇小说,分别是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审美情趣。
唐诗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第二单元所选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诗歌,则又是有唐一代近五万首诗歌中的代表作品,千百年来为人们涵咏玩味,有如千年佳酿,至今令人沉醉。
第三单元虽侧重引发学生的思考领悟,但古代论辩散文有着严谨的论证、精彩的比喻、雄峻的气势、腾纵的语势,千百年来传诵不衰,至今吟咏,仍能让我们回肠荡气。
第四单元侧重科普作品。
这类作品以严谨见长,但文中并不排斥审美的追求,《宇宙的边疆》所描绘的浩渺璀璨的宇宙,《凤蝶外传》中凤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作者的奇思妙想,在带给我们无尽遐想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科学世界的美丽多姿。
二是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
“梳理探究”板块的三个主要由学生自己探究的项目自不必说;“阅读与鉴赏”部分也特别强调从“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主要体现在“研讨与练习”中。
比如《祝福》的第四题,要求学生拿电影剧本和原著作一些对比,这就是换一个角度,引导学生探究祥林嫂的命运。
《寡人之于国也》的第三题,引导学生以现代观念审视古人的思想感情,吸收其中的精华,并辩证分析当代可持续性发展观念和孟子观念的不同。
此类题目的设计,体现了编者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沟通课内外,进行拓展探究的思想。
《祝福》(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
体会鲁迅小说的巧妙构思。
(五)探讨人物命运
问题引导(多媒体展示):
(1)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都发生在什么时间?
(2)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提示:从祥林嫂的死因来探寻她的悲剧命运。)
(3)教师归纳总结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
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象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祝福》(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
梅小芳
单位
市西乡二中
课型
听说阅读课
课时
3课时
教学对象
高二年级学生
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
一、教材分析
《祝福》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用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鲁迅先生一篇经典的小说了,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都为所有编写者亲睐。其中小说塑造的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更是散发着无尽的魅力。鲁迅在作品中发扬了批评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对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村社会现实,多侧面地作了真实的艺术再现,深层次地剖析了社会痼疾,充分地暴露了农村封建势力的罪恶,精锐地揭示了社会本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同时还要通过理解作品对人物的塑造,掌握多种塑造人物的方法,欣赏人物语言,品位语言的涵,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
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
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整体感知,理清情节,考察学生概括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高中语文劝学课文原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高中语文劝学课文原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高中语文劝学课文原文《劝学》篇开了我国教育史上个人著述的先河,体现了荀子的学习心理学思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一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①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已:废止、停止。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下面必须说明学习为什么不能停止,学习应该怎样进行。
对于《劝学》,我们如果能准确回答这两个问题,那便可以说,这篇课文我们读懂了。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二青①,取之于蓝,而青②于蓝③。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①青:名词,指靛青,一种染料。
②青:形容词,指颜色深。
③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做染料。
)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③轮,其曲中规④。
虽⑤有⑥槁暴⑦,不复挺⑧者,輮使之然也。
(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加热然后用力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弯曲的程度合乎圆规画出的圆。
即使又晒干,也不会再挺直的原因,是人工弯曲使它这样的。
①中绳:指木料合乎拉直的墨线。
木工根据拉直的墨线来把木料加工取直。
中,zhònɡ,合符。
②輮:róu,车轮的外框。
此处通“煣”,用火烧烤竹木使弯曲。
③以为:以之为,把它做成。
④规:圆规。
这里指用圆规划出的圆。
⑤虽:即使。
⑥有:通“又”。
⑦槁暴:晒干。
槁,ɡǎo,枯。
暴,pù,通“曝”,晒。
⑧挺:直。
)故木受绳则直,金①就砺②则利,君子博学③而日参省乎己④,则知⑤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弯曲的木材经墨线量过被匠人用斧锯加工后就变得笔直了,钝锈的金属刀具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不犯过错了。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一、教材分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
该单元是必修一、必修二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四的诗歌鉴赏打下基础。
从诗词本身的文学价值来看,《秋兴八首( 其一)》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的代表作品,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本课选学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思乡之事。
从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来看,本册的第二单元主要是指导学生鉴赏唐代诗歌。
杜甫最高的成就是律诗,本单元精选的杜甫律诗就3首,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将居无定所思念家乡之感和身世凄凉之情表达到极致。
二、学情分析1.高二的学生,他们通过对以前教材选录诗歌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但这是较为浅显的层面。
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对诗歌的学习,应该在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关键词句、表达技巧等方面,从中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学生理解诗歌中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法。
同时学会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去鉴赏诗歌。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漂泊、思乡的情绪。
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杜甫诗歌,引文互证的方式:如《望岳》《春望》等。
因此可作纵向比较,看看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诗歌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三、教学方法1.教法教师的教主要采取如下方法,即创设情境法、诵读教学法、讲析法和点拨法、分析讨论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2.学法就学而言,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多读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分小组探究预留问题。
四、教学环节设计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具体设计以下几个环节,即复习激趣导入、直觉感知、感受深化、拓展学习、课堂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梳理
《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同样写于大历元年(766
年)秋天,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
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第三首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
不遇的情怀。
昭君Βιβλιοθήκη 杜甫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第一单元梳理
小说阅读考什么?
情节题:①梳理概括情节②分析情节作用③
情节设置技巧
人物题:①概括人物形象②刻画形象手法③
人物形象作用
环境题:①概括环境特点②分析环境描写手
法③分析环境描写作用
语言题(炼字、炼句):①词句含义②艺
术手法③表达效果
主旨题:①分析主旨②分析标题
具体内容参见《赢在微点》P208-P226
崔诗“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刘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借景抒情、比喻
对比、反问
我国自古就有“君子登高必赋” 的传统,人登上高处,视野与心胸俱 为之开阔,往往神思激荡,即景抒怀。
登高诗的主要类型:
思亲怀乡
伤时悲己
抒怀励志
登高诗
一、登高望远,思亲怀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阅读鲁迅《祝福》,回答下列问题。
环境题 1.分别分析文章首尾两处环境描写的作 用。
开篇环境描写: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
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 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 有息,空气里 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段1)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 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 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段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1:第6课 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并序【教材分析】《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学情分析】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
高一的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
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
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重点思考的问题。
【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法】引导法、讨论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
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1、解题《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琵琶行》教学设计【文本分析】《琵琶行》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其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值得我们品味,学习。
其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给我们创造了优美的音乐意境。
因此《琵琶行》第一课时的解读主要集中在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情境并提示学生诗歌的创作,做到知人论世上。
第二课时主要通过《琵琶行》中最经典的音乐描写来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吟咏和分析中,体会音乐中“琵琶女”和”江州司马”情感的共通之处,体会经典经久不衰常读常新的魅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扫清字词障碍,反复朗诵诗歌,品味诗歌语言;2、知人论世,涵泳诵读,让学生了解白居易生平和叙事诗、行这个诗体的基础知识。
3、感悟诗歌对琵琶声声的描摹与传写,走进美妙的音乐世界。
(教学重点)过程与方法1、合作探究,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2、理解感悟,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感受,走进白居易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体会主旨句“同是天涯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同情琵琶女的悲惨遭遇,体会诗人仕途悲慨,以及两者之间的惺惺相惜。
(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朗读法、多媒体展示法、讲授法、点拨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层次设计】课时安排:2 课时本教学设计为第2 课时,第2 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 感悟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与传写,走进美妙的音乐世界。
2. 理解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感受,走进白居易的情感世界。
3.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春节期间一档非常受欢迎电视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将白居易《琵琶行》唱了出来,其实,“和诗以歌”的诗乐传统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
诗言志,歌咏言。
中国古代的著名诗篇《诗经》《离骚》就是吟唱出来的。
而今天我们将流行音乐现代音乐与古典诗词结合起来,让我们的古典诗词流行了起来,大家学习起来是不是也更加有兴趣了呢?但其实,我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就知道了《琵琶行》本身就是写音乐的。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第4课《蜀道难》【讲】
【讲】人教必修3第4课《蜀道难》教学资料【教学内容分析】《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
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
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
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
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
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
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
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
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
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
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
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
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
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
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想】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
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
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2020学年高中语文 9 劝学教材分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9 劝学教材分析本课处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语文必修3的第三单元,是本册“阅读与鉴赏”部分的第三个单元。
•本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
这些经典散文名篇,凭借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形象生动且深切有力的论辩,或议论治国得失,或总结军事经验,或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
这些作品,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还让我们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如何形象说理,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阅读这类作品,就要拿出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尽管本单元三篇文章都是议论性散文,但因作者不同,论辩的问题不同,议论过程中采用的论辩艺术和论证技巧也不一样。
《寡人之于国》是对话体论辩文,说理形象、论辩有力,需要学生分析孟子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运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的技巧;《劝学》的逻辑性强,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作者怎样运用比喻和对比进行议论说理是需要学生去分析的。
《过秦论》贾谊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主张,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需要学生重点分析贾谊在观点统率下是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通过对比突出中心论点的技巧。
《师说》更侧重对比论证,需要学生对此重点分析。
所以,教学中必须要在总目标的统领之下结合课文自身的特点,各有侧重。
•作为古代议论性散文,学生学什么?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学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二是学其围绕中心论点论辩的各种论证方法。
教学要充分利用好优秀篇目,力争在课堂内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本文正好可以通过学习作者怎样运用比喻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议论说理来提高学生议论的能力。
所以本节课在教材的处理上就仅仅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在拓展部分,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比喻和对比论证来论证观点见解的方法。
3.教学目标及制定目标的依据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识: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论述内容②、技能: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2024年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1)凤姐为什么一会儿笑一会儿哭?源自(2)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惟恐”“被人耻笑”的心理是“好面子”的表现吗?
(3)我们应该怎么看宝玉的“摔玉”行为?
八、作业设计:写人,突出其形象特点。
任选一个人(①我的老师②我的同学③我的亲人)来写;根据其性格特征安排适当的场合让其登场亮相,通过外貌、动作描写显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3、华贵的陈设。就“荣禧堂”而言,先以特写镜头详细介绍了堂屋中的匾额,无论是匾的质地花纹,匾上大字的规格,还是匾上的题字与印玺,都显示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室内陈设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楠木交椅、玻璃盒等,都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就是耳房内的陈设和器物也颇为华贵:靠背、引枕、条褥,都饰以龙蟒;小几、香盒、酒槲、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
为强化语言的影响作用,我在上课前并没有组织学生观看《红楼梦》的电视剧,也没有向学生展示与《红楼梦》有关的图片资料,而是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和感染力,通过阅读分享、情境还原等方法,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走入文字,与文字亲密接触,领略文字的博大精深:感受形象,感受大师的高超技艺,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为节约筛选信息的时间,我事先安排了两项预习任务:1、勾画课文中描写贾府环境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2、勾画描写贾府主要人物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项预习安排为学生进入文本,进入黛玉的角色节约了不少的时间。
九、反思
《红楼梦》节选的《林黛玉进贾府》一共有9页,怎样在短短的40分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古代小说的兴趣,读出趣味读出个性?要把《红楼梦》讲好,有关文学常识不得不讲,作者介绍,社会背景等等也要为学生理清楚。但一开始整理这些内容,学生或许会厌烦,所以我把这些内容安排到最后一个课时再讲。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课文解读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课文解读《过秦论》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的第二册,是古代政论文的典范之作,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课文解读一秦孝公①据崤函②之固,拥雍州③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④,有席卷天下⑤,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⑥之心。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那样的天子权势,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四周荒远之地的雄心。
①秦孝公:生于公元前381年,死于前338年,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名渠梁。
穆公十五世孙。
他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富国强兵。
②崤函:xiáohán,崤山和函谷关。
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
函谷关,在河南省灵宝县。
③雍州:包括今陕西省中部和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青海省的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
雍,yōnɡ。
④周室:这里指代天子之位的权势,并非实指周王室。
战国初期,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三万多人口。
⑤席卷天下:与下文“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同义铺排。
⑥八荒:原指八方荒远的偏僻地方,此指代“天下”。
)[这一句写秦国的地理优势及其统一天下的雄心。
作者为什么从孝公起笔呢?因为在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等。
直至孝公之初,秦与各诸侯相比,也并无优势。
但是,秦凭借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却有着并吞天下的巨大野心。
“君臣固守”写秦偏居一隅,严阵以待,谨防诸侯来犯。
一个“窥”字,透出秦对天子之位虎视眈眈,暗中伺机而动,随时准备猛然窜出、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
]当是时也,商君①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②而斗诸侯③。
(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崤山以东诸侯各国自相争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劝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文言议论性散文。
该文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
在人教版教材中,主要选取《劝学》中的四个段落来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并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
《劝学》作为一篇古代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一自然段),运用设喻的方法,论证了三个分论点(第二、三、四自然段):(1)学习的意义,即为什么学习;(2)学习的作用,即学习的重要性;(3)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即如何学习。
《劝学》作为一篇古代散文,共291个字。
该文蕴含深邃的哲理,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全文句式整齐,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句法严密,善用比喻。
文章整散结合,节奏和谐,容易记诵。
二、编者意图该文选自人教版必修3的第三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
该单元收录《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等四篇课文。
单元提示指出: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并琢磨文章理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
通过学习《劝学》一文,了解荀子的议论性散文的特色及其蕴藏的思想,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三、练习分析《劝学》的“研讨与练习”部分,设计了四道练习题。
通过对练习题的分析,教师既可将其作为教学前的参考,又能在教学后检测学生在学习后所达到的学习效果,从而确立基本的教学目标:1.明确本文的论点及论证过程,并能背诵全文。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之间的联系。
3.掌握文中的通假字、生僻字。
4.对荀子观点的补充与发展。
四、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但只停留在简单的文言学习层面。
进入高中阶段,对学生文言句式的掌握及用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在学习《劝学》时,学生在必修1和必修2中,已经学习过相关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并理解个别重点词句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