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

合集下载

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读音wǔ zàng liù fǔ解释统指人体内的各种器官。

也用以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男性专属名词。

现在医学最新研究表明,只有男性是五脏六腑,而女性则有六脏六腑。

女性的第六个脏即为子宫。

五脏六腑是中国人用了几千年的一个名词,就是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统称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内心示例杨朔《海市》:“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都洗得干干净净。

“[编辑本段]【中医学论】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五脏六腑,是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器血量的功能。

脾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运输全身的功能。

肺“管呼吸,主气”,肾有“藏精”、“生髓”、“主骨”的功能。

小肠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后分别清浊。

胆分泌胆汁,有助于消化食物。

胃受纳食物,再经脾将营养输出,以供养全身。

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之物,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膀胱主要是贮藏和排泄尿液。

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

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属腑。

五脏六腑-历史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近义词骨子里面、五藏六府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功能阐述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功能阐述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功能阐述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对于五脏六腑的功能有着详细的阐述,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功能进行介绍。

一、五脏功能阐述1. 心脏:黄帝内经认为心主血脉,主宰人体的血液循环。

心脏的功能是将气血推动到全身,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心脏还与神志相关,控制人的思维、情绪和意识活动。

2. 肺脏:肺主气,主宰呼吸。

肺脏的功能是吸入新鲜空气,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排出体内的废气二氧化碳。

肺脏还与皮肤相关,通过排汗调节体温。

3. 肝脏:肝主疏泄,主宰气机的调节。

肝脏的功能是疏泄气机,保持气血的顺畅运行。

肝脏还与情绪相关,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保持心情舒畅。

4. 脾脏:脾主运化,主宰消化吸收。

脾脏的功能是将食物消化成营养物质,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脾脏还与肌肉相关,提供运动所需的能量。

5. 肾脏:肾主藏精,主宰生殖和生长发育。

肾脏的功能是储存精气,控制生殖功能和性发育。

肾脏还与骨髓相关,调节骨髓的生成和血液的生成。

二、六腑功能阐述1. 胆囊:胆囊主疏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是消化脂肪的重要物质,胆囊的正常功能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2. 胃:胃主受纳,主要功能是接受和储存食物。

胃腑的功能是将食物分解成小颗粒,与胃液混合,形成食糜,为后续的消化吸收做准备。

3. 大肠:大肠主传导,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粪便。

大肠腑的功能是将消化道中的残渣物质排出体外,维持排泄功能的正常运行。

4. 小肠:小肠主吸收,主要功能是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小肠腑的功能是将食糜分解成更小的颗粒,与肠液混合,使营养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

5. 膀胱:膀胱主藏尿,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尿液。

膀胱的功能是将肾脏产生的尿液暂时储存起来,当膀胱充盈时,通过排尿将尿液排出体外。

6. 三焦:三焦主温煦,主要功能是调节水液代谢。

三焦腑的功能是将水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体内水液平衡。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中医通常用“脏腑”来总称人体的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心外面有心包经)六腑指: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

脏腑共同配合,五脏为主帅,六腑为辅佐,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

由此出现了物种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一、肝与胆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主藏血”,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说。

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神情怡然。

1)“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火上炎,可是双目肝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则筋发硬,活动迟钝不灵,指甲糟脏,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3)“怒则伤肝”肝气调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而又能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则易生怒火,目光凶狠,脸趁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令人厌恶而避之。

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的润滑液——阴津,肝阴足,身体轻松自如,内心自信不愠不和。

肝的不适之证分阳亢和阴虚,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形象美,调肝要区别阳亢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分别如下:1.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阴者性情焦躁但疲惫不堪。

2.肝阳亢眼红,干涩和眼角膜有斑,或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者眼窝内凹,或干涩视物模糊,或迎风流泪,或眼花,或色盲,或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神经炎。

3.肝阳亢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阴虚右肋常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阴虚者两腿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焦躁,处事不周;阴虚者办事心余而力不足。

二、心与小肠中医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

例如:内心想,不是指心脏在想而是讲大脑在考虑。

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它脏腑的功能起领导作用,气足血旺的人精神愉悦,神采奕奕。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极其丰富和独特。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五脏六腑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五脏六腑理论是指人体内部的五脏和六腑,它们在中医理论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功能和相应的平衡调节方法。

一、五脏的功能与平衡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这五个重要脏器。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每个脏器都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1. 心:心主神明,掌管人的思维、情绪和意识活动。

它的平衡与人的情绪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愉快的情绪可以调节心脏功能,而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可能导致心脏功能紊乱。

2. 肝:肝主疏泄,掌管人体的气机运行。

肝的平衡与人体血液循环、情绪稳定有关。

当肝气不畅,容易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

情绪不稳定也会影响肝的平衡。

3. 脾:脾主运化,参与消化吸收和水液平衡。

中医认为,脾的平衡与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和运用有关,它的虚弱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

饮食习惯、情绪波动等因素都可以影响脾的平衡。

4. 肺:肺主呼吸,掌管人体的气息和卫气的运行。

肺的平衡与人体的呼吸功效、皮肤的健康等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肺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的脏器,如湿邪、热邪等,都可能导致肺功能失调。

5. 肾:肾主藏精,与人的生殖、生长和激素分泌有关。

肾的平衡与人体的生殖能力、骨骼健康等息息相关。

中医认为,肾虚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骨质疏松等问题。

五脏的平衡是中医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中医通常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来保持五脏的平衡,并预防、治疗相关的疾病。

二、六腑的功能与平衡六腑是指胆、膀胱、胃、小肠、大肠、三焦这六个腑器。

它们在中医理论中与消化、排泄等功能有关,同时也与五脏密切配合,维护人体的平衡状态。

1. 胆:胆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消化脂肪和排泄胆汁。

胆的平衡与消化能力和情绪稳定有关。

中医认为,胆虚易导致消化不良和情绪烦躁等问题。

2. 膀胱:膀胱主要负责排泄尿液。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记忆口诀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记忆口诀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记忆口诀五脏六腑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包括脏,腑,经,络,血管,神经等结构和功能在内,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可以通过口诀的形式表达,从而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些重要的生理概念。

五脏六腑的口诀如下:一、心脏:气血循环,心脏负责;心神交替,受外物扰乱。

二、肺脏:气息长宽,肺脏负责;肺阴与肺燥,肺外邪气侵入。

三、肝脏:色眦暗青,肝脏负责;阳明调和,推心衡血定脉络。

四、脾脏:水土兼顾,脾脏负责;营卫生积,把阴阳调和定性温。

五、胆脏:水汗经血,胆脏负责;胆汁郁聚,把黄精渗营于腑。

六、肾脏:气血基础,肾脏负责;元气由内,调休营阴阳汇血液。

七、膀胱:排尿活性,膀胱负责;尿阴尿阳,把毒滓排出毒浊。

五脏六腑口诀中,每一脏腑都有自己对应的功能,它们像一个完整的系统,协调起来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心脏是主要负责气血循环和心神交替的重要器官,它不仅负责循环,还负责把精神力量输入到整个身体,使身体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

肺脏负责吸收新鲜的空气,分离出氧气,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

肝脏主要负责调节人体的内分泌,保护身体摄取和代谢单位,并保持血液的血液平衡和气血和津液的平衡。

脾脏负责调节水土,促进人体的消化液流动,并维持人体机体的营养平衡。

胆脏可以调节血液,分泌胆汁,吸收营养物质,对消化系统的协调发挥着重要作用。

肾脏负责过滤血液,调节水盐平衡,促进新陈代谢,主要负责保护元气。

最后,膀胱负责排尿功能,保持毒素的排泄,保持膀胱和尿道的活性。

以上就是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口诀的介绍,它是一个复杂且密不可分的系统,要保持机体健康,就需要正确开展调养,才能达到阴阳调和,控制体温,保持机体健康的目的。

五脏六腑的调养,首先要督促自身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的熬夜和缺乏睡眠,其次就是要加强锻炼,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的整体活力,促进新陈代谢,对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外,要适当的放大自己的心理活动,增加适当的劳动,如阅读绘画等。

五脏六腑相表里

五脏六腑相表里

五脏六腑相表里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三焦功能实际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综合。

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脏为阴,腑为阳,脏为里,腑为表,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配合,有四个方面的联系:1、经脉络属2、结构相连3、气化相通4、病理相关。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主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1.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

而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思维意识活动有关,如经常说“用心想一想”,就是讲的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心主汗,开窍于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排除其糟帕。

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

心与小肠互属表里,心属里,小肠属表,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帮助小肠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

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2. 肝与胆相表里肝具有调节某些精神情志活动、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协助脾胃消化食物。

肝开窍于目,肝脏有病常会引起各种眼病。

胆附于肝,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分泌夹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疏泄之性。

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3.脾与胃相表里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脏腑(或五脏六腑)是中医对内脏的总称。

根据《素问‧五脏别论篇》,“脏”指的是人体内的五脏,即:肝、心脏、脾、肺、肾,主要功能为化生和贮藏精气;以及六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为受盛和传化水谷。

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

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中医学论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五脏六腑图示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折叠编辑本段五脏介绍折叠五脏之心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上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心脏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关于五脏六腑的成语

关于五脏六腑的成语

1.五脏六腑:指代人体的全部内脏器官,包括心脏、肝脏、脾脏、
肺脏(五脏)和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六腑)。

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复杂性。

2.五脏俱全:形容人的心、肝、脾、肺、肾等内脏器官都很健康。

3.雕肝琢肾:形容苦心钻研。

4.肺腑之言:指发自内心的话,真诚的劝告或忠告。

5.肝胆相照:形容朋友之间真诚相待,坦诚无间。

6.腑脏五内:指内心深处的情感或思想。

四体不勤,
7.耳提面命:形容长辈对晚辈教导亲切耐心,殷切期望。

8.心肝宝贝:形容非常珍贵的人或物,也可用作爱称。

9.脾胃不和:指脾胃功能失常,不能运化水谷,导致消化不良、食
欲不振等。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壬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1. 心与小肠: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

而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思维意识活动有关,如我们经常说“用心想一想”,就是讲的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心主汗,开窍于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排除其糟帕。

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

心与小肠互属表里,心属里,小肠属表,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帮助小肠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

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2. 肝与胆:肝具有调节某些精神情志活动、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协助脾胃消化食物。

肝开窍于目,肝脏有病常会引起各种眼病。

胆附于肝,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分泌夹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疏泄之性。

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3.脾与胃: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此外脾还有调节水蔽、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

胃主要是消化食物。

脾与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脏腑,二者经脉互相联系,构成表里关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

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于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到全身。

4.肺与大肠:肺上连气管喉咙,开窍于鼻。

肺是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主一身之气,肺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

中医解读五脏六腑

中医解读五脏六腑

中医解读五脏六腑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六腑密不可分。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这些器官在中医理论中,不仅是生理功能的实体,更代表着人体的精气神及各种生理病理变化。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索一下中医对五脏六腑的解读。

心脏是人体重要的脏腑之一,中医认为它主管人的情绪活动,与思维、记忆、睡眠等功能密切相关。

心脏的阳气充盛时,人会感到兴奋、精力充沛;而阴气过盛则会导致心悸、失眠等症状。

此外,中医还将心脏与舌、面色等进行了关联,通过观察这些外在症状,可以对心脏的健康状况做出初步判断。

肝脏在中医中被赋予了调整情绪、解毒的功能,被视为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肝主疏泄,与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肝脏的失调往往导致脾气急躁、易怒、容易产生情绪波动等症状。

此外,中医认为肝主藏血,肝血不足会导致面色苍白、月经紊乱等问题。

脾脏是人体的消化吸收中心,被称为“后天之本”。

它主持水谷的运化,如果脾功能不好,就会导致食欲不振、肥胖、腹泻等问题。

中医还将肌肉和四肢也与脾脏联系在一起,认为脾虚会导致肌肉无力、四肢倦怠。

肺脏是呼吸系统的核心,中医将其与情绪、痰湿有关联。

肺主气,健康的肺脏可以保证人体呼吸顺畅,但如果肺气不畅,就会出现咳嗽、气短等症状。

此外,中医也将皮肤、毛发与肺脏联系在一起,肺的失调会导致皮肤干燥、毛发无光泽。

肾脏在中医中被视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的生殖、生长和发育的关键脏器。

肾主藏精,如果肾虚则会导致性功能低下、遗精、尿频等问题。

中医还将骨髓和耳朵与肾脏联系在一起,肾的失衡会导致骨质疏松、耳鸣等症状。

六腑中的胆囊是中医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器官,被称为“胆主刚毅”。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帮助消化和排泄。

胆虚会导致消化不良、胆结石等问题。

中医还认为胆囊与眼睛有关,胆火旺盛时会出现目赤、目痛等症状。

胃是中医理论中消化系统的中心,被视为“五脏之海”。

胃主受纳和腐熟食物,如果胃功能不好,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胃胀、恶心等症状。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

脏者,藏也。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故为五脏。

“腑”是指空心的器官,有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受五脏浊气,名传化之府,故为六腑。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2、心藏神心的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

心脏阳热之气,不仅维持了心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又有温养作用。

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窍为舌。

心在志为喜。

心在液为汗。

心与夏气相通应。

心外应胸膺。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五脏之肺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质疏松。

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

与大肠、皮、毛、鼻等构成肺系统。

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脏。

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

在五脏六腑中,位居最高,为五脏之长。

肺与四时之秋相应。

肺的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1.肺主气:①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

②肺主呼吸之气。

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2.肺主行水: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的疏通和调节作用。

由于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所以说“肺为水之上源”(《血证论‘肿胀》)。

3.肺朝百脉:全身血脉均汇总流经于肺,经过肺的呼吸进行呼吸交换,因此说肺朝百脉。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是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器血量的功能。

脾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运输全身的功能。

肺“管呼吸,主气”,肾有“藏精”、“生髓”、“主骨”的功能。

小肠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后分别清浊。

胆分泌胆汁,有助于消化食物。

胃受纳食物,再经脾将营养输出,以供养全身。

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之物,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膀胱主要是贮藏和排泄尿液。

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我们到医院看中医时,经常听医生说到“肾虚”、“脾虚”等,有的人就担心是不是肾出了毛病,是不是脾有了问题,不少人甚至买了药去补、去治疗。

其实中医所说的肾、脾等五脏六腑和我们所想的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主要是一种功能定位,比如肾并不是独立的肾脏,而是泛指泌尿系统,包括膀胱等,脾也不是指独立的脾脏,而是泛指消化系统,包括胃等。

那么中医所说的五脏六腑到底是什么呢?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壬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1. 心与小肠: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

而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思维意识活动有关,如我们经常说“用心想一想”,就是讲的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心主汗,开窍于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排除其糟帕。

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的区别:①功能不同:五脏主化生和 贮藏精气,其特点是藏而不泄,满而不实;六腑主 受盛和转化水谷,其特点是泄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②五脏藏神,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如心藏神,肺 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肾藏志,心在志为喜,肺 在志为悲(忧),脾在志为思,肝在志为怒,肾在 志为恐 ,而六腑除胆以外,均贮藏精气,③形态有 别,五脏多为被精气充满的实体性器官,故储藏精 气;六腑多为中空性器官,故转化水谷④脏主腑从, 脏腑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六腑往往从属于五脏,脏 病多虚,腑病多实(贮藏精气不足,转化水谷障 碍)。
五、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肾位居腰脊两旁,左右各一,肾 藏先天之精,为构成人体胚胎的原 始物质。是脏腑阴阳之根。故称为 “先天之本”。
1、主藏精:所谓肾藏精是指肾具有封藏精气 的功能。肾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2、主管一身阴阳,是指肾具有主宰和调节全 身阴阳,以维持机体阴阳动态平衡的功能。 3、主管水液代谢:即肾主水液,人体的水液 代谢、包括水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多个 脏腑参与的复杂过程。其中,肾阳的功能最 重要。 4、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 以防呼吸表浅,协助肺完成呼吸功能。


四、肝的生理功能特性 肝位居隔下,腹腔之右协内, 肝的功能是肝气、肝血、肝阴、肝 阳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肝的特性是: 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称 为刚脏。
1、疏泄气机:肝疏泄气机的功能,又称 肝主疏泄。即肝具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 的功能。 (1)调畅精神情志。 (2)通利气血运行。 (3)促进脾胃消化吸收与输布。 (4)调节生殖功能。 (5)维持水液代谢。 2、储藏血液和调节血液的流量,又 称“肝藏血”指肝具有储藏血液调节血 流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五脏、六腑
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 有脏腑等组织器官所构成,这些脏 腑各有其功能,共同维持着人体的 生命活动。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
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 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
肝 脏
位置:肝脏是人 体最大的内脏, 成年人的肝脏重 约1500克。肝脏 位于腹腔右上部, 横膈肌下面,右 肋弓内侧。肝脏 分为左右两叶, 左叶小而薄,右 叶大而厚。肝脏 每天约能分泌胆 汁800~1000毫 升。
功能: ①帮助人体对脂肪的消化; ②合成 人体所需的物质; ③储存营养物质;④解 毒。 一、储藏血液——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 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 的发作。 二、五脏之冠——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 容易患疾病。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 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 淋巴腺肿大等,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 三、厌恶拘束——肝有喜好舒畅、厌恶拘 束的性质,所以精神上受到压力,肝就会 动气、焦急,造成肝功能异常。更年期的 障碍以及经理级的职业病,都是属于这一 类型的肝病。
脏与腑的里表关系
• 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 阳表里关系。由于脏属阴,腑属阳, 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 一阳,一里一表相互配合,并有经 脉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 的密切联系。
心与小肠
• 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 小肠而络心。因而心与小肠通过经络构成 表里相合的关系。 • 这表里相合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表现 更为 突出。例如,心经实火通过经脉可以 下传于小肠,引起小肠实热。这种病理变 化称之为"心移热于小肠",表现为小便灼 热、赤涩,甚则尿血。反之,小肠有热, 亦可循经上熏于心,使心火亢盛,表现为 口舌生疮等。在治疗时,可采用清心火, 利小便的方法。
六 腑
六腑包括: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三焦
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功能:l)储存浓缩胆汁 在消化期间, • 位置:胆囊 通过神经调节,使胆总管括约肌收缩, 在右上腹, 胆囊扩张,胆道内产生压力梯度。2) 肝脏的下缘, 排空胆汁 胆囊排空也需要胆囊和胆总 管括约肌的互相作用。胆汁排空时胆 附着在肝脏 囊平滑肌收缩,括约肌松弛。3)调节 的胆囊窝里, 胆道压力 胆囊有调节胆道内压的作用, 借助胆囊管 胆总管阻塞4小时胆道内压井不增高。 与胆总管相 • 胆——胃、肠等器官何时进行消化工 作,何时停止,这些都由胆来决定。 通。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睡眠,使所有的器 官进入休息状态,需要相当的“决 心”,所以胆虚的人常会失眠。

五脏六腑及其相关关系(配八卦五行图)

五脏六腑及其相关关系(配八卦五行图)

五脏六腑及其相关关系(配八卦五行图)“五脏六腑”是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器血量的功能。

脾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运输全身的功能。

肺“管呼吸,主气”,肾有“藏精”、“生髓”、“主骨”的功能。

小肠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后分别清浊。

胆分泌胆汁,有助于消化食物。

胃受纳食物,再经脾将营养输出,以供养全身。

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之物,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膀胱主要是贮藏和排泄尿液。

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人的五脏六腑也体现了五行法的对立统一的规律。

具体地说,属于水行的肾脏和膀胱(耳朵,骨)生于木行的肝和胆(眼睛,肌肉);肝和胆生于火行的心脏和小肠(舌,脉);心脏和小肠生于土行的脾脏和胃(口,肉);脾脏和胃生于金行的肺和大肠(皮毛,鼻);肺和大肠生于水行的肾脏和膀胱(耳,骨)。

相反,属于水行的肾脏和膀胱克于火行的心脏和小肠(舌,脉);心脏和小肠克于金行的肺和大肠(皮毛,鼻);肺和大肠克于木行的肝和胆(眼睛,肌肉);肝和胆克于土行的脾脏和胃(口,肉);脾脏和胃克于水行的肾脏和膀胱。

人体是按照对立统一规律运行的一个整体。

如果其中某一个部位(或器官)薄弱或者是衰退,那么这个整体会发生疾病或者是消失。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脏六腑解释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人体内的各种器官。

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
其华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
至阴之类
通于土气
气之本
魄之处也
其华在毛
其充在皮
阳中之太阴
通于秋气
封藏之本
精之处也
其华在发
其充在骨
阴中之少阴
通于冬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五脏生成
肝之合筋也
其荣爪也
其主肺也
心之合脉也
其荣色也
其主肾也
脾之合肉也
其荣唇也
其主肝也
肺之合皮也
其荣毛也
其主心也
肾之合骨也
其荣发也




五智





五脏

心(心包)



五腑

小肠、三焦

大肠
膀胱
五指
食指
中指
大拇指
无名指
小指
五性
少刚(雅)
阳刚(急)
申和(直)
少柔(刚)
阴柔(隐)
黄帝内经
五脏





五脏之官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
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五腑

小肠

大肠
膀胱
五腑之官
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





黑眼

约束
白眼
瞳子
风轮
血轮
肉轮
气轮
水轮
角膜、黑睛
眼角的血络
眼睑、眼皮
巩膜、白睛
瞳孔
五脏









肝藏血
血舍魂
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
心藏脉
脉舍神
心气虚则悲
实则笑不休
脾藏营
营舍意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肺藏气
气舍魂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
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
精舍志
肾气虚则厥
实则胀
五气所病
在肝为语
在胆为怒
在心为噫
在小肠为泄
在脾为吞
在胃为逆、为哕、为恐
在肺为咳
在大肠为泄
在肾为欠为嚏
在下焦为水
膀胱不利为隆,不约为遗溺
五精所并
精气并于肝则忧
精气并于心则喜
精气并于脾则畏
精气并于肺则悲
精气并于肾则恐
五脏所恶
肝恶风
心恶热
脾恶湿
肺恶寒
肾恶燥
病发
惊骇
病在五脏
病在舌本
病在背病在溪伤怒来自肝喜伤心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五病所发
阳病发于冬
阳病发于血
阴病发于肉
阴病发于夏
阴病发于骨
五劳所伤
久行伤筋
久视伤血
久坐伤肉
久卧伤气
久立伤骨
五脏之脉


代(缓)

营、石
五邪所见
(重症)
春得秋脉
(肝旺于春,其脉应弦。春不见弦脉,而建毛脉,为肺克肝之象。)
夏得冬脉
(心旺于夏,其脉应鈎。夏不见鈎脉,而见石脉,为肾克心之象。)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传道之官
变化出焉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三焦
心包络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心包络)
脏象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罢极之本
魄之居也
其华在爪
其充在筋
阳中之少阳
通于春气
生之本
神之变也
其华在面
其充在血脉
阳中之太阳
通于夏气
五行





五方



西

五灵
青龙
朱雀
麒麟
白虎
玄武
五季


长夏


六气

热、火
湿


五促





五色





五臭





五味





五果





五畜





五谷





五体

血(脉)



五藏





五情
怒、惊


悲、忧

五液





五官
眼(目)

唇(口)


五声





五音

五味





五味所入
酸入肝
苦入心
甘入脾
辛入肺
咸入肾
五味所合
肝欲酸
心欲苦
脾欲甘
肺欲辛
肾欲咸
五味所走
酸走筋
多食之,令人癃
(手足不灵活)
咸走血
多食之,令人渴
(口渴)
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悗心
(烦恼)
辛走气
多食之,令人洞心
(心中空虚)
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变呕
(呕吐)
五味所禁
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
舌中心(肺胃)
舌根
气血筋脉注入处
诸筋者皆属于节
(睡觉时,血归于肝)
诸脉者皆属于目
诸血者皆属于心
诸气者皆属于肺
诸髓者皆属于脑
五精所并
精气并于肝则忧
精气并于心则喜
精气并于脾则畏
精气并于肺则悲
精气并于肾则恐
精气注入
(五轮)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五脏所欲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用辛补之
用咸补之
用甘补之
用酸补之
用苦补之

酸泻之
甘泻之
苦泻之
辛泻之
咸泻之
其主脾也
五脏所主
五充(体)




骨、髓
五华


唇四白


五窍





五脏化液





五脏所藏

肝藏血
血舍魂

心藏脉
脉舍神

脾藏营
营舍意

肺藏气
气舍魂

肾藏精
精舍志
五志



忧、悲
恐、惊
关节分布
两腋
两肘
两髀(髋)
两肘
两腘
脏热分布
左颊红
颜面全部红
鼻红
右颊红
两颧红
舌分布
舌两旁(肝胆)
舌尖
舌中心(肺胃)
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
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
五禁
肝病禁辛
心病禁咸
脾病禁酸
肺病禁苦
肾病禁甘
五味所伤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多食酸则肉胝绉而唇揭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长夏得春脉
(脾旺于长夏,其脉应缓。长夏不见缓脉,而见弦脉,为肝克脾之象。)
秋得夏脉
(肺旺于秋,其脉应毛。秋不见毛脉,而见鈎脉,为心克肺之象。)
冬得长夏脉
(肾旺于冬,其脉应石。冬不见石脉,而见缓脉,为脾克肾之象。)
五邪所乱
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五宜
肝色青,宜食甘
心色赤,宜食酸
脾色黄,宜食咸
肺色白,宜食苦
肾色黑,宜食辛
五病宜食
肝病者宜食
梗米饭、牛肉、枣、葵
心病者宜食
麻、犬肉、李、韭
脾病者宜食
大豆、猪肉、栗、藿
肺病者宜食
麦、羊肉、杏、薤
肾病者宜食
黄黍、鸡肉、桃、葱
五脏所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