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的功能关系与病症
中医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

中医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一直将人体视为一个复杂而有机的整体。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部分。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而六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这些器官不仅具有各自独特的功能,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五脏六腑的功能系统。
本文将围绕中医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展开探讨。
1. 心心是中医五脏中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
中医认为,心主神、主血脉、主舌。
心的主要功能是主管人体的心血脉络与荣卫气血的运行,控制血液的循环。
此外,心还与情绪、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功能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所以如果心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血液循环不畅、心悸、失眠等问题。
2. 肝肝是中医五脏中的另一个重要器官。
肝主藏血、主疏泄。
肝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气血运行,保证气血通畅。
此外,肝还与情绪的稳定、乳房的发育等方面有关。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所以如果肝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胸闷、胃脘疼痛等症状。
3. 脾脾是中医五脏中的一部分,脾主运化。
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运输和转化水谷精微,为人体提供足够的营养与能量。
此外,脾还与肌肉的健康、血液的生成等方面有关。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所以如果脾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乏力、食欲不振等问题。
4. 肺肺是中医五脏中的一部分,肺主气、主呼吸。
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持呼吸,控制气机,将空气中的氧气吸入体内,同时将体内的废气排出体外。
此外,肺还与皮肤的健康、声音的发音等方面有关。
中医认为,肺主气,所以如果肺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气短、声音嘶哑、皮肤干燥等症状。
5. 肾肾是中医五脏中的最后一部分,肾主藏精、主水液。
肾的主要功能是储存人体的精气(是一种精华物质,主要与生育、生长等方面有关),调节水液代谢,并维持人体的水平衡与稳定。
此外,肾还与骨骼的健康、性功能等方面有关。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所以如果肾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等问题。
中医五脏六腑与疾病关系

中医五脏六腑与疾病关系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和肾,六腑则包括胃、小肠、大肠、膀胱、胆和三焦。
这些脏腑在中医理论中与人体的生理和疾病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医五脏六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独到之处。
1. 心与疾病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是情志的主要器官。
心脏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并通过心脉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因此,心病常表现为胸闷、心悸等症状。
情志郁结也可导致心病发作。
中医治疗心病通常采用调整情志、舒缓心气的方法,如静坐冥想、适当的运动等。
2. 肝与疾病肝主疏泄,调节情绪,储藏血液。
中医认为,肝与情绪紧密相关,过度愤怒、抑郁等情绪可影响肝脏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常表现为胸闷、胁肋疼痛等症状。
中医治疗肝病通常以调理情绪、舒解肝气为主,如饮食调理、针灸等。
3. 脾与疾病脾主运化,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产生营养。
中医认为,脾虚会导致消化不良、乏力等症状。
脾病也与湿邪有关,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中医治疗脾病通常以调理饮食、增强脾胃功能为主,如食疗、草药等。
4. 肺与疾病肺主气,主要功能是吸取空气并将氧气传递到全身。
中医认为,肺主气,但又与肝脏密切相关。
因此,肺病与情绪有关,如忧郁、悲伤等情绪可导致肺气不畅,进而导致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中医治疗肺病通常以调理情绪、增强肺气为主,如辟邪、运动等。
5. 肾与疾病肾是人体的主要器官之一,主要负责排泄废物、调节水液平衡和生殖等功能。
中医认为,肾虚会导致阴阳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肾病常表现为腰酸、耳聋等症状。
中医治疗肾病通常以补肾为主,如补肾药物、运动等。
除了五脏,中医还有六腑,它们与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紧密相关。
疾病与腑的关系相对较少研究,但在中医治疗中仍然起到一定的作用。
六腑的病症可通过中医药、针灸等方法进行调理。
五脏六腑各自的功能主治

五脏六腑各自的功能主治五脏的功能和主治心脏•功能:–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中心,负责将氧气富含的血液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同时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主治:–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等。
肺•功能:–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负责吸入氧气,将氧气通过肺泡和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并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
•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
肝脏•功能:–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解毒、合成胆汁、储存和代谢营养物质等。
•主治:–肝脏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脾脏•功能:–脾脏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器官,具有过滤、存储和产生淋巴细胞的功能,参与免疫反应和修复组织损伤。
•主治:–脾脏疾病:脾功能亢进、脾虚等。
肾脏•功能:–肾脏是人体排泄系统的核心器官,负责排除体内代谢产物、调节体液平衡、维持酸碱平衡等。
•主治:–肾脏疾病:肾炎、肾结石、肾衰竭等。
六腑的功能和主治胃•功能:–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负责接受和消化食物,将食物分解为营养物质,并将其输送到肠道进行吸收。
•主治:–胃病:胃炎、胃溃疡、胃癌等。
大肠•功能:–大肠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同时将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转变成粪便,通过直肠排出体外。
•主治:–大肠疾病:肠炎、结肠炎、结肠癌等。
小肠•功能:–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吸收部位,负责将胃中消化好的食物转化为对身体有营养的物质,并吸收到血液中。
•主治:–小肠疾病:小肠炎、吸收不良等。
膀胱•功能:–膀胱是人体排尿系统的一部分,负责储存尿液,并在适当的时候将其排出体外。
•主治:–膀胱疾病:膀胱炎、膀胱结石等。
胆囊•功能:–胆囊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储存胰腺分泌的胆汁,胆汁在食物进入小肠时被释放,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主治:–胆囊疾病:胆囊炎、胆结石等。
三焦•功能:–三焦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上、中、下三个腔隔。
上焦转输水液,上达于肺;中焦运化水谷,脾为主;下焦接受和排泄废物,主于肾和膀胱。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脏腑功能与健康的关系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脏腑功能与健康的关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人体的脏腑功能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脏腑功能的平衡与调理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则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情志等方面密切相关,通过它们的相互关系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首先,心脏被称为“君主”,在中医五脏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心脏主宰人的思维与意识活动,同时也对人体的血液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脏健康与人的精神状态息息相关,情绪的波动会对心脏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
其次,肝脏在中医五脏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肝脏的主要功能是贮藏、滋养血液,调节血液的循环,在人体中起到了解毒、疏泄的作用。
中医认为,肝脏的健康与情绪的波动、饮食习惯、环境污染等因素密切相关。
肝脏病变会导致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身体问题。
第三,脾脏在中医五脏中被称为身体的“后天之本”。
它负责身体的营养代谢、消化吸收、水湿的运输等功能,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石。
脾脏的健康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如果脾脏功能失调,就可能出现消化不良、水湿停留等问题。
另外,肺脏的功能与呼吸、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肺脏主宰呼吸功能,负责吸入新鲜空气,并将其中的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同时排除二氧化碳。
肺脏的健康与呼吸道疾病、环境因素等有密切关系。
最后,肾脏在中医五脏中被称为“先天之本”。
它负责人体的生殖、排泄等重要功能,同时还参与调节水盐平衡以及荷尔蒙的分泌。
肾脏的健康与个体的成长发育、生殖能力等密切相关。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认为,五脏六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节,构成了人体健康的基本框架。
只有五脏六腑的功能平衡协调,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状态。
而当五脏六腑出现功能紊乱时,则会产生一系列的疾病。
饮食调节是中医学中维持脏腑平衡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饮食养生讲究五味调和、荤素搭配,通过合理膳食来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
中医的五脏与六腑

中医的五脏与六腑一、心与小肠: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其他脏腑都是在心的统一协调下进行活动的。
所以说心为五脏六腑之主。
1、心主神志:心主管神经、意识、思维活动,相当于高级神经活动(如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人的精神振作,神志清楚;如发生障碍,则可出现多种症状,心悸、惊恐、健忘失眠、发狂、嬉笑不息、昏迷等。
2、心主血脉:心与脉相连,血液所以能在血管内循环,全靠心气的推动,心气的强弱直接影响血的运行,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如心气不足,则脉细弱无力。
3、其华在面:开窍与舌,面部和舌体的血脉,分布都比较丰富,所以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容易从面部和舌体的色泽方面反映出来,正常的面色红润,有光泽,舌的颜色(淡红)。
心气不足,循环不畅时,则面色白或青紫、无光泽,舌的颜色暗紫;反映在面部则出现黄褐斑、痤疮、红血丝等。
心与汗有密切的关系,有汗为心液之说。
小肠的功能主要是接受从胃里输送来的食物,继续消化分泌,清浊。
清:是指精华部分,小肠吸收之后运输于脾。
浊:是指食物的糟粕部分,由小肠下输大肠或转输膀胱。
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如心火过旺,可见舌红痛,口腔糜烂,发生溃疡,小便短赤,甚至出现血尿。
二、肝与胆:1、肝:主疏泄。
肝有升发疏泄的作用以主管全身气机的疏畅条达,如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机不畅,可引起多种病症,如肝气郁结,可见易怒、头疼、胸肋胀痛、月经不调等;若肝气升发过,便是肝阳上亢可见头疼、头晕。
如果肝阳亢盛化火、则头疼剧烈、或眼红、眼疼、耳鸣耳聋。
肝火旺则眼球突出、眼袋大、眼睛模糊;若肝气升发不足、即肝血虚又可引起眩晕,失眠,惊悸,精神恍惚,迎风流泪,眼睛凹陷。
2、肝主藏血: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活动时肝储藏的血液就供给各个器官,休息或睡眠时又归藏于肝;另一含义是能防止出血,若藏血功能发生障碍,则会吐血。
3、肝开窍于目:肝与眼有密切关系,肝有病常影响眼睛,肝虚则视力模糊、近视、白内障、夜盲,肝火旺则目赤、红眼。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全面解读中医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全面解读中医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一、中医五脏六腑的概念与特点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它的理论体系包括了诸多独特而深奥的概念。
其中,五脏六腑便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1. 五脏:心、肺、肝、脾、肾。
2. 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指的是人体内负责掌管着各自领域的器官,而六腑则指与消化和排泄相关的器官。
这些器官不仅有独立的功能,还存在着密切相互关联。
二、五藏对应力量与情感1. 心藏神灵:心主血脉,掌管精神活动和情感。
心为人体之主宰,主持人体生命活动和思想意识。
心藏神灵,因此在中医看来与情感紧密相关。
当人的心情愉悦时,血液循环也会良好;而当情绪低落或过分激动时,则可能影响到心底火炽,进而影响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
2. 肺主气机:肺经气机,调节呼吸和水液代谢。
肺为人体最易受到外界侵袭的器官之一。
它具有调节呼吸、控制水液代谢等功能。
肺主气机,在中医看来与人体的自身免疫、情绪和态度有着密切关系。
当人感到忧愁或垂头丧气时,往往会影响到肺气的运行以及正常饮食和睡眠。
3. 肝主疏泄:肝藏血脉,负责调节情绪与新陈代谢。
肝主疏泄,在中医理论中指的是肝脏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身体废物的排泄功能。
此外,肝也对情绪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人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容易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影响整个身体系统的健康。
4. 脾转化营养:脾胃运化食物。
在中医学中,脾胃被视为消化系统的核心器官。
它具有将食物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的功能。
脾胃的健康与人体免疫系统、血液循环以及情绪调节紧密相关。
当脾胃消化不良时,不仅会影响到营养吸收,还可能导致疲劳、情绪波动等一系列问题。
5. 肾藏精气:肾主生殖、生长发育和体力活动。
肾脏被视为人体储存精气之地,在中医学中对应着生殖系统、骨髓以及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
肾主负责身体的发育和代谢,同时也影响人体的性功能、思维能力和抗老化能力等方面。
三、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1. 六腑是五脏的配套器官。
五脏六腑所归属的疾病种类

五脏六腑所归属的疾病种类人体内的五脏和六腑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据中医理论,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则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这些器官不仅在人体内起着生理功能,也与许多疾病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根据五脏和六腑的分类,探讨其所归属的疾病种类。
心脏与心血管疾病心脏作为人体的主要泵血器官,主要承担着循环系统的功能。
心脏病是指指心脏及其血管所发生的各种疾病,包括心肌梗塞、心绞痛、心律失常等。
这些疾病大多与心脏供血不足、血液循环异常等因素相关。
肝脏与肝病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内脏器官,起着重要的代谢、排毒、储备和合成功能。
肝病是指肝脏出现各种异常的疾病,常见的有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
这些疾病可以由病毒、酒精滥用、糖尿病等因素引起。
脾脏与脾胃疾病脾脏在中医理论中承担着升清、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对人体消化和免疫具有重要作用。
脾胃疾病指的是与脾脏和胃有关的疾病,包括胃炎、消化不良、脾虚等。
这些疾病常常由饮食不当、情绪不稳定等因素引起。
肺脏与呼吸系统疾病肺脏是呼吸系统的关键器官,主要负责供氧和排出二氧化碳。
与肺脏相关的疾病包括肺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这些疾病常常由感染、吸入有害物质等因素引起。
肾脏与泌尿系统疾病肾脏是人体排泄系统中的核心器官,除了排除废物外,还参与调节电解质、体液平衡等重要功能。
与肾脏相关的疾病包括尿路感染、肾结石、肾衰竭等。
这些疾病常常由感染、结石形成等因素引起。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在中医理论中也有其疾病分类,但与五脏相比,研究较少。
总结:五脏和六腑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并与各种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对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与心血管疾病、肝病、脾胃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的研究和了解这些疾病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对于人类的健康维护和疾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只是对五脏六腑所归属的疾病种类进行了简要介绍,具体治疗还需要医生根据个人病情进行判断和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系与病症
肝藏魂,属木。
胆火寄于中。
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心藏神,为君火。
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
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螈,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
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胆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
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臂前廉痛。
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
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
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
命门(心包)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
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
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热瞀螈,暴病暴死暴喑,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则善饥而瘦,解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
下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混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恶寒战栗,如丧神守,耳鸣耳聋,嗌肿喉痹,诸病肿不用。
胆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主同肝)。
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
标病∶寒热往来,疟,胸胁痛,头额痛,耳痛鸣聋,瘰结核。
胃属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
(主同脾)。
本病∶噎膈反胃,中满肿胀,呕吐泻痢,霍乱腹痛,消中善饥,不消食,伤饮食,胃管当心痛,支两胁。
标病∶发热蒸蒸,身前热,身前寒,发狂谵语,咽痹,上齿痛,口眼斜,鼻痛鼽衄赤。
大肠属金,主变化,为传送之官。
本病∶大便闭结,泄痢下血,里急后重,疽痔脱肛,肠鸣而痛。
标病∶齿痛喉痹,颈肿口干,咽中如核,鼽衄目黄,手大指次指痛,宿食发热寒栗。
小肠主分泌水谷,为受盛之官。
本病∶大便水谷利,小便短,小便闭,小便血,小便自利,大便后血,小肠气痛,宿食夜热旦止。
标病∶身热恶寒,嗌痛颔肿,口糜耳聋。
膀胱主津液,为胞之府,气化乃能出,号州都之官,诸病皆干之。
本病∶小便淋沥,或短数,或黄赤,或白,或遗失,或气痛。
标病∶发热恶寒,头痛,腰脊强,鼻窒,足小指不用
脏与脏、脏与腑之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由脾虚影响到
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
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
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
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
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
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
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
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
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
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
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
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
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
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
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
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
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
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
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
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
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
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
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胱: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
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胱,膀胱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
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胱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胱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溏,表示病在气分。
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本文档由深圳坤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整理提供,转载时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