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五脏六腑的作用

合集下载

五脏六腑之官

五脏六腑之官

五脏六腑之官中医的核心理论就是关于五脏六腑的,所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的总称;而六腑,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古代中医把五脏六腑分配了“管职”。

一、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为“将军之官”。

将军的性格需要有冲劲。

肝在五行中属木,对应于春天,象征着一股阳气向上冲破阴气的束缚,这就是肝的性格。

肝能使气机畅通,表现在调节情志、促进脾胃消化等方面。

1、主疏泄:即疏通和排泄,人体的气血能得到畅通,所以凡属疏泄不行,也即气血运行出现障碍而见气滞血瘀都与肝有关系;2、肝主筋、主动:就是人体的肌肉、肌腱,凡人体运动障碍都属于肝。

3、肝藏魂:随神往来者谓之魂,肝者魂之居也,肝藏血,魂的作用就是在人体中表现的兴奋或抑制功能失调,都属于肝。

4、肝在人体外在的表现是: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声为哭,在变动为握,在味为酸,在色为青,在脉为弦,作为肝病定位依据。

二、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君主之官”。

心像君主一样主宰着人体的血脉运行,四肢百骸的营养都依赖心脏所泵出的血液供应。

另外,心还统摄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它的功能状态决定了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

1、主神明,在志为:喜、怒、忧、思、恐。

属意识思维活动障碍都属于心病。

2、主血、主脉:在体为脉,在脏为心;一切出血性疾病均与心病有关。

3、心在体外之表现: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声为笑、在味为苦、在液为汗、在色为赤、在体为脉;三、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脾为“谏议之官”,就是向君主反映问题的“谏官”。

脾在身体的中央,负责机体的运化,布散精气。

人体哪里出现问题,脾就会把信息传递出去。

另外,脾秉性缓和、中正,不偏不倚,所以能公正地反映问题。

1、脾主运化、主升举。

脾能检查出心肺的问题。

脾能够知道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有出在哪儿。

“知周”当然通过自己有作用来把这个问题外理掉。

脾在中央它主要服务对象是心肺。

2、脾主肉、主四肢。

脾在五脏这个大家族里面,就相沁于一个丫环,它很忙碌,哪里出了问题,它马上去解决,或把这个信息传递出去。

中医的五脏与六腑

中医的五脏与六腑

中医的五脏与六腑一、心与小肠: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其他脏腑都是在心的统一协调下进行活动的。

所以说心为五脏六腑之主。

1、心主神志:心主管神经、意识、思维活动,相当于高级神经活动(如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人的精神振作,神志清楚;如发生障碍,则可出现多种症状,心悸、惊恐、健忘失眠、发狂、嬉笑不息、昏迷等。

2、心主血脉:心与脉相连,血液所以能在血管内循环,全靠心气的推动,心气的强弱直接影响血的运行,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如心气不足,则脉细弱无力。

3、其华在面:开窍与舌,面部和舌体的血脉,分布都比较丰富,所以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容易从面部和舌体的色泽方面反映出来,正常的面色红润,有光泽,舌的颜色(淡红)。

心气不足,循环不畅时,则面色白或青紫、无光泽,舌的颜色暗紫;反映在面部则出现黄褐斑、痤疮、红血丝等。

心与汗有密切的关系,有汗为心液之说。

小肠的功能主要是接受从胃里输送来的食物,继续消化分泌,清浊。

清:是指精华部分,小肠吸收之后运输于脾。

浊:是指食物的糟粕部分,由小肠下输大肠或转输膀胱。

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如心火过旺,可见舌红痛,口腔糜烂,发生溃疡,小便短赤,甚至出现血尿。

二、肝与胆:1、肝:主疏泄。

肝有升发疏泄的作用以主管全身气机的疏畅条达,如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机不畅,可引起多种病症,如肝气郁结,可见易怒、头疼、胸肋胀痛、月经不调等;若肝气升发过,便是肝阳上亢可见头疼、头晕。

如果肝阳亢盛化火、则头疼剧烈、或眼红、眼疼、耳鸣耳聋。

肝火旺则眼球突出、眼袋大、眼睛模糊;若肝气升发不足、即肝血虚又可引起眩晕,失眠,惊悸,精神恍惚,迎风流泪,眼睛凹陷。

2、肝主藏血: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活动时肝储藏的血液就供给各个器官,休息或睡眠时又归藏于肝;另一含义是能防止出血,若藏血功能发生障碍,则会吐血。

3、肝开窍于目:肝与眼有密切关系,肝有病常影响眼睛,肝虚则视力模糊、近视、白内障、夜盲,肝火旺则目赤、红眼。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五脏六腑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五脏六腑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的认知与西医学有所不同。

中医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五脏六腑。

本文将向您介绍中医学中的五脏六腑的定义、涵义与功能。

一、五脏五脏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主要指的是心、肝、脾、肺和肾这五个器官。

这些脏器在中医学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功能。

1. 心:心脏是人体的中枢之一,主要负责循环系统的功能,控制血液的运行和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工作。

同时,心也与情绪和意识紧密相关,中医认为心的状态与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息息相关。

2. 肝:肝脏在中医学中被视为体内最重要的脏器之一,它具有贮藏血液、调节情绪、通畅气机和维持血液平衡等重要功能。

肝在中医学中也与人的情绪紧密相连,中医认为肝的不平衡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和疾病的发生。

3. 脾:脾脏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它负责消化吸收、气血生成和细胞代谢等功能。

脾在中医学中也被视为肌肉和四肢的“母亲”,它的健康与人体的免疫力和营养状况密切相关。

4. 肺:肺是呼吸系统的关键部分,在中医学中,肺被认为是水润和气机的主要部位。

肺的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氧气的交换,同时也与鼻、喉、皮肤和毛发等部位有着密切联系。

5. 肾:肾是排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排除体内废物和调节水分平衡。

中医学中,肾也被视为生殖和生长发育的重要器官,肾的健康与人体的生命力和寿命有着密切关系。

二、六腑六腑是相对于五脏而言的,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这六个器官。

与五脏相比,六腑在中医学中的地位相对更低,但它们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1. 胆:胆是中医学中比较特殊的脏器之一,它主要参与消化过程中胆汁的产生和排泄。

胆汁的分泌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非常关键。

2. 胃:胃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主要负责食物的储存、消化和吸收。

胃的健康与人体的营养状况和消化功能密切相关。

3. 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负责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和养分的吸收。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素问·五藏别论》中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的原文

《素问·五藏别论》中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的原文

《素问·五藏别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记载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以下是该书中关于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的原文: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的主宰。

其精曰神,其华曰志。

心藏神,所以统摄百骸,调畅精神,使人的意志得以表现。

心如肝之帅官,总领全身,而心气向下流注,所以音声发自下,归属于肾。

二、肺者,将军之官,其精曰气。

肺通于心,主出入气。

其华曰毛,气化为声,发于肺,所以主宰吸呼。

三、肝者,将军之官,其精曰魂,其神曰魂。

肝藏魂,所以主策动体躯的活动,加之肝的恶邪,使人生气不宁,惊惧骇狂。

四、脾者,中军之官,其精曰思,其神曰意。

脾主运化水谷,以生津液,所以运行血脉,引领精思。

其华曰肉,虚则水谷不化,饥则饮食不行。

五、肾者,官藏之官,其精曰精,其神曰志。

肾藏精,所以生髓、充脑、濡肉、泽皮毛。

是人之根本,摄行于五脏六腑,精气以象变,和泽五脏。

六、心包者,是饰部主管心气通输于血脉之行,其华曰脉。

七、三焦者,是水谷变贯注于五脏六腑之官,其精在上焦为清,中焦为、下焦为渍。

八、膀胱者,是河渠之官,主受五谷之液,贮而为欲,以时行泄,是气化之门户。

九、胆者,是纽门之官,主辅君主,以昼而行,是职为发泄。

十、胃者,是仓廪之官,主受五谷之精气,布为津液,贮而化食。

通过《素问·五藏别论》这一经典著作的记载,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正是由于五脏六腑的相互配合和协调,才构成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体现了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独特理论体系。

五脏六腑在中医学中被视为人体重要的生命器官,它们不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还在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素问·五藏别论》的记载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中医学中,心被称为“君主之官”,它主宰着人体的神明。

心的精气蕴含着人的精神力量,而心气向下流注并归属于肾。

这说明心脏不仅具有控制意志和情绪的作用,还与肾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知识----五脏六腑

中医知识----五脏六腑

五神脏: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

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心(与小肠相表里)主神明,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肝主疏泄(气血),藏血,筋爪,开窍于目胆,胆汁,助于消化。

脾主运化,统血(循环),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肺(与大肠相表里)主宣发,外合皮毛(营养物质),主肃降,调通水道,开窍于鼻。

肾主水,纳气,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华,耳、司二阴。

[1.宣发功能:宣发即有宣通发散之意。

其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排泄汗液及病邪等。

因此肺失宣散,即可出现呼气不利,胸闷、咳喘,以及鼻塞和无汗等病变。

2.肃降功能:肃降即有清肃和下降之意。

其功能也有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肺为华盖之脏,故将吸入之清气和水谷精气向下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因此肺失肃降, 可出现呼吸短促,咳喘、咳痰等病变]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如下:①心与肺。

心、肺同居上焦。

心主血,肺主气、朝百脉。

心虽行血,但肺主宗气,贯通心脉,两者配合,才能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②心与脾。

心主血而行血,脾生血而统血。

心血赖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化生。

血液的正常运行,除心气的推动外,有赖于脾气的统摄。

③心与肝。

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心肝配合,能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和调节,保持精神情志活动正常。

④心与肾。

心属火,肾属水。

在生理状态下,心火下行,肾水上济,两者间维持着动态平衡关系,称为水火既济。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记忆口诀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记忆口诀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记忆口诀五脏六腑,或称“五脏六腑经络”,是中医学中深奥的一个系统,也是中国医学古老的理论体系。

它根据脏腑之间的功能关系,以及血液、气血、津液的循环而形成的。

“五脏六腑”学说体系,它在认识脏腑功能规律,探讨疾病发病机制,指导诊断治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五脏乃脏腑之根,是指心、肝、脾、肺、肾五器官,它们与“四象”相结合,合称“九窍”,它们负责生命活动和体质调节,“五脏”有“承天而行”之功,是内环境的维护者。

六腑是人体六大体液系统,包括胆、胃、肠、膀胱、脾胃、心包六脏,它们与心、肝、脾、肺、肾相配合,负责病毒的清除,可以维持和改善体内循环状态,是体内环境的改善者。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口诀如下:心乃血脉之源,元气运行全身;肝能毒净血洁,慢性病多起源;脾与肺相辅相成,对气血影响深;肾保持阴阳平衡,定藏精气遗传;胆负责消化释放,胃给营养细胞;膀胱水道收进出,调节水分运行节;肠囊性腔器蠕动,清除病毒便排除;脾胃止渴定欲望,思维功能行全身;心包护周内环境,疾病进入隔绝挡。

五脏六腑功能是主要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关键。

“五脏六腑”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各脏腑功能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完成,而五脏六腑功能失常、紊乱就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异常,从而引起器官疾病。

科学饮食对五脏六腑起着重要作用。

饮食营养丰富、清淡有节,有益于脏腑正常功能及血液循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肉类、豆类谷类;少吃油腻食物、淀粉食物;适量喝水;少食多搓,不吃热乎乎的食物,这些都有助于脏腑正常运行。

此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生活习惯和精神健康,少熬夜,保持心态平和,不过度劳累,多锻炼,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调节精神,从而保证五脏六腑的调节与平衡体温。

学习中医学知识,了解五脏六腑的作用,是正确把握健康的基本前提。

比如及时规律的进行体温检查,观察脉搏,关注它们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现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补充营养,保护和改善脏腑功能,就能够维护和改善脏腑功能,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达到更好的健康目标。

中医学五脏六腑的作用

中医学五脏六腑的作用

中医学五脏六腑的作用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五脏六腑分别负责人体的生理功能。

下面将逐一介绍五脏和六腑的作用。

一、五脏:1.心:中医学将心视为人体的主宰,主要功能是统治血脉循环、调节气血运行和主持神志活动。

心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神志不清、心悸、失眠等症状。

2.肝:中医学将肝视为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调节气血的储藏和血液的通畅、濡养筋脉以及协调情绪。

肝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胸闷、胁痛、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3.脾:中医学将脾视为人体的后勤,主要功能是化生水谷精微、提炼气血津液以及运化水湿。

脾的功能失调会导致消化不良、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4.肺:中医学将肺视为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呼吸、气化和宣发的过程,调节气血运行和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

肺的功能失调会导致呼吸困难、咳嗽、气短等症状。

5.肾:中医学将肾视为人体的根本,主要功能是储存先天之精、调节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的能力、控制水液代谢。

肾的功能失调会导致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尿频等症状。

二、六腑:1.胆:中医学认为胆和肝是密切相关的,胆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助消化和排泄,还参与情绪调节。

胆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胆汁分泌异常、消化不良、情绪波动等症状。

2.胃: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主要功能是接受、储存和分解食物,还参与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化。

胃的功能失调会导致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3.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并将未消化的食物排出。

小肠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4.大肠: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食物残渣转化为粪便,并排出体外。

大肠的功能失调会导致便秘、腹胀、肠道炎症等症状。

5.膀胱:膀胱是排尿的主要器官,主要功能是存储和排泄尿液。

膀胱的功能失调会导致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6.三焦:三焦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是指人体内部充满气机运行的空间。

中医五脏六腑的功能与调理方法

中医五脏六腑的功能与调理方法

中医五脏六腑的功能与调理方法中医学认为,人的身体由五脏六腑组成,每个器官都承担着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正确了解五脏六腑的功能,并采取适当的调理方法,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五脏六腑的功能以及相应的调理方法。

一、肺肺是人体的重要呼吸器官,主要负责呼吸功能。

肺的调理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1. 呼吸调理:通过深呼吸、腹式呼吸等方式,保持呼吸畅通,增加肺的功能。

2. 锻炼身体: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肺活量,提高肺的功能。

3. 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等,有助于增强肺的免疫力。

二、心心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主要负责循环系统的功能。

心的调理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1. 控制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有助于维护心脏健康。

2. 适度运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

3. 饮食调理:保持均衡饮食,限制高盐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脂。

三、肝肝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具有重要的代谢和排毒功能。

肝的调理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1. 适度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肝脏功能。

2. 饮食调理:限制高糖、高脂肪的摄入,增加富含维生素B和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保护肝脏。

3. 避免过度饮酒:过量饮酒会对肝脏造成伤害,应适量饮酒或者避免饮酒。

四、脾脾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个重要器官,主要负责消化和吸收。

脾的调理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1. 合理饮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保护脾脏。

2. 温热调理:脾喜欢温暖的环境,可以适当饮用温热的茶水,保暖脾脏。

3. 避免生冷食物:生冷食物会损伤脾胃,应尽量避免食用过多。

五、肾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主要负责排泄和调节水盐平衡。

肾的调理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1. 充足的水分摄入:饮食中应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有利于维持肾脏的正常功能。

2. 忌烟戒酒:长期烟酒嗜好会对肾脏造成损伤,应尽量戒烟戒酒。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1、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管血液循环和神志活动。

2、肝:肝主疏泄,与情绪、消化等功能有关。

3、脾: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
将其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4、肺:肺主气,主管呼吸和氧气的交换。

5、肾:肾主藏精,与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等密切相关。

6、胃: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容纳和初步
消化食物。

7、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排泄糟粕。

8、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负责进一步消化
食物并吸收营养。

9、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统称,它没有具体的
解剖位置,但与人体的气机运行和水液代谢有关。

10、膀胱:膀胱主要的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11、胆:胆与消化功能有关,参与胆汁的贮存和排泄。

五脏六腑的概念强调了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

中医五脏六腑理论与西医解剖学研究

中医五脏六腑理论与西医解剖学研究

中医五脏六腑理论与西医解剖学研究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世界上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它们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调和,而西医更注重病因和症状的分析。

中医和西医在解剖学研究上也有着不同的方式和理论。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和西医的解剖学研究,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中医五脏六腑理论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根据中医的观点,人体内部存在着五脏和六腑,分别是心、肝、脾、肺、肾、胆等器官。

每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1. 心:中医认为心是人体的主要脏器,主宰血液循环和心理活动。

心也被称为“君主”,掌管人体的精神和神经系统。

2. 肝:肝脏被视为人体的“将军”,主要负责调节血液循环和气血平衡。

中医认为肝与情绪息息相关,过度的愤怒和抑郁情绪可能导致肝功能失调。

3. 脾:脾脏是消化系统的核心,中医认为它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并转化为能量。

脾脏健康与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4. 肺: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吸收新鲜气息和排出废气。

中医认为肺对于人体的防御和免疫力有着重要作用。

5. 肾:肾脏是人体的主要排毒器官,也是人体生殖和生长发育的关键。

中医认为肾与人体的耐力和生命力有着密切关系。

6. 胆:胆脏主要功能是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中医认为胆与情绪和意志力有一定关联。

二、西医解剖学研究西医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的科学。

西医解剖学使用解剖学的术语和标准进行人体内部的描述和分类。

它将人体分为不同的器官系统,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

西医解剖学基于解剖学家对尸体的观察和研究,通过解剖人体来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对于西医师而言,准确理解人体结构和器官的位置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三、中医五脏六腑与西医解剖学的联系尽管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和西医解剖学研究方法和分类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中医学中的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病理

中医学中的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病理

中医学中的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病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体为整体系统,强调维护人体内外的平衡和协调。

在中医学中,五脏六腑是核心概念之一,它们有着独特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本文将详细探讨五脏六腑在中医学中的功能和病理。

一、五脏功能与病理1、心心脏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君主",主管血脉循环和情志活动。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主持血液循环、掌管情绪、开窍于舌、主宰睡眠等。

心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有心悸、心痛、失眠等。

2、肝肝脏在中医学中是"将军",主管气血调畅、保持情绪稳定。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藏血、调节气机、主宰筋脉等。

肝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肝气郁结、肝血不足等。

3、脾脾脏在中医学中是"将军",主管运化水谷、提供营养。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主持运化、掌握血液、肌肉营养等。

脾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脾气虚弱、消化不良等。

4、肺肺脏在中医学中是"将军",主管呼吸和气机流通。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主宰呼吸、宣发肃降等。

肺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有咳嗽、气短、声音嘶哑等。

5、肾肾脏在中医学中是"将军",主管生殖、生长和蓄藏精气。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主宰生育、掌管骨髓等。

肾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肾虚、腰疼等。

二、六腑功能与病理1、胃胃是六腑之首,主要功能是接受和消化食物。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储存和分解食物、调节脾胃、化生清阳等。

胃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胃痛、消化不良等。

2、膀胱膀胱是排泄脏腑之一,主要功能是排尿。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储存尿液、排泄废物等。

膀胱疾病常见的症状有尿频、尿急等。

3、胆胆是肝的伴侣脏器,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胆汁。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储藏和分泌胆汁、调节情绪等。

胆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胆囊炎、胆结石等。

4、小肠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分解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消化吸收、传导化生等。

小肠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腹泻、消化不良等。

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与调理

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与调理

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与调理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身心的相互关系与平衡。

中医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对五脏六腑的了解以及如何调理它们。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与调理方法,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基础知识。

一、五脏六腑功能1. 心脏:中医认为心脏主管血液循环,同时与情绪、记忆、激情和睡眠等方面有关。

调理心脏的方法包括保持情绪稳定、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以及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等。

2. 肺脏:肺脏是呼吸系统的关键器官,同时也与皮肤和情绪有关。

中医认为肺脏主要功能是呼吸并控制气机。

调理肺脏的方法包括保护好呼吸道、保持正常的呼吸节奏、多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加氧气摄入量等。

3. 脾脏:脾脏是中医认为对消化和吸收有重要作用的器官。

调理脾脏的方法包括合理饮食、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以及减少食用寒凉食物等。

4. 肝脏:肝脏是中医认为掌控情绪与气血畅通的重要器官。

调理肝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适当运动、避免暴饮暴食以及避免过度饮酒等。

5. 肾脏: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人体的根本之源,掌管生长、发育和繁殖。

调理肾脏的方法包括保持适当的水平活动、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补充水分以及避免熬夜等。

6. 胃和小肠:胃和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关键部位,负责分解和吸收食物。

调理胃和小肠的方法包括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进食以及避免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等。

二、调理五脏六腑的方法1. 饮食调理:在中医理论中,饮食是调理五脏六腑的重要方面。

适宜的饮食可以增加机体的营养摄入,同时也可以帮助平衡五脏六腑的功能。

对于不同的脏腑,需要遵循相应的饮食原则,例如,对于肝脏,应该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用清淡的蔬菜水果。

2. 中草药调理:中草药是中医调理五脏六腑的传统方法之一。

不同的草药有不同的功效,可以帮助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

常用的中草药包括黄芪、当归、枸杞等。

使用中草药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咨询中医医师的建议。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壬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1. 心与小肠: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

而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思维意识活动有关,如我们经常说“用心想一想”,就是讲的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心主汗,开窍于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排除其糟帕。

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

心与小肠互属表里,心属里,小肠属表,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帮助小肠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

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2. 肝与胆:肝具有调节某些精神情志活动、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协助脾胃消化食物。

肝开窍于目,肝脏有病常会引起各种眼病。

胆附于肝,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分泌夹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疏泄之性。

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3.脾与胃: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此外脾还有调节水蔽、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

胃主要是消化食物。

脾与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脏腑,二者经脉互相联系,构成表里关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

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于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到全身。

4.肺与大肠:肺上连气管喉咙,开窍于鼻。

肺是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主一身之气,肺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

中医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中医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中医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一、中医五脏六腑的基本概念中医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是中医对人体脏器的整体和系统观念的呈现。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共存,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心心是人体的主宰之官,主司血脉,其功能包括主持血液循环、控制血压、调节情绪等。

在中医理论中,心的功能不仅局限于心脏器官本身,还包括心与情绪的关系。

2. 肝肝主疏泄,调节气血,具有重要的解毒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肝的功能还包括调节情绪,保证气血畅通。

3. 脾脾主运化,是人体消化、吸收和代谢的重要器官。

脾也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4. 肺肺主呼吸,管理体内气的运行,对外界气息的吸收和排出起着重要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肺与人体的抵抗力、皮肤的呼吸功能等有密切联系。

5. 肾肾主存精,调节水液代谢和生长发育。

在中医理论中,肾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还包括对骨髓、脑髓的调节作用。

二、经络系统的重要性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沟通人体各个脏腑器官的通道,包括经络和络脉。

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1. 经络的流注按照中医理论,经络中气血“流注不止”,即气血在经络中不断运行循环。

正常情况下,气血畅通,经络不阻滞,人体健康状态良好;反之,如果气血阻滞,就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 经络与腧穴经络与腧穴是相辅相成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而腧穴是经络上的特定部位,对人体气血具有调节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针灸、推拿等手法可以通过作用在腧穴上对经络中的气血进行调理,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气血的重要性气血在中医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气机和血液。

1. 气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濡养肌肤、温养脏腑、抵御外邪的作用。

我的中医学

我的中医学

一、五脏六腑之阴阳心、肝、脾、肺、肾这五脏属阴,胆、胃、膀胱、大肠、小肠、三焦这六腑属阳。

五脏的功能是存储营养,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医说五脏是“藏而不泻”,就是说它们藏着人体的精气,不能外泻,否则人就虚了。

六腑的功能是消化、传导,负责分解食物,给人体吸收营养,剩下的废物排出去,它们是营养物质的通道,所以中医说六腑是“泻而不藏”,就是说它们的作用是传送而不是贮存,要保持畅通才好。

了解了五脏六腑的阴阳,就找到了食补的捷径。

五脏主藏,所以我们对它们要多用“补”法;六腑主泻,所以我们对它们要多用“泻”法。

另外,当你要用食物调理某一脏的症状,直接用泻法不见效,就可以对跟它构成一对阴阳的那个腑来下工夫;同样的,当你要调理某一腑的毛病,也可以补跟它构成一对阴阳的那一脏。

举个例子,肾和膀胱是一对阴阳。

比如肾有问题了,是实证,应该用泻法,清湿热。

怎么泻?肾不宜泻,一泻就肾虚了。

应该泻膀胱,把湿热从膀胱赶出去。

再比如,夜尿频多,原因在膀胱,是虚证,要用补法,可膀胱是管排泄的,没法补,你听说过哪道药是补膀胱的吗?只能是补肾,才能治标。

五脏六腑的阴阳分别都可以配对。

肺为阴,大肠为阳,这是第一对;脾为阴,胃为阳,这是第二对;心为阴,小肠为阳,这是第三对;肾为阴,膀胱为阳,这是第四对;肝为阴,胆为阳,这是第五对;心包为阴,三焦为阳,这是第六对。

这种配对关系,也就是经络学所说的脏腑表里相合。

记住脏腑之间的阴阳关系,我们就不会我们就不会只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

为什么进补首选脾和肾?人体还可无限地细分下去,像五脏,相对于六腑来说属阴,它们自身之间也有偏阴偏阳之分。

如果在五脏之中分阴阳,那么它们可以分为两组,心、肺是一组,它们属阳,肝、肾、脾是一组,它们属阴。

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

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

脾呢,是阴中之至阴。

如果按从偏阳到偏阴的程度排序,那么五脏中依次是心、肺、肝、肾,最偏阴的是脾。

脾为阴中之至阴,那我们就知道它不太容易阴虚,而是容易阳虚。

中医五脏六腑人体健康的基石

中医五脏六腑人体健康的基石

中医五脏六腑人体健康的基石中医学是我国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其中五脏六腑理论是中医学中极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些器官在中医学中不仅仅被视为生物学上的器官,更具有情志、气血、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脏六腑是人体健康的基石,在中医学中得到了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首先,五脏六腑在中医学中被视为情志活动的器官。

中医学认为每个脏腑都与某种情绪状态联系紧密,当情绪失调时,对应的脏腑器官就会受到影响。

心脏主张喜悦,当一个人情绪开朗、欢乐时,对心脏的负荷会减轻,心脏功能也会更加健康。

而当人感到悲痛、悲伤时,心脏就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可能引发心脏病等疾病。

同样地,肝脏主张怒,脾脏主张思,肺脏主张忧,肾脏主张恐。

中医学通过调节情志状态,平衡五脏六腑功能,从而促进人体健康。

其次,五脏六腑在中医学中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是气血运行的场所和储存器官。

心脏主张血脉,肝脏主要存藏气血,脾脏主管运化水谷精微生成气血,肺脏主要宣发清气,肾脏则和骨髓密切相关。

气血的运行和储藏对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如果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就可能引发各种疾病,如贫血、血栓等。

因此,中医学强调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维持气血的平衡,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此外,五脏六腑也在中医学中与精神活动紧密相连。

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是精神活动的基础,情志活动通过五脏六腑的调节而得以体现。

心脏为神明之主宰,肝脏为策划决断之官,脾脏为思考分析之官,肺脏为悲伤哀思之官,肾脏为精神活动之本源。

五脏六腑的协调与平衡,能够维持人体精神的健康和稳定,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精神方面的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总的来说,中医五脏六腑是人体健康的基石,它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器官,更具有情志、气血、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中医学能够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五脏六腑的功能总结

五脏六腑的功能总结

五脏六腑的功能总结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它们包括了心、肝、脾、肺、肾和胆经空腑。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下面对这些功能进行总结。

心是五脏之首,主宰血脉的循环和调节,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控制血液循环:心主血脉,控制全身血液的运行和循环,保持身体的正常体温和血液的合理分布。

2. 统治心神:心与神明相关联,能影响和调节人的精神状态和情感表现。

3. 控制呼吸:心与肺相互作用,控制呼吸运动,保证氧气的进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肝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气血:肝主疏泄,调节血液的储存和运行,保证气血畅通,维持全身器官的正常功能。

2. 维持情绪平衡:肝的功能紧密关联着情绪的变化,任何情绪的波动都会影响肝脏的功能,长期情绪波动会导致肝气郁结,引起各种疾病。

3. 促进新陈代谢:肝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新陈代谢器官之一,能够合成和分解物质,调节体内的能量平衡。

脾位于胃的上方,是人体的中枢器官之一,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主管消化吸收:脾主运化,能够将食物消化分解为养分,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2. 控制血液:脾主升清,能够促进血液的凝聚和循环,调节血液的质量和稳定性。

3. 维护肌肉组织:脾主肌肉,能够为全身的肌肉组织提供养分和能量,维护肌肉的正常功能。

肺是呼吸系统的关键器官,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主导呼吸:肺主呼吸,通过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实现人体的气体交换,保证身体内氧气的供应和二氧化碳的排除。

2. 控制水液代谢:肺在呼吸的同时,也通过水分的蒸发和排出,调节体内的水液平衡。

3. 维护皮肤健康:肺主皮毛,与皮肤的健康和美丽密切相关,肺的功能失调会导致皮肤问题的出现。

肾是五脏中最重要的脏器之一,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水液平衡:肾主水,通过调节尿液的产生和排除,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保证机体和细胞的正常功能。

2. 控制生殖发育:肾主生长,肾的功能与生殖发育密切相关,与性激素的分泌和生殖功能有关。

中医五脏六腑人体健康的根本保障

中医五脏六腑人体健康的根本保障

中医五脏六腑人体健康的根本保障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中医可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从五脏六腑的基本概念、功能以及与健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医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一、五脏与人体健康中医的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

每个脏器都有着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1. 心:心主血脉,负责循环输送血液。

心脏的健康与人体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如果心脏功能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 肝: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气血、调畅情绪等重要功能。

肝脏是身体最大的解毒器官之一,肝功能不佳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3. 脾:脾主运化,主要负责消化吸收、营养供给等功能。

脾脏的健康与人体的消化系统紧密相关,脾虚或脾功能失调会导致消化问题,并影响身体的各项机能。

4. 肺:肺主呼吸,主要负责呼吸功能和体内的气血运行。

肺疾病导致呼吸系统功能异常,会对人体的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产生影响。

5. 肾:肾主藏精,调节水液代谢、骨骼生长等重要功能。

肾脏是人体内重要的器官之一,肾功能不佳会引起尿液排泄问题、骨骼疾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综上所述,五脏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维护五脏的健康也成为中医保健的关键。

二、六腑与人体健康中医的六腑包括胆、膀胱、胃、小肠、大肠和三焦。

六腑与五脏共同组成了人体的脏腑系统,每个腑器都有着自己的功能和作用。

1. 胆:胆经主管胆汁的生成和排泄,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起着重要作用。

胆汁的正常分泌有利于人体脂肪代谢,但胆囊结石等问题会导致胆汁淤积,进而引起胆囊炎等疾病。

2. 膀胱:膀胱是人体储存尿液的器官,正常的排尿功能对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膀胱问题如尿频、尿急等会对生活造成明显影响。

3. 胃:胃属于中焦,主要负责储存和分解食物。

胃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胃病的发生,如胃溃疡、胃炎等。

4. 小肠:小肠主要负责消化吸收,进行养分的分解与吸收。

小肠功能异常会导致人体营养吸收不良,引起各种相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六腑的作用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
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

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

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

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

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

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

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腐熟,消化水谷;小肠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浊;大肠的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腕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其中一腑功能失常,或发生病变,都足以影响饮食物的传化,所以说六腑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

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

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

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

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

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

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

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

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义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

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

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

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

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

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

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

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

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

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肮: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

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

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

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内脏之间的联系是很广泛的。

它们之间既有结构上的联络,更有功能上的联系。

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以为全身的营养来源;但脾的运化,除了胃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滋养,肾阳的温煦,胆亦参予其间。

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人体活动的整体性,使得各种生理功能更为和谐协调,这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持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