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辨证论治(一):概述
中医学-脏腑辨证ppt

既强调宏观的望、闻、问、切,又注重微观的 病理变化。
症状与病因相结合
3
既关注症状表现,又探究病因病机。
脏腑辨证的常见证型
肝气郁结证
胁肋胀痛、情志抑郁、善太息、乳房胀痛 、月经不调。
肝胆湿热证
胁肋满痛、黄疸、口苦纳呆、尿短赤。
肝火上炎证
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干口苦、急躁易 怒。
肝阴虚证
脏腑辨证的常见用药
养血调肝药
如枸杞子、白芍、熟地黄等,适用 于肝血虚证。
平肝熄风药
如天麻、钩藤、石决明等,适用于 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
清肝泻火药
如龙胆草、柴胡、夏枯草等,适用 于肝火上炎或肝胆湿热。
疏肝解郁药
如柴胡、香附、青皮等,适用于肝 气郁结证。
03
脏腑辨证在临床上的应用
内科脏腑辨证
心病辨证
脏腑辨证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脏腑辨证与现代医学在许多方面具有互补性,两者可以相互 借鉴和融合。
现代医学的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等学科与中医脏腑理论 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可以为脏腑辨证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
02
脏腑辨证体系
脏腑辨证的基本原则
1 2
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既注重整体脏腑功能,又关注局部病变表现。
典型病例解析
病例一
患者长期胃痛,伴有食欲不振、乏力、消 瘦等症状,经检查发现患有胃溃疡。中医 辨证为脾胃虚弱,治疗以健脾和胃、止痛 为主,采用中药汤剂和针灸综合治疗,取 得良好疗效。
VS
病例二
患者突发腰痛,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 症状,经检查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中医 辨证为肾虚湿热,治疗以补肾利湿、通淋 解毒为主,采用中药汤剂和西药抗生素联 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医学]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医学]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21bd39f384254b35eefd34d0.png)
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 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 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素问· 阴阳应象 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 调经 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即是此意。 寒热辨证,不能孤立地根据个别症状作判断, 而是通过四诊对与其相适应的疾病本身所反映的各 种症状、体征的概括。具体的说,热证是指一组有 热象的症状和体征;寒证是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 体征。
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即虚与实主
要是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 盛衰。 《素问· 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 则虚。实主要指邪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所 以实与虚是用以概括和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由于邪正斗争是疾病过程中的根本矛盾,阴阳 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热证候,亦存在着虚实之分, 所以分析疾病中邪正的虚实关系,是辨证的基本要 求,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病体的邪正盛衰,为 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邪,虚证宜补正,虚实辨 证准确,攻补方能适宜,才能免犯实实虚虚之误。
(二)虚实转化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正邪力量对比的变化,实证可以转 变为虚证,虚证亦可转化为实证。实证转虚临床常见;虚证转实 临床少见,实际上常常是因虚而致实,形成虚实夹杂证。
实证转虚——是病情先表现为实证,由于失治、误治,以
及邪正斗争的必然趋势等原因,以致病邪耗伤正气,或病程迁延, 邪气渐却,阳气或阴血已伤,渐由实证变成虚证。
2、真热假寒: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
证候。其产生机理为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 不能外达,致四肢厥冷,且热越盛肢厥越严重, 即所谓“热深厥亦深”亦称阳盛格阴证。其临床 表现:高热烦渴饮冷,口鼻气热,咽干口臭,甚 则神昏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 干,脉数有力等一派热证,但又会出现四肢厥冷、 脉沉的寒象。虽肢冷而不恶寒、反恶热,且胸腹 必灼热,脉虽沉但必数而有力,由此可以判定肢 冷、脉沉均为假寒。
脏腑辩证

心血瘀阻
概念:是指瘀血、痰浊阻滞心脉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 继发于心气虚、心阳虚 情绪激动、劳累、受寒凉 过食肥甘、饮酒 证候:心悸,怔忡,气短,左胸痛,痛引左臂内侧, 时发时止,舌淡紫,有瘀斑,脉细涩
心血瘀阻
病机分析:
心血瘀阻 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心悸,怔忡,气短 心阳不振,气血运行不畅 推动无力 气滞血瘀 不通则痛——胸痛,心悸,面唇青紫 手少阴心经循肩背——痛引肩背内臂 心气虚 继发于 心阳虚
咳嗽、气喘
肺阴虚
概念:是指肺阴不足,虚热内生的证候。 病因:
久咳伤肺阴 痨虫(结核杆菌)袭肺 邪热恋肺,耗伤肺阴 肾阴虚(水不涵金)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或咳痰血, 口干 咽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潮热,颧红, 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肺阴虚
病机分析:
肺阴虚
肺失肃降——久咳伤阴,口咽干燥,声嘶 津液不足——痰少而稠,舌红少津 损伤肺络——痰带血丝 虚热内炽——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
痰热壅肺
概念:是指热邪夹痰内壅于肺所表现的实热证候。 病因:温热之邪夹痰内壅于肺 证候:咳嗽气喘,呼吸气促,甚则鼻翼煽动,咳嗽
痰黄稠,或痰中带血,或咳脓血痰有腥臭味, 发热,胸痛,烦躁不安,口渴,小便黄,大便 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热壅肺
病机分析:
痰热壅肺
热煎熬津液成痰 痰热郁阻,肺气不利, 失于宣降——咳嗽,呼吸气促,鼻翼煽动, 痰黄稠 痰热阻滞肺络——胸痛 血败肉腐化脓——咯吐血腥臭痰 热邪内郁 灼伤津液——发热,口渴, 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风寒束肺
概念:是指感受风寒,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风寒之邪袭肺 证候:咳嗽,痰稀白,鼻塞流清涕。或兼恶寒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之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一)考点复习

疾病:主症即主病(找题目最开始的部分) 证型:脏腑辨证论治(伴随症状+舌脉) 治法:法从证立 方药:理解+记忆(①通过药名进行推导;②结合中药二;③利用口诀)第六章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肺系系统肺系系统 感冒 咳嗽 喘证 肺胀感冒 咳嗽 喘证 肺胀 感冒(邪在肺卫)证型症状治法方药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或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剂:荆防败毒散中成药:荆防颗粒、九味羌活丸、感冒软胶囊、感冒清热颗粒、葛根汤颗粒风热感冒身热较著,微恶风,头胀痛,咽痛咽红,口渴。
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方剂:银翘散中成药:银翘解毒丸、双黄连口服液、桑菊感冒片、感冒清胶囊、柴银口服液时行感冒突然发热,高热不退,甚则寒战,周身酸痛,无汗,伴明显全身症状,呈现流行性发作。
舌红,苔黄,脉浮数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方剂:清瘟败毒饮中成药:清瘟解毒片、连花清瘟胶囊、维C银翘片、银翘伤风胶囊*气虚感冒发热,恶寒较甚,无汗,头痛鼻塞,身楚倦怠,咳痰无力。
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益气解表方剂:参苏饮中成药:参苏丸、败毒散 咳嗽(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证型症状治法方药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风寒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剂:三拗汤合止嗽散中成药:通宣理肺丸、风寒咳嗽丸、杏苏止咳糖浆、三拗片风热犯肺咳嗽频剧,痰黏稠或稠黄,喉燥咽痛,口渴,鼻流黄涕,恶风身热。
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剂:桑菊饮中成药:桑菊感冒片、急支糖浆、羚羊清肺颗粒、风热咳嗽胶囊风燥伤肺干咳,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恶寒、身热。
舌质红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剂:桑杏汤中成药:蜜炼川贝枇杷膏、二母宁嗽丸、雪梨止咳糖浆肺阴亏耗咳嗽日久,干咳少痰,或伴五心烦热,颧红,耳鸣,消瘦,神疲。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
辨证论治是一种临床医学治疗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方法之一。
其核心思想是以辨证为基础,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辨证,即辨别疾病的特点、病因及表现,通过观察、询问、望闻问切等方式来获取与疾病有关的信息,进而辨证疾病的类型和病情。
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辨治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也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核心内容。
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它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在整体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同时,辨证论治也注重个体差异,认为同一疾病不同患者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治疗方法应因人而异。
辨证论治的具体步骤包括四个方面:
1. 回顾病史: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收集疾病发展的过程,为后续的辨证提供线索。
2. 观察症状: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征,如面色、舌苔、脉象等,分析身体的表现,找出疾病的特点和规律。
3. 望闻问切:通过观察患者的形态、姿态、便便等,闻其气味,询问患者的症状和感受,以及切诊(通过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情况),全面了解患者的状况。
4. 辩证施治:根据对疾病的全面辨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如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进行治疗,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总而言之,辨证论治是一种综合性的医疗方法,其旨在通过全面的辨证过程,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从而采用个体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它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个体差异,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

寒邪为病,治疗用药的原则是辛热散寒。寒在表者,宜发汗解表,用麻黄汤。寒 邪直中于里者,宜温中散寒。寒邪伤及阳气,还应注意回阳救逆。
暑邪主要由外感受,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邪伤人,常易耗气伤津,故在清解 暑热的同时,须顾护津气,用西洋参、麦冬等甘寒益气养阴之品。暑易夹湿,如 兼见身热不解、困倦疲乏等症,宜合用芳香化湿之品,否则暑热难解。
外湿致病当分清湿在卫表还是在经络,在卫表者宜芳香化湿解表,并注意配伍宣 达气机药,使气行湿化;湿在经络关节者,往往兼夹风邪,注意配合使用祛风胜 湿药。且湿无定体,每因与寒、热相合而异性。
外燥重在辛散宣肺。其中温燥重在辛凉,适当加用沙参、梨皮等养阴生津药;凉 燥重在辛散透表,不宜多用甘寒养阴药。
外感六淫之火多为火毒相并,充斥三焦,治宜泻火解毒,兼清三焦之火,配合通 腑泄热药,则可导热下行。火毒之邪传变迅速,易于内闭心包,入血动血,故当 密切注意病情演变转化,及时使用清心凉血开窍药物。
内燥治以养阴生津为主,但有肺胃、肝肾之分,阴虚火炎者,适当配合清热泻火 之品。
内火,当区分虚实,结合不同脏腑用药。心肝之火多属实,心火宜用黄连、栀子 清心泻火,肝火宜用龙胆草、黄芩清泻肝胆;肺肾之火多属虚,宜用滋肾润肺、 养阴清火法。
第二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脏腑病证,是指脏腑在发生病理变化时反映于临床的症状和体征。由于各个脏腑 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所不同,故表现的病证也多种多样。根据各个脏腑不同 的生理病理辨析病证,就是脏腑辨证。临床的辨证方法虽然很多,且各有特点, 但要辨明病证的部位、性质,并指导治疗,都必须落实到脏腑上。因此,脏腑辨 证是辨证论治的核心。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
目 录
第一节风寒暑湿燥火辨治概要 第二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第三节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第四节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辨治概要
辩证论治的名词解释中医

辩证论治的名词解释中医
辩证论治,中医名词,指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辩症,然后依据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学说,进行辨证,再根据证候的实质,确定相应的治法,选择适当的药物,或针灸、拔罐、推拿等,实行治疗。
辨症,是指以辨证论治的思想为指导,将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搜集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分析,从而区分出不同疾病的分析方法。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中医认为自然界和人体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二者经常互相转化,而阴阳的转化趋势则可以用五行学说进行解释。
同样,脏腑经络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而经络则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经络可以联系脏腑器官之间的联系,使它们相互协调运作。
病因是指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而病机则是指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中医认为,病因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种。
外因是指来自外部环境的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气候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内因是指由人体内部因素引起的疾病,如七情六欲、饮食失调、劳逸失度、年龄衰老等。
根据病因和病机不同,中医将疾病分为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通过分辨疾病的八纲,可以帮助中医进行正确的辩证。
辩证后所得的证候是疾病的本质,证候的本质则可以用治法进行解决。
中医的治法包括汗、下、温、清、消等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根
据疾病的性质进行选择。
同时,中医还强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个体化的治疗原则不仅体现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还体现在药物剂量和服用方法的选择上。
中医学-脏腑辨证

肺与大肠辨证
01
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 调水道,主皮毛,开窍于鼻。
02
大肠的生理功能
大肠主传导糟粕,主津液,主血所生 病,开窍于肛门。
03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肺气 闭塞可引起便秘;大肠湿热可影响肺 的宣发和肃降,出现咳喘等症状。
肾与膀胱辨证
01
肾的生理功能
分析脏腑病理
根据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分析脏腑病变的原因和机制,如 肝气郁结、心火亢盛等。
鉴别相似证候
根据脏腑病变的特点,鉴别相似 证候,如心悸与怔忡、胁痛与腰 痛等。
治疗原则与方药
治疗原则
根据脏腑病变的性质和程度,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如 调理脏腑功能、祛除邪气、补益正气等。
方药应用
根据治疗原则,选择相应的方药进行治疗。方药的选择 需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以达到个体化 的治疗效果。
优点
脏腑辨证具有理论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能够全面分析疾病的原因、病位、病性、病机 ,有利于疾病的综合分析和治疗。
缺点
脏腑辨证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疾病的认识存在主观性,对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不够明确和统一,对疾病 的治疗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南等。
脏腑辨证的发展方向
研究方向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脏腑辨证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未来,脏腑辨证的研究将更 加注重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和完善脏腑辨证的理论和方法。
指脾脏,是主宰全身气 血生化、统摄血液的脏 腑,具有主运化、统摄 血液等生理功能。
指肺脏,是主宰全身呼 吸、调节气机的脏腑, 具有主呼吸、调节气机 等生理功能。
指肾脏,是主宰全身骨 髓和阴液的脏腑,具有 主骨髓、主阴液等生理 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脏腑辨证论治是中医各种辨证论治的基础。
它首先运用四诊八纲,掌握、分析病情,然后结合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映判断出病变的脏腑和确定所患何证,最后根据证来确定治疗原则和方药。
证是脏腑阴阳盛衰或外邪内犯的反映。
由于每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他们所反映出来的病证也不同,据根脏腑不同生理病理变化来推断病证,这就是脏腑辨证的理论根据。
如心有主血脉、藏神志、开窍于舌的功能,故把心悸、脉结代、失眠、神志昏乱、舌尖红、舌强不语等证候归之于心。
据此,可以推断出病变在何脏腑,再结合八纲辨证,进而作出全面诊断。
脏腑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步骤是: 1.首先通过四诊来掌握病史、主诉、症状和体征。
如心慌、气短、自汗、倦怠无力、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或结代等。
2.运用八纲辨证来分清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如见心慌、自汗等脏腑症状,知病在里;见面白、畏寒、肢冷,知证为寒;见气短、倦怠无力,知正已虚。
3.再根据脏腑病理反映判断病变脏腑,如见心慌、脉细无力或结代知是心不主神与不主血脉之症,从而判断病变在心。
从以上分析看出,八纲辨证为里、虚、寒,脏腑辨证,知病位在心,综合诊断为“心、虚、寒”,即“心阳不振”或“心阳虚”。
4.辨清何证,就为立法、处方、用药提供了理论根据。
诊断是“心阳虚”,虚则补之,寒则热之。
虚在心就要用补法治心之虚,心有寒,就要用温法祛心之寒。
据此得出“温阳补心”或“补心阳,益心气”的治则。
方用参附汤加减;熟附子、干姜、桂枝(温心阳);人参、远志、炙甘草(益心气)。
以上是脏腑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也是阴阳、脏腑、病因、四诊、八纲、方药等基本理论联合应用于临床实际的过程。
这一过程解决了病人所患的是什么“证”?为什么是这个证,根据在那里?这个证怎样治?为什么要这么治等四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