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辨证论治
一例吐酸患者的中医辨证分析
![一例吐酸患者的中医辨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c5b907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19.png)
一例吐酸患者的中医辨证分析摘要根据临床特征,胃食管反流属于中医“吐酸”等范畴。
对于吐酸的文献记载,最早见《内经》: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证治汇补·吞酸》中云:“大凡积滞中焦,久郁成熟,则本从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热也;若客寒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
”总结吐酸病机不仅是郁热,而且与寒有关。
《医学心法·吞酸》认为:认为肝气郁滞是发病的关键。
但无论是外感寒邪还是寒湿内阻,亦或是饮食积滞,最后均有从热化而为酸的病理过程。
本文通过对历代医家对吐酸病机进行归纳总结得知,治疗吐酸,因抓住其主要病机,辨证论治,才能起到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吐酸;吞酸;肝气郁滞;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
临床表现为烧心、胸骨后痛、反酸、嗳气、恶心、腹胀等症状,从症状上看GERD属中医“吐酸”、“吞酸”及“嘈杂”等范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GERD的中医病名定义为“吐酸”[3]。
中医药以辨证论治思想指导GERD治疗,具有整体调节优势。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3岁,以“反酸、胸骨后烧灼感2周”为主诉入院。
入院中医诊断: 吐酸肝胃郁热;西医诊断:1、胃食管反流 2、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3、右肺结节。
患者平素饮食不节,急躁多思易焦虑,近2周来每因发怒动火则吞酸频作,胸骨后烧灼感,伴有胃脘部闷胀不适,头晕乏力。
入院症见:胃脘胀满,吞酸嗳气,嗳臭腐气,口苦口干,纳差,心烦不得眠,大便臭秽, 小便量可,色微黄。
舌质红, 苔黄厚,脉弦数。
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证属肝火内郁,治以疏肝理气、清热止痛。
给予中药汤剂“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制吴茱萸5g,生柴胡、黄连各6g,麸炒枳实、佛手、酒川芎、陈皮各10g,生白芍、浙贝母、乌贼骨20g,生代赭石、百合、炒麦芽各30g,水煎服。
从中医古籍浅析消渴病的辨证论治
![从中医古籍浅析消渴病的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b8dd7fc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88.png)
收稿日期㊀2020-06-05基金项目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YZ-1837)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办人教函[2018]119号)ꎮ第一作者简介㊀张艳ꎬ女ꎬ硕士研究生ꎬ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代谢及免疫性疾病ꎮ∗通信作者㊀华川ꎬ女ꎬ主任医师ꎬ医学博士ꎬ博士后ꎬ副教授ꎬ研究生导师ꎬ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代谢及免疫性疾病ꎮ从中医古籍浅析消渴病的辨证论治张㊀艳1ꎬ华㊀川1ꎬ2∗ꎬ赵㊀勇2ꎬ田晓玲11.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湖北武汉430061)2.湖北省中医院内分泌科(湖北武汉430074)ʌ摘要ɔ经典古籍对消渴病认识深刻ꎬ«内经»记载了脾瘅㊁肺消㊁肾热病㊁消瘅㊁漏风㊁消中㊁风消㊁鬲消㊁食消等名称与消渴病相关的名称ꎬ对其临床表现和病因也有较多认识ꎮ«内经»与«金匮要略»所论述消渴病的病机基本相同ꎬ为燥热偏盛㊁阴津亏耗ꎬ后世医家多以«内经»㊁«金匮要略»为基础ꎬ根据临床应用的发展ꎬ逐渐确定消渴病的证候框架ꎬ总结其病因涉及过食肥甘厚腻㊁素体肥胖㊁五脏柔脆㊁七情过激㊁感受外邪等ꎬ主要从脏腑辨证㊁三焦辨证对消渴病进行辩证治疗ꎬ并提出如白虎加人参汤㊁肾气丸㊁人参石膏汤㊁顺气散㊁八味丸等方药ꎬ这些方药在如今临床治疗消渴病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ꎮ认真研究经典古籍方可全面认识祖国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与论治ꎬ也对当今对消渴病的预防与治疗起指导作用ꎮʌ关键词ɔ消渴ꎻ病因病机ꎻ辩证论治ꎻ«内经»ꎻ«金匮要略»ꎻ«外台秘要»ʌ中图分类号ɔR255.4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6-7578(2020)04-0058-03㊀㊀糖尿病属中医学 消渴 范畴ꎬ 消 取 尽 的意思ꎬ古代多指形体瘦削㊁形容枯槁之类疾病ꎮ渴 音涸ꎬ有 竭 的意思ꎮ«素问»中黄帝问岐伯关于 有病口甘者ꎬ病名为何ꎬ何以得之 ꎬ岐伯回答的五气之溢ꎬ名曰脾瘅ꎬ是最早的关于消渴病名的记载ꎮ临床典型表现为烦渴㊁多饮㊁多食㊁多尿㊁消瘦等ꎮ经过历代医家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深入ꎬ逐渐形成对该病病因病机㊁诊断治疗㊁预后防护较为全面的认识ꎮ本文基于中医经典古籍ꎬ试浅析消渴病的辨证论治ꎮ1㊀病名溯源中国古代对消渴病有丰富的文献记载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消渴病症状而此时尚未有消渴病名ꎮ«黄帝内经»记载了脾瘅㊁肺消㊁肾热病㊁消瘅㊁漏风㊁消中㊁风消㊁鬲消㊁食消等名称[1]ꎬ开始对消渴病有较多认识ꎬ如 凡治消瘅 气满发逆ꎬ肥贵人ꎬ则高粱之疾也ꎮ 心移热于肺ꎬ传为膈消 ꎮ«伤寒论»厥阴病篇㊁五苓散条文中出现消渴一词ꎬ后世论消渴的著作中多有引述此条文ꎬ然而文中提及的消渴代表的是口渴症状ꎬ如太阳蓄水篇之 消渴 与厥阴病篇之 消渴 ꎬ二者同有口渴之症状ꎬ前者多见小便不利ꎬ而后者则常伴见下利㊁气上撞心㊁饥而不欲饮食症状ꎬ故组方选药时需注意鉴别区分ꎮ«金匮要略»中列专篇讨论消渴病病机证治ꎬ将 消渴 作为一类疾病命名[2]ꎬ消渴病名确立ꎮ2㊀临床表现古人对该病的了解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ꎬ«素问 奇病论»记载: 此肥美之所发也ꎬ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ꎬ甘者令人中满ꎬ故其气上溢ꎬ转为消渴 ꎬ论述消渴主要症状为口渴及口甜ꎬ与饮食相关ꎬ得病之人多饮甘美ꎬ与体型关系密切且肥人多发ꎮ«金匮要略»中有消渴病脉象的表述: 寸口脉浮而迟ꎬ浮即为虚ꎬ迟即为劳ꎬ虚则卫气不足ꎬ劳则荣气竭ꎮ 趺阳脉浮而数ꎬ浮即为气ꎬ数即为消谷而大坚ꎬ气盛则溲数ꎬ溲数即坚ꎬ坚数相搏ꎬ即为消渴ꎮ «外台秘要»记载[3]: 渴而饮水多ꎬ小便数ꎬ有脂ꎬ似麸片甜者ꎬ皆是消渴也 ꎬ并把消渴病的临床症状归为三类:口渴多饮ꎬ小便数而甜ꎻ消中者ꎬ以口不渴多食ꎬ小便少且腻浊为特点ꎻ肾消者ꎬ以口渴但不能多饮ꎬ脚瘦细ꎬ小便数ꎬ虚冷ꎬ阴痿弱ꎬ腿肿等为特点ꎮ关于消渴的兼症症状ꎬ«伤寒论»记载有风痹状ꎬ即血行瘀滞不能濡养肢体肌肉第37卷第4期(第58页)2020年㊀㊀㊀㊀㊀㊀㊀湖北民族大学学报 医学版JournalofHubeiMinzuUniversity MedicalEdi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Vol.37No.4P.582020筋脉ꎬ症见肢体麻木疼痛ꎮ刘河间在«消渴总论»论述糖尿病可发展为眼部症状称雀目或内障ꎮ祖国医学的消渴病与糖尿病十分相似ꎬ在症状方面ꎬ糖尿病以口渴多饮㊁多食㊁多尿以及体质量下降㊁乏力消瘦等为典型临床表现ꎬ与古籍中消渴病的记载基本相符ꎮ3㊀病因病机3.1㊀与饮食㊁体质相关㊀«内经»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论述散在于各篇章中ꎬ«素问»记载 肥者令人内热ꎬ甘者令人中满ꎮ 指出多食肥甘可致阴虚燥热ꎬ发生消渴ꎮ«圣济总录»也把消瘅归因于膏粱之疾和肥美之过ꎬ积为脾瘅[4]ꎮ«丹溪心法»记载: 酒面无节ꎬ酷嗜炙嚼 ꎬ会导致炎火内生ꎬ燥热烧灼脏腑津液ꎬ出现渴饮水浆ꎬ不能自禁症状ꎮ由此可见ꎬ消渴病之发生ꎬ与饮食不节㊁饮酒过度㊁嗜食肥甘㊁肥胖体质联系紧密ꎮ3.2㊀与各脏腑的关系㊀消渴总病机以阴虚为本ꎬ以燥热为标ꎬ与各脏腑关系联系密切ꎮ«内经»中记载消渴病与各脏腑的联系ꎬ各代医家不断继承前人学说ꎬ从不同角度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进行补充ꎬ 心移寒于肺ꎬ肺消ꎬ肺消者饮一溲二ꎬ死不治ꎮ «医学纲目 消瘅门»记载[5]: 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ꎬ而精微者亦随溲下ꎬ故饮一溲二ꎮ 肺主行水ꎬ肺气之宣发肃降可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ꎬ固心移寒于肺㊁肺气亏虚甚或燥热邪气伤肺ꎬ皆会造成肺脏的虚损ꎬ使津液代谢障碍发为消渴ꎻ 脾坚则藏安难伤ꎬ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ꎬ指出脾虚之人易患消渴ꎻ消渴病病程漫长ꎬ病情发展ꎬ阴虚诸证逐渐转化为阳虚㊁气虚之证ꎬ临床多见肾气虚㊁肾阳虚ꎮ«小品方 治渴利诸方»记载[6]: 消渴者ꎬ原其发动ꎬ此则肾虚所致ꎮ 说明消渴发病与肾虚有关ꎬ肾主水液ꎬ肾阴为阴液之本ꎬ当阴津损耗过度ꎬ肾气无法固摄水谷精微物质就发生消渴ꎮ«儒门事亲 三消»记载: 消渴一证ꎬ不节喜怒ꎬ病已而复作ꎮ 刘完素也指出 五志过极ꎬ皆从火化热ꎬ热盛伤阴ꎬ致令消渴 说明消渴病与肝联系紧密ꎬ可因情志失调诱发ꎬ并且加重病情ꎮ3.3㊀与痰热㊁瘀血的关系㊀«灵枢 五变篇»记载[7]: 怒则气上逆ꎬ胸中蓄积 ꎬ血脉不行ꎬ转而为热ꎬ热则消肌肤ꎬ故为消瘅 ꎬ提示血瘀与消渴的联系紧密ꎬ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脉络瘀阻ꎬ血瘀化热灼伤津液ꎬ出现消瘅症状ꎮ前代医家总结时已经意识到ꎬ热毒内蕴是消渴病发生的重要病机ꎬ«太平圣惠方»认为消渴病的病机为 元气衰虚ꎬ热毒积聚于心肺 热毒在内ꎬ不得宣通ꎬ关腠闭塞ꎬ则令心肺烦热ꎬ咽喉干燥ꎮ故令渴不止ꎬ而饮水过度也ꎮ 首次明确提到了 热毒 ꎮ相关研究发现[8]ꎬ 痰瘀 不仅是消渴病肾病病程中重要的病理因素ꎬ也是关键的病机要点ꎬ痰瘀相互作用ꎬ互为因果致使病情反复ꎬ变证丛生ꎮ4㊀辨证论治4.1㊀从脏腑论治㊀张仲景设立专篇讨论消渴病病机证治ꎬ并创建白虎加人参汤和肾气丸两大消渴主方ꎬ为后世提供了有效的治法和方药ꎮ«金匮要略»条文记载: 渴欲饮水ꎬ口干舌燥者ꎬ白虎加人参汤主之ꎮ 即仲景认为ꎬ因热伤津耗胃气ꎬ胃气虚不能化津上承于肺ꎬ散布四脏ꎬ就会出现口干舌燥而渴的症状ꎬ选用白虎加人参汤[9]ꎬ可以清热益气㊁生津止渴ꎮ 男子消渴ꎬ小便反多ꎬ以饮一斗ꎬ小便一斗ꎬ肾气丸主之ꎮ 肾气丸[10]组方重用补肾滋阴的干地黄为君ꎬ臣药为薯蓣㊁山茱萸补精血益肝脾ꎬ加桂枝㊁附子温下焦阳气ꎬ恢复肾的气化功能ꎬ作药茯苓㊁泽泻淡渗利水ꎬ下行排出体内停运之水ꎬ以阴中求阳的方法ꎬ温补肾阳ꎮ«外台秘要»治疗消渴诸症的用方有84首ꎬ中药130多种ꎮ有研究表明[11]«外台秘要»所载方剂提示消渴病病机为本虚标实ꎬ本虚责之气虚㊁阴虚ꎬ标实责之湿热㊁火热ꎬ用药以甘寒㊁苦寒多见ꎬ同时结合甘温㊁甘淡等品ꎬ主要从肺㊁心㊁脾胃㊁肾等脏腑论治ꎮ4.2㊀从三消论治㊀«难经»将三焦的定义为元气之别使ꎬ功能是主通行三气ꎬ经历于五脏六腑ꎮ«丹溪治法 心要»中对三焦也有记载:上消者在肺ꎬ 多饮水而少食ꎬ大小便如常ꎬ或云小便清利ꎬ其燥在上焦也ꎬ治宜流湿润燥 ꎻ中消者在胃ꎬ 渴多饮水ꎬ而小便赤黄ꎬ宜下至不饮而愈 ꎻ下消者在肾ꎬ 小便浊淋如膏之状ꎬ宜养血而整肃ꎬ分其清浊而自愈ꎮ 朱丹溪[12]将消渴从三消进行论述ꎬ分别指出三消不同的病变脏腑ꎬ对后世医家充分认识消渴病影响深远ꎮ«儒门事亲»刊载了刘完素对三消的论述[13]ꎬ给出人参石膏汤㊁顺气散㊁八味丸分治上中下三消ꎮ刘完素的三消理论成为后世分治为上㊁中㊁下消之宗本ꎮ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也对三消做出归类ꎬ渴而多饮为上消ꎻ消谷善饥为中消ꎻ渴而变数有膏为下消ꎮ临床上ꎬ张振忠[14]重视从三焦分期ꎬ采用温阳化瘀法治疗糖尿病ꎬ以温心阳㊁益肺气治疗上焦ꎻ温脾阳㊁益中气治疗中焦ꎻ温肾阳㊁益元气治疗下焦ꎬ并将活血化瘀贯穿三焦辨治过程ꎬ对治疗㊁预防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等具有深远的意义ꎮ刘爱华[15]从 气道㊁水道㊁血道 分析ꎬ上中下三部药同用ꎬ使药入三焦ꎬ辨治消渴病获效明显ꎮ5㊀饮食预防«内经»中已经认识到过食肥甘会导致消渴症状ꎬ为后世医家预防消渴病及饮食疗法的产生奠定理论基础[16]ꎮ«外台秘要»一书中就罗列 将息禁忌论一首 叙鱼肉等一十五件 叙菜二十二件 和 叙米豆等九件 等4篇条文ꎬ专门论消渴病患者的生活㊁饮食的调护方法ꎬ还强调养性之道ꎬ建议不宜饱食便卧ꎬ不宜终日久坐ꎬ莫久劳疲极等ꎮ 獐肉温不可炙吃ꎬ令人消渴 ꎬ即獐肉有类似于养生保健中发物的作用ꎬ不宜多食ꎮ刘完素«三消论»对情志化火与消渴关系论述启示我们ꎬ若未患消渴病时ꎬ保持情志舒畅和清淡饮食ꎬ有益于和五脏ꎬ若是消渴病的患者ꎬ则需 戒愤怒㊁和脏腑 ꎬ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ꎮ6㊀总结从历代文献可以看出ꎬ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深入ꎬ此外ꎬ古籍中还记载着其他防治消渴病的方法及对消渴病兼证的辨证论治ꎬ如针灸疗法㊁食疗法等中医特色疗法ꎮ在预防和治疗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ꎮ发掘这些知识能为现代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提供借鉴ꎬ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防治糖尿病的优势ꎮ从消渴病辨证论治的发展也可以看出ꎬ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对一个学科具有重要作用ꎮ故此ꎬ临床应用应不拘泥于经典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ꎬ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创新ꎮ[参考文献][1]㊀柳心.基于古籍文献的消渴病病机理论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ꎬ2018.[2]㊀张悦ꎬ李娟ꎬ张毅ꎬ等.«金匮要略»论治消渴病学术渊源及证治探析[J].国医论坛ꎬ2020ꎬ35(3):5-7. [3]㊀张婵娟.«外台秘要»论消渴[J].河南中医ꎬ2018ꎬ38(4):521-523.[4]㊀傅丹青ꎬ陈澄ꎬ夏涛涛ꎬ等.«圣济总录»之糖尿病肾病证治探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ꎬ2018ꎬ42(12):985-988.[5]㊀庄乾竹.古代消渴病学术史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ꎬ2006.[6]㊀于飞ꎬ章红英.«备急千金要方 消渴第一»中的消渴分类与选方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ꎬ2017ꎬ19(2):48-53.[7]㊀王东军ꎬ李永美ꎬ王磊ꎬ等.从虚瘀浊毒论治消渴痹证[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ꎬ2016ꎬ40(11):836-838. [8]㊀陈雅燕ꎬ黄柳莺.浅述消渴病肾病从 痰瘀 论治的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ꎬ2018ꎬ11(19):178-179. [9]㊀张珊珊.«伤寒论» 阳明清法三证 浅谈[J].西部中医药ꎬ2019ꎬ32(5):32-34.[10]㊀杨宇琦ꎬ秦伟ꎬ陈方敏ꎬ等.金匮肾气丸治疗糖尿病少阴证[J].吉林中医药ꎬ2016ꎬ36(4):363-365. [11]㊀邵鑫ꎬ冉颖卓ꎬ芮芸ꎬ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外台秘要»治疗消渴病的用药规律[J].江苏中医药ꎬ2019ꎬ51(11):65-69.[12]㊀张世超ꎬ石岩ꎬ杨宇峰.金元四大家论消渴之治疗理论框架[J].中医药导报ꎬ2015ꎬ21(21):3-5.[13]㊀王改仙ꎬ高颜华ꎬ周铭.刘完素«三消论»浅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ꎬ2009ꎬ7(8):6.[14]㊀吴健ꎬ张振忠ꎬ张军军ꎬ等.张振忠论三焦分期温阳化瘀法治糖尿病肾病[J].四川中医ꎬ2019ꎬ37(4):13-15.[15]㊀李鹏举ꎬ刘爱华.刘爱华从三焦辨治消渴病的经验撷要[J].国医论坛ꎬ2019ꎬ34(2):50-51.[16]㊀许趁意ꎬ吕雪莲ꎬ邬丹ꎬ等. 石药芳草 治疗 消渴病 的忌宜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ꎬ2018ꎬ24(6):820-822.责任编辑:牟冬生。
无限极新人培训:浅析辨证论治
![无限极新人培训:浅析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b0fae95b02020740bf1e9b36.png)
• (14)在无黄疸的情况下,面色晦暗呈棕 黑色中透青灰——多为肝硬化或肝癌晚期。
• (15)口角歪向健侧,不能完成吹哨、 鼓腮动作,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流 泪,额纹消失——多为面神经炎。
• (16)面部结节状增生和斑块,并融合成 大块凹凸不平的结节,眉毛、睫毛部分脱 落或全部脱落,形如狮子脸——多为瘤型 麻风。
• (11)面部肌肉强直、言语或动作时 表情无变化,似面具样——一震颤性麻痹 和脑炎。
• (12)面色苍白呈铅灰色、表情淡漠、双 目失神、两眼凹陷、颧部突出、鼻尖峭 立——多为大出血、严重休克、急性腹膜 炎等。
• (13)眼球结膜充血,面部及眼眶区、 颈、胸部皮肤发红,压之退色——多为流 行性出血热。
• (21)外伤伤口较深,数日后出现张 口困难,面部肌肉痉挛,看来似笑非笑, 呈特殊的苦笑面容——多为破伤风。
• (22)痴笑,不断照镜子、扮鬼脸,思 维特奇,情感反应幼稚,行为紊乱——青 春型精神分裂症。
• (23)狂笑——精神性疾病,如反应 性精神病、癔症、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 狂躁症等。
• (25)强笑——常为多次脑血管意外的后 遗症,亦可见于多发性硬化症。同时往往 伴有强哭,发音和吞咽障碍等。
• 7、脾胃区:颜色异样(或红鼻头)多为脾胃不和。 8、生殖区:颜色异常发青,多为内分泌失调。 9、肾区:发暗肾虚。有红疙瘩是腰酸和全身有酸 痛的地方,侧脸颊有下凹的地方为肾虚,耳朵小 肾虚。
10、大肠、小肠区:有斑和“沉色”的红点位肝 功能不好。
11、胸乳区:颜色发暗一边对应一边。 12、膀胱区:发暗、发乌,长痘;膀胱有问题。
望诊
神色、形态、苗窍、斑疹、 二便、 指纹
望神色:有神 失神 望形态:囟、毛发、躯体、四肢、肌肉、皮肤、指、趾 望动态: 以小儿为例:应肢体活动自如,无痛苦容貌 如小儿仰卧少动,两目无神,多为久病、重病 喜俯卧者,常为乳食积滞或肠寄生虫病 若翻滚哭闹,两手捧腹,多为腹部剧痛所致 高热时若见眼睑、口唇或指端颤动者,则为惊风先兆; 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概属惊厥、癫痫 婴幼儿点头呼吸,鼻翼煽动,多为肺闭重证 若端坐喘促 痰鸣哮吼,则为哮喘病
浅析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
![浅析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32ec49b09b6648d7c0c74615.png)
浅析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发表时间:2012-08-23T17:44:31.2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12第205期供稿作者:郭彬兵[导读]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
郭彬兵(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江西赣州341000)【摘要】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伴有全身不适等。
是当今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西医对于痛经缺乏有效地根治方法,本文将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下注、气血虚弱四个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痛经;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2-2199-01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
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
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继发性痛经则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病因多与内分泌因素,子宫因素,遗传因素等相关,治疗方法包括止痛药、激素类药,手术等。
病人对西药极易产生耐药性,而手术的复发率较高,因此西医对痛经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致使大部分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
而中医则从病因着手,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型表现而施以不同的方药对痛经进行治疗,从根本上缓解了症状,降低了痛经的发病率。
1病因病机月经周期是女性生理过程中阴阳消长、气血变化节律的体现。
中医认为痛经多因气血运行不畅,冲任阻滞所致。
或因郁怒,气机不利导致气滞血瘀,经血滞于胞宫,排出不畅而疼痛;或因经期感寒涉水,寒湿内侵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滞,排出不畅,不通则痛;或因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行经后气血更虚,致胞脉失养,不荣则痛,其病位在冲任、胞宫,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2辨证论治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程度,以及月经期、量、色、质,兼症,舌、脉等进行辨证分型论治。
浅析心悸从肝脏辨证论治
![浅析心悸从肝脏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3156c78fec3a87c24028c463.png)
有 瘀 斑 , 弦 涩或 结代 , 宜 疏 肝理气 , 血祛瘀 , 用 血府逐 淤 脉 治 活 常 汤加 减 治疗 。周 氏【 引 采用 此方 法 治疗心 律失 常其 总有效 率达 到了
2 心 与肝 的关 系
4 肝阴虚证 : . 4 肝与心 为母子关 系 , 肝者 , 心之母 也 , 病可 以及子 , 母
21 .五行 关系 : 属木 , 火 , 生火 , 心为母 子关 系 。 肝 心属 木 肝与 肝者 , 心之 母也 , 病可 以及 子 , 母 母虚 则 子亦 虚 ; 病 亦可 及母 , 子 子乱 则
胆泻 肝汤加 减 。
安。” ・ 清 江笔花 在 《 花 医镜 》 :肝 之 虚 …… 脉左 关 必弱 或 空 笔 说 “ 大 , ……为 心悸 。” ・ 士铎 在《 室 秘录 》 其症 清 陈 石 中论 述到 :心 惊 “ 非心病也 , 乃肝 血虚不 能养 心也 。 这些 理论 为后 世心悸从 肝论 治 ” 开辟 了道 路 , 明 了方 向。 指
内蒙古 中医药
浅 析心 悸从肝 脏 辨证 论治 △
陈 敏 龚 一 萍 陈 盈
摘
要: 历代 医家均 有从肝 脏辨 证 治疗 心悸 的研 究 , 笔者 通过 总结 阐述 了前 贤从 肝论 治 心悸 的理 论基 础 , 并整 理 归纳 出从 肝论 治心悸
的不 同证 型 。
关键 词 : 心悸 ; 辨证论 治 中 图分类 号 : 2 2 R 4
浅析头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浅析头痛的中医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4cc07e36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7c.p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7), 1758-1762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7263浅析头痛的中医辨证论治王 广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3年6月8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18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31日摘要 头痛为临床常见症、多发症,病因相对复杂,西药治疗往往周期性长、停药后有戒断反应,效果不尽人意。
中医应用六经辨证论治、病因辨证施治,疗效较好。
本文基于六经辨证、病因辨证论治头痛进行总结,探讨头痛的诊治规律,以期指导临床。
关键词头痛,六经辨证,病因辨证An Analysi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HeadacheGuang WangThe First Clinical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Received: Jun. 8th , 2023; accepted: Jul. 18th , 2023; published: Jul. 31st , 2023AbstractHeadache is a common and frequent clinical condition with a relatively complex etiology, and the treatment with Western medicine is often long in periodicity, with withdrawal reactions after stopping the medicine and unsatisfactory.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ten has long cycles and withdrawal reactions after discontinuation, and the results are not satisfactory.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based on the six meridians and the etiology of the disease is more effectiv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reatment of headaches based on the six meridians and etiology, and discusses the rule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adaches, with a view to guiding clinical prac-tice.王广KeywordsHeadache, Six Meridians, Etiology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头痛之名,首载于《黄帝内经》,亦称之为“真头痛”、“首风”、“脑风”。
《辨证录》阳痿五脏辨证用药浅析及应用体会
![《辨证录》阳痿五脏辨证用药浅析及应用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38025973b84ae45c3b358c37.png)
6 1
[ 2 ] 薛泽 .颈椎 牵 引及 分 筋推 拿 治 疗神 经根 型 颈椎 病 [ J ] . 云 南 中医 学院学报 , 2 0 0 2 , 2 5 ( 2 ) : 5 4— 5 5 . [ 3 ] 张 家光 . 颈椎 旁神 经 阻滞 治 疗神 经 根 型颈 椎 病相 关研 究 [ D ] . 青 岛: 青岛 大学 医学院 , 2 0 1 3 . [ 4 ] 陈孝 平 .外科 学 [ M] .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 2 0 0 5 : 1 0 5 8 .
关键 词 :阳痿 ; 五 脏辨 证 ; 《 辨证 录》 中 图分 类号 : R 6 9 8 . 1
文献标识 码 : B 文章 编号 : 1 0 0 6— 0 9 7 9 ( 2 0 1 6 ) 1 3— 0 0 6 1 — 0 2
“ 阳痿 ” , 是指男 性 在性 生 活 时 阴茎 不 能勃 起 或 虽 能 勃起 但 勃起 天命 门之火 生脾 胃后天 之土从 而充 固先 天 肾精 的重 要性 。 不坚无 法插 人 阴道进行 性交 的一种 病症 , 现代 医学称 为勃起 功 能障 碍 1 . 3心 火闭塞 : 第三则 云 “ 人有 年 少 之时 因事体 未 遂 , 抑郁 忧 闷 , 遂 至 ( E D) 。引起 阳痿 的原 因很 多 , 有 资料 认 为精 神方 面 的因素 占 9 0 % 以 阳痿 不振 , 举 而不 刚” , 陈 氏认 为 此 非 人 以为 之 “ 命 门火 衰 ” , 而是“ 心 上 。中医学 也称 “ 筋痿 ” 、 “ 阴痿 ” 等 。 清代 名 医陈 士铎 著 《 辨 证 录》 中 火 闭塞” 。强 调“ 肾为作强之官 , 技巧 出焉, 藏 精 与 志者 也 。志 意 不 则 阳气不 舒 。阳气者 , 即 肾中之 真火也 , 肾 中真火 , 原奉 令 于心 , 心 专立“ 阴痿 门 ” ,对 本 病 进 行 论 治 , 采 用 其 观 点 经 验 施 之 临 床 颇 有 遂 , 裨 益 。 火动 而肾火 应之 , 心 火抑 郁而 不开 , 则 肾火 虽 旺而不 能应 , 有 似 于弱 而 《 辨证 录 》 为清代 名 医 陈 士铎 所 著 , 近 年有 学 者 考证 实 为 明清 之 实非 弱也” 。详 细剖析 了心 火抑郁 在 肾火不 虚 阳痿 中 的病变 机制 。 际著名 医家 傅青 主 的 医学 遗 著。从 陈 士 铎 自序 “ 丁卯 秋 ……见 二 老 1 . 4命 门火 微 : 第 四则 云 “ 人有 天分 最 薄 , 无 风而 寒 , 未秋而冷 , 遇 严 者, 二老 者 日: 闻君好 医 , 特 来 辨难 耳 。余谢 不敏 。二 老 者 日:君 擅 冬冰雪 , 虽披重 裘 , 其 身不 温 , 一 遇交感 , 数合 之后 , 即望 门而 流 ” , 此 种 命 门之 火太微 ” 。强 调“ 命 门虽是 先 天之 火 气 , 而后 天 功用 实 著 作才 , 何 不 着 书 自雄 , 顾时艺, 窃 耻 之 。余 壮 其 言 。乃 尚论 《 灵》 、 情况 为“ 乃无形 之火 也 , 宜 以水 引火 ” 。命 门之火 即 《 素》 诸书 , 辨脉 辨 证 , 多非 世 间 语 。余 益 奇 之 。数 共晨 夕 , 遂 尽 闻绪 可重培 。第命 门藏 于肾 中 , 命 门之水 即 肾阴 , 其“ 补水 引火 ” 观 点也合 补 阳先补 阴之理 。 论, 阅五 月别 去 ……” ; 《 辨证 录 ・ 凡例 》 : “ 是 编 皆岐伯 天 师 、 仲景 张 肾 阳, . 5心包火衰 : 第 五则 云“ 中年 之 时 阳事 不举 , 虽 妇女 扪 弄 而如 故 , 即 使 君所 口授 , 铎 敬述 广 以传 世 , 实遵 师诲 , 非 敢 自矜 出奇 ” ;参嘉 庆 八 1 或振兴 , 旋 即衰 败” , 此 “ 心包 之 火 气大 衰 ” 。认 为 “ 心 包 之 火相 火 也 , 年《 山阴县 志》 记载: ” 陈士铎 , 邑诸生 , 治 病多 奇 中 , 医药不 受人 谢 , 年 心包火 旺 , 力能 代君行 事 ; 若 心包 火衰 , 心火虽 动 , 如 相 臣卧病 , 气 息奄 八 十卒 ”; 说 明陈 士铎本 为 名 医 , 实无 装 神 附 贵必 要 ; 考 虑 到傅 青 主 欲其奋 身勤 王 , 其不 可得 ; 且心 包之火 , 与命 门之 火正 相通 , 心 包寒 反 清行为 , 著述 后世 大都 未有流传 , 托 陈士铎 著 医书济世也 合 情理 ; 陈 奄 , 而命 门不能独热 。强 调心包 作为 相 臣对 肾之作 强 功能 的领导 作用 。 暗示 岐伯 天师 、 仲景 张使 君也 与傅 青 主父 子 二人 行 随相 合 ; 所 以是 说 2 治法 方药 有一 定可信 度 。 . 1 心气 不足 : 提 出“ 上 补心 而下补 肾 ” 。方 用起 阴汤 :人 参 ( 2 5 g ) , 白 《 辨证 录》 中“ 阴痿 门 ( 五则 ) ” 着重 阐述 了男科 阳痿病 症 、 病 因、 病 2 术 ( 5 O g ) , 巴戟天 ( 5 O g ) , 黄 芪 ( 2 5 g ) , 北 五 味 子 ( 5 g ), 熟 地 黄 ( 5 O g ) , 机及 立法 处 方 , 偏重于“ 心、 肾” 辨治, 其证 候 分 析 , 病 机 阐述 , 处 方 用 5 g ) , 远志 ( 5 g ) , 柏 子仁 ( 5 g ) , 山茱萸 ( 1 5 g ) , 水 煎 服 。方 中补 心 药, 简 明效 验 , 对 于现今 阳痿 临床 实践 有 较高 的指导 意 义 。现将 其 阳 肉桂 ( 药物 有 白术 、 黄 芪、 远 志、 柏 子仁 , 补 肾 药物 有 五 味 子、 熟地 黄 、 山茱 痿五脏 辨治 用 药特 色及临 床应用体 会浅 析如 下 。 萸 , 而 人参 、 巴戟 天心 肾双 补 , 少佐 肉桂 微温命 门。 1病 因病 机 . 2脾 胃阳虚 : 治法必 须 补先 天 命 门之 火 , 更 补 后 天脾 胃之 土 。方 用 1 . 1心气 不足 : 第 一则 云 “ 人有 交感 之时 , 忽然 阴痿 不举 , 百 计 引之 , 终 2 5 0 g ) ,白术 ( 5 O g ) , 山茱 萸 ( 5 O g ) , 菟 丝子 ( 5 0 g ), 不能鼓 勇而 战 ” , 陈 氏认 为 阳痿此 症病 因为 “ 心气 不 足 ” , 辨日: “ 君火 火 土既济 丹:人 参 ( 2 5 g ), 巴戟天 ( 5 O g ) ,肉桂 ( 5 g ) , 水煎 服 。其 中人 参 、 白术 、 山药 动, 相火 翕然 随之 , 君 火 旺而相火 又复不 衰 , 故 能久 战不 泄。 否则君 山药 ( 人参 、 山茱 萸 、 菟丝子、 巴戟天 、 肉桂 补命 门之火 , 如是 则 火先衰 , 不 能 自主 , 相火 即怂恿 于其 旁 , 而心 中无 刚强 之 意 , 包 络 亦何 健脾 胃之 土 , 寒气 去而精 暖 , 阴气消 亡而 阳气渐 旺 , 则 阳痿 可除 。 能 自振乎 ” , 简洁 阐 明 了病 机 。中 医五 脏 理 论认 为 心 为 君 主 之官 , 主 湿气 去而精 纯 , . 3心火 闭塞 : 解 郁通 阳 , 即宣 通 其 心 中之 抑郁 , 使 志 意舒 泄 , 阳气 开 血藏神 , 所 以心气 不足 , 无力推 动血 液在 脉管 中运行 , 会 造成 阴茎供 2 2 5 g ) , 菖蒲 ( 5 g ), 甘草( 5 g ), 白术 血不 足而致 勃起 不坚或 不 能勃起 ; 同时心 气不 足也会 造成性 的 欲念下 而 阴痿立起 。方用 宣志 汤:茯 苓 ( ( 1 5 g ) , 生枣仁 ( 2 5 g ), 远志( S g ), 柴胡 ( 5 g ), 当归 ( 1 5 g ) , 人参( 5 g ) , 降而影 响勃 起 。陈 氏此 说符合 五脏 理论基 础 。 2 5 g ) , 巴戟 天 ( 1 5 g ) , 水 煎 服 。方 中柴胡 、 菖蒲 、 远志解忧郁, 通 1 . 2脾 胃 阳虚 : 第二则 云“ 人 有精 薄 、 精冷, 虽 亦 能交 接 , 然 半 途 而废 , 山药 ( 舒意志; 人参 、 当归 、 茯苓、 枣 仁补 气血 , 养心 神 ; 白术 、 山药 、 巴戟 或 临门 即泄 ” , 是脾 胃之 阳气不 旺 。指 出“ 脾 胃之 阳气 不 旺 , 仍 是 命 门 心 阳 , 补肾精 ; 甘草调 和诸 药 。组 合成 方 , 忧郁 能解 , 心 阳能 通 , 阳 之火 衰 。后 天之 土 , 本 生于先 天之火 , 先天 之火不 旺 , 则 后天 之土 不能 天益 脾 胃,
浅析中医药对脏分区辨证论治颜面部痤疮
![浅析中医药对脏分区辨证论治颜面部痤疮](https://img.taocdn.com/s3/m/600449e50b4c2e3f572763ea.png)
浅析中医药对脏分区辨证论治颜面部痤疮发表时间:2016-03-24T11:08:37.36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1期供稿作者:言路季昭臣田剑刘婷婷陈英[导读] 长沙医学院2011级本科中医1班长沙医学院2012级本科中医2班长沙医学院中医学院指导老师以“内服+外用”的手法针对性的解决此类问题,为医学领域面部痤疮的治疗与科研提供新的思路。
1.长沙医学院2011级本科中医1班湖南长沙 410219;2.长沙医学院2012级本科中医2班湖南长沙 410219;3.长沙医学院中医学院指导老师湖南长沙 410219;摘要: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社会压力的增大,出现颜面痤疮问题的患者越来越多,且年龄层由最初的青年人发展到少年、中青年阶段,大有蔓延态势。
面部痤疮没有明确的治疗手段,且发病诱因较多,病理症状因人而异。
所以,我们希望运用中医“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思想,将颜面分区、对脏,进行区域用药,以“内服+外用”的手法针对性的解决此类问题,为医学领域面部痤疮的治疗与科研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痤疮;中医药;脏腑辨证;颜面分区治疗1.脏腑辨证论治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
赤者,热也,随证治之。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我们根据面上症的特点,来反映哪一脏腑出现了病证,如肺经风热型,心火上炎型,肝胆郁热型,脾虚痰湿型,肝肾阴虚型,找出主要病因对证用药治疗。
1.1从肺胃论治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因素体阳热偏盛,加之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肺胃湿热,循经上蒸,复感毒邪可致痤疮,病程日久,聚湿生痰,痰瘀互结,则可形成结节、囊肿。
主方:泻白散、枇杷清肺饮、桑菊饮或银翘散选药:桑白皮、枇杷叶、金银花、连翘、生石膏、桑叶、菊花、黄芩、牛蒡子、鱼腥草、知母、生甘草。
案例分析:王某,女,25岁,湖南人。
诉粉刺初起,病程短,颜面出油皮肤光亮,痤疮坚硬难消,触之疼痛,口干,食欲不振,小便短黄,伴有痛经,舌红,苔薄,脉数。
陈士铎辨治阳痿浅析
![陈士铎辨治阳痿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7b75cabb4cf7ec4afed052.png)
陈士铎辨治阳痿浅析现代医学称阳痿为勃起功能障碍(ED)。
中医学也称“筋痿”、“阴痿”等。
清代名医陈士铎著《辨证录》中专立阴痿门, 对本病论述颇多, 现将其辨治思想浅析如下。
1病因病机心气不足: 心主血脉, 主神志, 为君主之官。
心气不足, 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之力减弱, 会造成阴茎供血不足而致勃起不坚或不能勃起。
同时心气不足也会造成性的欲念下降而影响勃起。
陈士铎认为:“君火旺而相火又复不衰, 故能久战不泄。
否则君火先衰, 不能自主, ??心中无刚强之意, 包络亦何能自振乎”。
此即心气不足, 主神志功能下降, 随之性的欲念下降(心中无刚强之意) 而致阳痿。
脾胃阳虚: 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阳虚, 可致脾的运化功能减弱致湿气内生, 阳虚可致内寒则精冷。
脾胃阳虚, 可致气血生化乏源, 又因阳明主润宗筋, 阴茎又乃宗筋之会, 宗筋失养则会导致阳痿不起。
陈氏认为,“夫脾胃属土, 土生于火, 脾胃之阳气不旺, ??欲其气旺而能固, 精厚而不薄, 焉可得乎”。
心火闭塞: 年少事体未遂, 抑郁忧闷, 肝气郁结, 久则母病及子, 致使心火闭塞。
陈氏认为,“夫肾为作强之官, 技巧出焉,藏精兴志者也。
??志意不随则阳气不舒, ??则肾火虽旺而不能应”。
遂致阳痿不起。
心包火衰: 陈士铎认为, 心为君主, 心包为相, 心包虚寒, 火气大衰, 导致命门之火亦衰而阳痿不起。
正如《辨证录?阴痿门》云:“夫心包之火相火也。
心包火旺, 力能代君行事, ??所以心包之火微有扶之而不起者。
”2治法方药心肾双补, 微温命门: 对于心气不足引起的阳痿, 采用上补心而下补肾, 微温命门之火的治法。
方用起痿汤, 药用人参、白术、巴戟天、黄芪、五味子、熟地黄、肉桂、远志、柏子仁、山茱萸。
方药中补心药物有白术、黄芪、远志、柏子仁, 补肾药物有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 而人参、巴戟天心肾双补, 少佐肉桂微温命门。
补命门, 健脾胃: 对于脾肾阳虚引起的阳痿, 采用补先天命门之火, 更补后天脾胃之土的治法。
《辨证奇闻》论治中风经验浅析
![《辨证奇闻》论治中风经验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1636b5960590c69ec37641.png)
《 辨证奇 闻》 论治 中风 经 验浅 析
李 永 春
( 东 中 医药 大 学针 推 学 院 , 南 市 长 清 大学 城 ,5 04 山 济 201)
分, 可见 其用 药轻重 有序 , 心思 之巧妙 可见~ 斑 。
4 组 方配伍 严谨 。 剂量 轻重分 明
钱 , 子一 钱 , 白芥 陈皮 一 钱 , 白术 三 钱 , 草五 分 , 子 甘 附
一
陈氏很 讲求方 药配伍 以切 中病机 。如 补气必兼 化 痰, 同时还加 入 附 子 1~3分 以助 阳 , 舞 气 之 生 发 。 鼓 补 阳之 时不忘 配 阴 , 入 葳蕤 、 冬 等 药 , 阳得 阴助 加 麦 使
解缚 汤 ( 芪一 两 , 黄 当归 五 钱 , 参 五钱 , 人 附子 一 钱 , 白
芍五 钱 , 蕤 一 两 , 葳 白术 五钱 , 地 黄 五 钱 , 花 粉 三 熟 天
钱, 秦艽 三钱 , 活 一 钱 ) 羌 。陈 氏认 为患 者 遍 身麻 木 ,
提 高警惕 。书 中提 出 当 时 之人 多 以 搜 风 顺 气 之 药 治 之, 而陈 氏认 为此 乃气 血之 虚引起 , 临症 应据 患者 麻木
之气 , 消膈 膜之 痰 , 气从 胸 中通 于 手足 。有 的患者 两 使 手麻木 而面亦 麻 , 因头 为诸 阳之 会 , “ 尤 阳之 外 见 而 面
也 ” 今面 部 麻 木 , 者 阳气 之 衰 可 知 也 。“ 旺则 阳 , 患 气 旺, 气衰则 阳衰 ” 阳旺则 气 帅 血 上荣 于 面 , 面乃 和 。 , 其
辩证认识中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辩证认识中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https://img.taocdn.com/s3/m/4d916f24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2.png)
辩证认识中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摘要:中药是我国医学上极为重要的药物,对维护人类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中药应用的日益广泛,中药不良反应事件也逐渐增加。
为了规避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本文就中药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药;有效性;安全性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它作为防治疾病的武器,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近年来,随着社会上“回归自然”热的兴起,研究、开发、利用天然药物已成为一个重要领域,中药以其优越的疗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但随着中药应用越来越普遍,其应用过程中的毒副作用、药品不良反应(ADR)或药品不良事件(ADE)逐渐增加,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为了降低中药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或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在此就辩证认识中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1中药的有效性有效性是合理用药的首要目标。
有效性一般指人们在使用药物时在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同时要确保药品的有效质量。
中药包括中成药、中药材、中药饮片等,除此以外,还包括临床应用较多的中药注射剂。
中药长时间以来都是我国医学上极为重要的药物,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维护作用,其科学性和治疗效果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
有些中草药的有效成分与分子结构等也已经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如苦杏仁止咳平喘的有效成分为苦杏仁苷,白头翁止痢的有效成分为原白头翁素和白头翁素,天花粉消肿的有效成分为皂甙,三七止血的有效成分为总皂甙,石斛清热的有效成分为石斛碱等。
但在药物的采集、加工、炮制、贮存、保管等方面需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在药物的使用上也必须遵循正确的方法,才能保证药物发挥应有的疗效。
2中药在应用中的安全隐患与对策中药临床应用中的安全隐患包括:不合理应用因素、药物本身因素及炮制、说明书等内容缺失或不规范等情况。
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包括:未实施辨证论治、用法用量不适宜、配伍失宜、中西药联用不当、煎服不当等,以上诸因素都可能引起药品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扶正祛邪”法则辨证论治银屑病临床浅析
![“扶正祛邪”法则辨证论治银屑病临床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e66ebc69dc5022aaea002d.png)
“扶正祛邪”法则辨证论治银屑病临床浅析摘要:荆夏敏[1]认为:“银屑病虽然表现在皮肤上,根本原因在于肾,在于机体内元气,治疗银屑病必须从肾治,从提高机体内元气着手”。
故在治疗方面应遵循“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则进行辨证论治,才能从根本上对银屑病起到治疗作用。
关键词:银屑病扶正祛邪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81-02银屑病,俗称“牛皮癣”,祖国医学称之为“白疕”、“松皮癣”等,是一种以皮肤代谢障碍产生慢性丘疹红斑鳞屑性皮损为主要特征的身心性疾病。
病因尚不完全明确,目前,中医认为与血热、血瘀、血燥、血虚等有关;西医认为与免疫功能异常、感染、环境、精神等因素有关。
叶天士[2]认为,“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
故解除斑疹须祛除内邪方可。
而祛除内邪则须扶助正气。
银屑病之所以顽固、难以治愈,关键是人们没有掌握正确的治疗法则,或者说是不同程度的走入了治疗误区而造成的。
荆夏敏[1]教授在他所著的《银屑病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明确提出了:银屑病并非“不治之症”。
之所以难治是在于人们没有正确掌握该病的治疗法则,多数学者对待疾病只把注意力放在“祛邪”上,而忽略了“扶正”。
结果导致正气下降,邪毒内侵营血,愈治愈重。
中医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医经圣著《黄帝内经》对肌肤之病症在病因病理及治疗方面,就有精辟论述:“肤疾之所生,为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风挟毒蕴,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气血不畅”。
意思是说,皮肤病变,与情绪起伏不定,饮食结构不合理,风邪入侵人体有关,这是指病因。
而“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气血不畅”则说的是患者身体阴盛阳衰,气血运行不畅。
气和血的流动都需要阳气的推动,所以说,银屑病必然是属于阳虚的,正气不足。
故在治疗方面治则应遵循“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则进行辨证论治,才能从根本上对银屑病起到治疗作用。
应用“扶正祛邪”法则辨证论治银屑病,我们必须先明确治疗银屑病的误区是什么?患者应慎禁用哪些控制性药物?以及控制性药物的危害有哪些?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和运用“扶正祛邪”的治疗法则。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分析及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分析及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9d2971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5c.png)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分析及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作者:袁都户郭会卿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年第07期【摘要】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主要以肝、肾、督脉亏虚为本,风寒湿邪侵袭及痰瘀胶结为标。
中医证型分类多样,其证型规范化和辨证论治规律探讨对中医治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名医名家观点、文献挖掘、临床研究、现代统计学等方面对近十余年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分型规律及辨证论治进行综述。
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以肾虚督寒证、湿热阻络证、寒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和瘀血阻络证最为常见,以湿热相兼频率最高。
中医治疗注重补肝肾、强筋骨、祛风除湿、蠲痹通络止痛及清热活血祛瘀。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辨证分型;辨证论治;虚邪瘀;研究进展;综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主要表现为前葡萄膜炎、臀部疼痛、腰背部强直等[1],有家族聚集倾向,我国AS患病率为0.1%~0.45%[2]。
为了解近十余年中医辨证分型及辨证治疗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AS属中医学“大偻”“腰痛”等范畴,古人称之为“龟背风”“竹节风”[3]。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记载:“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焦树德等[4]认为,其病因病机为阳气功能失常,寒邪入侵人体,阻滞筋脉而致脊背不能俯仰。
娄多峰[5]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正气亏损、外邪侵袭、痰瘀气滞,并概括为“虚邪瘀”理论。
朱良春[6]认为,AS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致肾督亏虚,病邪乘虚侵袭;肾督阳虚、肾精亏损,则筋挛骨弱,瘀血痰浊逐渐壅滞督脉。
由此可见,AS病机以肾虚为本,又感风、寒、湿、热、痰、瘀、毒七邪,血络瘀滞,风湿入骨,损伤腰尻而发病。
2 证候规律2.1 名医经验焦树德等[4]根据AS病因病机,将其分为肾督虚寒、痹阻肢节、邪郁化热、邪及肝肺4种证型。
娄多峰[5]依据“虚邪瘀”理论将其分为风寒湿邪、肾阳不足、肾督亏虚、肝肾亏虚4种证型。
浅析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
![浅析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311afdc5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1d.png)
浅析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主要由于脑血管长期受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血栓形成堵塞脑血管,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脑部疾病。
目前,西方医学主要采用溶栓和抗凝治疗脑梗塞,虽有一定疗效,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因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医生所认可和接受。
本文将对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期对中医治疗脑梗塞提供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一、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中医治疗脑梗塞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脑瘀”、“气滞”、“痰浊”等概念。
中医认为,脑梗塞主要是因为脑络气血不畅,导致脑脉血瘀而引起的。
因此中医治疗脑梗塞应该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辨证施治,以达到祛瘀通络、化痰开窍的治疗效果。
二、临床观察结果在对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观察中发现,中医治疗脑梗塞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独特的疗效。
通过对一组脑梗塞患者的治疗观察发现,经过中医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症状明显好转,头晕、头痛等症状减轻,部分患者的语言能力、运动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恢复。
通过对疗效观察还发现,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可以降低患者的胆固醇、血压,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达到预防脑梗塞再次发作的效果。
三、典型病例分析患者王某,男,56岁,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就诊。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平时工作繁重,工作压力较大。
患者就诊后,通过中医辨证施治,以清热利湿、祛瘀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
治疗过程中,患者服用中药颗粒和采用推拿、艾灸等中医治疗手段,经过三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肢体无力明显好转,头晕、头痛等症状减轻,语言能力、运动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恢复。
通过对患者的疗效观察,发现患者的血压得到了明显的控制,血脂水平也得到了改善。
经过半年的随访观察发现,患者的症状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四、中医辨证治疗的优势中医治疗脑梗塞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医治疗脑梗塞以辨证施治为主要特点,因此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达到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糖尿病的中医辩证治疗
![糖尿病的中医辩证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04d30ac1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5.png)
糖尿病的中医辩证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以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内分泌疾病。
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高血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严重时常导致酸碱平衡失调,糖尿病作为一种复合病因引起的代谢性综合征,临床上早期常无症状,至症状期才有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无力等症候群。
结合我国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历史、现状及中医认识,现从中医辩证的角度分析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辩证分型,并对中医对糖尿病的辩证论治进行浅析。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素体虚弱等因素均可导致消渴。
该病的病机特征是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以燥热为标,且两者互为因果:燥热甚者则阴虚越甚,阴虚甚者则燥热越甚。
在临床上,根据中医理论可将糖尿病分为以下类型,现将对各型糖尿病应如何进行中医辩证论疗进行阐述。
一、无症状期证候:一般没有突出的临床表现,食欲旺盛,而耐劳程度减,化验检查一般血糖偏高,但常无尿糖。
应激情况下血糖明显升高,出现尿糖。
治法:滋阴养肾。
方药:麦味地黄汤加减二、1.阴虚燥热期(1)上消(肺热津伤证)证候:烦热多渴,口干舌燥,尿量繁多,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加减。
(2)中消(胃热炽盛证)证候:多食易饥,口渴多尿,体形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而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3)下消(肾阴亏虚证)证候: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味有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2.气阴两虚证证候:口渴引饮。
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中医辨证论治闭经浅析
![中医辨证论治闭经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0ea607a216147917112840.png)
中医辨证论治闭经浅析摘要本文对妇科临床常见病闭经的中医治疗和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探讨,中医治疗闭经,将辨证与辨病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机体全身的改变,治疗效果满意。
关键词中医;辨证论治;闭经闭经是指女子年逾16岁月经未初潮,或行经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而言。
对闭经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索问》称其为“女子不月”、“月事不来”、“血枯”,后世又有“经水断绝”、“经闭”、“闭经”等。
中医认为[1],月经的产生与调节以肾为根本,脏腑、气血、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是产生月经的生理基础。
天癸、冲任、胞宫是产生月经的主要环节,所以凡引起脏腑功能,肾、天癸失调或器质性病损都可导致闭经。
病因有肝肾不足、气血虚弱、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病机分虚实两端。
虚者多因肾气不足.冲任未充:或肝肾亏虚,精血匮乏:或脾胃虚弱,气血乏源;或久病失血,冲任不能满盈,血海空虚,无血可下,实则多因气滞血瘀:或痰湿壅滞。
经隧阻隔,冲任不通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调节月经周期的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就会出现月经失调,甚至闭经。
闭经的辨证施治,基于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闭经重在益肾。
叶天士云:“经带之症,全属冲任”而“冲任之本在肾”。
《傅青主女科》曰:“经水出诸肾”月经的产生以肾为主导,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主生长发育生殖。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精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精血同源,同为月经产生的物质基础,所以闭经的基本病机是肾虚。
若肾气未盛,精气未充,冲任失于充养,无以化为经血,则发为本病。
正如《医学正传》云:“月水全赖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经水日以干涸”。
又因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同为月经提供物质基础;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一开一合共同调节子宫,使其藏泄有序,月经按时来潮。
治疗应根据“虚者补之、实者通之”,“先补后攻,催经下行”,“勿以通经下血为快”等治疗闭经的原则,应采取以辨证为主,证病结合,重点在于通经。
浅析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
![浅析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8c4523bc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b4.png)
浅析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
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堵塞而引起的一种脑缺血性疾病。
中医药认为,脑梗塞是由于气滞、血瘀所致,因此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对脑梗塞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一、辨证论治
中医药治疗脑梗塞有丰富的辨证论治经验。
不同病因,不同病情所引起的脑梗塞,病理改变不尽相同,因此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针对不同的证候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脑梗塞的中医辨证治疗原则是:辨证论治,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开窍益气为主,根据病情的不同,在治疗过程中,达到治疗疾病、改善病情、防止复发的目的。
中医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是显著的。
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神经功能
脑梗塞的主要症状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
中医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使其重获正常生活能力。
例如,在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的过程中,常常采用穴位针刺和艾灸等方法,可促进局部神经细胞的代谢,使神经功能迅速得到恢复。
(二)促进血液循环
中医治疗能够促进血液循环。
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通过中草药调理人体气血,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轻脑梗塞的症状,促进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三)降低复发率
中医治疗能够降低脑梗塞的复发率。
脑梗塞的复发率很高,也是脑梗塞患者恢复的一个关键因素。
中医治疗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情,给予个性化治疗,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降低脑梗塞的复发率。
三、结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变 一、表里
(一)表里 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 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 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 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 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浅析辨证论治
(二)里证 : 与表证相对而言, 病位深于内 (脏腑、气血、骨髓等)
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 侵犯脏腑而成;
肾阴虚 阴虚生内热 五心烦热(双手心、双 足心、胸口) 面色潮红 口干咽燥 喜冷饮 神烦气粗 尿黄、便干 舌质红
浅析
浅析辨证论治
发热不畏冷、出汗、口渴便秘,病显里实症。 日常畏冷自汗称之阳虚。五心烦燥、颧红唇干、盗汗
称 之阴虚。 五行辨阴阳 阴阳辨五行
浅析辨证论治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总纲 表、里,寒、热,虚、实---六变
浅析辨证论治
病理变化,有寒热、表里、虚实之疾病, 风寒表实症:发热脉浮紧、恶寒无汗, 外感风寒表虚症: 发热脉浮缓、恶风有汗 半表半里之症:病显寒热往来、口干唇裂、头晕
目眩、胸腹闷积,
浅析辨证论治
阴阳
阴阳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胸腹为阴、背为 阳,足为阴、手为阳,足掌为阴、足背为阳,手
二、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 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
一般表、实、热证属于阳证,里、虚、寒证 属于阴证。 。 但临床上阴证多指里证的虚寒证,温之 阳证多指里证的实热证。 凉之
浅析辨证论治
阳虚5大症状
畏寒怕冷,四肢不温 这是阳虚最主要的症状。阳气犹如 自然界的太阳,阳气不足,则内环境处于一种“寒冷”状态。
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 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 表现的证候。
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 则热”。辨别寒热是治疗时使用温热药或寒凉 药的依据,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浅析辨证论治
三、虚实
虚实是辨别人体的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 两纲。 一般而言,虚指正气不足,虚证便是正气不 足所表现的证候,而实指邪气过盛,实证便 是由邪气过盛所表现的证候。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若从正邪双方力量对比来看, 虚证虽是正气不足,而邪气也不盛;实证虽 是邪气过盛,但正气尚未衰,表正邪相争剧 烈的证候。辨别虚实,是治疗是采用扶正 (补虚)或攻邪(泻实)的依据,所谓“虚 者补之,实者泻之”。
浅析辨证论治
望面色
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肺气不畅。 赤色主热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脾胃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主阴虚阳衰.肝肾大亏.瘀血。
浅析辨证论治
浅析辨证论治
阴阳五行
浅析辨证论治
四诊八纲
辨证,即分析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 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 断、辨明内在联系,及各种病变相互之间的 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浅析辨证论治
掌 为阴、手背为阳,脏阴,腑为阳。《类经.阴阳
类》 说:“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
本于 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指出了证候虽然复
杂多 变,但总不外阴阳两大类,而诊病之要也必须首
先 辨明其属阴属阳, 阴阳是八纲的总纲,
浅析辨证论治
浅析辨证论治
一、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 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 细无力。
阴虚
多因血虚,“阴虚生内热”,表现为五心烦 热、口干
咽燥,神烦气粗,尿黄便干等; 体质虚衰、心悸气短、头晕眼花、精神状态 差
月经不调、面色无华、黑色素沉着,黄褐斑、 蝴蝶
斑滋生; 更年期困扰;过早进入更年期; 多由热病之后或杂病日久伤耗津液
浅析辨证论治
肾阳虚 阳虚则生寒 疲乏无力 畏寒肢冷 腰酸腿痛 筋骨易折 气短懒言 口不渴、喜热饮 尿清夜尿多、便溏 舌质淡白
浅析辨证论治
临床上由于气、血、阴、阳不足可分为气虚、 血虚、阴虚、阳虚,由于脏腑的不足造成的各 脏腑的虚证(如肺气虚、心血虚、肝阴虚、脾 气虚、肾阳虚等)。
浅析辨证论治
所以阳虚表现的是外在的,一般也可能由于身体 比较弱,有肾阳虚的情况,但是大多数的是在 中老年容易出现这种肾阳虚的情况,中青年肾 阴虚比较多。所以说,我想是那样,一般就记 住了,这两个特征,一个是年龄上的特征,肾 阴虚多发生在中青年,肾阳虚多发生在中老年, 肾阴虚容易有虚热的一些症状,肾阳虚有怕冷 的症状
浅析辨证论治
浅析辨证论治
望诊
神色、形态、苗窍、斑疹、 二便、 指纹
望神色:有神 失神 望形态:囟、毛发、躯体、四肢、肌肉、皮肤、指、趾 望动态: 以小儿为例:应肢体活动自如,无痛苦容貌 如小儿仰卧少动,两目无神,多为久病、重病 喜俯卧者,常为乳食积滞或肠寄生虫病 若翻滚哭闹,两手捧腹,多为腹部剧痛所致 高热时若见眼睑、口唇或指端颤动者,则为惊风先兆; 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概属惊厥、癫痫 婴幼儿点头呼吸,鼻翼煽动,多为肺闭重证 若端坐喘促 痰鸣哮吼,则为哮喘病
浅析辨证论治
五脏也有阳虚时
心阳虚:心悸心慌,心胸憋闷疼痛,失眠多梦, 心
神不宁 肝阳虚:头晕目眩,两胁不舒,乳房胀痛,情绪
抑郁 脾阳虚:食欲不振,恶心呃逆,大便稀溏,嗳腐
吞酸。 肾阳虚。兼见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或癃闭不通,
阳 痿早泄,性功能衰退。 肺阳虚:咳嗽气短,呼吸无力声低懒言,痰如
白沫。
浅析辨证论治
完谷不化 指的是大便中夹杂未消化食物。 精神不振 阳气不足,细胞的生命活动衰退,表现为萎靡 懒动。 舌淡而胖,或有齿痕 体内水分的消耗与代谢,取决于阳 气的蒸腾作用。如果阳气衰微,对水液蒸腾消耗不足,则多 余水分蓄积体内,导致舌体胖大。舌体胖大,受牙齿挤压而 出现齿痕。 脉象沉细 阳气不足,不能鼓动脉管,所以脉象沉细无力。
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如腹部受凉 或过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证;
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 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如肝病的眩晕、胁痛, 心病的心悸、气短、肺病的咳嗽、气喘,脾 病的腹胀、泄泻,肾病的腰痛、尿闭等
浅析辨证论治
二、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用以概括机体阴 阳盛衰的两类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