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七讲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与技巧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与技巧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与技巧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是通过仔细观察病人的脉象、舌苔、面色等综合情况,根据中医八纲、九候、辨证施治等理论,来确定病因、病机并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与技巧。

一、四诊合参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之一是四诊合参。

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是指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眼神等,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闻诊是通过闻气息、声音等来判断病人的病情;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病史、饮食、排便等情况;切诊是通过按摸脉象等,来判断病人的脏腑功能情况。

四诊合参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四诊的结果,可以初步确定病症所在,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二、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

根据四诊的结果和中医辨证的理论,中医医师可以确定病人的证候类型,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施治强调辨证论治,即病证相符,治病必有效。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医师会根据病症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疗效。

三、辨证施药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之一是辨证施药。

根据患者的证候类型,中医医师会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药的配伍、用量、用法等都要根据辨证施治的理论来确定,以达到最佳疗效。

在选择药物时,中医医师还会考虑药物的性味归经、毒性等,避免不良反应。

四、辨证施针对于某些病症,中医医师会采用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辨证施针是指根据患者的证候类型和腧穴定位,选择相应的针灸方法和手法来治疗疾病。

针灸疗法可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目的。

五、辨证施食中医辨证论治还包括辨证施食。

中医认为食物可以药补,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根据患者的证候类型,中医医师会推荐相应的膳食调理方案,如忌口、宜食等,来辅助治疗疾病。

总之,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

在进行辨证论治时,要综合四诊的结果,确立病因病机,灵活运用辨证施治、辨证施药、辨证施针、辨证施食等方法,以求取最佳疗效。

辨证论治分析课件

辨证论治分析课件

(三)既往、生活、家族史
婚育史、女性患者的月经史
1.既往史
既往史包括既往健康状况,曾患过何种主 要疾病(不包括主诉中所陈述的疾病), 其诊治的主要情况,现在是否痊愈,或留 有何种后遗症,是否患过传染病。有无药 物或其它过敏史。对小儿还应注意询问既 往预防接种情况。既往的健康与患病情况 常常与现患疾病有一定的联系,可作为诊 断现有疾病的参考。
(二)现病史
现病史包括:疾病(主诉所述的疾病)从起病之 初到就诊时病情演变与诊察治疗的全部过程,以 及就诊时的全部自觉症状。
起病情况:要询问起病的环境与时间,自觉有否 明显的起病原因或诱因,是否有传染病接触史, 起病的轻重缓急,疾病初起的症状及其部位、性 质、持续时间及程度等。
病情演变过程:要按时间顺序询问从起病到就诊 时病情发展变化的主要情况,症状的性质、部位、 程度有无明显变化,其变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无规律性,影响变 化的原因或诱因是否存在,病情演变有无规律性, 其总的趋势如何?
2.生活史
生活史包括患者的生活习惯、经历、饮食 嗜好、劳逸起居、工作情况等。生活经历, 应询问出生地、居住地及时间较长的生活 地区,尤其是注意有地方病或传染病流行 的地区。还应询问精神状况如何,是否受 到过较大精神刺激。并问其生活习惯,饮 食嗜好,有无烟酒等其它嗜好。妇女应询 问月经及生育史。工作劳逸,应询问劳动 性质、强度、作息时间是否正常等。
17. 肺心病 主诉: 反复咳嗽咳痰25年,活 动后气促,加重伴下肢浮肿3年 18. 慢性肺心病并发呼吸衰竭 主诉: 反 复咳嗽咳痰30 年心悸气促10年再发十 天. 1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气胸 主诉: 反复咳嗽咳痰20年,气短10年再发4天胸 痛8小 时 20. 支气管哮喘 主诉: 咳嗽,喘息13年,加 重7天.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步骤与技巧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步骤与技巧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步骤与技巧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独特的诊疗方法,通过辨别病情、辨证论治来达到治疗目的。

下面我们将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步骤与技巧。

一、基本步骤1. 病史询问:首先,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病情变化、症状表现等。

这有助于医生初步了解病情,并帮助医生确定辨证的方向。

2. 望诊:中医辨证论治中的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辨别病情。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面色和舌苔的颜色变化,判断患者体内的病理变化。

3. 听诊与闻诊:中医辨证论治中的听诊与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语言与声音、咳嗽等来辨别病情。

医生可以通过患者的声音判断患者是否有嗓音嘶哑、咳嗽声等,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

4. 问诊:问诊是中医辨证论治中的重要环节,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情况、排泄情况等,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5. 切诊:切诊是中医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方法,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医生可以通过脉搏的频率、强度等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以确定辨证的依据。

二、辨证技巧1. 以整体观察为主:中医辨证论治注重整体观察,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各种症状表现与体征,而非片面看待。

只有从整体上进行分析,才能准确判断患者的辨证类型。

2. 辩证分型:辩证分型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它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患者的病症归类。

辨证分型有助于医生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3. 注重辨别:中医辨证论治需要从各个方面辨别患者的病情,包括外观特征、症状表现、舌苔、脉象等。

医生需要仔细观察、辩别患者的病情,以确保辨证准确。

4. 善于归纳:中医辨证论治需要医生善于归纳患者的症状表现与体征,以形成系统、全面的辨证结果。

医生通过对患者的辨证归纳,才能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5. 针对病因治疗:中医辨证论治强调针对病因治疗,即从病因入手,找出患者的体内病理变化,以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通过治疗病因,可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总结: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诊疗方法,需要医生通过多种技巧和步骤来全面辨别患者的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七步法辨证论治五步

中医辨证七步法辨证论治五步

辨证论治七步是方药中教授提出的辨证论治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脏腑经络定位;第二步: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第三步:定位与定性合参;第四步:必先五胜;第五步:各司其属;第六步:治病求本;第七步:发于机先。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老经若干年实践将辨证论治七步浓缩、升华为辨证论治五步。

第一步脏腑经络定位:根据患者发病有关各方面条件及当前临床表现将疾病的病位确定下来。

第二步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根据患者发病有关各方面条件及当前临床表现按照上述内容确定其性质。

第三步必先五胜:所谓必先五胜,即在分析各种发病机转时,要在错综复杂、变化万端的各种临床表现中确定其是属于哪一个脏腑及哪一种病理生理变化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第四步治病求本:这一步与前面的“必先五胜”一步是相应的,即在第三步的基础上,重点治疗其原发器官及其原发病理生理变化,提出相应的治疗法则及方药。

第五步是治未病:对于各个脏器的疾病不能只限于其本经本气,孤立地对待,而必须要考虑其所影响它脏它气对本身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以全局观点来判断转归、分析病势,通过治疗未病脏腑来协助治疗已病脏腑,这就是治未病的含义。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从理论上讲,辨证论治五步是对辨证论治七步的高度概括提炼,较之辨证论治七步更完善、更系统,层次更为分明。

从临床上讲,辨证论治五步较辨证论治七步更简明,更便于临床医务工作者应用。

其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整体恒动观是五步的基本指导思想六气是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六气的变化,是自然界气候乃至万物变化的根本。

正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所云:“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

”性先五胜是在分析各种发病机转时,确定其是属于哪一个脏腑及哪一种病理生理变化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人体的各个脏器密切联系,一个脏器有病必然要影响到另一个脏器,同时也受其他脏器的影响,不要以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待任何一个脏器的病理变化。

辨证论治概要重点

辨证论治概要重点

概念和临床表现1、辩证概念:辨证施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学说为理论依据。

2、三焦病的传变,一般多病始于上焦,次传下焦,终于下焦,此为顺传,提示温病病情由浅入深,由轻到重。

3、阴虚证是由于阴液亏损,滋润、濡养、宁静作用不足,而致阴不制阳的虚热证候。

(舌象舌红少苔脉象细数)4、阴盛格阳证是由于阳虚阴盛,格阳于外而出现的,真寒假热证候。

5、气逆证的辩证要点:本证多发于肺、胃、肝三脏,以气机上逆为主要临床表现。

6、血虚证是血液亏虚、脏腑组织失养所表现的全身虚弱性证候。

7、血瘀症是由于瘀血内阻而出现,以疼痛肿块出血舌青紫为主症的证候。

辩证要点以痛如针刺痛,痛有定处,拒按,肿块,唇舌爪甲紫暗,脉涩等为审证要点。

8、血燥症是由于阴血亏损,机体失于濡养而生,内燥所表现的证候。

9、梅核气是痰气互结证,是痰浊夹气郁结于咽喉,胸膈所表现的证候。

10、痰火扰神证临床表现1.主症狂躁谵语,神识不清,面赤气粗。

2.症状烦躁谕语,面赤目赤,口渴气粗,便秘尿黄,吐痰黄稠,喉间痰鸣,便秘尿黄,或哭笑无常,胡言妄语:或不避亲疏,打人毁物,逾垣上屋;或神志昏糊,不寐多梦:或兼有发热。

3.舌象舌红,苔黄腻。

4.脉象滑数。

5. 辨证要点本证以热盛、痰盛和心神错乱症状共见为审证要点。

11、痰蒙心神证是指由于痰浊蒙蔽心神,表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的证候。

12、肺阴虚证的病机要点肺阴不足,失于清肃,虚热内生。

13、肺卫不固证是由于肺卫气虚,不能固表所致的虚弱性证候临床表现1.主症恶风,自汗,易于感冒。

2.症状恶风,动则汗出,时常感冒,气短,神疲乏力,面色淡白。

3.舌象舌淡,苔薄白。

4.脉象弱而无力。

5.辨证要点本证以恶风、自汗、时常感冒等卫表不固症状为审证要点。

14、大肠湿热症是指由于湿热侵犯肠道,传导失司,表现以泄泻下痢为主的证候。

15、脾气虚证病机要点:脾气不足,运化失职。

16、肝阳上亢的病机要点肝阳亢盛,肾阴亏虚,上实下虚。

中医辩证论治方法及其要点

中医辩证论治方法及其要点

中医辩证论治⽅法及其要点中医辩证论治⽅法及其要点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理、法、⽅、药理论在临床实际应⽤过程的集中反映和具体实施,因此,掌握中医辩证论治的⽅法及要点,对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辩证论治的含义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病史资料、现有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归纳,判断为某种疾病性质“证侯”的过程。

中医“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症”指“症状”,是患者患病时的异常感觉或表现,它指的是疾病的单个症状或体征,如:头痛、咳嗽、呕吐等;⽽“证”(即证候),却是机体在疾病发⽣和发展过程中某⼀阶段出现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病因、性质,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虚实)等,因⽽它⽐症状更全⾯、更深刻、更正确地揭⽰了疾病的本质。

例如感冒,常见有发热、恶寒、头⾝疼痛等症状,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映性的不同,⼜常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候”。

其中,风寒感冒证反映的是由于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肺⽓不宣所导致的恶寒重,发热轻,⽆汗,头⾝疼痛,咳嗽,痰清稀⾊⽩,时流清涕,⾆苔薄⽩,脉浮等⼀类症候群。

其病因为外感风寒,病变部位为肺卫,病变性质为风寒表实证。

所以,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是以“证”为依据的,其辨证诊断具有整体性和相对的灵活性,因此,它既不同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对症治疗,但⼜区别于那种不分阶段、不分主次、⼀⽅⼀药对⼀病的治病⽅法。

所谓“论治”,⼜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法(包括治疗原则和处⽅⽤药)。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段和⽅法。

治疗原则的选择是“论治”的关键,⽅药的组合是“论治”的具体措施,论治是中医理、法、⽅、药中“法”、“⽅”、“药”三个部分的具体实施。

“辨证论治”是中医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它能从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出发辨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即同⼀种病可以包括⼏种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种“证”。

辨证论治七步法浅谈

辨证论治七步法浅谈

要有脾气 的统掇作用 的配合 。 3.2 协调 性 如心主血脉 ,主司推动血液 的运行和血 液在全 身 组织器官 中的分布 。中医认为人在活动或静止 时,脉管中所 需 血量是不 同的,所 以在不 同情况下 ,由肝藏 血调节血量作用 来 协 调 血 液 的 供 给 ,保 证 运 行 血 量 的适 当 。 3.3 互补性 如精血互 化,肝 肾同源 ,肾精不足可 由肝血转化, 肝 血不足可 由肾精化生 ;肾为先天之本 ,脾 为后天之本,先天 之精 与后天之精 可 以互相转化 ,互为补充 。 3.4 依存性 如心所主之血 液需脾脏 消化饮食物而化生 ;而脾 又 必需依赖 于心 主血 脉 ,行血 以输送 营养 物质至脾脏,维持其 正常 的功能活动 。心 之主血 与脾之 生血 、统血互 相依赖 。 3.5 制约 性 肾藏 精,属水;心主血 ,属火 。精血 同源且互化 , 精血互化 ,还体现水与火 的互相制约 。心属火下温 肾水 ,使 肾 水不独寒于下 ,肾水上承抑制心火 ,使心火不偏亢于上 ,达 到 心 肾相交 ,水火 即济 。 3.6 促进性 如肝脏主疏泄 ,调 畅气机 ,保 障气机通 畅,有利 于脾运 化功 能的发挥 ,促进脾对饮 食物的消化吸收 ,从而促进 心 血 的化 生 。
置 和层 次 (时 间 )性 位 置 。脏 — 腑 —经 络 辨 证 的重 点是 从 “空 间 ”
位置上辨别病变所在的部位 ,主要适用于 “内伤杂病 ”的辨证 ; 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则主要从层次 (时间)上 区分瘸 隋的 不 同阶段 、层次 ,主要适用 于 “外感时病”的辨证。表里可 以囊 括一切病位,脏—腑~经络辨证 、六经辨证 、三焦辨证、卫气营 血辨证是八纲中辨表里病位 的具体深化 ,所 以把病位划分为表
能 “行气血 ”。宗气充足 ,则能促进 心脏推动血液 运行 。三 是 《内经 》的 “肝藏血 ,心行之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 ,人静则血 归 于 肝 脏 ” 意 思 是 说 ,肝 脏 具 有 贮 藏 血 液 和 调 节 血量 的 功 能 。 当人体在劳作或情绪激动时 ,机 体需血量增加 ,循环血量 也须 相 应增 加 ,这 时 肝 脏 就 把 贮 藏 的血 液排 出 来 , 以供 机 体 活 动 的 需要;当人在休息或情绪安定 时,全身活动量减 少,机体需血 量 亦 减 少 ,部 分血 液 便 贮 存 于 肝 脏 ,调 节 血 液 运 行 总 量 。此 外 , 肝 的调 畅气机功 能在保持脉道 的通 畅,保证血液 的正常运行亦 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 。四是肾阳是一身 阴阳的根本 ,肾阳的温煦 作用是促进血液正常运行 的重要保证 。营养物质 吸收后进入 了 一 个严密封 闭的运输系统 ,循 环刷流 ,各脏腑组织 间建立 了密 切 的关 系 L6J。 2.3 血液的贮藏 人体 的血液化 生出来后 ,在各脏腑组 织的配 合 下循环运 行于脉管 中,所 以血液主要贮 藏在心及血管 内,由 心 主 司 。其 次 ,《内 经 》 云 “肝 为血 海 ”,肝 有 贮 藏 血 液 、调 节 血 量的作用 。除此 ,肾脏虽不直接藏血 ,但其主藏精 ,精血互 化 ,故在 生理功能必要 时,肝 血亦 可转 化为 肾精 予 以贮藏 。 3 血液 与 五脏 生理 关 系 中所体 现 的整 体 性

辩证论治研究七讲

辩证论治研究七讲

辩证论治研究七讲《辩证论治研究七讲》辩证论治是一种基于辩证法的治疗方法,它旨在通过对疾病的全面分析和综合处理,达到病症根本治愈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辩证论治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效地帮助了许多患者重获健康。

下面是关于辩证论治的七个要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第一讲:辩证论治的基本原理。

辩证论治的基本原理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只是整体失调的一种表现。

因此,治疗应当以调整整体平衡为目标,而不是简单地消除症状。

第二讲: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辩证论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病情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医学基础,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第三讲:治未病的理念。

辩证论治注重预防,强调治未病的理念。

它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增强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因此,辩证论治不仅可以治疗已有的疾病,更重要的是预防疾病的发生。

第四讲: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性。

辩证论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是独特的,因此治疗应当因人而异。

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第五讲: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

辩证论治强调中西医结合,即在运用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地结合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中西医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第六讲:调整心态的重要性。

辩证论治认为,心态对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当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焦虑和消极情绪,有助于加快康复进程。

第七讲: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辩证论治注重饮食调理,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促进人体的健康恢复。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当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安排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不良的饮食习惯。

总之,辩证论治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它注重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治未病、个性化治疗、中西医结合、调整心态和饮食调理。

通过深入研究和运用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与技巧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与技巧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与技巧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在治疗疾病时,注重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独特的治疗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脉搏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病机,并针对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与技巧。

一、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形态特征等,从中获取病情信息。

例如,患者的舌苔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舌苔厚腻可能与湿热内蕴有关。

2. 闻诊:通过嗅闻患者的口气、呕吐物等,判断病情。

例如,有恶臭呕吐物可能与胃肠道感染有关。

3. 问诊: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等。

例如,患者主诉寒热往来可能与寒湿内蕴相关。

4.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变化。

中医脉诊根据脉搏的速度、强弱、变化等来判断病情。

例如,患者的脉搏细弱可能与气血虚弱有关。

二、辨证论治的方法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

1. 辨虚实:中医认为疾病的本质可以分为虚和实两种情况,虚证强调补养,实证强调清利。

辨别患者是虚证还是实证,是中医治疗的关键。

2. 辨寒热:寒热是中医辨证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望诊、闻诊、问诊等方法判断患者体内的寒热情况。

针对不同的寒热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3. 辨表里:表里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表证主要表现在症状轻、体温升高等,里证主要表现在症状重、体温下降等。

根据患者的表里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4. 辨气血阴阳:气血阴阳是中医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辨别患者的气血阴阳情况,选择相应的调理方法。

例如,气虚证可通过补气的方法进行治疗。

三、辨证论治的技巧1. 辩证病机:辨别疾病的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基础。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分析病机,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

2. 辩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阳虚证,可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方法,它是基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原则,通过辨别疾病的病机、辨别病因病机对症论治的一种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具有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思路,它强调整体观念,重视疾病与人体整体的关系,注重调和阴阳平衡、调节人体气血津液功能,以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一、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中对于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

辨证,即根据疾病表现的特点和相关的临床资料来判断疾病的类别、病机和病因等。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论治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的,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是整体的一个具体表现,所以治疗上也需要考虑整体调节、个体差异、局部治疗等。

二、辨证的方法中医辨证的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1. 望诊:医师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质、脉搏等来判断病机。

比如,脉搏浮大可见于气虚,舌苔白腻可见于湿热等。

2. 闻诊:医师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咳嗽声等来辨别病机。

比如,声音低沉、嗓音嘶哑可见于肺热。

3. 问诊:医师通过与病人交谈了解病情,包括发病时间、病情轻重、伴随症状等。

比如,问及大便干燥、舌苔黄腻等。

4. 切诊:医师通过触诊或按诊来判断病机。

比如,腹部按压疼痛可见于寒热。

这些方法相互印证,结合病人的整体情况来进行辨证。

三、论治的原则根据辨证的结果来论治,有以下几种原则:1. 辨病机:根据辨证结果来判断疾病的病机,即病变的机理和病理过程。

比如,寒热病机、虚实病机等。

2. 辨病因:根据辨证结果来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比如,寒热外感、情志不愉快等。

3. 辨病势:辨别疾病的轻重缓急,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辨病情:辨别疾病的阴阳盛衰、气虚、气滞、湿热等,以确定治疗的方法和药物。

5. 辨病位:判断疾病的部位和范围,以便进行局部治疗。

四、辨证老法和辨证新法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不断发展和创新。

传统的辨证主要依靠医师的经验和辨识能力,如面色、舌苔等的观察。

方药中七步辨证法

方药中七步辨证法

1 具体方法方药中教授以《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关如何进行辨证沦治的基本概括为蓝本,总结出了“辨证论治七步法”。

第一步:脏腑经络定位。

即根据中医学脏腑经络学说有关方面的内容,结合患者发病有关各方条件及当前临床表现确定疾病位置;一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部位上的特点进行定位,这主要是根据脏腑的归属及经络循行部位来进行;二是根据脏腑功能上的特点进行定位;三是根据体征上的特点也可定位;四是从各脏器与季节气候方面的关系和影响来进行定位;五是从各脏器与病因方面的关系和影响来进行定位;六是根据患者的体型、体质、性别、年龄的关系和影响来进行定位;七是从发病时间和临床治疗经过上的特点来进行定位。

第二步: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风、火、湿、燥、毒等的定性。

即根据患者发病有关的各方面条件及当前的临床表现按照上述内容确定病变的性质。

首先是从临床证候特点来定性;其次也可以从发病的特点来定性。

第三步:定位与定性合参。

所谓合参,即根据患者各方面表现,在确定了疾病所在部位及其证候性质以后,再把二者结合起来。

第四步:必先五胜。

即在分析各种发病机制时,要在错综复杂、变化万端的各种临床表现中根据病情发展变化过程,确定其属于哪一个脏腑及哪一种生理病理变化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首先是分析其病变是否是单纯的本经或本气疾病,如系单纯的本经本气疾病,则重点放在本经本气上。

其次,由于五脏相关、相互影响,因此对同一临床表现要分析是不是由其它脏器病变影响所致。

此时,重点应放在原发脏器上,而不在本经本气。

第五步:各司其属。

即指在治疗方法上的相应归类而言。

第六步:治病求本。

即重点治疗原发器官及原发病变。

第七步:发于机先。

《素问•玉机真脏论》谓:“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素问•五运行大论》谓:“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乘之侮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这些话的涵义在人体来讲,就是说人体的各个脏器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中医辨证论治知识

中医辨证论治知识

中医辨证论治知识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部分,它是中医诊疗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1. 辨证:辨别疾病的病机、病因、病理等,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方式进行诊断。

2. 论治:依据辨证的结果,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的方法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等病征,了解疾病的病机和病情。

2. 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病征,了解疾病的表现和变化。

3. 问诊: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病情变化,以了解患者病情和病因。

4. 切诊:通过切诊患者的脉搏,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辨证论治的原则1. 辨证求因:必须了解疾病的病因,才能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 辨证明治:针对不同的证候,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阳虚证可用温补法,阴虚证可用滋阴法。

3. 辨证施治: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以求病症能得到缓解和康复。

常见的辨证论治法1. 中药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配制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2. 针灸辨证施治:通过针刺和灸热等手法,调整患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目的。

3. 推拿按摩辨证施治:通过推拿和按摩等手法,促进患者的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改善病情。

辨证论治的意义和价值1. 个性化治疗:辨证论治能够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根本治疗:辨证论治能够针对疾病的病因,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减少疾病的复发和转化。

3. 综合治疗:辨证论治往往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综合施治,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增加患者的康复快乐。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方法,在中医诊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患者提供了个性化、根本性和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第六、七讲)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第六、七讲)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第六、七讲)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是一本介绍中药学的书籍,该书共七讲,本文将主要关注第六、七讲的内容。

第六讲介绍了中药的用药原则。

张廷模老师强调,合理用药是保证中药疗效的前提,因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病选药,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选择适宜的中药。

二、辨证论治,依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用药也需进行个体化的调配。

三、按方制剂,按照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来使用中药,以达到协同作用。

四、严格控制药量,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耐受程度进行用药。

第七讲介绍了常用的中药配伍。

张廷模老师表示,中药的配伍是中医学的重要方面,良好的配伍可以增加疗效,同时还可以减少中药的毒副作用。

在中药配伍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原则:
一、兼顾主药和配伍药的作用,使其相互协作、相得益彰。

二、避免毒性增强或重复作用,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三、遵循中医药的经验和规律,注意中药的疏导作用。

四、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最适合的中药配伍方案。

张廷模老师还介绍了几种常用的中药配伍方案,如当归、黄芪、党参、丹参等,这些常见的中药配伍具备协同作用,可以提高中药的疗效。

总的来说,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的第六、七讲内容重点在于中药的用药原则和配伍法,这些基本原则是合理应用中药、提高中药疗效的必备条件。

此外,张廷模老师强调,中药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患者的体质、病情和配伍原则,才能让中药疗效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因此,中药的用药原则和配伍法都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入门七讲(图解版)

中医入门七讲(图解版)

读书笔记
中医的框架结构搭建起来了,有些内容蜻蜓点水般的提及,深入还需看其他书。
书的内容浅显易懂,非常适合刚刚入门,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观摩、参考!。
作为中医入门书籍,涵盖全面,读完之后大慨,中医实在博大精深,非常人能窥探一二,更不用说掌握了。
这本书真的讲解太全面了,包含中医方方面面,你如果不知道学中医要学什么,这本书经络分明。
精摘录
这是《中医入门七讲(图解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好非常好!能使人懂得如何珍惜身体健康来才能保护自己!家庭!献能力为祖国奉献爱心的公益快速实现共産 主义社会。
庞大的中医理论体系,是不是让你无从学起;中药、方剂成千上百个,你是不是记了这个忘了那个;理论基 础不扎实,疾病的诊断、治疗更是空中楼阁!《中医入门七讲(图解版)》是一本有态度、有取舍的书:阴阳五 行、藏象、望闻问切、辨证论治,高效培养中医思维;精心挑选临床常用中药,不求大全;内外妇儿,只选中医 治疗效果好的;再加上中医特色——经络与艾灸,简、便、廉、效,养生祛病;以上内容,均用大量图表直观呈 现,速学速记;不求多但求精,不求全但求专。
心悸 眩晕
头痛 中风
淋证 遗精
阳痿 汗证
痹证 腰痛
月经过多
月经过少
月经后期
1
月经先期
2
闭经
3
痛经
4
经行头痛
5
经行乳房胀痛
带下病
不孕症
感冒
咳嗽
泄泻
食积
遗尿
腧穴总论
经络总论
常见病证的针灸疗 法
附录2:本书所用 穴位定位及功效
附录1:本书所用 方剂
附录3:人体主要 经络穴位图

辨证论治的精髓,就这7点

辨证论治的精髓,就这7点

辨证论治的精髓,就这7点小编导读中医讲求辨证论治,其方法和效果与医者立足于不同认知视角或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

由此,古今名医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辨证切入点,如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不同的辨证方法具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特点,并相互补充。

这些辨证方法怎么理解?有哪些特色和优势?本文带你一探究竟。

1.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指对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对纲领性的证候性质进行辨别的一种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和基础,其他辨证方法都或显或隐地包含了八纲辨证内容,是对疾病病性、病位从宏观视角层次上的整体把握。

八纲辨证之意最早隐含于仲景以降的古代许多名医著作之中,其说则由张景岳、程钟龄等人明示,其中张景岳认为八纲之中的阴阳为纲中之纲,更多的名医尤以重视对虚、实、寒、热四纲之辨。

八纲辨证的视角是从整体上把握病证的基本属性,因而具有普适性——其他辨证方法皆含有此意。

但对于八纲辨证的切入点,见仁见智,如有人喜欢首先把握阴阳,有人喜欢首先把握虚实,也有人喜欢首先把握寒热或表里,其实都不矛盾,难点在于从某个切入点入手之后能否进一步从不同层次全面而系统地把握病性。

2.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作为辨证纲领,多用于外感伤寒的辨治过程中,也可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的概念源于《黄帝内经》,但“六经辨证”则由张仲景所创,是历来中医学诸多辨证方法中最具争议的一种,尤其对六经辨证的六经所指为何分歧多多,如有人认为六经为《黄帝内经》中的经络之经,也有人认为六经系指病类或系指病证之分野及部位或系指六经气化等。

且不谈古代百余名医家对六经内涵之争,现代伤寒名医诸如刘渡舟、陈亦人、裘沛然、姚荷生、万友生、熊曼琪、李培生、胡希恕、李克绍、郝万山等之间的观点也各不相同,但这些争议,并未影响其临床疗效,可见不同辨证方法不过是辨证过程中切入点的视角不同而已,所谓“医者意也”,无需对其过分强调统一,也永远无法统一。

国医大师方药中黄帝内径运气七篇讲解(6)

国医大师方药中黄帝内径运气七篇讲解(6)

国医大师方药中黄帝内径运气七篇讲解(6)五、运气七篇对疾病诊断治疗原则方面的认识—辨证论治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间题,《七篇》认为,主要就是要在前述认识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前述病机认识的基础之上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

《至真要大论》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

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这里所说的“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贡言之,也就是辨证论治。

《七篇》中有关辨证论治的原则,归纳之,有以下七个方面:(一)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前已述及,《七篇》认为在病机分析上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

因此在治疗上就要“伏其所主,先其所因”。

所谓“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就是要治其原发,治病求本。

这也就是《至真要大论》中所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二)道察阴阳所在而诚之,以平为期《至真要大论》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阴阳”,此处是指阴证或阳证,亦即疾病的性质。

“所在”,即疾病的部位。

“平”,即恢复正常状态。

这就是说,《七篇》认为辨证论治的原则也就是要在前述定位定性的基础之上补弊矫偏。

偏胜之气得到了矫正之后,恢复到正常状态,治疗就应终止。

不及不足以矫偏,太过则会造成新的偏胜之气,因此应以恢复到正常状态为度。

(三)正者正治,反者反治《至真要大论》谓:.“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所谓“正者正治”,即临床表现和证候性质完全一致者,用“正治”的方法,亦即用“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的方法来作治疗。

正治法由于其所用方药与临床表现与证候性质完全相逆,所以正治法又名逆治法。

所谓“反者反治”,即临床表现与证候固有性质完全相反者,则须用反治的方法,亦即用“治热以热”,“治寒以寒”的方法来作治疗。

反治法,由于其所用方药与临床表现一致,所以反治法又叫从治法。

进行辨证论治七步法–经方派

进行辨证论治七步法–经方派

进行辨证论治七步法–经方派临床上如何进行辨证论治,我个人认为基本上可以按病机十九条基本精神,分为七步进行。

这七步是:(一)脏腑经络定位;(二)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三)定位与定性合参;(四)必先五胜;(五)各司其属;(六)治病求本;(七)发于机先。

兹结合临床分别作如下阐述和讨论。

一、脏腑经络定位所谓“脏腑经络定位”,即根据中医学脏腑经络学说有关各方面的内容,结合患者各方面的特点,对患者疾病进行定位,定出患者疾病究竟是在哪一个脏腑,哪一条经络。

定位的问题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因为病位不同,性质也不同,治疗措施也就不同,所以它是辨证论治的第一步。

定位的方法,根据中医学有关内容加以归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患者临床表现部位上的特点进行定位,这方面主要根据中医学中所提出的脏腑归属部位及经络循行部位来定位。

2.从各脏器功能上的特点进行定位。

3.从各脏器在体征上的特点进行定位。

4.从各脏器与季节气候方面的关系和影响来进行定位。

5.从各脏器与病因方面的关系和影响来进行定位。

6.从各脏器与体型、体质、年龄、性别的关系和影响来进行定位。

7.从发病时间及临床治疗经过上的特点来进行定位。

二、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所谓“定性”,即综合患者各方面的情况,决定患者疾病的性质。

一般所谓的“八纲”辨证、“病因”辨证,实际上都是辨别患者疾病性质的方法。

单纯的八纲辨证,范围较大,如何更具体地、针对性更强地来指导临床具体处理,还有其不足之处,例如“湿”证或“燥”证,把它放在八纲中哪一项内,就很难具体判定。

单纯的“病因”辨证,也有其不够全面之处,例如“风”证或“火”证,它们本身实质上都还有个寒热虚实问题。

其他如“六经”辨证,“三焦”、“卫气营血”辨证等等,也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若以此永远对立,那么进一步统一中医在辨证论治上的步骤和方法则将无法解决。

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只有归纳以上几种辨证方法,把它们之中相同的内容加以归并,不同的内容加以互相补充,以能符合临床实际并能具体指导临床辨证论治为准则,定出定性的具体内容。

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方法,也是中医学与西医学最大的区别之一。

中医辨证论治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问诊病史、望诊舌象、闻诊气味、切诊脉搏等方式来判断病因、病机和病情,以及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下面将具体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

1. 四诊合参: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是四诊合参,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质、舌苔、脉象等,判断病人的病情和病机。

闻诊主要通过闻病人的气味、声音、咳嗽声等,了解病情和病机。

问诊主要通过与病人交流,了解病人的病史、症状、病情等信息。

切诊主要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判断病人的脏腑功能和病情。

2. 辨证施治: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辨证施治,即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的要点是辨证施治,即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的要点是辨证施治,即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的要点是辨证施治,即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的要点是辨证施治,即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的要点是辨证施治,即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的要点是辨证施治,即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的要点是辨证施治,即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3. 辨证论治的方法: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辨证分型、辨证论治、辨证施治、辨证施治等。

辨证分型是根据病人的症状和病情,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型,从而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辨证论治是根据病人的症状和病情,确定病因、病机和病情,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是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针灸、推拿、艾灸等。

辨证施治是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针灸、推拿、艾灸等。

4. 药物治疗: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之一是药物治疗。

中医药物治疗是根据病人的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变病理过程,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论治研究七讲》方药中(编著)第五讲辨证论治七步刍议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既如上述,因此临床上如何进行辨证论治,我个人认为基本上可以按上述程序,、分为七步进行。

这七步是:(一)脏腑经络定位,(二)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三)定位与定性合参,(四)必先五胜,(五)各司其属,(六)治病求本,(七)发于机先。

兹结合临床分别作如下阐述和讨论。

第一步脏腑经络定位所谓“脏腑经络定位”,即根据中医学脏腑经络学说有关各方面的内容,结合患者各方面的特点,对患者疾病进行定位,定出患者疾病究竟是在哪一个脏腑,哪一条经络。

定位的问题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因为病位不同,性质也不同,治疗措施也就不同,所以它是辨证论治的第一步。

定位的方法,根据中医学有关内容加以归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从患者临床表现部位上的特点进行定位,这方面主要根据中医学中所提出的脏腑归属部位及经络循行部位来定位。

(二)从各脏器功能上的特点进行定位。

(三)从各脏器在体征上的特点进行定位。

(四)从各脏器与季节气候方面的关系和影响来进行定位。

(五)从各脏器与病因方面的关系和影响来进行定位。

(六)从各脏器与体型、体质、年龄、性别的关系和影响来进行定位。

(七)从发病时间及临床治疗经过上的特点来进行定位。

由于脏腑经络之间是一个连属的完整的整体,一切均可以五脏来加以归属,因此以下以五脏为中心就定位问题分别作如下归纳:肝(胆)的定位(1)从临床表现部位上的特点定位根据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因此人体头部的两颈侧及巅顶部位,耳周围部位,两胁肋部位,少腹及腹股沟部位,外阴部位以及两下肢两经相应循行部位,均属于肝(胆)部位。

故凡属患者症状表现在上述部位时,例如:头顶及两颞侧头痛,耳部疾患,两胁肋部位胀满疼痛,少腹痛,腹股沟疾患,外阴疾患,下肢相应部位疾患……等等,均可定位在肝(胆)。

(2)从功能上的特点定位肝(胆)在功能上的特点,根据中医脏象学说主要有:主疏泄,藏血、主筋、易动、主决断、藏魂等几个方面,因此凡属有上述功能方面的失调,例如某些时候肝疏泄失职,出现气滞血瘀现象,如胁肋胀满痞积,出血,运动障碍,及易兴奋激动,如失眠、易惊、不能自制,病态决断不能,……等等表现,均可定位在盱(胆)。

(3)从体征上的特点来定位肝胆在体征上的特点,根据脏象学说主要是: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味为酸,色青,脉弦等几种。

因此凡属患者见上述体征,例如爪甲干瘪,眼活动障碍,直视、斜视,精神反常表现以忿怒呼号为特点,肢体不能屈伸自如,反酸,肤色发青,典型弦脉等,均可定位在肝。

(4)从发病季节气候上的特点来定位肝(胆)病的发病季节及其与气候方面的关系,根据脏象学说主要是:肝旺于春,春病在肝,风入肝,这里所说的“肝旺于春”中的“旺”字,不能理解为“旺盛”或好的表现,而是指的一种偏亢现象,是一种病态表现,也可以理解为在春天里,由于春主升的原因,人体的肝也相应地紧张起来,因为紧张而容易发生疾病。

由于如此,所以凡属春季发病,或者发病明显与受风有关的,均可定位在肝(胆)。

关于“肝旺于春”中的“旺”字已如上述,其余如“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等处的“旺”字,均应作同样理解,以下不再作解释。

(5)从病因上的特点来定位根据脏象学说:“郁怒伤肝”,因此凡属患者发病前有明显忿怒或抑郁病史者,均可定位在肝。

(6)从体型、年龄、性别方面的特点来定位根据中医理论,体型清瘦,儿童或青少年、女性患者,其发生疾病多半与肝肾有关,因此凡属上述患者,亦均可以考虑定位在肝(胆),或同时定位在肝(胆)。

(7)从发病时间、治疗经过上的特点定位中医理论认为久病必然影响肝肾,治疗中误汗、误吐、误下或过用辛燥热毒之品,亦必然影响肝肾。

因此凡属长期迁延不愈的患者,或热性病晚期患者,或在治疗中过用汗、吐、下法,或服温热药太过患者,或长期服用金石类有毒药物患者,均可考虑定位在肝(胆),或同时定位在肝。

脾(胃)的定位(1)从临床表现部位上的特点定位根据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循行部位,因此人体的鼻根部、头角部、前额部、下颌部、舌部、上齿部、胃脘部、腹股沟部、胫骨外侧,均属于脾(胃)部位或属于与脾(胃)密切相关部位,故凡属患者症状表现在上述部位时,例如:前顶或额部疼痛,下颌开合不利,上齿痛,舌部疾患,胃脘部疼痛或胀满等等,均可定位或同时定位在脾(胃)。

(2)从功能上的特点定位脾(胃)在功能上的特点,根据中医脏象学说主要是:主运化,司受纳,布津液、统血、藏意等几个方面,因此凡属有上述方面的功能失调,例如某些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津液分布失调现象,如水肿、腹水、消渴,部分出血性疾病,记忆力减退,严重健忘……等等,均可以定位在脾(胃)。

(3)从体征上的特点定位脾(胃)在体征上的特点,根据脏象学说主要是;其华在唇,开窍予口,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呕吐噫呃,在味为甘,色黄,脉濡等几种,因此凡患者见上述体征,例如口唇苍白无华,或焦枯皱揭,口腔溃疡,精神反常表现以喜歌唱为特点,呕吐,噫气,呃逆,口中发甜,吐泻排出物发甜,黄疸,典型濡脉或中取脉象反常,均可定位在脾(胃)。

(4)从发病季节气候上的特点来定位脾(胃)的发病季节及其与气候方面的关系,根据脏象学说主要是:“脾旺于长夏”,所谓“长夏”,究竟是在什么时候,说法不甚一致,有人说是在每年农历六月,有人说是在每年六七月份,—般说大致是在每年夏至前后两个月左右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的特点是白昼比较长,天气比较热也比较潮湿,故名“长夏"。

由于如此,所以凡属在夏季炎热潮湿气候中发病,或者患者发病与受潮湿密切相关,均可定位在脾(胃)。

(5)从病因上的特点来定位根据脏象学说:“思则伤脾”,“饮食不节伤脾”,因此凡患者患病明显由于思虑过度或明显由于饮食原因所引起,例如:暴饮暴食,饮食不节等,均可定位在脾(胃)。

(6)从体型、年龄方面的特点来定位体型肥胖患者,其发病多半与脾(胃)有关,儿童常易因饮食失节或食入不洁物致病,因此凡属上述患者,应多考虑定位脾(胃)、的问题。

(7)从治疗经过上的特点定位治疗上误用吐、下,或过用寒凉甘柔之品,都会影响脾(胃),因此凡属上述患者,亦应多考虑定位脾(胃)的问题。

肾(膀胱)病的定位(1)从临床表现部位上的特点定位根据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因此凡属人体头部的巅顶、枕后位、项部、脊背部、腰部、少腹部、膝部、腮部、足跟、足心、外阴部等,均属肾(膀胱)的部位,例如头痛以枕后部位为主,或枕后部位皮肤多发性疖肿,项背部痛,腰脊痛或不能转侧屈伸,少腹痛,膝部或足跟痛,外阴疾患等等,均可定位在肾(膀胱),或同时定位在肾(膀胱)。

(2)从功能上的特点定位肾(膀胱)在功能上的特点,根据中医脏象学说主要是藏精,主发育生长,主骨,生髓,通脑,主水等几个方面,因此凡属有上述方面的功能失调,例如;人体中某些生理必虚的精微物质不能潜藏而反常地排出体外,如遗精、早泄,遗尿、尿血,阴道大量排液,消渴多尿,生长发育障碍,骨病、髓病、脑病,水液运行失调……等等,在一定条件下均可以定位在肾。

(3)从体征上的特点定位肾(膀胱)在体征上的特点,根据脏象学说主要是:其华在发,在齿,上开窍予耳,下开窍于二阴,在声为呻为欠,在变动为傈,在味为咸,色黑,脉石等几种,因此凡患者见上述体征,例如:脱发、白发、齿动、齿脱、耳鸣、喜伸欠、战傈,口中发咸,面黑,典型石脉等等,均可定位在肾(膀胱)。

(4)从发病季节气候上的特点定位肾(膀胱)的发病季节及其与气候方面的关系,根据脏象学说主要是“肾旺于冬骨,“寒入肾”,因此凡属在每年冬季严寒季节发病或患发病明显与受寒冷作用有关,均可定位在肾(膀胱)。

(5)从病因上的特点定位根据脏象学说:“恐伤肾’’,“房劳伤肾”,因此凡患者发病明显由于过度恐惧所引起,或患者发病明显由于房劳过度或强力入房所引起,均可定位在肾(膀胱)。

(6)从体型、年龄方面的特点定位体型消瘦、矮小患者,应首先考虑肾(膀胱)的问题;小儿由于年幼肾气未充,老年人由于年老肾气已衰,亦应首先考虑肾(膀胱)的问题,因此凡属上述患者,在定位上均应重视肾(膀胱)。

(7)从治疗经过上的特点定位热病后期,或治疗上过用汗、吐、下法,或利尿太甚,或长服辛温大毒之品,均能伤肾(膀胱),因此凡属上述患者,亦应多考虑定位肾(膀胱)的问题。

心(小肠)病的定位(1)从临床表现部位上的特点定位根据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部位,因此凡属人体两眼内外眦,面颧部,胸部正中、肩胛部、腋窝、手掌心、上肢内侧沿中指、小指线上相应部位,均属心(小肠)部位,另外左乳下心尖搏动处,中医学命名日“虚里”,认为是脉宗气所在部位,由于“脉属于心”,“心主脉",所以左乳下部位可以属于足阳明胃,也同时可以属于心(小肠)的部位,由于此,所以凡属患者症状表现在上述部位时,例如:眼角糜烂,面颧部发红如涂朱,肩胛痛,腋窝或肘窝病变,手掌心潮热多汗,手中指、小指不用,胸前闷痛或心跳心慌,左乳下虚里部位其动应衣等等,均可定位在心(小肠),或同时定位在心(小肠)。

(2)从功能上的特点定位心(小肠)在功能上的特点,根据中医脏象学说主要为:主神明,主血脉,主火,主热,主化等几个方面,因此凡属有上述方面的功能失调,例如神志昏迷,精神错乱,各种出血症状,皮肤斑疹,消谷善饥等,均可以定位在心(小肠)。

(3)从体征上的特点来定位心(小肠)在体征上的特点,根据脏象学说主要是:其华在面,开窍子舌,在声为笑,在味为苦,在液为汗,色红,脉洪或脉率不齐等,因此凡属患者见上述体征,例如面颧部发赤或面部疮瘁,舌烂,口苦,精神反常表现以笑为主,多汗,洪脉或脉率不齐如结代促涩等,均可以定位在心(小肠)。

(4)从发病季节气候上的特点定位心(小肠)病的发病季节及其与气候方面的关系,根据脏象学说主要是“心旺子夏”,“热入心”,因此凡在夏季酷热季节或高温环境中发病,或患者发病明显由于受热所引起,均可以考虑定位在心(小肠)。

(5)从病因上的特点定位根据脏象学说:“喜伤心”,“大汗亡阳”“苦入心",因此凡属患者发病明显由于喜乐兴奋过度,或汗出太多,或过食苦寒之物所致者,均可以考虑定位在心(小肠)。

肺(大肠)的定位(1)从临床表现部位上的特点定位根据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部位,因此凡属人体鼻咽部,下牙床,肩背部,胸部,肛门,腋部,两上肢肘部,手大次指均属于或同时属于肺(大肠)部位,凡患者症状表现在上述部位,例如:鼻病,咽喉病,下齿龈病,肩部疾患,胸疼,咳唾引痛,手大次指不用,肘疼,肛门疾病等等,均可以定位或同时定位在肺(大肠)。

(2)从功能上的特点定位肺(大肠)在功能上的特点,根据脏象学说主要为:“主治节”、“主气"、“司呼吸”、“藏魄”、“主声”、“知香臭”、“主传导”等几个方面,所谓“魄”,根据张介宾《类经》中的解释:“魄之为用,能动能作",“初生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此魄之灵也,及其精神意识,渐有知觉,此则气之神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