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第七章糖代谢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 糖代谢

生物化学 糖代谢
2*3
6 ATP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2*异柠檬酸→2*α -酮戊二酸 2*α -酮戊二酸 →2*琥珀酰CoA
辅酶
NAD+ NAD+ FAD
ATP
2*3 2*3
2*琥珀酰CoA →2*琥珀酸
2*琥珀酸→2*延胡索酸
2*1
2*2
2*苹果酸→2*草酰乙酸
NAD+
2*3
24ATP
总ATP数: 第一阶段——6或8 第二阶段——6 第三阶段——24 36 或 38ATP
活性受NADP+/NADPH比值的调节,NADPH能强烈
抑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磷酸戊糖途径的流
量取决于机体对NADPH的需求。
• 概念:有氧,葡萄糖(糖原) → CO2 + H2O • 反应部位:细胞液、线粒体 cytoplasm mitochondria
+ ATP
有氧氧化的概况
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 第一阶段:葡萄糖→ →丙酮酸(胞液) • 第二阶段:丙酮酸→ →乙酰CoA (线粒体) • 第三阶段:乙酰CoA → →CO2 + H2O + ATP (三羧酸循环)(线粒体)

植物和某些藻类能够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
糖类化合物,即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成化 学能(主要是糖类化合物),是自然界规模最大的一种 能量转换过程。
一、多糖和低聚糖的酶促降解
1.概述 多糖和低聚糖只有分解成小分子后才 能被吸收利用,生产中常称为糖化。 2. 淀粉
3.淀粉水解 淀粉 糊精
7.无氧发酵 (Fermentation)

⑴乙醇发酵
COOH C CH3
CO2

生物化学 糖代谢

生物化学 糖代谢

生物化学:糖代谢糖是生物体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也是构成生物体大量重要物质的原始物质。

糖代谢是指生物体对糖类物质进行分解、转化、合成的过程。

糖代谢主要包括两大路径:糖酵解和糖异生。

本篇文档将从分解和合成两个角度,介绍生物体内糖的代谢。

糖的分解糖酵解(糖类物质的分解)糖酵解是指生物体内将葡萄糖和其他糖类物质分解成更小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能量。

糖酵解途径包括糖原泛素、琥珀酸途径、戊糖途径、甲酸途径等。

其中主要以糖原泛素和琥珀酸途径为代表。

糖原泛素途径糖原泛素途径又称为糖酵解途径,是生物体内最常用的糖分解方式。

它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或者丁酮酸,同时产生2个ATP和2个NADH。

糖原泛素途径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糖分解阶段和草酸循环。

糖分解阶段在这个阶段,葡萄糖通过酸化和裂解反应,进入三磷酸葡萄糖分子中,并生成一个六碳分子葡萄糖酸,此过程中消耗1个ATP。

接着,葡萄糖酸分子被磷酸化,生成高能量化合物1,3-二磷酸甘油酸,同时产生2个ATP。

随后,1,3-二磷酸甘油酸分子的丙酮酸残基被脱除,生成丙酮酸或者丁酮酸。

草酸循环草酸循环是指将生成的丙酮酸和丁酮酸在线粒体内发生可逆反应,生成柠檬酸,随后通过草酸循环将柠檬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ATP。

草酸循环中的关键酶有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等。

琥珀酸途径琥珀酸途径也被称为三羧酸循环,是生物体内另一种重要的糖分解途径,它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30多个ATP。

琥珀酸途径中,葡萄糖通过磷酸化,生成高能分子葡萄糖6-磷酸,随后被氧化酶和酶羧化酶双重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琥珀酸途径的关键酶有异构酶、羧酸还原酶等。

糖异生(糖合成)糖异生是指非糖类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等)通过一系列合成反应,转化成糖类物质的过程。

糖异生是生物体内糖类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对维持生命的各种生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糖异生途径包括丙酮酸途径、戊糖途径和甘油三磷酸途径等。

丙酮酸途径丙酮酸途径是指通过丙酮酸合成糖的途径,它可以将丙酮酸反应生成物乙酰辅酶A进一步转移,合成3磷酸甘油醛,随后通过糖醛酸-3-磷酸酰基转移酶反应,合成葡萄糖6磷酸。

生物化学之糖代谢(唐炳华)

生物化学之糖代谢(唐炳华)
3-磷酸甘油酸
CH2 OH
H OH H
OH
H OH
葡萄糖
P O CH2
ATP
ADP
Mg2+
H H
OH
己糖激酶
OH H
HO
OH
(hexokinase)
H OH
6-磷酸葡萄糖
(glucose-6-phosphate,
2-磷酸甘油酸
G-6-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ATP
丙酮酸
哺乳类动物体内已发现有4种己糖激酶同 工酶,分别称为Ⅰ至Ⅳ型。肝细胞中存在的 是Ⅳ型,称为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它的 特点是:
Pi
目录
(二)丙酮酸激酶 1. 别构调节
别构激活剂:1,6-双磷酸果糖 别构抑制剂:ATP, 丙氨酸
2. 共价修饰调节
刷状缘 肠 腔
Na+
G
小肠粘膜细胞
ATP ADP+Pi Na+泵
细胞内膜 门静脉
K+
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
(Na+-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 SGLT)
三、糖代谢的概况
糖原
糖原合成 肝糖原分解
核糖 +
磷酸戊糖途径
葡萄糖
酵解途径
NADPH+H+
消化与吸收
糖异生途径
Glu
ATP
ADP
G-6-P
⑼ 2-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F-6-P
ATP ADP
F-1,6-2P
磷酸二 3-磷酸 羟丙酮 甘油醛
NAD+
NADH+H+

生物化学习题-第七章:糖代谢

生物化学习题-第七章:糖代谢

第七章糖代谢一、知识要点(一)糖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中,葡萄糖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经10步反应降解为2分子丙酮酸,同时产生2分子NADH+H+和2分子ATP。

主要步骤为(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二磷酸果糖;(2)二磷酸果糖分解成为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二者可以互变;(3)磷酸甘油醛脱去2H及磷酸变成丙酮酸,脱去的2H 被NAD+所接受,形成2分子NADH+H+。

(二)丙酮酸的去路:(1)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转变为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1分子NADH+H+。

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为CO2和H2O。

(2)在厌氧条件下,可生成乳酸和乙醇。

同时NAD+得到再生,使酵解过程持续进行。

(三)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

柠檬酸经脱水、加水转变成异柠檬酸,异柠檬酸经过连续两次脱羧和脱氢生成琥珀酰CoA;琥珀酰CoA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分子GTP和琥珀酸;琥珀酸脱氢,加水及再脱氢作用依次变成延胡索酸、苹果酸和循环开始的草酰乙酸。

三羧酸循环每进行一次释放2分子CO2,产生3分子NADH+H+,和一分子FADH2。

(四)磷酸戊糖途径:在胞质中,磷酸葡萄糖进入磷酸戊糖代谢途径,经过氧化阶段和非氧化阶段的一系列酶促反应,被氧化分解成CO2,同时产生NADPH + H+。

其主要过程是G-6-P脱氢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再脱氢脱羧生成核酮糖-5-磷酸。

6分子核酮糖-5-磷酸经转酮反应和转醛反应生成5分子6-磷酸葡萄糖。

中间产物甘油醛-3-磷酸,果糖-6-磷酸与糖酵解相衔接;核糖-5-磷酸是合成核酸的原料,4-磷酸赤藓糖参与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NADPH+H+提供各种合成代谢所需要的还原力。

(五)糖异生作用:非糖物质如丙酮酸,草酰乙酸和乳酸等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合成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

糖异生作用不是糖酵解的逆反应,因为要克服糖酵解的三个不可逆反应,且反应过程是在线粒体和细胞液中进行的。

第七章 糖代谢

第七章  糖代谢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作用机理: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由4个相同亚基组成,每个亚 基牢固地结合一个分子的NAD+,并能独立参与催化作 用。亚基中第149位的半胱氨酸残基的-SH是活性基团, NAD+的吡啶环与活性-SH基很近,共同组成酶的活性 部位。
甘油酸-1,3-二磷酸将磷酰基转给ADP形成了磷酸甘油酸和 ATP,催化这个反应的酶是磷酸甘油酸激酶 。
第七章 糖代谢
生物化学
教 学 内 容
多糖和低聚糖的酶促降解 糖的分解代谢 糖的合成代谢
糖类的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供给能量:糖的主要功能是供给能量,人体所需
能量的70%以上是由糖氧化分解供应的。1克葡萄糖在 体内完全氧化分解,可释放能量16.7千焦。 供给碳源:糖分解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产物可以提 供合成脂类和蛋白质等物质所需要的碳架。 构成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如核糖和脱氧 核糖是细胞中核酸的成分;糖与脂类形成的糖脂是组 成神经组织与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糖与蛋白质结合的 糖蛋白,具有多种复杂的功能。
第一节 多糖和低聚糖的酶促降解
教 学 内 容
淀粉的酶促降解 糖原的降解 纤维素的酶促降解 双糖的酶水解
一、淀粉的酶促降解
淀粉的种类: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类。
淀粉的水解:
α-淀粉酶:又称α-1,4-葡萄糖水解酶。其作用方式是从淀 粉分子的内部,随机水解分子内的α-1,4-糖苷键,若底物 是直链淀粉,生成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糖等混合物。 如果底物是支链淀粉,则水解产物中有葡萄糖、麦芽糖和 α-糊精等混合物。 β-淀粉酶:又称β-1,4-麦芽糖苷酶。此酶具有外切酶的特 性,能专一地从直链淀粉或支链淀粉外层的非还原性末端, 依次切下两个葡萄糖单位(即麦芽糖)。 α-1,6糖苷酶:支链淀粉分子中的α-1.6糖苷键需要由α-1,6 糖苷酶作用,如植物中的R酶和动物小肠中的α-糊精酶, 其作用方式是从支链淀粉的外部开始,将α-1,6糖苷键水解 掉,其产物是由α-1,4糖苷键组成的直链片段。 麦芽糖酶:麦芽糖酶可催化麦芽糖水解成葡萄糖。

生物化学 --糖代谢(共32张PPT)

生物化学 --糖代谢(共32张PPT)
新陈代谢
同小分化子作物用质合成大分子的需能过程
中间代谢
大异分化子分作解用成简单小分子的放能过程
Top
1
2
3
4
糖代谢概述 糖原的代谢
糖酵解
柠檬酸循环
磷酸戊糖通路 糖异生
糖代谢与其 他代谢关系
第一节 糖类的一般概况
1.单糖:不能再水解的糖,葡萄糖,果糖,核糖等。
2.双糖:由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组成, 乳糖、蔗糖等.
CH3
丙酮酸
COO HC OH + NAD+
CH3 乳酸
甘油醛3-磷酸氧化为 甘油酸1,3-二磷酸
丙酮酸
无有氧条条件件
NADH
丙酮酸进一步被氧化分解
乳酸
NADH经呼吸链生成水
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乳酸
合成肝糖原或葡萄糖
糖异生
乳酸
乙醇
NADH
乳酸发酵
NADH 乙醇脱氢酶
丙酮酸 脱羧酶 乙醛
乙醇发酵
糖酵解途径汇总Βιβλιοθήκη HOCH 2C O P O OH
HC OH HO
H 2C O P O OH
3-磷酸甘油醛
上述的5步反应完成了糖酵解的准备阶段 。酵解的准备阶段包括两个磷酸化步骤由六 碳糖裂解为两分子三碳糖,最后都转变为甘 油醛3-磷酸。
在准备阶段中,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能量 ,与此相反,却消耗了两个ATP分子。
以下的5步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磷酸
3113-PPii
3 生成甘油酸2-磷酸
4 生成烯醇式丙酮酸磷酸
ATP
ATP
5 生成烯醇式丙酮酸 6 生成丙酮酸
⑹甘油醛3-磷酸氧化为甘油酸1,3-二磷酸
O

糖代谢的生物化学机制

糖代谢的生物化学机制

糖代谢的生物化学机制糖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能量供应来源之一,并在细胞内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糖的代谢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涉及多个生物化学反应和调节机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糖代谢的生物化学机制。

一、糖的摄取和代谢1. 糖的吸收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消化系统中经过一系列的酶催化作用,被分解成单糖,主要是葡萄糖。

单糖通过肠道上皮细胞的载体蛋白,例如GLUT2和SGLT1,进入血液循环。

2. 糖的利用被吸收进入细胞的葡萄糖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代谢,即糖酵解和糖异生。

在糖酵解途径中,葡萄糖经过一系列酶催化反应转化为丙酮酸和乳酸,同时释放出能量。

糖异生则是指细胞内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将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二、糖的调节与储存1. 糖的调节糖代谢受到多个激素的调节,其中胰岛素起到关键作用。

胰岛素可以促使葡萄糖进入细胞,并促进葡萄糖的合成、糖原储存和脂肪酸合成。

相反,胰高血糖素则升高血糖,并抑制葡萄糖的合成和糖原的储存。

2. 糖原的合成与降解在细胞内,葡萄糖可以通过糖原合成酶的作用转化为糖原,以储存为后备能源。

当机体能量需求增加时,糖原会被糖原磷酸化酶分解为葡萄糖,供给细胞能量消耗。

3. 糖的转化为脂肪酸当葡萄糖过多时,细胞会将多余的葡萄糖通过糖原合成等路径转化为脂肪酸,以脂肪的形式储存。

这是机体存储能量的重要途径。

三、糖代谢的调控1. AMPK信号通路AMPK(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是一个重要的能量感知分子,它可以监测细胞内能量状态的变化。

当细胞内能量水平下降时,AMPK活性升高,促进糖酵解途径并抑制糖异生,以维持细胞的能量供应。

2. G-6-P酶和PFK-1的调控G-6-P酶和PFK-1是糖酵解途径中两个重要的调控酶。

G-6-P酶催化糖异生途径中的一步反应,当细胞内ATP浓度下降时,G-6-P酶活性升高,刺激糖异生途径。

与之相反,PFK-1催化糖酵解途径的限速步骤,当细胞内ATP浓度升高时,PFK-1活性下降,抑制糖酵解。

《生理学》第七章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练习题及答案

《生理学》第七章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练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练习题及答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体液葡萄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蛋白质的常规测定方法的原理、方法学评价和生理意义;葡萄糖耐量试验的具体步骤和结果判断;胰岛素和胰岛素原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

2.熟悉: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在糖代谢紊乱诊治中的应用。

3.了解:血糖浓度的调节;糖尿病的分型及其病因。

二、习题(一)名词解释1.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2.随机血糖(random blood sugar,RBS)3.餐后2小时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4.葡萄糖耐量试验(glucose tolerance test,GTT)5.酮体(ketone bodies)6.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GHb)7.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 GA)8.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二)填空题1.糖尿病分为、、和四种。

2.常用的血糖酶法检测包括、和。

3.糖尿病的诊断界值为:空腹血糖,或OGTT2小时血糖。

4.主要的糖化蛋白质包括、和等几种。

5.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依据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分子性质上的和。

6.糖尿病的早期筛查指标包括、、和基因类标志物等。

7.利用糖化血红蛋白的电荷差异,可以采用、等技术进行分离检测。

(三)单项选择题A型题1.影响胰岛素分泌和释放的最主要因素是A.外界因素刺激B.儿茶酚胺释放增加C.血脂水平升高D.血糖水平升高E.血氨基酸水平升高2.胰岛素是由何种细胞分泌的A.胰岛α和β细胞B.胰岛α细胞C.胰岛β细胞D.胰岛γ细胞E.胰腺δ细胞3.正常成人的空腹血糖浓度是A.2.8~7.8mmol/LB.3.89 ~ 6.11mmol/LC.6.1~7.0mmol/LD.7.0 ~11.1mmol/LE.8.9~10mmol/L4.胰高血糖素对血糖调节作用是A.促进糖异生,抑制糖原分解B.抑制糖异生,促进糖原分解C.促进糖异生和糖原分解D.抑制糖异生和糖原分解E.促进糖的有氧氧化5.下列关于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胰岛素是降低合成代谢的激素B.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原转变而来C.胰岛素与胰岛素原都有生物活性D.胰岛素与C肽以2:1的摩尔比释放人血E.胰岛素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触发细胞内特异性信号转导,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6.下列关于1型糖尿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损害引起B.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C.是多基因遗传病D.存在多种自身抗体E.存在胰岛素抵抗7.下列关于2型糖尿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常见于青少年B.存在胰岛素抵抗C.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D.患者多数肥胖E.起病较慢8.下列关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的叙述,错误的是A.多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B.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C.各种原因引起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是其诱因D.血酮体常> 5mmol/LE.表现为广泛的功能紊乱9. 2010年美国ADA新增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是A.HbA1c ≤6.5% B.HbA1c≥6.5% C.HbA1c≤7.0%D.HbA1c ≥7.0% E.HbA1c≥5.7%10.关于低血糖症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糖水平≤3. 89mmol/L即可诊断B.经典的诊断试验是72小时禁食试验C.临床症状主要是与交感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相关D.由多种因素引发E.糖尿病患者发生的概率较高11.高血糖症的判断标准是空腹血糖浓度A.8.9~10mmol/LB.≥11.1mmol/LC.≥6.0mmol/LD.≥7.0mmol/LE.≥8.9mmol/L12.空腹血糖损伤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浓度值为A.8.9~10mmol/LB.≥11.1mmol/LC.6.1~7.0mmol/LD.≥7.0mmol/LE.≥8.9mmol/L13.目前血糖测定的常规方法是A.邻甲苯胺法B.Folin-吴法C.葡萄糖脱氢酶法D.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E.葡萄糖氧化酶-氧电极法14.反映糖尿病肾脏病变的指标是A.血胰岛素测定B.糖化蛋白测定C.尿白蛋白测定D.葡萄糖胰岛素钳夹技术E.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15.用于糖尿病诊断和筛查的指标是A.尿白蛋白B.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C.葡萄糖胰岛素钳夹技术D.血和尿酮体测定E.血乳酸和丙酮酸测定16.反映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状况的指标是A.尿白蛋白B.血浆胰岛素浓度C.葡萄糖胰岛素钳夹技术D.血浆C肽浓度E.血乳酸和丙酮酸测定17.反映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指标是A.血胰岛素测定B.糖化蛋白测定C.尿白蛋白D.葡萄糖胰岛素钳夹技术E.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18.诊断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指标是A.尿白蛋白B.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C.葡萄糖胰岛素钳夹技术D.血和尿酮体测定E.血浆C肽浓度19.要了解胰岛β细胞的储备能力,应检测的指标是A.空腹血糖B.餐后2小时血糖C.尿白蛋白D.糖化血红蛋白E.尿酮20.下列哪种情况下,可以认为糖尿病病情控制较好A.HbAlc ≤6.5% B.HbAlc≥6.5%C.HbAlc ≤7.0% D.HbAlc≥7.0% E.HbAlc≥5.7%21.关于C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没有生物活性B.C肽和胰岛素等摩尔数分泌人血C.主要从肾脏排泄D.C肽的半寿期比胰岛素更短E.禁食后血浆C肽浓度比血胰岛素浓度高22.C肽测定的意义不包括A.评估空腹低血糖B.评价患者胰岛素分泌状况C.鉴别糖尿病类型D.监测胰腺手术后效果E.诊断糖尿病并发症23.下列关于胰岛素原的说法,错误的是A.是胰岛素的前体和主要储存形式B.生物活性很弱C.肝脏对其清除能力很强D.其半寿期比胰岛素长E.其血浓度升高可见于胰岛β细胞肿瘤24.有关胰岛素的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刺激蛋白质合成B.抑制蛋白质分解C.促进糖异生D.促进葡萄糖转变为糖原或脂肪E.促进肝脏对葡萄糖的摄取25.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不包括A.肾上腺素B.甲状旁腺激素C.胰高血糖素D.胰岛素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6.下列关于葡萄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参与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稳定B.机体结构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C.是脂肪、甘油等的来源之一D.人体内主要的能源物质E.维持机体的代谢平衡27.不需要进行OGTT筛查的人群是A.体重≥120%标准体重者B.存在与糖尿病发病高度相关的因素C.所有年满30岁的人群D.高血压症患者E.生育过> 9kg体重的胎儿的妇女28.下列关于糖化血红蛋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其形成是一个缓慢的、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过程B.糖基化可发生在血红蛋白的α链或β链上C.测定采用动脉血标本D.可根据其所带电荷不同而将其分离E.反映的是过去6~8周的平均血糖浓度29.下列关于糖化白蛋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反映过去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B.是血清果糖胺的主要成分C.是糖尿病近期控制水平的监测指标D.可替代糖化血红蛋白E.当患者有急性全身性疾病时,能更准确地反映短期内平均血糖的变化30.测定血胰岛素水平的用途,不包括A.对餐后低血糖进行评估B.确认糖尿病患者是否需要胰岛素治疗C.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状况D.结合胰岛素抗体分析胰岛素抵抗机制E.鉴别糖尿病类型31.血糖测定的参考方法是A.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耦联法B.葡萄糖氧化酶-氧电极法C.葡萄糖脱氢酶法D.己糖激酶法E.邻甲苯胺法32.餐后2小时血糖值的临床意义,不包括A.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能力B.监控FPG已控制良好但仍未达到治疗目标的糖尿病患者C.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D.是HbAlc的主要决定者E.可大样本量筛查糖尿病患者33.关于血糖测定,正确的是A.动脉血糖>毛细血管血糖>静脉血糖B.血糖测定受饮食影响,但不受取血部位影响C.全血血糖不受红细胞比容影响D.血糖测定不受检测方法影响E.测定血浆或血清血糖与全血血糖一样可靠34.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葡萄糖时,不会影响测定结果的物质是A.尿酸B.氟化钠C.谷胱甘肽D.胆红素E.维生素C35.下列关于尿糖的说法,错误的是A.血糖浓度高于肾糖阈时能导致糖尿B.反映了机体即时的糖含量C.尿糖的测定是快速、便宜、非侵入性的D.能用于大量样本的筛选E.尿糖浓度能较灵敏、特异地反映血糖的水平B型题(1~3题共用备选答案)A.邻甲苯胺法B.己糖激酶法C.葡萄糖氧化酶法D.葡萄糖脱氢酶法E.同位素稀释-质谱法1.血糖测定的参考方法是B2.可用于葡萄糖干化学检测的方法是C3.不适合尿液样本检测的方法是C(4~6题共用备选答案)A.血浆白蛋白B.尿酮体C.全血乳酸D.IAAE.餐后2小时血糖4.怀疑糖尿病乳酸酸中毒时需检测C5.怀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需检测B6.TIDM可伴有哪一项指标阳性D(7~10题共用备选答案)A.FPG <6.1mmol/L,2小时PG<7.8mmol/LB.FPG介于6.1~7.0mmol/L之间,2小时PG<7.8mmol/LC.FPG <7.0mmol/L,2小时PG介于7.8~11. 1mmol/LD.FPG≥7.0mmol/L,和(或)2小时PG≥11.1mmol/LE.FPG<6.1mmol/L,2小时PG介于7.8~11.1mmol/L7.正常糖耐量A8.空腹血糖受损B9.糖耐量损害C10.糖尿病D(11~ 14题共用备选答案)A.HbAlc 介于5.7%~6.4% B.HbAlc介于4%~6%C.HbAlc 介于6%~7% D.HbAlc介于7%~8% E.HbAlc介于8%~9%11.糖尿病前期A12.血糖控制较差E13.血糖控制一般D14.血糖控制较理想C(15~18题共用备选答案)A.空腹血糖B.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C.糖化白蛋白D.HbAlcE.空腹胰岛素15.反映机体即时葡萄糖水平的是A16.反映机体2~3周前血糖平均水平的是C17.反映机体6~8周前血糖平均水平的是D18.反映机体长期血糖平均水平的是B(19~ 20题共用备选答案)A.ICAB.FPGC.IAAD.GADAE.IA-2A19.胰岛素抵抗时可能与哪个有关C20.从T2DM中鉴别成人隐匿性免疫性糖尿病的是D(四)简答题1..简述OGTT试验及其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细胞内淀粉和糖原的酶促水解
(非)α-1.4 α-1.4 α-1.6 β- 1.4
(三).纤维素酶 ).纤维素酶
纤维二糖葡萄糖
二.糖的吸收与运转 1.吸收 1.吸收
糖的吸收是在单糖水平上,吸收部位为肠道粘膜细胞。 糖的吸收是在单糖水平上,吸收部位为肠道粘膜细胞。 单糖的吸收速度: 单糖的吸收速度: 半乳糖 葡萄糖 果糖 甘露糖 木糖 阿拉伯糖
第 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七 代
章 谢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目的与要求:
1.多糖的酶促降解,单糖的吸收与运转及中间代謝 1.多糖的酶促降解,单糖的吸收与运转及中间代謝概况 多糖的酶促降解 2.糖的无氧分解的种类 过程,特点, 糖的无氧分解的种类, 2.糖的无氧分解的种类,过程,特点,生理功能 3.糖的有氧分解的过程 特点, 糖的有氧分解的过程, 3.糖的有氧分解的过程,特点,生理功能 4.磷酸戊糖途径的过程 特点, 磷酸戊糖途径的过程, 4.磷酸戊糖途径的过程,特点,生理功能 5.多糖的合成的过程及糖异生作用的过程 特点, 多糖的合成的过程及糖异生作用的过程, 5.多糖的合成的过程及糖异生作用的过程,特点,生理功能
第四节、 第四节、糖的有氧分解
一.有氧分解 有氧分解 (一).有氧分解的过程 有氧分解的过程 G
胞液
线粒体内 线粒体内 乙酰CoA 丙酮酸 乙酰CoA
TCA
1.第一阶段: 1.第一阶段:葡萄糖 →丙酮酸 第一阶段 2. 第二阶段:丙酮酸→乙酰CoA 第二阶段:丙酮酸→乙酰CoA →乙酰
CO2+H2O
磷糖磷酸丙丙
H 2O 3PO
Mg
磷 酸 果糖 丙 丙
ADP
ATP C H 2O H H O H OH H OH OH H OH 葡萄糖
CH2 H
O OH
C H 2O PO 3H 2 OH
果糖
OH
H
1,6-二 磷酸果糖
6二.第二阶段:1, 6-二磷酸果糖 → 3-磷酸甘油醛 第二阶段:
CH 2 OPO 3 H 2 C H 2 O 3 PO CH 2 O OH H OH H OH CH 2 OPO 3 H 2 醛 醛丙 O 96% % CH 2 OH 磷酸二羟丙酮 磷 酸 丙 糖 磷磷 丙 CHO CHOH CH 2 OPO 3 H 2 3-磷酸甘油醛 - 4% %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机制
O COH C O~ O 3 H 2 P CH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Mg
2+
O 丙酮酸丙丙 AD P Mg
2+
COH CHOH A TP CH2 烯醇式丙酮酸
烯醇烯 丙
O COH C H O PO 3H 2 C H 2O H 2-磷酸甘油酸 磷 COOH C O CH3 丙酮酸
共同途径总图
糖原 a 1-磷酸葡萄糖 磷
6-磷酸葡萄糖
葡萄糖 果糖
6-磷酸果糖
1,6-二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
1.3-= 3-磷酸甘油酸磷酸
磷酸二羟丙酮
丙酮酸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第三节 糖的无氧分解
(glycolysis)(动物 动物) 乳酸菌) 一.糖酵解途径(glycolysis)(动物)与乳酸发酵(乳酸菌) (Embden Meyerhof Parnas EMP) EMP)
难点: 难点:
1.无氧分解过程 1.无氧分解过程 无氧分解 2.有氧分解 有氧分解过程 2.有氧分解过程 3.磷酸戊糖途径的 磷酸戊糖途径的过程 3.磷酸戊糖途径的过程
代谢总论
物质代谢 物质代谢 代谢包括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
合成代谢 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 分解代谢 产能代谢 产能代谢 耗能代谢 耗能代谢
三.糖代謝概况 糖代謝 1.需氧分解 有氧氧化 需氧分解( 氧化) 1.需氧分解(有氧氧化)
在有氧条件下,好气生物或兼性生物吸收空气中的氧作为电子受体, 在有氧条件下,好气生物或兼性生物吸收空气中的氧作为电子受体, 可将燃料分子完全氧化分解,这称为有氧氧化 有氧氧化。 可将燃料分子完全氧化分解,这称为有氧氧化。因为有氧氧化燃烧 完全,产能多,所以,只要有氧气存在,细胞都优先进行有氧氧化。 完全,产能多,所以,只要有氧气存在,细胞都优先进行有氧氧化。 C6H12O6 + 6O2 6CO2 + 6H2O + -686(2870kJ)K卡/mol 686(2870kJ)K卡
H OH C H 2O PO 3H 2 O H OH H OH H 2O 3PO CH2 H OH H O OH OH Mg C H 2O H ADP
磷酸磷糖磷磷丙
H OH 6- 磷 酸 葡萄 糖 ADP Mg
磷 糖 丙丙
ATP HO CH2 H
ATP O OH OH OH H C H 2O H
6-磷酸果糖
1-3阶段与共同途径相同
第四阶段如下: 第四阶段如下:
乳酸脱氢酶
NADH+H+ NAD+
C
二.
酒精发酵(alcoholic fermation) 酒精发酵(alcoholic
1.第一阶段: 61.第一阶段:葡萄糖 → 1, 6-二磷酸果糖 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 62.第二阶段:1, 6-二磷酸果糖 → 3-磷酸甘油醛 3.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 →丙酮酸 3.第三阶段:3-磷酸甘油醛 →丙酮酸 4.第四阶段:丙酮酸→乙醇 4.第四阶段:丙酮酸→乙醇 第四阶段 →
1,6-二磷酸果糖 二
→丙酮酸 三.第三阶段:3-磷酸甘油醛 →丙酮酸 第三阶段:
O CO ~PO3H 2 CHOH CH 2 OPO 3H 2 1,3-二磷酸甘油酸 二磷酸甘油酸 NADH + H+ NAD
+
O 磷酸甘油酸激酶 Mg ADP A TP COH CHOH CH 2 OPO 3 H 2 3-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O COH CHOPO 3H 2 CH 2OH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
第一节


一.多糖的酶促降解
多糖和寡聚糖只有分解成小分子后才能被吸收利用, 多糖和寡聚糖只有分解成小分子后才能被吸收利用,生产中常 称为糖化 糖化。 称为糖化。
还原末端 非还原末端 α-1,4糖苷键 α-1,6糖苷键
淀粉
淀粉水解 淀粉 糊精 寡糖 麦芽糖 G
(一).细胞外淀粉的酶促水解 ).细胞外淀粉的酶促水解
CHO CHOH
CH 2 OPO 3 H 2 3-磷酸甘油醛 -
OH H-C=O H-C-OH CH2-O-P HS-E H-C-S-E H-C-OH CH2-O-P O C Pi HS-E NAD+ NADH+H+
O C ∽ S-E H-C-OH CH2-O-P
∽ P
H-C-OH CH2-O-P
∽SCoA
催化酶: 催化酶: 这一多酶复合体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原核细胞则在胞液中。 这一多酶复合体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原核细胞则在胞液中。 E1-丙酮酸脱羧酶(也叫丙酮酸脱氢酶) E1-丙酮酸脱羧酶(也叫丙酮酸脱氢酶) E2E2-硫辛酸乙酰基转移酶 E3-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E3-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焦磷酸硫胺素(TPP)、硫辛酸、 焦磷酸硫胺素(TPP)、硫辛酸、 COASH、FAD、 COASH、FAD、NAD+、Mg2+
酶的名称 来源 α-淀粉酶 动,植物 又称α 细菌, 又称α-糊精酶 细菌,霉菌 植物 β-淀粉酶 细菌, 细菌,霉菌 r-淀粉酶 动物 植物, R-酶 植物,微生物 又称异淀粉酶 磷酸化酶 转移酶 脱枝酶 纤维素酶 动物(糖原) 动物(糖原) 动物(糖原) 动物(糖原) 动物(糖原) 动物(糖原) 微生物 作用方式 α-1.4 (非)α-1.4 (非)α-1.4 α-1.6 α-1.6 水解产物 麦芽糖 糊精 ββ-麦芽糖 核心糊精 葡萄糖 切下分枝 直链多糖 11-P-葡萄糖 转移3 转移3个糖 葡萄糖
2.不需氧分解(无氧氧化) 2.不需氧分解(无氧氧化 氧化) 不需氧分解
在无氧条件下,兼性生物或厌气生物能利用细胞中的氧化型物质 在无氧条件下,兼性生物或厌气生物能利用细胞中的氧化型物质 作为电子受体,将燃料分子氧化分解,这称为无氧氧化 无氧氧化。 作为电子受体,将燃料分子氧化分解,这称为无氧氧化。有些生 物有的以有机物分子作为最终的氢受体(如厌氧发酵) 物有的以有机物分子作为最终的氢受体(如厌氧发酵)。 C6H12O6 196.6KJ(47K卡 2 乳酸 + -196.6KJ(47K卡)
有的则以无机物分子作为氢受体。(如微生物中的化能自养菌 有的则以无机物分子作为氢受体。 的利用) 硫细菌以S为受氢体, 对NO3-、SO42-的利用)。如:硫细菌以S为受氢体,硝酸还原菌 为受氢体. 以-NO3-,-NO2-为受氢体.
第二节、 第二节、糖的无氧分解
第二节.糖无氧、有氧分解代謝的共同途径 第二节.糖无氧、 6一.第一阶段:葡萄糖 → 1, 6-二磷酸果糖 第一阶段:
三个不可逆反应的酶是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 三个不可逆反应的酶是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 己糖激酶可以控制葡萄糖的进入,丙酮酸激酶调节酵解的出口。 己糖激酶可以控制葡萄糖的进入,丙酮酸激酶调节酵解的出口。
2.能量的消耗与生成 2.能量的消耗与生成
消耗:G开始 61.6消耗:G开始 G :G 6 - P - G , 6- P-F 1.6-二P-F 2ATP 糖原开始, 61.6糖原开始, 6-P-F 1.6-二P-F 1ATP 生成: 1.3 生成: 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1*2 4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烯醇式丙酮酸 1*2 净生成: G开始 4开始, 糖原开始, 4净生成: G开始, 4-2=2ATP, 糖原开始, 4-1=3AT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