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脏腑辨证常用药介绍
脏腑辨证常用药介绍一.心、小肠。
1益心气:黄芪、党参、太子参、茯芩、炙甘草。
2温心阳:桂枝、肉桂、炮附子。
3补心血:当归、阿胶、丹参、龙眼、麦冬、百合。
4清心热:黄连、连翘、栀子、竹叶、木通、连心、朱砂、龙骨、牡蛎。
5安心神:茯神、酸枣仁、柏子仁、远志、五味子、合欢花、夜交藤、琥珀。
6开心窍:菖莆、郁金、远志、冰片。
7温小肠:肉豆蔻、鸟药、肉桂。
二肝胆。
1补肝血:当归、白芍、首乌、阿胶、熟地、鸡血滕、紫河车、龟板、鳖甲。
2滋肝阳:生地、枸杞子、女贞子、早莲草、山萸肉、何首乌、沙苑子。
3理肝气:香附、郁金、柴胡、橘叶、青皮、川棟子、白蒺藜、苏叶、苏梗、乌药。
4清肝热:桑叶、菊花、夏枯草、青黛、钩藤。
5泻肝火:栀子、龙胆草、黄芩、芦荟。
6清肝明目:青葙子、决明子、谷精草、蜜豪花、夜明砂。
7平肝熄风:天麻、钩藤、菊花、白蒺藜、僵蚕、地龙、金蝎、蜈蚣。
8平肝潜阳:珍珠母、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磁石、代赤者石。
9温肝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橘核、荔枝核。
10泻胆火: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蒿、奉艽、茵陈。
11利胆:茵陈、栀子、郁金、苦参、金钱草。
三脾胃。
1补脾气:黄芪、党参、白术、苡米、山药、扁豆、炙甘草、大枣。
2温脾阳:干姜、附子、益智仁、肉豆蔻、草豆蔻、砂仁、蔻仁。
3理中气:木香、苏梗、积壳、陈皮、砂仁、厚朴。
4升中气:升麻、柴胡、葛根。
5祛脾气:藿香、佩兰、苍术、厚朴、半夏、苡米、蔻仁、草蔻。
6养胃阴:石膏、花粉、玉竹、北沙参、生地、麦冬、芦根、乌梅。
7清胃火:石膏、寒水石、知母、黄芩、黄连、大青叶、竹叶、芦根。
8散胃寒:高良姜、生姜、干姜、吴萸、丁香、肉桂。
9散食积: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菜菔子、陈皮。
四肺大肠。
1补肺气:黄芪、党参、百合、甘草。
2养肺气:天冬、麦冬、百合、沙参、山药、熟地、玉竹、黄精。
3清肺热:黄芩、栀子、桑皮、瓜蒌、石膏、知母、桑叶。
4温肺寒:干姜、细辛、紫苑、冬花。
5止咳化痰:半夏、南星、白芥子、花粉、瓜蒌、贝母、葶苈子、竹茹、白前、杏仁、桔梗、前胡、苏子、紫苑、冬花、百部、枇杷叶、马兜铃、桑白皮。
中医脏腑用药
中医脏腑用药一、心——小肠1、益心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茯苓、灸甘草;2、温心阳——桂枝、肉桂、制附子、干姜、薤白等;3、补心血(阴)——当归、白芍、阿胶、丹参、酸枣仁、柏子仁、龙眼肉、紫河车、熟地、麦冬、玉竹、百合;4、安心神——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夜交藤、远志、丹参、茯苓、淮小麦、松针、龙齿、珍珠母、磁石、琥珀、朱砂等5、清心热(火)——黄连、栀子、连翘心、竹叶、木通、莲子心;6、开心窍——菖蒲、郁金、远志、麝香、苏合香7、温小肠——肉豆蔻、乌药、肉桂二、肝——胆1、补肝血——当归、白芍、制首乌、阿胶、熟地、枸杞子、鸡血藤、紫河车;2、滋肝阴——地黄、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制首乌、潼蒺藜、龟板、鳖甲;3、理肝气——香附、郁金、柴胡、薄荷、橘叶、青皮、川楝子、元胡、白蒺藜;4、清肝热——1,桑叶、菊花、柴胡、夏枯草、青黛、钩藤偏清热;2,栀子、龙胆草偏泻肝;3,桑叶,白菊花,青葙子、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偏清肝明目;5、温肝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荔枝核、橘核、仙灵脾;平肝潜阳——1,菊花、钩藤、天麻、白蒺藜清热平肝;2,珍珠母、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磁石、镇肝潜阳;3,钩藤、僵蚕、地龙、全蝎、蜈蚣、蝉衣、天麻、羚羊角熄肝风;6、泻胆火——龙胆草、栀子、青蒿、茵陈、7、利胆——茵陈、栀子、郁金、苦参、金钱草、玉米须;三、脾——胃1、补脾气——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薏苡仁、山药、扁豆、灸甘草、大枣;2、温脾阳——干姜、附子、益智仁、肉豆蔻、草豆蔻、砂仁、蔻仁;3、理中气——木香、苏梗、佛手、香橼、枳壳、陈皮、砂仁、厚朴;4、祛脾湿——藿香、佩兰、苍术、厚朴、半夏、薏苡仁、茯苓、蔻仁、草豆蔻;5、升中气——升麻、柴胡、葛根6、养胃阴——石斛、花粉、玉竹、北沙参、生地、麦冬、芦根、乌梅;7、清胃火——生石膏、寒水石、知母、黄芩、黄连、大黄、大青叶、竹茹、芦根等;8、散胃寒——高良姜、生姜、吴茱萸、丁香、附子、肉桂;9、消食积——神曲、山楂、麦芽、谷芽、鸡内金、炒莱菔子、槟榔、陈皮;10、降胃气——沉香、丁香、旋复花、代赭石、苏梗、半夏;四、肺——大肠1、补肺气——黄芪、人参、党参、百合、灸甘草;2、养肺阴——天冬、麦冬、山药、熟地、玉竹、黄精、南沙参、百合、阿胶;3、清肺热——桑叶、黄芩、栀子、瓜蒌皮、桑白皮、地骨皮、茅根、生石膏、知母;4、温肺寒——麻黄、干姜、细辛、紫菀、款冬花;5、止咳化痰——前胡、杏仁、枇杷叶、百部、橘仁;6、敛肺定喘--------五味子、白果、乌梅、胡桃肉、诃子、五倍子、米壳等;7、涩肠止泻——伏龙肝、芡实、莲肉、肉豆蔻、乌梅、赤石脂、石榴皮;8、润便泻下——火麻仁、郁李仁、大黄、芒硝;五、肾——膀胱1、滋肾阴——熟地、元参、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制首乌、桑寄生、潼蒺藜、紫河车、龟板、鳖甲;2、温肾阳——附子、肉桂、鹿茸、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葫芦巴、肉苁蓉、补骨脂;3、壮筋骨——杜仲、续断、狗脊、怀牛膝;4、涩精缩尿——龙骨、牡蛎、金樱子、覆盆子、莲须、桑螵蛸、益智仁、五味子;5、利水——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冬瓜皮、防己、木通、滑石;6、通淋——萆薢、扁蓄、瞿麦、海金沙、金钱草、木通、滑石、甘草梢;。
脏腑分经用药集锦
脏腑用药一. 心、小肠补心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炙甘草五味子温心阳:肉桂桂枝附子干姜薤白补心血:当归熟地龙眼肉酸枣仁柏子仁紫河车阿胶丹参夜交藤桑椹子淮小麦养心阴:生地麦冬百合丹参阿胶龟板安心神:茯神远志朱砂酸枣仁柏子仁合欢花夜交藤琥珀龙齿珍珠母淮小麦清心热:黄连栀子连翘心竹叶木通莲子心水牛角玳瑁牛黄竹叶卷心鲜地黄丹皮紫草大青叶开心窍:石菖蒲郁金远志麝香苏合香冰片安息香牛黄养心敛汗:莲须浮小麦麻黄根煅龙骨煅牡蛎祛心经瘀血:丹参红花桃仁归尾赤芍川芎三七降香蒲黄郁金玄胡温小肠:肉豆蔻乌药肉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清小肠热:木通栀子竹叶灯芯草泽泻车前子赤小豆瞿麦海金沙冬葵子滑石生地赤茯苓白茅根半边莲二.肝、胆补肝血:当归白芍熟地何首乌阿胶龙眼肉枸杞子紫河车桑椹子酸枣仁鸡血藤黑芝麻滋肝阴:女贞子枸杞子桑椹子何首乌白芍生地山茱萸沙苑子旱莲草龟板鳖甲疏肝气:香附郁金柴胡川楝子青皮橘叶佛手香橼绿萼梅玫瑰花婆罗子玄胡八月札枸橼小茴香刺蒺藜温肝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橘核荔枝核艾叶乌药胡芦巴散肝经风热:桑叶黄菊花刺蒺藜蔓荆子谷精草木贼草清肝明目:青葙子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秦皮夏枯草清肝泻火:龙胆草夏枯草栀子黄连黄芩苦丁茶青黛大黄芦荟平肝潜阳: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赫石生石骨生牡蛎刺蒺藜白菊花珍珠母磁石礞石铁落山羊角羚羊角玳瑁罗布麻熄风镇惊:全蝎蜈蚣白僵蚕羚羊角山羊角牛黄胆南星猴枣礞石熊胆地龙玳瑁天麻钩藤紫贝母珍珠白花蛇乌梢蛇清肝熄风:水牛角牛黄玳瑁羚羊角山羊角熊胆钩藤清热利胆退黄:茵陈栀子虎杖金钱草郁金蒲公英垂盆草地锦草大黄退虚热:银柴胡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黄连鳖甲秦芄活血化瘀:川芎郁金玄胡姜黄三棱莪术丹参乳香没药鳖甲益母草茜草鸡血藤泽兰红花桃仁月季花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蒲黄三七花蕊石虎杖牛膝土鳖虫水蛭虻虫降香苏木自然铜凌霄花三、脾、胃补脾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白术山药扁豆大枣甘草饴糖蜂蜜健脾利湿:薏苡仁茯苓健脾止泻:莲子芡实仁白蔻仁理中气:木香枳实枳壳陈皮厚朴沉香甘松升中气:黄芪升麻柴胡葛根祛脾湿:苍术白术半夏厚朴茯苓薏苡仁砂仁白蔻仁藿香佩兰草果草豆蔻扁豆陈皮养胃阴:石斛北沙参玉竹西洋参麦冬生地天花粉鲜芦根乌梅清胃火:石膏寒水石知母黄连黄芩竹叶芦根天花粉竹茹大黄温胃寒:高良姜生姜干姜吴茱萸丁香肉桂胡椒花椒丁香荜拨荜澄茄小茴香降胃逆:旋覆花代赫石苏梗生姜半夏陈皮枇杷叶竹茹公丁香柿蒂沉香消食滞:神曲山楂麦芽谷芽鸡内金莱菔子四.肺、大肠补肺气:黄芪党参人参太子参甘草山药紫河车蛤蚧养肺阴:天冬麦冬玉竹黄精南沙参阿胶百合西洋参山药天花粉冬虫夏草清肺热:石膏黄芩栀子知母芦根鱼腥草蒲公英桑白皮瓜蒌皮地骨皮山豆根射干马勃金银花冬瓜仁橄榄金银花连翘穿心莲金荞麦野菊花温肺寒:干姜细辛麻黄五味子通鼻窍:辛夷白芷细辛苍耳子敛肺止咳:五味子五倍子乌梅罂粟壳诃子宣肺气:麻黄杏仁桔梗温化寒痰:半夏款冬花紫菀白前百部橘红白芥子旋覆花远志苏子天南星清化热痰:浙贝母瓜蒌皮桑白皮马兜铃前胡桔梗枇杷叶葶苈子竹茹冬瓜仁竹沥海蛤壳浮海石青黛猪胆汁润肺止咳:川贝母黄精百合蜂蜜饴糖阿胶桑叶南沙参天冬降气平喘:麻黄杏仁白芥子苏子白果莱菔子洋金花砒石地龙旋覆花桔梗马兜铃葶苈子桑白皮前胡白前百部涩肠止泻:伏龙肝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肉豆蔻金樱子罂粟壳诃子五味子五倍子乌梅润肠通便: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桃仁瓜蒌仁杏仁蜂蜜黑芝麻生首乌肉苁蓉胡桃肉泻下逐水: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甘遂大戟芫花巴豆牵牛子商陆千金子清利大肠湿热:黄连黄芩黄柏白头翁秦皮大黄马齿苋地榆槐花穿心莲五.肾、膀胱滋补肾阴:熟地生地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龟板鳖甲龟胶阿胶石斛黄精何首乌黑芝麻天冬温补肾阳:附子肉桂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胡芦巴锁阳补骨脂杜仲沙苑子菟丝子冬虫夏草海狗肾黄狗肾韭子阳起石益智仁蛤蚧平补阴阳:沙苑子菟丝子覆盆子温阳止泻:补骨脂肉豆蔻益智仁强筋壮骨:杜仲续断狗脊怀牛膝桑寄生补骨脂五加皮千年健石楠叶虎骨豹骨涩精缩尿:金樱子覆盆子沙苑子山药桑螵蛸益智仁五味子山茱萸利水通淋: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车前草冬瓜皮赤小豆葫芦木通滑石通草石苇萆解冬葵子扁蓄矍麦海金沙金钱草中药归经脾与胃补脾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白术、山药、扁豆、大枣、甘草、饴糖、蜂蜜健脾利湿:薏苡仁、茯苓健脾止泻:莲子、芡实温脾阳:干姜、驸子、肉桂、高良姜、益智仁、肉豆蔻、吴茱萸、胡椒、花椒、荜澄茄、丁香、砂仁、白蔻仁理中气:木香、枳实、枳壳、陈皮、厚朴、厚朴花、沉香、甘松升中气:黄芪、升麻、柴胡、葛根祛脾湿:苍术、白术、半夏、厚朴、茯苓、薏苡仁、砂仁、白蔻仁、藿香、佩兰、草果、草豆蔻、扁豆、陈皮养胃阴:石斛、北沙参、玉竹、西洋参、麦冬、生地黄、天花粉、鲜芦根、乌梅清胃火:石膏、寒水石、知母、黄连、黄芩、竹叶、芦根、天花粉、竹茹、大黄温胃寒:高良姜、生姜、干姜、吴茱萸、丁香、肉桂、胡椒、花椒、荜拔、荜澄茄、小茴香降胃逆:旋复花、代赭石、苏梗、生姜、半夏、陈皮、枇杷叶、竹茹、公丁香、柿蒂、沉香消食滞:神曲、山楂、麦芽、谷芽、鸡内金、莱菔子制酸止痛:乌贼骨、瓦楞子。
中医脏腑辨证与临床用药
中医脏腑辨证与临床用药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一)心1.心气虚:面色(白光)白,心悸气短,动则易汗,舌质较谈,体倦乏力,舌体胖嫩,苔白脉虚。
治宜补心气。
人参、炙黄芪、党参、孩儿参、茯苓、五味子、炙甘草。
2.心阳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心胸憋气,心悸气短,经常自汗,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
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治宜温心阳。
桂枝、肉桂、制附子、薤白、干姜、大枣。
3、心血虚: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易惊,健忘失眠,唇舌色淡,脉细弱。
治宜补心血。
酒当归、丹参、白芍、鸡血藤、龙眼肉、紫河车。
4.心阴虚:心悸心烦,五心烦热,低热盗汗,口干,健忘失眠,脉细数。
治宜补心阴。
熟地、生地、麦冬、玉竹、阿胶、百合。
5.心神不宁:心血虚,心阴虚均可导致心神失养.而出现失眠,健忘,易惊等症。
除可用补心血,补心阴的药物以外,还可用养心安神或镇心宁神的药物。
养心安神:酸枣仁、首乌藤、炙远志、合欢皮。
镇心安神;琥珀、朱砂、煅龙骨、煅龙齿、煅珍珠母、磁石。
飞铁落、生牡蛎。
6.心火旺: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渴,口舌糜烂疼痛,舌尖红或舌质红,脉数。
治宜清心火。
水牛角、牛黄、黄连、马尾连、生栀子、莲子心、百合、竹叶、木通、连翘、生地、丹皮。
7.痰迷心窍:神志错乱,意识不清,或神呆目滞,自言自语,举止失常,脉沉弦滑,苔白腻。
严重者可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喉口痰鸣,漉漉有声。
治宜开窍化痰。
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牛黄、冰片、蟾酥、菖蒲、炙远志、郁金、细辛、猪牙皂、竹沥、青礞石。
8.心血瘀阻: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向左臂内例放射,时发时愈,严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
治宜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丹参、桃仁、酒红花、酒川芎、三七、赤芍、郁金、毛冬青、银杏叶、鱼腥草根、荜苃、檀香、降香、沉香、公丁香、乳香、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
(二)小肠1.小肠虚寒:小腹疼痛,腹胀肠鸣,排气则舒,或疝气作痛,苔白脉弱。
脏腑经络临床用药经验总结
脏腑经络临床用药经验总结一、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主气,布津液,主皮毛,开窍于鼻,喉为肺系,上气海,水上源,肺经所循部位,与大肠相表里,与脾胃相生,与肝心相克。
朝百脉,辅助心维持循环,主肃降,参与体内水液的代谢。
治法当宣肺、肃降、利气为主:主方:荆芥薄荷牛子前胡白前杏仁瓜蒌贝母百部竹茹枳彀枇杷叶为阳方。
加沙参、元参、天冬、麦冬五味子为阴方1、音低,呼吸短促为气虚加黄芪人参冬虫夏草2、喘呼、胸闷为气雍加麻黄苏子白芥子葶苈子3、口干、皮肤枯燥痿辟为津泛加玉竹知母天冬4、咳嗽气喘为气逆加半夏竹沥厚扑5、多汗感冒加蝉脱防风薄荷苏叶大青叶银花连翘芦根6、咳血为伤络加藕节白芨茜草7、流涕不闻香臭加辛荑苍耳子8、失音为肺虚加黄芪蝉衣9、音嗄、喉痒为风寒加麻黄旋复花10、喉痛红肿为风热加桔梗甘草银花连翘山豆根11、喉如拽,哮喘为痰阻加麻黄半夏胆南星竹沥12、胸闷、胸痛治需调上气海加桔梗荆芥13、小便不利为肺闭加桔梗蝉衣14、缺盆痛,肩胛连手臂痛加连翘片姜黄15、大便困难加杏仁瓜蒌仁郁李仁麻仁16、土不生金加补中益气汤17、金不主水加六味地黄丸汤18、金克木加柴胡青皮枳彀19、火克金加生地连翘山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先述之。
二、心: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生血,主脉,司君火,藏神,开窍于舌,汗为心液。
心经所行部位手心热,手臂挛急疼痛,与小肠相里,与肺为君相,与肝脾相生,与肺肾相克. 心包络多为外邪所犯,心之宫也。
心病所表现的症状,多是西医所说的心血管、神经以及部分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
近人研究:心的功能与内分秘有关。
心包络多指心包疾患。
故治心病的主方,应符合上述病机。
调整的主方:人参当归桂枝赤、白芍炙甘草大枣《阳方》近年研究:北五加皮、淫羊藿具有强心作用。
阳虚者可重用附子。
应用主方,一是根据病情加重方中几味药的剂量;二是预防副作用加用增加疗效的药,强心可加北五加皮、淫羊淫;三是选用后面兼症的药物。
调整心阴主方:炙甘草小麦大枣生地白芍然后据病证选用阴、阳方,随症加减用药1、血虚面色不华少气:干地黄、阿胶、何首乌2、脉细弱结代加:加麦冬五味子北五加皮3、胸闷不得息,手臂疼痛麻木:加三七元胡瓜蒌薤白枳实4、心烦发狂选加生地栀子连翘黄连犀角5、心疼、面青、气冷、手足青加附子细辛6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为血虚神不安加:阿胶何首乌龙眼肉远志炒枣仁合欢花 7、昏迷严语为邪所犯选加:黄连山栀连翘犀角石菖蒲8、重舌、舌尖红刺为火旺加生地丹皮山栀连翘黄连9、舌强语蹇为风痰阻络加胆南星竹沥10、多汗加浮小麦11、手心热,手臂挛急疼痛加连翘桑枝12、鬲肠不利为热移小肠加枳壳槟榔黄芩13、胸闷气促为邪犯肺脏加瓜蒌薤白半夏枳实(水酒煎服)14 、肝血虚,继而心气虚加何首乌当归阿胶人参麦冬黄芪15、心血虚,继而脾不健运加白术茯苓黄精何首乌当归阿胶16、心火旺,继而肺失清肃生地白芍连翘前胡白前山栀杏仁17 、肾虚,继而心阳虚加金柜肾气丸桂枝心胞热邪犯之用生地白芍黄连连翘山栀凡心之为病多为阳,君火之故也。
【中医必备】脏腑病症常用中草药及中药方剂汇总
【中医必备】脏腑病症常用中草药及中药方剂汇总脏腑病症常用中药一、心与小肠病症常用药物1、养阴:生地黄柏子仁当归龙眼肉2、助阳:附子干姜桂枝肉桂3、益气:人参党参茯苓4、泄火:黄连栀子木通淡竹叶莲子心犀角地丁5、安神:朱砂琥珀灵芝夜交藤合欢龙骨紫石英6、宣窍通脉:麝香牛黄冰片苏合香菖蒲远志丹参甘草7、清小肠:小蓟赤小豆二、肝与胆病症常用药物1、补血:阿胶何首乌枸杞子当归熟地黄2、滋阴:白芍酸枣仁鳖甲生地3、清热:龙胆草黄芩胡黄连银紫胡夏枯草牡丹皮秦皮青黛蒲公英蚤休贯仲山栀黄连4、熄风:羚羊角天麻钩藤地龙蝉蜕僵蝉全蝎蜈蚣5、潜阳:代赫石石决明珍珠母铁打落罗布麻决明子牡蛎6、疏郁:柴胡薄荷菊花桑叶青皮川楝子川芎7、通瘀:赤芍紫草桃仁红花泽兰益母草赤木五灵脂乳香没药香附元胡郁金姜黄三棱莪术牛膝水蛭虻虫䗪虫8、温阳:吴茱萸小茴香艾叶荔枝核9、利胆茵陈蒿金钱草10、截疟:青蒿常山何首乌仙鹤草鸦蛋子三、脾瘀胃病症常用药物1、补气:黄芩白术山药人参党参2、温阳:胡椒川椒益智仁高良姜毕芨荜澄茄干姜附子3、燥湿:苍术草果草豆蔻白附子橘皮天南星白藓皮4、胜湿:防风白芷蔓荆子5、化湿:香薷藿香佩兰扁豆白豆蔻砂仁厚朴6、渗湿:薏苡仁茯苓7、升阳:升麻葛根防风柴胡8、益阴:石斛玉竹麦冬天花粉沙参芦根生地9、清热:石膏知母大青叶板蓝根大黄芒硝竹茹黄连山栀黄芩10、消导:莱菔子山楂神曲麦芽谷芽鸡内金木香枳实11、降气:半夏瓜蒌丁香柿蒂四、肺与大肠病症常用药物1、补气:蛤蚧冬虫夏草人参党参黄芪2、敛气:五味子五倍子乌梅柯子罂粟壳白果麻黄根3、滋阴:百合生地黄天门冬阿胶石斛玉竹麦门冬天花粉沙参芦根4、宣肺:麻黄紫苏荆芥辛夷牛蒡子浮萍淡豆豉苍耳子桔梗胖大海5、降气:批把叶旋夏花杏仁前胡苏子马兜铃紫菀款冬花白前礞石、半夏、瓜蒌6、泄肺:桑白皮葶苈子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7、止咳化痰:百部贝母海浮石海蛤壳白芥子皂荚8、温肺:细辛、干姜9、清热:银花连翘鱼腥草穿心莲射干马勃山豆根地骨皮黄芩10、涩肠:赤石脂禹余粮金樱子肉豆蔻石榴皮(五味子五倍子乌梅柯子罂粟壳)11、润肠:肉苁蓉火麻仁郁李仁瓜蒌12、清肠热:槐角苦参白头翁地榆鸡冠花芦荟番泻叶鸦蛋子黄柏败酱草红藤黄芩黄连大黄五、肾与膀胱病症常用药物1、滋阴:熟地黄、龟板、元参、天门冬、女贞子、早莲草、桑寄生、阿胶、首乌、早莲草、桑寄生、阿胶、首乌2、助阳:鹿茸、紫河车、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草、补骨脂、杜仲、狗脊、菟丝子、沙苑蒺藜、葫芦巴、续断、肉桂、附子3、固精:山茱萸、芡实、刺猥皮、桑螵蛸、乌贼骨、覆盆子4、纳气:沉香、胡桃肉、磁石、蛤蚧5、利膀胱: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萹蒿、瞿麦、石膏、海金沙、地肤子、防己六、其他药物1、祛风湿:独活、羌活、秦艽、威灵仙、松节、蚕沙、海桐皮、五加皮、豨签草、络石藤、木瓜、桑枝、白花蛇、萆薢、藁本2、止血:仙鹤草、白芨、血余炭、花生衣、藕节、侧柏叶、白茅根、三七、蒲黄、茜草根、花蕊石3、驱虫:使君子、苦谏皮、鹤虱、榧子、雷丸、南瓜子、槟榔4、下乳:穿山甲、路路通、王不留行5、软坚:海藻、昆布脏腑病症常用方剂一、心与小肠病症常用方剂1、清心热:导赤散2、凉心血:犀角地黄汤清营汤3、补心阴/心血:甘麦大枣汤、天王补心丹、归脾汤4、补心气/心阳:炙甘草汤、四逆汤、参附汤5、开心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6、镇心安神: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二、肝与胆病症常用方剂1、舒肝气: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半夏厚朴汤、左金丸、逍遥散、四逆散2、温肝/胆寒: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温胆汤、暖肝煎3、清肝/胆热:龙胆泻肝丸、蒿芩清胆汤、茵陈蒿汤、羚羊钩藤汤、小柴胡汤、咳血方4、补肝阴、肝血:一贯煎、四物汤、补肝汤5、活肝血:血府逐瘀汤、鳖甲煎丸6、平肝潜阳熄风: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川芎茶调散三、脾与胃病症常用方剂1、补脾/胃气: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2、补脾/胃阴:益胃汤3、补脾/胃阳:理中丸、温脾汤4、升脾/胃气:补中益气汤5、行脾/胃气:良附丸、旋覆代赭汤、半夏泻心汤6、温脾/胃寒:小建中汤、吴茱萸汤7、清脾/胃热:清胃散、泻黄散、白虎汤8、除脾湿:平胃散、二陈汤、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实脾饮、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9、消食导滞:保和丸、枳术丸、健脾丸四、肺与大肠病症常用方剂:1、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葱豉汤、杏苏散2、辛凉解表:银翘散、桑菊饮、桑杏汤3、清肺热:苇茎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泻白散4、温肺寒: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5、补肺气:补肺汤、玉屏风散6、降肺气:苏子降气汤7、敛肺气:九仙散8、滋肺阴:百合固金汤、清燥救肺汤9、通大肠结热:大承气汤10、润大肠燥结:麻子仁丸、五仁汤、增液承气汤11、清大肠湿热:芍药汤、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12、涩肠止利痢:真人养脏汤、桃花汤、四神丸13、通大肠寒结:大黄附子汤14、散寒止泻:胃苓汤、藿香正气散五、肾与膀胱病症常用方剂1、温补肾阳:肾气丸、右归饮、真武汤、黑锡丹2、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左归饮、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3、固摄肾气:金锁固精丸、桑螺蛸散、缩泉丸4、清利膀胱湿热:八正散、萆薢分清饮5、化气利水:五苓散六、其他类方剂1、祛风湿: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2、逐水:十枣汤、舟车丸3、止血:十灰散、桂花散、黄土汤、胶艾汤4、驱虫:乌梅丸。
中医脏腑辨证与临床用药(1)
中医脏腑辨证与临床用药(1)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艾御享堂中医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辩证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是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及脏腑兼病辨证。
其中脏病辨证是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由于临床上单纯的腑病较为少见,多与一定的脏病有关,故将腑病编人相关病中进行讨论。
脏腑的病变复杂,证候多种多样,本节仅介绍临床常见的一些证候。
一、肝与胆病辨证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经脉相互络属,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其气升发,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胆贮藏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并与情志活动有关,因而有“胆主决断”之说。
肝的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肝血,肝阴不足。
实证多见于风阳妄动,肝火炽盛,以及湿热寒邪犯扰等。
肝的病变主要表现在疏泄失常,血不归藏,筋脉不利等方面。
直开窍于目,故多种目疾都与肝有关。
肝的病变较为广泛和复杂,如胸胁少腹胀痛、窜痛,情志活动异常,头晕胀痛,手足抽搐,肢体震颤,以及目痰,月经不调,睾丸胀痛等,常与肝有关。
胆病常见口苦发黄,失眠和胆怯易惊等情绪的异常。
(一)肝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证,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而表现的证候。
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以及其它病邪的侵扰而发病。
【临床表现】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咽部梅核气,或颈部瘿瘤,或症块。
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
月经不调,甚则闭经。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
作为辨证要点。
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疼痛或窜动作痛。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志的功能,气机郁结,不得条达疏泄,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情绪急躁易怒。
气郁生痰,痰随气逆,循经上行,搏结于咽则见梅核气;积聚于颈项则为瘿瘤。
临床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临床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数以万计的方剂,其中均包涵着药物配伍的妙用,配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方剂,故精用于方,必精用于药物的配伍。
方剂学虽然是专门讨论用药配伍规律的,但要短时记忆也难得要领,如何应用,甚是茫然,笔者初步尝试,将脏腑治法及选药配方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即“药对”配伍。
药对配伍能体现一个方剂组成的框架,若干个不同的药对框架组合在一起,可构成不同功效的诸类经方。
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对方剂的记忆和加减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总结常用药对于后,供读者参考。
一、用于心脏的药对配伍方剂(一)清心清心泻火药物配对:石膏—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竹叶—石膏,如竹叶石膏汤;栀子—知母,如消黄散。
清心解毒药物配对:黄连—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连翘—木通、大黄,如洗心汤;大黄—黄芩、黄连,如泻心汤;连翘—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清心凉血药物配对:犀角—生地、玄参,如清营汤;赤芍—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利尿药物配对:栀子—木通,如洗心汤;滑石—栀子、车前子,如八正散;木通—竹叶、生地。
清心止血药物配对:车前子—栀子、蒲黄,如秦艽散;生地—犀角,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镇惊药物配对:黄连—朱砂,如朱砂散。
清心祛暑药物配对:香薷—柴胡、黄连,如香薷散;滑石—甘草,如六一散。
清心洗痰药物配对:黄连—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黄连—天竺黄,如天竺黄散。
交通心肾药物配对:黄连—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温心壮阳药物配对:附子—肉桂,如回阳救急汤。
温心通脉药物配对:附子—干姜,如四逆汤。
温心止痛药物配对:附子—玄胡索。
和阳益阴药物配对:桂枝—白芍,如桂枝汤。
温通开窍药物配对:细辛—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益气回阳药物配对:人参—附子,如参附汤;黄芪—附子,如芪附汤。
补气养血药物配对:黄芪—当归,如当归补血汤;党参—黄芪、当归,如通乳散。
益气止血药物配对:黄芪—地榆,如地榆合剂。
益气复脉药物配对:炙甘草—桂枝,如炙甘草汤。
临床常用药物+脏腑用药规律
临床常用药物+脏腑用药规律+临床常用药物脏腑用药规律一、肝补柔(养)肝血:当归、白芍、首乌、枸杞子、牛膝、鸡血藤、大枣、木瓜。
滋肝阴:山萸肉、生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杜仲、阿胶、沙蒺藜、鳖甲、白芍、乌梅。
温肝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仙灵脾、荔枝核、肉苁蓉、川椒。
泻清肝:桑叶、菊花、青葙子、决明子、竹叶、连翘。
泻肝火:龙胆草、胡黄连、黄连、黄芩、白芍、青黛、青蒿、茵陈、金钱草、栀子、丹皮、夏枯草、羚羊角。
平肝潜阳:平肝一般用菊花、白蒺藜、川楝子、天麻、钩藤;潜阳用石决明、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
镇肝用代赭石、灵磁石。
熄肝风:羚羊角、钩藤、天麻、白蒺藜、姜蚕、全蝎、蜈蚣、地龙、蝉蜕。
疏肝郁(理肝气):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枳实、川楝子、橘子叶、木香、元胡、沉香、薄荷、白蒺藜、旋覆花、苏梗、橘络。
伐肝瘀: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二、胆泻温胆(补胆):酸枣仅、地黄、山萸肉、陈皮、半夏、生姜、干姜、当归、五味子。
清胆(利胆):柴胡、青皮、郁金、香附、川芎、金钱草、苦参、栀子、茵陈、竹茹。
泻胆:龙胆草、茵陈、黄芩、川楝子、青蒿、黄连。
三、心补养心阴(血)、安心神:柏子仁、酸枣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归、白芍、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藤、合欢花。
助心阳: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
益心气:人参、黄芪、党参、茯神、五味子、远志、炙甘草。
泻泻心火:犀角、牛黄、黄连、木通、黄芩、栀子、生地。
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
开心窍:菖蒲、远志、郁金、牛黄。
四、小肠温小肠同温脾胃药。
干姜、苍术、吴茱萸、肉豆蔻、半夏、砂仁、白蔻仁、草豆蔻、益智仁。
清小肠热木通、泽泻、栀子、黄芩、灯心、瞿麦、滑石、赤小豆、苦参、赤茯苓、小蓟、蒲黄、车前子、茅根、猪苓。
五、脾补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甘草、升麻、葛根、薏苡仁、莲子。
温脾阳:干姜、苍术、吴茱萸、肉豆蔻、半夏、砂仁、白蔻仁、草豆蔻、益智仁。
老中医来简单说说,各类五脏之症应当用何种方剂调理
老中医来简单说说,各类五脏之症应当用何种方剂调理
一、心气虚证:以补心益气为法,常用方剂为养心汤。
二、心阳虚证:以温通心阳为法,常用方剂为桂枝甘草汤或人参汤。
三、心血虚证:以养心补血为法,常用方剂为四物汤、养心安神药。
四、心阴虚证:以滋阴安神为法,常用方剂为天王补心丹。
五、肝血虚证:以养血柔肝为法,常用方剂为补肝汤。
六、肝阴虚证:以养肝滋阴为法,常用方剂为补肝汤、一贯煎等。
七、脾气虚证:以益气健脾为法。
常用方剂为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八、脾阳虚证:以温运脾阳为法。
常用方剂为归脾汤或归脾丸。
九、胃热证:以清胃泻热为法。
常用方剂为白虎人参汤、清胃散。
十、肺气虚证:以补益肺气为法。
常用方剂为保元汤、人参胡桃汤。
中医五脏六腑辨证用药
中医五脏六腑辨证用药之我见一、心(五行属火)实症:辩症分型1、心火亢盛(主症):舌碎、尖红、心烦、口渴失眠、脉数(治法):清心泻火;(用药)黄连栀子连翘木通竹叶莲子心牛黄灯心草。
2、心血淤阻(主症):心前区痛,心悸不宁,舌暗红或有紫斑、(治法):活血化淤(用药):丹参桂枝藏红花川芎赤芍桃仁炒当归降香毛冬青五灵脂山楂参三七郁金。
3、痰蒙心窍(主症):意识不清或神志错乱(治法):豁痰开窍(用药):郁金牛黄菖蒲远志麝香冰片苏合香。
虚症:辩症分型1、心气虚(主症):心寂、气短、自汗、乏力,面色恍白,舌淡、脉虚(治法):补益心气(用药):人参党参黄芪孩儿参炙甘草茯苓淮小麦。
2、心阳虚(主症):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质淡暗,面色苍白;脉细弱(治法):温通心阳(用药):附子人参干姜肉桂桂枝薤白。
3、心阴虚:(主症):心悸怔忪、失眠心烦舌质红脉细数(治法):育阴宁神(用药):生熟地白芍阿胶枸杞子麦冬柏子仁龟板。
4、心血虚(主症):心悸怔忪失眠舌质淡脉细(治法)养血安神(用药):当归熟地酸枣仁阿胶柏子仁丹参制首乌龙眼肉桑椹子夜交藤。
二、肝(五行属木)辩证分型:实症1、肝气郁结(主症):精神抑郁、胸胁胀痛、苔白、脉弦(治法):疏肝解郁(用药):柴胡香附郁金青皮绿萼梅霎罗子川楝子橘叶玫瑰花白蒺藜墙微花八月扎。
2、肝火上炎(主症):面红目赤、性情急燥、口苦、脉弦数、舌红、苔黄(治法):清肝泻火(用药):龙胆草黄连胡黄连栀子丹皮夏枯草青厢子密蒙花芦荟青黛决明子。
3、肝阳上亢(主症):头痛弦晕,烦燥易怒、脉弦有力、舌红(治法):平肝潜阳(用药):天麻钩藤菊花白蒺藜白芍珍珠母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生磁石玳瑁羚羊角。
4、肝风内动(主症):抽搐、震颤(治法):息风镇痉(用药):全蝎蜈公地龙僵蚕天麻山羊角钩藤玳瑁。
5、寒凝气滞(主症):少腹胀痛,牵引睾丸;或睾丸肿大下坠(治法):暖肝散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乌药橘核荔枝核。
6、肝血虚(主症):眩晕、眼花、失眠或闭经,经少,舌淡,脉细(治法):补肝血(用药):当归熟地白芍制首乌阿胶枸杞子黑芝麻酸枣仁。
脏腑标本用药式
脏腑标本用药式标本阴阳李杲说;治病的医者,当知标本。
以身体而论,外为标、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
故六腑属阳为标,五脏属阴为本;脏腑在内为本,十二经络在外为标。
而脏腑阴阳气血经络又各有标本之分。
以病而论,先受为本,后传为标。
故百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否则邪气滋甚,其病益蓄。
纵先生轻病,后生重病,亦先治其轻,后治其重,则邪气乃伏。
有中满及病大小便不利,则无问先后标本,必先治满及大小便,为其急也。
故曰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又从前来者为实邪,后来者为虚邪。
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假如肝受心火,为前来实邪,当于肝经刺荥穴以邪心火,为先治其本;于心经刺荣穴邪心火,为后治其标。
用药则入肝之药为引,用泻心之药为君。
经云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是也。
又如肝受肾水为虚邪,当于肾经刺井穴以补肝木,为先治其标;后于肝经刺合穴以泻肾水,为后治其本。
用药则入肾之药为引,补肝之药为君/经云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是也。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升降浮沉李杲说;药有升降浮沉化,生长收藏成,以配四时,春升夏浮,秋收冬藏,土居中化。
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气厚者浮而长,味厚者沉而藏,气味平者化而成。
但言补之以辛、甘、温、热及气味之薄者,即助春夏之升浮,便是泻秋冬收藏之药。
在人之身,肝心是矣。
但言补之以酸、苦、咸、寒及气味之厚者,即助秋冬之降沉,便是泻春夏生长之药也。
在人之身,肺肾是矣。
淡味之药,渗既为升,泄既为降,佐使诸药者也。
用药者,循此则升,逆此则死,纵令不死,亦危围矣。
王好古约:升而使之降,须知仰也,沉而使之浮,须知载也。
辛散也,而行之也横;甘缓也,而行之也上;苦泄也,而行之也下;酸收也,其,睦缩;咸软也,其性舒,其不同如此。
鼓掌成声,沃火成佛,二物相和,其变可轻用哉。
本草不言淡味、凉气、亦缺文也。
味薄者升:甘平、辛平、辛微温、微苦平之药是也。
气薄者降:甘寒、甘凉、甘淡寒凉、酸温、酸平、咸平之药是也。
气厚者浮:甘热、辛热之药是也。
脏腑辨证及治疗用药方案
一、引言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脏腑功能的分析,找出病因、病机,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本文将介绍脏腑辨证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常见疾病,探讨相应的治疗用药方案。
二、脏腑辨证基本原理1. 脏腑分阴阳:中医学将人体脏腑分为阴阳两类,如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平衡。
2. 脏腑相表里:中医学认为,脏腑之间存在着表里关系,即脏为阴,腑为阳,脏属阴,腑属阳。
脏与腑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脏腑互为生克:脏腑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形成生克关系。
如心火能制约肝木,肝木能制约脾土等。
4. 脏腑气血津液互生互化: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是通过气血津液的作用实现的,它们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
三、脏腑辨证治疗用药方案1. 心脏病证(1)病因病机:心主血脉,心火不足,血行不畅,或心阴不足,心火亢盛,导致血脉瘀阻。
(2)治疗用药方案:- 心火不足:选用补心气、养心阴的药物,如人参、黄芪、当归、丹参、麦冬等。
- 心阴不足:选用养心阴、清热解毒的药物,如生地黄、玄参、黄连、丹皮等。
- 血脉瘀阻:选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药物,如川芎、红花、桃仁、丹参、牛膝等。
2. 肺脏病证(1)病因病机: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弱,或肺阴不足,肺热内生,导致气机不畅。
(2)治疗用药方案:- 肺气虚弱:选用补肺气、益肺阴的药物,如人参、黄芪、白术、麦冬、五味子等。
- 肺阴不足:选用养肺阴、润肺燥的药物,如沙参、玉竹、百合、麦冬、杏仁等。
- 肺热内生:选用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药物,如黄芩、桑白皮、瓜蒌、贝母、百部等。
3. 脾脏病证(1)病因病机:脾主运化,脾气虚弱,或脾阳不足,导致气血生化无源,水湿内生。
(2)治疗用药方案:- 脾气虚弱:选用健脾益气、补中益气的药物,如人参、白术、黄芪、甘草等。
- 脾阳不足:选用温中健脾、燥湿止泻的药物,如干姜、桂枝、白术、茯苓、泽泻等。
临床中成药应用:脏腑辨证——肝胆
肝火炽盛证
【临床表现】头晕胀痛,痛如刀劈,面红目赤,口苦
口干,急躁易怒,耳鸣如潮,甚或突发耳聋,失眠,
恶梦纷纭,或胁肋灼痛,吐血、衄血,小便短黄,大
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头痛,烦躁,耳鸣,胁痛
【中成药】丹栀逍遥丸、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丸、
龙胆泻肝丸
肝阳上亢证
【临床表现】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
,脉细或弱。
【辨证要点】眩晕、肢麻、震颤、瘙痒、拘急、动
【中成药】养血清脑丸、养血荣筋丸
肝风内动四证鉴别简表
证型
病机
性质
肝阳 肝肾阴虚, 虚实
化风 肝阳亢逆 夹杂
证
失制
证
主症
兼症
舌苔 脉象
眩晕欲扑,头摇
舌红
头痛项强,手足
弦而
肢颤,或猝然晕
苔白
麻木,步履不稳
有力
或腻
倒,喎僻不遂
高热伴手足抽搐,
热极
1.疏泻失常:表现为胸胁胀痛、易怒
2.月经失常:表现为月经紊乱
3.胆功以及目眩,月经不调,
睾丸胀痛等症状。胆病常见口苦发黄,
失眠和胆怯易惊等情绪的异常。
肝郁气滞证
实证
肝火炽盛证
胆郁痰扰证
肝
胆
病
辨
证
肝胆湿热证
寒滞肝脉证
虚证
肝血虚证
肝阴虚证
虚实夹杂证
肝风内动证
肝阳上亢证
血虚生风证
热极生风证
阴虚动风证
肝阳化风证
肝血虚证
【临床表现】头晕眼花,视力减退或夜盲,或见肢体麻
少津 数
舌淡
苔白
细
寒滞肝脉证
绝对临床干货: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绝对临床干货: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肝部肝,藏魂,属木,胆炎寄于中。
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运,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胁满痛,呕血,小腹疝痛,徵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状,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
筋挛,卵缩,丈夫颓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有余泻之。
泻子:甘草。
行气:香附、芎穷、瞿麦、牵牛、青橘皮。
行血:红花、鳖甲、桃仁、莪术、京三棱、穿山甲、大黄、水蛭、虻虫、苏木、牡丹皮。
镇惊:雄黄、金簿、铁落、真珠、代赭石、夜明砂、胡粉、银簿、铅丹、龙骨、石决明。
搜风:羌活、荆芥、薄荷、槐子、蔓荆子、白花蛇、独活、防风、皂荚、乌头、白附子、僵蚕、蝉蜕。
不足补之。
补母:枸杞、杜仲、狗脊、熟地黄、苦参、萆解、阿胶、菟丝子。
补血:当归、牛膝、续断、白芍药、血竭、没药、芎穷。
补气:天麻、柏子仁、白术、菊花、细辛、密蒙花、决明、谷精草、生姜。
本热寒之。
泻木:芍药、乌梅、泽泻泻火:黄连、龙胆草、黄芩、苦茶、猪胆。
攻里:大黄。
标热发之和解:柴胡、半夏。
解肌:桂枝、麻黄。
心部心藏神,为君火。
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
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瘛,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诸痛痒疮。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火实泻之。
泻子:黄连、大黄。
气:甘草、人参、赤茯苓、木通、黄柏。
血,丹参、丹皮、生地黄、玄参。
镇惊,朱砂,牛黄,紫石英。
神虚补之。
补母,细辛、乌梅、酸枣仁、生姜、陈皮。
气,桂心、泽泻、白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
血,当归,乳香,熟地黄,没药。
本热寒之。
泻火,黄芩、竹叶、麦冬、芒硝、炒盐。
凉血,生地黄,栀子、天竺黄。
标热发之。
散火,甘草、独活、麻黄、柴胡、龙脑。
脾部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疸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月付]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各脏器临床诸证主药总结---下篇
各脏器临床诸证主药总结---下篇
6、三焦
补上虚:人参、黄芪、龙眼、桂心。
补中虚:白术、山药、炙草、大枣。
补下虚:附子、肉桂、地黄、枸杞子。
泻上火:连翘、黄芩、栀子、生地。
泻中火:石膏、石斛、青黛、龙胆草。
泻下火:黄柏、知母、丹皮。
7、胆
散胆热:柴胡。
泻胆火:龙胆草、青黛、大青叶。
温胆:枣仁、山萸、半夏。
镇胆:龙骨。
8、胃
补胃:大枣、黄芪、山药、甘草。
养胃阴:扁豆、玉竹、沙参、麦冬、石斛。
升胃气:葛根、升麻、忆草。
降胃气:枳壳、半夏、陈皮、瓜篓。
温胃:良姜、益智仁、砂仁、乌药、荜拨、丁香。
清胃热:石膏、石斛、花粉、芦根、蒲公英、贯众、大黄。
泻胃湿热:扁蓄、木瓜、茵陈。
9、大肠
补大肠:淫羊霍、韭菜、诃子肉、百合。
温大肠:破故子、胡椒。
清大肠热:黄柏、知母、生地、地榆、白头翁、连翘。
开大肠热结:大黄、芒硝。
开大肠寒结:巴豆霜、硫磺、川椒。
润肠燥:当归、桃仁、胡麻、冬葵子、肉苁蓉、郁李仁、蜂蜜。
涩大肠:诃子、御米壳、赤石脂、煨肉果。
10、小肠
宽小肠气:小茴、橘核、荔枝核。
泻小肠湿热:木通、海金。
临床中成药应用:脏腑辨证——脾胃
脏腑辨证
脾胃病辨证
常见的脾胃病辨证要点 各病证辨证的鉴别 脾与胃的关系
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脾升 胃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 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又具有统血,主四肢肌肉的功能。
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运化功能的失常和统 摄血液功能的障碍,以及水湿潴留,清阳 不升等方面。常见腹胀腹痛,泄泻便溏, 浮肿,出血等症。
脾不统血证
【临床表现】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吐血、鼻衄、 紫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 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 【辨证要点】各种慢性出血与气血两虚证 【中成药】归脾丸、补中益气丸
相同
不
同
病 临床 病 机 表现 机
临床表现
脾气 虚证
脾阳 虚证 脾虚下陷 证 脾不 统血 证
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食不消化,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等方面。常见脘痛,呕吐,嗳气, 呃逆等症。
脾 虚证 胃 病 常 实证 见 证 虚证 型
实证
脾气虚证 脾阳虚证 脾气下陷证 脾不统血证
湿热蕴脾 寒湿困脾
胃阴虚证
胃热炽盛证 寒饮停胃证 食滞胃脘证
脾气虚证
【临床表现】不欲食,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胀甚, 或饥时饱胀,大便溏稀,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 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面色淡黄或萎黄, 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辨证要点】以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共见为 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参芪十一味片 、四君子丸
胃阴虚证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 结,或脘痞不舒,或干呕见逆,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饥不欲食,胃脘隐隐灼痛和阴虚证 【中成药】阴虚胃痛片、养胃舒胶囊、人参健脾丸(片)
脏腑辨证的经方应用(一)
脏腑辨证的经方应用(一)《伤寒论》是讲六经辨证的,但脏腑辨证能否应用《伤寒论》的经方呢?以下是都市熊的一点心得,抛砖引玉,希望能对朋友们有一点启发。
一、肺与大肠麻黄汤----麻黄,杏仁,桂枝,炙甘草。
太阳经用药,主治寒邪在肺俞穴附近。
有汗桂枝汤,无汗麻黄汤,这是因为肺气被寒邪淤住了,气不足,血不行,营强气弱,导致高烧而无汗。
都市熊煮麻黄是按《伤寒论》的方法来的,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就是放凉一会,将浮在上面的麻黄撇掉),纳诸药。
严格按经方的做法就不会引起心悸等副作用。
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芍药,干姜,炙甘草,细辛,五味子,半夏。
阳明经用药,主治肺有寒邪,肺积水。
小儿打吊针后的咳嗽,就可以用此方治疗,这就是典型的肺有寒水。
(小儿用药,可以煲大人的分量,但喝的时候可以喝少点,试着来,一两汤勺或几汤勺就能见效了。
)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生姜,炙甘草,生姜,大枣,杏仁,生石膏。
阳明经用药,主治肺有热邪。
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生石膏,炙甘草。
阳明经用药,主治肺有热邪。
大青龙汤的简化版。
大青龙汤有桂枝,生姜,有太阳经用药。
麻杏石甘汤就直接的阳明经用药。
麻仁丸----麻仁,芍药,枳实,厚朴,大黄,杏仁。
阳明经用药,主治肺气不降及便秘。
热邪在大肠。
这个有中成药,中医治疗便秘的好方子。
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
阳明经用药,主治大肠淤结及便秘。
我原来认为大小承气汤一定要便秘才能用,大便不出才用。
后来才知道只要大肠有淤热淤结就可以用,也不一定要用到泻肚子的程度。
小承气汤只要一上,有正常大便就能起效。
大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芒硝。
小承气汤的加强版,这个一用就一定要到泄肚子的程度,喝了没拉的,可以加大芒硝的量,但请试着来,别用过了。
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禹余粮。
这是治疗大肠有寒,泻痢不止或者便血。
便血,痔疮的朋友可以用这汤和桃仁承气汤交替使用治疗(加上理中汤固土,这几个方剂灵活应用)。
中成药的脏腑辨证用药(六):治疗胆经病的...
中成药的脏腑辨证用药(六):治疗胆经病的...
中成药的脏腑辨证用药中断了几天,今天继续。
胆与肝相表里,故胆的功能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症状是相同的,常见有口苦,呕吐,肋痛,目眩等症状。
1、胆热证:由于胆火上越,则见头部两侧疼痛,目眩,耳聋,口苦,呕吐苦水,或往来寒热,胸闷肋痛,夜寐不安。
如果胆热挟湿者,就会出现黄疸,舌苔多黄腻,宜服当归龙荟丸,龙胆泻肝丸,茵陈五苓丸等。
2、胆寒证:症见胸脘烦闷,头晕呕吐,不眠多惊,舌苔滑腻,这是胆中清阳不能生发,而致痰浊不化的原因。
宜服龙胆泻肝丸,六郁丸等。
#药事健康超能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一)心1.心气虚:面色(白光)白,心悸气短,动则易汗,舌质较谈,体倦乏力,舌体胖嫩,苔白脉虚。
治宜补心气。
人参、炙黄芪、党参、孩儿参、茯苓、五味子、炙甘草。
2.心阳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心胸憋气,心悸气短,经常自汗,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
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治宜温心阳。
桂枝、肉桂、制附子、薤白、干姜、大枣。
3、心血虚: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易惊,健忘失眠,唇舌色淡,脉细弱。
治宜补心血。
酒当归、丹参、白芍、鸡血藤、龙眼肉、紫河车。
4.心阴虚:心悸心烦,五心烦热,低热盗汗,口干,健忘失眠,脉细数。
治宜补心阴。
熟地、生地、麦冬、玉竹、阿胶、百合。
5.心神不宁:心血虚,心阴虚均可导致心神失养.而出现失眠,健忘,易惊等症。
除可用补心血,补心阴的药物以外,还可用养心安神或镇心宁神的药物。
养心安神:酸枣仁、首乌藤、炙远志、合欢皮。
镇心安神;琥珀、朱砂、煅龙骨、煅龙齿、煅珍珠母、磁石。
飞铁落、生牡蛎。
6.心火旺: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渴,口舌糜烂疼痛,舌尖红或舌质红,脉数。
治宜清心火。
水牛角、牛黄、黄连、马尾连、生栀子、莲子心、百合、竹叶、木通、连翘、生地、丹皮。
7.痰迷心窍:神志错乱,意识不清,或神呆目滞,自言自语,举止失常,脉沉弦滑,苔白腻。
严重者可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喉口痰鸣,漉漉有声。
治宜开窍化痰。
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牛黄、冰片、蟾酥、菖蒲、炙远志、郁金、细辛、猪牙皂、竹沥、青礞石。
8.心血瘀阻: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向左臂内例放射,时发时愈,严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
治宜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丹参、桃仁、酒红花、酒川芎、三七、赤芍、郁金、毛冬青、银杏叶、鱼腥草根、荜苃、檀香、降香、沉香、公丁香、乳香、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
(二)小肠1.小肠虚寒:小腹疼痛,腹胀肠鸣,排气则舒,或疝气作痛,苔白脉弱。
治宜温小肠寒。
煨肉豆蔻、乌药、肉桂、小茴香、橘核、青皮。
2.小肠实热、心移热于小肠,心胸烦热,尿频而痛,口舌糜烂疼痛。
治宜清小肠热。
木通、竹叶、小蓟、泽泻、白茅根、生地、赤茯苓、猪苓、灯芯、滑石、玉米须、赤小豆。
(三)肝1.肝阴虚;头痛眩晕,两胁隐痛,耳鸣失眠,五心烦热,口干咽操,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或数。
治宜滋养肝阴。
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白芍、生地、熟地、沙苑子、龟甲、鳖甲。
2.肝血虚:眩晕头痛,四肢发麻或震颤,失眠,两目干涩,月经少或经闭不行,面色萎黄,唇舌色淡,脉沉细。
治宜补养肝血。
当归、白芍、制首马、阿胶、鸡血藤,枸杞子、木瓜、怀牛膝。
3.肝气郁结:胁肋胀痛,胸闷不舒,情绪低沉,食欲不振,头晕目眩,脉弦,舌苔白滑。
妇女可有月经不调、痛经或经前乳房作胀等症。
治宜疏肝解郁。
柴胡、醋制香附、郁金、川楝子、延胡索、木香、青皮、麸炒枳壳、橘叶、佛手柑、八月扎、绿萼悔、玫瑰花、炒白蒺藜、薄荷、苏梗。
4.肝阳上亢:头痛,头胀,眩晕,时轻时重,耳鸣耳聋,口燥咽干,两目干涩,失眠健忘,肢麻震颤,舌红少津,脉多弦而有力。
治宜滋阴平肝潜阳。
滋阴:生地、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怀牛膝、沙苑子、鳖甲;平肝:天麻、钩藤、菊花、白蒺藜;潜阳:珍珠母、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代赭石。
5.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红耳赤,口苦,尿黄。
舌红苔黄,脉弦数。
甚则咳血,吐血,衄血。
治宜清肝泻火。
桑叶、菊花、决明子、龙胆草、生栀子、丹皮、夏枯草、青黛、大黄。
6.肝胆湿热:胁肋满闷疼痛,黄疽,小便短赤或尿黄而浑浊。
或带下色黄腥臭,外阴瘙痒,或辠丸肿痛,红而灼热,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宜清肝胆湿热。
龙胆草、黄芩、栀子、茵陈、木通、泽泻、车前草、柴胡、金钱草。
7.肝风内动:头晕,肢麻,抽搐,震颤,舌体抖动,舌红而光,脉弦。
肝阳化风可见卒然昏倒,舌强,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热极生风可见高热抽搐,神志昏迷;血虚生风可见面色萎黄,视物模糊,手足抽搐。
治宜平肝熄风,补养肝血。
平肝熄风:天麻、钩藤、菊花、白芍、羚羊角、山羊角、蜈蚣、全蝎、地龙、僵蚕、蝉蜕、制南星、白蒺藜;补养肝血:当归、制首乌、白芍、酒熟地、阿胶、鸡血藤、枸杞子、黑芝麻。
8.寒滞肝脉:小腹胀痛,牵引辠丸,或辠丸胀大下坠,或阴囊冷缩,舌润苔白,脉多沉弦。
治宜温肝散寒。
制吴萸、肉桂、小茴香、台乌药、淫羊藿、肉苁蓉、花椒、橘核、荔枝核。
(四)胆肝胆相表里,在发病上肝胆多同病,而以肝病为主,治疗上也多从治肝入手。
其主要临床症状有黄疸,胁痛,往来寒热,口苦,呕吐苦水等。
(五) 脾1.脾气虚:脾气虚包括脾不健运,脾虚下陷,脾不统血。
(1)脾不健运:可见饮食减少,食后作胀,大便溏泻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并伴有身倦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
舌质淡嫩苔白,脉缓弱。
治宜健脾益气,并助消化。
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炒薏苡仁、炒扁豆、广木香、砂仁、半夏、陈皮、鸡内金、焦六曲、焦山楂、焦麦芽。
(2)脾虚下陷:可见子宫脱垂,脱肛、胃下垂,慢性腹泻,并见饮食减少、食后作胀,小腹下坠,体倦少气,气短懒言,面色萎黄。
舌淡苔白,脉虚。
治宜健脾益气、补气升提。
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葛根。
(3)脾不统血:可见面色苍白或萎黄,饮食减少,倦怠无力、气短,肌肤出血,便血以及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舌质淡,脉细弱。
治宜补脾摄血,引血归经。
人参、党参、炙黄芪、白术、茯苓、当归、龙眼肉、大枣、木香、乌贼骨、仙鹤草、旱莲草、灶心土。
2.脾阳虚:饮食减少,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身倦无力,面色苍白,腹中冷痛,腹满时减,得温则舒,泄泻或完谷不化。
治宜温补脾阳.制附子、干姜、制吴萸、肉豆蔻、砂仁、白豆蔻、益智仁。
3.寒湿困脾:脘腹胀满,头身困重,饮食减少,泛恶欲吐,口不渴,便溏稀薄,小便不利,妇女带下,舌苔白腻或厚,脉迟缓而濡。
治宜温脾化湿。
藿香、佩兰、苍术、姜厚朴、清半夏、炒薏苡仁、茯苓、草豆蔻。
4.脾胃湿热:面目皮肤发黄,鲜明如橘色,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厌恶油腻,恶心呕吐,体倦身重,发热,口苦,尿少而黄,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宜清化湿热。
茵陈、柴胡、龙胆草、黄柏、栀子、大黄、猪苓、赤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草、通草。
(六)胃1.胃寒:胃脘疼痛,轻则绵绵不止,重则拘急剧痛,阵阵发作,遇寒则重,得热则缓,呕吐清水,舌苔白滑,脉沉迟或沉弦。
治宜温胃散寒。
高良姜、土良姜、生姜、制吴萸、白豆蔻、公丁香、肉桂。
2.胃热:胃脘灼热而疼痛,烦渴多饮或渴欲冷饮,消谷善饥,牙龈肿痛,口臭,泛酸嘈杂,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泻胃火.生石膏、知母、黄连、黄芩、栀子、芦根、大青叶。
3.食滞胃脘:脘腹胀满,呕吐酸腐,嗳气反酸,不思饮食,或矢气酸臭,大便泄泻或秘结。
舌苔厚腻,脉滑。
治宜消食导滞。
焦六曲、焦山楂、焦麦芽、焦谷芽、炒鸡内金、炒莱菔子、槟榔、茶叶、鸡嗉子果、番木瓜。
胃气上逆:可用旋复花、代赭石、苏梗、陈皮、清半夏、生姜、枇杷叶、竹茹、公丁香、柿蒂、沉香。
4.胃阴虚:口咽发干,多以睡后明显,不思饮食,或知饥不食,并有心烦,低烧,大便不通,干呕作呃。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宜滋养胃阴。
石斛、天花粉、北沙参、麦冬、白芍、芦根、制黄精、玉竹、乌梅。
(七)肺1.肺气虚:咳喘无力,气短懒言,声音低微或语言断续无力,稍一用力则气喘,全身乏力,经常自汗,面色(白光)白,舌质淡嫩,脉虚弱。
治宜补益肺气。
人参、党参、明党参、蜜黄芪、山药、炙甘草。
肺气不敛:五味子、银杏、核桃肉、诃子、乌梅、罌粟壳。
2.肺阴虚:咳嗽较重,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并有咽喉干痒或声音嘶哑,身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无力,阴虚火旺者,还可见咳痰带血,干渴思饮,午后低热,盗汗,两颧发红,舌质红,脉细数。
治宜滋养肺阴或加止血药.滋养肺阴:北沙参、麦冬、天冬、阿胶、石斛、天花粉、百合、百部、玉竹、制黄精。
止肺血:白及、三七、阿胶、仙鹤草、紫珠草、藕节炭、紫菀。
3.风寒束肺:咳嗽或气喘,咯痰稀薄,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常伴有鼻流清涕或发热恶寒,头痛、身酸楚等症状,舌苔薄白,脉浮或弦紧。
治宜宣肺通鼻,散寒化痰。
宣肺:炒杏仁、桔梗、前胡、炒牛蒡子、蜜百部、蝉蜕。
通鼻:苍耳子、辛夷、白芷、鹅不食草、细辛。
散寒:麻黄、细辛、生姜、苏叶。
化痰止咳:半夏、旋覆花、莱菔子、白芥子、制南星、制白附子、蜜紫苑、蜜冬花。
4.风热犯肺:咳嗽,咯黄稠痰,不易咳出,甚则咳吐脓血臭痰,一般伴有咽喉疼痛,鼻流浊涕,口渴欲饮,舌尖红,脉浮数。
治宜清肺热,化痰热。
清肺热:黄芩、射干、知母、生栀子、瓜蒌皮、地骨皮、桑白皮、芦根、白茅根、冰糖草。
化痰热:浙贝母、胆南星、竹沥、蛤壳、海浮石。
5.痰浊阻肺:咳嗽痰多,色白而粘,容易咯出或见气喘胸闷,呕恶,苔白腻,脉滑。
治宜燥湿化痰。
清半夏、陈皮、茯苓、苍术、白术、草果。
(八)大肠1.大肠湿热:腹痛下痢,里急后重,或便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情利湿热。
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白头翁、秦皮、苦参、马齿苋、铁苋莱、炒槐花、炒地榆、败酱草。
2.大肠液亏:大便秘结干燥,难于排出,往往数日一次,可兼见头晕,口臭,脉细,舌红少津等症。
治宜润肠通便。
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瓜萎仁、柏子仁、松子仁、生首乌、肉苁蓉、当归、玄参、麦冬、生地、桑椹、蜂蜜。
(九)肾1.肾阴虚: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牙齿松动,失眠,遗精,口咽发干,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痛,舌红,脉细数。
治宜滋补肾阴。
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玄参、天冬、制黄精、制首乌、知母、阿胶、龟板、鳖甲。
2.肾阳虚:形寒肢冷,精神不振,腰膝酸软或阳萎不举,舌淡苔白,脉沉迟,尺脉无力。
治宜温补肾阳。
制附子、肉桂、鹿茸、鹿角胶酒仙茅、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草苁蓉、狗脊、续断、沙苑子、锁阳。
3.肾气不固:滑精早泄,尿后余沥,小便频数而清, 甚则不禁,腰脊酸软,面色淡白,听力减退,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固涩肾气。
五味子、山茱萸、复盆子、麸芡实、金樱子、莲须、益智仁、桑螵蛸、煅龙骨、煅牡蛎。
4,肾不纳气:气虚喘促,动则喘甚,易汗,四肢不温,恶风寒,面部虚浮,脉虚而浮,舌质淡。
治宜补肾纳气。
五味子、炒银杏、沉香、蛤蚧、硫黄、磁石。
5.肾虚水泛: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没指,腰酸痛,腹胀满,尿少或兼呼吸气促,喘咳痰鸣,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脉沉细。
治宜温阳利水。
制附子、肉桂、猪苓、茯苓、泽泻、白术、补骨脂、胡芦巴、五味子、车前子、怀牛膝。
6.肾虚骨软:腰膝酸软,或筋骨软弱。
治宜补肝肾,强筋骨。
炒杜仲、续断、桑寄生、怀牛膝、狗脊、南五加皮、老鹤草。
7.肾(相)火偏亢:肾阴虚,虚火易起,睡眠不安,头晕心悸,阳事易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