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 脾胃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 - 第八章 脏腑辨证(脾与胃病辨证)【PPT课件】
谢 谢!
2021/3/2
2021/3/2
三、脾不统血证
概念:脾气虚弱,统血无力,以致血溢脉外的证候。 成因:久病耗气,或劳倦过度伤脾,脾气虚弱加重而 形成。 表现: 便血、吐血、尿血、齿衄、肌衄(紫癜)、月 经过多、崩漏等出血症,舌淡质稀---脾虚不能统血, 血溢脉外。
面白无华或萎黄,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 懒言,舌淡脉细弱---脾气虚证。 辨证要点:慢性出血症,加上脾气虚证。
头身困重,或微恶寒,口淡不渴,身目 色黄如烟熏(阴黄),白带量多清稀,舌淡胖苔 白腻,脉濡缓或沉细---寒湿内盛。 辨证要点:脘腹胀痛,呕恶便溏,加上寒湿内 盛见症。
2021/3/2
八、寒凝胃脘证
概念:寒邪侵入胃脘,胃气凝滞而失和降所表 现的证候。又称寒邪犯胃证。
成因:外寒直中胃腑,或过食生冷,寒从内生。 表现: 胃脘冷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痛剧, 呕恶清涎,吐后痛减,或嗳气呃逆---寒凝胃脘, 胃失和降。
寒证。
辨证要点:脘腹剧烈冷痛,呕吐清涎,加上里 寒证。
2021/3/2
九、胃火炽盛证
概念:胃中火热炽盛,而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实热 证候。简称胃火证
成因:过食辛辣、温燥、肥腻之品,胃热内生;五 志化火;外感热邪犯胃等。
表现: 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或食入即吐,牙 龈肿痛溃烂,齿衄,口臭---胃火壅滞、上薰,气血腐 败。
食少纳呆,脘痞腹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 —脾胃气虚证。 辨证要点: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大便清稀或完谷不 化,加上脾胃气虚证。
2021/3/2
五、寒湿困脾证
概念:寒湿内阻,脾阳受困,运化失司所产生 的证候。 成因:过食肥甘生冷,寒湿内停,或气候阴冷 潮湿、冒雨涉水,寒湿从外侵入中焦。 表现: 脘腹痞满胀痛,泛恶欲呕,纳呆便溏, 尿少肢浮---纳运受阻,升降失司。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脏腑辨证(三脾与胃)
添加标题
四君子汤
(二)脾阳虚证
概念: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 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 ○ 过食生冷,过食寒凉 ○ 寒凉药太过,损伤脾阳 ○ 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
脾阳虚证
01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02
临床表现:阳虚证 + 脾虚证
阳虚-形寒肢冷,四肢 不温,面白,口 淡不渴
脾-腹部冷疼,喜温喜 按,大便稀溏, 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 或带下量 多而清稀色白
(十)胃 寒证
概念:是寒邪犯胃,胃气凝滞, 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 乘凉饮冷,腹部受寒 ○ 嗜食生冷,胃阳受损
(十一)胃热 证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1
概念:是指胃中火热炽
盛所表现的证候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2
清胃散
成因:过食辛辣,食积 化火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临床表现:胃脘痛 + 热象
脾虚四证鉴 别表
(见书147页)
脾阳虚证:温煦功能下降 脾气虚证 脾虚气陷证:升
举功能下降 脾不统血证:固摄功能下降
(五)脾阴虚证
0
概念:是指脾阴不足,健运失调所表现的证候。
1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
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0
成因:过食辛辣;热病伤阴;
茵陈术附汤
(七)湿热蕴脾 证
概念:是湿热内蕴中焦, 脾主运化功能受困所表 现的证候
成因:
○ 感受湿热 ○ 嗜食辛热肥甘,嗜酒 ○ 寒湿蕴久化热
三仁汤 THANK YOU
感谢大家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八)胃阴虚证
概念:是指胃阴不足,胃失濡养 所表现的 证候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之辨腑病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之辨腑病一、胃气虚证【概念】胃气虚弱,胃失和降,以胃脘隐痛或痞胀、喜按,食少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失养、他脏累及损伤胃气而成。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或痞胀,食欲不振,嗳气,面色萎黄+气虚证二、胃阳虚证【概念】阳气不足,胃失温煦,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过食寒凉、久病失养、他脏累及损伤胃阳而成。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阳虚证三、胃阴虚证【概念】胃阴虚证是指由于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虚热证不明显者,常称胃燥津亏证。
【病因病机】1.多因温热病后期,胃阴耗伤;2.情志郁结,气郁化火,灼伤胃阴;3.因吐泻太过,伤津耗液;4.过食辛辣、香燥之品,或用温燥药物太过,耗伤胃阴所致。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灼痛,饥不欲食,或嘈杂,干呕,呃逆+阴虚证本证以胃失和降见症与阴亏失润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治法:滋阴养胃;处方:益胃饮(《温病条辨》)四、胃热炽盛证【概念】胃热炽盛证是指由于胃中火热炽盛,胃失和降而表现的实热证候。
又简称胃热证、胃火证,或胃实热证。
【病因病机】1.因过食辛辣温燥之品,化热生火,2.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犯胃,3.邪热犯胃,以致胃火过旺而成。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口臭或消谷善饥或齿衄,牙龈肿痛+实热证:渴喜冷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胃泻火;处方:清胃散《兰室秘藏》玉女煎《景岳全书》本证以胃脘灼热疼痛及实火内炽见症为审证要点。
五、寒滞胃肠证【概念】寒滞胃脘证是指由于寒邪侵犯胃肠,表现以脘部冷痛为主症的实寒证候。
简称胃寒证。
【病因病机】1.过食生冷;2.脘部受冷,以致寒凝胃脘所致。
【临床表现】脘腹冷痛拘急,痛势急剧,得热痛减,呕恶+实寒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泛吐清水,舌苔白润,脉沉紧或弦紧)。
本证以脘部冷痛及实寒证为审证要点。
中医诊断学——脾与胃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脾与胃病辨证1.患者大便稀薄,纳差,腹胀,食后尤甚,舌淡白有齿痕。
其证候是A 脾气虚B 脾阳虚C 寒湿困脾D 食滞胃脘E 命门火衰2.患者,女,36岁,已婚,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便溏,月经淋漓不断,经血色淡,舌淡无苔,脉沉细无力。
其病机是A 脾不统血B 脾肾阳虚C 气血两虚D 脾肺气虚E 肝血不足3.患者腹部痞胀,纳呆呕恶,肢体困重,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尿黄便溏。
其舌象应是A 舌红苔黄腻B 舌红苔黄糙C 舌绛苔少而干D 舌绛苔少而润E 舌红苔白而干4.饭后困倦嗜睡,少气懒言,食量减少的临床意义是A 痰湿困脾B 脾气不足C 心肾阳虚D 邪闭心神E 热入营血5.以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脘腹坠胀,小便浑浊如米泔为特征的证候是A 脾不统血证B 脾虚气陷证C 寒湿困脾证D 脾阳虚证E 脾气虚证参考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不欲食,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胀甚,或饥时饱胀,大便溏稀,肢体倦怠,神疲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面色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本证以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2、【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气)不摄血证。
临床表现: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吐血、鼻衄、紫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食少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便溏,神疲乏力,脉细无力。
本证以各种慢性出血与气血两虚证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3、【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湿热蕴脾证是指湿热内蕴,脾失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等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候。
又名中焦湿热、脾经湿热证。
临床表现:脘腹胀闷,纳呆,恶心欲呕,口中黏腻,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或见面目发黄鲜明,或皮肤发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中医脏腑辨证
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司呼吸—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生理:呼吸通畅,均匀,卫外能力强。 病理:呼吸气短,喘促,易外感。
(2)主宣发、肃降 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布散的作用。 ①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 ②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 ③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 主肃降: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
风寒束肺:是指感受风寒,肺卫失宣所致的证 候。
证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痰稀白鼻塞流涕, 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杏苏散,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肺
风热犯肺: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 发热恶寒,咳嗽气促,痰黄粘稠鼻流黄 涕,口喝咽干,咽喉疼痛,目赤头痛,舌尖红, 苔薄黄。 治则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 桑菊饮,银翘散
脏腑辨证
脏腑:内脏的总称。 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包括心、肝、
脾、肺、肾。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肠、
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胆、
脉、脑、髓、骨、女子胞。
1、何谓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结合脏腑 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八纲、病因、气血等 理论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 其病机、病位、病性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 辨证方法。 2、适应症: 以脏腑病变为主的内科杂病。
用。 ①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②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③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3)通调水道: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运行、 输布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生理: 食物、水 胃
病理: 肺失宣发肃降
(精)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九单元脏腑辨证病性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虚脉(细弱无力)血虚唇甲色淡、爪甲色淡、面色无华、脉细涩阴虚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阳虚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舌胖大、虚脉精亏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发脱齿松,健忘实寒寒冷、排泄物清稀白、舌苔白、脉紧或缓或迟实热发热、排泄物黄稠、舌红苔黄、脉数或滑痰湿痰多,胸闷脘痞腹胀、困重、苔腻、脉滑或濡痰热排泄物黄稠量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湿热气滞胸闷脘痞腹胀、走窜、情志影响、嗳气矢气、脉弦血瘀刺痛、舌紫暗有瘀斑、脉涩食积暴饮暴食、嗳腐吞酸、厌食、矢气酸臭、苔腻水身体浮肿内风口眼歪斜、肢体震颤、四肢抽搐、言语不利、半身不遂阳亢眩晕、面红目赤、头重脚轻、舌红苔黄,脉弦燥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浮津亏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细数无力细目一辨心病证候要点一心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1.心血虚证: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舌色淡,脉细无力。
2.心阴虚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心气虚证: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细目一辨心病证候4.心阳虚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5.心阳虚脱证:突然冷汗淋滴,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6.心火亢盛证: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志不清。
7.心脉痹阻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瘀)或以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痰)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寒)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脏腑辨证论治(四):脾与胃病证治
脏腑辨证论治(四):脾与胃病证治(一)脾胃气虚主证:食欲不振,食昏脘闷腹胀或隐隐作痛、喜按,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倦怠,气短懒言,大便稀薄或便血,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舌淡苔白,脉细弱;若中气下陷,可见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和腹有重坠感等症。
可见于某些溃疡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慢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内脏下垂等。
分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脾胃气虚,运纳失常,故见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便稀;生化不足,则气虚血少,故四肢消瘦、倦怠无力、面色萎黄、气短懒言;脾虚则不能统摄血液,故可见各种出血症状;脾气主升,脾虚则升举无力,故表现一系列内脏下垂或腹部有坠胀感等症状。
舌淡、苔白、脉细弱,亦为脾胃虚弱的表现。
治法:补脾健胃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黄芪白术升麻(升阳益气);当归生姜山药大枣炙甘草(温中健脾胃)。
(二)脾阳虚主证:面色少华,倦怠无力,食少、脘腹胀满,隐痛、喜热喜按,口泛清水,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肠鸣、大便稀薄或夹不消化食物,甚则可见浮肿;妇女白带清稀而多、小腹下坠、腰酸沉重,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无力。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见于某些慢性胃炎、溃疡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胃神经官能症、营养性水肿等。
分析:脾阳不足、运化失司,故见一系列消化不良或浮肿症状;阳虚生寒,寒性凝滞收引,脾阳不足,故见腹中肠鸣隐痛;得温得按,寒气稍散,痛可暂缓,故痛时喜热喜按;阳虚不能温布肌肤,故见面白少华、畏寒肢冷、倦怠无力,妇女白带清稀而多,小腹胀坠、腰酸沉重,是寒湿下注之故;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无力,是阳虚气少之象。
治法:温中健脾方药:理中汤加减干姜附子陈皮白豆蔻木香(温阳理气);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砂仁(益气健脾)。
(三)寒湿困脾主证:头重如裹,肢体重困,脘腹胀满,食欲减退,口不渴,恶心欲吐,大便溏或泄泻,小便不利,妇女白带多,苔白厚腻、脉濡缓。
可见于某些慢性胃炎、肠炎、慢性肝炎等。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心悸胸闷,形寒肢冷,舌淡苔白等症状。治宜温通心阳,益气养心。
心脉痹阻
心悸胸痛,胸闷憋气,舌质紫暗等症状。治宜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其他脏腑的辨证(脾、肺、肾等)
• 脾气虚弱:食少腹胀,大便溏泄,舌淡苔白等症状。治宜健脾益气,消食止泻。 • 肺气不足:咳喘无力,气短懒言,自汗畏风等症状。治宜补益肺气,固表止汗。 • 肾阴虚损: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等症状。治宜滋阴补肾,清热降火。 • 以上仅列举了部分脏腑的辨证诊断及治疗方法,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涵盖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内容。在实际应
临床试验对脏腑辨证的验证
肝病辨证
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通过肝脾辨证分型 ,可以观察到不同证型患者的肝功能、病毒 载量等指标存在差异,从而验证脏腑辨证的 临床价值。
肾病辨证
肾病综合征患者根据肾气、肾阴虚、肾阳虚 等辨证分型,各型患者的病理表现、预后及 治疗方案均有所不同。这为脏腑辨证在肾病 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证据。
肝属木,与春季相应
肝具有升发、条达的特性,与 春季的生发之气相应,故肝病 在春季容易加重。
脾属土,与长夏相应
脾具有运化、升清的特性,与 长夏的湿土之气相应,故脾病 在长夏容易加重。
肾属水,与冬季相应
肾具有藏精、主水的特性,与 冬季的寒水之气相应,故肾病 在冬季容易加重。
脏腑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
肝木生心火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 证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脏腑辨证概述 • 脏腑辨证的基本原则 • 各脏腑的辨证诊断 • 脏腑辨证的临床应用 • 现代科学对脏腑辨证的研究与验证
01
脏腑辨证概述
脏腑辨证的定义与意义
定义
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通过观察和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结合对五脏六腑(心、肝、脾、 肺、肾、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的理解,判断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况,以及脏 腑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病势。
第七章 中医诊断学 病位辨证(心肺脾病辨证)
9.大肠湿热证
(1)定义:由于湿热侵犯肠道,传导失职,表现为以泄泻 下痢为主症的证候。
(2)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
夏秋暑热邪侵犯肠道 肠道湿热 湿:气机阻滞—腹痛,后重
饮食不洁
传导失职 热:急迫—迫津下泄—暴注下泄
湿热秽浊蕴结肠道
湿热薰灼,肠络受损—下痢脓血
热邪伤津——口渴
热薰于外——身热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久病失养
不充
劳心耗血
(3)证候特点:心悸,失眠,多梦与血虚证共见为主要辨证依据。
2.心阴虚证
(1)定义:由于阴液亏损,心与心神失养,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2)病因病机:
心失濡养 心不主血脉—心悸,怔忡
思虑劳神太过暗耗心阴
心不主神志—心烦,失眠多梦
热病后期,耗伤阴液 心阴亏虚 虚热内生——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寒凝心脉 阴寒凝滞,气血不行
时发时
止
气滞心脉
气机郁滞,血行不畅
不同症状
痛如针刺,舌暗或青紫斑 点,脉细涩或结代 心胸闷痛,体胖痰多,苔 白腻,脉沉滑
痛势较剧,突然发作,冷 痛或遇寒痛剧,舌淡苔白, 脉沉紧
疼痛而胀,胁胀,喜太息, 发作与精神因素有关,脉 弦
可互为因果 相兼为病
四型证候可夹杂出现
2.心火亢盛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的鉴别
脾失健运——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肠鸣泄泻 运化水谷 气血生化不足——面色淡白、萎黄,倦怠乏力
少气懒言,头晕眼花 主运化
痰饮 运化水液——脾失健运 水湿潴留 水肿
肢体困重
不能上输水谷精微——头晕目眩,少气懒言,腹胀腹泄 主升清
不能保持内脏正常位置—— 内脏下垂
主统血——脾气亏虚,统血无权——各种出血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脏腑辨证之脾与肝
【证候分析】
❖ 脾血虚=特征+共征+基础证(脾虚)+加兼 证(肝血虚或心血虚)
❖ 血虚证状,以心、肝、脾三经为多见。
❖ 脾虚初起,先见食少、便溏;从而营养 缺乏、面色萎黄;
❖ 进一步小便利而肤色黄,黄色淡白不泽, 目不发黄,系营养缺乏的脾虚血少证常 伴有困倦,眩晕,心悸等证。
❖ 脾血虚与心、肝血虚比较,由于它的特征不 多,诊断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从以下几 方面入手:
五、中气下陷证
【临床表现】 ❖ 基础证:恶寒、口多清水等脾阳虚。
共征:消瘦、舌质淡、脉细等血虚。
特征:行动喘促、久泻不止、小腹坠胀、脱 所以气虚发热中不但血虚是发热的原因,气虚亦是发热的原因,且气虚占居着主导地位。
❖ 无力则从脾治,培补中焦。
故肝郁和肝血虚是肝气虚的基础证。
肛、及妇科崩漏、白带不断、子宫脱垂。 脾虚是运化功能低下,表现为食少、便溏等;
⑤现代医学提示。脾血虚的黄色病色,是低色素性 ❖ 实证——饮食不节,外感湿热或寒湿,致湿热蕴脾等。
(6)肝火之恼怒,是火性上逆而直接引发的头面症状。
贫血(缺铁性贫血)的色诊。 脾虚,多指脾胃虚弱而引起的消化功能减退现象。
中气虚=特征+共征+基础证(脾虚和脾血虚) 确诊为肝寒须与肝的症状结合。 血液循行脉内全身受其营养,气能改善血液的功能和帮助血液的正常运行。 肝阳虚头痛是相火不能温养头目而头顶冷痛麻木,但不剧烈,得温轻减。 十、脾湿证
❖ 另外中气不足是只见中气某一方面的功能异常, 初见虚象;中气虚弱为特定的证候群,已是虚
证。
补中益气的药物
❖黄芪, 参,白术,山 药,扁豆,大枣,炙甘 草
四、清阳不升证
【临床表现】 ❖ 特征:眩晕欲仆、头痛昏重、身重。 ❖ 基础证:中气虚或痰湿中阻。
脾胃病症的辨证
脾胃病症的辨证什么是症状鉴别诊断方法?它主要是根据具体的病象,它的现症特点来区别这个疾病现象,它的病理类别的,它的病因类别,病位类别,病机类别来区别这个的。
而其中“现症特点”它包括两大方面:一个叫本症特点,就是这个症状自身具有的特点;第二个伴症特点,就是这个症状很容易和其他某些症状相伴而行,这样一种特点,所以症状鉴别诊断方法,要掌握也比较容易,就是从这两个方面,本症鉴别和伴症鉴别。
(本症鉴别思维框架)我们关键掌握“本症的鉴别”,就是根据你所关注的那个症状它自身的特点,来区别到底是病因上有差别,还是病所上有区别,还是病机上有不同。
举例说明1-喘举喘证为例,喘证有寒热虚实不同种的类型,牵涉到不同病因、病位。
之于喘证而言,可以从本症上发现它的特点。
比如说,有“但坐不得卧者”,就是喘但坐不得卧,这人躺下去特别喘,坐起来就能缓解,平卧就不能缓解。
究其原因?这个是有水饮,水饮射肺,水饮凌肺。
因为水饮具有流动性,所以当你躺下去的时候呢,水饮顺着它的流动性,对肺就要一个压迫,就会影响肺的呼吸。
当你坐起来的时候呢,水饮重力的作用,它对肺的压力会减轻,所以通过“但坐不得卧”,我们知道这个喘是由“水饮”引起的。
还有的喘是阵发性的,突然发作性的,那么这个一定有发作的原因,它不是持续性的原因,一定有突发性的原因。
比如,有的喘是半夜里睡着的过程中,突然会觉得憋闷,气喘,要坐起来。
我们讲要坐起来有水饮,那为什么半夜才突然发生这样情况?而刚睡着的时候没有呢?因为这个喘,水饮不是在肺,而是“水气凌心”。
水气凌心为什么会夜半突然发作呢?因为夜半之时为少阴主时,那个时候心肾的阳气最弱,所以水气会趁其虚而发作。
所以夜半忽坐而起的这种喘,西医叫做心性哮喘,中医讲就是水气凌心。
那么,还有的喘呢,稍动即喘甚,我们知道喘活动起来都厉害一点;但有一种反差特别大,你坐在那里的时候呢,他的喘不太明显,甚至有的时候他不喘,但稍一走动,马上就喘的很厉害,就是这个气啊往上顶,下不来。
中医诊断学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总)
临床表现:
肺失宣肃:咳喘,气粗,鼻翼煽动
肺热:胸痛,咽喉红肿疼痛
里实热:热、渴,二便,舌脉
辨证要点:
咳喘+里实热证
脏腑辨证
七、痰热壅肺证
脏腑辨证
涵义:
痰热交结,壅滞于肺的证候
病因病机:
外因:热——外邪化热,炼液成痰 痰热壅肺 内因:痰——宿痰化热
肺失宣肃 气机闭塞 肉腐血败
临床表现:
心火上炎下移+火热
神志异常+痰浊 神志异常+痰+火热 心悸怔忡+闷憋疼痛+痰瘀气寒 头痛,头晕+血瘀
肺病辨证
生理功能:皮、毛、悲、鼻、泪
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 通调水道:水之上源 肺朝百脉,主宣肃 主皮毛,主卫外司合
病理状态:
呼吸↓:咳、喘、痰;或胸闷,气短等 水液代谢↓:水、湿、痰、饮 卫外失司:自汗,易感外邪
失于滋润:口干咽燥,声音嘶哑
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颧潮红,舌脉
辨证要点:
干咳,少痰或粘+阴虚
三、风寒犯肺证
脏腑辨证
涵义:
风寒之邪侵袭肺表,致使肺卫失宣的证候
病因病机:
外感风寒
损伤卫阳,卫阳被遏 风寒表证 肺失宣肃 咳、喘、痰(寒)
临床表现:
表寒证 肺失宣肃:咳喘痰涕,鼻塞流涕,痰涕清稀
证候:
虚:久病→气虚,阴虚 实:外邪(风、寒、热、燥)
病理产物:水、湿、痰、饮等
脏腑辨证
一、肺气虚证
脏腑辨证
涵义:
肺气虚弱,功能(主气、卫外)减退的证候
病因病机:
久病咳喘→消耗↑ 脾虚失运→肺失充养
临床表现:
肺气虚弱
呼吸↓ 卫外↓ 布津↓
中医诊断学中的脾胃疾病辨证
现代医学在脾胃疾病中应用进
04
展
现代医学对脾胃生理功能认识
消化系统功能
现代医学认为脾胃是消化系统的 重要组成部分,负责食物的消化 和吸收,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 供给身体各个部位。
免疫功能
脾胃不仅与消化有关,还与免疫 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现代医学 发现脾胃中的淋巴组织对抵抗病 原体和维持免疫平衡起着重要作 用。
运动方式
02
03
运动时间
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柔和的运 动方式,以调和气血,促进脾胃 康复。
建议在早晨或傍晚进行运动,避 免在饱食或饥饿状态下进行剧烈 运动。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总结回顾
脾胃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深入讲解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升清降浊等 ,以及脾胃失调时可能出现的病理变化,如脾胃虚弱、湿 热蕴脾等。
情志因素对脾胃健康影响及调节方法
情志与脾胃关系
情志不畅可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 运化功能。
调节情志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负面 情绪对脾胃的损伤。
以情胜情
运用中医五行学说,以喜胜忧,通过调节情 志来促进脾胃健康。
运动锻炼在促进康复中作用
01
运动原则
适量运动,劳逸结合,避免过度 劳累。
依据脾胃疾病的证型特点,选择相应 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脾胃虚弱型 可选用四君子汤、脾胃虚寒型可选用 理中丸等。
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一
患者因饮食不节导致脾胃不和,出现脘腹胀满、嗳气吞酸等症状,经辨证为脾胃气滞证,治以疏肝和胃、理 气消胀之法,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
案例二
患者因长期劳累过度导致脾胃虚弱,出现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等症状,经辨证为脾胃虚弱证,治以健脾益气 之法,方选四君子汤加减。
中医诊断学脏腑病辨证
⑵临床表现:(主症)胸腹胀满窜痛,连及两胁,情志抑郁 ,而喜叹息或咽梗如有异物,或乳胀经行不畅,或二便不 爽,脉弦
⑶病种举例——郁证,痛证,月经不调
4.肝火上炎证
⑴概念即由于肝经火热内炽上炎所的病症
⑵临床表现:(主症)眩晕耳鸣,甚则耳鸣如雷;头目胀 痛,甚则头痛如劈;或目赤肿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 多伴便秘尿黄舌赤苔黄,脉弦数有力 。
(二)证候举要
1. 脾胃气虚证 ⑴概念:即由于脾胃气不足,运化失职(无力)所致的 病症 ⑵临床表现:(主症)腹胀纳少,胃痛喜按,大便溏薄 ,肢体倦怠,或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舌淡苔白,脉 缓弱。
3.脾不统血证
⑴概念即由于脾营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致的病证 ⑵临床表现:(主症)在脾气虚证的基础上,兼现慢性出 血现象 轻者易发肌衄,鼻衄,妇女月经过多; 重者间发便血、妇女崩漏血色暗淡,血质稀薄久病则面 色萎黄或淡白无华舌淡薄,脉细弱 。
4.心脾两虚证 (气血两虚)
⑴概念即由于心脾两脏气血互损所致的病症。 ⑵临床表现:(主症)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昏,健 忘,食欲不振, 腹胀便溏,倦怠乏力。 可伴见面色萎黄,妇女经少色淡,舌淡嫩,脉细弱。
6.心肾不交证
⑴概念即由于心肾两脏水火既济失调所致的心肾阴虚 阳亢所致病症。 ⑵临床表现:(主症)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烦热 ,心烦不眠,心悸不安,或口舌生疮,舌红,脉细数 。
第二节、脏腑辨证
案例分析: 4..患者王某,女,56岁,因失眠多日而于2009年12 月25日就诊。患者现失眠多梦,体倦乏力,食欲不 振,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脉细弱。 辨证: 治法: 选药(中成药): 用法用量:
第二节、脏腑辨证
案例分析: 4..患者王某,女,56岁,因失眠多日而于2009年12 月25日就诊。患者现失眠多梦,体倦乏力,食欲不 振,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脉细弱。 辨证:心脾两虚证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选药(中成药):归脾丸 用法用量:口服 大蜜丸 一次一丸 一日三次
《中医诊断学》脾与胃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
一)脾气虚证
1.含义 脾气不足,运化功能能减退与气虚的证候。 2.临床表现 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稀溏,口淡乏味,伴见少气懒言,肢 体体倦,消瘦,面色萎黄或淡白,或肥胖,或浮肿,舌淡白苔,脉缓 弱。
中医诊断学
3.病因病机 饮食失调、劳倦思虑过度、吐泻日久,损伤脾土;禀赋不足,素 体虚弱以及其他慢性疾患耗伤脾气所致。 脾气虚弱,健运失职--腹胀、纳少 食后脾气愈困--腹胀愈甚 食入不消,清浊不分,注入肠道--大便溏薄 水湿内生不运,泛溢肌肤--浮肿、体胖、舌淡或肿嫩有齿痕 气虚不充肢体、肌肉--肢体倦怠、形体消瘦 气血化生无源,面部失荣--面色萎黄或淡白 气虚推动无力--少气懒言 舌淡苔白、脉缓弱为脾气虚弱之征 4.辨证要点 以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和气虚证见症为辨证要点。 脾病的其它虚证,均是本证的进一步发展。
中医诊断学
二)脾虚气陷证
1.含义 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致清阳下陷、内脏下垂与气虚的证候。 2.临床表现 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头晕目眩,或便意频频,肛门重坠,或 久泻久痢,或小便浑浊如米泔,或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眼睑下 垂。伴见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面白无华,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 缓弱。
脾虚四证的鉴别
中医诊断学
证候
相同点
鉴别点
脾气虚证
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
脾阳虚证 脾气下陷证 脾不统血证
腹胀纳少,食 后尤其,便溏 肢倦,食少懒 言,面色萎黄
腹痛喜暖喜按,肢冷尿少,或肢体困重, 或浮肿,或带下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 沉迟无力
脘腹坠胀,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久 痢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 舌淡苔白,脉弱
--- 脾气虚弱--- 进一步发展--- 脾阳虚、脾不统血、脾气下陷
中医诊断:脾病辨证
脾胃共处中焦,经脉互为络属,具有表⾥的关系。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饮⾷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具有统⾎,主四肢肌⾁的功能。
脾胃病证,皆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运化功能的失常和统摄⾎液功能的障碍,以及⽔湿潴留,清阳不升等⽅⾯;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不消化,胃失和降,胃⽓上逆等⽅⾯。
脾病常见腹胀腹痛,泄泻便溏,浮肿,出⾎等症。
胃病常见脘痛,呕吐,嗳⽓,呃逆等症。
(⼀)脾⽓虚证 脾⽓虚证,是指脾⽓不⾜,运化失健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饮⾷失调,劳累过度,以及其它急慢性疾患耗伤脾⽓所致。
【临床表现】纳少腹胀,饭后尤甚,⼤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懒⾔,⾯⾊萎黄或晃⽩,形体消瘦或浮肿,⾆淡苔⽩,脉缓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运化功能减退和⽓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脾⽓虚弱,运化⽆能,故纳少,⽔⾕内停则腹胀,⾷⼊则脾⽓益困,故腹胀尤甚。
⽔湿不化,流往肠中,则⼤便溏薄。
脾⽓不⾜,久延不愈,可致营⾎亏虚,⽽成⽓⾎两虚之证,则形体逐渐消瘦,⾯⾊萎黄。
⾆淡苔⽩,脉缓弱,是脾⽓虚弱之征。
(⼆)脾阳虚证 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脾⽓虚发展⽽来,或过⾷⽣冷,或肾阳虚,⽕不⽣⼟所致。
【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便溏薄清稀,或肢体困重,或周⾝浮肿,⼩便不利,或⽩带量多质稀,⾆淡胖,苔⽩滑,脉沉迟⽆⼒。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运失健和寒象表现为辩证要点。
脾阳虚衰,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
中阳不⾜,寒凝⽓滞,故腹痛喜温喜热。
阳虚⽆以温煦,所以畏寒⽽四肢不温。
⽔湿不化流注肠中,故⼤便溏薄较脾⽓虚更为清稀,甚则完⾕不化。
中阳不振,⽔湿内停,膀胱⽓化失司,则⼩便不利;流溢肌肤,则肢体困重,甚则全⾝浮肿;妇⼥带脉不固,⽔湿下渗,可见⽩带清稀量多。
⾆淡胖苔⽩滑,脉沉迟⽆⼒,皆为阳虚湿盛之征。
(三)中⽓下陷证 中⽓下陷证,是指脾⽓亏虚,升举⽆⼒⽽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脾位居中焦,与胃相表里。
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水湿,输布精微而藏营,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
脾又主统血,其气主升,喜燥恶湿。
胃居中焦,与脾相表里。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
胃气以降为顺,喜润恶燥。
脾的病变主要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使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改变。
因此,临床以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为脾病的常见症状。
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
临床以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为常见症状。
脾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
虚证多因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所伤,或病后失调所致的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实证多由饮食不节,或外感湿热或寒湿之邪内侵,或失治、误治所致的湿热蕴脾、寒湿困脾;实证多由饮食倍伤,或误食不洁之品,或寒邪、热邪犯胃而成的脾之特性:(1) 六腑之氣皆降,唯脾性上升。
(2) 喜燥惡濕。
氣下陷之病歸屬脾,濕之證亦常屬於脾。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病變範圍:(1)運化遲鈍(脾者運化),水和穀,出現1.吃的東西不消化,吸收不良,水穀不化,化源不足,水詩瀦留。
2.營養不足,出現營血虧損,生血無源。
脾氣升,然清陽不升。
清陽為何?混濁之物不會升,清的陽氣(指好的物質,有營養的物質)。
清陽不升,統血失職,脾主統血。
脾的功能還包括小腸的吸收。
脾有問題常出現的症狀:(1)腹脹隱痛,肚子脹。
脾的功能可能主要指小腸的吸收消化功能。
小腸分清別濁。
小腸即在肚臍周圍。
小腸(脾)功能減退可出現腹脹,隱痛。
不欲食而納少(納少除了與脾有關,也與胃有關)。
由於消化吸收不好,胃納減退,或腹瀉便溏(不是新起腹瀉,新起的屬腸的問題)。
長期慢性的腹瀉便溏,浮腫,身重,乃因脾主濕,運化水濕,喜燥惡濕,所以浮腫(嚴格說是濕,不是腫),身重。
臟器下垂是清陽不升的表現,慢性出血是脾統血失職的表現。
《難經?“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
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一方面有濕,一方面氣虛。
四肢不收(沒有勁,乏力)。
便溏腹瀉雖未提到,應該是脾病典型的症狀之一。
李東桓:「脾病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溏瀉。
」病理:(1) 氣虛為本(虛證),濕困為標(實證)。
脾為生氣之源,脾虛生濕。
病因:可以因飲食,勞倦,思慮傷脾,病後失調。
《難經?49難》:“... 飲食勞倦則傷脾... ”王旭高:“思慮傷脾之營,勞碌傷脾之氣。
”吃得少,但又要幹體力勞動。
(已經少見了)證候:(1) 虛證:脾氣虛,脾陽虛,脾氣下陷,脾不統血。
(2) 實證:飲食不節, 外感濕邪。
《素問,至真論》濕屬於脾,脾喜燥惡濕。
濕困為標,可以濕偏熱(熱濕),濕偏寒(寒濕)一、脾气虚证【概念】脾气虚证是指由于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亦称脾失健运证。
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衰,或大病初愈,调养失慎等所致。
本证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证为主要辨证依据。
【临床表现】腹胀纳少,甚则食后胀甚,大便溏薄,或肢体倦怠,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见肥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脾之運化機能減退,失職,所出現的虛弱證候。
表現(六個字):食少、腹脹、便溏。
《素問?“脾病者,虛則腹痛腸鳴,飧瀉食不化。
”現代稱為吸收不良綜合證。
營養物質不足,蛋白減少,症狀就是“食少、腹脹、隱痛、便稀”=> 貧血等。
應該還有氣虛的表現。
氣虛八字:氣短、乏力、神疲、脈弱。
掌握以上16字,脾氣虛證候大致不遠了。
還可出現水濕(或見症:胖、腫、白帶增多),胖人多痰濕。
導致原因:飲食、勞倦、思慮(傷脾)。
長期嘔吐,腹瀉,年老,體虛,生病沒調養好。
不能消化吸收,不能運化水穀,氣血生化無源。
脾氣虛是脾虛的本證(基礎證),脾有病時往往都有脾氣虛。
脾陽虛─脾氣虛之後有了寒冷的表現。
脾血虛─脾氣虛,營養不足,氣不化血。
氣陷─脾氣虛之特殊表現。
脾不統血─氣不攝血。
生痰濕─氣不能運化水濕,運化遲鈍。
辨證依據:食少、腹脹、隱痛、便稀+ 氣短、乏力、神疲、脈弱。
二、脾气下陷证【概念】脾气下陷证是指由于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
又称中气下陷证。
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或劳累太过,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原因损伤脾气所造成。
本证以脾气虚证与内脏下垂并见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常伴见头晕目眩,食少便溏,气短乏力,倦怠懒言,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
脾氣虛之特殊表現。
病人往往有食少、腹脹、便溏。
特殊表現:下垂;氣墜。
內臟子宮下垂,陰挺,脫肛,或雖沒有明顯下垂,病人自覺氣往下墜。
經常肛門墜脹,要解大便,但多解不出大便,或少量)中醫認為“脾氣主升”,生托,生舉,脾為氣血之化源上面得不到營養物質,清陽不升,頭暈。
辨證依據:同“氣陷”,一般身体瘦弱,脘腹重墜,內臟下垂,氣虛,食少,氣短乏力,神疲,脈弱等。
三、脾阳虚证【概念】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又称脾虚寒证。
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本证以气虚证与虚寒之象并见为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纳少腹胀,或腹痛绵绵,喜温喜按,或畏寒肢冷,少气神疲乏力,面白不华或虚浮,或口淡不渴,大便稀溏,或见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见带下量多而清稀色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
脾虛,運化機能減退而出現的虛寒證候。
(氣虛的基礎上,出現陽氣不足,溫煦失職)虛:脾氣虛,陽虛,寒冷。
(虛寒證= 陽虛證, 脾陽虛= 脾虛寒)表現:脾虛八字─食少、腹脹、隱痛、便稀氣虛八字─氣短、乏力、神疲、脈弱陽虛則寒─喜溫、喜按、畏冷、肢涼,面色白,脈沉遲無力(冷白稀遲蜷)也可出現水濕內停症狀。
一般脾氣虛不一定有水停。
一旦陽虛,水濕內停就較常見。
症狀包括一點浮腫,臉上黃腫,白帶多,舌質淡胖,舌苔滑,有齒印。
陽虛不一定有水濕,嚴格說,有水濕應該是脾陽虛濕困證。
四證素;脾、氣虛、陽虛、水濕。
分析脾陽虛的原因:(2)生冷過度,外寒損傷脾胃,苦寒傷胃脾。
(3)腎陽不足,火不暖土。
病機;陽虛以後,運化失權,寒從內生,溫煦失職。
水濕泛溢。
辨證依據食少、腹脹,便溏(脾虛),畏寒(寒。
【概念】脾不统血证是指由于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溢脉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又称气不摄血证。
多由久病气虚,或劳倦过度,损伤脾气,以致气虚统血失权所致。
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出血并见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或食少便溏,并见出血,或便血,或溺血,肌衄,鼻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舌淡,脉细无力等。
脾氣虛弱,氣不攝血,出現慢性出血證。
虛寒性之慢性出血證。
如小便裡有點血,大便有點血,吐血,衄血,紫斑、瘀斑、婦女月經量多。
但這種是慢性的,沒有其他明顯原因。
同時有脾氣虛的表現。
由於長期出血,往往導致血液的虧虛,面色萎黃,舌淡,脈細無力。
此病應為氣血兩虛證。
因是由脾氣虛導致,所以強調脾不統血,氣不攝血。
辨證(除非法)慢性的,反復的。
(特點)·第一次時,如何判定慢性反複?·任何出血都可現面白,舌淡,脈細。
·有些病人脾虛證(食少、腹脹、便溏)可能不明顯。
所以常用排除法來判定此證。
·無明顯外傷(不是外傷出血)·沒有發熱證候。
(可能是熱迫血妄行,此為最常見的出血原因)如發熱、口渴、舌紅、苔黃則絕不能診斷為脾不統血。
久病氣虛,勞倦傷脾氣,脾不統血導致。
有慢性出血;氣虛表現,血虛表現。
脾病虚证(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四证)鉴别别表相同症舌苔脾气虚<td width="62" rowspan="4" valign="top"style="width:46.5pt;border-top:none;border-left:none;border-bottom:solid windowtext 1.0pt;border-right:solid windowtext 1.0pt; padding:0cm 5.4pt 0cm 5.4pt">腹胀纳少食后尤甚便溏肢倦食少懒言面色萎黄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脾阳虚腹痛喜暖喜按,肢冷尿少或肢体困重,或浮肿,或带下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脾气下陷脘腹坠胀,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久痢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舌淡苔白脾不统血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舌淡苔白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