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则与治法及脏腑辨证
治则及治法及脏腑辨证

治法-消法
消法定义:通过 消食导滞、行气 活血、化痰利水 等方法,消除体 内积滞、痰饮、 瘀血等病邪的方 法
消法适应症:适 用于食积、痰饮、 瘀血等实证
消法常用药物: 山楂、神曲、麦 芽、莱菔子等消 食导滞药;陈皮、 青皮、木香等行 气活血药;半夏、 茯苓等化痰利水 药
消法注意事项: 消法易耗伤正气, 应中病即止,不 宜久用;同时注 意饮食调理,避 免暴饮暴食
调理气血
气滞血瘀:调理气血,促 进气血流通
气血不足体机能
气血不和:调理气血,促 进身体健康
调整脏腑功能
治则:调理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 治法:针灸、推拿、中药等 脏腑辨证:根据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表现,进行辨证施治 注意事项:遵循中医理论,注意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
膀胱的辨证:分为湿热、气滞、瘀血等证型,分别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 尿血、小腹胀痛等症状
肾与膀胱辨证关系:肾主水,膀胱主藏津液,二者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水 液代谢平衡
治则及治法:针对不同证型采用相应治则及治法,如滋阴补肾、温阳补肾、 活血化瘀等
脏腑兼证辨证
肝肾阴虚证:肝 肾两脏阴液亏虚, 虚热内扰所致的 证候
概念:和法是通过调和人体内部阴 阳五行气血等各个要素之间的平衡,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和法
常用药物:和法常用的药物有调和 肝脾的逍遥散、调和肠胃的保和丸 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适应症:和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包 括但不限于脾胃不和、气血不和、 阴阳不和等。
注意事项:和法虽然适用范围广, 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 证施治,不可盲目用药。
清法适应症:适用于各种热证、火证、湿热证等,如感冒、咳嗽、肺炎 等。
清法分类:根据不同的病邪,清法可分为清热法、清暑法、清利法等。
中医学基础(治则)

治则1.概述①治则和治法的关系:治则:即治疗原则。
如:扶正祛邪,调理阴阳,调理脏腑。
治法:即治疗方法。
如:补气,补血,清热,化湿。
治则与治法关系:治则是指导治疗的总原则,治法是治则指导下的具体方法。
②常用治则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阴阳;调理脏腑;调理气血津液;三因制宜调理阴阳治病求本扶正调理脏腑调理气血津液祛邪治则因时制宜三因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2.治病求本“本”的含义:病机①正治与反治《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景岳全书》“治法有逆从,以寒热有假真也……。
夫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此正治也;以热治热,以寒治寒,此反治也”。
⑴正治的含义:指逆疾病的临床表现性质而治的治疗原则,即所用方药性质与病证性质相反,适用于疾病现象与本质相符的情况。
常用的正治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⑵反治的含义:指顺从疾病假象性质而治的治疗原则,即所用方药性质与某些假象的性质一致,适用于疾病现象与本质不相符的情况。
常用的反治法则热因热用:指用温热的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指用寒凉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热假寒证。
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因实所致的具有通泄症状的病证。
塞因塞用: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因虚所致的具有闭塞症状的病证。
②治标与治本⑴标、本的含义(标本相对而言,无固定所指)病机和症状先病和后病正气和邪气⑵标本取舍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③扶正与祛邪⑴扶正与祛邪的概念:扶正的含义:指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
祛邪的含义:指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⑵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
应根据疾病过程中邪正盛衰的情况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
⑶扶正祛邪的运用方式单独使用合并使用先后使用3.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中医治则和治法

中医的治则治法: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又称“治之大则”。
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订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而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它从属于一定治疗原则。
例如,各种疾病从邪正关系来说,不外乎邪正斗争、消长、盛衰的变化。
因此,在治疗上,扶正祛邪就成为治疗的基本原则。
在这一总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所采取的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方法,就是扶正的具体方法,而发汗、吐下等方法,则是祛邪的具体方法。
祖国医学认为:“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本,本质、本原、根本、根源之渭。
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中医治疗中最基本的原则。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乖戾,疾病乃起。
阴阳失调是人体失去生理状态而发生病理变化的根本原因,治疗疾病就是要解决阴阳失调——偏胜偏衰的矛盾,使之重归于新的动态平衡。
所以,治病求本,本者本于阴阳之谓,即治病必须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审察疾病的阴阳逆从,而确定治疗方法。
“故凡治病者,在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知病之所由生而直取之,乃为善治。
若不知根本,则茫如望洋,无可问津矣”(《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本矛盾。
治本的基本原则就是调整阴阳,“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
解决人体阴阳两方面所发生的自身不能解决的矛盾,使机体重新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第七版)》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导论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2.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3.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4.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2.阳胜:多指阳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
3.阴胜:多指阴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4.阳虚则外寒: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即出现的虚寒征象。
5.阴虚则内热: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征象。
6.阴阳互损: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
7.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8.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9.阳虚外寒: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
10.阴病治阳:治宜补阳以制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此即“阴病治阳”。
11.阴虚内热: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
12.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
13.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变化的意思。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
五行制化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14.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
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5.平肝和胃法: 又称调理肝脾法。
指通过抑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证。
中医美容学基础理论—辩证与治则(中医美容学课件)

二、脏腑辨证
(四)肝病辨证 4.肝风内动 ①肝阳化风
临床表现:眩晕欲仆,头痛头摇,肢麻或震颤,舌体抖动,舌红脉弦。甚则卒 然昏倒,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半身不遂。
辨证要点:肝阳上亢及肝风内动的症状。 ②热极生风
临床表现:高热烦躁,颈项强直,肢体抽搐,两目上视,甚则神志昏迷,牙关 紧闭,角弓反张,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脾失健运和湿热内阻并见。
第一节 辨证
二、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四诊的方法,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 病理表现分析各种病证,推究病机,判断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状况,是内 伤杂病最主要的辨证方法,指导着临床治疗与护理。
二、脏腑辨证
(一)心病辨证 1.心气虚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或劳累后加重,面色淡白,体倦乏 力,舌质淡,苔白,脉虚。
一、八纲辨证
(三)虚实 5.虚实和表里、寒热的关系
表证和里证各有寒热虚实之证,即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 里寒证、里热证、里虚证、里实证。除此在里证中还有虚寒、虚热、实寒和 实热证的证候,虚寒证即阳虚证,虚热证即阴虚证,实寒证即里寒证,实热 证即里热证。
第一节 辨证
一、八纲辨证
(四)阴阳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用以统括其余的六个方面,即表、热、实证属
一、八纲辨证
(一)表里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一对纲领。通常病在皮毛、肌腠,
部位浅在者属表证,病在脏腑、血脉、骨髓,部位深在者属里证。 1.表证: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病位在皮毛、肌腠的一
类证候,多见于外感病初起阶段,通常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 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脉浮为辨证要点。
第一节 辨证
一、八纲辨证
高思华版-治则与治法全解

3
论治思想
辨证论治 治病求本——疾病本质
异法方宜——三因制宜 治疗指导思想 以平为期——致中和,阴平阳秘 中病即止 病后调养
4
治则层次
贯穿整个治疗 过程,第一层次
正治与反治 治病求本的具体 治病求本 指标与治本 治则 扶正祛邪
化,第二层次
调整阴阳 调理脏腑 调理精气血津液
三因制宜
治病求本的补充, 第一层次
滋水涵木,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五脏实证可泻“我生”之脏,如—肝实泻心
但实则泻其子大多应用于针灸——五腧穴
25
抑强扶弱
以相克规律确定治法:
抑木扶土,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26
根据脏腑关系调理
脏病 治腑
通利小肠以泻心火
脏 腑
腑病 治脏 脏腑 同治
宣降肺气以通大便
脾胃同治
27
根据脏腑关系调理
适应症: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或痰厥
、癫痫。 内容:主要包括峻吐法、缓吐法与外探法三种。
43
吐法
注意事项 1.吐法用于急剧之证,收效迅速,但易伤胃气,故虚人、妊娠
、产后一般不宜使用。
2.催吐之后,要注意调理胃气,糜粥自养,不可恣进油腻煎炸 等不易消化食物,以免更伤胃气。
44
下法
18
调整阴阳
指纠正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 而补其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损 其 有 余 实证
补 其 不 足 虚证
19
损其有余
即“邪气盛则实”,“实则泻之” 泻其阳盛,治热以寒——适用于阳盛而阴 相对未虚的实热证,即“阳盛则热”。 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阴盛而阳 相 对未虚的实寒证,即“阴盛则寒”。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常见病辨证论治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常见病辨证论治本章预计分值:20~30分第一节治则与治法考点精讲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等治疗方法。
一、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指的是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包括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
(一)治标与治本根据病证的标本主次不同,在治疗时就应有先后缓急的区别。
分为:1.急则治其标:水臌病人、大出血病人,临床治疗时应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2.缓则治其本:肺痨咳嗽,多为肺肾阴虚导致,治疗时不应使用一般的治咳方法治其标,而应该采用滋养肺肾之法来治其本。
3.标本兼治: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应该标本兼治。
临床表现有身热、腹硬满痛、大便燥结、口干渴、舌燥苔焦黄时,标本俱急,治疗时应标本兼顾。
另外比如,虚人感冒,素体气虚,反复外感,应该采用益气解表的治法,益气为治本,解表为治标,标本兼治。
(二)正治与反治独家记忆正治与反治1.正治,又称“逆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口诀为:整你。
注解:整=正=正治,你=逆=逆治。
2.反治,又称“从治”,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口诀为:饭桶。
注解:饭=反=反治,桶=从=从治。
3.正治与反治的理解正治和反治是本节比较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
正治适用于疾病的临床表现(现象)和证候性质(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1)正治是逆着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故又称“逆治”。
如针对具有“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临床表现的实热证患者,应用寒凉性的药物来治疗,即为“逆治”。
正治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原则。
(2)反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证,是指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即采用方药或措施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
如疾病发展过程的一定阶段,表现出寒的假象(实质是热),反用寒药治疗。
究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疗的方法。
中医防治原则—治则(中医基础课件)

单独扶正——适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 单独使用 单独祛邪——适用于实证或真实假虚证
合并使用 扶正兼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祛邪兼扶正——适用于邪盛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的虚实夹杂 证(正虚不甚,尚耐攻伐,若兼顾扶正反会助 邪)
二、治标与治本
1.急则治其标 2.缓则治其本 3.标本兼治
反治常用方法:
寒因寒用: 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 (真热假寒证)
热因热用: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状的病证 (真寒假热证)
塞因塞用: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因虚而闭塞不通症状的病 证
(真虚假实证)
四、调整阴阳
1、损其有余 2、补其不足
五、调理气血
1、调气 2、理血
六、调理脏腑
1、调理脏腑的阴阳气血
2、顺应脏腑的生理特 性 3、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
三、正治与反治
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 又称“逆治”。 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 “从治”。 适用于疾病的症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正治常用方法:
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 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 虚则补之——虚损病证表现虚候,用补益扶正的方药治疗。
七、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 2、因地制宜 3、因人制宜
一、扶正祛邪
扶正: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 治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症。 祛邪: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 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邪气盛、正气未衰、以邪实为主要矛 盾的病症。 扶正与祛邪相兼:主要适用于正气已虚、邪气仍实为虚 实夹杂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气机调畅,气血平和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2、加强锻炼 ,增强体质 五禽戏(虎、鹿、熊、猿、猴) 太极拳
3、生活起居规律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4、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防止邪气: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既病防变: 1、早诊断、早治疗,预防疾病的发展。 2、先安未受邪之地,作好预防。
使得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B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时令、气候的不同,地理环境的不同,人的体质、性情、性格、及饮 食起居的不同等,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因时制宜 (感冒)夏季不能过用辛温,以防汗泄太过。
冬季重用辛温,使邪从汗解。 因地制宜 (感冒)南方因气温偏高偏湿,用辛温轻剂。
“见肝之病,知其传脾,当先实脾”。
B
二、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本 质进行治疗。“治病必求于本。” 是辨证论治中的根本原则。
治病求本 如:头痛
外感头痛-----发汗解表 瘀血头痛-----活血化瘀 阳亢头痛-----平肝潜阳 血虚头痛-----补血滋养 痰湿头痛-----祛痰化湿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 因其病因病机相同,(性质相 同),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如: 子宫下垂------中气下陷------补中益气 胃下垂-------中气下陷------补中益气 肾下垂------中气下陷------补中益气 脱肛----------中气下陷------补中益气 肌无力-------中气下陷------补中益气
B
药物的性能 升降沉浮 是指药物在人体内作用的不同趋向。
升浮药有上行、向外的功能。 沉降药有下行、向内的功能。
B
药物的性能 归经
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某一部分有选择 性的作用。
引经药
B
君---治主病、主证。
治则与治法及脏腑辨证
1
治则:治疗疾病的总则。 治法: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
治则是指导治法的总则。 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运用。
治则 一、治未病 二、治病求本 三、正治与反治 四、标本缓急 五、扶正祛邪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治法
一、治未病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 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
10. 治则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意义。
中药与方剂 理、法、方、药
植物药 动物药 矿物药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 “道地药材”
炮制
药物的性能(药性) 四气 五味 升降沉浮 归经
方剂
药物的性能 四气:四种不同的药性。 寒凉:治疗热证。 温热:治疗寒证。
B
•药物的性能 五味:酸、苦、甘、辛、咸。 酸:收、涩。 苦:泄。 甘:补。 辛:散、行。 咸:软、下。
什么叫治病求本?
4.
什么叫正治法?
5.
什么叫“寒者热之”?
6.
什么叫“同病异治”?什么叫“异病同治”?
7.
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时,应注意的原则是什么?
8.
中医治疗疾病的八大基本治法是什么?
9.
八法中,------法治疗表证, ------法治疗里寒证,-------法治疗各种虚证,-------法治疗里热证。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排出粪便的方
法,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随
大便而出的一种治法。
主要适用于内有积滞的病证。 具体运用:
寒下------里热实证 温下------寒凝 润下------肠道枯燥的便秘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 半里之邪,或 脏 腑、阴 阳、 表 里 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温法:用温里散寒的方法,祛除里寒证的一种治法。
具体运用:
温中散寒 温经散寒 温肺化饮 温肾利水 温胃理气
清法:用寒凉的药物,通过清热、凉血、泻火 的方法,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里热实证。 具体运用: 清热 泻火 清热泻肺 清肝泻火 清热解毒 清心泻火 清热凉血 清胃泻火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 活血、 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 使食、 气、血、痰、水、虫等所形成的有 形之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法。
北方因气温偏寒、偏燥,用辛温重剂。 因人制宜
B
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相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 因其病因病机不同,(性质不同),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
如:胃脘痛 寒邪犯胃---------散寒止痛 饮食停滞---------消食导滞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 脾胃虚寒---------温中散寒 瘀血凝滞---------活血理气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同治
B
五、扶正祛邪
邪>正,邪胜则病 ,邪盛则病进 。 正>邪,正胜则不病,正盛则病退。 调节正邪之间的力量对比,使得正>邪。
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多用补法:药物、针灸、气功、推拿、锻炼、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等。
祛邪: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具体运用: 扶正:正虚邪不盛的疾病。 祛邪:邪实正未衰的疾病。 扶正祛邪并用:正虚邪实的疾病。
具体运用:
消食导滞 消痞化积 行气化瘀
利水消肿 软坚散结 活血化瘀
B
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通过补益的 方法,治疗虚证的一种治法。
具体运用: 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补养心血、补益心气、 养血柔肝、 滋阴润肺、 补气健脾、
复习思考题(一)
1.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2.
“治未病”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3.
B
治法 八 法:
汗、吐、下、和、 温、 清、消、补。
药
汗法: 通过发汗解表的方法,使在表 的邪气随汗而解的一 种治法。 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
分类: 辛温解表-------风寒表证
辛凉解表-------风热表证
注意:不可过汗,以汗出邪去为度。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 胃脘以上的痰涎、宿食以及毒 物等从口而出的一种治法。
B
三、正治与反治
正治法:当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 一致时,就采取逆其病势的方药 进行治疗的一种法则。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
反治法:当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 反时,就采取顺其病势的方药进 行治疗的一种法则。
如:伤食致泄泻,用通利法。 血虚便秘,用补血法。
B
四、标本缓急
标:现象。 邪 症状 体表 新病 继发病 本:本质。 正 病因 内脏 旧病 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