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则与治法及脏腑辨证

合集下载

治则及治法及脏腑辨证

治则及治法及脏腑辨证

治法-消法
消法定义:通过 消食导滞、行气 活血、化痰利水 等方法,消除体 内积滞、痰饮、 瘀血等病邪的方 法
消法适应症:适 用于食积、痰饮、 瘀血等实证
消法常用药物: 山楂、神曲、麦 芽、莱菔子等消 食导滞药;陈皮、 青皮、木香等行 气活血药;半夏、 茯苓等化痰利水 药
消法注意事项: 消法易耗伤正气, 应中病即止,不 宜久用;同时注 意饮食调理,避 免暴饮暴食
调理气血
气滞血瘀:调理气血,促 进气血流通
气血不足体机能
气血不和:调理气血,促 进身体健康
调整脏腑功能
治则:调理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 治法:针灸、推拿、中药等 脏腑辨证:根据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表现,进行辨证施治 注意事项:遵循中医理论,注意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
膀胱的辨证:分为湿热、气滞、瘀血等证型,分别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 尿血、小腹胀痛等症状
肾与膀胱辨证关系:肾主水,膀胱主藏津液,二者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水 液代谢平衡
治则及治法:针对不同证型采用相应治则及治法,如滋阴补肾、温阳补肾、 活血化瘀等
脏腑兼证辨证
肝肾阴虚证:肝 肾两脏阴液亏虚, 虚热内扰所致的 证候
概念:和法是通过调和人体内部阴 阳五行气血等各个要素之间的平衡,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和法
常用药物:和法常用的药物有调和 肝脾的逍遥散、调和肠胃的保和丸 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适应症:和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包 括但不限于脾胃不和、气血不和、 阴阳不和等。
注意事项:和法虽然适用范围广, 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 证施治,不可盲目用药。
清法适应症:适用于各种热证、火证、湿热证等,如感冒、咳嗽、肺炎 等。
清法分类:根据不同的病邪,清法可分为清热法、清暑法、清利法等。

中医学基础(治则)

中医学基础(治则)

治则1.概述①治则和治法的关系:治则:即治疗原则。

如:扶正祛邪,调理阴阳,调理脏腑。

治法:即治疗方法。

如:补气,补血,清热,化湿。

治则与治法关系:治则是指导治疗的总原则,治法是治则指导下的具体方法。

②常用治则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阴阳;调理脏腑;调理气血津液;三因制宜调理阴阳治病求本扶正调理脏腑调理气血津液祛邪治则因时制宜三因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2.治病求本“本”的含义:病机①正治与反治《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景岳全书》“治法有逆从,以寒热有假真也……。

夫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此正治也;以热治热,以寒治寒,此反治也”。

⑴正治的含义:指逆疾病的临床表现性质而治的治疗原则,即所用方药性质与病证性质相反,适用于疾病现象与本质相符的情况。

常用的正治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⑵反治的含义:指顺从疾病假象性质而治的治疗原则,即所用方药性质与某些假象的性质一致,适用于疾病现象与本质不相符的情况。

常用的反治法则热因热用:指用温热的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指用寒凉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热假寒证。

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因实所致的具有通泄症状的病证。

塞因塞用: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因虚所致的具有闭塞症状的病证。

②治标与治本⑴标、本的含义(标本相对而言,无固定所指)病机和症状先病和后病正气和邪气⑵标本取舍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③扶正与祛邪⑴扶正与祛邪的概念:扶正的含义:指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

祛邪的含义:指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⑵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

应根据疾病过程中邪正盛衰的情况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

⑶扶正祛邪的运用方式单独使用合并使用先后使用3.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中医治则和治法

中医治则和治法

中医的治则治法: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又称“治之大则”。

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订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而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它从属于一定治疗原则。

例如,各种疾病从邪正关系来说,不外乎邪正斗争、消长、盛衰的变化。

因此,在治疗上,扶正祛邪就成为治疗的基本原则。

在这一总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所采取的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方法,就是扶正的具体方法,而发汗、吐下等方法,则是祛邪的具体方法。

祖国医学认为:“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本,本质、本原、根本、根源之渭。

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中医治疗中最基本的原则。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乖戾,疾病乃起。

阴阳失调是人体失去生理状态而发生病理变化的根本原因,治疗疾病就是要解决阴阳失调——偏胜偏衰的矛盾,使之重归于新的动态平衡。

所以,治病求本,本者本于阴阳之谓,即治病必须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审察疾病的阴阳逆从,而确定治疗方法。

“故凡治病者,在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知病之所由生而直取之,乃为善治。

若不知根本,则茫如望洋,无可问津矣”(《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本矛盾。

治本的基本原则就是调整阴阳,“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

解决人体阴阳两方面所发生的自身不能解决的矛盾,使机体重新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第七版)》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导论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2.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3.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4.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2.阳胜:多指阳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

3.阴胜:多指阴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4.阳虚则外寒: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即出现的虚寒征象。

5.阴虚则内热: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征象。

6.阴阳互损: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

7.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8.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9.阳虚外寒: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

10.阴病治阳:治宜补阳以制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此即“阴病治阳”。

11.阴虚内热: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

12.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

13.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变化的意思。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

五行制化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14.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

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5.平肝和胃法: 又称调理肝脾法。

指通过抑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证。

中医美容学基础理论—辩证与治则(中医美容学课件)

中医美容学基础理论—辩证与治则(中医美容学课件)

二、脏腑辨证
(四)肝病辨证 4.肝风内动 ①肝阳化风
临床表现:眩晕欲仆,头痛头摇,肢麻或震颤,舌体抖动,舌红脉弦。甚则卒 然昏倒,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半身不遂。
辨证要点:肝阳上亢及肝风内动的症状。 ②热极生风
临床表现:高热烦躁,颈项强直,肢体抽搐,两目上视,甚则神志昏迷,牙关 紧闭,角弓反张,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脾失健运和湿热内阻并见。
第一节 辨证
二、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四诊的方法,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 病理表现分析各种病证,推究病机,判断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状况,是内 伤杂病最主要的辨证方法,指导着临床治疗与护理。
二、脏腑辨证
(一)心病辨证 1.心气虚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或劳累后加重,面色淡白,体倦乏 力,舌质淡,苔白,脉虚。
一、八纲辨证
(三)虚实 5.虚实和表里、寒热的关系
表证和里证各有寒热虚实之证,即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 里寒证、里热证、里虚证、里实证。除此在里证中还有虚寒、虚热、实寒和 实热证的证候,虚寒证即阳虚证,虚热证即阴虚证,实寒证即里寒证,实热 证即里热证。
第一节 辨证
一、八纲辨证
(四)阴阳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用以统括其余的六个方面,即表、热、实证属
一、八纲辨证
(一)表里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一对纲领。通常病在皮毛、肌腠,
部位浅在者属表证,病在脏腑、血脉、骨髓,部位深在者属里证。 1.表证: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病位在皮毛、肌腠的一
类证候,多见于外感病初起阶段,通常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 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脉浮为辨证要点。
第一节 辨证
一、八纲辨证

高思华版-治则与治法全解

高思华版-治则与治法全解

3
论治思想
辨证论治 治病求本——疾病本质
异法方宜——三因制宜 治疗指导思想 以平为期——致中和,阴平阳秘 中病即止 病后调养
4
治则层次
贯穿整个治疗 过程,第一层次
正治与反治 治病求本的具体 治病求本 指标与治本 治则 扶正祛邪
化,第二层次
调整阴阳 调理脏腑 调理精气血津液
三因制宜
治病求本的补充, 第一层次
滋水涵木,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五脏实证可泻“我生”之脏,如—肝实泻心
但实则泻其子大多应用于针灸——五腧穴
25
抑强扶弱
以相克规律确定治法:
抑木扶土,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26
根据脏腑关系调理
脏病 治腑
通利小肠以泻心火
脏 腑
腑病 治脏 脏腑 同治
宣降肺气以通大便
脾胃同治
27
根据脏腑关系调理
适应症: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或痰厥
、癫痫。 内容:主要包括峻吐法、缓吐法与外探法三种。
43
吐法
注意事项 1.吐法用于急剧之证,收效迅速,但易伤胃气,故虚人、妊娠
、产后一般不宜使用。
2.催吐之后,要注意调理胃气,糜粥自养,不可恣进油腻煎炸 等不易消化食物,以免更伤胃气。
44
下法
18
调整阴阳
指纠正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 而补其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损 其 有 余 实证
补 其 不 足 虚证
19
损其有余
即“邪气盛则实”,“实则泻之” 泻其阳盛,治热以寒——适用于阳盛而阴 相对未虚的实热证,即“阳盛则热”。 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阴盛而阳 相 对未虚的实寒证,即“阴盛则寒”。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常见病辨证论治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常见病辨证论治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常见病辨证论治本章预计分值:20~30分第一节治则与治法考点精讲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等治疗方法。

一、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指的是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包括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

(一)治标与治本根据病证的标本主次不同,在治疗时就应有先后缓急的区别。

分为:1.急则治其标:水臌病人、大出血病人,临床治疗时应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2.缓则治其本:肺痨咳嗽,多为肺肾阴虚导致,治疗时不应使用一般的治咳方法治其标,而应该采用滋养肺肾之法来治其本。

3.标本兼治: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应该标本兼治。

临床表现有身热、腹硬满痛、大便燥结、口干渴、舌燥苔焦黄时,标本俱急,治疗时应标本兼顾。

另外比如,虚人感冒,素体气虚,反复外感,应该采用益气解表的治法,益气为治本,解表为治标,标本兼治。

(二)正治与反治独家记忆正治与反治1.正治,又称“逆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口诀为:整你。

注解:整=正=正治,你=逆=逆治。

2.反治,又称“从治”,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口诀为:饭桶。

注解:饭=反=反治,桶=从=从治。

3.正治与反治的理解正治和反治是本节比较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

正治适用于疾病的临床表现(现象)和证候性质(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1)正治是逆着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故又称“逆治”。

如针对具有“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临床表现的实热证患者,应用寒凉性的药物来治疗,即为“逆治”。

正治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原则。

(2)反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证,是指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即采用方药或措施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

如疾病发展过程的一定阶段,表现出寒的假象(实质是热),反用寒药治疗。

究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疗的方法。

中医防治原则—治则(中医基础课件)

中医防治原则—治则(中医基础课件)

单独扶正——适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 单独使用 单独祛邪——适用于实证或真实假虚证
合并使用 扶正兼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祛邪兼扶正——适用于邪盛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的虚实夹杂 证(正虚不甚,尚耐攻伐,若兼顾扶正反会助 邪)
二、治标与治本
1.急则治其标 2.缓则治其本 3.标本兼治
反治常用方法:
寒因寒用: 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 (真热假寒证)
热因热用: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状的病证 (真寒假热证)
塞因塞用: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因虚而闭塞不通症状的病 证
(真虚假实证)
四、调整阴阳
1、损其有余 2、补其不足
五、调理气血
1、调气 2、理血
六、调理脏腑
1、调理脏腑的阴阳气血
2、顺应脏腑的生理特 性 3、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
三、正治与反治
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 又称“逆治”。 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 “从治”。 适用于疾病的症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正治常用方法:
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 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 虚则补之——虚损病证表现虚候,用补益扶正的方药治疗。
七、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 2、因地制宜 3、因人制宜
一、扶正祛邪
扶正: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 治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症。 祛邪: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 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邪气盛、正气未衰、以邪实为主要矛 盾的病症。 扶正与祛邪相兼:主要适用于正气已虚、邪气仍实为虚 实夹杂证。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一、概述概念:水气病即是水肿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以身体浮肿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命名:从病机来命名:水气化不行而病者,故称“水气病”。

病因病机: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功能失常,不能宣发、运化、开合而致三焦的水湿泛滥而形成水肿病。

二、分类与辨证(一)分类及其主症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風水其脉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脉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脉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證腹滿不喘。

黄汗其脉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1)1.风水脉证病因病机:风邪+水邪;外感风邪,肺气不宣,风水相击。

脏腑辨证:肺主症:其脉自浮、恶风、骨节疼痛(表证)。

病证特点:善行而数变,起病急,变化快,以头面先肿。

治则:当发其汗。

2.皮水脉证病因病机:湿邪+水邪:脾失运化,肺失宣降,水湿泛溢。

脏腑辨证:脾、肺主症:脉亦浮,不恶风,外证跗肿,按之没指,其腹如鼓。

病证特点:发病较缓,足踝部先肿,而后遍及全身。

治则:当发其汗。

3.正水脉证病因病机:阳虚+水湿;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水气上逆外溢。

脏腑辨证:肾、肺。

主症:其脉沉迟,外证(腹满)自喘。

(浮肿、腹大)。

病证特点:发病较缓,腰以下肿。

治法:温肾化水。

4.石水脉证病因病机:阳虚+水寒瘀血;肾阳虚衰,水寒瘀血凝结于下焦。

脏腑辨证:肾、肝(“肝肾并沉为石水”)主症: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少腹硬满如石,引胁下)病证特点:发病较缓,下肢肿甚,连及腹部。

治法:温阳散结。

5.黄汗脉证病因病机:水湿袭表化热,湿热互结。

脏腑辨证:脾主症:汗出色黄如柏汁(28、29),脉沉迟,发热,四肢头面肿。

治法:益气固表,和营散水。

(二)四水与黄汗的病因病机及脉证1.风气相博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

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

治则与治法

治则与治法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总论:一、中医历来重视对疾病的预防,明确地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治未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二、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与治法两大部份。

1、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

即“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第一节、防治原则一、预防为主预防为主:就是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与正气和邪气有关,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外邪通过内因起作用。

因此,治未病,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1、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1)、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健康的心态。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起居饮食有节,劳逸结合。

(4)、适当的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2、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1)、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食物的污染。

(2)、避免六淫、疫疠等邪气的侵袭。

3、养生保健:又称摄生,分为运动与饮食两个方面的内容。

(1)、化佗创造了五禽戏;及逐渐形成的太极拳、气功等保健疗法。

(2)、药膳的使用。

(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1、早期诊断: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才能防止其传变。

2、先安未受邪之地:如“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倒受肝之邪”;又如清代叶天士,根据温热病伤及胃后,热病进一步发展耗及肾阴的病变规律,主张在甘温养胃的方药中加入某些咸寒滋肾之品,此即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

二、治病求本定义:1、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来进行治疗。

2、本与标:本即本质,标即现象之意。

中医学的辨证与治则

中医学的辨证与治则
❖2. 气血津液辨证 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 ❖3. 脏腑辨证 是各种辨证的基础,主要
应用于杂病。 ❖4. 六经辨证 是外感病中“伤寒”病的
辨证方法 ❖5. 卫气营血辨证 ❖6. 三焦辨证 是外感病中“温病”的辨
证方法
1
1.八纲辨证
❖何、为八纲: 阴阳 表里 虚实 寒热 ❖ 实际是二纲六辨 ❖ 阳(表、实、热)阴(里、虚、寒) ❖ 表里辨病位深浅,虚实辨病证邪正盛 ❖ 衰,寒热辨病证性质,阴阳辨证候类别 ❖ 八纲证候之间并不孤立,互相联系而不
❖ 太阴病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 痛”
❖ 少阴病 “脉微细、但欲寐” ❖ 厥阴病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
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1
5.卫气营血辨证
❖ 卫气营血辨证 清代叶天士《温热论》中运用 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弥补了六经辨证的 不足。
❖ 温热病卫气营血传变是由卫开始,渐次内传入 气,后入营,再入血.
肾 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 以温肾水、使
不 红少津、脉细数
肾水不寒、肾

水上济于心使
心火不亢则水
火既济心肾相
1

脏腑兼病
证别 临床表现
心肾 形寒肢厥、朦胧欲 阳虚 睡、小便不利下肢
浮肿舌紫暗苔白滑 ‘脉沉微
肝火 胸胁灼痛、急躁易 犯肺 怒、目赤、口苦、
咳嗽阵作、色黄粘 舌红苔薄黄、脉弦 数
1
证候分析
心阳为气血运行、津 液流注动力、肾藏命 火、为一身阳气之本、 能气化水液温蕴四肢
肝气升发、肺主肃降、 若升发太过、气火上 逆、循经犯肺,肺失 肃降(木火刑金)
脏腑兼病
肝肾 头晕目眩、耳鸣健忘、 肝肾同源、互相滋助、

中医学:邓少东 上篇-第七章 治则与治法

中医学:邓少东 上篇-第七章  治则与治法
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 防止疾病的发生。
⑴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 ⑵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 ⑶养生保健
2、既病防变
指在疾病已经发生后,要早诊断,早治疗, 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⑴早期诊治 ⑵先安未受邪之地
既病防变



卫气 营血 (表 里 、轻 重)


例:肝木乘脾土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 回阳救逆:这是用热性药物组成的方剂,藉 以回复病人的阳气,挽救危险逆症的方法。
❖ 此法通常用于寒邪「真中三阴」的急症或、 热病汗、清凉太过而导致「邪入三阴」的危 境,在症状上可见到恶寒蜷卧、手足厥冷、 口鼻气冷、冷汗自出,呕吐泄泻,或腹中急 痛、脉象微细或沈伏等现象。由于此时已是 阴寒凝聚,阳气衰微欲绝的生死关头,所以 ,必须用回阳救逆的方法来急救,否则将会 回天乏术了。四逆汤(伤寒论)是本法代表 方剂。
征象本质高热大汗口干脉数正治逆治四肢厥冷热心烦渴喜冷饮小寒凉药寒凉药正治与反治反治法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证候而治表面上是与正治法相反但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选择了针对疾病的内在本质而治疗的方法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
治则与方基
中医教研室 邓少东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 治疗方法
中医学的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
现象。 如:食积腹泻;瘀血崩漏;膀胱湿热所致
的尿频、尿急、尿痛。
征象
高热大汗 口干脉数 舌红苔黄 (热象)
正治与反治 本质
实热壅盛
四肢厥冷, 脉沉,但壮 热心烦,渴 喜冷饮,小
便赤 (假寒象)
里热盛极 阳盛格阴
治法
正治(逆治) 寒凉药 热则寒之
反治(从治) 寒凉药 寒因寒用

中医的治法治则

中医的治法治则

中医的治法治则中医的治法治则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是中医医学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

中医注重全人健康,追求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来调节机体平衡,以实现疾病的治愈和身心的和谐。

首先,中医治法注重辨证施治。

中医强调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证的综合分析,通过辨证施治来确定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是根据个体的特点和疾病表现来调整中药组方或针灸等治疗手段,针对性地调整和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

其次,中医强调刺激反应。

中医治疗常常通过针灸、拔罐、艾灸等手段刺激特定的身体反应,调节和增强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这种治疗手段可以刺激身体的经络、穴位、经络途径等,促进气血、阴阳的平衡,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此外,中医治法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气血和精神等各个方面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将调节整体平衡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通过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手段,从根本上改善疾病症状。

中医治法还注重辨证施治的动态性。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治疗也需要随着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

根据病情的变化,中医医生会根据中医理论的指导,灵活地调整治疗方法和药物的组方,以达到最好的疗效。

总而言之,中医的治法治则以辨证施治为核心,刺激反应为手段,整体观念为指导,并注重辨证施治的动态性。

这些治疗原则的指导下,中医医生通过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平衡身心。

中医的治法治则不仅对中医医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专业、全面、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

治则与治法及脏腑辨证

治则与治法及脏腑辨证

六、实证
实证: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进所表现的 证候。 表现: 七、阴阳是总纲。 阴:里、寒、虚。 阳:表、热、实。
脏腑辨证
定义: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 对疾病证候进行分析归纳,皆以 推究病机,判断病位、病性、正邪 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脏腑兼病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补气健脾、
复习思考题(一)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2. “治未病”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3. 什么叫治病求本? 4. 什么叫正治法? 5. 什么叫“寒者热之”? 6. 什么叫“同病异治”?什么叫“异病同治”? 7. 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时,应注意的原则是什 么? 8. 中医治疗疾病的八大基本治法是什么? 9. 八法中,------法治疗表证, ------法治疗里寒证, -------法治疗各种虚证,-------法治疗里热证。 10. 治则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意义。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排出粪便的方
法,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随 大便而出的一种治法。
主要适用于内有积滞的病证。
具体运用: 寒下------里热实证 温下------寒凝 润下------肠道枯燥的便秘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
半里之邪,或 脏 腑、阴 阳、 表 里 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部位:表、里。 性质:寒、热。 邪正盛衰:虚、实。
一、表证
表证:是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肌体所 致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 特点:急、短、浅。 表现:发热恶寒(恶风)、舌苔薄白、脉浮。 常兼有头痛身痛、鼻塞、咳嗽等。
风寒表证
风热表证
二、里证
里证:表示病变部位在脏腑所致的证候。 形成: 1、表证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 2、病邪直接侵犯脏腑; 3、脏腑功能失调。 表现:多样,以脏腑的证候为主。

中医基础理论治则与治法

中医基础理论治则与治法

肾三病区
YUMEI KIDNEY HOSPITAL
一个健康的生命必然是阴阳平和,五行制化平和的 状态。
但对于”人”这个自然界中特殊的存在,还有特殊 性,也就是气、血、津、液的正常(包括量和运动 状态) 因此对于健康,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凡是具有阴 阳平和,五行制化平和的状态,同时气、血、津、 液的正常的生命体”人” ,才是健康体。
肾三病区
(7)三因制宜
YUMEI KIDNEY HOSPITAL
三因制宜,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的统称,指治疗疾病时要根据季
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 同而制定相宜的治疗方法。
肾三病区
YUMEI KIDNEY HOSPITAL
因时制宜:根据不同时间节律变化和季节气 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区的地理特点,来 考虑治疗用药。 因人制宜: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等不 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肾三病区
对于疾病的产生,无外乎…………
YUMEI KIDNEY HOSPITAL
1、阴阳的失衡:或是偏盛、或是偏虚,而致失衡。
肾三病区
YUMEI KIDNEY HOSPITAL
2、构成人体的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 土失于平衡,或多、或是少 3、构成人体的具体物质:气、血、津、液失于平 衡,或多、或是少
YUMEI KIDNEY HOSPITAL
肾三病区
什么是虚则补之 虚,指证候的属性; 补,指治法和方药的功用。 虚证表现为虚象,用具有补益功用的 方药来治疗,称为虚则补之。 如:气虚:补气;血虚:补血; 阳虚:补阳;阴虚:补阴。
YUMEI KIDNEY HOSPITAL
肾三病区
什么是实则泻之 实,指证候的属性; 泻,指治法和方药的功用。 实证表现为实象,用具有祛邪功用 的方药来治疗,称为实则泻之。 如:瘀血用活血化瘀法; 湿盛用祛湿的方法; 食滞用消食导滞的方法。

中医治则的五大内容

中医治则的五大内容

中医治则的五大内容
中医治则的五大内容包括:
1. 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脏腑器官、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因此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不是仅仅看病的一个局部。

2. 辩证施治:中医强调辩证,即辨别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辩证分为八个方面,包括寒热、虚实、表里、脏腑、气血、上下、内外以及标本。

根据辩证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根据病程进行治疗:中医重视观察疾病的发展过程,区分发病初期、急性发作期、稳定期和恢复期等不同阶段,针对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注重预防:中医强调防病先于治病,重视平时的调养和生活习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5. 以药食同源为基础:中医药物和食物常常具有相似的药用功效,药食同源的理念认为药物和适宜食物的正确搭配能够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例如根据患者的病情,可以根据药食相克、药食相辅的原则推荐患者合适的食物来辅助治疗。

中医基本治则

中医基本治则

中医基本治则(一)早治防变早治防变,是指在既病之后,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与治疗,截断疾病的传变,扭转病势,以防止其深入传变或恶化。

早治防变,既是基本治则,又是治未病观念的具体体现。

1.早期诊治大多数疾病都有由轻浅到重笃,从较单纯到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

在疾病的初期阶段,一般病位较浅,病情多轻,病邪伤正程度轻浅,正气抗邪、抗损伤和康复能力均较强,疾病易于治疗、康复;若疾病发展到后期,则对机体损害程度较重,不仅不易治疗,恢复健康缓慢,甚至会丧失治疗时机而留下后遗症,甚或死亡。

因此,尽可能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疾病的早日痊愈就至关重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即强调对于外感病,要根据其发生、发展规律,及早做出诊断和治疗,以驱邪外出而治愈疾病。

不仅外感病如此,对于内伤杂病,包括许多棘手重病、难病,也是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如中风病,若能防治于眩晕、手指麻木等先兆症状出现之际,则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要做到早期诊治,一方面要求医者应掌握各种疾病的临床征兆及其发生、发展规律,认真观察,善于发现病变苗头;另一方面,还需普及医学知识,建立定期体检制度和完善的保健体制,促使患者及早就医。

正如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所说:“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

此则凡人所当深省,而医者亦必询明其得病之故,更加意体察也。

”2.截断病传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指出:“善医者,知病势之盛而必传也,预为之防,无使结聚,无使泛滥,无使并合,此上工治未病之说也。

”患病后,疾病常会发生传变,而且多数情况下会使病证趋于深重复杂。

因此,应掌握各种疾病的传变规律,采取相应措施,以截断病传,扶助正气,调整邪正比势和病体动态,扭转病势,迅速纠正病理状态,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1)祛邪截断:清·吴师机说:“凡病所结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处,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

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

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所以,明确了某一证候,即是对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争的强弱、阴阳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况的概括。

基本信息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辨证的过程,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等理论为依据,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断、辨明其内在联系,以及各种病变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辨证和论治,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具体重要的两个环节,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辨证是认识疾病,论治是针对病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和方法。

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

“症”是指单个的症状,中西医认识是一致的,如头痛,发热,咳嗽,心慌,恶心…等。

“病”,是指病名,中医所说的病名中只有少数与西医病名是一致的,如麻疹,白喉,破伤风,哮喘,痢疾,中暑等,而大部分的叫法是不同的。

由于中西医的理论体系不同,对疾病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的基础上,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是病人的自觉症状、体格检查、化验检查;中医认为疾病是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临床辨证主要依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舌象、脉象等),诊断时不一定要确定病名,而是要明确是什么“证”。

“证”,即证据、证候的简称,它不单纯是症状或主观感觉,而是一组征候群,也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

“证”是一组特定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并包含着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概念。

“证”是从分析症状和体征着手,归纳成为比症状更能说明疾病本质的概念。

中医辨证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正气: 1、调摄精神 ,避免不良精神的刺激,
使气机调畅,气血平和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2、加强锻炼 ,增强体质 五禽戏(虎、鹿、熊、猿、猴) 太极拳
3、生活起居规律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4、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防止邪气: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既病防变: 1、早诊断、早治疗,预防疾病的发展。 2、先安未受邪之地,作好预防。
使得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B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时令、气候的不同,地理环境的不同,人的体质、性情、性格、及饮 食起居的不同等,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因时制宜 (感冒)夏季不能过用辛温,以防汗泄太过。
冬季重用辛温,使邪从汗解。 因地制宜 (感冒)南方因气温偏高偏湿,用辛温轻剂。
“见肝之病,知其传脾,当先实脾”。
B
二、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本 质进行治疗。“治病必求于本。” 是辨证论治中的根本原则。
治病求本 如:头痛
外感头痛-----发汗解表 瘀血头痛-----活血化瘀 阳亢头痛-----平肝潜阳 血虚头痛-----补血滋养 痰湿头痛-----祛痰化湿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 因其病因病机相同,(性质相 同),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如: 子宫下垂------中气下陷------补中益气 胃下垂-------中气下陷------补中益气 肾下垂------中气下陷------补中益气 脱肛----------中气下陷------补中益气 肌无力-------中气下陷------补中益气
B
药物的性能 升降沉浮 是指药物在人体内作用的不同趋向。
升浮药有上行、向外的功能。 沉降药有下行、向内的功能。
B
药物的性能 归经
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某一部分有选择 性的作用。
引经药
B
君---治主病、主证。
治则与治法及脏腑辨证
1
治则:治疗疾病的总则。 治法: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
治则是指导治法的总则。 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运用。
治则 一、治未病 二、治病求本 三、正治与反治 四、标本缓急 五、扶正祛邪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治法
一、治未病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 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
10. 治则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意义。
中药与方剂 理、法、方、药
植物药 动物药 矿物药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 “道地药材”
炮制
药物的性能(药性) 四气 五味 升降沉浮 归经
方剂
药物的性能 四气:四种不同的药性。 寒凉:治疗热证。 温热:治疗寒证。
B
•药物的性能 五味:酸、苦、甘、辛、咸。 酸:收、涩。 苦:泄。 甘:补。 辛:散、行。 咸:软、下。
什么叫治病求本?

4.
什么叫正治法?
5.
什么叫“寒者热之”?
6.
什么叫“同病异治”?什么叫“异病同治”?
7.
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时,应注意的原则是什么?
8.
中医治疗疾病的八大基本治法是什么?
9.
八法中,------法治疗表证, ------法治疗里寒证,-------法治疗各种虚证,-------法治疗里热证。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排出粪便的方
法,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随
大便而出的一种治法。
主要适用于内有积滞的病证。 具体运用:
寒下------里热实证 温下------寒凝 润下------肠道枯燥的便秘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 半里之邪,或 脏 腑、阴 阳、 表 里 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温法:用温里散寒的方法,祛除里寒证的一种治法。
具体运用:
温中散寒 温经散寒 温肺化饮 温肾利水 温胃理气
清法:用寒凉的药物,通过清热、凉血、泻火 的方法,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里热实证。 具体运用: 清热 泻火 清热泻肺 清肝泻火 清热解毒 清心泻火 清热凉血 清胃泻火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 活血、 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 使食、 气、血、痰、水、虫等所形成的有 形之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法。
北方因气温偏寒、偏燥,用辛温重剂。 因人制宜
B
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相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 因其病因病机不同,(性质不同),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
如:胃脘痛 寒邪犯胃---------散寒止痛 饮食停滞---------消食导滞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 脾胃虚寒---------温中散寒 瘀血凝滞---------活血理气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同治
B
五、扶正祛邪
邪>正,邪胜则病 ,邪盛则病进 。 正>邪,正胜则不病,正盛则病退。 调节正邪之间的力量对比,使得正>邪。
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多用补法:药物、针灸、气功、推拿、锻炼、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等。
祛邪: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具体运用: 扶正:正虚邪不盛的疾病。 祛邪:邪实正未衰的疾病。 扶正祛邪并用:正虚邪实的疾病。
具体运用:
消食导滞 消痞化积 行气化瘀
利水消肿 软坚散结 活血化瘀
B
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通过补益的 方法,治疗虚证的一种治法。
具体运用: 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补养心血、补益心气、 养血柔肝、 滋阴润肺、 补气健脾、
复习思考题(一)
1.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2.
“治未病”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3.
B
治法 八 法:
汗、吐、下、和、 温、 清、消、补。

汗法: 通过发汗解表的方法,使在表 的邪气随汗而解的一 种治法。 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
分类: 辛温解表-------风寒表证
辛凉解表-------风热表证
注意:不可过汗,以汗出邪去为度。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 胃脘以上的痰涎、宿食以及毒 物等从口而出的一种治法。
B
三、正治与反治
正治法:当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 一致时,就采取逆其病势的方药 进行治疗的一种法则。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
反治法:当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 反时,就采取顺其病势的方药进 行治疗的一种法则。
如:伤食致泄泻,用通利法。 血虚便秘,用补血法。
B
四、标本缓急
标:现象。 邪 症状 体表 新病 继发病 本:本质。 正 病因 内脏 旧病 原发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