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的功能复习过程
人体五脏六腑工作原理

人体五脏六腑工作原理人体五脏六腑是指人体内的五个脏器(心、肺、肝、肾、脾)和六个腑器(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
它们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并相互协调合作以维持人体的正常运作。
1. 心脏:心脏是人体的泵,主要作用是将血液泵送到全身,以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
心脏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心脏收缩和舒张的过程,使血液经过心脏,经动脉流向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2. 肺脏:肺脏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呼吸过程中的氧气吸入和二氧化碳排出。
当人体吸入空气时,空气中的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经过肺泡与血液中的红细胞交换气体,将氧气吸收,同时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3. 肝脏: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脏器,具有多种功能。
其中最重要的功能是分解代谢、解毒和合成物质。
肝脏可以将身体摄入的营养物质转化成有用的物质,并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对身体起到保护作用。
4. 肾脏:肾脏是体内重要的排毒器官,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
此外,肾脏还参与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调节,维持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5. 脾脏:脾脏是人体内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造血和免疫功能。
它参与调节免疫细胞的生成和活化,清除老化和异常细胞,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
6. 腹腔腑器:腹腔腑器包括胃、小肠、大肠、胆、膀胱和三焦。
胃主要负责食物的储存和初步消化。
小肠通过对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将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大肠主要起到水分吸收和排泄残余物质的作用。
胆囊储存并释放胆汁,帮助消化脂肪。
膀胱负责暂时储存尿液,待到合适的时候排出体外。
三焦作为脾胃经络的一部分,起到协调和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上述五脏六腑的正常工作原理,是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这些脏腑相互协调合作,保持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确保人体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五脏生理功能概述

五脏生理功能概述一、心脏1、心主血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作用。
(1)主血:心主血的作用【1】心气能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2】心有生血的作用,指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运化,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火(即心阳)的作用,化为赤色而成血液。
(2)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博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2、心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二、肺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
(1)主呼吸之气: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2)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1】参与气的生成: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积聚于胸中的气海成为宗气,上出于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运动,贯通心脉以行血气而布散全身温养各脏腑经络组织。
【2】调节全身气机:肺有节律地一呼一吸运动,带动着全身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对全身气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肺主宣发肃降(1)肺主宣发: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
一是排出浊气,二是输布精微和津液,三是宣发卫气(卫气是指人体的免疫功能)(2)肺主肃降:指肺气清肃和向下通降的功能。
一是吸入清气,二是输布精微和津液,三是清肃异物。
3、肺主行水------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从而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是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来实现的。
4、肺朝百脉------指肺与百脉相通,全身的血液通过这些血脉流注、汇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后,将富含清气的血液不断输送到全身的作用,助心行血。
5、肺主治节------指肺辅助心脏治理和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活动的作用。
一是肺司呼吸,二是调节气机,三是助心行血,四是调节水液的代谢。
五脏六腑的各自功能PDF.pdf

五脏六腑的各自功能1、长夏养脾(黄色食物养脾)脾属土;思伤脾;脾开窍于口、唇,其华在于肌肉;与脾相对应的是胃,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肾;巳蛇(9点到11点)对应脾经。
2、冬季养肾(黑色食物养肾)肾属水;恐伤肾;肾开窍于耳,其华在于发、骨,耳鸣、耳闭、耳朵发炎,都与肾虚有关;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与肾向对应的是膀胱,如有肾虚的朋友小便多;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肝;巳时(17点到19点)对应肾经,肾和我们的生育、生长、生殖都有关系。
3、春季养肝(绿色食物养肝)肝属木;怒伤肝;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筋,眼睛发干、发涩、发雾、与肝脏有关;与肝对应的是胆,肝胆相照;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肝功能调养好了,滋养心;丑时(1点到3点)对应肝经,肝主疏泄,丑时不入睡对肝伤害很大。
4、秋季养肺(白色食物养肺)肺属金;悲伤肺;肺开窍于鼻,其华在于皮毛;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氧气;与肺对应是大肠。
寅时(3点到5点)对应肺经,寅时对于年纪偏大人士是生命最危险的时刻,此时脉搏、呼吸,血压最有可能发生危险情况,从而威胁到生命。
“肺主皮毛”肺经和我们皮肤有很大关系。
5、夏季养心(红色食物养心)心属火;喜伤心;心开窍于舌,其华在脸,舌头发麻、起泡、溃烂与心脏有关;与心对应的是小肠,心系小肠;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
心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脾;午时(11点到13点)对应心经。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1、脾与胃脾与胃互为表里,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
脾:还有调节水蔽、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
胃:主要是消化食物。
2、肾与膀胱肾与膀胱构成表里。
肾:主要功能藏精,一是指禀于父母之精,称为先天之精,是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本;一是指来源于脾胃的水谷之精,称为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五脏六腑运行原理

五脏六腑运行原理五脏六腑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人体各器官的相互关系和功能活动。
下面将逐一介绍五脏六腑的运行原理:1. 心脏:心脏是五脏之首,主宰全身血液的循环。
它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心脏循环,将氧气和养分输送给全身组织和器官,同时排除废物和二氧化碳。
中医认为心脏与情感紧密相关,情绪的波动会对心脏功能产生影响。
2. 肺脏:肺脏是呼吸系统的关键器官,负责吸入新鲜空气,释放二氧化碳。
通过肺脏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此外,中医认为肺脏与情感有紧密联系,如伤感、忧郁等负面情绪可通过肺脏受到影响。
3. 脾脏:脾脏在中医理论中与消化、吸收和运输养分的功能密切相关。
它通过运行脾气补养水谷精微,提供给全身各组织和器官所需的营养物质。
此外,脾脏还与免疫调节等方面有关。
4. 肝脏:肝脏是五脏六腑中最大的器官,有着多种重要功能。
首先,肝脏负责产生胆汁,帮助胃肠消化吸收,同时也是解毒和排泄废物的重要器官。
其次,肝脏储备和释放血液,对血液循环起到关键作用。
此外,肝脏还与情绪调节和保持情绪稳定有关。
5. 肾脏: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先天之本,主要负责排除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盐平衡。
同时,肾脏也与生殖、生长和发育等功能有关。
肾脏能量的充足与否对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6. 胃和肠道:胃是消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负责储存、消化和吸收食物。
肠道则进一步分为小肠和大肠,主要负责养分吸收、水分吸收和废物排泄。
消化系统中的脏腑与食物消化、养分吸收和废物排出密切相关。
以上就是五脏六腑的运行原理,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合作,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强调身心健康的平衡,提供了调养五脏六腑、促进健康的方法和理念。
五脏六腑工作原理

五脏六腑工作原理
五脏六腑是中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人体内脏器官的组织和功能。
每个脏器都有着不同的工作原理和功能,下面我们来逐个介绍:
1. 心脏:心脏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主要负责泵血以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给全身各个部位。
心脏内有四个腔室,通过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完成血液的循环。
2. 肺脏:肺脏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主要负责呼吸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当我们吸入空气时,肺脏中的毛细血管会吸收氧气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3. 肝脏: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内脏器官,具有多种功能。
它负责制造胆汁,参与消化和吸收食物。
此外,肝脏还能储备和释放营养物质,分解和排毒有害物质以及合成重要的蛋白质和酶等。
4. 脾脏:脾脏在中医中被称为“后天之本”,主要负责运输和转化营养物质。
脾脏在消化过程中吸收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为气血,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也参与免疫调节。
5. 肾脏:肾脏是人体的排泄器官,主要负责排出体内废物和过剩的水分,同时也参与调节体内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肾脏还能生成和调节多种激素,例如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醛固酮等。
6. 胆囊:胆囊是肝脏的附属器官,主要负责储存和浓缩胆汁。
当我们进食时,胆囊会收缩并释放胆汁到小肠中,帮助消化和
吸收脂类食物。
这些五脏六腑相互协作,形成人体内部的一个复杂的生物系统。
当其中任何一个脏器出现问题时,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平衡和正常运行。
因此,保护和维护五脏六腑的健康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五胀六腑功能图

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心、肺、脾、肝、肾心包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心脏的功能:心脏位于人体胸腔中间偏左的部位。
通过不停地跳动,把血液输送到全身,供给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肝脏的功能包括:第一,解毒功能。
有毒物质(包括药物)绝大部分在肝脏里变得无毒或者低毒。
第二,代谢功能。
其中包括了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和能量代谢。
第三,分泌胆汁。
肝细胞生成胆汁,由肝内和肝外胆管排泌并储存在胆囊,进食时胆囊会自动收缩,通过胆囊管和胆总管把胆汁排泄到小肠,以帮助食物消化吸收。
第四,造血、储血和调节循环血量的功能。
新生儿的肝脏有造血功能,长大后不再造血,但由于血液通过两根血管(门静脉和肝动脉)流入肝脏,同时经过另一根血管(肝静脉)流出肝脏,因此肝脏的血容量很大,肝脏的血容量相应地也很大第五,免疫防御功能。
脾的主要功能是 1 主运化(运化食物,运化水液).2 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管内运行,防止溢出脉外.大肠的功能:大肠长约1.5m,在空、回肠的周围形成一个方框。
根据大肠的位置的特点,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部分。
(1)盲肠为大肠起始的膨大盲端,长约6~8cm,(2)阑尾形如蚯蚓,又称蚓突,一般长约7~9cm(1)升结肠长约15cm,是盲肠向上延续部分,自右髂窝沿腹后壁的右侧上升,至肝下方向左弯形成结肠右曲,移行于横结肠。
升结肠后面借结缔组织附贴于腹后壁,故活动性较小。
(2)横结肠长约50cm,起自结肠右曲,向左横行至脾处再向下弯成结肠左曲,移行于降结肠。
横结肠全部被腹膜包被,并借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其中部下垂,活动性较大。
(3)降结肠长约20cm,从结肠左曲开始,沿腹后壁的左侧下降,至左髂嵴处移行于乙状结肠。
降结肠后面借结缔组织附贴于腹后壁,所以活动性也小。
(4)乙状结肠长约40-45cm,平左髂嵴处接续降结肠,呈“乙”字形弯曲,至第3骶椎前面移行为于直肠。
直肠 :(1)直肠的位置及毗邻直肠为大肠的未段,长约15-16cm,位于小骨盆内(2)直肠的形态直肠在盆膈以上的部分称为直肠盆部,盆部的下段肠腔膨大,称为直肠壶腹。
人体五脏六腑工作的原理

人体五脏六腑工作的原理
人体五脏六腑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调节、分泌和传递不同的物质来维持体内的正常功能和平衡。
以下是具体的工作原理:
1. 心脏:心脏是人体的泵,通过心脏搏动,将含有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推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从体内排出。
2. 肺脏:肺脏是人体的呼吸器官,通过呼吸过程中的吸入和呼出来实现氧气的吸收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氧气进入血液后被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供给细胞产生能量。
3. 肝脏:肝脏是人体的最大内脏器官,具有重要的代谢、分解和排毒功能。
它参与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合成胆汁,分解有毒物质,并将排泄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4. 脾脏:脾脏是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负责产生和储存淋巴细胞,参与抗体的生成和免疫反应。
同时,脾脏还参与血液的储备和调节,维持血液的稳定循环。
5. 肾脏:肾脏是人体的排泄器官,通过过滤、吸收、分泌和稳定体内液体和电解质的浓度来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和内环境的稳定。
它还能排除代谢产物和有害物质。
6. 胃肠道:胃肠道是人体的消化器官,通过机械和化学方法将食物分解、消化并吸收其中的养分。
胃分泌胃液分解蛋白质,小肠分泌消化酶分解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最终将养分吸收到血
液循环中。
人体五脏六腑的正常工作直接关系到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正常运行,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和健康。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特性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特性今天医考专家们对脏腑关系之心脏的相关考点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期望帮助考生掌握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
(一)肝与脾主要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饮食物消化)、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血液运行)。
1.在饮食物消化方面(1)生理上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和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能够助脾运化。
脾胃的升降为一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而且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化生充足,气血生化有源,肝体得养而使肝气冲和条达。
(2)病理上肝主疏泄和脾主运化功能失常,常相互影响,形成肝脾不和之证。
脾虚生湿化热,湿热郁蒸肝胆,胆热液泄,则可形成黄疸。
2.在血液运行方面(1)生理上脾气健旺,生血有源,统血有权,使肝有所藏而能正常调节血量;肝血充足,藏泻有度,血量得以正常调节,使脾的生理活动能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养,则血液生化有源、统血有权。
所以,肝脾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2)病理上脾气虚弱,可致肝血不足。
肝不藏血与脾不统血也可以同时并见。
(二)肝与肾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三个方面。
1.在精血同源方面(1)生理上肾精和肝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而且精和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故称之为精血同源互化。
(2)病理上肝血不足与肾精亏损多可相互影响,形成肝肾精血两亏的病变。
2.在藏泄互用方面(1)生理上肝气疏泄与肾气封藏,相反而相成,从而调节女子的月经来潮、排卵和男子的排精功能。
(2)病理上肝肾藏泄失调,女子可见月经周期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经,以及排卵障碍,男子可见阳萎、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状。
3.在阴阳互滋互制方面(1)生理上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则肝阳不偏亢;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可防止肝脉寒滞。
(2)病理上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以及肝肾阳虚,肝脉寒滞之证。
正因为肝和肾之间存在着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密切关系,所以有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的说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六腑的功能
五脏六腑的功能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毛、肌肉、筋骨、精髓和气血津液等组成的一个整体。
脏腑学说就是研究人体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
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肮和三焦,称为六腑。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腑是化生精血津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主要器官。
分别来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以藏为主。
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
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
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腐熟,消化水谷;小肠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浊;大肠的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腕贮存和排泄尿液;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其中一但腑功能失常,或发生病变,都足以影响饮食物的传化,所以说六腑以通为用。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
这些都是根据脏腑表里经气相通的理论来运用的。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
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
若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
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
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
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
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
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
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
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
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
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
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
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
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
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
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
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肮: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
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
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五脏与“五体”等组织以及“五官”、“七窍”等器官,也都有密切的联系。
五脏与五体的关系是:
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
五脏与五宫七窍的关系是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和二阴(鼻、目和耳各有两个与口称为七窍,再加“前阴”与“后阴”二窍,又称九窍)。
因为五脏与五体、五官七窍相关联,所以五脏的变化,常常反映到其所属的体表组织与孔窍。
(三)腑与腑间的关系
六腑是传化食物的器官,它们即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
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消化、下灌肠道;
小肠的承受吸收、分别清浊;大肠的吸收水份和诽便,膀肮的贮存和徘出尿液等等.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腑失职或病变,都要影响饮食物正常的传化。
脏腑与形体组织
形体组织主要指脉、筋、肌肉、皮肤、骨等。
它们与五脏的关系是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及四肢),肺主皮毛,肾主骨。
同时,人体脏气的盛衰,又会反应到最明显的部位。
如;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肺,其华在皮毛;肾,其华在发。
可见脏器和肌体的关系是密切的。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肾与脾胃是相互资助、相互依存的。
肾的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而脾、胃转化水谷精微则必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
故有“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之说法。
中医和西医(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
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
与西医相比,中医对人体的认识,主要建立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临床经验的总结,以及人体解剖结构的认识基础之上,其中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包涵的内容较多。
一个西医脏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好几个中医脏腑功能之中,而中医一个脏腑的名称虽然与西医相同,但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含义却不完全一样。
了解了中医特点,在阅读有关的内容时就不致于产生含糊不清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