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析: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脏腑功能与健康的关系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脏腑功能与健康的关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人体的脏腑功能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脏腑功能的平衡与调理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则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情志等方面密切相关,通过它们的相互关系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首先,心脏被称为“君主”,在中医五脏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心脏主宰人的思维与意识活动,同时也对人体的血液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脏健康与人的精神状态息息相关,情绪的波动会对心脏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
其次,肝脏在中医五脏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肝脏的主要功能是贮藏、滋养血液,调节血液的循环,在人体中起到了解毒、疏泄的作用。
中医认为,肝脏的健康与情绪的波动、饮食习惯、环境污染等因素密切相关。
肝脏病变会导致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身体问题。
第三,脾脏在中医五脏中被称为身体的“后天之本”。
它负责身体的营养代谢、消化吸收、水湿的运输等功能,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石。
脾脏的健康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如果脾脏功能失调,就可能出现消化不良、水湿停留等问题。
另外,肺脏的功能与呼吸、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肺脏主宰呼吸功能,负责吸入新鲜空气,并将其中的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同时排除二氧化碳。
肺脏的健康与呼吸道疾病、环境因素等有密切关系。
最后,肾脏在中医五脏中被称为“先天之本”。
它负责人体的生殖、排泄等重要功能,同时还参与调节水盐平衡以及荷尔蒙的分泌。
肾脏的健康与个体的成长发育、生殖能力等密切相关。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认为,五脏六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节,构成了人体健康的基本框架。
只有五脏六腑的功能平衡协调,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状态。
而当五脏六腑出现功能紊乱时,则会产生一系列的疾病。
饮食调节是中医学中维持脏腑平衡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饮食养生讲究五味调和、荤素搭配,通过合理膳食来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
中医的五脏与六腑

中医的五脏与六腑一、心与小肠: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其他脏腑都是在心的统一协调下进行活动的。
所以说心为五脏六腑之主。
1、心主神志:心主管神经、意识、思维活动,相当于高级神经活动(如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人的精神振作,神志清楚;如发生障碍,则可出现多种症状,心悸、惊恐、健忘失眠、发狂、嬉笑不息、昏迷等。
2、心主血脉:心与脉相连,血液所以能在血管内循环,全靠心气的推动,心气的强弱直接影响血的运行,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如心气不足,则脉细弱无力。
3、其华在面:开窍与舌,面部和舌体的血脉,分布都比较丰富,所以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容易从面部和舌体的色泽方面反映出来,正常的面色红润,有光泽,舌的颜色(淡红)。
心气不足,循环不畅时,则面色白或青紫、无光泽,舌的颜色暗紫;反映在面部则出现黄褐斑、痤疮、红血丝等。
心与汗有密切的关系,有汗为心液之说。
小肠的功能主要是接受从胃里输送来的食物,继续消化分泌,清浊。
清:是指精华部分,小肠吸收之后运输于脾。
浊:是指食物的糟粕部分,由小肠下输大肠或转输膀胱。
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如心火过旺,可见舌红痛,口腔糜烂,发生溃疡,小便短赤,甚至出现血尿。
二、肝与胆:1、肝:主疏泄。
肝有升发疏泄的作用以主管全身气机的疏畅条达,如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机不畅,可引起多种病症,如肝气郁结,可见易怒、头疼、胸肋胀痛、月经不调等;若肝气升发过,便是肝阳上亢可见头疼、头晕。
如果肝阳亢盛化火、则头疼剧烈、或眼红、眼疼、耳鸣耳聋。
肝火旺则眼球突出、眼袋大、眼睛模糊;若肝气升发不足、即肝血虚又可引起眩晕,失眠,惊悸,精神恍惚,迎风流泪,眼睛凹陷。
2、肝主藏血: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活动时肝储藏的血液就供给各个器官,休息或睡眠时又归藏于肝;另一含义是能防止出血,若藏血功能发生障碍,则会吐血。
3、肝开窍于目:肝与眼有密切关系,肝有病常影响眼睛,肝虚则视力模糊、近视、白内障、夜盲,肝火旺则目赤、红眼。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六腑是什么》。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
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
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
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
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
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
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一、五脏的生理功能1、心:(1)心主血脉;(2)心主神明;(3)心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4)喜为心志,汗为心液。
2、肺:(1)肺主气,司呼吸;(2)肺主宣发肃降;(3)肺主通调水道;(4)肺朝百脉,主治节;(5)肺主声,开窍于鼻;(6)肺合皮,其华在毛;(7)忧悲为肺志,涕为肺液。
3、脾:(1)脾主运化:脾主运化水谷,脾主运化水液;(2)脾主统血;(2)脾主统血;(3)脾合肉,主四肢;(4)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5)思为脾志,涎为脾液;(6)脾的生理特性:脾主生清,喜燥恶湿。
4、肝:(1)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调畅气机,促进脾胃的纳化和胆汁的排泄功能,促进血液的运行合津液的代谢,调畅任督二脉。
(2)肝藏血;(3)肝合筋,其华在爪;(4)怒为肝志,肝开窍于目;(5)肝的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性喜条达,恶抑郁。
5、肾:(1)肾藏精:①肾藏先天之精:它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先天之精与生俱来,藏于肾。
②肾藏后天之精:是由后天之本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后天之精充盛注入于肾,与先天之精结合,转化为肾精。
(2)肾主水:人体水液代谢与肺、脾、肝三脏有关;(3)肾主纳气;(4)肾主骨、生髓、通脑、齿为骨之余;(5)其华在发;(6)肾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7)恐为肾志、唾为肾液。
二、六腑的生理功能1、胆:贮藏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2、胃:为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的生理特性(胃气主降,胃喜润恶燥);3、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分别清浊;4、大肠:传化糟粕;5、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6、三焦: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和运行水液。
三、奇恒之腑1、概念:奇,异也;恒,常也。
不同于六腑的六个器官的总称,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脑的生理功能:主精神活动,主感觉运动。
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主月经、主孕育胎儿。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五脏六腑功能与相互关系解析

肾
肾主水液代谢,掌管生殖、生长、 发育与体力的底蕴。
六腑的功能与特点
胆
胆主胆汁分泌和储存,帮助消化, 调节脂肪代谢。
胃
胃主食物消化与转化,负责储存、 分解和传递营养。
小肠
小肠主吸收水分与养分,并参与 免疫反应。
大肠
大肠主消化残渣,吸收水分与电 解质,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膀胱
膀胱主排尿,负责储存和排出代 谢废物。
五脏六腑功能与相互关系 解析
在《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中,我们一起来探索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 这些观念在中医传统中具有重要意义。
五脏的功能与特点
心
心是生命之主,管理血液循环, 影响人的思维与情感。
肝
肝主疏泄,调节情绪,储存血液 并调理体内环境。
脾
脾主运化,影响消化系统,控制 体内湿气和血液。
肺
肺主呼吸,调节气道与血液气体 交换,对外界环境敏感。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克
五脏中每一个脏器都与 另。
相生
五脏中每一个脏器都与 另一个脏器形成相生关 系。例如,心生肺,肺 生脾。
相配
五脏之间有些脏器具有 相配关系,如心与小肠, 肝与胆。
相冲
五脏中每一个脏器都与 另一个脏器形成相冲关 系。例如,心冲肺,肝 冲脾。
总结与展望
通过探索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医理论的精髓。希 望这些知识能为大家带来更健康的生活。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与调养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与调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中医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维护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健康,其中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与调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五脏六腑的概念中国古代医学将人体内脏器官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和肾,而六腑则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中医理论认为,五脏六腑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一个脏腑的失调都会影响整体健康。
二、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1. 心脏:中医视心脏为主宰血脉、调节情志的重要脏器。
中医强调心脏的活动与情绪的关联,认为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会影响心脏功能。
调养心脏的方法包括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运动等。
2. 肝脏:中医将肝脏视为整个人体的“将军”,主要参与气血的调节和储存。
肝脏失调常表现为情绪不稳、胸闷、头晕等症状。
中医调养肝脏的方法包括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调理、适当活动等。
3. 脾脏:中医将脾脏认为是消化吸收的主要脏器,也是体内气血生化的基础。
脾脏失调常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问题。
中医调养脾脏的方法包括合理饮食、定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4. 肺脏:中医将肺脏视为人体的“将军”,主要负责呼吸和体内气血的循环。
肺脏失调常表现为咳嗽、气短、容易感冒等症状。
中医调养肺脏的方法包括多呼吸新鲜空气、保持室内湿度、适当锻炼等。
5. 肾脏:中医将肾脏视为生命的根基,主要负责水液代谢和生殖系统的调节。
肾脏失调常表现为腰痛、遗尿、性功能障碍等问题。
中医调养肾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补肾食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三、五脏六腑的调养方法中医强调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等方式来调养五脏六腑,以达到平衡人体阴阳和谐的状态。
1. 饮食调养: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平衡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
饮食调养的原则包括避免偏食、注意荤素搭配、适时进食、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分别指肺、心、肝、脾、肾五脏和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六腑。
每个脏腑的功能是不同的:
1. 肺:主司呼吸,将人体吸入的气体转化成氧气,并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处以供身体使用。
2. 心:主循环,将受肺部氧气的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与营养输送全身,使身体各部位能够正常运转。
3. 肝:主司调节,负责人体代谢、血液循环、营养吸收、贮藏、释放等重要功能。
4. 脾:主司消化,掌管消化系统、代谢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
5. 肾:主司食物消化,掌管体水代谢、排泄,调节人体内外环境平衡,维护心血管系统健康等。
6. 胃:主司消化,是人体消化器官的第一站,负责将进入口腔的食物通过消化分解、吸收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物质。
7. 大肠:主司排泄,帮助人体排出无用的污物。
8. 小肠:主司吸收,将胃中消化好的食物渗透到血液循环中。
9. 膀胱:主司排泄,控制体内废物的排泄。
10. 胆:主司消化,帮助胃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从而更容易吸收。
11. 三焦:主司代谢,是人体代谢功能的重要机构。
被中医学家形象地比喻为“人体的厨房”,负责调理人体各脏腑功能的协调性。
人体五脏六腑器功能在中医里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人体五脏六腑器功能在中医里五脏与六腑的关系日常生活中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五脏六腑吧,很多人都知道五脏六腑是人最根本的器官,可以说五脏六腑的任何一个部位如果出现问题的话,那么也都是会给自己的健康带来很大的烦恼的,比如说五脏中的心脏就是人体健康的根本了,当然了五脏指的不指心脏一个部位。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内脏也一样。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人体五脏六腑器官分布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五脏六腑的功能1、心脏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
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2、肝脏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
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
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淋巴腺肿大等,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
3、脾脏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
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营养不良,使身体消瘦。
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4、肺脏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
肺部异常有气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
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5、肾脏肾有储藏精气的功能,所以有人称肾是人生命力的测量器,老化现象的出现就是肾虚的表示。
体内所有的水分都在肾的支配下。
浮肿、停滞、尿崩症、排尿次数频繁等,都是由肾虚所引起的。
6、胆胃、肠等器官何时进行消化工作,何时停止,这些都由胆来决定。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睡眠,使所有的器官进入休息状态,需要相当的“决心”,所以胆虚的人常会失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解析: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导读:以下内容摘自独立学者灵遁者手诊面诊书籍《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
文章中的图片不是书中原图。
原图太多,所以就用头条自带的东方图为大家展示内容。
第二课:器官与器官之间的关系“刚翻过了几座山,又越过了几条河。
崎岖坎坷怎么它就这么多!(曰:俺老孙去也!)去你个山更险来水更恶。
难也遇过,苦也吃过,走出个通天大道宽又阔。
” 跟俺老孙看看前面的器官关系吧!!!1.人体器官七大系统组合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
2.人体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3.人体器官实在是太多了,说些主要的内脏器官吧。
第一章中已经比较明确了。
这里在重复回忆。
心脏-负责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肺--把肺部血液中的CO2排除,吸收氧气,交给心脏循环至全身。
肝脏--对身体吸收的一些有毒物质作出处理,如酒精。
肝不好的人不能多饮酒就是这个原因。
这个是和胆藏一起的。
另外在人体少量缺血的时候肝脏就给补充了。
如果大量失血就是骨髓造血了。
胃和下面的肠子管消化吸收。
肾很有意思,肾是统管人先天之气的,肾不好表现为性功能衰退,且肾属水,克火,火为心。
肾不好可以直接的对心脏产生影响。
比如心率不齐,心颤等等。
脾脏。
中医上说思伤脾。
思念某人太厉害早晨起来嘴里就是发干,有异味,是由于脾不好影响了胃,进而对口腔造成影响。
4 人体主要的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脏,淋巴结,骨髓,淋巴管。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亲爱的同学们,怎么样,还好吧。
我希望你不是越看越迷糊。
但我承认,这点知识对于一个对医学完全不懂的人,是很别扭的。
我就是这么过来的。
目前,我们讨论的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根据此点,你就可以知道,为什么长时间抽烟的人,容易患心脏病,癌症。
原因是烟中的有害物体,通过废弃有到了心脏。
心脏听过输送血液,有传到其他身体部位。
啊you明白?】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还知道脾的位置吗?忘了吧,呵呵。
看来你不是二般人。
脾运化谁的精微?自然是胃。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这点可能大家不好理解。
我举个例子,一个经常纵欲的人,会有各种不适,甚至莫名痛疼。
这就是心阳偏亢,肾阴不足,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本人不是中医学院毕业的,半路出家,自学中医也就是初涉皮毛。
希望这个解释,你懂了。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
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
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
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
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
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很多网友跟我说想知道某某明星健康怎么样,性格怎么样,能从掌纹看到他们的什么秘密?今天我随便选择几个。
简单的分析一下。
【这位是著名主持人。
图片是网上随便找的。
希望不是某人PS的恶作剧。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董卿,健康状况并不乐观。
首先是内分泌紊乱,眼袋大而黄,这是脾肝失调的表现。
估计是工作繁重,压力过大吧。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
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腐熟,消化水谷;小肠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浊;大肠的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腕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其中一腑功能失常,或发生病变,都足以影响饮食物的传化,所以说六腑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
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
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
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
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
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
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
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
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义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
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
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
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
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
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
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
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
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
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胱: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
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胱,膀胱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
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
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内脏之间的联系是很广泛的。
它们之间既有结构上的联络,更有功能上的联系。
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以为全身的营养来源;但脾的运化,除了胃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滋养,肾阳的温煦,胆亦参予其间。
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人体活动的整体性,使得各种生理功能更为和谐协调,这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持健康有重要意义。
摘自独立学者,诗人,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中医科普书籍《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交流互动:lingdunz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