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析: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脏腑功能与健康的关系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脏腑功能与健康的关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人体的脏腑功能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脏腑功能的平衡与调理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则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情志等方面密切相关,通过它们的相互关系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首先,心脏被称为“君主”,在中医五脏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心脏主宰人的思维与意识活动,同时也对人体的血液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脏健康与人的精神状态息息相关,情绪的波动会对心脏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
其次,肝脏在中医五脏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肝脏的主要功能是贮藏、滋养血液,调节血液的循环,在人体中起到了解毒、疏泄的作用。
中医认为,肝脏的健康与情绪的波动、饮食习惯、环境污染等因素密切相关。
肝脏病变会导致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身体问题。
第三,脾脏在中医五脏中被称为身体的“后天之本”。
它负责身体的营养代谢、消化吸收、水湿的运输等功能,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石。
脾脏的健康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如果脾脏功能失调,就可能出现消化不良、水湿停留等问题。
另外,肺脏的功能与呼吸、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肺脏主宰呼吸功能,负责吸入新鲜空气,并将其中的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同时排除二氧化碳。
肺脏的健康与呼吸道疾病、环境因素等有密切关系。
最后,肾脏在中医五脏中被称为“先天之本”。
它负责人体的生殖、排泄等重要功能,同时还参与调节水盐平衡以及荷尔蒙的分泌。
肾脏的健康与个体的成长发育、生殖能力等密切相关。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认为,五脏六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节,构成了人体健康的基本框架。
只有五脏六腑的功能平衡协调,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状态。
而当五脏六腑出现功能紊乱时,则会产生一系列的疾病。
饮食调节是中医学中维持脏腑平衡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饮食养生讲究五味调和、荤素搭配,通过合理膳食来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
中医的五脏与六腑
中医的五脏与六腑一、心与小肠: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其他脏腑都是在心的统一协调下进行活动的。
所以说心为五脏六腑之主。
1、心主神志:心主管神经、意识、思维活动,相当于高级神经活动(如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人的精神振作,神志清楚;如发生障碍,则可出现多种症状,心悸、惊恐、健忘失眠、发狂、嬉笑不息、昏迷等。
2、心主血脉:心与脉相连,血液所以能在血管内循环,全靠心气的推动,心气的强弱直接影响血的运行,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如心气不足,则脉细弱无力。
3、其华在面:开窍与舌,面部和舌体的血脉,分布都比较丰富,所以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容易从面部和舌体的色泽方面反映出来,正常的面色红润,有光泽,舌的颜色(淡红)。
心气不足,循环不畅时,则面色白或青紫、无光泽,舌的颜色暗紫;反映在面部则出现黄褐斑、痤疮、红血丝等。
心与汗有密切的关系,有汗为心液之说。
小肠的功能主要是接受从胃里输送来的食物,继续消化分泌,清浊。
清:是指精华部分,小肠吸收之后运输于脾。
浊:是指食物的糟粕部分,由小肠下输大肠或转输膀胱。
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如心火过旺,可见舌红痛,口腔糜烂,发生溃疡,小便短赤,甚至出现血尿。
二、肝与胆:1、肝:主疏泄。
肝有升发疏泄的作用以主管全身气机的疏畅条达,如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机不畅,可引起多种病症,如肝气郁结,可见易怒、头疼、胸肋胀痛、月经不调等;若肝气升发过,便是肝阳上亢可见头疼、头晕。
如果肝阳亢盛化火、则头疼剧烈、或眼红、眼疼、耳鸣耳聋。
肝火旺则眼球突出、眼袋大、眼睛模糊;若肝气升发不足、即肝血虚又可引起眩晕,失眠,惊悸,精神恍惚,迎风流泪,眼睛凹陷。
2、肝主藏血: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活动时肝储藏的血液就供给各个器官,休息或睡眠时又归藏于肝;另一含义是能防止出血,若藏血功能发生障碍,则会吐血。
3、肝开窍于目:肝与眼有密切关系,肝有病常影响眼睛,肝虚则视力模糊、近视、白内障、夜盲,肝火旺则目赤、红眼。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六腑是什么》。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
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
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
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
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
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
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一、五脏的生理功能1、心:(1)心主血脉;(2)心主神明;(3)心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4)喜为心志,汗为心液。
2、肺:(1)肺主气,司呼吸;(2)肺主宣发肃降;(3)肺主通调水道;(4)肺朝百脉,主治节;(5)肺主声,开窍于鼻;(6)肺合皮,其华在毛;(7)忧悲为肺志,涕为肺液。
3、脾:(1)脾主运化:脾主运化水谷,脾主运化水液;(2)脾主统血;(2)脾主统血;(3)脾合肉,主四肢;(4)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5)思为脾志,涎为脾液;(6)脾的生理特性:脾主生清,喜燥恶湿。
4、肝:(1)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调畅气机,促进脾胃的纳化和胆汁的排泄功能,促进血液的运行合津液的代谢,调畅任督二脉。
(2)肝藏血;(3)肝合筋,其华在爪;(4)怒为肝志,肝开窍于目;(5)肝的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性喜条达,恶抑郁。
5、肾:(1)肾藏精:①肾藏先天之精:它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先天之精与生俱来,藏于肾。
②肾藏后天之精:是由后天之本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后天之精充盛注入于肾,与先天之精结合,转化为肾精。
(2)肾主水:人体水液代谢与肺、脾、肝三脏有关;(3)肾主纳气;(4)肾主骨、生髓、通脑、齿为骨之余;(5)其华在发;(6)肾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7)恐为肾志、唾为肾液。
二、六腑的生理功能1、胆:贮藏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2、胃:为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的生理特性(胃气主降,胃喜润恶燥);3、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分别清浊;4、大肠:传化糟粕;5、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6、三焦: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和运行水液。
三、奇恒之腑1、概念:奇,异也;恒,常也。
不同于六腑的六个器官的总称,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脑的生理功能:主精神活动,主感觉运动。
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主月经、主孕育胎儿。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五脏六腑功能与相互关系解析
肾
肾主水液代谢,掌管生殖、生长、 发育与体力的底蕴。
六腑的功能与特点
胆
胆主胆汁分泌和储存,帮助消化, 调节脂肪代谢。
胃
胃主食物消化与转化,负责储存、 分解和传递营养。
小肠
小肠主吸收水分与养分,并参与 免疫反应。
大肠
大肠主消化残渣,吸收水分与电 解质,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膀胱
膀胱主排尿,负责储存和排出代 谢废物。
五脏六腑功能与相互关系 解析
在《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中,我们一起来探索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 这些观念在中医传统中具有重要意义。
五脏的功能与特点
心
心是生命之主,管理血液循环, 影响人的思维与情感。
肝
肝主疏泄,调节情绪,储存血液 并调理体内环境。
脾
脾主运化,影响消化系统,控制 体内湿气和血液。
肺
肺主呼吸,调节气道与血液气体 交换,对外界环境敏感。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克
五脏中每一个脏器都与 另。
相生
五脏中每一个脏器都与 另一个脏器形成相生关 系。例如,心生肺,肺 生脾。
相配
五脏之间有些脏器具有 相配关系,如心与小肠, 肝与胆。
相冲
五脏中每一个脏器都与 另一个脏器形成相冲关 系。例如,心冲肺,肝 冲脾。
总结与展望
通过探索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医理论的精髓。希 望这些知识能为大家带来更健康的生活。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与调养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与调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中医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维护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健康,其中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与调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五脏六腑的概念中国古代医学将人体内脏器官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和肾,而六腑则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中医理论认为,五脏六腑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一个脏腑的失调都会影响整体健康。
二、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1. 心脏:中医视心脏为主宰血脉、调节情志的重要脏器。
中医强调心脏的活动与情绪的关联,认为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会影响心脏功能。
调养心脏的方法包括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运动等。
2. 肝脏:中医将肝脏视为整个人体的“将军”,主要参与气血的调节和储存。
肝脏失调常表现为情绪不稳、胸闷、头晕等症状。
中医调养肝脏的方法包括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调理、适当活动等。
3. 脾脏:中医将脾脏认为是消化吸收的主要脏器,也是体内气血生化的基础。
脾脏失调常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问题。
中医调养脾脏的方法包括合理饮食、定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4. 肺脏:中医将肺脏视为人体的“将军”,主要负责呼吸和体内气血的循环。
肺脏失调常表现为咳嗽、气短、容易感冒等症状。
中医调养肺脏的方法包括多呼吸新鲜空气、保持室内湿度、适当锻炼等。
5. 肾脏:中医将肾脏视为生命的根基,主要负责水液代谢和生殖系统的调节。
肾脏失调常表现为腰痛、遗尿、性功能障碍等问题。
中医调养肾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补肾食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三、五脏六腑的调养方法中医强调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等方式来调养五脏六腑,以达到平衡人体阴阳和谐的状态。
1. 饮食调养: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平衡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
饮食调养的原则包括避免偏食、注意荤素搭配、适时进食、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分别指肺、心、肝、脾、肾五脏和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六腑。
每个脏腑的功能是不同的:
1. 肺:主司呼吸,将人体吸入的气体转化成氧气,并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处以供身体使用。
2. 心:主循环,将受肺部氧气的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与营养输送全身,使身体各部位能够正常运转。
3. 肝:主司调节,负责人体代谢、血液循环、营养吸收、贮藏、释放等重要功能。
4. 脾:主司消化,掌管消化系统、代谢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
5. 肾:主司食物消化,掌管体水代谢、排泄,调节人体内外环境平衡,维护心血管系统健康等。
6. 胃:主司消化,是人体消化器官的第一站,负责将进入口腔的食物通过消化分解、吸收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物质。
7. 大肠:主司排泄,帮助人体排出无用的污物。
8. 小肠:主司吸收,将胃中消化好的食物渗透到血液循环中。
9. 膀胱:主司排泄,控制体内废物的排泄。
10. 胆:主司消化,帮助胃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从而更容易吸收。
11. 三焦:主司代谢,是人体代谢功能的重要机构。
被中医学家形象地比喻为“人体的厨房”,负责调理人体各脏腑功能的协调性。
人体五脏六腑器功能在中医里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人体五脏六腑器功能在中医里五脏与六腑的关系日常生活中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五脏六腑吧,很多人都知道五脏六腑是人最根本的器官,可以说五脏六腑的任何一个部位如果出现问题的话,那么也都是会给自己的健康带来很大的烦恼的,比如说五脏中的心脏就是人体健康的根本了,当然了五脏指的不指心脏一个部位。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内脏也一样。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人体五脏六腑器官分布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五脏六腑的功能1、心脏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
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2、肝脏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
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
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淋巴腺肿大等,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
3、脾脏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
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营养不良,使身体消瘦。
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4、肺脏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
肺部异常有气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
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5、肾脏肾有储藏精气的功能,所以有人称肾是人生命力的测量器,老化现象的出现就是肾虚的表示。
体内所有的水分都在肾的支配下。
浮肿、停滞、尿崩症、排尿次数频繁等,都是由肾虚所引起的。
6、胆胃、肠等器官何时进行消化工作,何时停止,这些都由胆来决定。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睡眠,使所有的器官进入休息状态,需要相当的“决心”,所以胆虚的人常会失眠。
五脏六腑的功能及作用是什么
五脏六腑的功能及作用是什么
五脏和六腑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及作用,其中,五脏具有化生、贮藏精气和藏神的作用,六腑具有传化水谷精微的作用。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存精气。
其中,心具有主血和藏神的生理功能,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和生成,把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各器官;
肺具有主气、司呼吸、主宣降、通调水道等生理作用,可以保证呼吸功能和水液代谢的正常运行;
脾具有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等生理作用,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对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肝具有主疏泄和藏血的功能,气机的疏泄及血液的贮藏均离不开肝脏;肾具有藏精、主生长发育等作用,是人体的先天之本。
六腑共同的生理作用是腐熟食物和传化糟粕。
其中,胆具有贮藏和排泄胆汁的作用,还具有主决断、调节情志等功能;胃具有受纳、腐熟水谷精微的作用;小肠具有泌别清浊、受盛与化物的功效;大肠具有传导糟粕、主津的作用,可以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膀胱具有贮存和排泄尿液的作用;三焦具有运化水液的功能。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作用有不同之处,需要学会区分。
中医五脏六腑讲解及调理方法详解
中医五脏六腑讲解及调理方法详解中医的五脏指的是心、肺、肝、脾、肾,而六腑则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器官的中枢,与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疾病密切相关。
下面详细讲解一下五脏六腑的功能以及调理方法。
1.心脏(心)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循环血液和控制血液的运行。
心脏有开窍于舌,所以通过舌象可以判断心脏的健康状况。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适度的运动对心脏保健非常重要。
心脏疾病患者要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并保持定期复诊。
2.肺(肺)肺主气,主要功能是呼吸,将空气中的氧气吸入体内并排出二氧化碳。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进行适度的呼吸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促进肺部健康。
均衡饮食,多吃一些对肺有益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有助于肺脏的保养。
3.肝(肝)肝主疏泄,主要功能是调整气血的运行。
保持心情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有利于肝脏的健康。
饮食调理方面,应避免油腻食物的摄入,多吃一些调理肝脏的食物,如苦瓜、柠檬、红枣等。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肝脏的保健。
4.脾(脾)脾主运化,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运输和转化水谷精气、水液和血液。
均衡饮食、规律作息是脾脏保养的关键。
避免过度饮食,不要过食生冷和油腻食物,多吃一些有助于脾脏调理的食物,如山药、白果、山楂等。
适当的运动也对脾脏保健有好处,如散步、晨跑等。
5.肾(肾)肾主藏精,将精液输送到生殖系统维持正常的生殖功能。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疲劳和性生活不节制,有助于肾脏的保养。
饮食方面,应避免过度食用辛辣刺激和生冷食物,多吃一些有助于肾脏调理的食物,如黑豆、黑木耳、芝麻等。
适当的运动也对肾脏保健有好处,如太极拳、跳绳等。
6.六腑胆:胆下行于肝,主要功能是帮助消化吸收和排泄废物。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压力过大和暴饮暴食,有助于胆腑的健康。
饮食方面,应避免过度食用脂肪和油腻食物,多吃一些有助于胆腑调理的食物,如荠菜、柿子等。
胃:胃主受纳,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
中医五脏六腑的平衡
中医五脏六腑的平衡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五脏六腑的平衡有着密切关系。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则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这些脏腑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相互之间需要保持平衡,以维持人体整体的健康。
第一部分:五脏的平衡五脏分别代表着人体五个不同的器官系统,它们之间的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
以下将分别介绍各个脏器和它们的养生方法:心: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被认为是情感的主宰之脏。
保持心脏健康的方法包括合理饮食,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肝: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乘车之官,肝火旺盛则容易导致脾气暴躁和失眠等问题。
调理肝脏的方法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
脾:脾脏是消化系统的关键,主管运化水谷,是身体的能量来源。
保持脾脏的健康可以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食寒凉性食物,保持规律作息等。
肺:肺脏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将氧气送入体内。
保持肺脏的健康可以通过适度运动,呼吸锻炼,避免烟草和污染物等。
肾:肾脏被视为生命之本,主管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衍。
保养肾脏的方法包括避免过度劳累,注意暖肾饮食,保持规律生活作息等。
第二部分:六腑的平衡六腑相较于五脏而言,在中医理论中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同样对人体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各个腑器的功能和养生方法:胆:胆腑主要负责胆汁的产生和排泄,参与消化和吸收。
保护胆腑可以通过良好的饮食结构,避免过食油腻食物,避免暴饮暴食等。
胃:胃是人体的消化中心,负责储存和分解食物。
保护胃腑需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适度运动。
大肠:大肠是排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排除体内废物。
保持大肠的平衡需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便秘和过度用力。
小肠:小肠主要负责将食物消化吸收,将有用的物质分离出来。
保养小肠可以通过规律饮食,适当摄取膳食纤维等。
膀胱:膀胱是排泄系统最后一道,负责储存和排除尿液。
保护膀胱需遵循规律排尿,避免憋尿和过度饮水。
三焦:三焦在中医中被称为“河洛司令”,负责调节和协调其他脏腑的功能。
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医对五脏的认识
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医对五脏的认识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医对五脏的认识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医对五脏的认识五脏,是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所司,但有其共同点,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关。
如《灵枢》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也。
”这说是说,心、肺、脾、肝、肾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这里所说的“精神血气魂魄”,即代表着不同的精神活动,并分别归属于五脏。
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肾藏志”等。
二是五脏主藏,以藏精气为主,藏而不泻。
在古代,脏写作“藏”,含有储藏之意。
五脏主藏,即五脏能储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气、血、精、津等。
具体来说,“心藏脉”、“肺藏气”、“脾藏营”、“肝藏血”、“肾藏精”等。
五脏之间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平衡的。
肺肺居胸中,在诸脏腑中,肺的解剖位置最高,故称"华盖"。
华盖原指古代帝王所乘车子的伞形遮蔽物,在此引申为肺的位置最高,居于诸脏腑之首。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
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
肺在五行属金,专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协助心君调节气血运行,故称"相傅之官"。
其附属功能为: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肺的经脉与大肠相连,互为表里关系。
肺的附属功能(一)在志为忧(悲)以五志分属五脏来说,肺之志为忧(悲)。
忧愁和悲伤,均属非良性刺激的情绪反映,它对于人体的主要影响,是使气不断地消耗。
由于肺主气,所以悲忧易于伤肺。
反之,在肺气虚时,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就下降,而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二)在液为涕涕是由鼻粘膜分泌的粘液,并有润泽鼻窍的功能。
鼻为肺窍,正常情况下,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
若肺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则涕黄浊;肺燥,则鼻干。
(三)在体合皮,其华在毛所谓"合",即配合之意。
中医学讲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
中医学讲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从中医学讲人体五脏六腑的结构、功能和关系中医学把人体的结构分为脏腑、经络、阒血津液等三大部分。
它们在人体中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
其中,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气血液则是由脏腑功能活动所生成,也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输送到全身,供给机体维持生命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脏,是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器(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大多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共同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脏”,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脏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应当指出,中医学的脏腑,除了指实质脏器外,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与现代医学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
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
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一、五脏(一)心(附心包)1、主血脉主,有主宰、主管的意思。
血有濡养周身的作用,脉为血液运行的通路。
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诸血者,皆属于心。
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在心脏,这是心气作用的体现。
而心行使这部分功能又要依靠心血的供养,两者密切相关,互相依存。
如果心血衰少,血脉空虚,就会影响到心主血脉的功能。
因此,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血运正常,则脉搏匀称,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光泽。
由于面部的血脉较为丰富,所以面部色泽变化可以部分地反映心脏机能正常与否;同时,心功能强弱直接影响到血液的运行,因而可在脉搏上表现出来。
如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则面色苍白无华,脉搏细弱无力,心气虚衰,血行不畅,导致心血痹阻,可见面色暗灰或青紫,脉搏节律不整等。
从中医学讲人体五脏六腑的结构、功能和关系2、主神明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中医解析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中医解析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作用,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生命活动系统。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而六腑指的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下面将依次介绍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最后,五脏六腑之间存在着相互协调和平衡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被认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当其中一脏腑出现功能失调或病变时,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正常运行,导致身体出现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强调的是整体调理,通过调理五脏六腑之间的平衡关系,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学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中医学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人的生命活动,是靠脏腑间的密切联系所构成的人体生理功能的整体性进行的。
这些脏器虽然各有其不同的生理作用,但彼此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1.脏与脏之间的联系(1)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
心与肺之间主要是气与血的关系。
血液的运行要靠气的推动,气也只有贯注于血脉之中,才能通达全身。
故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说法。
反应在病理方面,心肺不正常互相影响,如咳嗽日久,肺气损伤,推动心血的功能不足,就会导致心气虚而出现心悸气短,甚至心区疼痛等症。
心火炽盛,消烁肺的津液,则见咳痰咯血、鼻燥、咽干等症。
(2)心与肝心与肝之间主要是血液循环与血量调节的关系。
若心血不足,可以影响肝的调节而引起失眠多梦、眩晕等症,肝血不足也可以影响心的功能而出现心悸、怔忡等症。
又如临床上高烧、昏迷、抽风的病症,也是心肝相互影响的一种病理变化。
另一方面,心主精神意识,肝主疏泄条达(即情绪舒畅)。
精神与情绪也是相互影响的,如精神不足,就会影响情绪的愉快,情绪抑郁不畅也会影响精神的充沛。
(3)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帮助,心血的再生又必须依靠脾的转化为其来源。
如果心阳不足,影响脾的运化,除心脏病症外,还会出现食少浮肿等症;若脾的运化失常,影响了心血的再生,就会出现贫血心悸等症。
此外,心与脾还有循环与统摄的关系,如果脾虚不能统摄血液,就会引起各种出血的疾患。
(4)心与肾心与肾之间的关系有二,一是阴与阳(又叫水与火)的互济,二是精与神的互根。
心居上焦,其性主动,故以阳(火)为主,肾居下焦,其性主静(藏精气而不泄)故以明(水)为主,心阳下降,温暖肾阴,肾阴上济,滋养心阳,上下相交,动静结合,形成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始终使人体保持在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
这种现象又叫做“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若阳气不足肾水不化,水气逆而上犯,就会造成“水气凌心”的心悸症,如果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心火独亢,也会出现失眠健忘、多梦遗精等现象,这就是“心肾不交”的病症。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之间的关系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此即五脏一体观。
五脏是人体生命的中心,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生命现象相联系。
如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为五脏之表;脉、皮、肉、筋、骨五体,为五脏所主;面、毛、唇、爪、发五华,为五脏所荣;舌、鼻、口、目、耳及二阴五官九窍,为五脏所司;·喜、忧、思、怒、恐五志,为五脏所生;神、魄、意、魂、志五神,为五脏所藏;汗、涕、泪、涎、唾五液,为五脏所化等等,它们又与五脏一起分属于五行,并按照五行生克制化,乘侮胜复及五行互藏的规律而运动变化。
五行系统的生克制化,亢害承制不是单向的、垂直的链,也不是首尾相衔的环,而是一种球状的网。
五行之间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状态。
因此,五脏的生克制化,亢害承制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网络结构。
每一脏都具有五脏的部分功能,也是五脏的缩影和统一体。
此即“五脏互藏”之意。
故曰:“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溉,故各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景岳全书·真脏脉》)。
我们在研究了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还必须研究在整体活动中脏腑机能活动的调节机制和规律。
换言之,必须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整体的生命活动。
这对于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辨证论治,均有重要意义。
脏腑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五脏系统的同位联系(即五脏与六腑、肢体、官窍等联系)、五脏生克制化关系、五脏互藏规律,以及五脏四阴阳关系等。
本节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主要从生理功能方面来阐述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即五脏之间的关系。
“五脏之气,皆相贯通”(《侣山堂类辨》)。
心、肺、脾、肝、肾五脏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特有的病理变化,但脏与脏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着的: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不单是表现在形态结构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们彼此之间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上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而形成了脏与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体结构五脏六腑
人体结构五脏六腑
人体结构是指构成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以及器官的相互关系,而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对人体内部器官的称呼。
五脏六腑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些器官相互协作、相互影响,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五脏。
心为五脏之主,主管血脉运行。
心是人体的动力源泉,它能带动所有的生理功能的运行。
肝,位于右上腹部,主要功能是调节情绪、保护脾、储藏血液、调畅气机等。
脾为消化吸收之根本,人体的能量和营养主要通过脾脏来转化。
肺主宣发,呼吸器官中的主要器官,负责将人体吸入的气体进行氧气交换,排出二氧化碳。
肾脏是主要排泄器官,负责排出体内的废物和毒素,调节体液和酸碱平衡。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六腑。
胆是肝的配套器官,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以便消化食物,同时还参与到身体免疫防御过程中。
胃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接收食物,分泌消化液,将食物进行初步分解。
小肠是胃的下部延伸,主要是将食物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吸收。
大肠主要功能是将小肠中的排泄物进行进一步的水分吸收和浓缩,形成固体粪便。
膀胱是储存尿液的器官,当膀胱内的尿液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出排尿的信号。
三焦是人体的温度调节中心,参与到水液循环、气机升降等生理过程中。
总之,五脏和六腑组成了人体内部复杂的调节系统。
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但又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了解和保护五脏六腑,对于维持健康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详解:五脏六腑的相生相克关系,过了今天可能再也看不到了!
中医详解:五脏六腑的相生相克关系,过了今天可能再也看不
到了!
人体内共有五脏六腑,五脏为:心、肝、脾、肺、肾;
六腑为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
五脏功能是藏精气;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
五脏与养生的关系
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
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
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
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
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
五脏功能
1、心: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
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相表里。
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
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
在中医里,我们把人体最为重要的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其中脏有五个,包括心,肝、脾、肺、肾、即我们常说的五脏,其为人体贮藏精气;腑有六个,包括小肠、胆,胃、大肠、三焦、膀胱、即我们常说的六腑,其功能则为消化、吸收与排泄。
五脏六腑共同维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并保证了人体的健康与美丽,所以说五脏六腑越健康,女人就越美丽。
《吕氏春秋·达郁》有云:“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
”作为人体最重要的脏器,五脏六腑是否健康是人类身体健康的基础。
那么中医中的五脏六腑各自的功能和关系到底是什么呢?下文将详细介绍。
五脏脏通藏,《素问·经脉别论》中说:“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这里的五脏便是指“藏精气而不泻”的心、肝、脾、肺、肾。
1、脾脾对应五行中的土,与六腑中的胃相关。
与四时长夏相通,与五官中的口相联系,故看脾可观口。
脾与情志中的思相关,故思虑过度易伤脾。
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
脾主运化,即脾具有转化输送、消化吸收之能力。
脾可化水谷为精微,并将精微输送至其他脏腑组织来维持整个人体的生理机能。
此外,脾在运化水谷的同时,还会运化水湿,脾与肺、肾、三焦、膀胱等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脾主统血,脾脏具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的功能,是供血、滤血、藏血、免疫的中央。
因其含血量丰富,能够紧急向其他器官补充血液,所以有“人体血库”之称。
若脾气虚弱,则会导致脾运化水谷的能力减弱,使得气血生化之源匮乏或致脾虚生痰,继而使其滤血、造血、供血功能遭到损害,导致脾不统血、血液来源不足,从而引起月经失调。
2、肺肺对应五行中的金,与六腑中的大肠相关,与四时中的秋相通,与五官中的鼻相联系。
肺与情志中的悲相关,故大悲易伤肺。
肺主气、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肺主气,肺在人体的呼吸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角色,其实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解析: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导读:以下内容摘自独立学者灵遁者手诊面诊书籍《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
文章中的图片不是书中原图。
原图太多,所以就用头条自带的东方图为大家展示内容。
第二课:器官与器官之间的关系“刚翻过了几座山,又越过了几条河。
崎岖坎坷怎么它就这么多!(曰:俺老孙去也!)去你个山更险来水更恶。
难也遇过,苦也吃过,走出个通天大道宽又阔。
” 跟俺老孙看看前面的器官关系吧!!!1.人体器官七大系统组合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
2.人体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3.人体器官实在是太多了,说些主要的内脏器官吧。
第一章中已经比较明确了。
这里在重复回忆。
心脏-负责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肺--把肺部血液中的CO2排除,吸收氧气,交给心脏循环至全身。
肝脏--对身体吸收的一些有毒物质作出处理,如酒精。
肝不好的人不能多饮酒就是这个原因。
这个是和胆藏一起的。
另外在人体少量缺血的时候肝脏就给补充了。
如果大量失血就是骨髓造血了。
胃和下面的肠子管消化吸收。
肾很有意思,肾是统管人先天之气的,肾不好表现为性功能衰退,且肾属水,克火,火为心。
肾不好可以直接的对心脏产生影响。
比如心率不齐,心颤等等。
脾脏。
中医上说思伤脾。
思念某人太厉害早晨起来嘴里就是发干,有异味,是由于脾不好影响了胃,进而对口腔造成影响。
4 人体主要的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脏,淋巴结,骨髓,淋巴管。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亲爱的同学们,怎么样,还好吧。
我希望你不是越看越迷糊。
但我承认,这点知识对于一个对医学完全不懂的人,是很别扭的。
我就是这么过来的。
目前,我们讨论的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根据此点,你就可以知道,为什么长时间抽烟的人,容易患心脏病,癌症。
原因是烟中的有害物体,通过废弃有到了心脏。
心脏听过输送血液,有传到其他身体部位。
啊you明白?】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还知道脾的位置吗?忘了吧,呵呵。
看来你不是二般人。
脾运化谁的精微?自然是胃。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这点可能大家不好理解。
我举个例子,一个经常纵欲的人,会有各种不适,甚至莫名痛疼。
这就是心阳偏亢,肾阴不足,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本人不是中医学院毕业的,半路出家,自学中医也就是初涉皮毛。
希望这个解释,你懂了。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
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
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
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
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
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很多网友跟我说想知道某某明星健康怎么样,性格怎么样,能从掌纹看到他们的什么秘密?今天我随便选择几个。
简单的分析一下。
【这位是著名主持人。
图片是网上随便找的。
希望不是某人PS的恶作剧。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董卿,健康状况并不乐观。
首先是内分泌紊乱,眼袋大而黄,这是脾肝失调的表现。
估计是工作繁重,压力过大吧。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
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腐熟,消化水谷;小肠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浊;大肠的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腕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其中一腑功能失常,或发生病变,都足以影响饮食物的传化,所以说六腑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
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
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
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
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
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
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
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
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义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
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
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
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
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
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
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
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
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
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胱: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
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胱,膀胱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
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
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内脏之间的联系是很广泛的。
它们之间既有结构上的联络,更有功能上的联系。
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以为全身的营养来源;但脾的运化,除了胃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滋养,肾阳的温煦,胆亦参予其间。
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人体活动的整体性,使得各种生理功能更为和谐协调,这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持健康有重要意义。
摘自独立学者,诗人,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中医科普书籍《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交流互动:lingdunz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