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pptx
5. 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 、 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 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 的升 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 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 依存 ,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 失 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书山有路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 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 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 正 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3. 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 , 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 统 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别如克*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六腑是什么》。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
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
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
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
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
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
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五脏是贮藏精气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五脏是贮藏精气经络相通互为表里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
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
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五脏】“心、肝、脾、肺、肾”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
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肺,其华在皮毛;肾,其华在发。
一、心——午时养心(11点到13点)*心主血脉,藏神志。
*五行属火,喜伤心。
*心开窍于舌,其华在脸。
*夏季养心正当时,五味对应苦,红色食物养心脏。
*心脏有毒的症状:舌头溃烂,额头长痘,失眠、心悸,胸闷或刺痛。
*中午11~13点是心脏最强的时间,可以吃些保心、助排毒的食物,例如茯苓、坚果、黄豆、黑芝麻、小枣、莲子等。
*“心为五脏六腑之皇帝”可见心地位之高。
二、肝——丑时养肝(1点到3点)*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五行属木,怒伤肝。
*肝开窍与目,其华在爪、筋。
*春季养心正当时,五味对应酸,绿色食物养肝脏。
*丑时不入睡对肝伤害很大。
“卧则血归于肝”,充足睡眠对于养肝有重要的作用。
三、脾——巳时养脾(9点到11点)*脾主运化,脾主统血*五行属土,思伤脾。
*脾开窍于口、唇,其华在肌肉。
*长夏养脾正当时,五味对应甜,黄色食物养脾脏。
*脾有毒的症状:面部长色斑,白带过多,脂肪堆积,口气明显、唇周长痘或溃疡。
*胃的作用是储存分解食物,而脾的作用是吸收食物中的各种营养。
健脾的食物有:山药、薏米。
此外因为甘味健脾,还可以在吃完饭1小时吃1个水果,帮助健脾、排毒。
四、肺——寅时养肺(3点到5点)*肺主气司呼吸。
*五行属金,悲伤肺。
*肺开窍与鼻,其华在皮毛。
*秋季养肺正当时,五味对应辣,白色食物养肺脏。
脏腑关系和奇恒之腑
脏腑关系和奇恒之腑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脏腑是相互配合,互为表里,不论在生理上,病理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谈到五脏,也就联系到六腑。
兹分述如下:(一)肝与胆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胆互济。
所以肝胆实热的病人,有寒热、胁痛、胸满、口苦、呕吐等症状。
而平肝足以泻胆,泻胆也可以平肝。
(二)胃与脾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二者分工合作。
所以任何一方有病,都会相互影响;治疗上也是二者兼顾。
(三)心与小肠心和小肠的经络互通于心,心火盛,舌尖碎痛,小便也会赤涩。
所以采用清心利小便的疗法,使心和小肠的热从小便外出。
(四)肺与大肠大肠为传导之腑,但必须借肺气的下降。
所以大便秘结,可以用开泄肺气的方法;痰浊壅塞肺部的实喘,可以开泻大肠,以利肺气。
二者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都是密切关联的。
(五)肾与膀胱肾和膀胱互为表里。
小便既要靠肾的运化,又要藏于膀胱,从而得以正常地排泄。
所以小便不通就应当温化肾和膀胱之气。
(六)心包络与三焦心包络是心的外卫,三焦为脏腑外卫,二者脉络原自相通。
在经络方面,手厥阴经是络三焦,属心包,手少阳经是络心包,属三焦,是相互交通的。
所以心包络和三焦的关系也很密切。
奇恒之府奇恒之府系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六者。
肾主骨、髓,心主血脉,肝胆互为表里,已均在前面概述。
脑脑为髓海,居于颠顶,为天灵盖所包涵。
[内经]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目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输耳鸣、胫痠、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所以脑的正常与否,直接表现在一个人的精力是否充沛,如果髓海不足,脑的机能减弱,表现为懈怠无力,眩晕、耳鸣等症。
女子胞女子胞亦称胞宫或子宫,位于少腹部大肠之前,膀胱之后。
女子在发育以后,由冲、任脉的通盛而发生月经,在孕育之时,女子胞又有保护和给养胎儿的作用,在病理上,妇女经产、带下诸疾,常由于冲、任失调,而冲、任脉又起于胞中,所以女子的生理和病理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中医通常用“脏腑”来总称人体的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心外面有心包经)六腑指: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
脏腑共同配合,五脏为主帅,六腑为辅佐,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
由此出现了物种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一、肝与胆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主藏血”,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说。
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神情怡然。
1)“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火上炎,可是双目肝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则筋发硬,活动迟钝不灵,指甲糟脏,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3)“怒则伤肝”肝气调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而又能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则易生怒火,目光凶狠,脸趁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令人厌恶而避之。
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的润滑液——阴津,肝阴足,身体轻松自如,内心自信不愠不和。
肝的不适之证分阳亢和阴虚,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形象美,调肝要区别阳亢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分别如下:1.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阴者性情焦躁但疲惫不堪。
2.肝阳亢眼红,干涩和眼角膜有斑,或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者眼窝内凹,或干涩视物模糊,或迎风流泪,或眼花,或色盲,或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神经炎。
3.肝阳亢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阴虚右肋常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阴虚者两腿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焦躁,处事不周;阴虚者办事心余而力不足。
二、心与小肠中医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
例如:内心想,不是指心脏在想而是讲大脑在考虑。
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它脏腑的功能起领导作用,气足血旺的人精神愉悦,神采奕奕。
五脏六腑是怎么相生相克的
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
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
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
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
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
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
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
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
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
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致于虚损,又能克制另外的脏器,使其不致过亢。
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
如脾(土)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肺(金)气不足,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土可克之。
这种生克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对立统一。
就五行的相互关系而言,除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胜复外,尚有五行互藏。
五行互藏又称“五行体杂”,“……既有杂,故一行当体,即有五义”(《五行大义·卷二》)。
而明代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了五行互藏,“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类经图翼·五行统论》)。
五脏六腑位置图
五脏六腑位置图五脏六腑位置图黄元御气机升降图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膈]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血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五脏六腑相表里
五脏六腑相表里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三焦功能实际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综合。
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脏为阴,腑为阳,脏为里,腑为表,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配合,有四个方面的联系:1、经脉络属2、结构相连3、气化相通4、病理相关。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主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1.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
而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思维意识活动有关,如经常说“用心想一想”,就是讲的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心主汗,开窍于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排除其糟帕。
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
心与小肠互属表里,心属里,小肠属表,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帮助小肠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
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2. 肝与胆相表里肝具有调节某些精神情志活动、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协助脾胃消化食物。
肝开窍于目,肝脏有病常会引起各种眼病。
胆附于肝,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分泌夹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疏泄之性。
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3.脾与胃相表里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五净六腑相互内中关系之阳早格格创做中医认为人体内净器官之间功能上是稀切通联、相互协做的.某一死理活动的完毕,往往有多净器的介进,而一个净器又具备多圆里的死理效能.内净之间的那种相互通联是人体内净死理活动的完齐性的表示.果此内净爆收病变后也不妨相互效率.正在此之前咱们最先要明黑《五净六腑的功能五净六腑是什么》.净取腑之间的关系净取腑是内中互相协共的,一净配一腑,净属阳为里,腑属阳为表.净腑的内中是由经络去通联,即净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净,相互经气相通,互相效率,果此净取腑正在病变上不妨互相效率,互相传变.净腑内中关系是:心取小肠相内中;肝取胆相内中;脾取胃相内中;肺取大肠相内中;肾取膀肮相内中;心包取三焦相内中.1.心取小肠相内中: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正在临床上可睹舌赤糜烂或者心舌死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讲涩痛等症状.2.肿取胆相内中:肝主疏鼓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躲胆汁排鼓于小肠以帮消化.若干热内蕴,效率肝或者胆,皆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3.脾取胃相内中:脾主输支而胃主受纳消化.脾胃是死命的根原.果此,脾病及胃效率输支消化功能,便会出现院背胀谦、消化没有良.4.肺取大肠相内中: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支火液而排鼓糟粕.如果肺热,肃落得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效率肺气肃落,而引起胸闷喘谦等症.正在治疗上肺有真热,可鼓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关,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5.肾取膀腕相内中:肾主火液,膀肮主排鼓尿液.但是尿液的排出则有好于肾阳.如肾阳真,气化得常,可引导膀肮真热而得约,便会出现小便淋漓没有由或者遗尿等症.6.心包取三焦相内中:心包是心的中围构制,三焦是净腑的中围构制,其经脉互相联结而相内中.临床上热性病干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正在气分,如果背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便是邪热转进营分丁.净腑相内中的表里,正在针刺治疗上也具备试验意思:比圆脚太阳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脚阳明经的合谷穴,脚阳明胃经的胃皖北,常配用脚太阳脾经的阳陵泉暂等举止治疗,皆支到谦意的效验.那些皆是根据净腑内中经气相通的表里去使用的.净取净之间的关系1.心取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净器构制机能活动的保护,是有好于气血循环去输支养料.血的仄常运止虽然是心所主,但是必须借帮于肺气的推动,而积蓄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搞畅达齐身.2.心取肝: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核心,肝是贮躲血液的—…个要害肥器.所以心血旺衰,肝血也便贮躲充盈,便不妨营养筋脉,促进人体及四肢伸仲的五批活功.如果血液缺累,耗费过分,以致血.盈肝真,血没有养筋,则出现筋‘绎痉浦,脚脚痔孪、抽搐等症状,那证明心血过耗,肝得所养制成的病理变更.3.心取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推动,而心血的死成,又必须依好于脾所吸支相转输的火谷粗微.另一圆里,心主血而脾统血,脾的功能仄常,才搞很佳的统摄血液;若脾阳虑衰,便要引导血没有循经等徐病.4.心取肾:心肾二净,互相效率,互相约束,以保护死理功能的相对于仄稳.正在死理状态下,心阳没有竭下落,,吕阳没有竭降高,上下相接,阳阳相济,称为“心肾相接”.正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阳缺累,没有克没有及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偏卑,二者仄衡,称“心肾没有接”.5.肝取脾:肝躲血,脾主运化火谷粗微而死血.如脾真效率血的死成,可引导肝血缺累,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没有浑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顺犯脾,可出现背痛、背泻等.6.肝取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通联,肝气降收,肺气肃落,关系到人体气机的降落运止.若肝气上顺,肺得肃落,可睹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睹胸胁痛、于咳或者痰中戴血等症.7.肝取肾:肾躲粗,肝躲血,肝血需要依好肾粗的滋养,肾粗又需肝皿没有竭的补充,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死.肾粗缺累,可引导肝血盈真.反之,肝血盈真,又可效率肾粗的死成.若肾阳缺累,肝得滋养,可引起肝阳缺累,引导肝阳偏偏卑或者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8.肺取脾:肺气的强强北·好于火谷之‘天的供给,火谷之气取脾的近化是晓切相妇,故脾真效率到肺时,常出现里色惨黑、懒止、少食、消肥、咳嗽、便溶等症状.治疗上时常使用“补脾益肺”的要领.又如缓性咳嗽的痰多而稀黑,身倦气促,食欲没有振等症状,病变虽正在肺而病原正在于脾,必须用健脾化痰的要领,才搞奏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死痰之源”,由此便不妨体现脾取肺的关系.9l脾取肾:脾阳依好肾阳的温养,才搞收挥运化效率.肾阳缺累,可使脾阳健壮,运化得常,则出现黎明鼓泻,食谷没有化等症.反之,若脾阳真衰,亦可引导肾阳缺累,出现腰痛、火肿等.10.肺取肾:肺主肃落,通调火讲,使火液下归于肾.肾主火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浑中之浑,上归于肺,依好脾阳的运化,共共完毕火液代开的功能.肺、脾、肾三净,一净功能仄衡,均可引起火液媚留而爆收火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二净有协共保护人身气机出进降落的功能.六腑是传化食物的器官,它们即单干又协做,共共完毕饮食物的消化、吸支、转输战排鼓.如胆的疏鼓胆汁,帮胃化食;胃的受纳、消化、下灌肠讲;小肠的启受吸支、分别浑浊;大肠的吸支火份战诽便,膀肮的贮存战徘出尿液等等.三焦则通联各部分的功能,协共挥收气化,又是火液降落排鼓的主要通讲.它们的关系格中稀切,一腑得职或者病变,皆要效率饮食物仄常的传化.。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六腑是什么》。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
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
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
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
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
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
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脏腑之间生理病理关系
脏腑之间生理病理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肝与胆,肾与膀胱,脾与胃互为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从经脉络属方面解释的,心经属心络小肠,小肠经属小肠络心。
二者生理相关,心血循经下降濡养小肠,小肠化物,吸收水谷精微,经脾传心,化血濡养心脉。
2、肺与大肠相表里,二者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联系。
生理上,肺气下降,布散津液,可以促进大肠的传导功能,利于排出糟粕。
反之,大肠传导通畅,也有利于肺气肃降。
病理方面,大肠传导不畅,影响到肺,出现喘咳胸满(胸部胀满不适)。
3、脾与胃二者在生理上以膜相连,通过经络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相合关系。
两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4、肝与胆,生理上胆依附于肝,因经脉络属,二者构成表里关系,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二者相互为用。
5、肾与膀胱,二者有经脉络属,故为表里关系,二者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方面。
2020年整理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pdf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六腑是什么》。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
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
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
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
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
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
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
何为表里关系
脏腑表里关系,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就此略陈管见如下。
1 脏腑表里关系的含义脏腑表里关系是指运用表里阴阳对立互根关系,阐明脏腑间或脏腑与体表间的内在联系。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五脏与六腑不但具有相互协调的功能联系,同时还与体表器官具有相应的所属联系。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藏居于内属里,形见于外属表,所以脏腑表里关系,除了脏与腑间的联系外,还应包括脏腑与体表器官间的联系。
前人在运用对立、互根关系说明事物或现象时,常将表里与阴阳进行联系或并列使用。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说明四时的寒热变化,与人体内部相互为应,都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又如杨上善说:“五脏六腑,即表里阴阳也”。
近代医家秦伯未明确指出:“表里、虚实、寒热、升降等一系列的医用术语,都是从阴阳相对观点上滋生的。
”由此看出,“表里”是一个相对概念,脏腑“表里关系”,即是指脏腑组织间对立、互根的一种内在联系。
2 脏腑表里关系的内容脏腑表里的“关系”,包括组织浅深部位和功能活动两个方面。
具体分为脏腑间和脏腑与体表组织间的表里关系。
2.1 脏腑间的表里关系人体脏腑有不同的阴阳属性。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脏者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
脏腑间具有一定的表里组合关系,《灵枢本论》说:“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
脏可以行气于腑,协助腑的功能;而腑也能行精于脏,使脏得精气而藏之。
下面以脾胃为例来说明人体脏腑间阴阳表里相合的密切关系。
胃主纳,脾主化;胃主降,脾主升;胃受纳、腐熟水谷,为脾的运化打下基础;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营养全身,又为胃继续受纳与腐熟水谷提供能源。
如果胃不能很好地腐熟,必然影响脾的运化;若脾不能正常的运化,同样会影响胃的受纳。
就脾升胃降而言,脾升,既能使饮食之精微输布周身以及升托内脏,又能协助胃气下降,使浊气得以下行。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五脏六腑互为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互为表里关系每一个人的身体里都存在着五脏六腑,五脏六腑主要是指一个人身体的主要器官。
因此五脏六腑中缺了哪一个器官都会导致一个人的身体出现异常情况,虽然五脏和六腑它们的存在形态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其实五脏和六腑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关于五脏和六腑之间的表里关系是什么呢?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脏六腑解释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人体内的各种器官。
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五脏六腑表里关系口诀?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①主运化;
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脏腑的组成及五脏六腑的关系
1.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六腑主要表里关系脏为阴,腑为阳,阳为表,阴主里,脏腑相表里,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里一表,他们所属经脉互相络属,相互配合,组成脏腑表里关系。
2.辨证的概念辩证,就是辨别、认识、判断证候,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辩证的过程就是诊断的过程。
3.舌色及主病淡白舌:舌色xx多,色泽浅淡,主虚证、寒证。
红舌:舌色鲜红或正红,主热证。
绛舌:舌色深红甚于红舌,主邪热炽盛,主瘀。
xx舌:色淡紫无红为青,舌深绛而暗为紫,两者常常并见。
青舌主阴寒、瘀血;紫舌主气血雍滞、瘀血。
4.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等内容。
5.中药的用药禁忌中药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妊娠用药禁忌及服药食忌三方面的内容;注意用药禁忌是用药安全和药物疗效的保证。
6.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
故七情太过伤五脏。
7.气分为元气、宗气、卫气、营气。
8.津液的分类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9.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10.如何做好辩证配膳应遵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根据病人的体质,给予相应的饮食,如:寒证给予温性饮食,热证给予凉性饮食,阴虚宜清补之品,阳虚宜温补之品,实证宜清淡饮食等。
11.归经的概念归经:是指每一药物通过临床疗效所观察总结出对人体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数经能发挥显著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不明显,甚至无效。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心气虚者声音低沉无力,甚至出现声音嘶哑的情况。
3)心气足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心气虚者思维迟钝,反应迟缓,注意力不集中。
小肠与心相表里,小肠的主要作用是将食物分解消化,将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的消化吸收会影响心脏的功能。
小肠的不适之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小肠热,另一种是小肠寒,其特点分别如下:1.小肠热者口干口渴,大便干燥,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小肠寒者口淡不思饮食,腹泻,尿清便溏,舌苔白,脉沉迟。
2.小肠热者心烦易怒,口臭,舌燥咽干,小便短赤;小肠寒者心悸气短,四肢发凉,舌苔白腻,小便清长。
3.小肠热者面色潮红,口唇干裂,多汗;小肠寒者面色苍白,唇色青紫,少汗。
三、脾与胃脾主运化水液,脾虚则水湿停留,易形成水肿。
胃主受纳,腐熟,传导,胃虚则易消化不良,胃病也难以治愈。
脾与胃相表里,脾胃不和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包括胃胀、胃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脾胃不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嗜食生冷等。
2.情志不舒畅,情绪波动大,压力过大等。
3.生活惯不良,饮酒过度,熬夜等。
调理脾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多吃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压力。
3.良好的生活惯,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不要饮酒过度。
四、肺与大肠肺主气,大肠主津液,肺气和畅则呼吸顺畅,心情愉悦,肺失宣降则有气喘、咳嗽、痰多等不适。
大肠主泌津下行,大肠失常则易便秘、腹胀等。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大肠不和的不适之证主要有以下几点:1.肺失宣降者,咳嗽、气喘、咯痰等;大肠失常者,便秘、腹胀、口臭等。
2.肺失宣降者,面色憔悴,唇色苍白;大肠失常者,面色晦暗,唇色紫暗。
3.肺失宣降者,声音嘶哑;大肠失常者,口臭腥臭。
调理肺大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良好的呼吸惯,避免吸入有害物质。
2.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
3.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五、肾与膀胱肾主藏精,膀胱主排泄,肾气旺则精力旺盛,肾虚则易疲劳、性功能减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中医通常用“脏腑”来总称人体的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心外面有心包经)
六腑指: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
脏腑共同配合,五脏为主帅,六腑为辅佐,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
由此出现了物种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一、肝与胆
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主藏血”,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说。
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
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神情怡然。
(1)“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火上炎,可是双目肝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则筋发硬,活动迟钝不灵,指甲糟脏,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3)“怒则伤肝”肝气调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而又能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则易生怒火,目光凶狠,脸趁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令人厌恶而避之。
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的润滑液——阴津,肝阴足,身体轻松自如,内心自信不愠不和。
肝的不适之证分阳亢和阴虚,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形象美,调肝要区别阳亢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分别如下:
1.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阴者性情焦躁但疲惫不堪。
2.肝阳亢眼红,干涩和眼角膜有斑,或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者眼窝内凹,或干涩视物模糊,或迎风流泪,或眼花,或色盲,或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神经炎。
3.肝阳亢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阴虚右肋常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阴虚者两腿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焦躁,处事不周;阴虚者办事心余而力不足。
二、心与小肠
中医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
例如:心里想,不是指心脏在想而是讲大脑在思考。
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它脏腑的功能起领导作用,气足血旺的人精神愉悦,神采奕奕。
容光焕发,心气虚的人心悸,二目无光,兴致索然,重则厌食。
(1)心气足面有光华
心气足者脸色白里透红,皮肤光滑柔软,细嫩;心气虚者面色无光,毛孔粗大,因其锁不住毛孔而汗水自出,重者大汗亡阳。
(2)心气足声圆音亮
心气足的人声如响铃,乐于言表,喜形于色;心气虚者声音低沉,常吁短叹,少言寡语,抑郁不欢,心气虚者病因各异;或劳累过度,或心情抑郁而暗耗心阴;或受刺激郁郁不欢;或步入中年气虚;或大病初愈气已伤矣。
调心也有阴阳之分;心阳不足,耗阴生热;心阴不足,欠热伤气,阳虚或阴虚的特点分别如下:
A、“舌为心之苗”舌嫩胖而苔白为阳虚,舌瘦而苔躁红者为阴虚。
B、舌尖有溃疡者,舌白为阳虚,舌红为阴虚。
C、长吁短叹自汗者为阳虚,面红燥热自汗者为阴虚。
D、心区憋闷,透不过气,心里怯懦者为阳虚,心区燥热,烦闷易发火者为阴虚。
三、肺与大肠
肺位胸中上走气道,喉为门户,开窍于鼻,为气体出入之所,“肺朝血脉”肺吸进的清气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相结合,生化为元气,维持人的生命,肺与心同为上焦,相互依存,肺主气,心主血,气离血死,血离气枯。
1、肺气是精力旺盛,肺气是人的血液中含氧充足,必然精力旺盛,健康的年轻女性皮肤白嫩,与肺气足有关。
2、肺主皮毛,肺气足,皮肤层面气血充足营养物质丰富,皮肤柔嫩,光滑,毛孔细,肺气虚,皮肤抵抗力弱,皮肤容易出现下列症状:皮下红疹、皮癣、面有红斑、粉刺,面部毛孔显粗,皮肤过敏。
3、肺气足鼻子精巧:肺开窍于鼻,肺气足,鼻子发亮,精巧,肺气虚,鼻子毛孔渐粗,或鼻翼变红,重则为“酒糟鼻”。
4、肺气足不虚胖,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调节人体水分,需要脾、肾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何一个环节出了毛病,都会引起体内水液代谢不利,形成虚胖,重则浮肿。
肺气足鼻不生炎症,嗅觉灵敏。
肺气虚,易患鼻咽,容易过敏,有时不辨香臭,“肺主忧”肺气足,人常欢笑,肺气虚,人多忧愁。
肺有阴虚,阳虚之分,不同症状如下:肺阳虚时咳喘无力,清鼻涕,甚则喘促或呼吸困难,痰多清稀,疲倦,懒语,声低,怕冷,自汗,脸色青色,舌胖淡嫩。
肺阴虚时干咳少痰,潮热盗汗,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燥喑哑,舌红干燥,苔少。
四、脾与胃
“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和精微输布全身,供应人体多方面的需求,维持内脏功能正常的运行,食物入口皆由脾而散,脾与胃为营血化生之源,所以,人白天的身体状况健康与否,与脾有重要关系。
1、脾气足肌肉丰活,“脾主肌肉”脾气足,肌肉丰润、鲜活,面部生动而富有活力,有的人长相不漂亮,但仍然可人,这就是民间讲的脸上长着“爱人肉”。
2、脾气足脸不臃肿,女性面部白里透红的胖是正常的胖,可谓“富贵之美”,除此外的胖,多数为肿胖。
脾主运化水湿,输布体内水份,脾虚湿滞,则导致水肿,肾虚引起的水肿在腿脚,脾虚引起的水肿在脸部及全身。
引起脾虚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吃;二是思,多吃冰冷食物,贪吃水果,暴饮暴食都能伤脾,思虑过多,也可
能伤脾。
3、“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脾气通于口,脾足能知五谷”脾气足着嘴唇丰盈红润,呼出的气无异味,吃五谷杂粮可品出其中的香味,脾气弱者唇白而粗糙,若寒凝脾中则唇紫或黑,呼出的气息异味浓得令他人躲闪,且饮食无味。
4、“脾统血,使血液在脉管内运行顺畅不致外溢”脾气虚而无力统血时,血溢出脉管之外称为“血不循经”,有人会皮下出血形成瘀斑,严重的人流出的汗为红色,有的女性会经血不止。
脾和胃相表里,脾相当于车间,二者缺一不可,相互配合,但是他们的习性却不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气上升,人中气足,胃气下降,人才能顺利完成消化吸收,脾和胃的功能正常与否,其症状分别如下:
1、脾气虚时唇偏白,重则无血色,胃火上行,唇干,重则有裂纹。
2、脾气虚得太久,上牙龈萎缩,胃气虚弱久了,下牙龈萎缩。
3、脾气虚弱便溏稀,重则泻肚,胃火上行大便干硬。
4、脾气虚时四肢不温,胃火旺时人燥热。
5、胃阳不足,胃脘胀痛,呕吐清涎。
五、肾与膀胱
“肾为先天之本”肾气旺,人耳聪目明,精力充沛,颈直肤亮,可延缓衰老数十年之多;肾气虚,人易恐惧,严重者可出现精神疾病。
1、“肾主水”肾气时可调节体内水分并将多余水分及时排出体外,女性肾气衰时,体内该排掉水份不能及时排出,造成腰以下部位虚胖甚至浮肿,若脸也肿胖时表明已相当严重了,而补充肾气,人的腰围即可减小,但体重可能不减,这是因为“肾主骨”,人的肾气足了,骨质密度便随之增加,体重也会增加。
2、“肾主毛发”,肾气足,头发浓密而黑亮,肾气不足时则头发脱落,发质枯干,所以治理脱发的根本是调养肾。
肾气足颈项直挺,牙齿坚固,因为肾主骨,而牙是骨之余,肾气虚是颈椎无力挺直,重则骨质增生,因此当人到中年出现骨质增生或出现牙齿松动时,不要急于动手术,应从调肾入手,这样既能从根本上解决病患,又可保住牙齿。
3、“肾纳肺气,肺主皮毛”,肾气足可接纳肺气,肺朝百脉可养皮肤,肾气虚时令肺的肃降功能受阻,面部易生斑等,而有的人会因肾虚不纳肺气引起脸上长粉刺。
4、肾气足夫妻生活和谐,“肾下开窍于二阴,上开窍于耳”,肾气足,听力好,肾为肝之母,肝肾同源,肝肾足者耳聪目明,肾虚易导致听力差,或耳鸣,眩晕,甚者耳聋。
补肾,首先要确定肾阳虚还是阴虚,阳虚补阳,阴虚滋阴,调反了非但达不到补肾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南辕北辙,肾阳虚或肾阴虚的特点分别如下:
阳虚:怕冷,手或脚易凉。
阴虚:怕热,手心、脚心及其内心燥热,即“五心烦热“。
1、舌虚舌嫩胖,苔白;阴虚舌瘦,舌红,苔少而燥。
2、阴虚易瘦,阳虚易胖。
3、阳虚精神疲惫,阴虚燥热不安。
4、阳虚面色青白无光,阴虚颧红,脸呈绛色。
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提出一个结论,美是由综合因素构成的,只有当各种因素平衡时,人才可能美,其中,首先是保持物质身体的平衡,平衡的身体会产生平衡的精神面貌及状态,精神再反过来促进身体平衡,可使人体进入良性循环。
身体平衡主要是五脏循环系统各自的平衡和相互间的平衡,五脏之间的关系相生相克,是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某一脏器的失衡,会引起其他脏器失衡,所以女性在追求形象和仪态美的同时,可不能舍本求末,故此失败。
下面我们要讲到的是人体五脏与其相对的阴阳五行的关系,也就是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即相互资生,助长的意思,相克既相互制约,克制的意思。
首先我们要了解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
即:
肝(胆)属木
心(小肠)属火
脾(胃)属土
肺(大肠)属金
肾(膀胱)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