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的功能关系与病症教学提纲
幼儿园五脏六腑生理知识教案设计与实施

知识文章格式:幼儿园五脏六腑生理知识教案设计与实施1. 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生理知识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人体五脏六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设计一套合理的教案并有效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2. 评估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在设计幼儿园五脏六腑生理知识的教案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评估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
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是有限的,因此教学内容需要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并且要能够吸引他们的兴趣。
3. 从简到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取从简到繁的教学方法。
可以先从生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开始,例如心脏是什么,有什么功能等。
然后逐步引入更加深入的内容,例如五脏六腑的结构和功能等。
4.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图片、动画等,使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五脏六腑的结构和功能。
这种视觉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5. 开展互动式教学活动为了巩固幼儿对五脏六腑生理知识的理解,可以开展各种互动式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通过互动式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6. 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估在教学实施后,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小测验等方式来评估教学效果。
也要听取幼儿、家长和其他教师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7. 结语通过合理的教案设计和有效的实施,幼儿园五脏六腑生理知识的教学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将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8. 我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幼儿园五脏六腑生理知识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是对幼儿园五脏六腑生理知识教案设计与实施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园五脏六腑生理知识教案设计与实施的一些想法和建议中,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如何根据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设计教学内容,以及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和开展互动式教学活动来促进幼儿对五脏六腑生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幼儿园人体五脏六腑教案 幼儿园健康教育

幼儿园人体五脏六腑教案一、引言1. 暑假过后,新学年即将开始,幼儿园的健康教育课程备受关注。
而人体五脏六腑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幼儿园学生们接触和了解的重要知识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幼儿园开展人体五脏六腑的健康教育教案,以促进幼儿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和关注。
二、教学目标2. 教育目标:让幼儿了解人体五脏六腑的基本构造和功能,培养幼儿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知识目标:了解心脏、肺、肝、胃、肾等五脏六腑的位置和功能。
4. 能力目标:通过图画、故事等形式,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学会积极向老师和家长表达自己的身体感受。
三、教学内容5. 人体五脏六腑的名称和功能介绍:通过图片、实物模型等形式,展示心脏、肺、肝、胃、肾等五脏六腑的外观和位置,并进行简单的功能介绍。
6. 身体健康与保护:教育幼儿要按时作息,合理饮食,勤洗手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护自己的五脏六腑。
7. 游戏与实践:通过游戏、歌曲等形式,让幼儿在玩耍中感受身体变化,培养对身体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8. 观察引导法: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五脏六腑的图片和实物模型,引导他们说出五脏六腑的名称和简单功能。
9. 亲身体验法:通过有趣的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身体的变化和心脏、肺的功能。
10. 故事启发法:讲述具有启发意义的故事,引导幼儿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和保护。
五、教学过程11. 拓展前期知识:老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各种图画、歌曲等形式了解简单的五脏六腑知识,引发他们对人体的好奇心。
12. 重点讲解五脏六腑的名称和功能:老师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模型等形式,结合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幼儿介绍心脏、肺、肝、胃、肾等五脏六腑的外观和基本功能。
13. 情境引导: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合适的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到心脏跳动的感觉,或者通过呼吸游戏等形式感受肺部的作用。
14. 总结提醒:老师要及时总结教学内容,强调幼儿的身体健康与保护,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医五脏六腑与疾病关系

中医五脏六腑与疾病关系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和肾,六腑则包括胃、小肠、大肠、膀胱、胆和三焦。
这些脏腑在中医理论中与人体的生理和疾病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医五脏六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独到之处。
1. 心与疾病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是情志的主要器官。
心脏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并通过心脉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因此,心病常表现为胸闷、心悸等症状。
情志郁结也可导致心病发作。
中医治疗心病通常采用调整情志、舒缓心气的方法,如静坐冥想、适当的运动等。
2. 肝与疾病肝主疏泄,调节情绪,储藏血液。
中医认为,肝与情绪紧密相关,过度愤怒、抑郁等情绪可影响肝脏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常表现为胸闷、胁肋疼痛等症状。
中医治疗肝病通常以调理情绪、舒解肝气为主,如饮食调理、针灸等。
3. 脾与疾病脾主运化,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产生营养。
中医认为,脾虚会导致消化不良、乏力等症状。
脾病也与湿邪有关,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中医治疗脾病通常以调理饮食、增强脾胃功能为主,如食疗、草药等。
4. 肺与疾病肺主气,主要功能是吸取空气并将氧气传递到全身。
中医认为,肺主气,但又与肝脏密切相关。
因此,肺病与情绪有关,如忧郁、悲伤等情绪可导致肺气不畅,进而导致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中医治疗肺病通常以调理情绪、增强肺气为主,如辟邪、运动等。
5. 肾与疾病肾是人体的主要器官之一,主要负责排泄废物、调节水液平衡和生殖等功能。
中医认为,肾虚会导致阴阳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肾病常表现为腰酸、耳聋等症状。
中医治疗肾病通常以补肾为主,如补肾药物、运动等。
除了五脏,中医还有六腑,它们与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紧密相关。
疾病与腑的关系相对较少研究,但在中医治疗中仍然起到一定的作用。
六腑的病症可通过中医药、针灸等方法进行调理。
《五脏六腑专业版》课件

三焦:调节气机, 推动水液运行
心与小肠: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小肠主化物,分清浊 肝与胆:肝主疏泄,胆主藏泄,二者相表里 脾与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相表里 肺与大肠:肺主宣发,大肠主传导,二者相表里 肾与膀胱:肾主水,膀胱主排泄,二者相表里
PART FOUR
常见心脏疾病类型 治疗方法与药物选择
摄入量
饮食调理:保持 饮食均衡,多摄 入富含维生素和 矿物质的食物, 如新鲜蔬菜、水
果等
睡眠充足:保 证充足的睡眠 时间,有助于 身体恢复和修
复
遵循中医理论,根据个人体 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
针对五脏六腑的不同功能, 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调理
避免滥用药物,以免对身体 造成损害
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 物调理
诊断方法:介绍肺疾病的诊 断流程和常用检查方法
肺疾病概述:介绍肺疾病的 种类、发病原因和症状表现
治疗原则:介绍肺疾病的治 疗原则和常用治疗方法
注意事项:介绍肺疾病治疗过 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患者护理要
点
肾疾病的分类与症状
治疗原则:对症治疗、病因治疗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诊断方法: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 查等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PPT
CONTENTS
PART ONE
PART TWO
课件目标:介绍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功能和疾病防治
课件内容:包括五脏六腑的解剖、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
适用人群:中医学生、临床医生、中医爱好者等 课件特点: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和学习
诊断方法与步骤 预防措施与注意事项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按摩理论教案(七) 【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

[按摩理论教案(七)【五脏与六腑的关系】]按摩理论教案(七)【五脏与六腑的关系】主要体现为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按摩理论教案(七)【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脏为阴,腑为阳,一脏一腑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表里配合,构成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
1.心与小肠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相合的一对脏腑。
在生理上,心火下温小肠,有助于小肠的化物及泌别清浊;小肠吸收精微,由脾散精于心化赤为血。
病理上,心火亢盛可下移小肠,导致小便短赤热痛等;反之,小肠有热可循经上炎于心,而致心烦、口舌生疮等。
2.肺与大肠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阴阳关系。
生理上,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排泄糟柏;而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又利于肺气的清肃下行。
病理上,肺气虚则气不下行,或肺失宣降津液不能下达,则导致大肠传导不利或津少肠燥,出现大便艰涩难排或大便干结;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浊气上逆,可影响肺气肃降,表现为胸满、咳喘等。
3.脾与胃脾与胃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阴阳关系,两者在位置上相近,功能上相互配合,共主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精微物质布散,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教案《按摩理论教案(七)【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脾与胃病变时相互影响,脾运化失职,可影响胃受纳、腐熟水谷;反之,胃失和降,亦可致脾的运化功能失调,从而导致饮食物的消化吸收障碍。
4.肝与胆胆附于肝下,肝胆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阴阳关系。
胆汁源于肝,贮藏在胆,依赖肝疏泄作用的调节排泄,促进饮食物的消化;胆汁排泄畅通,有利于肝疏泄功能的发挥。
肝胆对情志和精神活动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病理上,肝胆病变常相互影响。
如肝失疏泄,可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而胆汁排泄不畅,则会影响肝的疏泄,导致肝胆同病,肝胆湿热,肝胆火旺等。
5.肾与膀胱肾与膀胱相表里、阴阳关系,两者在生理上对尿液的贮藏、排泄相互配合。
津液在代谢过程中,达于下焦的水液经肾的气化,清者上升,浊者下降于膀胱为尿;贮藏于膀胱的尿液由膀胱开阖hé排泄。
五脏六腑知识启蒙教案

五脏六腑知识启蒙教案五脏六腑知识启蒙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五脏六腑的名称及功能;2. 能够简单描述五脏六腑的作用及相互关系;3. 培养学生对自身身体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五脏:心、肝、脾、肺、肾;2. 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人体内部结构,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身体内部有哪些重要器官。
2. 知识讲解(1)介绍五脏六腑的名称及位置,让学生了解每个器官在人体中的位置;(2)详细介绍每个器官的功能,如心为主管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器官,肝为排毒调节代谢的中心器官等;(3)引导学生理解五脏六腑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如肺与大肠有着密切联系等。
3. 操作实践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五脏六腑的功能和重要性。
如通过饮食、运动等方面改善自身身体状况,让学生明白保护自己的身体是每个人必须做的事情。
4. 总结归纳总结五脏六腑的名称、位置和功能,并强调其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爱护自己的身体,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健康饮食。
四、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人体内部结构和五脏六腑的位置;2. 讲解法:详细介绍每个器官的功能及相互作用;3. 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脏六腑的作用;4. 思考法: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身体内部有哪些重要器官,并理解保护自己身体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中是否能够正确理解五脏六腑的作用;2. 通过课堂小测验或问答的形式测试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3. 评估学生对自身身体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是否有所提高。
六、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具;2. 五脏六腑相关的书籍或资料。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保护自身健康的习惯。
同时,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适当调整,让他们更好地吸收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五脏六腑功能与相互关系解析

肾
肾主水液代谢,掌管生殖、生长、 发育与体力的底蕴。
六腑的功能与特点
胆
胆主胆汁分泌和储存,帮助消化, 调节脂肪代谢。
胃
胃主食物消化与转化,负责储存、 分解和传递营养。
小肠
小肠主吸收水分与养分,并参与 免疫反应。
大肠
大肠主消化残渣,吸收水分与电 解质,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膀胱
膀胱主排尿,负责储存和排出代 谢废物。
五脏六腑功能与相互关系 解析
在《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中,我们一起来探索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 这些观念在中医传统中具有重要意义。
五脏的功能与特点
心
心是生命之主,管理血液循环, 影响人的思维与情感。
肝
肝主疏泄,调节情绪,储存血液 并调理体内环境。
脾
脾主运化,影响消化系统,控制 体内湿气和血液。
肺
肺主呼吸,调节气道与血液气体 交换,对外界环境敏感。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克
五脏中每一个脏器都与 另。
相生
五脏中每一个脏器都与 另一个脏器形成相生关 系。例如,心生肺,肺 生脾。
相配
五脏之间有些脏器具有 相配关系,如心与小肠, 肝与胆。
相冲
五脏中每一个脏器都与 另一个脏器形成相冲关 系。例如,心冲肺,肝 冲脾。
总结与展望
通过探索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医理论的精髓。希 望这些知识能为大家带来更健康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六腑的功能关系与病症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系与病症肝藏魂,属木。
胆火寄于中。
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心藏神,为君火。
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
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螈,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
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胆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
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臂前廉痛。
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
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
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
命门(心包)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
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
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热瞀螈,暴病暴死暴喑,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则善饥而瘦,解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
下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混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恶寒战栗,如丧神守,耳鸣耳聋,嗌肿喉痹,诸病肿不用。
胆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主同肝)。
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
标病∶寒热往来,疟,胸胁痛,头额痛,耳痛鸣聋,瘰结核。
胃属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
(主同脾)。
本病∶噎膈反胃,中满肿胀,呕吐泻痢,霍乱腹痛,消中善饥,不消食,伤饮食,胃管当心痛,支两胁。
标病∶发热蒸蒸,身前热,身前寒,发狂谵语,咽痹,上齿痛,口眼斜,鼻痛鼽衄赤。
大肠属金,主变化,为传送之官。
本病∶大便闭结,泄痢下血,里急后重,疽痔脱肛,肠鸣而痛。
标病∶齿痛喉痹,颈肿口干,咽中如核,鼽衄目黄,手大指次指痛,宿食发热寒栗。
小肠主分泌水谷,为受盛之官。
本病∶大便水谷利,小便短,小便闭,小便血,小便自利,大便后血,小肠气痛,宿食夜热旦止。
标病∶身热恶寒,嗌痛颔肿,口糜耳聋。
膀胱主津液,为胞之府,气化乃能出,号州都之官,诸病皆干之。
本病∶小便淋沥,或短数,或黄赤,或白,或遗失,或气痛。
标病∶发热恶寒,头痛,腰脊强,鼻窒,足小指不用脏与脏、脏与腑之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
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
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
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
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
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
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
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
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
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
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
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
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
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
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
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
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
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
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
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
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
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
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胱: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
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胱,膀胱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
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胱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胱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溏,表示病在气分。
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本文档由深圳坤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整理提供,转载时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