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是怎么相生相克的
五脏六腑运行原理介绍五脏六腑的关系

五脏六腑运行原理介绍五脏六腑的关系
在中医上,人体的重要器官分为两个大类,分别是脏和腑。
跟脏腑有关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是藏于内的脏器,象是形象或征象的意思。
也就是说或,内脏在人体内,但是内脏在生理和病理方面都会有表现在外的征象。
中医的脏腑学说是指通过观察外部形象来判断内脏活动规律的学说。
五脏六腑指人体的各大主要器官,五脏六腑运行原理主要是什么呢?
五脏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运行原理是怎样的呢?五脏之间的关系包括相生和相克。
这里要提到五行这个概念,五行指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
肝生心对应木生火,心生脾对应火生土,脾生肺对应土生金,肺生肾对应金生水,肾生肝对应水生木。
肺清肃下降能够抑制肝上亢,肝条达能够疏泻脾壅滞,脾运化可以防止肾泛滥等。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是表里关系,两者相互配合。
一脏配一腑,脏为里,腑为表。
脏腑表里由经络联系起来,脏腑的经气是想通相互作用的。
脏与腑如果发生病变,也会相互传变互相影响。
人体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由腑、经络、皮毛、肌肉、筋骨、精髓和气血津液组成。
脏腑关系是中医上诊断疾病的理论基础。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五脏六腑的运行原理大概也是如此。
人体任何一个重要器官发生病变都会波及其它器官。
五脏六腑运行原理与五行相生相克联系密切。
与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五脏分别是肝、心、脾、肺、肾,六腑分别是胆、小肠、胃、肺、肾、膀胱和三焦。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但是并没有得到现代科学的绝对认可,也不能成为诊断疾病的根据。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相对应,相生相克有规律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相对应,相生相克有规律在古人的观念里,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些物质的运动变化构成的。
正如《河洛原理》中的记载:“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随含万物。
”五行学说就是在“阴阳说”的基础上,以五行生克的规律进一步地解释人体脏腑的阴阳,说明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复杂关系。
人体的五脏同样也可以分为五行,即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
按照五行相生的逻辑,肝藏血可以济心,这就是木生火;心的阳热可以温暖脾气,是火生土;脾透过运化功能产生的精微可以滋养肺部,是土生金;肺气的下行有助于肾水,是金生水;肾精又可以补肝,为水生木。
五脏之间既有相互滋生的关系,又相互制约,并以此来维持机体的稳定和平衡。
在五行的相克关系中,木克土,所以可以用肝木的条达,来疏泄脾土的壅滞;土克水,所以可以用脾土的运化水湿,来防治肾水的过渡泛滥;水克火,故可以用肾水的滋润上行,来平和制约心火的狂躁;火克金,故可以用心火的温煦来促进肺气的宣发,制约肺气的过于肃降;金克木,故可以用肺气的倾诉下降,抑制肝气的过分生发。
总之,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是密切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如果了解了这些规律,在养生保健中就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
一旦我们知道了疾病在脏腑间的相互影响及传变规律就可以提前介入,防患于未然。
中医常说的“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其实,这里的母和子就是五行相生中的母子关系。
因此,清代名医王清任说“著书不明脏腑生克,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五行,何异于盲子夜行。
”◎五脏与五行相合,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呈现出图上五脏相生的规律。
◎五脏与五行相合,同时遵循五行相克的规律,呈现出图上五脏相克的规律。
五行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道医——五行与五脏六腑的关系道医理论中五行与五脏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五行之间的关系便是五脏间的关系。
五行分别为:金、木、水、火、土。
而五脏中肝胆代表木,心、小肠代表火,脾胃代表土,肺、大肠代表金,肾、膀胱代表水。
明白了五脏六腑对应的五行后,便要开始了解五行之间的关系了,也可以变相地说是五脏六腑间的关系。
相生关系:木(肝、胆)生火(心、小肠),火生土(脾、胃),土生金(肺、大肠),金生水(肾、膀胱),水生木。
木生火。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木可做火的燃料。
而在五脏中,属木的肝藏血,肝胆循环系统旺盛,可有充足的血液供属火的心、小肠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火生土。
形象地用太阳之正阳之火对地面照射,经亿年以上可化石为土作比喻。
在五脏中属火的心、小肠循环系统旺盛,可促进属土的脾胃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土生金。
用金属从土中而生作比喻,如矿质。
五脏中属土的脾胃循环系统旺盛,被称为中气的脾气可以促进属金的肺、大肠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金生水。
解释要复杂一些。
我们在自然界可以发现,有石就有水。
石头结构的山可以生长树木,因为岩缝可以使水达到山顶。
所以民间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说。
而土结构的山不能长树,因为“土克水”,土阻止了水的上行,所以西北黄土高坡上光秃秃的一片,没有一棵树木。
石头中含大量金属元素,古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金生水”。
五脏中属金的肺循环系统旺盛,肺气可促进属水的肾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水生木。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树木生长必须需要充足的水分。
肾、膀胱循环系统旺盛,肾气和肾水可促进肝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
这是五行相生关系,也是五脏六腑间相生关系。
五行相克关系。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无尽的循环……木克土。
有两个理解。
第一,用树木破土而出来作比喻。
第二,以树木吸收土中营养,致使土中营养流失来理解。
五脏中属木的肝循环系统不畅,没有充足的血液支持脾胃,脾循环系统便会逐渐进入非正常状态。
例如肝胃不和等。
土克水。
这个很容易理解,用土能阻挡水的运行作比喻。
精选中医五行相生相克表

中医五行相生相克表中国传统哲学有五行生克之说,中医上也有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我整理了中医五行相生相克关系表,希望大家有所收获!中医五行相生相克关系表胃为脾之腑,脾为胃之脏。
脏者,藏也。
腑者,化也。
阳性化,阴性藏。
藏者藏其所化,化者化其所藏。
人身秉造化的阳气而生腑,秉造化的阴气而生脏。
腑为阳,其色明。
脏属阴,其色暗。
阳而明,故能化。
阴而暗,故能藏。
此脏腑二字之意也。
他脏他腑仿此。
人身肝木之气,疏泄不及,那么现无汗、尿少、粪难、腹痛、胁痛、妇人月经来迟等病。
疏泄太过。
那么现自汗、尿多、遗精、发热、头晕、耳鸣、妇人白带,月经来早等病。
疏泄不及者,水中的火气缺乏,疏泄太过者,金气缺乏也。
人身肺金之气,收敛不及。
那么现汗多,头晕,发热,咳逆,上气,遗泄,尿多,痿软等病。
收敛太过,那么现恶寒、粪艰,胸闷,无汗等病。
收敛不及者,木气过于疏泄。
收敛太过者,火气不能煊通也。
人身心火之气,煊通不及,那么现血痹,神倦,口淡,血寒等病。
煊通太过,那么现舌痛,喉痛,心跳,心烦等病。
煊通不及者,木火之气虚。
煊通太过者,中气虚,金气不降也。
人身肾水之气,封藏不及,那么现阳越,头晕,发热,足肿等病。
封藏不及者,金气收敛之力衰,木气疏泄太过也。
肾水无封藏太过之病,肾水愈能封藏,阳根愈稳固也。
人身脾土之气,运化不及,那么现腹满,停食,上吐,下泻,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病。
运化不及者,水火之气虚也。
脾土无运化太过之病,有土气填实之病。
土气填实,那么不能运化也。
人身相火之气,燔灼不及。
那么现下寒,肾寒,脾胃衰弱,二便不固等病。
燔灼不及者,相火的本气少也。
相火无燔灼太过之病,有相火不降之病。
相火降于水中,水中有火,那么生元气。
相火不降,那么燔灼于外,而发烧热也。
外之烧热愈大,内之相火愈少也。
圆运动的五行,是融合不能分析的。
五行之病,皆运动不圆,作用别离,不能融合所致。
以上各病,略举数端,以概其余。
大气的五行,是融合的,分析不开的,人身亦然。
中医五行五脏相生相克

中医五行五脏相生相克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何谓“五行相生相克”呢?与我们人体的五脏有什么什么关系呢?店铺在此整理了中医五行与五脏相生相克的关系,希望大家有所收获!中医五行五脏相生相克原理胃为脾之腑,脾为胃之脏。
脏者,藏也。
腑者,化也。
阳性化,阴性藏。
藏者藏其所化,化者化其所藏。
人身秉造化的阳气而生腑,秉造化的阴气而生脏。
腑为阳,其色明。
脏属阴,其色暗。
阳而明,故能化。
阴而暗,故能藏。
此脏腑二字之意也。
他脏他腑仿此。
人身肝木之气,疏泄不及,则现无汗、尿少、粪难、腹痛、胁痛、妇人月经来迟等病。
疏泄太过。
则现自汗、尿多、遗精、发热、头晕、耳鸣、妇人白带,月经来早等病。
疏泄不及者,水中的火气不足,疏泄太过者,金气不足也。
人身肺金之气,收敛不及。
则现汗多,头晕,发热,咳逆,上气,遗泄,尿多,痿软等病。
收敛太过,则现恶寒、粪艰,胸闷,无汗等病。
收敛不及者,木气过于疏泄。
收敛太过者,火气不能煊通也。
人身心火之气,煊通不及,则现血痹,神倦,口淡,血寒等病。
煊通太过,则现舌痛,喉痛,心跳,心烦等病。
煊通不及者,木火之气虚。
煊通太过者,中气虚,金气不降也。
人身肾水之气,封藏不及,则现阳越,头晕,发热,足肿等病。
封藏不及者,金气收敛之力衰,木气疏泄太过也。
肾水无封藏太过之病,肾水愈能封藏,阳根愈坚固也。
人身脾土之气,运化不及,则现腹满,停食,上吐,下泻,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病。
运化不及者,水火之气虚也。
脾土无运化太过之病,有土气填实之病。
土气填实,则不能运化也。
人身相火之气,燔灼不及。
则现下寒,肾寒,脾胃衰弱,二便不固等病。
燔灼不及者,相火的本气少也。
相火无燔灼太过之病,有相火不降之病。
相火降于水中,水中有火,则生元气。
相火不降,则燔灼于外,而发烧热也。
外之烧热愈大,内之相火愈少也。
圆运动的五行,是融合不能分析的。
五行之病,皆运动不圆,作用分离,不能融合所致。
以上各病,略举数端,以概其余。
大气的五行,是融合的,分析不开的,人身亦然。
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原理

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原理五脏六腑相生相克原理是中医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早在古代就被广泛运用于中医治疗中。
该理论认为,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每个脏腑之间的关系相生相克,维持了人体内部生物环境的平衡,保证了身体的健康。
下面是关于五脏六腑相生相克原理的20条详细解析。
1、心生肺:心主精神,肺主气,心的精神质可以促进肺气的产生和运行,同时肺气的运行也会促进心气的血液循环。
2、肺生肾:肺气可以促进肾气的产生和循环,肺气中的水分在肾中得到排泄,使人体内部环境达到平衡。
3、肾生肝:肾脏是人体主要的水源,而肝脏则分泌胆汁,在发生代谢作用时需要肾脏提供水分的支持,肝脏的健康也需要依赖于肾脏的正常工作。
4、肝生脾:肝脏中的气血经过胆汁的代谢,流向脾脏,促进脾脏的运行和新陈代谢。
5、脾生肺:脾脏可以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和气血,这些物质需要通过肺气的循环,才能被分配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中,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
6、心生肝:心脏通过血液的循环,将养分和氧气输送到肝脏,维持肝功能正常,并且心脏同时也抑制肝脏的情绪波动和过度兴奋。
7、肝生心:肝脏中的气血通过心脏的循环,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促进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8、心生脾:心脏中的气血可以促进脾脏的新陈代谢和运行,同时心脏还可以抑制脾脏的思维和过度紧张。
9、脾生心:脾脏中的气血可以为身体各部分输送营养和氧气,促进心脏的正常运行,同时它还可以平衡心脏和情绪。
10、肾生心:肾脏是人体中生命源泉的主要器官,正常的肾功能有助于维持心脏的健康和稳定。
11、心克肾:情绪波动和过度紧张会影响肾的正常工作,造成体内气血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如肾炎等。
12、肺克肝:肝脏在情绪波动或过度兴奋时会分泌大量的胆汁,降低人体内的气血水平,过度蓄积胆汁还会反过来影响肺的正常运行。
13、肝克脾:情绪波动和过度兴奋会增加肝脏的代谢负荷,影响脾脏的正常运转,导致脾虚。
14、脾克肝:过度的思虑和情绪波动会过度消耗脾脏的气血,使其运行不畅,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
五行与人体五脏六腑的关系是什么

五行与人体五脏六腑的关系是什么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其中五行与人体五脏六腑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人体的五脏六腑中也有着清晰的对应和体现。
首先来说说肝与木的关系。
肝在五行中属木,就像树木一样,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
肝主疏泄,能够调节人体的气机,让气血运行顺畅。
如果肝气郁结,就好比树木生长受阻,人会感到心情压抑、胸胁胀痛。
肝还藏血,能够调节血量,为身体的各项活动提供充足的血液支持。
现代人由于生活压力大、情绪不稳定等原因,容易导致肝气不舒,进而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心在五行中属火。
火具有温热、向上的特性,心就像一团火焰,为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温暖。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营养全身。
同时,心主神志,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都与心密切相关。
心阳不足时,人体会出现畏寒肢冷、心慌气短等症状;而心火过旺,则可能导致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问题。
脾五行属土。
土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的特性,脾就如同大地一样,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运化,能够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各处。
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脾还主统血,能够控制血液在脉管内运行,防止出血。
肺在五行中属金。
金具有清肃、收敛的特性,肺就像一把精巧的过滤器,主气司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将清气吸入,浊气排出。
同时,肺主宣发肃降,宣发将津液和卫气布散至周身,肃降则使清气和津液向下运行。
如果肺失宣降,就会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
肾五行属水。
水具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就像一个储存能量的宝库,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中所藏之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肾精能够化生肾气,肾气又分为肾阴和肾阳,肾阴具有滋养、濡润的作用,肾阳具有温煦、推动的作用。
五脏相生相克

五脏相生相克中医有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五脏,脏器和身体的一些部位都有对应关系,脏器出现问题会表现在这些方面,事情都是相对的,其他方面有问题也可能会影响五脏,例如发怒、生气对肝不好,同样肝不好也会表现在无缘无故的发脾气,控制不住。
肺脏:在天气为燥、在地(五行)为金、在体为皮毛(也就是说皮肤有问题有可能是肺不好)、在色为白(吃白色的东西对肺好,像白萝卜、白豆等)、在音为商、在声为苦(成天总哭哭涕涕的对肺不好,例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喜也哭,怒也哭,忧也哭,结果生生把自己哭出肺痨了)、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总吃辣的东西伤肺,咱们国家肺癌发病率特别高,有人说是抽烟导致的,但是肺癌的高发区在南方,例如四川,他们都爱吃辣的,没有辣椒根本吃不下饭,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了,辛、辣伤肺,辣椒吃多了才是最大的原因)在志为忧。
肝在天气为风、在地位木、在体为筋、(筋的毛病,如抽筋、癫痫等,是肝有问题,同样,抻抻筋可以补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眼睛不好是肝出问题了)、在味为酸(吃酸的对肝好,多吃则伤)、在志为怒。
肾在天为寒(寒伤肾,所以肾怕凉)、在地位水、在体为骨(骨头有毛病就是肾不好,同样,肾不好就会造成骨头、骨髓的疾病,大脑为髓之海,骨髓最多的地方,有人很笨,可能就是先天肾气不足,肾主发,头发和肾息息相关,科学家用脑过度,就会造成肾不好,所以脱发,有一句话说的好,“聪明的脑袋不长毛”)、在色为黑(多吃黑豆、黑木耳等)、在音为羽、在声为呻(一天老呻吟,也就是哼哼,肾可能不好)、在变动为栗(栗就是抖,身体总哆嗦颤栗肾有问题)、在窍为耳(耳朵不好可能是肾不好)、在味为咸(咸吃多了伤肾,易得肾结石,不吃则对肾也不好,例如“白毛女”,在山洞里吃不到盐,头发就白了,少白头发就是肾不好)、在志为恐(总恐惧伤肾、肾不好也会经常恐惧)。
心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色为赤、在音为微、在声为笑(成天总笑也不好)、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心脏不好的人,舌头说话不清楚)、在味为苦(苦瓜泻心火)、在志为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
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
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
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
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
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
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
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
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
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致于虚损,又能克制另外的脏器,使其不致过亢。
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
如脾(土)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肺(金)气不足,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土可克之。
这种生克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对立统一。
就五行的相互关系而言,除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胜复外,尚有五行互藏。
五行互藏又称“五行体杂”,“……既有杂,故一行当体,即有五义”(《五行大义·卷二》)。
而明代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了五行互藏,“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类经图翼·五行统论》)。
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又复有五行。
如木行中更具火土金水成分,余类推。
中医学根据五行互藏而形成了五脏互藏理论,即五脏的网络调节机制。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
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
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l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
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
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
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的循环输送养料的,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宰,但必须有赖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的宗气,要贯注到心脉,才能畅通全身。
2.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上的相对平衡,称为“心肾相交”;如果肾阴不足,心火过盛,失去协调,称为<心肾不交>而出现健忘、失眠、心悸、遗精等症状。
心与肾还有另一种生理病理关系?就是心阳和肾阳的相万:作用,相互促进。
心的阳气足,表现着血液循环畅旺,如果肾的元阳衰微(命门火衰)叮以导致心m的不足;心阳不足,也可以影响肾阳的不足。
3.心与肝: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肝是贮藏血液的—…个重要肥器。
所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贮藏充盈,就可以营养筋脉,促进人体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
如果血液不足,损耗过度,以致血.亏肝虚,血不养筋,则出现筋‘绎痉浦,手足痔孪、抽搐等症状,这说明心血过耗,肝失所养造成的病理变化。
4.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推动,而心血的生成,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相转输的水谷精微。
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很好的统摄血液;若脾阳虑衰,就要导致血不循经等疾病。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营弊,化生血液,如脾虚,彤响血的生成,则肝血不足,在临床上表现为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等。
肝胆帮助脾胃消化运输,这是一方面,但当肝气不调,也可导致肝脾不和,出现胁痛、腹胀、满闷不舒、厌食吞酸等症状。
如肝气横逆,肝气犯脾,可5:U现腹痛、腹泄等症状,特别是脾虚的时候,更容易发生这种现象,所以有“见肝之病,知肝伶肿,当先实脾”的说法。
6.脾与肺:肺气的强弱南·赖于水谷之‘天的供给,水谷之气与脾的远化是晓切相夫,故脾虚影响到肺时,常出现面色苍白、懒言、少食、消瘦、咳嗽、便溶等症状。
治疗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
又如慢性咳嗽的痰多而稀白,身倦气促,食欲不振等症状,病变虽在肺而病本在于脾,必须用健脾化痰的方法,才能奏效。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由此就可以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7.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可致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出现腹脓、消化不良、大便搐泄或浮肿、腹水等肾虚症状,治疗必须用健脾补肾的方法。
8.肺与肝:肝火盛时可以灼肺,出现干咳或痰血、胸胁痛、易怒等症状,肝气上逆又可影响肺气失降,而见胸脂胀满不舒等。
9.肾与肝:肾藏精,肝得肾精的滋养,可维持肝脏的功能正常。
如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就会引起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的疾病,如头昏眼花、耳鸣、肌肉跳动、肢体麻木、下胶无力等。
常常是肝肾同治,采用滋肾养肝的方法而获得疗效。
10.肾与肺:(1)从水液代谢方面来说,肾的经脉上连于肺,管理三焦,腕磅上靠肺的通调,下靠肾的开合,中靠脾的运化,故肺、脾、肾三脏对全身水液代谢都有密切关系,一脏功能失职,均会使水液滞留而发生水肿。
(2) 从气的关系来说,肺主呼吸而肾主纳气,二脏有协同维摊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
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腐熟,消化水谷;小肠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浊;大肠的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腕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其中一腑功能失常,或发生病变,都足以影响饮食物的传化,所以说六腑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
六腑是传化食物的器官,它们即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
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消化、下灌肠道;小肠的承受吸收、分别清浊;大肠的吸收水份和诽便,膀肮的贮存和徘出尿液等等.o三焦则联系各部分的功能,协同蒸发气化,又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
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腑失职或病变,都要影响饮食物正常的传化。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
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
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
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
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
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
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
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
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义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
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
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
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
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
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