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第一课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导学案(附答案)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导学案(附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两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并理解词语,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2、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体会语言及句式特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

3、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以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彷徨.páng huáng 鲜.为人知xiǎn 锋芒毕露.lù选聘.pìn元勋.xūn 鞠躬尽瘁.cuì...妇孺.皆知rú殷.红yān 宰.割zǎi 筹.划choǔ2、解释词语可歌可泣:鲜为人知:当之无愧: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家喻户晓:截然不同:层出不穷:3、相关链接(1)、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1945年抗战胜利时,从西南联大毕业,1947年通过赴美研究生考试,进入美国印第安纳洲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成绩突出,不足两年边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校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荣获若贝尔物理学奖。

与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

在清华园是邻居。

两人的父亲是深交的老友。

少年的杨振宁和邓稼先一起打弹珠、爬树。

后来又同在北平崇德中学读书,在西南联大又是校友。

(3)、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学案

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学案

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学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学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单元学案
第一课《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学案
自主学习后完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______(体裁),选自《___________》。

作者鲁迅,本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和__________家。

他的着作很多,都收在《》里。

2.阅读课文,借助字典和课文下面的注解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确凿__ 油蛉___ 觅食___ 倜傥___
菜qí___ jiàn___赏蝉tuì___ kuī___甲。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教案设计3篇(2021年整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教案设计3篇(2021年整理)

(完整word)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教案设计3篇(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教案设计3篇(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教案设计3篇(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邓稼先》教案三篇第一篇【教学目标】知识与目标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杨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多变的句式特点。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理解记忆重要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借助注释,资料,理解《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两个古诗文小段。

3、尽可能多搜集邓稼先轶事及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以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诗──踏遍戈壁共草原导入:华夏创新篇三十五年前君视名利如粪土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师问:谁读过这首诗?你知道是歌颂、悼念谁的吗?(邓稼先)二、检查预习(6分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邓稼先(jià)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â)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无垠(yín) 殷红(yān)彷徨(huáng) 鲜为人知(xiǎn) 锋芒毕露(lù)2、根据你所掌握的文学常识填空。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学案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学案设计新人教版

1 邓稼先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2.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鲜.为人知( ) 鞠躬尽瘁.( ) 筹.划( )妇孺.皆知( ) 锋芒毕露.( ) 殷.红( )2.在方格中正确填写汉字。

yùn育仰mùshǔ名zhì友3.你能根据下面的词义说出成语吗?(1)比喻人的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 )(2)指小心谨慎,不辞辛劳,竭尽全力,直到死为止。

( )(3)每家每户都知道。

( )(4)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 )(5)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 )二、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的形式奇特,采用小标题,分为六部分。

请你总结概括每部分的具体内容,可以用以下方法:A.用文段的中心句;B.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语;C.完全用自己的话概括。

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三、局部探究1.默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或自己课外搜集的材料,思考邓稼先“奇”在何处。

2.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百年来的历史?3.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4.第四部分最后说:“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四、推荐阅读欣赏《中国男儿》原始版本,然后写下你的阅读感触。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

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翼翼长城,天府之国,取多用宏,黄帝之胄神明种。

风虎云龙,万国来同,天之骄子吾纵横。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

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

我有宝刀,慷慨从戎,击楫中流,泱泱大风,决胜疆场,气贯长虹,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理顺文章写作思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4、反复朗读文章精彩描写的段落,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现文中的童真童趣,并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而理解和掌握作者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用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的特征。

5、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

【背景追溯】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

“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

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

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重点聚焦】文章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难点突破】百草园中景物繁多,作者是怎样匠心独运,把景物描写清楚传神的?①写景顺序清楚(先概说:静物、动物,后细说:动物、静物);②写景既抓住景物特点,有符合儿童心理;③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皆备。

【拓展链接】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形象①阿Q——《阿Q正传》是“精神胜利者”的典型,受了屈辱,不敢正视,反而用自我安慰的办法,说自己是“胜利者”。

②闰土——《故乡》里朴实的农民形象③祥林嫂——《祝福》也属下层劳动者,其有些悲惨的命运。

④孔乙己——《孔乙己》里地地道道的怀旧秀才形象。

【自主学习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菜畦.(qí)油蛉.(líng)斑蝥.(máo )秕.谷(bǐ)宿儒.(rú)蝉蜕.(tuì)倜傥..(tì tǎng)2.辨析下列字形躁:(zào)急躁博:(bó)渊博篇:(piān)篇目搏:(bó)拼搏遍:(biàn)遍地燥:(zào)干燥膊:(bó)胳膊匾:(biǎn)牌匾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确凿:确实轻捷:轻快相宜:适合方正:正派博学:知识丰富人迹罕至::少有人来人声鼎沸: 形容人声喧闹。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学目标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标题,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二、通过默读与精读,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多变的句式特点,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标题,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多变的句式特点,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学情分析《邓稼先》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名人传记,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引导:①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从整体上不容易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思路。

②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既有传统眼光,又有历史视野,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体会深沉的情感。

③文章语言很有特色,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并试着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课时安排:3—4课时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可以参考“预习”,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图书、电视或网络搜集关于邓稼先的资料,引导学生认可并贴近自己学习的榜样。

2.教师范读课文或让学生听录音,学生边听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针对容易读错的字词,教师板书以引起重视。

4.通过小标题的方式,快速确定每个部分的阅读重点,并能粗知大意。

5.默读课文第一、二部分,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

(1)邓稼先有怎样的经历?其中哪些经历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2)邓稼先的巨大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1.学生分段朗读第三部分,理解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1)作者为什么要写奥本海默这个人物?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这个问题。

可以联系“家喻户晓”“锋芒毕露”“妇孺皆知”等词语的含义进行理解。

(2)阅读这部分的三个关键性句子:“……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预习课一、导学目标,明确任务: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梳理文章脉络,背诵第2、7两段。

2、感受、体悟文章的语言,理解课文中写景与抒情的特点。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个性化,有理)【相关资料】;本文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先是刊登在《莽原》杂志上,后收集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这个集子里共收录了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十篇文章。

《朝花夕拾》原名叫《旧事重提》。

(试比较这两个书名哪个更好)本文写景极为精妙,“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得情”。

二、导学引领,自主学习:(一)基础知识学习与积累:1、回忆: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游戏或活动?请列举一、二。

①②2、阅读课文,认清、读准下面加点的字:(在横线上注音)攒菜畦.蟋蟀..桑葚.确凿.珊瑚收敛.秕.谷蝉蜕.人迹罕.至3、文章标题是一个介宾短语,你从中读出了哪些信息?4、熟读课文,背诵2、7两段(组内互查、互评)(二)自主探究下列问题:第一部分:1、百草园在作者心目中是什么?为什么?2、文中哪个句式将儿童眼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含其中了?这个句式强调的重点内容是什么?3、描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讽刺的对象是哪一类人?5、描写百草园的冬天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冬天的百草园同样充满了快乐与情趣,是通过哪件事表明的?这一个内容有哪些动词用得好?6、“‘张飞鸟’性子躁,养不过夜的”与“‘我’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这两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第一部分小结:描写在百草园的生活,主要抓住“”来写,无论是夏天的百草园还是冬天的百草园都充满了,因为在百草园里满溢着。

多角度、多方面描写春、夏、秋百草园景色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从内容上看,有,有;有,有,有,有。

从观察角度看,有,有,有。

层次井然,条理分明也是这部分写景的特点:两个“不必说”写百草园的整体,一个“单是”写百草园的局部;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整体上是从写到,局部是从写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教案

1邓稼先【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二、作者简介杨振宁,生于1922年,安徽人。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与邓稼先有很深厚的友情,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但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

三、整体感知1.课文按小标题可分为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概述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以凸现邓稼先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深情赞誉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

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

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

2.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邓稼先是一个热爱祖国、勤奋刻苦、默默无闻的人。

从他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可以看出来。

四、探究赏析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可否去掉?为什么?讨论明确: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桥中学“四环节模式”学案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

2、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3、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重点:领悟本文写景的手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学法指导: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5分钟)(2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5分钟)
1、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1分)
2、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检查初读情况
(1)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2分)
确凿.()菜畦.()蟋蟀
..()缠络.()
觅.食()鼎.沸()锡箔.()鉴.赏()
盔.甲()蝉蜕
..()秕.谷()锡箔.()
拗.()竹筛.()脑髓.()倜傥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4分)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鉴赏:
倜傥: 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
4、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将课文分成哪两部分?(10分钟)(2分)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45分钟)
1、阅读1—8段,读后请同学们以“一个的童年”说一段话或给个这几段加一个小标题。

2、阅读第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第一段中的“似乎”和“确凿”矛盾吗?你是如何理解的呢?(3分)
3、赏读第二段,感悟探讨这段文字写景的妙处。

(5分)
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了美女蛇的故事。

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1分)
5、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3分)
四、品读过渡段
探讨应读出怎样的语气?(1分)
学(教)后反思:
我的收获是:
我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鸿桥中学“四环节模式”学案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理解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2、探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在文中的关系;
3、讨论文章的主题。

学习重点:理解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学习难点:讨论文章的主题。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二、合作交流,感悟探究:(三味书屋的生活)(30分钟)
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
1、自读课文找出“我”在三味书屋的生活的几个片段:(2分)
2、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2分)
3、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1分)
4、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

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

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作者对他态度如何?(2分)
5、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下面有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位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做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自在快乐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位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三、达标检测(10分钟)
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______,______。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______,木莲有______何首乌______。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更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______,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默写填空。

2.这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
A.由园内到园外
B.由整体到局部
C.由概括到具体
D.由略写到详写
3.百草园的自然丰富多彩,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来写的。

4.本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______
5.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
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学(教)后反思:
我的收获是:
我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