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分洪工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闸

黄水套升船机滑道

局长田方兴介绍,荆江分洪主体工程于1952年建成后,分洪区内又修筑了21个安全区和一些安全台。1954年分洪前,这些设施发挥了作用。当时,分洪区有居民接近24万人,除6万多人转移到江北的石首市人民大垸,其余的16万多人都就近移至安全区和安全台。

所谓“安全区”,就是在干堤旁边再做一道围堤,形成独立围垸,以隔离洪水。安全区面积最大的2.8平方公里,最小的仅0.2平方公里。目前,分洪区内8个乡镇,除麻豪口镇外,其他乡镇人民政府机关都在安全区。

独特文化,心情随水位涨跌

60年来,因“分洪”二字不时在耳边响起,分洪区形成独特的水文化。百姓普遍关注汛情变化,有些还已成为观察洪水险情的土专家。

“到了汛期,大家看到江水涨得蛮恶,就赶紧把家里东西搬走。我已搬过好几次了。”张同举老人告诉记者,1998年特大洪水时,他和乡亲们曾转移到江北,大约1个月才回来。

田方兴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上世纪,农村有了收音机后,老百姓在汛期每天都听水位公报,一听到“涨”心里就紧张——就像关注股市行情的城里人,一听到“跌”就紧张。

不过,那都是上世纪的事情了,近10多年,人们揪着的心慢慢放下了。经历1998年的洪水考验后,荆江堤防普遍加高加固,又随着三峡工程建成,荆江分洪的概率已大为减少。2006年,北闸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获批为3A级旅游景区。

但警报并没有彻底解除。“如果长江流域发生1860年、1870年那样的特大洪水,还需启用荆江分洪区,才能确保长江防洪安全。”田方兴说。

记者踏访分洪区干堤时,看见水务工作者每天仍在一丝不苟地维护着分洪设施。比起60年前,这些设施要完备很多,俨然是一座天然的抗洪博物馆。

在麻豪口镇黄水套堤段,有一个在当地也罕有人知的工程——升船机滑道。一旦分洪发生,长江里的船舶将通过该滑道拖进分洪区,进行打捞救生。

该工程包括北闸、南闸、分洪区南线大堤等。北闸是一座1054米长、由54孔组成的进洪闸;南闸是一座336米长、由32孔组成的节制闸。其中,“腰斩黄天湖”是最为艰苦的工程,它是从黄天湖几米深的淤泥里筑起来的巍峨大堤。当时,劳动大军一个挨一下,硬是用扁担将淤泥像击鼓传花一样“赶”了出去,令现代人不可思议。

1952年11月,荆江分洪二期工程开工,以加固堤防和安全区围堤为主。

建成的荆江分洪区东濒长江,西临虎渡河;北起太平口,与荆州、沙市隔江相望;南达黄山头,与湖南安乡县为邻。总面积921.34平方公里。208公里长的分洪区围堤构成一座天然蓄水库,蓄洪容量54亿立方米。

“荆江分洪工程刚刚做好,1954年就派上了用场。”田方兴说,1998年长江再遇全流域组合型洪水时,分洪区又准备分洪,当时分洪区有居民54万人,已有33万人转移出去,但那年最终没有分洪。

北闸全长1054米,有54孔,于1954年首次启用;巧的是,分洪区蓄洪容积为54亿立方米;到1998年准备分洪时,分洪区居民为54万人……这一系列“54”数字的巧合,让人感到神奇。北闸建在虎渡河与长江交汇的“太平口”一侧,“54”又谐音“无事”,当地居民认为,这神奇的数字巧合,就寓意着“太平无事”。

荆江分洪工程

[日期:2013-05-30] 来源:不详作者:佚名阅读:1591次[字体:大中小]

荆江分洪工程(Jingjiang Flood Diversion Project) 位于荆江南岸(右岸)湖北省公安县境,分蓄超过荆江河道安全泄量的超额洪水,保障荆江大堤安全的防洪工程措施,也称荆江分洪区。荆江两岸平原区共有耕地约133余万hm2,人口1000余万,是中国著名的农产区,也是历史上长江中下游洪灾最为频繁而严重的河段。荆江河段的安全泄洪能力与上游频繁而巨大的洪水来量很不适应,上游来量常在60000m3/s以上,最大达110000m3/s,而河道仅能安全通过约60000余m3/s,相当于10年一遇洪水,这样低的防洪能力与荆江区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兴建荆江分洪工程。1952年4月5日开工,历时75d主体工程(进洪闸、节制闸、移民安全工程、围堤加固工程等)建成,共完成土方890万m3,石方17万m3,混凝土方11.7万m3。1953年第2期工程完建。

工程组成主要有分洪区围堤工程、分洪闸、分洪工程和节制闸等。全区面积920km2,南北长约70km,东西宽约30km,四面环堤,有效容积54亿m3(见图)。

围堤及区内工程①围堤。北面和东面临荆江干流,堤长98km,西临虎渡河,堤长91km,南面南线大堤长22km,全部围堤除黄天湖段数公里为新建堤之外,其余均为旧堤加培而成。围堤断面一般按长江干堤标准培建,顶宽6m,内外坡1:3,堤顶高程:一部分堤段按江河设计水位超高1.5m,大部按蓄洪水位42m计算风浪加安全超高。其中南线大堤特别重要,为保蓄洪时洞庭湖圩垸不受溃决的威胁,顶宽5m,内外坡1:3,堤顶以下3m在分区的外侧设有5m宽平台的复式断面,堤顶高程按蓄洪水位42m加安全超高,采用45.2m。1969年进行第1次全面加培;1995年再次进行全面整修加固。该堤段属一级堤。②防浪工程。蓄洪水位42m时,分洪区大部水深7m~10m,水面辽阔,风浪高1m~2m。为了消浪,在区内沿堤一带栽植6排~10排以柳树为主的防浪林共约100万株;堤坡植草防风浪冲刷;对南线大堤除植柳之外,在区内坡面做了糙面干砌块石护坡,能有效地削减爬坡风浪。③避洪安全措施。区内有耕地3.6万hm2,人口50余万,沿堤有安全台98处,总面积1.8km2,安全区21个,总面积19.6km2,共计定居人口约17万人;分洪区内有居民约36万人,分洪时需临时转移。在20世纪60年代曾沿堤建临时移民房950栋,共有使用面积36.86万m2,同时建仓库85栋1.12万m2,为临时转移囤放物资之用。建设公路300条,共1040km,其中砂石柏油路113条,476km;各类桥梁693座。当预告分洪时,动用和调入汽车等运输工具,紧急转移。在分洪区中心辽阔部位,兴建了156栋,面积13.6万m2的高层框架楼房,用于临时避水和保存重要物资。④排灌工程。为了发展区内农业,已建成较为完备的排灌系统。沿长江和虎渡河跨堤兴建灌溉闸10余座,分别引水分片灌溉。为解决平时排水问题,开辟了纵贯南北的排水主干渠和与之相接的各级排水支渠500多条,集中在南端由排水闸自流人虎渡河。建有3座电排泵站,用于汛期提排。一座位于南线大堤泄洪闸的西面,装机容量4800kW,排水流量54m3/s;另两座建在闸口,总装机容量16800kW,设计流量168m3/s。电灌站3座,装机容量2300kW,设计流量23m3/s。为适应蓄洪的要求,泵站是封闭式的,保护机电设备蓄洪时不被水淹。排涝标准约为5年一遇~10年一遇。

过船设施黄水套升船机,位于荆江右岸分洪区围堤,桩号620+401,黄水套安全区下游100m,是荆江分洪区配套工程,1992年夏天建成。升船机以斜面单绳牵引惯性过堤方式运行。滑道工程由主滑道、引航道、内外承船池组成。1993年7月18日成功地进行了试运行,每日可通过30t级船舶35只。升船机建设的目的是在分洪蓄水后,引船进入分洪区进行救生、打捞,特别是作为高层框架楼房转运人员、物资及其他对外联系的交通枢纽。

分洪闸太平口进洪闸简称北闸,为开敞式钢筋混凝土建筑物,钢制弧形闸门,54孔,每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