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语文18小猴子下山(教案)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通用6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通用6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2、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摘、扛、捧、抱、扔”等动词并学会运用。
3、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重点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做出推断。
教法提问法、借助图片、谈话法。
学法图文对照、朗读法、表演法、积累运用。
教具课文插图、制作ppt媒体应用智能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用时:5分钟)认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猴子、结满、掰开、扛起、扔掉、捧起、蹦跳、采摘、追跑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拼音仍是一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读准字音,特别是正确区分前鼻音与后鼻音是学生朗读上的易错点。
:二、沿路线学习,悟故事道理。
(用时:25分钟)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1)学生认真倾听,用笔勾画相应的信息点。
(2)指名汇报,生把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路线图里。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朗读,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分段播放课文视频(第一段),自由思考:来到玉米地里,小猴子看见了什么?做了什么?(媒体应用:课件出示:他看见玉米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播放视频(第一段),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读懂课文内容;红色显示“又大又多”“掰”“扛”、)(1)、随机学习:掰、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动作表示这两个动词。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音。
认识“掰、扛、扔、摘、捧、抱、蹦”7个字。
2.看懂图意,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读通课文,对照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一、以图导言激趣:教师板画一座小山,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
教师提问:请大家看图上的这只小猴子要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13.小猴子下山。
教师接着说:“一天小猴子下山找东西吃,在路上它都经过了什么地方,它看见许多好吃的东西,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2.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和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
3.自己把标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4.同桌同学互读生字和会认字。
5.抽读生字单片,采取领读、指名读、开火车等多种形式巩固字音。
6.做识字游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三、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读音是否正确?2.再请同学读课文,通过学生的读你知道了什么?3.出示四幅插图,请同学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4.根据插图内容找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
5.让学生结合题目小猴子下山“把四幅图按顺序看一看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做了些什么事?结果是什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块、棵、片”等量词以及“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能够正确区别“掰、扛、扔、摘、捧、抱、追”等动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3.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一心一意做一件事。
4.给学生传达勇于面对错误,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展望未来。
教学重点:1、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及量词的恰当使用,同时能够正确理解“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小猴子下山》教案
《小猴子下山》教案《小猴子下山》教案篇一师:这节课我们要看图读文,看图说话,还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写话练习。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课文进行了朗读和讲解,并做了两个造句练习,现在,我们打开书,先分别把课文读一遍。
(本课一共五段,请五位同学分段读课文)读完课文后,我们练习看图说话,要求是:仔细观察,动脑思考,说话吐字清楚,声音宏亮,态度自然,语句通顺连贯。
(接着教师边放幻灯,边指导学生观察。
全班同学小声进行看图说话。
大约四五分钟。
)〔张老师把看图与说话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指导口语训练,又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师:现在谁来说说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呢?生:有一天,天气很好,一只顽皮的小猴子下山来,它爬到了一棵松树上往下望,看见一大片玉米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非常高兴,它连忙从松树上跳了下来,跑到玉米地里,爬到一根玉米杆上,掰了一个最大最大的玉米,扛着往前走。
师:××同学说得好不好?生(齐答):好。
师:对,××同学说得很好,特别是他说到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时,连忙从松树上跳下来,“连忙”这个词用得很好。
现在谁来说一说第三幅图呢?〔对学生的“说话”给予及时的评议和鼓励,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生:小猴子扛着一个大玉米,高兴地往前走着,走着走着,走到一个桃树园子里,它看到满树桃子又红又大,非常高兴,就把玉米一扔,又去摘了两个桃子,高高兴兴地捧着往前走。
师:××同学说得多好啊!现在谁来讲讲第四幅图呢?生:调皮的小猴子,捧着两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往前走。
走着走着,又走到一片西瓜地里,它非常高兴,就把两个大桃子往后一扔,就去摘了一个又大又圆的大西瓜抱着往回走。
师:××同学讲得真好,他不仅能用自己的话说,而且还把课文中优美词语都用上了,这样很好,谁再说说第五幅图呢?〔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体现了口语训练的灵活性,有助于说话能力的提高。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小猴子下山》。
2.能够听懂故事的主要内容,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通过课文中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小猴子下山》。
2.理解故事情节,能够表达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2.课件:包括《小猴子下山》故事图片和相关课文内容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利用课件展示《小猴子下山》故事图片,唤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教师朗读《小猴子下山》,学生跟读。
2.分段解释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第三步:讨论(10分钟)1.提问:小猴子为什么想下山?2.引导学生探讨小猴子下山的经历,激发学生的思考。
第四步:活动设计(15分钟)1.分组,让学生自由发挥,以小猴子为主角,编写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2.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促进课堂互动。
第五步:游戏互动(10分钟)1.设计小游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
2.根据故事中的场景,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参与互动。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活动中的小猴子下山故事编写。
2.背诵《小猴子下山》中重要的句子。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要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以上是针对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的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教授这一内容。
《小猴子下山》教案(优秀5篇)
《小猴子下山》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牛牛范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5篇《小猴子下山》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会写“块、非”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3.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都应该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教师板画一座小山。
1.谈话: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
(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
2.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3.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引导学生齐读课文,启发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喜欢这只猴子吗?2.组织同桌互相说一说。
3.组织全班交流。
四、指导写字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2.教师边范写边强调书写要点。
3.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图片,发挥想象,讲述故事《小猴子下山》。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创新思维的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要专注,不能见异思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观察图片,发挥想象,讲述故事。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图片素材:《小猴子下山》故事图片。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由发言,讲述图片中的故事情节。
(二)故事讲述1.教师简要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情节。
2.学生分小组,合作讲述故事,要求:语言流畅,情节完整。
3.各小组代表上台讲述,其他学生倾听,互相评价。
(三)讨论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猴子为什么会失败。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创新思维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小猴子,你会怎么改进自己的做法?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
3.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创新想法。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作业布置1.让学生回家后,将《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联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图片,讲述故事,让学生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思考、学会表达。
同时,通过故事中的道理,教育学生做事要专注,不能见异思迁。
整节课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导入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请大家看这张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一只小猴子。
生2:我看到小猴子在摘桃子。
2.学生自由发言,讲述图片中的故事情节。
师:那你们觉得小猴子在干什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生3:小猴子在摘桃子,可能会摘到一个大桃子。
生4:小猴子摘完桃子,可能会去摘别的果实。
(二)故事讲述1.教师简要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情节。
《小猴子下山》语文教案
《小猴子下山》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一文。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五单元第18课,讲述了一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认识并理解一些基本词汇和简单的句子结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故事中的生词,如“小猴子”、“下山”、“摘桃子”等;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表达等方式,对故事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学会珍惜现有资源,不要贪心不足;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故事中句子结构和生词的理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文挂图、生词卡片、小猴子玩偶等。
学生准备:课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小猴子玩偶,引导学生谈论对小猴子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学习:a.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故事内容;b. 学生自读,理解生词和句子;c. 教师讲解生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d. 学生跟读,巩固所学知识。
3.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所学词汇和句子进行练习,巩固知识。
5. 小组活动: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小猴子下山》2. 生词列表:小猴子、下山、摘桃子等。
3. 句子示例:小猴子下山,摘了一个又一个桃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词;b.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c. 仿写句子。
2. 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故事,让学生掌握了生词和句子,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但在课堂活动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小动物,模仿课文写一段话;b.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剧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c. 让学生了解其他与猴子有关的故事,拓宽知识面。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教案名称: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教学目标:1.能听懂、会读、会写课文《小猴子下山》。
2.能正确理解并朗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3.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喜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并记忆课文《小猴子下山》。
2.正确朗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小猴子下山》的录音或MP3文件。
2.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而愉快的问候。
2.教师出示一张描绘大自然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展开对话,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二、学习课文(20分钟)1.教师播放录音或MP3文件,学生跟读课文《小猴子下山》。
2.教师边播放边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语调。
3.学生跟读完成后,教师进行适当的词汇解释和句子理解。
三、理解课文(10分钟)1.教师出示图片或幻灯片,展示课文中的关键情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学生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3.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四、巩固运用(10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学生讨论并答题。
2.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讨论。
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并谈论图片中的内容,拓展关于大自然的知识。
2.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保护环境的小组活动,如种树、垃圾分类等。
3.教师进行总结讲解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
六、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并鼓励学生记住课文内容。
2.教师缺少之处进行检讨和提高。
七、课后作业(5分钟)1.要求学生认真背诵课文《小猴子下山》。
2.要求学生总结一到两句关于保护环境的口号或格言。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听、读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课文《小猴子下山》,并通过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拓展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知识。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8《小猴子下山》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8《小猴子下山》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读懂课文《小猴子下山》。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
3.能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情节。
4.能够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情节。
2.正确朗读课文,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运用教材内容进行扩展阅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引言或图片引发学生对猴子的兴趣,引入本课内容。
可以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猜测猴子为什么要下山等。
2. 学习新课(15分钟)1.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小猴子下山》。
2.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注重字词的理解,尤其是生僻字和成语的解释。
3.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操练(20分钟)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性。
2.有针对性地进行课文段落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堆叠内容。
3.师生互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消化内容。
4. 拓展(10分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展开相关话题的讨论,拓展课外知识,并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和动物的兴趣。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包括默写生词、按要求完成练习或撰写课文感想等。
五、板书设计•《小猴子下山》•主要情节•生词和成语的解释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课文《小猴子下山》为核心内容,通过带有情节的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并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在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关注书本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情感态度的培养。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朥能够引导学生爱读书,热爱生活,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8 小猴子下山》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8 小猴子下山》教案
一、教案概述
课时安排:本教案设计为一节课,约40分钟。
适用对象:一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为《18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故事情节、掌握生字词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
1.课文内容
《18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小故事,描述了18只小猴子下山的情景。
2.生字词语
–小猴子
–下山
–笨蛋
–跳舞
3.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情节
–掌握生字词语的意思
4.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理解故事中的难点词语
三、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
教师在课前可以进行一些与猴子有关的小游戏或者歌曲,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导入
讲解故事的故事梗概,让学生对故事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
3.阅读教材
教师念读课文,并进行适当的解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讨论
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5.巩固
教师可设计一些小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作业布置
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后交给老师。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故事情节上有一定困难,下一次课我将增加同类故事的阅读,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五、作业设计
1.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图(图中至少包含一个主要场景和一个主要人
物)。
2.选择一个喜欢的角色,写一段50字以内的小短文,描述你喜欢这个
角色的原因。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中文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4.积累动词和"又大又多"等 ABAC 式的词语。
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重点难点】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1.导入新课:同学们,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谜语,请同学们一起来猜一猜。
教师过渡:同学们都有答案了,一起叫出他的名字吧!他就是小猴子。
2.出示“小猴子”,学习“猴”字。
(1)出示微课,拓展“反犬旁”的字。
(2)相机归纳,反犬旁的字与兽类有关。
3.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17.小猴子下山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1.完成听读要求。
(1)听课文范读,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按课文内容给大屏幕上的四张小猴子活动的图片排顺序。
(3)大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交流初读情况。
(1)说说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小猴子下山后经过了哪些地方?分别按顺序说一说。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3)仿照句子,说一说猴子经过每个地方的主要情节。
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
【设计意图: 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让学生看图说话,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来描述图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
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看图说话能力。
】三、细读课文,随文识字。
过渡:我们赶紧跟上小猴子下山看看吧!(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生字“结”。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二类字。
会写“块、非、常、往、瓜、进、空”7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重点难点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题示图,小朋友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
(猴子、小猴子)以前你听过哪些有关猴子的故事?今天,我们学一个更有趣的故事-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玉米地、桃树下、瓜地、3、能不用上“一()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来到了()来到()最后回到山上去了。
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
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5、理解思路: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追兔子三、研读重点段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小猴子扛着往前走。
3、谁得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赶快来读一读吧。
4、师生合作读:刚才我们看见了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十分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5、引: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了一块桃树下。
(出示第2自然段)自己读读看,你又看见了什么?(引领学生说出桃树又大又红,这次非常高兴是因为找到了最爱,读出扔玉米的毫不犹豫。
)6、能不能看图用上“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看见(),就()。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读懂课文中的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能够认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包括动物名称和动作词汇。
能力目标1.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
2.能够模仿故事中的动作表演。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2.激发学生参与故事情境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教学生认读关键词汇。
2.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参与故事情境。
难点1.小猴子下山故事的情节描写。
2.学生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小猴子下山》2.教学图片或道具:关于猴子和山的图片或玩具模型3.PPT或黑板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观看图片或展示猴子模型,让学生猜测今天要学的故事主题。
2.引导学生联想动物和山的关系。
第二步:学习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解释课文中含义模糊的词语。
3.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第三步:讨论1.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感受与想法。
2.提问学生:小猴子为什么要下山?下山后发生了什么?第四步:表演1.分组让学生模仿故事中的猴子动作,进行表演。
2.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感受故事情节。
第五步:总结1.整理课文中的重点,让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2.鼓励学生发表对故事的感想和理解。
五、课堂延伸1.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绘画活动,画出自己对小猴子下山的想象。
2.教师讲述关于猴子的有趣故事,拓展学生对动物的认识。
六、拓展阅读1.让学生带回家阅读关于猴子的相关故事书籍,培养阅读习惯。
七、作业1.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今天学习到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情节,还能够培养对动物的关爱意识,激发想象力和阅读兴趣。
希望学生在欢快的故事情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通用16篇)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通用16篇)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 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课前准备:课件、卡片教学预设: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
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
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板画: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接读课文,正音)2.排列图片。
师:听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3.练说量词。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
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
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2.练读词语。
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3.拓展运用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画眼睛),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也许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甜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小猴子下山教案
小猴子下山教案小猴子下山教案 1教学目标:(主要依据单元目标和课后题设计)一、日积月累(教学重点)(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2.字理识字:比一比:扔—奶扛—打结—洁加一加:掰抱3.易读错字:“掰”在本文读“bāi”,不读“bān”。
翘舌音:摘zhāi追zhuī4.多音字:结:jié结果结冰结伴;jiē结巴结实结果5.应会写字:块、常、瓜、空、非、往、进(1)写正确:常、空(2)写美观:左右结构的字:块、非、往、独体字:瓜①指导书写的字:非、瓜②指导要点:“非”:fēi,学生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非。
也可以用儿歌帮助记忆: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
组词:非常、是非。
“瓜“:guā,很多学生都认识“爪”字,“爪”的第三笔“竖”改写成“竖提、点”就是“瓜”字。
儿歌记忆:一蔓生三叉,当中结个歪把子瓜。
组词:西瓜、瓜子。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又大又多、又大又圆、(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理解运用:1、有感情朗读课文。
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2、朗读课文。
讨论: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了。
重点问题:1.课后题2.学生课前预习中质疑提出的问题。
3.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三、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并能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准备一、教师:(一)设计预习提纲(或学案)二、学生: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预习提纲学校:班级:姓名:一、字词初探(一)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小组评价:(二)生字:识记、书写本课生字,做到正确美观,并能正确听写。
1.易读错的字(注上拼音):摘( )追( )掰( )2.典型多音字(注音、组词):结{3 .识字方法(1)常规识字:连一连减一减加一加比一比换一换组词法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2)趣味识字:把两手分开( )水草两相聚( )4、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根据田字格上方的笔顺练写生字。
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总结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寓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小猴子下山的动画或视频,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教学手段
图片展示:展示小猴子下山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动画演示:通过动画演示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故事中的主题和意义 教师讲解:教师对故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懂得做事要有明确 的目的,要有始有 终,如果三心二意 将一事无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理解故事内容
运用多种形式,表现故事情节
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表演活动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பைடு நூலக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引导学生树立珍惜时间、做事要有目标的观念 帮助学生理解“只有一心一意才能做好事情”的道理 引导学生体会做事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品质
体会小猴子做事 不专一、目标不 明确的后果
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学习态度和 方法
培养学生的耐心 和毅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实物教学:通过展示小猴子下山的图片或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小猴子,进行情景模拟,体验小猴子的心理和行为。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角色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 能力。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对动物和自然环境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 介绍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情节,如小猴子在山上的生活、遇到困难等。
2. 观察小猴子的图片,描述它们的特征。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观察小猴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小猴子的特点。
2. 学习新知识
(1)教师出示小猴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小猴子的特征。
(2)教师讲解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情节,如小猴子在山上的生活、遇到困难等。
3. 实践操作
(1)让学生分组观察小猴子在山上的生活,记录它们的特征。
(2)让学生用画笔描绘出他们观察到的小猴子。
4. 小组讨论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小猴子的了解,以及他们对动物和自然环境的感受。
5. 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保护动物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动物,记录它们的特点,并和家人分享他们的观察成果。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小猴子的认识程度。
2. 收集学生的绘画作品,评价他们对小猴子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动物和自然环境的关注程度。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优秀13篇】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优秀13篇】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篇一教学目标:1.课文,教育学生把道理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①课堂作业本。
②按课文内容填空。
(二)朗读课文(1)找出课文中带“一”的`词语,指“一”的变调:一天一只一块一斤一片(2)指名朗读:小猴子看见好东西时,“非常高兴”,应满脸带笑地读,动作词要读清楚,最后一节要读出小猴子懊丧。
伤心的心情。
(指名读--小组轮读一一齐读)(三)讨论为什么小猴子下山,最后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四)联系实际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做过像小猴子这样的事吗?以后打算怎么做?(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在我们的学习生括中,不要喜欢一样就丢掉另一样,一定要做好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做到有始有终,有明确目的。
这样才能把事做好,有所收获。
(五)课堂练习(1)(课堂作业)①,照样子把句子说完整。
(2)练习用“又。
又。
”说话。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巩固已学过的10以内数的减法。
2、正确解答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的减法问题,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体会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算式。
教学难点:通过借助学具操作,算出得数,体会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道理。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棒、师准备投影片。
师生双边活动:一、导入:在花果山上有一群猴子,有一天他们下山来,看见一棵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
一只顽皮的小猴子就提着篮子来摘桃,你想知道小猴子摘桃子的结果吗?请看投影片。
二、出示“小猴子下山”的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谈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自说说,然后小组内交流。
三、引导学生看图,根据图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同桌悄悄说说。
同桌互相合作学具解答自己刚才发现的问题。
四、全班交流自己是怎样解决发现的问题。
生说算式,师板书。
18.小猴子下山教案
18.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生字。
归类识记“掰、扛、扔”、“蹦、追”等表示动作的生字,能用上几个动词说一句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图文对照,了解故事内容。
积累“又----又----”的词语,并在生活中积累运用。
看着板书,图文对照着讲一讲故事。
3、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推断出小猴子最后空手回家的原因。
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专一,有始有终。
4、正确规范地书写“瓜”,逐渐养成认真观察、端正书写的好习惯。
重难点:1、认读生字、书写生字。
了解动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2、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推断出小猴子最后空手回家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图)在一座美丽的小山上,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猴子。
(小猴子图变大),出示:“小猴子”,“猴”变红,加拼音。
谁来拼读一下?一起读。
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和这只小猴子有关。
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齐读二、读文认字1、小猴子下山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下面听老师来读课文,端起书,看着书认真听。
(范读读好,注意段与段的停顿)2、你也像老师这样来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拼拼拼音,自己读自己的,不要和大家齐读。
3、课文中的生字你都认识吗?一起来看看这几个生字。
(1)出示:带音“掰、扛、扔、摘、捧、抱”。
自己拼着拼音读准它们;小老师领读(小老师也是拼着拼音领读);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自己先读一读。
我们开火车读。
打乱顺序你还会吗?老师指哪个读哪个。
聚光灯。
(2)观察一下这个字“掰”左右两只手把东西分开就是掰,做一做动作。
看,这个字多么形象啊!掰还可以组什么词?拓展:掰开、掰断、掰手腕……出图,小猴子在干什么?掰玉米。
小猴子还在干什么?(出其他的5幅图,5个生字。
)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应该放在哪些图画上面?谁来看着图找一找。
指名上台拖拽。
你真棒,说明你不但认识了这些生字,还知道了这些字的意思。
(3)你发现这几个生字都有什么共同点?小结:有的是有“手”,有的是“提手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等7个字2.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掰、扛”等词,并能练习说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读准字音,识记字形;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播放孙悟空的视频,出示猴子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动物名称,共同交流你知道的关于这一动物的特点。
生1:小猴子爱吃桃子、香蕉。
生2:小猴子又聪明又可爱,还很顽皮。
生3:小猴子会爬树,喜欢在树上荡秋千。
生4:金丝猴是一种珍稀动物。
2.教师板书课题(板书:小猴子下山),学生齐读课题。
3.随题识字。
学习生字“猴”:“猴”读“ heu” ;猴子是动物,是反犬旁,右边“侯” 比“候”少了一竖。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再自主拼读,同桌互读互纠, 教师随机正音。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然后和同桌相互交流。
3.(课件出示生字:掰、扛、扔、摘、捧、抱、追)指导识记。
(1)指名读,教师正音。
教师正音:“扛、扔、捧”是后鼻音,“摘、追”是翘舌音;“掰、摘”的韵母都是“ a i ”(2)分类识记:“掰、扛、扔、摘、捧、抱”都是手部动作,“追”是脚部动作。
①“掰”:两手一分就是“掰”(动作演示)。
“掰”表示双手把一物分成两份。
②课件出示小猴子的动作图片并和生字一一对应。
(课后第3题)♦看图读生字,边读边做动作。
(“扔、捧”的韵母都是“en g”)♦同桌合作读:一个读生字,一个做动作,然后一个做动作,一个读生字。
③师生一起说词语,做动作。
④游戏:教师读生字,学生做动作,比一比谁做得快。
⑤说话练习:你能任选几个你喜欢的动作各说一句话吗?生1:请不要乱扔垃圾!生2:今天,我和妈妈去摘橘子。
生3:爸爸扛了一袋大米回家。
4.(课件出示生字:结、满、瓜、蹦)指导识记。
(1)指名读,教师正音。
注意:“满”是前鼻音,“蹦”是后鼻音,“瓜”是三拼音节,“结”在“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中读“ ji e”。
(2)识记字形。
①“结、满、蹦”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瓜”是独体字。
②“蹦”可以编儿歌识记:“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
③组词识记。
结:结实、开花结果满:满意、满足、满身蹦:蹦高、蹦蹦跳跳瓜:瓜果、西瓜、瓜子5.出示识字卡,一人上台任意抽取一张字卡,其余学生抢读并用该字组词。
6.学生自主读课文,再同桌互读、分小组对读,读正确、读流利。
三、指导书写,巩固提升1.学生自主观察生字表中的生字,读一读,口头组词;和同桌交流写每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出示生字的动漫笔顺)教师范写并解析生字的书写要点,学生书空。
左右结构。
右部的横折往左收,撇先直再弯穿插到左边提的F方,捺较舒展,收笔与撇齐平。
独体字。
先写左竖与三横,再写右竖与三横。
左竖稍短。
横画之间距离匀称,稍有长短之别。
左边三横间距稍密,右边三横间距稍疏。
上下结构。
“ •”要收紧,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巾”字略宽于“口”。
上下重心要对正。
左窄右宽。
第四笔起笔与左边第一撇同高,三横距离均匀,长短不一,最后一横要舒展,高于左边独体字。
平撇、长撇方向不同。
竖提的收笔高于撇的收笔,捺在竖提稍下处 起笔,不与平撇相连。
上下宽窄、长短较一致。
首点与竖位于竖中线,使整个字中 心对正。
3. 学生描红、临摹,把自己的作品和田字格里的生字相对照,比一比哪里写 得好,还有哪些不足。
4. 鼓励学生用生字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读读写写。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 讨论交流:小猴子下山后都到了哪些地方?(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板 书路线图)下山一一玉米地一一桃树下一一瓜地里一一树林边一一回家去3. 学习量词。
(1)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找出课本中的量词填在括号里。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里,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2) 齐读句子,学习量词的使用。
4.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玉米去(),看见西瓜就()去(),看见兔子就() 去(),最后( )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
5. 再读课文,大致感受故事的主要情节。
五、课堂小结,作业设计1.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可以是所掌握的知识,可以是读课文后的感想,或 者是上课的感受等)2.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瓜半包围结构。
“井”字位置稍靠右, 从横中线上起笔,平捺要舒展。
撇靠近竖中线;走之第二笔要写得短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2.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3.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清楚故事情节;懂得做什么事都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玩“小猴子摘桃子”的游戏。
(课件出示图片)一棵树上结了12个桃子,一只猴子正在树下摘桃子。
教师每点击一下图片,桃子上便会出现一个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学生抢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读对最多的奖励一朵小红花。
2.同桌间用会写字组词并听写,互评互纠。
3.(教师出示词卡)指名按顺序贴在黑板上。
(下山f玉米地f桃树下f西瓜地—树林边—空手—回家)4.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学习第1自然段。
(1)自读第1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
(2)交流反馈:第1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写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第二句话写小猴子看见玉米,掰了一个后扛着往前走(3)教师根据反馈,课件出示句式:小猴子走到()。
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①引导学生口头填空。
②理解“掰、扛”两个动作。
A.学生做“掰”玉米、“扛”玉米的动作。
B.思考:小猴子为什么要用“掰、扛”这样的动作呢?(玉米地里结的玉米又大又多。
)③理解并积累词语:“又大又多”写出了玉米大而多的特点。
(课件出示插图一)看图,你会说“又……又……”形式的词语吗?生:小猴子的尾巴又细又长,玉米秆又高又绿。
(4)指导表情朗读。
①小猴子下山来,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可高兴啦!它掰了一个,扛着就往前走。
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老师一起做做动作,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朗读指导:第一句用叙述的语气读,做到平实自然;第二句,借助“又大又多”这一词语,读出小猴子对所见事物的欣喜之情。
学生要进入故事情境,进行角色体验,体会角色的心情。
②指名上台表演读。
2.模仿学法,学习第2〜4自然段。
(1)教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学习。
①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想一想:小猴子走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又是怎么做的?③议一议: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并做一做这些动作。
④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指导。
①交流汇报第2自然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读后师生共同评议。
(读得是否正确、流利,是否有感情)B.学生完成填空:小猴子()着玉米,()到一棵桃树下。
它看见满树的桃子(),非常高兴,就()了玉米,去()桃子。
C.指导结合“满树”想象桃子之多,结合插图二理解“又大又红”,结合动作表演理解“扔、摘”。
D.齐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汇报第3自然段。
A.学生完成填空:小猴子()着几个桃子,()到一片瓜地里。
他看见满地的西瓜(),非常高兴,就()了桃子,去()西瓜。
B.结合“满地”想象西瓜之多,结合插图三理解“又大又圆”,想想还有哪些东西是“又大又圆”的。
(太阳、地球等。
)再结合动作表演理解“捧”。
C.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③交流汇报第4自然段。
A.学生完成填空:小猴子()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他看见一只小兔子()的,真可爱,就()了西瓜,去()小兔子。
B.结合插图四,想象小兔子“蹦蹦跳跳”的情景,体会小兔子的可爱,结合动作表演理解“抱、追”。
C.齐读第4自然段。
3.学习第5自然段。
(1)学生齐读,想一想,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呢?①引导回顾课文内容:小猴子下山来,掰了(),扔了();摘了(),扔了();摘了(),扔了();去追(),()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②(课件出示插图五)想象一下,小猴子这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2)指名读,抓住“只好”,读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时失落、后悔的心情。
(3)交流:你从小猴子身上学到了什么?(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4.多形式读课文,体味课文蕴含的道理。
三、图文结合,练讲故事2.乱序出示5幅插图,学生排序,再结合小猴子的动作,练讲故事。
提示: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借助“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样,做了什么”这样的句式来说。
3.同桌合作讲故事,讲得不足的地方可以互相指正、补充,讲故事的时候也可以配合动作表演。
4.指名表演讲故事。
四、课堂延伸,拓展积累1.积累和手有关的动词。
教师将“掰、扛、扔、摘、捧、抱、打、招、提、捉、挑、拔、拍、摇、搬” 等字做成生字卡片,师生、生生共同玩“你做动作我来猜”的游戏。
2.搜集“又……又……”形式的词语,并用它说一句话或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运用。
又大又多一玉米又大又多又_又_-_又_又___又____ 又____ - _______ 又____ 又 ____ 又_又_-_又 _又___3.续编故事。
引导学生在回顾课文情节的基础上,先同桌说一说小猴子再次下山可能会做的事,然后在班上说一说、演一演。
五、巩固提升,作业设计1.将本文所讲的故事表演给爸爸、妈妈看,重点表演出小猴子的动作,请爸爸、妈妈点评。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空手回家——小猴子下山一掰玉米I —跑—扔二,I迪兔子-*—摘西瓜-—摘桃子教学片段♦看图说话,促进语言发展(教学难点)读完课文后,练习看图说话,要求是:仔细观察,动脑思考,说话吐字清楚,声音洪亮,态度自然,语句通顺连贯。
接着教师边放课件,边指导学生观察。
全班同学小声进行看图说话。
时间约四分钟。
师:现在谁来说说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生:有一天,天气很好,一只顽皮的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一大块玉米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非常高兴,它连忙跑到玉米地里,掰了一个最大最大的玉米,扛着往前走。
师:李晓明同学说得好不好?生:(齐答)好!师:李晓明同学说得很好,特别是他说到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时,连忙跑到玉米地里,“连忙”这个词用得很好。
现在谁来说说第二幅图?生:小猴子扛着一个大玉米,高兴地往前走着,走着走着,走到一个桃园里,它看到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把玉米一扔,又去摘了两个桃子,高高兴兴地捧着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