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七法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消化内科发病率比较高,大多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十二指肠反流等原因导致的。
一般可能会表现出上腹痛以及腹胀等症状。
需要通过胃液分析等手段确诊,确诊后可以通过中医治疗缓解病情。
医学上,中医治疗的方法包括了中药或者针灸的这两种方法。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治疗1、脾胃虚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以及胃黏膜变薄等。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脾胃虚弱而引起的。
脾胃虚弱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精神不振、乏力、食欲不振、腹部隐痛、腹部虚胀、便溏、泄泻等。
对脾胃虚弱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使用四君子汤进行治疗。
2、脾胃虚寒脾胃虚寒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腹部冷痛、喜温喜按、喜食热饮等,针对脾胃虚寒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使用小建中汤进行治疗,以缓急止痛、温补脾阳,缓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畏寒、腹痛等临床症状。
3、饮食阻滞长期食用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人群,或者喜欢暴饮暴食的人群非常容易得饮食积滞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
饮食阻滞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厌食油腻、腹胀、腹痛、嗳气且气味酸腐、便溏且气味臭秽。
对于饮食阻滞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可以食用保和丸以健胃消食,缓解其临床症状。
4、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上腹嘈杂、嗳气、反酸、口苦等等,临床上常用四逆散进行加减治疗,以疏肝和胃。
5、气滞血瘀气滞血瘀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其疼痛部位多固定不移,且疼痛性质多为刺痛为主。
对于气滞血瘀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使用血腑逐瘀汤加减治疗,以行气活血止痛。
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一:炒苍术、川朴、陈皮、木香、姜半夏、茯苓、桂枝、炒白芍、香橼皮、建神曲。
将以上中药用水煎煮服用。
此中药方剂具有泄肝和胃化湿的作用。
如果患者朋友有肝火旺盛和脾胃湿热的情况,那么可以服用此中药方剂进行针对性治疗。
中药方剂二:炒白芍、乌梅肉、北五味、佛手、丁香、苏子、苏梗。
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简介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发生退行性变的疾病,以黏膜的腺体萎缩和纤维组织的增生为特征。
中医认为,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阴阳失调等因素有关。
针对不同的辨证,中医可以采用药物治疗、中药汤剂、针灸等多种手段进行治疗。
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通过辨别病情的不同表现,判断疾病的病机所在,进而制定治疗方案。
对于萎缩性胃炎来说,常见的辨证有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阴阳失调等。
1.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萎缩性胃炎的常见辨证,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便溏等症状。
治疗时应调养脾胃,增强消化功能,常用的中药包括养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等。
2. 气血不足气血不足是萎缩性胃炎的另一种辨证类型,主要表现为乏力、倦怠、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
治疗时应补气养血,常用的中药有补中益气汤、养血汤等。
3.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辨证中的另一种情况,表现为胃痛、腹泻等症状。
治疗时应调节阴阳平衡,常用的中药有四逆散、调胃承气汤等。
论治针对不同的辨证,中医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中药汤剂、针灸等。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之一,可根据辨证选用相应的中药。
常用的药物包括养中益气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养血汤、四逆散、调胃承气汤等。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脾胃功能、补益气血、调整阴阳平衡等作用,可以缓解症状、改善胃的功能。
2. 中药汤剂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的常用方法,对于萎缩性胃炎也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中药汤剂有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四君子湯、养胃汤等。
这些中药通过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功能、补气养血等作用,帮助恢复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3. 针灸针灸是中医的独特疗法,对于萎缩性胃炎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中脘、足三里、关元等。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整脾胃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机体免疫力等,有助于治疗萎缩性胃炎。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辨证论治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引言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粘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的萎缩和胃腺体的变性。
中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于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痰湿内阻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采用中医治疗可以改善病人的症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恢复。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具有调理脾胃、清热化湿、平肝理气等作用。
以下是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1.清热化湿类药物:如黄连、黄柏、苦参等,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痛的作用。
2.健脾化湿类药物:如陈皮、半夏、白术等,可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3.活血化瘀类药物:如三七、当归、川芎等,可以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恢复。
4.调理气机类药物:如柴胡、郁金、香附等,可以平肝理气,缓解症状。
中药治疗一般采用中药汤剂,煎煮后口服。
剂量和疗程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一般需要连续服用几周至几个月。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1.避免食物刺激:忌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黏膜的损伤。
2.少食多餐:每天分成多次进食,减轻胃部负担,促进消化。
3.食物细嚼慢咽:充分嚼碎食物,有助于消化吸收。
4.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预防细菌感染。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也常常使用。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调理胃经的气血运行,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恢复。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胃、脾等。
治疗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和疗程,一般需要连续进行一段时间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推拿疗法推拿疗法也是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按摩胃腹部和相关穴位,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增加胃黏膜的血液循环。
推拿疗法需要由专业的中医推拿师进行操作,疗程一般需要连续进行一段时间。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个体化治疗:治疗方法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个体情况,因此最好前往正规的中医医院就诊,并由资深的中医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治疗背景介绍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萎缩程度不同的一种慢性炎症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不同于急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程较长,可逐渐出现胃酸分泌减少、胃黏膜萎缩、胃蠕动减弱等症状。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人体的体质、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等有关。
因此,在辨证治疗时需要针对患者的不同体质、病情以及病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脾胃虚弱型特点:表现为消化功能减弱,胃蠕动减慢,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腻。
治疗方案:调养脾胃,健脾和胃,增强消化功能。
常用药物: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
2. 肝郁脾虚型特点:情绪不稳,易怒,胃脘胀痛,纳差,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苔薄白。
治疗方案:疏肝理气,养脾和胃。
常用药物:香附饮子、柴胡疏肝散。
3. 胃热伤阴型特点:口渴,口干,不喜热饮,胃脘灼热疼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
治疗方案:清胃泻火,滋阴养胃。
常用药物:黄连阿胶汤、生地黄汤。
4. 脾肾阳虚型特点:畏寒怕冷,腰膝酸软,腹泻,纳差,舌质淡,苔白腻。
治疗方案:温阳健脾。
常用药物: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辨证治疗的方法在进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治疗时,可以结合以下方法进行治疗:1.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辨证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可以选用中药颗粒、丸剂、药酒等剂型,用温开水冲服。
2.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辨证治疗的重要环节。
一般建议患者忌烟、酒、辛辣食物和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煮熟的蔬菜等。
饮食应规律,避免暴饮暴食,食用要细嚼慢咽。
3. 心理调理心理调理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治疗中也非常重要。
应尽量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和紧张。
可以适当进行放松训练、音乐欣赏等有助于放松心情的活动。
4. 中医外治法中医外治法包括推拿、艾灸和外用药物等。
可以通过推拿脾胃穴位,促进脾胃功能的调理;艾灸可以温阳健脾,促进气血流通;外用药物可以通过贴敷药膏或药酒等形式,改善患者的症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方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因感受外邪、饮食不当、情绪失调、脾胃虚弱引起的。
脾胃主管饮食消化、营养吸收,起着维持人体气息升降的作用,当脾胃虚弱后就会出现食欲减退、气息瘀滞等一系列萎缩性胃炎的症状。
治疗方:生黄芪、太子参、丹参、淮山药、白术各20克,白芍、鸡内金、山楂各15克,生甘草10克,乌梅8克,三七粉5克。
伴有泛酸者加海螵蛸15克,瓦楞子20克;消化不良者加神曲10克,炒麦芽30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克,火麻仁15克。
上药每日1剂,水煎分服,半个月为1个疗程。
中医认为,生黄芪甘而微温,具有补脾益气、升阳气的功效;太子参甘、微苦、平,可补肺、脾、心经,具有益气生津的功效;丹参辛、苦、微寒,具有活血凉血、除烦安神的功效;淮山药甘、平,具有补脾、肺、肾之气阴的功效;白术甘、苦、温,具有补脾燥湿的功效;白芍甘、苦、酸而微寒,具有补血平肝、缓急止痛的功效;鸡内金甘、平,具有消食健脾的功效;乌梅酸、平,具有止泻、生津、止血的功效;山楂酸、甘、微辛、微温,具有消食化积、活血散淤的功效;三七辛、甘、微涩而温,具有止血、化淤、止痛的功效;生甘草甘而微寒,具有补心脾气、缓急止痛的功效。
全方共济益气、养阴、活血之效。
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过量饮酒(烈酒)、浓茶、咖啡或不容易消化的食物等,会损伤胃粘膜,导致浅表性胃炎转变为萎缩性胃炎;由于幽门功能松弛,肠液和胆汁通过幽门返流到胃,会刺激胃粘膜,破坏胃粘膜的屏障,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为萎缩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 简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慢性炎症的一种类型,主要特点是胃黏膜的萎缩和功能减退。
本文将介绍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和原理,以及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
2. 中医理论解析根据中医理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与脾胃虚弱、痰湿内蕴、气滞血瘀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的重点是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清除痰湿、活血化瘀来缓解炎症并恢复胃黏膜的正常功能。
3. 中医治疗方法3.1 中药治疗中医通过中药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常用的中药有以下几种:3.1.1 人参人参具有补气、健脾胃的作用,可以增强消化功能,改善胃黏膜的萎缩状态。
常用的配伍有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
3.1.2 陈皮陈皮具有理气、健胃的作用,可以缓解胃脘疼痛和胃胀气等症状。
常用的配伍有陈皮、白术、茯苓等。
3.1.3 炙黄芪炙黄芪具有补气养血、健脾胃的作用,可以增强胃黏膜的修复能力。
常用的配伍有炙黄芪、茯苓、五味子、当归等。
3.2 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中,“食疗”被广泛运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患者应遵循以下饮食原则:•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
•忌食油腻和高脂食物,如猪肉、油炸食品等。
•忌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等。
•多食用温热性水果,如苹果、梨等。
3.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关元等。
4. 中医方剂推荐4.1 枣泥丸【组成】枣泥丸的主要成分是枣泽饮片。
【功能与适应症】枣泥丸具有健脾胃、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适用于脾胃虚弱、瘀血郁滞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5-10克,一日2次。
4.2 蜜丸【组成】蜜丸的主要成分是蜂蜜。
【功能与适应症】蜜丸具有润肺止嗽、养胃和润肠的作用。
适用于脾胃虚弱、炎症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15克,一日3次。
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方法
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方法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胃壁黏膜发生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导致胃腺体数量减少和胃腺管萎缩,进而影响胃腺体功能和胃液分泌,严重时会引起消化功能障碍和胃溃疡等并发症。
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主要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胃黏膜修复和恢复胃腺体功能,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方法。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对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药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调配,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厚朴、陈皮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燥湿、调和脾胃、益气养阴等功效,可以起到抗炎、消炎、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对于萎缩性胃炎患者来说,特别需要注意饮食的调理。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同时还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油腻食物和过冷、过热的食物,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保护胃黏膜。
3.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一种特色疗法,对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认为,针灸可以调和气血,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加胃腺体分泌,从而帮助修复和恢复胃黏膜功能。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中脘、大包、足三阴交等。
4.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刺激和按摩相关穴位和经络,调整脾胃功能的方法。
对于萎缩性胃炎患者来说,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刺激胃部穴位和经络,促进胃气运行,增加胃腺体血液供应,从而改善胃黏膜的营养供应和修复功能。
常用的推拿按摩手法包括揉脾俞、按揉胃俞、点按足三里等。
5. 调整生活习惯:生活习惯对于健康的影响非常大,对于萎缩性胃炎患者来说,也需要调整不良的生活习惯。
要保持规律的饮食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空腹,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焦虑、紧张等情绪不稳定因素对脾胃功能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主要通过中药治疗、饮食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和调整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综合治疗,以达到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胃黏膜修复和恢复胃腺体功能的目的。
中医经验方: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经验方: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益气养阴活血汤方药组成:黄芪20g,党参20g,炒白术15g,沙参12g,麦冬10g,白芍10g,丹参12g,三棱9g,川芎12g,五灵脂10g,延胡索9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日1剂。
20天为1疗程,共治疗4疗程。
治疗期间,忌生冷、油腻、辛辣食物。
辨证加减:瘀血较重者加桃仁9 g、红花9 g;阴虚为主者加生地15 g,知母10 g;肝胃不和者加柴胡12 g,枳壳12 g;脾胃湿热者加黄连9 g,砂仁9 g,苍术9 g。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痞证”“胃脘痛”等范畴,其发病机理主要为素体脾胃虚弱,再因情志不和、饮食不节、寒湿之邪等侵袭而发病。
或为寒热互结,或为湿热内蕴,或为肝木克脾土,致使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阻滞,胃络瘀阻,气郁化热,耗伤胃之气阴,加之久病入络伤阴,胃络更加瘀滞。
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多以脾胃气虚、胃阴不足,标实多为瘀血阻络。
对于本病治疗应从整体出发,针对气虚、阴亏、血瘀的病理特点,采用益气养阴、活血祛瘀的治疗原则。
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治其本,脾胃运化正常,气血方能生化无穷。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党参、白术具有抗胃黏膜损伤、提高机体免疫的功能,党参、黄芪可以增强网状内皮系统之吞噬功能及机体的免疫力,改善胃黏膜屏障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麦冬、沙参甘凉柔润,滋养胃阴,佐白芍酸甘化阴,使酸得其助而阴生,且白芍、甘草二味系张仲景氏方,有和里缓急,止腹痛的功效。
白芍中的芍药甙具有抗炎作用;甘草含甘草次酸有保护胃黏膜的屏障作用,因此芍药甘草汤对胃黏膜有修复作用,有利于对本病的治疗。
丹参、赤芍养血、活血化瘀,达清利,丹参、三棱、五灵脂、延胡索活血化瘀、散结止痛。
现代药理表明,活血化瘀药物能够扩张血管,调节外周血循环功能,使病变部位侧支循环得到快速建立,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使萎缩腺体再生,并产生良好的止痛作用。
全方配伍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止痛,因此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萎缩性胃炎中医辩证治疗特效秘方
萎缩性胃炎中医辩证治疗特效秘方萎缩性胃炎中医辩证治疗特效秘方;(1)脾胃气虚型:主证:胃脘隐痛,绵绵不休,食后饱胀,嗳气,食少纳呆,喜热喜按,得食则痛减,便溏,或虚秘,小便清长,或精神乏力,面色黄白,舌质胖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
治法:益气健脾。
(2)脾胃虚寒型:主证:胃脘痞满隐痛,喜温喜按,遇冷加重,得温痛减,食后脘胀,倦怠乏力,呕吐清水或饮后水停心下,神疲懒言,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胖淡而嫩,边有齿印,舌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治法:温中健脾,散寒止痛。
(3)胃阴虚型:主证:形体消瘦胃脘隐隐灼痛,胸骨后有灼热感,食欲减退嗳气口干咽燥不欲饮,喜食酸物?嘈杂似饥,心烦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
(4)肝胃不和(肝胃气滞型)主证:胃胀脘痛或堵闷,连及两肋,常因情至不畅而加剧,呕吐泛酸,频频嗳气食后胀满,或有恶心呕吐,舌红苔薄白,脉弦缓。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
(5)脾胃湿热:主证:胃脘灼热,胀痛不舒,嘈杂嗳气,口粘腻而臭,口干渴?喜冷,头重如裹,胸闷身困,大便溏薄,或排便不畅。
(6)气滞血淤型:主证:面色黎黑,胃脘刺痛,壮如针刺,痛处固定,饱胀不舒,或有黑便,舌质偏紫或有淤点,苔薄黄,脉弦或细涩。
治法:行气祛淤。
(一)【辨证】气滞阴虚。
【治法】理气,养阴。
【方名】养胃理气汤。
【组成】炒白芍15克,乌梅肉15克,北五味15克,佛手10克,丁香10克,苏子10克,苏梗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3个月为1疗程间休息3-7天。
【出处】张笑平方(二)【辨证】乃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寒热错杂。
【治法】辛开苦降。
【组成】黄芩10克,马尾连6克,姜半夏10克,党参10克,炮姜炭5克,木香6克,炒白术10克,香附10克,延胡索5克,炒川楝子10克,焦三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董建华方。
(三)【辨证】肝有郁热,胃蕴痰湿。
【治法】泄肝和胃化湿。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也是难治病之一,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但多以上腹部痞闷、胀满或兼有疼痛、嗳气、纳差为主症,属于中医“胃痞”范畴。
【病因病机】:情志、饮食等病因导致脾之清气不升,胃之浊阴不降,病理性质以虚为主,多虚实夹杂。
病位在脾胃,可涉及肝、胆等脏腑。
【组成】:生黄芪30g、党参15g、石斛15g、蒲公英30g、丹参30g、焦山楂15g、莪术10g、白花蛇舌草30g【功效】:益气健脾,养阴和胃,化瘀解毒,行滞消痞。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出现胃脘痞满胀痛,或隐痛灼热,畏寒纳少,消瘦神疲等证。
【方解】: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若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者则有癌变可能。
笔者认为其病机为脾胃气阴亏虚,升降失司,湿浊、痰瘀日久蕴毒所致,即脾胃亏虚为本,内外合毒为因,胃络瘀阻为标,虚、毒、瘀互为因果,合而为患,日久致病。
本方扶正益胃,化瘀解毒,行滞消痞,攻补兼施,动静相宜。
方中黄芪味甘性微温,长于益气健脾,《本草逢原》言其“性虽温补而能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 ,故为君药。
伍以党参、石斛益气养阴,健脾和胃。
党参甘平,补中益气,生津养血,《本草正义》言其“健脾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石斛补胃阴,清胃热,《本草纲目拾遗》谓“清胃,除虚热,生津,已劳损”。
佐以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清热解毒。
蒲公英解毒散结,清热利湿,《医学纂要》谓“补脾和胃、泄火”;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又以丹参、莪术行滞化瘀、补中寓通。
丹参苦微寒,化瘀滯,通脉络,养营血,去滞生新,活血定痛,《吴普本草》言其“治心腹痛”;莪术善于温通行滞,破血消积,李时珍认为“治气中之血理中焦之气”。
阳明胃经为气血之海,胃脘疾病主要责之于气血失常,运行不畅,以气中之血药治之最为适宜。
使以焦山楂酸甘微温,消食除积,化滞祛瘀。
全方攻补兼施,寒温并用,标本兼顾,滋而不腻,温而不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使虚弱之脾胃得以振奋,上下气机得以条达,毒邪去,瘀血通,则痞胀得消,诸症自除,萎缩得以逆转。
名中医治萎缩性胃炎(胃脘痛)七个秘方
名中医治萎缩性胃炎(胃脘痛)七个秘方六一、治萎缩性胃炎(胃脘痛)秘方(7首)61.1 滋胃饮【来源】周仲瑛,《名医治验良方》【组成】乌梅肉6克,炒白芍、北沙参、大麦冬、金钗石斛、丹参、生麦芽各10克,炙鸡内金5克,玫瑰花、炙甘草各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滋养胃阴,舒肝柔肝。
【方解】方中乌梅肉、白芍味酸敛津生津,养肝柔肝;北沙参、麦冬,石斛等益胃滋阴,一敛一滋,两济其阴,阴亏则失濡润,胃气失于和降。
故少佐理气而不伤阴玫瑰花,生麦芽和胃调肝,助胃运药、且能防单纯阴柔呆滞之弊。
炙鸡内金健脾消食。
久病入络,营虚血滞,故配以养营和血之丹参,且和血畅血。
有瘀能化、无瘀防生,寓“治未病”之意。
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酸甘化阴、养胃生津之功。
本方适用于胃阴亏虚证,对证投用,每获卓效。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
临床以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
其病机为:胃痛日久不愈,或气郁化火、迫灼胃阴,下汲肾水,而致胃液枯槁。
【加减】口渴甚、阴虚重者,加大生地10克;伴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恼,口苦而燥,加黑山栀6克,黄连5克;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者,加黄连、厚朴、佛手各3克;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参、淮山药各10克。
【疗效】屡用效著,一般服3~5剂即见效,继服可愈。
61.2加味黄连温胆汤【来源】谢昌仁,《名医治验良方》【组成】黄连2克,陈皮6克,姜半夏10克,茯苓12克,甘草3克,枳实6克,竹茹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苦降辛通,化滞和中。
【方解】胃为阳土、多气多血,其致病者,中焦积滞壅遏,不能受纳腐熟使然,以实证为多。
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及胃窦炎,临床主症为痛、胀、嘈、热,故病机多责之痰热中困、胃失和降。
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中医中药治疗(收藏版)
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中医中药治疗(收藏版)本文纯为科普之用,所涉及的药物及用药方案,仅作为临床医生之参考,不得作为处方使用,普通患者慎勿擅自用药。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多致病因素的消化系统慢性疾病,以“胃固有腺体的丧失”为特点,公认为一种胃癌前状态。
尤其是对于伴随有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组织学改变者,被以为是重要的胃癌的癌前病变。
我国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较高,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与胃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因此,对于萎缩性胃炎,改善症状、促进组织学逆转一直是医生们追求的目标。
西药治疗仍是目前常用治疗手段。
但是,人们发现,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医生往往只交代两条:第一,改善生活习惯,第二,定期复查胃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有的医生建议,没有症状不需要治疗,貌似西医对该病的治疗走进了死胡同,只有“等”的手段了,等到发生了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才内镜下治疗。
一、西医西药的治疗现状2017年发布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建议指出:慢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去除病因、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组织学;无症状、Hp阴性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无需特殊治疗;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特别是严重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伴有上皮内瘤变者应注意预防其恶变。
因此,目前该《共识》建议的药物治疗方法有:1.Hp阳性者应根除幽门螺杆菌(Hp)我国第五次Hp感染处理共识推荐铋剂四联方案(铋剂+PPI+2种抗菌药物)用于临床一线治疗,Hp根除率较三联疗法显著提高。
然而,铋剂四联疗法的应用存在一些非常明显的弊端:比如抗生素的大剂量使用,医生们担心会产生抗生素滥用而导致的耐药、肠道菌落失调;铋剂、抗生素的严重胃肠道反应等。
此外,由于我国很多地区对一线用药比如克拉霉素、四环素类产生耐药,根除率在不断下降,从原来的80-95%,到目前的60-80%;很多人不得不二次、甚至多次杀菌,却难以成功。
2.对症治疗:根据症状常采用促动力药、消化酶制剂、抑酸药,精神因素明显者可加用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治疗今天和朋友们聊聊,慢性萎缩性胃炎,这是一种常见的胃病,而且距离胃癌,仅有一步之遥。
有一位45岁的赵女士,在十几年前,胃就开始不好了,一开始,她胃里反酸严重,胃痛,胃胀。
后来,她渐渐不吞酸了,胃里面开始有烧灼感,同时不断有刺痛感传来。
常常嗳气,虽然有饥饿感,但是又不想吃东西。
由于食欲差,此人后来每天进食都是以流食为主,虽然这样,她饭后还是会感觉到胃胀。
她自己总说,她的胃,现在已经瘫痪了。
到医院去检查,被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刻诊,见患者脉象弦细,舌边有瘀斑,舌质红,舌苔薄白缺少津液。
经过仔细辨证,出了方子。
辽沙参,寸冬,石斛,知母,花粉,白芍,山楂,鸡内金,赤芍,陈皮,乌梅肉,丹参,延胡索,丹皮,甘草。
以上诸药,水煎服。
结果如何?赵女士连用20剂以后,胃部的灼热感和刺痛感,基本消失了,食欲好转,胃胀减轻。
这个时候,原方去掉延胡索,加上党参来益气生津。
就这样,原方加减应用四个多月,诸证消失。
每天吃东西,从原先的流食,到可以吃主食,变化非常显著。
这张方子是很有代表性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属胃阴不足的人有很大帮助。
什么叫作胃阴不足啊?赵女士就属胃阴不足,舌红,舌面少津。
这说明阴津亏少。
另外,她胃部灼热,这个更说明胃中阴亏、虚热内生。
我们的胃,就是一口锅。
我们的胃阴,就是锅里的水。
锅里的水没了,炒菜做饭可就都不成了。
所以啊,患者反酸、吃不下东西、胃胀。
这就是所谓胃阴不足,胃气不降。
另外,胃阴不足,势必影响血液的运行。
时间长了,就形成了血瘀。
瘀血阻滞,胃部就会传来刺痛,舌头就有瘀点。
这个时候怎么办?当务之急,就是滋补胃阴,化瘀理气而止痛。
这个方子里,沙参、寸冬、石斛、知母、花粉、白芍、乌梅,可以养胃阴,这是关键。
赤芍、丹参、丹皮、山楂、延胡索,可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鸡内金,健胃消食,陈皮,理气止痛。
这是基本的用药思路。
其实,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看来,还是以上面所说的胃阴不足类型居多。
治疗萎缩性胃炎中药方有哪些
治疗萎缩性胃炎中药方有哪些萎缩性胃炎又叫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认为该病是因为机体受外邪入侵、饮食不当、脾胃调和紊乱引起的。
萎缩性胃炎发生后就会出现食欲减退、气息瘀滞等一系列不适的临床症状。
治疗萎缩性胃炎常用的中药方有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益胃汤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胃病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其中萎缩性胃炎是很常见的慢性胃病,与饮食习惯不佳和细菌感染等有关,患者会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腹痛等情况。
现在人们治疗萎缩性胃炎大部分还是选择西药治疗,但其实西药治疗该病的效果一般。
而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效果不错,能够有效的缓解病情,调理身体。
那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中药方有哪些?1、治疗萎缩性胃炎讲究对证给药,如果患者出现上腹疼痛、疲惫无力、精神不佳、食欲减退、腹泻、舌苔薄白、脉细等症状时,就可以考虑为脾胃两虚证。
这时就要采取益气健脾胃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可选用六君子汤或者黄芪建中汤来治疗,这两种方剂中包含党参、白术、茯苓、半夏、砂仁、川朴、丁香、干姜、山楂、神曲、甘草等中药。
2、若患者出现腹部灼痛、营养不良、大便干结、舌红少津等症状时,则考虑为胃阴不足证。
胃阴不足证可选择养阴益胃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比如益胃汤等。
这种中药方子中含有辽沙参、寸冬、石斛、知母、白芍、山楂、鸡内金、陈皮、丹参、延胡索、丹皮、甘草等,各类药物的具体用量以及次数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以上便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中药方子,患者需要在专业的中医医生的诊治下,辩证开具针对性的中药方子进行调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疾病快速康复。
除了中药治疗外,针灸也可以达到强身健体、恢复健康的目的。
患者在服药期间要规律作息,应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还要适当的补充营养,这样才能使身体尽快恢复。
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这些方法均很有效
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这些方法均很有效
针对萎缩性胃炎这种疾病,现如今有很多治疗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中医疗法也是非常有效的,甚至强烈推荐大家选择中医疗法,下面就为你介绍几种有效的药方。
★中药处方(一)
【辨证】脾胃虚寒,气滞血瘀。
【治法】补气温中,活血散瘀,消肿生肌。
【方名】益中活血汤。
【组成】黄芪30克,肉桂8克,吴萸10克,丹参15克,乳没各8克,生蒲黄13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川芎12克,
乌药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二)
【辨证】肝郁胃寒。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散寒。
【方名】疏肝和胃汤。
【组成】柴胡10克,瓜蒌仁15克,川连10克,枳壳10克,木香15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草豆蔻10克,半夏15克,
榔片10克,莱菔子10克,黄芩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三)
【辨证】肝郁胃虚。
【治法】疏肝健胃,益气活血。
【方名】疏肝健胃汤。
【组成】柴胡10克,党参10克,百合15克,山药10克,当归10克,郁金10克,乌药10克,乌梅10克,赤芍10克,
甘松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四)
【辨证】气滞阴虚。
【治法】理气,养阴。
【方名】养胃理气汤。
【组成】炒白芍15克,乌梅肉15克,北五味15克,佛手10克,丁香10克,苏子10克,苏梗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3个月为1疗程间休息3-7天。
【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得经验方】1.柴胡,...
【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得经验方】1.柴胡,...
【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得经验方】
1.柴胡,生白芍,广郁金,炒白术,生黄芪,莪术,淮山药,鸡内金,丹参,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徐长卿,甘草。
【功效】疏肝和胃,益气消瘀。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属肝脾气郁兼血瘀者。
症见眩晕倦怠,面色少华,口苦纳呆,脘胀,隐隐作痛,脘部按之较舒,有时午夜胃内有烧灼感,得食稍安。
2.乌梅,柴胡,白芍,山药,白术,党参,神曲,焦楂,厚朴,延胡索。
【功效】舒肝健脾。
【主治】萎缩性胃炎,属肝郁脾虚者。
症见神志清楚,面色无华,体瘦弱。
舌质淡红,苔白厚,脉弦细缓弱。
#我的门诊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医 院 查 胃镜 示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 轻度 ) 。治 宜 健 脾
温胃, 药用 : 党参 3 0 g 、 黄芪 1 5 g、 桂枝 1 0 g 、 白芍 1 2
隐 隐 胀 痛 4年 , 生气 后加 重 , 伴有 嗳气 纳差 , 形 体 消
若 呕吐吞酸加乌贝散 ; 痛甚加元胡 。 李某, 男, 5 0岁 , 以 胃脘 疼 痛 反 复 发 作 4年 加 重
失运 , 痰 饮 中阻 , 升 降失 和 , 宜 温化痰 饮、 健脾2 g、 白术 9 g 、 苍术 9 g 、 枳壳 1 0 g 、 木香 1 0 g、 半夏 1 2 g 、 佛手 1 0 g 、 元胡 9 g 、 丹参 1 5 g 、
维普资讯
第 1 9卷 第 5期 2 0 0 3年 5月
甘 肃 科 技
Ga nsu Sc i e nc e an d Te c hn ol ogy
DZ .1 9 N o. 5 M a y. 20 03
慢 性 萎 缩 性 胃 炎 中 医 治 疗 七 法
1周 人 院 。 因 进 食 不 慎 而诱 发 胃 脘 隐 痛 , 食则 不舒 , 喜 温 喜 按 ,嘈 杂 , 时 感 胃 内灼 热 , 四肢 不 温 , 便溏 , 乏
力, 舌淡红 , 苔黄腻 , 脉细弱 。 人 院后 经 胃镜 及 病 馈 理 检 确 诊 为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处 方 : 半夏 1 0 g 、 黄连 9 g、 黄芩 9 g 、 炮姜 1 0 g 、 党参 1 2 g 、 公英 3 0 g 、 茯苓 1 O g、 藿香 1 0 g、 木香 1 0 g 、 甘草 6 g 。每 日 1剂 , 5剂 后
中, 小 建 中汤 温 脾 散 寒 , 缓 急 止痛 ; 若泛 酸者 , 加 吴 茱
萸、 瓦 楞 子温 胃 以制酸 ; 泛 吐清 水 者 , 可加干姜、 陈 皮、 半夏、 茯 苓 等 以温 胃化 饮 。 张某 , 男, 4 0岁 。 2 0 0 1年 8月 1 8 日初 诊 , 主 诉 上 腹 隐 痛 反 复 发 作 已 2年余 , 平 素不 敢食 生 冷 之 品 , 稍 食生冷之 品即痛作而甚 。症见 : 上腹 隐 隐 作 痛 , 喜 热 饮, 口淡 无 味 , 纳差 , 舌淡苔薄 白 , 脉 沉 细 。在 甘 肃 省
酸缺乏 ; 活检 :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 治宜养阴润 胃 : 沙 参 1 2 g、 麦冬 1 2 g 、 百合 1 5 g 、 花粉 1 0 g 、 扁豆 1 5 g 、 玉
“ 痞满 ” 的 范 畴 。 临 床 表 现 以 胃脘 胀 满 或 沉 重 感 . 隐 痛, 痞 闷不 舒 , 纳 减 为 主要 症 状 。 中 医辨 证 主 要 分 脾 胃虚 弱 ( 含虚 寒 ) 、 肝 胃不 和 、 肝 胃郁 热 、 胃 阴不 足 、 胃
甘草 6 g。药 后 颇 适 , 坚 持 服 药 约 2月 。询 之 口 中 已 无 清涎 , 脘舒能食 , 遂停药 。
草 6 g 。服 药 一 周 诸 症 缓 解 。
5 温 中化 饮 , 和 胃 降 浊
此 法 适 于 痰 饮 中 阻 型 症 见 : 胃脘疼 痛 , 痞 满 不
舒, 肠鸣漉漉, 食 少 脘胀 , 或泛 吐 清涎 , 苔 白滑 或 白
腻, 脉弦 。 常用苓桂术 甘汤为主方 , 方 中茯苓为君 , 健
7 辛开苦降, 和 胃消痞
此 法 适 于寒 热 错 杂 型 。 症 见 : 胃脘 疼 痛 , 喜 温 喜
按 , 时感灼 热 , 呕吐 酸涎 , 时觉饥 嘈 , 食则 不舒 , 四 肢
脾渗 湿 ; 桂枝 温 阳化气 以利水 ; 白术 健 脾 燥 湿 ; 甘 草
益气和 中。 刘某, 男 , 4 9岁 , 于 2 0 0 1年 7 月 2 0 日就 诊 。“ 胃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是 一 种 以 腺 体 萎 缩 或伴 有 代 偿
性 增 生病 变为 主的 胃粘膜 病变 。属 中医“ 胃脘 痛 ” 、
上 腹 不 规 则 痛 2年 , 加重 壹周 。 伴 口干 , 大便干燥 , 四 日一 行 , 食欲下降 , 舌质红 , 少苔 , 脉 细 。查 : 腹平软 , 剑突下压痛 , 余( 一) ; 胃镜 示 : 胃粘 膜 呈 灰 白色 , 皱 壁 平坦 、 变薄 , 粘 膜下 血管 明显 透见 ; 胃 液 分 析 示 游 离
白芍 1 5 g 、 黄连 3 g 、 吴萸 6 g 、 茯苓 1 2 g 、 半夏 1 2 g 、
痛有 定处 , 拒按 , 按 之痛甚 , 食 后 痛增 , 甚 者 吐血 、 黑
便, 舌质 瘀 紫 , 脉 细弦涩 。 常用失笑 散合丹参饮 , 失 笑 散行 血散瘀止痛 , 丹 参 饮 理 气 和 胃止 痛 , 若 吐 血 或 黑 便, 加地榆 、 侧柏 、 仙鹤草 、 三七 。 柴某 , 男, 5 4岁 , 2 0 0 0年 1月 9日初 诊 。 诉: 胃脘
脘痞 闷隐痛 , 嗳 气 矢 气 为快 , 食后更甚 , 脘 腹 漉 漉 有
声, 时泛清涎 , 舌质淡红 而暗 , 苔 白腻 , 脉 细 弦 。 胃镜
及病检示 :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 活动期、 中度) 。属 脾 阳
补其 虚 , 七 味相 配 , 寒 热并用 , 苦降辛 开 , 补气 和 中。
g 、 炮姜 9 g 、 饴糖 1 5 g 、 附子 3 g 、 白术 1 5 g 、 焦 三 仙 各
1 j g 、 大 枣 3枚 、 甘草 6 g。 水煎温服 , 每 日 1剂 。 4日 后患 者复诊 , 自诉 痛 热 缓 解 。继 进 3剂 胃痛 已罢 , 胃
纳增 加 。
生地 、 玄参 。
结, 舌红 , 苔黄, 脉 弦 或 数 。常 用 化 肝 煎合 左 金 丸 , 方 中陈 皮 、 青 皮理 气 , 芍药 敛 肝 , 丹 皮、 栀 子清 肝泄热 ,
左 金 丸 以清 火 散郁 。 若 大便秘结 . 加火麻 仁、 郁李仁 ;
痛 连两胁 , 加 柴胡 、 白芍 。
田某 , 男, 5 5岁 , 2 0 0 0年 7月 1 1日初 诊 。自述 胃
王某 , 男 , 4 0岁 。 2 0 0 0年 1 1月 1 0 日初 诊 。 主诉 :
维普资讯
8 4
甘
肃
科
技
第 1 9卷
脘 部 胀 痛 1年余 , 加 重 1月 。 胃脘 部 胀 痛 , 恶心欲 吐 , 心烦易怒 , 呃逆 , 口苦 , 纳 差 嘈杂 , 大便干 , 舌质红 , 苔 薄黄 , 脉 弦 数 。发 病 后 口服 西 药 “ 胃得 乐 、 猴 头 菌 素 片、 吗叮啉 ” 等效果不 明显 。 遂 在 省 中 医 院 查 胃镜 示 : 胃体 粘 膜 呈 花 斑 样 , 粘 液糊呈 黄绿 色 , 量多, 幽门口 可见胆 汁返流人 胃 , 胃窦 粘 膜 充 血 、 水肿 。 诊断 : 1 、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 2 、 胆 汁 返 流 性 胃炎 。 辨 证 为 肝 胃郁 热、 胃失 和 降 。 处方: 丹皮 1 2 g 、 栀子 1 0 g 、 柴胡 1 2 g 、
络瘀血 、 寒热错 杂 、 痰 饮中阻七型 。
l 健脾益气 , 温 胃 和 中
此 法 适 于 脾 胃虚 弱 ( 含虚 寒 ) 型 。症 见 : 胃脘 隐 痛 , 温按 则舒 , 倦怠 乏力 , 腹 胀便 溏 , 舌淡 苔 白 , 脉 虚 弱 或 迟 缓 。常 用 黄 芪 建 中 汤 加 减 , 方 中 黄 芪 益 气 补
砂仁 6 g 、 仙鹤 草 1 5 g、 三七 粉 6 g ( 冲服 ) 、 陈皮 1 2 g 、
山楂 1 5 g 、 白术 1 5 g 、 甘草 6 g 。 水煎 服 , 日 1剂 , 连 服
2周 , 疼 痛缓解 。
公英 3 0 g 、 大黄( 后下 ) 3 g 、 郁金 1 5 g 、 阵皮 1 2 g 、 甘
不温, 口干 苦 , 不 思饮 , 舌边 红 降苔 白中黄 , 脉 细弦 。
常用半 夏泻心 汤为 主, 方 中 黄 连 黄 芩 苦 寒 降 泄 除 其 热, 干姜半夏辛 温开结散其寒 , 参、 草、 大 枣 甘 温 益 气
疼” 病史 五年余 , 近 1周 加 重 , 因 饮 食 不 慎 而诱 发 胃
痛 反 复 发 作 5年 , 近 半 年 胃痛 加 重 , 拒按 , 食后痛增 ,
嗳气 , 食 欲减退 , 精 神不佳 , 排 便 不畅 , 舌质 淡 , 有 瘀
斑, 苔白, 脉弦 涩。 查: 上腹 部 轻 微 压 痛 , 胃镜 示 :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 中 医认 为 , 病久则血伤 人络 , 故 辨 为 瘀 血阻络 型 , 处方 : 丹参 3 0 g 、 公英 3 0 g 、 五灵脂 1 0 g、
瘦, 面色少华 , 舌淡 , 脉 弦细 。 在 当 地 医 院 胃镜 检 查 确 诊 为 萎 缩 性 胃炎 伴 轻 度 肠 上 皮 化 生 。 中 医 辨 为肝 郁 气滞不 和型 , 予柴胡疏肝 散化裁 : 柴胡 1 2 g 、 当归 1 5
g 、 白芍 1 5 g 、 陈皮 1 2 g 、 佛手 1 5 g 、 白术 1 2 g 、 枳 壳 1 5 g、 旋 复花 9 g 、 甘草 6 g 。药 进 6剂 , 诸 症 皆减 。
竹 1 2 g、 白芍 1 5 g 、 枳壳 1 5 g 、 甘草 6 g。 水煎 服 , 日1
剂, 药 进 8剂 , 胃痛 除 , 食 纳恢 复 , 大 便 通 畅 。随 访 3
个月 , 未复发 。
3 疏肝行滞 , 和 胃 止 痛
此 法 适 于肝 胃不 和 型 。症 见 : 胃脘 胀 闷 , 攻 撑 作 痛, 脘痛作胁 , 嗳气频 繁 , 脉弦。 常 用 柴 胡 疏 肝 散 为 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