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翻译-范文正公,苏人也

合集下载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是怎样的呢?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讲述诗人苏轼的些故事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原文: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郡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知识扩展:练习以及答案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恨:遗憾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弟:尊敬兄长6、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士有自京师来者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B.尽以告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欲须臾忘而不可得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如火之热如水之湿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A.①②⑥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④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9.(1)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②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2)断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参考答案】5、C(酬:实现)6、C(A、定语后置的标志;引出原因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C、都表转折D、指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7、D(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8、B(“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9、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被动句式“见……于”、“知”、“因”各1分)(2)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待”“显”“传”各1分)(2)断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吉林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提分专项四课外文言文阅读新人教版

吉林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提分专项四课外文言文阅读新人教版

专项四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轶事】一、[长春外国语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8分)义田记( 节选)钱公辅范文正公,苏人也。

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 ,以养济群族之人。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

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

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有删改)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以养济.群族之人济:救济B.葬者如再嫁之数.数:计算C.尝有志.于是矣志:志向D.惟以施贫活.族之义活:使……存活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三处)(3分)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3.范文正公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3分)二、[长春第二实验中学模拟]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9分)贺铸传贺铸,字方回,卫州人。

喜谈当世事,博学强记,工语言。

尤长于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隐括①,皆为新奇。

尝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

”初监太原工作有贵人子同事骄倨不相下。

铸廉②得盗工作物,屏侍吏,闭之密室,以杖数曰:“来,若某时盗某物为某用,某时盗某物入于家,然乎? ” 贵人子惶骇谢“有之” 。

铸曰:“能从吾治,免白发③。

” 即起自袒其肤,杖之数下,贵人子叩头祈哀,即大笑释去。

自是诸挟气力颉颃④者,皆侧目不敢仰视。

(节选自《宋史·文苑列传》,有删减) 【注释】①隐括:润色修改。

②廉:考察,查访。

③白发:告发。

④颉颃(xié háng): 倔强, 自傲。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是怎样的呢?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讲述诗人苏轼的些故事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原文: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郡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知识扩展:练习以及答案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恨:遗憾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弟:尊敬兄长6、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士有自京师来者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B.尽以告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欲须臾忘而不可得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如火之热如水之湿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A.①②⑥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④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9.(1)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②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2)断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参考答案】5、C(酬:实现)6、C(A、定语后置的标志;引出原因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C、都表转折D、指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7、D(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8、B(“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9、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被动句式“见……于”、“知”、“因”各1分)(2)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待”“显”“传”各1分)(2)断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范文正公文集叙(宋)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

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

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

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

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

又日:“我战则克,祭则受福。

”非能战也,德之见于怒者也。

能改斋漫录范文正公译文

能改斋漫录范文正公译文

能改斋漫录范文正公译文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

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

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

聚族人仅百口。

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译文:范仲淹(范文正公)看轻钱财,喜好施舍,对族人尤其优厚。

他显贵之后,在苏州近郊买了几千亩的好田,当作义庄(一种慈善性质的田庄),用来养活众多同族中的贫困之人,挑选一个辈分高而且贤能的族人主管义庄财物的支出和收入。

每个人每天能领到一升米,每年能领到一匹细绢做衣服,遇到嫁娶或者丧葬这样的事,都有财物供给。

聚集在一起的族人将近一百口。

范仲淹去世已经超过四十年了,他的子孙都很贤能善良,到现在还奉行范仲淹定下的规矩,不敢让这些规矩荒废松弛。

原文:公之未贵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

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译文:范仲淹还没有显贵的时候,就曾经有这样(设立义庄帮助族人)的志向了,可是二十年来能力都达不到(这个目标)。

后来他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等到参与国家大政的时候,这才开始有俸禄和赏赐的收入,于是终于达成了自己的志向。

范仲淹去世之后,后代子孙治理义庄产业,继承他的志向,就好像范仲淹还活着一样。

范仲淹虽然地位高俸禄优厚,可是一生都过得比较清贫。

他死的时候,自身没有钱财用来入殓,他的儿子没有钱财用来操办丧事,只是把救济贫困、养活族人的道义,留给自己的儿子罢了。

原文: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

”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

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

苏轼《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是怎样的呢?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讲述诗人苏轼的哪些故事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

《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及翻译译文1、《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及翻译译文《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

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

《范文正公,苏人也》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甘孜州中考题)

《范文正公,苏人也》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甘孜州中考题)

《范文正公,苏人也》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甘孜州中考题)二、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文正公①,苏人也。

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

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

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选自钱公辅《义田记》,有删改〕注:①范文正公:范仲淹。

16. 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说明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以养济群族之人济:救济B. 葬者如再嫁之数数:计算C. 尝有志于是矣志:志向D. 惟以施贫活族之义活:使……存活17. 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2〕公既歿,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18. 范文正公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答案】16. B 17. 〔1〕生平喜爱用财物助人,选择关系亲近却很贫苦、关系疏远却很贤能的人,都接济他们。

〔2〕文正公去世后,后代子孙治理他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的遗志,和他在世时一样。

18. 范文正公是一个乐善好施、自奉俭约、心怀百姓的高风义行之人。

【解析】【16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

葬者如再嫁之数:丧葬的和再嫁的数目相同。

数,数目。

应选B。

【17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精确。

此题在翻译时要留意以下词语的意思:〔1〕好,喜爱;施与,以财物周济人;择,选择;亲,亲近;贫,贫困;远,疏远;贤,贤能;咸,都。

〔2〕既,已经;殁,去世;修,治理;承,继承;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存,在世。

《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范文正公文集叙(宋)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

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

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

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

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

又日:“我战则克,祭则受福。

”非能战也,德之见于怒者也。

《义田记 -范文正公,苏人也》阅读答案

《义田记 -范文正公,苏人也》阅读答案

《义田记|范文正公,苏人也》阅读答案义田记钱公辅范文正公,苏人也。

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

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

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

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

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

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

”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

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

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晏子为近之。

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

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选自《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59年版)【注】①瘠:通“胔”,尸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计:账册B.而力未逮者二十年逮:达到C.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觞:酒杯D.世之都三公位都:处在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A.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B.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C.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D.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12.下列各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范仲淹置办义田“以养济群族”,养济之法很是明细,从中可窥范公的仁心。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

苏轼《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是怎样的呢?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讲述诗人苏轼的哪些故事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翻译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翻译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翻译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是怎样的呢?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讲述诗人苏轼的哪些故事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关于的相关资料苏轼范文正公文集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翻译如下原文: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翻译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翻译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翻译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是怎样的呢?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讲述诗人苏轼的哪些故事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关于的相关资料苏轼范文正公文集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翻译如下原文: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范文正公苏人也译文

范文正公苏人也译文

范文正公苏人也译文范文正公(范仲淹)是苏州人呀。

他小时候就死了父亲,家里非常穷,母亲就改嫁了。

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就哭着告别母亲,前往应天府,跟着那里的老师学习。

他白天晚上都很勤奋地读书,五年都没脱衣服睡觉。

有时候晚上觉得困倦了,就用水洗脸。

他常常连粥都吃不上,一般人都不能忍受这样的艰苦,但他却不觉得苦。

后来他考中了进士,做了官,就把他母亲接回来奉养。

范仲淹非常有义气,乐于周济别人。

他富贵以后,还在苏州买了靠近城郭的常稔之田千亩,叫做义田,用来养活那些贫穷的族人。

让他们每天都有饭吃,每年都有衣服穿,嫁女儿、娶媳妇、办丧事、祭祀祖先都有供给。

他选择家族中年长又贤能的人主管这件事,按时支出这些东西。

每天供给的食物,每个人一升米;每年供给的衣服,每人一匹绢。

嫁女儿的给五十千钱,再嫁的给三十千钱;娶媳妇的给三十千钱,再娶的给十五千钱;办丧事的和再办丧事的,根据家里的贫穷程度来给钱,最多的给三十千钱,最少的也不少于十千钱;祭祀祖先的,按照家庭的等级来给,有肉有酒有祭品。

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有账簿记载。

到了每天日落的时候,主管的人就按照账簿来检查供给的情况,如果有供给不足或者不公平的,就会纠正过来。

族里的人只要是有能力的,就被安排工作,让他们有事情做。

每天供给的食物不够的,就会再增加;每年的收入有剩余的,就会再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范仲淹去世之后,子孙们还继续经营这个义田,一直到现在没有间断。

范仲淹在朝廷里当官,也很正直。

他三次被贬官,可是他的志向一点也没有改变。

他一开始因为进谏得罪了吕夷简,被贬到饶州。

后来西夏侵犯边境,他又被朝廷任用,他就率领军队抵御西夏,西夏人很害怕他,不敢轻易侵犯宋朝边境。

他在边境上的名声很大,当时的人都很尊敬他。

范仲淹一生喜欢推荐贤才,他当了宰相以后,很多有才能的人都因为他得到了任用。

他当了官以后,生活还是很节俭。

他死的时候,家里没有什么财产,可是他的名声却流传很久。

他的子孙后代到现在还很多,而且都很贤能。

范文正公义田记原文及翻译

范文正公义田记原文及翻译

范文正公义田记原文及翻译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

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

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

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

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

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

」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

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

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晏子为近之。

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

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译文:范文正公,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

当他贵重显达之时,购置近城保收的良田一千亩,称作“义田”,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们。

《范文正公,苏人也》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甘孜州中考题)

《范文正公,苏人也》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甘孜州中考题)

二、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文正公①,苏人也。

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

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

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选自钱公辅《义田记》,有删改)注:①范文正公:范仲淹。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以养济群族之人济:救济B. 葬者如再嫁之数数:计算C. 尝有志于是矣志:志向D. 惟以施贫活族之义活:使……存活17. 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2)公既歿,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18. 范文正公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答案】16. B 17. (1)生平喜欢用财物助人,选择关系亲近却很贫苦、关系疏远却很贤能的人,都接济他们。

(2)文正公去世后,后代子孙治理他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的遗志,和他在世时一样。

18. 范文正公是一个乐善好施、自奉俭约、心怀百姓的高风义行之人。

【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葬者如再嫁之数:丧葬的和再嫁的数目相同。

数,数目。

故选B。

【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1)好,喜欢;施与,以财物周济人;择,选择;亲,亲近;贫,贫困;远,疏远;贤,贤能;咸,都。

(2)既,已经;殁,去世;修,治理;承,继承;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存,在世。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范文正公文集叙(宋)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

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

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

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

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

又日:“我战则克,祭则受福。

”非能战也,德之见于怒者也。

[题目]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①。。。

[题目]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①。。。

【题⽬】范⽂正公,苏⼈也。

平⽣好施与,择其亲⽽贫、疏⽽贤者,咸施之。

⽅贵显时,置负郭常稔①之⽥千亩,号⽈义⽥,以养济群族之⼈。

⽇有⾷,岁有⾐,嫁娶凶葬皆有赡。

择族之长⽽贤者主其计,⽽时共出纳焉。

⽇⾷,⼈⼀升;岁⾐,⼈⼀缣②;嫁⼥者五⼗千,再嫁者三⼗千;娶妇者三⼗千,再娶者⼗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千。

族之聚者九⼗⼝,岁⼊给稻⼋百解。

以其所⼊,给其所聚,沛然有余⽽⽆穷。

屏③⽽家居俟代者与焉,仕⽽居官者罢其给。

此其⼤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未逮④者⼆⼗年。

既⽽为西帅,及参⼤政,于是始有禄赐之⼊⽽终其志。

公既殁⑤,后世⼦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公虽位充禄厚,⽽贫终其⾝。

段之⽇,⾝⽆以为敛,⼦⽆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已。

(节选⾃《义⽥记》)【注】①稔(rěn);(庄稼)丰收。

②缣(jiān):细绢。

③屏:弃,指丢了官。

④逮:达到。

⑤殁(mò):死。

【1】下⾯哪⼀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A. 平⽣好施与尝与⼈佣耕(《陈涉世家》)B. 置负郭常稔之⽥千亩七⾥之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C. ⽇⾷,⼈⼀升若夫⽇出⽽林霏开(《醉翁亭记》)D. 后世⼦孙修其业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2】下⾯哪⼀句节奏划分有误?A. 以/养济/群族之⼈B. 置负/郭常稔之⽥/千亩C. 择/族之长⽽贤者/主其计D. 屏⽽家居/俟代者/与焉【3】⽤现代汉语翻译下⾯的句⼦。

(1)以其所⼊,给其所聚,沛然有余⽽⽆穷。

(2)公虽位充禄厚,⽽贫终其⾝。

【4】《岳阳楼记》中的哪个句⼦⽤来赞美上⽂中范仲淹的种种义举最恰当?【5】⽂章末段写了范仲淹去世后的情况,有什么作⽤?【答案】【1】B【2】B【3】(1)⽤它所收⼊的粮⾷,来供给在这⾥聚居的族⼈,充裕有余⽽⽆枯竭之时。

(2)范⽂正公虽地位⾼俸禄多,却终⾝过着清贫的⽣活。

【4】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

【5】写“后世⼦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侧⾯烘托了范仲淹置办义⽥,救济族⼈这⼀义举影响之深远,精神之可贵。

《范文正公,苏人也》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甘孜州中考题)

《范文正公,苏人也》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甘孜州中考题)

二、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文正公①,苏人也。

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

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

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选自钱公辅《义田记》,有删改)注:①范文正公:范仲淹。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以养济群族之人济:救济B. 葬者如再嫁之数数:计算C. 尝有志于是矣志:志向D. 惟以施贫活族之义活:使……存活17. 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2)公既歿,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18. 范文正公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答案】16. B 17. (1)生平喜欢用财物助人,选择关系亲近却很贫苦、关系疏远却很贤能的人,都接济他们。

(2)文正公去世后,后代子孙治理他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的遗志,和他在世时一样。

18. 范文正公是一个乐善好施、自奉俭约、心怀百姓的高风义行之人。

【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葬者如再嫁之数:丧葬的和再嫁的数目相同。

数,数目。

故选B。

【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1)好,喜欢;施与,以财物周济人;择,选择;亲,亲近;贫,贫困;远,疏远;贤,贤能;咸,都。

(2)既,已经;殁,去世;修,治理;承,继承;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存,在世。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正公,苏人也
范文正公,苏人也。

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①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

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②;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解。

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

屏③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

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④者二十年。

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

公既殁⑤,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段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节选自《义田记》)
【注】①稔(rěn);(庄稼)丰收。

②缣(jiān):细绢。

③屏:弃,指丢了官。

④逮:达到。

⑤殁(mò):死。

范文正公,苏州人。

生平喜欢以财物助人,选择那些亲近而贫穷、疏远而贤良的人,都给以救济。

当他显贵的时候,买了靠近城市而且常年丰收的田约千亩,叫做义田,用来供养、救济全族的人。

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娶丧葬,都有供养、补贴。

选择同族中年长而又贤明的人管理这件事,按一定时间共同结算收支账目。

每天供给吃的,每人一升米;每年供给穿的,每人一匹绢绸。

嫁女的给五十千钱;再嫁的给三十千钱;娶妻的给三十千钱,再娶的给十五千钱。

葬的跟再嫁的补贴数目一样,葬小孩的给十千钱。

族人聚居在一起接受供给的共九十人,从每年的收入中,供给稻谷八百斛。

用千亩田的收入,供给
聚居的族人,绰绰有余,并且没有穷尽的时候。

退职回家的等待缺额的人,可以享受供给;出去做官的,便停止供给。

这就是他举办义田的大概情况。

起初,范文正公尚未显贵的时候,就曾有志举办义田,由于力量达不到,耽搁了二十年。

后来,他做了陕西路的大帅,接着参与了国家的大政,于是才有俸禄赏赐的收入,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他死了以后,后世的子孙继续他办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舍的遗志,就像他活着的时候一样。

他虽然官位高俸禄厚,但是贫穷一生;他死的时候,连殡殓的衣服也没有,子女没有钱给他办理丧事;他只是把布施穷人和养活族人的义举,传给子孙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