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二 人教新课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于 1934 年创作的散文,以下是一份关于该文章的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难点: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关于秋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秋天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故都的秋》。
2.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简单介绍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及写作风格,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 作者通过哪些景物来描绘故都的秋?
4. 深入研读
- 分析作者描写的景物,思考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 理解“故都”的含义,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5.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6. 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
- 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要求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现代散文充分体现作者个性的特点。
二、从语言入手,赏析散文融情于景、缘情造景的艺术技巧。
三、认识平常生活平常景物所蕴含的美以及丰富的人文内涵。
【重点难点】品味散文景物的特点,从而深入探究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及审美情趣,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了解作品的行文线索、景物特征,并搜集古代诗文中赏析秋的名篇名段名句,结合课文进行赏析。
2.每位同学就阅读中的疑惑提出1-2个问题。
3.教师将学生的提问分类整理归纳。
4.根据学生的提问设置教学过程,做好ppt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学生举例。
【课件展示】教师展示有关秋的名句名篇。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课件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二、初步感知1.交流初读感受。
从体裁上来说,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全文的感受。
找找看,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课件展示】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枣。
2.体会写景抒情散文的辞美、景美、情美。
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课件展示】教师展示五个句子。
师生共同品味辞美、景美、情美。
完成练习二:仿写三、细读品味(一)品味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选自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
《故都的秋》是一篇具有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课文主要通过对故都五幅秋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故都之恋和爱国之情。
课文文辞优美,情感真挚。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赏析秋景,学习情景交融、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深沉的故都之恋和爱国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赏析秋景,学习情景交融、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深沉的故都之恋和爱国之情。
四、教学过程(一)诗句导入,揭示课题1.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无情,但睹物思人,寓情于景,面对秋景,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抒发不同的情,便有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的感概,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的缠绵,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高歌。
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
今天,让一起来欣赏郁达夫眼中的《故都的秋》。
2.介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郁达夫,三岁丧父,从17 岁开始,在异国生活十年,饱受屈辱和歧视。
在个人性格方面,抑郁善感;【设计意图】用诗句导入本文学习,旨在让学生在短时间进入文本情景,并回忆情景交融的手法,为文本的写作手法、情感解读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小组合作解决生字词并带着问题疏通文意。
1.作者认为故都的秋给人整体感觉是什么?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感情基调2.对故都的秋,作者主要描写了哪几幅秋图?秋晨小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叹凉秋果全盛3.请找出能够直接表达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通用14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通用14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1教学创意《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
连年内战的中国,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遁世离群,浪迹山水的生活排遣不了他心中忧国忧民的苦闷,作者的主观感情与故都的秋景有机地融为一体,”清、静、悲凉”既是景物的特征又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绝好写照。
因此,本设计的意图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故都的秋》激发学生探寻作者附着于景物之中的特殊情感体验,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感悟,去发现、领悟散文的魅力同时让学生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格境界。
教学目标1.培养朗诵能力。
2.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思路本设计主要采取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由相关的三个环节组成:1、披文入情,沿波讨源;2、感同身受,渐入佳境;3、纵观全局,探索主题;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争辩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预习要求1.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
2.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层次,体会课文大意,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通用21篇)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通用21篇)《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通用21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通用2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篇1素质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3、理解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4、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重点:1、形散神聚的特点。
2、散文的一般鉴赏。
3、某些段落或句子的理解。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
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
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
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学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板书课题:故都的秋郁达夫)二、作家、作品简介(检查预习)1、作者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散文的能力,学会鉴赏散文;4.品味本文的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的一些表达技巧。
5.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景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的秋景特点进行讨论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大家刚刚走过一个秋天,请同学们谈谈记忆中的秋景(学生回答)。
可这秋天在女革命家秋瑾的笔下却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在辛弃疾的笔下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却道天凉好个秋”。
可见不同的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著名作家与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一、情景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情景导入:图片(特点:清,静,悲凉)1.碧天,小院,残垣,秋草2.秋蝉残鸣3.秋雨图4.枣树释题:故都北平的秋景(故都的清秋美景)作者:郁达夫,浙江富阳人(1896年12月――1945年9月)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志去日留学,1921年6月,与郭沬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了创造社。
1930年3月与鲁迅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4月移居杭州,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新加坡苏门答腊。
其代表作:《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写作背景:1934年,作者为了摆脱颓废的心态,向往北国之秋,从青岛转道北平赶秋,寻秋。
也是去寻找他那恬静,清新的心境。
文章渗透着拂之不去的人事沧桑感。
二.鉴赏课文1.总体概括感知课文问:作者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就对北国之秋的特征作了概括答:清静悲凉(板书)问:作者把这清静悲凉的特征隐藏于他所绘制的几幅画面之中,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讨论并找出共有几幅画面,对应哪个段落,给每幅画面概括出一个相应的标题。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案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总结报告、企划书、演讲致辞、策划方案、条据文书、党团资料、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business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policy docu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essay compilation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pay attention!《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案例《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案例语文教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教学辅助设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对比创设情境。
故都的秋教案(5篇)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一):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透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资料,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透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情绪,自然融化在一齐,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潜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从资料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
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潜力。
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3篇
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散文的形和神2、散文的景和情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
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
(板书课题)二、解题、作者及写作背景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
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
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
1945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一)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来概括。
明确:味。
(板书)⑴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凭语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
⑵若学生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较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
如:色、声、形、味、实、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写秋之味。
(二)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5篇)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5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二、教学重点: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四、教学方法:1、美读法。
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教学时数一课时一。
导入导语设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也留下了无数描写秋的佳作,同学们能说一说吗?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是啊,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感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
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 ——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2、解题
“故都”指明描写的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秋天的特点,为课文的讲解作好铺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五、具体探究:思考探讨
1、读第1、2自然段,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以及感觉。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对比烘托,进一步突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展示北国秋的图片(课件)
2、具体探究:秋院静观
秋院静观 一椽破屋
一碗浓茶 衰败景象,极具京韵的悠闲
碧绿的天色 清阔
②、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岐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清、静、悲凉
②、辛弃疾话秋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2《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以情选景;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枚《山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
今天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二、了解感知,梳理结构1.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这篇文章写了什么?2)文中哪几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眼中的秋景?明确:1)写了北国的秋。
2)“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
“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
三、了解感知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
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
初读完此篇课文,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
熟悉了解了课文之后,我想问问大家,文中那一部分描写的秋给你的感触最深?过程:学生找出感触最深的那一部分,朗读并说出理由,完成读和赏,教师随机点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高中一年级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写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
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
在鉴赏阅读中,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更要注意学生美感思维的激发。
2、文章特点《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
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
《故都的秋》在郁达夫大量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3.作者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
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
这一风格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风格却很统一,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
”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思路(通用14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思路(通用14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过程:一、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我们来看几例:(出示咏秋名句)那么,现代作家郁达夫眼中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番风味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欣赏他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请大家打开书。
(出示课题)二、简介作者郁达夫(出示作者介绍)三、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听课文录音,之后请大家来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整体感受。
(听课文朗读)2、请学生谈感受。
四、学生活动将你最喜欢的文段朗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五、出示题目,集中解决。
1、文题“故都的秋”包含了哪些信息?2、本文的文眼是什么?3、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几幅图画来描绘“故都的秋”的?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表现秋味的?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5、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6、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7、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为什么?8、作者运用了散文的抒情手法,请问“形”与“神”在文中各指什么,两者的结合点是什么?9、划分文章的结构。
逐一解决:1、文题“故都的秋”包含了哪些信息?“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2、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3、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几幅图画来描绘“故都的秋”的?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表现秋味的?明确:秋景图——秋院静观:槐树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雨:秋日胜果:景物的安排顺序是按照清、静、悲凉来排列的。
非常对应。
牵牛花突出的是清,槐蕊突出的是静,秋蝉、秋雨、秋枣突出的是悲凉。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找出本段的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故都的秋》教案 1教学目标要求:1、知识能力目标: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
”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秋在近代文人郁达夫心中,又该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分析文题,感受眷恋师: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生讨论,师相机点拨,达成共识:“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三)层面阅读,整体感知:1、师与二生合作朗读全文,余者思考:作者围绕“秋”写了哪些景物,你能用几个整齐的短语加以概括吗?这些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你能用课本上的一句话回答吗?2、诵读评价:3、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形成板书(见后)。
(四)得意阅读,领略意境:1、师:是啊!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孤寂的柳影里。
你能接着说下去吗?生在低回哀怨的乐曲声中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进行仿句练习。
师根据情景关系进行点拨并及时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语文1.2《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课方案一、教课内容剖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2 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睁开想像的翅膀,领会大自然,感觉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地。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点的散文,表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凄凉”,描述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经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景)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满地交融在一同。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行忽略,所以,持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睦一致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虑。
二、学生学习状况剖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课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要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课对象是民办一般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
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才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觉过散文的语言美、境界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线,开学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一定人手一册课外杂志。
诸如《读者》、《散文》、《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达到共享。
经过检查,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逗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但是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想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教师要充足指引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盛情境,培育学生拥有安静的、适合采取美的事物的气度。
三、设计思想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育为主线。
2、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
教课着重整体感知,要学生能够知人赏文,利用自己一般话过二甲及善于朗诵的优势,创建优异的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
最新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Ⅱ《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Ⅱ《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普通中见奇特,平凡中显绝妙,以普通而又富有代表性的景物表达绝妙情感的方法。
2、知人论世,较深层次分析作者文章中寄寓的情感。
3、通过文字,去触摸一个“文学的城市”。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匠心独具的不寻秋而秋味隽永的高超写作技巧。
2、解读作者文字中寄寓的独特情感。
教学设想:《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Ⅱ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名篇。
本篇写成于1934年,到现在已经70多年过去了。
70多年来时代在变迁,不变的是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都必选此篇。
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读者通过此篇,了解了“故都”,了解了“故都的秋”,了解了郁达夫。
据郁达夫的儿子郁飞回忆,《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应《人间世》社王佘杞邀写成于1934年8月17日晨的。
郁达夫在8月16日接到王佘杞的催稿快信,于8月17日晨便写就了此传世名篇,这源于郁达夫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妙笔生花的高超写作技巧。
这不得不令人佩服郁达夫平日对景物、人情观察的细致、细腻。
郁达夫摄入本文的景物都是极普通,但又极富代表性的,写入本文的人物是一些市井小人物,人物之间的对话也都是口语俗话,然而正是这些普通景物,平凡人物、口语俗话,经郁达夫的妙笔点画后却给人一种不用寻秋而秋味自隽永的感觉。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在浓浓的故都秋味中又寄寓了郁达夫特有的“清、静、悲凉”的感受。
因此,我们试图从题目入手,通过景物的选取体味郁达夫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进而知人论世去破译这种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缕清风,一片悠云,一份随意,感受梦里水乡的风姿绰绰;一杯香茗,一窗碎月,一份闲心,细读江南文化的古韵悠悠。
江南、水乡,对我辈生活于北方的人来说是一种诱惑,是一种吸引。
那北方、古都对于南方人呢?无庸置疑,同样是一种诱惑,同样是一种吸引。
一庭院落,一碗浓茶,几句闲聊,点画出故都的市井情韵;一树槐蕊,几声鸽鸣,数点秋凉,体味出故都秋天的特有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理清全文的结构,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
2.学习描写,揣摩朴素雅趣的散文语言,感悟文字拥有的无限魅力。
3.通过涵咏语段,品秋味,引导学生学习郁达夫式的独特表现自我的写景方法。
4.体味作者作为传统文人独有的文化情怀,感受作品中透露出来的独特的生命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1.《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领略大自然的多彩多姿,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2.本次市级教学研究周上课的班级是当涂一中高一(2)的学生,学生的基础相对不错。
“会读文,识表达,懂雅趣”是学习本文需着力要做的,所以课堂上问题的设置与生成,文本的理解、研读和探究等,要适度考虑到学情,尽量做到“眼中有人”。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朴素雅趣的散文语言的赏析和悲凉情感的品味。
难点:品味秋的独特的意境和趣味以及文化意蕴。
4.本课的学习拟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侧重在阅读鉴赏,品语言,赏秋味,学习郁达夫独特的审美表达。
(这次教学研究周仅完成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侧重在写作,以某个写景段为例,尝试着采用“发现自己的感觉——深化自己的感觉——独特地表达自己的感觉”的思维模式,写出“有我”之景,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明任务
设置了二种导入方案:
从学生课前阅读的孙绍振先生的一篇思想随笔《读书的三种姿势》导入。
从郁达夫的名言“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和人生的心情”导入。
设计意图:具体依据课前教师对学情的了解而定,力求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简约即可。
二、熟读课文,理文脉
1.破题,整体把握。
【教师活动】板书课题
设问:文题“故都的秋”能否换成“古都的秋”?
投影呈现。
相机点拨和总结。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
2.诵读,把握文章的内容。
【学生活动】齐读首段和末端——分角色朗读第2自然段与11自然段——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
设问:
(1)作者不远千里赶赴北平,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为的是留住这北国的秋,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有什么特点呢?
(2)课文的第2自然段与11自然段写哪里的秋?作者写出了南国秋的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写这南国的秋?
(3)文中还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和人物?
对话交流,明确,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对题目的理解,明确欣赏的角度,并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引领学生熟悉课文,梳理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品秋味
【学习活动】
(1)思考交流。
回答:作者所写的平凡的的景物、人物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体验?请你尝试着揣摩作者的这份体验。
(2)学会品读: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揣摩朴素雅趣的散文语言。
【教师活动】
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
教师范读第4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一读“都市闲人”的对话场景。
引领学生品读“庭院清秋、槐树落蕊、秋雨话凉”三个生活场景中的秋味
“庭院清秋”之品读抓手:
1.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
2.住在一椽破屋里,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子里,你也能看得到……
3.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4.从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开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5.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6.在牵牛花底,还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
归纳明确。
区别——“有我”和“无我”
历史的沧桑、文化的沉重……
赏秋人——
悠悠然的神态,一份别样的闲情、兴致,深深的欣赏、眷恋和怀念……
朴素的雅趣
独特的审美情趣
“槐树落蕊”品读:
作者在这里所欣赏的为什么不是长在树上的生气勃勃的花,而是快要死亡了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一种落蕊”?说说你的理解。
对话交流。
明确——
着眼作者所写内容角度:直面生命的衰败的感觉,启示生命的周期,逗起悲凉之意
……独特的生命感悟
着眼为文之道角度:将一种感觉写精致,深化自我的那份落寞、悲凉……
独特的审美表达
“都市闲人”对话品读(可作为机动内容)
设计意图:选点品味语言,品读秋味,紧扣独特的审美表达、唯美的生命感悟,传统文人的别样文化眼光等角度展开,教师引领与学生体悟相结合,力求能让学生沉潜文本,玩味语言,对作者表现自我的那份落寞、悲凉有所体悟。
四、深入探究,懂审美
【教师活动】
投影呈现——背景资料
◇国民政府是国民的政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府,它的基础是建立在众多人的基础上,然而现在执政的却是几个和民众相距很远、对民众漠不关心的人。
(《郁达夫自传》)◇令人愁苦的贫苦,何以与我这样的有缘?使人生快乐的富裕,何以总与我绝对的不来接近? (《零余者的觉醒》)
◇ 1896年12月7日出生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普通家庭。
四岁丧父,家庭窘迫。
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
◇一生漂泊不定,个性忧郁善感。
1913年,9月随长兄郁曼陀去日本,开始了弱国子民在国外的求学生活。
1945年8月29日在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诱骗至郊外掐杀。
◇曾于1919、1923、1925、1926、1934年先后到过故都北平,或作短暂停留,或任教北大,或看望寓居的妻儿,或因长子龙儿夭折,或携眷北上旅游、避暑。
投影呈现——理性剖析
欣赏自然美分成三个层次:一是“爱微风以其凉爽,爱花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以其对于听官愉快,爱青天碧水以其对视官愉快”。
二是“起于情趣的默契欣合”,如“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李白)。
三是“泛神主义,把大自然全体看作神灵的表现,在其中看出不可思议的妙谛”。
——朱光潜《艺术概论》
明确作者欣赏悲凉的深层原因:
忧郁善感的个人气质
传统文人的审美情怀
悲苦飘零的家国命运
生命衰亡的唯美关照……
归纳总结。
【学习活动】
(1)思考、对话交流。
回答:作者为何如此欣赏悲凉、歌咏悲凉
(2)齐读。
悼郁达夫的诗歌和文章的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力求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对审美、唯美有一种初步的感知,力求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
五、留下质疑,存期许
(1)有人认为,文章最后对于“秋”的议论,说法不完全正确,且与全文的情调和意境不吻合,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以某个写景段为例,请你尝试着采用“发现自己的感觉——深化自己的感觉——独特地表达自己的感觉”思维模式,写一个 “有我”之景的片段。
设计意图:借班上课,留下一个疑问,留下一份期许。
第二课时(略)
附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文化眼光 发现
个人气质 深化 文人情怀
家国命运 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