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登高》学案设计(附答案)

《登高》学案设计(附答案)

三维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杜甫,字,自号,故人称“ ”;曾官居工部员外郎,故人又称“”。

与齐名,并称。

是代著名的诗人。

作品主要有“ ”“ ”。

二、问题探讨1.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的写法。

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写法。

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感情更加___________。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_____的风格。

2、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联描写了怎样的意境?在此意境中作者想到了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三、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四、拓展阅读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释】①蚕丛路:蚕丛,传说中蜀国的开国君主。

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

②春流:泛指春天水涨,江水奔流;一说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

蜀城:指成都;一说泛指蜀中城市。

⑴简要分析首联与《蜀道难》首句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⑵具体描绘蜀道“崎岖不易行”的是哪几句?简要分析其中一句。

⑶颈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义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

《登高》课后练习附答案解析

《登高》课后练习附答案解析

《登高》课后练习答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凋.伤(diāo)渚.清(zhǔ)霜鬓.(bìn)B.暮砧.(zhān) 千载.(zài) 峥嵘.(róng)C.猿啸.(xiào) 憔.悴(qiáo) 朔.漠(sù)D.省识(shěnɡ) 潦.倒(liáo) 浊.酒(zhuó)项,“砧”应读“zhēn”,“载”应读“zǎi”;C项,“朔”应读“shuò”;D项,“省”应读“xǐnɡ”。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渚清沙白鸟飞回...(鸟儿飞回巢)B.无边落木萧萧..下(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C.万里悲秋常作客...(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D.百年多病独登台(年暮垂老)项,“鸟飞回”是指鸟儿盘旋着飞翔。

3.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

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

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无边落木和滚滚长江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尾联交代了自己的近况,也是对自己一生穷困潦倒的本源的总结。

其中,“艰难”既指国家动乱的时世艰难,又指诗人自身处境的艰难。

项,“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之说不正确。

4.阅读《登高》一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①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②描写,整句属于③的写法。

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④的写法。

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⑤的声态,“滚滚”写出了⑥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⑦,感情更加。

学案14:第8课 登高

学案14:第8课 登高

登高【学习目标】1.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的深沉苦痛和忧思;3.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胸怀。

【学习重点】1.分析意象中寄寓的情感;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习难点】解读作品中“悲”情的丰富内涵。

【突破方法】围绕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析文字等方法突破。

【学习时数】一课时。

【知识链接】1.解题: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58岁时去世,写这首诗时是55岁。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此时诗人还壮志未酬,而好友李白、高适、严武也相继辞世。

【教学过程】一、导入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自主学习(一)抓题目从题目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二)抓作者,了解写作背景结合前两课所学回答:此诗写于什么时间?此时的社会环境如何?作者的境遇如何?(三)抓诗句: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诗歌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引导: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

《登高》《锦瑟》学案答案

《登高》《锦瑟》学案答案

《登高》《锦瑟》参考答案《登高》答案整体感知:1、所见,所感;描写,抒情。

2、悲分析鉴赏:1、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明确: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4、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二)1、明确: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颔联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落叶飘飘,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一句仰望,一句俯视,有跌宕之气。

“无边”和“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

2、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长江滚滚――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3、明确: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点面结合,充分调动人得视觉和听觉,营造了一种寂寥,萧瑟,清冷的意境,以哀景抒哀情。

(完整版)《登高》学案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登高》学案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背诵全诗,积累古典文学知识。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知识导学】1.背景补充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 年)在夔州所作。

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

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

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712 年,这首诗是他55 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2.联系解题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王维《九月九日忆ft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猿啸()渚清()霜鬓()潦倒()浊酒()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万里悲秋常作客()()③潦倒新停浊酒杯()④艰难苦恨繁霜鬓()()【文本解读】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⑵ 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3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ft东兄弟》回答。

《登高》学案及答案电子教案

《登高》学案及答案电子教案

《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提高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的能力。

【知识导学】1.背景补充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写成了《登高》。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风格特点,说的是杜甫的诗歌风格。

“沉郁”,“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

指诗歌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极、压抑、忧愁。

“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徐急相间,音调上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沉郁顿挫连在一起就是说感情特别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个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后,这种感情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3.联系解题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诵读方法】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猿啸()渚清()霜鬓()潦倒()浊酒()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万里悲秋常作客()()③潦倒新停浊酒杯()④艰难苦恨繁霜鬓()()3.下面是以《登高》为例来谈诗歌朗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朗读时,读准语调语气很重要,如“风急天高猿啸哀”这一句,朗读时,“风急”要读得很凄寒;读“天高”时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读出那种空旷渺远的感觉。

《登高》杜甫赏析习题及答案

《登高》杜甫赏析习题及答案

《登高》杜甫赏析习题及答案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描写作者内心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的诗歌作品。

以下是一些题目及答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题目一:《登高》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登高》的主题是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及对追
求真理的渴望。

题目二:《登高》中的意象是什么?
答案:《登高》中的意象主要是自然界的景物,如山、云、星等,用以表达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题目三:《登高》中的象征手法是什么?
答案:《登高》中使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将山比喻为人生的
道路,将云和星比喻为追求真理的目标。

题目四:《登高》中的情感表达是怎样的?
答案:《登高》中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迷茫和对人生及社
会的无奈的情感。

题目五:《登高》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答案:《登高》分为五个五言绝句,每个绝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不同思考。

题目六:《登高》的主要修辞手法有哪些?
答案:《登高》中主要使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用以增强诗意和表达深层含义。

希望以上习题及答案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登高》。

《登高》学案含答案

《登高》学案含答案

2、难点:DNA复制的意义以及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的理解。
三、学案流程
1、复习导入:复习DNA的结构和特点,引出DNA的复制话题。 2、新课学习: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DNA复制的过程及特点。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DNA复制与生物遗传变 异的关系。
4、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DNA复制过程的理解。
此时他肺病缠身,生活困顿。一年又是一个秋天的重阳节,杜甫深感年老体 衰,思乡之苦,于是他独自一人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深情观赏长江美景, 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杰作《登高》。
3、学生讨论、鉴赏这首诗的内 容。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 白鸟飞回。
①这两句写了几种自然景物?主 要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1、掌握诗歌中具体景物描写的 意象。
2、领会诗人流露出来的情感。
1、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作者及背景。
杜甫,唐代大诗人(称诗圣),有诗集《杜工部集》,代表作有《春望》 《三吏》《三别》等。其人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关心 国家疾苦,抨击黑暗,向往光明。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诗人流 寓于四川夔州,
颈联:万里悲内容组成?写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② “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理解 “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独”字的含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颈联这
一联被称为千古名句,从结构上看可分哪三层?都表现了哪些内容?抒发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万里悲秋常作客: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愁绪万千; 百年多病独登台:年老多病独自登高人对自然变化人事沧桑的感慨;艰难苦恨繁 霜鬓:不幸困难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DNA复制的意义。

登高教案语言类大学习答案

登高教案语言类大学习答案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语文》人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登高》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登高》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 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2. 学会运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杜甫及其诗歌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登高》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根据诗歌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2.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诗歌中某一联或某一句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登高》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回顾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首诗?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是什么?2. 学生回答问题,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深入解读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2.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诗歌中某一联或某一句的感悟。

三、创作实践1. 教师布置作业:以《登高》为灵感,创作一首诗歌。

2. 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展示1.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创作,提出改进意见。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登高》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和人生哲理。

2. 学生回顾课堂讨论和创作实践,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创作实践中的表现。

2.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学生对《登高》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登高优秀教案附同步练习及答案

登高优秀教案附同步练习及答案

《登高》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后人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 ,又因他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

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因为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所以又称他的诗为“诗史”。

他和李白、白居易一起被称为唐朝三大诗人。

杜甫一生不得志。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 ,他34岁时,抱着“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理想来到长安应试求官。

适逢奸相李林甫玩弄权术,应试人无一录取。

杜甫困守长安达十年。

又值安史之乱。

他颠沛流离。

闻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他前往投奔,被叛军捉住,押回长安。

后来逃出,一人到达唐肃宗的临时驻地凤翔,皇上授他左拾遗的官职。

上任不久,因为宰相房琯被罢官。

他上疏营救,触怒皇帝,被贬官到华州。

公元759年他辞官西行,到了四川,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就是杜甫草堂,三年后川军叛乱,他又开始漂泊流浪。

后来在节度使严武的保荐下,做了节度使参谋等职,严武死后,他失去依靠,再次辗转于江陵、岳州、衡水一带。

公元770年冬天,这位饱经忧患的老人病逝在湘江水上一条小船里,时年59岁。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登高》学案含答案

《登高》学案含答案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杨论称赞此诗未“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三、鉴赏诗歌内容
(一)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二)思考情景间的联系。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三)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四)名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
四、鉴赏诗歌的手法
分析《登高》一诗情景交融。
五、布置作业
背诵《登高》
《登高》
参考答案
三、鉴赏诗歌内容
(一)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提示: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这两句诗在写景上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点?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
明确:这两句诗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情怀。叶落意味一年将尽,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能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连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长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难怪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二)思考情景间的联系。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登高》学案(学生用)

《登高》学案(学生用)

《登高》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的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在自身生活困顿的情况下仍忧国忧民的的伟大情况。

(知人论世)2、能快速找到诗歌的诗眼,梳理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3、能鉴赏诗中的千古名句。

4、背诵并默写全诗。

【自主学习】1. 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霜鬓()潦()倒()浊()酒2. 词义辨识(重点解释划线字):鸟飞回:萧萧:作客:苦恨:3、知识链接:(1)节日习俗:登高节我国农历九月初九为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它又名登高节、重九节。

重阳节杂糅着多种民俗风情,主要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在古代,登高几乎是重阳节的必需习俗。

(2)登临诗:登临即登高,登高之“高”,相对于平地而言,可以是山、楼、台、阁……形式不同但意义相似。

登高则可望远,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

特点:登临何处何时?目见何景何物?生发何感何思?思想感情:1、登高览胜,赞美大好河山;2、心旷神怡,阐述哲理、豪情;3、望远思乡,寄托别情;4、怀古论今,忧国、忧民、伤时、伤己。

4资料补充:(1)杜甫生平▪读书和漫游时期十四、五岁时便“出游翰墨场”,20岁开始漫游,24岁应举,不第。

却结识了李白和高适。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后再次应试又不第。

▪困居长安时期35岁入长安求官,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

【早上敲打富贵人家(曾经以朋友身份相交的王侯权贵)的大门,黄昏才见到肥壮骏马飞奔带起的尘土(权贵归来),谁知道,他却只拿出残羹冷炙来“招待”,原来寒士(亦或是落魄的读书人,或是遭贬谪的官员)的命运处处都是悲辛。

】最后通过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得到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

不久父亲去世,此后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43岁时幼子饿死。

▪陷贼和为官时期4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完整版)登高杜甫练习题附答案

(完整版)登高杜甫练习题附答案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病,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 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 “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

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3、诗歌的前四句描画出一幅深秋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后四句触景抒怀,渗透出诗人____________的心境。

4、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 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 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 的写法。

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 写法。

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 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 ,感情更加___________ 。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 ___ 的风格。

5、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其作用是什么?6、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登高》课后练习附答案解析

《登高》课后练习附答案解析

《登⾼》课后练习附答案解析《登⾼》课后练习答案⼀、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全都正确的⼀项是()A.凋.伤(diāo)渚.清(zhǔ)霜鬓.(bìn)B.暮砧.(zhān) 千载.(zài) 峥嵘.(róng)C.猿啸.(xiào) 憔.悴(qiáo) 朔.漠(sù)D.省识(shěnɡ) 潦.倒(liáo) 浊.酒(zhuó)项,“砧”应读“zhēn”,“载”应读“zǎi”;C项,“朔”应读“shuò”;D项,“省”应读“xǐnɡ”。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当的⼀项是()A.渚清沙⽩鸟飞回...(鸟⼉飞回巢)B.⽆边落⽊萧萧..下(树叶被风吹落的声⾳)C.万⾥悲秋常作客...(这⾥指到处漂泊,居⽆定所)D.百年多病独登台(年暮垂⽼)项,“鸟飞回”是指鸟⼉盘旋着飞翔。

3.对《登⾼》⼀诗的理解有误的⼀项是()A.⾸联写诗⼈登⾼的见闻。

诗⼈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了⽣动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法与⾸联不同。

如果说⾸联是⼀幅⼯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幅写意画。

诗⼈抓住典型的景物——⽆边落⽊和滚滚长江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诗⼈点明诗旨。

诗⼈登⾼望远,⽆边的落⽊,不尽的江⽔,联想到⾃⼰漂泊万⾥,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尾联交代了⾃⼰的近况,也是对⾃⼰⼀⽣穷困潦倒的本源的总结。

其中,“艰难”既指国家动乱的时世艰难,⼜指诗⼈⾃⾝处境的艰难。

项,“抒发了怨天尤⼈的牢骚”之说不正确。

4.阅读《登⾼》⼀诗,完成下⾯的题⽬。

⾸联两句中,“渚清沙⽩鸟飞回”既有“渚清沙⽩”这样的①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②描写,整句属于③的写法。

⽽“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采⽤的是④的写法。

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⑤的声态,“滚滚”写出了⑥⽓势,这两句意境更加⑦,感情更加。

(完整版)《登高》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登高》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登高》学案及答案《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背诵全诗,积累古典文学知识。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知识导学】1.背景补充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

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

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

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2.联系解题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猿啸()渚清()霜鬓()潦倒()浊酒()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万里悲秋常作客()()③潦倒新停浊酒杯()④艰难苦恨繁霜鬓()()【文本解读】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⑵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3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登高》导学案附高考诗歌鉴赏及语言运用详细答案

《登高》导学案附高考诗歌鉴赏及语言运用详细答案

《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高一语文备课组王红菊[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方法]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知识链接]1、关于整理: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2、关于作品:《杜甫诗三首》都是整理流寓夔州时所作,都作于秋天,都是律诗。

其中《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沉郁厚重。

《咏怀古迹(其三)》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

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这三首诗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

3、近体诗知识(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登高》学案及答案

《登高》学案及答案

《登高》学案及答案《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提高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的能力。

【知识导学】1.背景补充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写成了《登高》。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风格特点,说的是杜甫的诗歌风格。

“沉郁”,“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

指诗歌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极、压抑、忧愁。

“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徐急相间,音调上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沉郁顿挫连在一起就是说感情特别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个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后,这种感情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3.联系解题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诵读方法】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猿啸()渚清()霜鬓()潦倒()浊酒()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后两联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的感情?试作具体分析。

(2)前两联中,作者写了哪些景?这与诗人的情感是否和谐统一?为什么?2.“片言可以明百意”“外形凝炼,而内蕴深永”都是说诗歌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登高》 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登高》 学案

第三单元8.2 登高学案1.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的深沉苦痛和忧思;3.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胸怀。

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诗歌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

二、导学基础知识1、历史背景《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作者简介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字词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四、学习课文(一)前两联1.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2.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3.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明确: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四句八景,语言凝练2.情感:悲凉、悲壮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明确: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明确: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提高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的能力。

【知识导学】1.背景补充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写成了《登高》。

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诗歌的容与形式的风格特点,说的是杜甫的诗歌风格。

“沉郁”,“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

指诗歌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极、压抑、忧愁。

“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徐急相间,音调上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沉郁顿挫连在一起就是说感情特别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个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后,这种感情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3.联系解题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王维《九月九日忆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诵读方法】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猿啸()渚清()霜鬓()潦倒()浊酒()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万里悲秋常作客()()③潦倒新停浊酒杯()④艰难苦恨繁霜鬓()()3.下面是以《登高》为例来谈诗歌朗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朗读时,读准语调语气很重要,如“风急天高猿啸哀”这一句,朗读时,“风急”要读得很凄寒;读“天高”时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读出那种空旷渺远的感觉。

B.把握好重音也是朗读成功的必要环节,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中,“万”“里”“悲”“常”都要重读;“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多”、“独”都要重读。

以读出诗人愁苦不堪、孤苦伶仃的感情。

C.轻重也是朗读成功不成功的要素,如《登高》中,“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

D.朗读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语调、语气,还要配合表情、动作。

如读“天高”时最好仰视;“渚清”“沙白最好俯视。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登高》这朵诗苑奇葩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杰作。

千余年来,凡读此诗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②严武病逝,杜甫痛失挚友,孤苦无依,抱病弱之躯,漂泊江湖,异乡,心境凄苦异常。

③白擅长夸,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时间上的故意缩短,形象地表现出迟暮之年的到来,不知不觉,竟在早晚之间。

A.面世作客经过 B.问世作客通过C.面世做客通过 D.问世做客经过5.下面是对杜甫的《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

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合作探究】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最好用诗歌中的原词来回答)2.理解诗歌容,探究诗人的情感(1)后两联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的感情?试作具体分析。

(2)前两联中,作者写了哪些景?这与诗人的情感是否和谐统一?为什么?2.“片言可以明百意”“外形凝炼,而蕴深永”都是说诗歌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4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具体分析。

3.作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的《登高》,可谓是他沉郁顿挫风格的典之作,下面请以《登高》为例,来谈谈你对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

【巩固提升】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B.《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这组诗共八首,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C.《咏怀古迹》是组诗,共五首,文中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D.《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2.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3.“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请指出下列诗句与例句感情不相同的一项()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阅读杜甫的《江村》,回答下列两题。

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此诗作于760年,诗人暂住在西南富庶之乡——城都郊外浣花溪畔,当时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

4.这首诗的诗眼是。

5.有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失意诗人的诗意生活,洋溢着喜悦之情,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意诗人的悲苦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各抒己见。

《登高》参考答案【基础演练】1.参考答案:xiào z hǔbìn liáo zhuó2.参考答案:①暮年,晚年②远离故乡客居异乡③衰颓,失意④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极其遗憾3.答案:B4.答案:B。

5.答B 无拟人手法【合作探究】1.参考答案:悲。

(凄凉、孤独、悲伤)2(1)参考答案:万、常、多、独、恨、停万:写出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写出了流浪他乡时间之久。

多:写出了疾病缠身,当时杜甫身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右臂偏枯耳半聋”一只手已经无法动弹了。

独:感叹独自登台,无亲无友,孤苦伶仃。

恨:时世艰难,而自己命途多舛,两鬓苍苍,功业无成。

停:穷困潦倒,没酒可喝,郁积在胸中的愁闷无法得到宣泄。

(2)参考答案:登高所见的秋景: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是统一的。

①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

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②高天: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③哀猿:猿的啼叫是哀伤的。

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④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

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心也倍感凄凉。

⑤回鸟: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⑥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心无限凄凉。

⑦长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总结: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及哀猿的啼声映照出诗人心的凄凉、悲苦。

2.答案: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离乡万里之悲,身处暮年之悲,客居异乡之悲,体弱多病之悲,常年漂泊之悲,肃杀秋景之悲,孤苦无依之悲,高迥凄凉之悲。

3.参考答案:从容上来看,首先是意境的苍凉壮阔:首联十四字中诗人以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六种苍凉的意象;颔联中两句诗从大处落笔,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营造出一幅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意境。

其次是感情的悲愁难抑;不仅包含有个人的苦难,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衰老多病,孤苦无依;还有对国运艰难的悲愁(结合“苦恨繁霜鬓”来分析),再加上诗人那种郁积难舒(结合“潦倒新停浊酒杯”来分析)的爱国情感,诗人由悲人生之秋进而转向悲国运之秋,忧时伤世的忧愤愁苦之情溢于言表!再次是情感上的起伏回旋。

《登高》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

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

“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

“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

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从形式上来看,首先是对仗工整,音调铿锵。

胡应麟曾说这首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

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三四两句。

其次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作品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写江景。

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诸)。

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

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容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

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却一气呵成,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再次是词句上的精练警策,多用炼字。

【巩固提升】1.答案:C2.答案:C3.答C 表达的是畅快之情。

A、B、C和例句一样,表达的是愁思悲苦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