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导学案
【学习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
1、多样诵读,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情感;
2、品读诗歌,品景,品情,品人;
3、熟读成诵,感悟千秋诗圣的伟大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品读诗歌,品景,品情,品人
【学习方法】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案】(厚积而博发哦,只要用心你定会收获快乐!)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诵读诗歌,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2、认真限时,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牢记:先读完课文,再做本预习案。
【教材助读】
一、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
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意象:
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就是用物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的“花”“鸟”并不会流泪,惊心,表面在写物,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凄凉伤感之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古代诗歌中写到猿啼时多指哀音。其实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而是诗人心中的哀怨、愁苦、凄怆、孤寂借猿啼而写出。
四、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感情的深厚博大,沉郁悲哀;顿挫是指杜甫在表达感情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让感情在低徊中缓缓地起伏,而不是一下子喷发出来,语势有停顿转折,是感情表达的特点。
检查预习
一、读准字音
猿啸()渚()清作()客霜鬓()潦倒()浊酒()
二、诵读指导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为延长音
【我的疑惑】(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提出问题是自我能力的体现,相信你能提出很好的问题!)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的问题和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1、“一切景语皆情语”,品读首联、颔联:分别写了哪几种意象?这些意象分别用了什么词来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的?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来。
2、“三秋图,杜甫心”,品读颈联、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诗人为何而悲?请从诗中找一找,勾划后两联中的关键词,从诗中找到依据。
3、你从诗的字里行间品出怎样的杜甫形象?请以“我读出了一个的杜甫”的句式谈自己的感受。
【当堂检测】默写: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得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得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雅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唏嘘不已。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从《壮游》《三吏》《三别》《秋兴八首》,知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名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得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得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时,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得上传说中得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