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登高 导学案
登高导学案
![登高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2ec746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75.png)
《登高》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通过把握意象,再创意境,赏析诗歌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3、通过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体会其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自主学习】整体感知,结合课文注释理解重要字词,用诗意的语言解说诗歌。
【合作探究】问题一: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纵观全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通篇关目,全在一“悲”。
1、诗人悲什么?2、诗句怎样体现悲意?请结合诗句内容就你感触最深的一联作具体赏析。
自学导航:(1)可以从诗歌意象、意境、情感进行分析(2)可以抓关键词、联系表现手法等进行品析。
(3)可以联系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进行解读。
学习小结:问题二:比较《秋兴八首》与本文感情基调的异同。
总结杜甫的悲秋情怀:【拓展提升】请以“杜甫,我想对您说”为话题写一段话,表达感悟,力求精彩。
【课堂检测】(20XX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月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分)附参考答案;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首先通读全文,结合背景,从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出发。
解析:第⑴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
第⑵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①作答。
参考答案: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第8课《登高》导学案
![第8课《登高》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c6622e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af.png)
别诗体与诗风——《登高》导学案1.反复诵读,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2.分析意象,把握意境,鉴赏《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通过意象比较,明确李白、杜甫诗歌艺术风格的差异。
1.重点:分析意象,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难点:明确李白、杜甫诗歌艺术风格的差异,理解诗人的生命状态。
1课时。
课前学习任务一:1.根据诵读指导,自由放声朗读,把握读音、节奏、重音、基调。
朗诵指导:首联节奏感要强,要能感受其中所体现的画面的整体特点,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要读得高亢激昂,有节奏感,次句“渚清沙白鸟飞回”要读得回环婉转;颔联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的意味,“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在“木”和“江”两字上作适当延长,以显示余韵;颈联中的“悲”“常”“病”“独”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尾联将无限凄凉之情溢于言外,应该读得缓慢低沉,读出百感交集的意味。
2.《登高》呈现了哪些意象?各自有怎样的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完成下表。
课中学习任务一1.自由朗读,展示诵读效果。
2.听名家范读,投入诗境,体会诗歌情感基调。
3.请用一个词来表达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补充材料:《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王国维课中学习任务二品析意象,赏析诗境全诗的诗眼是“悲”字。
那么,杜甫是怎样表现“悲”的?他又是为何而“悲”呢?1.诗歌的抒情离不开意象,请品读诗歌前二联,圈出意象,关注意象的描述性信息,体会意象的特点,在导学案上完善课前任务2的表格,分析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猿的鸣叫声是什么样的?(2)“渚清沙白”在色调上有何特点?(3)“鸟飞回”该如何理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落木”如何理解?为何不写做“落叶”?补充资料:“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登高》的导学案
![《登高》的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40aed5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55.png)
《登高》的导学案《<登高>的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意境营造、语言运用、对仗技巧等。
3、背诵并默写全诗,提高诗歌鉴赏和诵读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沉情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分析诗歌的对仗手法和语言特点,感受其艺术魅力。
2、难点(1)深入领会诗歌中复杂的情感内涵,如身世之悲、家国之痛等。
(2)理解诗歌意境的营造和象征意义。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其作品大多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创作背景《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 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东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四、文本解读1、原文呈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诗句赏析(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秋风急骤、天空高远、猿猴哀鸣、水清沙白、鸟儿盘旋的凄凉景象。
“风急”“天高”“猿啸哀”,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悲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以鸟的盘旋不定,暗示诗人漂泊异乡、孤独无依的处境。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 4篇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 4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0b0034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1e.png)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篇4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理解诗歌的大意,体味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意象分析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2、赏析对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艺术特点并学以致用。
主要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巧妙导入、明确目标1、音频导入请同学们欣赏《登高》的朗读。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议)1、首联写了那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答:意象: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意境:雄浑、高远、肃杀、凄凉感情:孤独无依、漂泊痛苦2、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意境?面对此景,杜甫产生了怎样的感慨?答:景:落木无边萧萧下,长江不尽滚滚来境:苍凉、雄浑、沉郁、悲壮情: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壮志未酬3、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暮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通用7篇)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3f83e322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ea.png)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通用7篇)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贪腐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076b3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12.png)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一诗;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登高》的意境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并体验诗中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培养对诗歌文化和传统的尊重和热爱;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登高的景象,引发学生对《登高》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登高的意义和价值。
2.2 课文讲解:逐句讲解《登高》的诗句,解释生词和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2.3 课文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诗中的场景和情感;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登高》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登高》,了解诗的背景和作者;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材料和教学工具。
3.2 课堂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讲解诗句,解释生词和难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
3.3 课堂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诗中的场景和情感;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登高》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评价: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展示对《登高》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4.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创作,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堂延伸: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登高》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展示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5.2 课后延伸:学生进行诗歌研究的项目,深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创作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4650a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c0.png)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登高》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学生阅读《登高》这首诗,理解其主题和情感。
1.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杜甫的画像,引导学生思考杜甫的生平经历。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登高》诗意的理解。
1.4 作业布置: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登高》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度和解读能力。
2.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高》诗歌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2.3 教学活动:教师示范解读《登高》诗歌的方法,引导学生模仿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不同段落的理解和感悟。
2.4 作业布置: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结构和意象,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第三章:诗歌创作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规则。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创作自己的诗歌,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3.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其创作技巧。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帮助和启发,创作自己的诗歌。
3.4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一首自己的诗歌创作,可以是自由诗或押韵诗。
第四章:诗歌朗诵与表演4.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演技巧。
4.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朗诵的技巧和表演的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
4.3 教学活动:教师示范诗歌朗诵的技巧,引导学生模仿和实践。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互相评价和反馈。
4.4 作业布置: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和表演的练习。
《登高》导学案
![《登高》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2e0d5b77232f60ddcca157.png)
2011-2012学年语文科目主备人:石勇审阅人:日期:2012-5《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朗读、背诵该诗,通过“秋”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通过“秋”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1.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文本内容,勾画疑难点。
2.所有同学完成自主学习;B层完成拓展延伸之外的题目;A层全部完成并形成文字答案,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1.杜甫,字子美,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2.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二、合作探究、激情碰撞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2.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
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1 1班级:小组:姓名:评价:批阅人:3.颈联中“做客”“登台”的含义?4.尾联写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苦”是什么意思?“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三、当堂检测结合李白《行路难》与杜甫的《登高》,谈一谈两位诗人诗歌创作方法上、诗歌风格及诗歌意象上的不同。
四、课堂小结五、课外练习完成《语文习题册》题六、学后反思2。
《登高》导学案完美版
![《登高》导学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26a0d81ea5e9856a561260dd.png)
《登高》导学案一、基础知识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登高》这朵诗苑奇葩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杰作。
千余年来,凡读此诗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②严武病逝,杜甫痛失挚友,孤苦无依,抱病弱之躯,漂泊江湖,异乡,心境凄苦异常。
③李白擅长夸张,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时间上的故意缩短,形象地表现出迟暮之年的到来,不知不觉,竟在早晚之间。
A.面世作客经过B.问世作客通过C.面世做客通过D.问世做客经过2.下面是对杜甫的《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
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二.阅读理解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最好用诗歌中的原词来回答)2.理解诗歌内容,探究诗人的情感(1)后两联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的感情?试作具体分析。
(2)前两联中,作者写了哪些景?这与诗人的情感是否和谐统一?为什么?2.“片言可以明百意”“外形凝炼,而内蕴深永”都是说诗歌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4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具体分析。
3.作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的《登高》,可谓是他沉郁顿挫风格的典范之作,下面请以《登高》为例,来谈谈你对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
三.1.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8-2《登高》(导学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8-2《登高》(导学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d28dd9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22.png)
8.2 登高导学案重难点:一、文体知识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
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写作背景《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生活贫困,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大多透出无限的凄凉和感伤。
待会儿我们将通过他的诗来看其写作的风格。
另外,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他的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因而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他为“诗圣”,又称“杜工部”。
《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四、文言知识1.词语释义登高: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猿啸哀:指猿猴凄厉的叫声。
渚:水中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落木:落叶。
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难。
登高导学案
![登高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9dfe6d48d7c1c709a14501.png)
汶城中学高二语文第五册导学案主备人顾荃【学习目标】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预习案---------------------------------------------【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
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
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
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题目含义】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
------------------------------------------探究案------------------------------------------ 1、前四句勾画了一幅秋景图,请根据诗句分析,这画里有哪些景物?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画面。
提示: 1.抓住意象及其特征。
2.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3.进行生动的甚至是华丽的扩写。
4.融入个人感受。
汶城中学高二语文第五册导学案 主备人 顾荃 2、本诗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探 究 案------------------------------------------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高导学案(教师版)
![登高导学案(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b2f6412b915f804d2b16c132.png)
《登高》导学案参考答案【文本解读】1、(1)【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明确】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4)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2、【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3、(1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作客。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登高》导学案
![《登高》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7e6673f46527d3240ce09c.png)
《登高》导学案登高【唐】杜甫一、反复朗读诗歌,看看自己达到了第几重境界:第一重:能正确朗读诗歌。
第二重:能读出停顿和节奏。
第三重:能根据诗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二、在上面右边框里一句句的用现代文翻译这首诗。
不明白的词语可以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字典解决。
三、课前能背诵《登高》。
四、思考题1、前四句勾画了一幅秋景图,请根据诗句分析,这画里有哪些景物?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画面。
提示: 1.抓住意象及其特征。
2.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3.进行生动的甚至是华丽的扩写。
4.融入个人感受。
2、本诗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依据“起、承、转、合”的章法,分析本诗结构。
4、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集中在哪一个诗句上?试作分析。
五、附录《登高》这首诗,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
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
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
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
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
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
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4ccd44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45.png)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登高》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并欣赏《登高》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登高》的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手法。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简介。
《登高》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2.2 课文朗读与解读引导学生朗读《登高》,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解读诗歌的意义。
2.3 文学鉴赏方法指导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者、背景、意象等。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比较《登高》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登高》的图片或播放相关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简介诗人杜甫和《登高》的背景。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登高》,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主解读诗歌的意义,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比较《登高》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3.4 教师讲解与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讲解和引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和意象,深入解读诗歌的意义。
3.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登高》的鉴赏文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4.2 小组评价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共同提高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登高》的文本,可以是教材或相关资料。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8课 登高(导学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8课 登高(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e1a2cf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7.png)
登高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两次约见李白,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备受颠沛流离之苦,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造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唐代宗大历五年,诗人病死在湘江上的一只小船中。
作品代表作《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三别”等。
评价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
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为了抒发心中深沉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后人给予这首诗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1.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①限字句。
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②定韵脚。
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
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
④讲对仗。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登高-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登高-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22a4ff9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cf.png)
《登高-杜甫》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登高》的背景和主题。
2. 理解《登高》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4. 通过进修杜甫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情趣。
导学内容:1. 杜甫简介及《登高》背景分析2. 诗歌赏析:《登高》全文解读3. 诗歌结构分析和修辞手法探究4. 诗歌情感与意境解读5. 诗歌赏析与写作练习导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形式展示杜甫的肖像和《登高》的原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知道杜甫是哪个朝代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如何?《登高》这首诗表达了什么主题?3. 让学生自由发挥,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二、进修杜甫简介及《登高》背景分析(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杜甫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包括其出生地、主要成就和对后人的影响。
2. 分析《登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三、诗歌赏析:《登高》全文解读(20分钟)1. 逐句解读《登高》的诗句,诠释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押韵、格律等方面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四、诗歌结构分析和修辞手法探究(20分钟)1. 分析《登高》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探讨这些修辞手法对诗歌的表达效果。
2. 让学生尝试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五、诗歌情感与意境解读(15分钟)1. 引导学生体会《登高》所表达的情感,包括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对人生苦难的体验等。
2. 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诗歌所营建的情景和氛围。
六、诗歌赏析与写作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朗读《登高》,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练习仿写《登高》,让学生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室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调学生应该从诗歌中汲取哲理和人生智慧。
《登高》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c495a6f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fb.png)
《登高》导学案(教师版)一、知人论世1、诗人生平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不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2、了解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在夔州的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律之冠”的《登高》。
3、文体知识链接——律诗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两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齐读诗歌,注意节奏。
2、解标题【明确】登高诗就是指古人登高临远写景抒怀的诗歌统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延伸】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写了哪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登高》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学时安排】1学时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作品有《杜工部集》。
【自主学习】
1.总结鉴赏诗歌的“五法”。
2.梳通诗意,谈谈自己对本诗的总体感受并找出“诗眼”。
【合作探究】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共写了几种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营造什么样的意境?
2.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
3.总结意象、意境类型题的答题方法。
4.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对偶又极其精确,你能说出有哪八层意思么?
《登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创作风格及背景;
2、通过意象分析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
3、赏析对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艺术特点并学以致用;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忧思及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学习重难点】
1、通过意象分析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
2、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