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一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 1. 复习《战国策》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 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

掌握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手法和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3. 学习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舍生取义,为国家危亡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以及体会荆轲临别时悲壮的心情。

【学习重点】:学习文言知识,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学习难点】: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

正确评价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 1、作家作品《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由《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相关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

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高三语文导学案必修一文言文

高三语文导学案必修一文言文

睢宁县双沟中学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 必修一文言文 设计人:邱良叶 审核人:张广峰11课时自主导学【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的能力。

自学检测文学常识 掌握关于荀子、韩愈、苏轼、柳宗元 的文学常识 1﹑苏轼,字子瞻,号 ,谥号“文忠”。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是 之一,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 齐名,并称 ”;其词与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齐名,并称“ ”,他们两人的词风同属 派;其在书法上造诣颇深,与 并称书法“宋四家”。

在政治上属旧党,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 。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他在被贬黄州期间,游览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写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此外还写了一篇有关赤壁的著名的词《 》。

2﹑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讲究词采、体物、铺陈;这种文体起源于《诗经》、兴于《楚辞》,而盛于汉代。

- / / / 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 )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 4、君子生非异也。

( )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6、或师焉,或不焉。

( )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 8、山川相缪。

( )9、举匏尊以相属。

( ) 10、自余为僇人。

( )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4、顺流而东。

( )5、卧而梦。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安丘一中语文高二下学期导学案- 1 -- 2 -- 3 -必修一文言文答案(一)、木直中绳zhîng 輮以为轮 rïu 槁暴 gǎo pù舟楫jí跬步kuǐ驽马nú锲而不舍qiâ金石可镂lîu骐骥jì螯áo 句读 dîu 窈窕(yǎo)(tiǎo) 棹(zhào) 扣舷(xián)酾(shī)酒横槊(shuî) 匏(páo)尊枕藉(jiâ) 嫠(lí)妇愀(qiǎo)然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lú) 蜉蝣(fú)(yïu)衽(rân)席攒蹙累积(cuán)(cù) 斫榛莽(zhuï)箕踞而遨(jī)(jù) 引觞(shāng)满酌(二)通假字。

1、(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知:同“智”,智慧)4、(生:同“性”,天赋,资质。

)5、(受:同“授”,教授。

)6、(不:同“否”。

)7、 (冯:同“凭”。

)8、 (缪:同“缭”,连结,盘绕。

)9、 (尊:同“樽”,酒杯。

)10、 (僇:同“戮”,刑辱。

)11、 (趣:同“趋”,往,赴。

)(三)古今异义。

1、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6、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7、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8、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9、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10、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12、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13、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15、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16、古义:从此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1、而⑴(连词,表转折)⑵(连词,表转折)⑶(连词,表转折)⑷(连词,表转折)⑸(连词,表转折)⑹小学而大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含答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高一语文编写人:费涛涛审定人:【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知识链接】:《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过程:一. 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 解释加点词语a持千金之资币.()物 b朝服..()..() c假借..() d郎.中.() e 左右f 轲自知事不就()g 卒.()起不意 h秦王还.()柱而走 I 振.()怖大王之威j比.()诸侯之列 k唯.() l陛.() m顾.()笑武阳 n发.()图 o 自引.()而起p荆轲废.() q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r被.()八创.() s 生劫.()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①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②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二、课堂小结三、写法借鉴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四、学习反思五、当堂测验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

高一语文必修1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1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1导学案课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八段。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2、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3、学习演讲的一些技能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学,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重点】自主评点赏析,从中感受任公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性格、气质和情感,这是教学活动的重点。

【学习难点】理解三处韵文、特别是《箜篌引》和《桃花扇》这两处韵文的演讲中表现出的任公先生的情感,从而感受任公先生的爱国热情,这是难点。

【学习方法】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3、合作、探究、练习【学习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堂堂趣)一、明确学习目标(板书,解读)体会文中对梁启超深深的景仰、敬佩之情。

二、看书做记号(堂堂问)1、读作者,读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

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

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忧心如焚。

他的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2.2荆轲刺秦王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2.2荆轲刺秦王新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目标重难点】1、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2、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导学案

6.《鸿门宴》导学案学习目的: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语言积累文中活用、省略等文学现象。

第一课时导入(2分钟)一、楚汉相争背景二、本课学习内容:文常、第一二段。

自学(15分钟)一、司马迁《史记》约前145年至前90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阳夏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

迁十岁能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南北,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得罪了皇帝,被判死刑,无钱赎身,只好接受宫刑出狱,忍受耻辱,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史记》体例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重大事件谱列。

书;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

世家:叙述诸侯国的兴衰、杰出人物的业绩。

列传: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学习文课文第一、二段1.翻译原文,不懂的看《学习辞典》,同时完成《阅·思·练》上第一、二段的挖洞练习。

2.一个组的同学笔译一句下面的句子①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②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③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第一、二段中的事件,并思考一二段的作用。

事件:①(故事的开端)②(矛盾激化)③(矛盾出现转机)④作用:4、思考古人心目中的“义”(亡去不义,有功击之不义)的含义。

举文中的例说明。

互学(5分钟)对上面4道题存在问题的小组讨论解决。

生讲师讲(8分钟)评析(3分种)第二课时导入学习内容:第三段、第四段自学(20分钟)1.翻译原文,不懂的看《学习辞典》,同时完成《阅·思·练》上第三、四段的挖洞练习。

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必修1·第一单元见手抄●●必修1·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一、课前检测1、文学知识填空①编年;左丘明②春秋三传③公、侯、伯、子、男2、给加点的字词注音3、字形二、课文预习1、梳理结构2、内容探究3、语段赏析三、文言知识归类1、通假字:①已,通“矣”;②共,通“供”gōng);③厌,通“餍”④说,通“悦”yuè;⑤知,通“智”zhì;⑥“阙”通“缺”2、古今异义①古义:动词,从属二主②古义:把……作为;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③古义:使者,出使的人;④古义:那个人;⑤古义:离开3、词类活用:①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②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夜,名词用作状语,在晚上。

④亡,使动用法,使……衰亡。

)⑤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⑥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⑦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疆界)⑧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减弱。

⑨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⑩敝,形容词用作动词,侵害。

4、一词多义封、①以……为疆界,做疆界,动词;②疆界,名词之、①代词,指阙秦以利晋;②代词,代秦军;③助词“的”;④用在主谓之间其、①此事,代词;②语气副词,表示商量希望;③郑国,代词以、①连词,由于;②介词,拿;③介词,用;④表顺承,连词;而、①连词,表顺承;②表修饰,连词;③表顺承,连词;④表转折,连词焉、①语气词,表陈述;②疑问副词,为什么;③疑问代词,哪里●《荆轲刺秦王》一、课前检测1、文学知识填空国别、刘向2、字音⑪、给加点的字注音燕(yān)国;樊於(wū)期(jī);夏无且(jū);揕zhèn胸;切齿拊(fǔ)心;戮(lù)没;骨髓(suǐ)偏袒(tǎn)盛chéng水;淬cuì火;濡(rú)缕(lǚ);忤(wǔ)视;瞋(chēn)目;变徵zhǐ;厚遗wèi ;被八创chuāng;卒cù起;陛bì下3、字形(填空)戮lù屠戮//戳chuō戳穿;瞋chēn 瞋目//嗔chēn嗔怪;袒tǎn袒护//坦tǎn 坦诚;忤wǔ忤逆//怃wǔ怃然//仵wǔ仵作;淬cuì淬火//猝cù仓猝//粹cuì纯粹二、课文内容预习1、结构梳理①行刺缘起。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单元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单元导学案

【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知识复习】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夫晋,何厌之有()秦伯说()失其所与,不知()秦王必说见臣()今日往而不反者()请辞决矣()荆轲奉樊於期头函()秦武阳色变振恐()图穷而匕见()秦王还柱走()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距关,毋内诸侯()张良出,要项伯()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置之坐上。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二、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今义:2、行李之往来。

古义:今义:3、共其乏困古义:今义: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今义: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今义: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古义:今义: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今义:8、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今义: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古义:今义: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今义: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古义:今义:12、庄则入为寿古义:今义:13、将军战河北古义:今义: 14、臣战河南古义:今义: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古义:今义:16、约为婚姻古义:今义: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其含义:1、烛之武退秦师()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越国以鄙远()5、邻之厚,君之薄也()6、既东封郑()7、若不阙秦() 8、阙秦以利晋()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0、共其乏困()11、樊於期乃前曰() 1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4、皆白衣冠以送之()15、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16、使使以闻大王()17、乃朝服,设九宾() 18、群臣怪之()19、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20、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21、沛公军霸上。

() 22、沛公欲王关中。

()23、吾得兄事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全套)一、导学目标1. 了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内容和研究要求。

2. 能够根据导学案指导,系统地研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内容。

3. 培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导学内容导学案的主要内容如下:1. 第一单元寓言:怪诞的世界- 研究目标:了解寓言的特点,分析《西游记》中的寓言故事。

- 研究内容:寓言的定义与特点,从《西游记》中选择一则寓言故事进行解读。

- 研究活动:阅读《西游记》中的寓言故事,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2. 第二单元私密的文字:写给自己的信- 研究目标:理解《红楼梦》中的写给自己的信,掌握书信的写作技巧。

- 研究内容:红楼梦中写给自己的信的背景和意义,书信的结构和语言技巧。

- 研究活动:阅读《红楼梦》中的写给自己的信,并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

3. 第三单元杨柳春风:写人的不同手法- 研究目标:了解写人的不同手法,分析《古文观止》中的人物描写。

- 研究内容:写人的不同手法和技巧,从《古文观止》中选择一则人物描写进行分析。

- 研究活动:阅读《古文观止》中的人物描写,并进行思考和分析。

其他单元的导学内容请详见教材。

三、导学方法- 讲授导学案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研究目标和内容。

- 对相关文本进行阅读、解读和分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 学生讨论和分享观点,共同理解教材内容。

-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练和写作。

四、导学效果评价-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教材内容和研究要求。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练和写作。

- 学生能够展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课时布置】:四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温习文学知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全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才干。

【学习重点、难点】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可以运用所学知识翻译白话文。

学习进程:义务一、自主学习1.关于«战国策»:红对勾p30«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时,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的艺术特征:①富于文采。

言语明快流利,纵恣多变,委曲纵情。

②描写人物的性情和活动,愈加详细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生动。

③所记的策士说辞,经常援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探寻背景〔故事发作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一致中国之前的六年。

事先,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一致六国的大势已定。

现在,燕王为了却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许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结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成语积聚①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

描画愤怒到极点。

②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许已成遗迹。

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③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的样子。

描画极度愤怒。

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人教版导学案高一必修一语文

人教版导学案高一必修一语文

人教版导学案高一必修一语文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导学案是一种常见的学习辅助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语文导学案的相关内容。

导学案一:《论语》选读1. 什么是《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断。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更是一部思想深刻的哲学著作。

2. 《论语》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论语》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众多的言论和教诲。

其中,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等经典语录为代表。

3. 为什么要学习《论语》?通过学习《论语》,我们能够了解古代先哲的思想和智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导学案二:《岳阳楼记》赏析1. 《岳阳楼记》是什么?《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范仲淹所著的一篇散文,记录了他游览岳阳楼时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人生沧桑和社会变迁的感慨。

2. 《岳阳楼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岳阳楼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观,表现了人生短暂、风云变幻的主题,以及对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3. 为什么要赏析《岳阳楼记》?通过赏析《岳阳楼记》,我们能够欣赏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领略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提升自身的审美情操和文学修养。

导学案三:写作指导1. 如何写好文章?写好文章需要注意选题合理,结构严谨,语言优美。

要注意行文流畅,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避免内容松散和重复。

2. 如何提高写作水平?提高写作水平需要多读书、多积累,勤于思考,多练习。

可以通过模仿名家文章、参加写作竞赛等方式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3. 如何培养写作兴趣?培养写作兴趣可以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关注身边的故事和情感,多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思辨和表达的过程,只有兴趣才能持久。

通过对《论语》、《岳阳楼记》的学习以及写作指导的实践,相信同学们在高一语文学习中能够收获满满,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5 荆轲刺秦王本课话题——勇气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变徵之声的悲凉,让众人“涕泣”,“慷慨羽声”的激愤,让众人“瞋目”“发尽上指冠”。

而“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有力地突出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侠士性格和英雄气概。

易水送别,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易水送别,送的是希望,送的更是勇气。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2013年4月,“无腿勇士”陈州在华山景区作励志演讲,讲述他为了梦想,不断攀登,顽强拼搏的奋斗历程。

陈州6岁父母离异,8岁开始流浪,12岁从火车上摔下来失去双腿。

困顿的生活和惨痛的经历曾让他一蹶不振,甚至想过自杀,但最终他选择了勇敢面对。

为了维持生计,他要过饭,擦过皮鞋,卖过报纸……一次偶遇,他结识了改变其一生的师父,师父教他唱歌乞讨,他才意识到原来乞讨也可以有尊严,也可以受人尊重。

2012年,从东岳泰山开始,陈州依次征服了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西岳华山。

这个无腿青年,完成了自己征服五岳的梦想。

对于一个健全人来说,爬山并非易事,何况是无腿的陈州。

他用自己的双手丈量着脚下的路,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毅力最终爬上了五岳之巅。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苏轼勇者发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鲁迅勇气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特质,倘若有了勇气,人类其他的特质自然也就具备了。

——丘吉尔愚勇的人当危难未来之时,激昂急躁,情不自禁,而在危难之事临头时又销声匿迹,热血冰消。

——亚里士多德[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樊於.期( ) 戮.没( ) 揕.其胸( )偏袒.( ) 扼.腕( ) 拊.心( )自刎.( ) 收盛.( ) 以药淬.之( )濡.缕( ) 忤.视( ) 变徵.( )瞋.目( ) 厚遗.( ) 卒.起不意( )夏无且.( ) 被八创.( ) 箕踞..( )( ) 【答案】wūlùzhèn tǎn èfǔwěn chénɡcuìrúwǔzhǐchēn wèi cùjūchuānɡjījù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今日往而不反者(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答案】 1.“反”通“返” 2.“振”通“震” 3.“卒”通“猝”,突然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穷⎩⎪⎨⎪⎧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图穷.而匕首见 2.还⎩⎪⎨⎪⎧ 秦王还.柱而走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计日以还.3.顾⎩⎪⎨⎪⎧终已不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引⎩⎪⎨⎪⎧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5.就⎩⎪⎨⎪⎧轲自知事不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6.兵⎩⎪⎨⎪⎧不得持尺兵.不及召下兵.秦兵.旦暮渡易水7.见⎩⎪⎨⎪⎧ 见.陵之耻 图穷而匕首见.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8.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发.尽上指冠 9.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10.以⎩⎪⎨⎪⎧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以.试人,血濡缕 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答案】 1.形容词,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动词,尽,完结 2.动词,环绕 动词,回来 动词,回转,掉转 动词,归还 3.动词,看,回头看 连词,不过、只是 动词,拜访 4.动词,指身子向上起 动词,举起 5.动词,成功 动词,登上,坐上 6.名词,兵器、武器 名词,士兵、武士 名词,军队 7.介词,被 通“现”,显露 动词,接见 8.动词,打开 动词,出发 名词,头发 9.副词,如果真的副词,的确,确实10.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介词,按照介词,因为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函.封之(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进兵北.略地(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3.发尽上.指冠(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4.箕.踞以骂曰(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5.又前.而为歌曰(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6.皆白衣冠...以送之(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7.乃朝.服.,设九宾(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8.使使以闻.大王(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9.其人居远.未来(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1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1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答案】 1.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2.名词作状语向北3.名词作状语向上 4.名词作状语像箕那样 5.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6.名词作动词穿着白衣,戴着白帽7.名词作动词穿着朝服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9.形容词作名词远方10.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1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今义:物质上不富有。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生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生
b、古今异义:(4个)
c、通假字:(3个)
d、一词多义(3个)
e、特殊句式:(4种)
2.重点句子翻译: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b、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探究点二:第九段的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氛围,其中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探究点三:文中描写了易水辞诀和秦廷行刺这两个场面说说让你印象最深的描写是什么,文章用了哪些方法来进行场面描写?
A.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不忍杀之,以赐公
B.北蕃蛮夷之鄙人;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C.燕王拜送于庭;精兵锐卒必竭于外
D.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愿为诸君快战
3.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荆轲“果敢勇决”的一组是(3分)()
①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③左手把秦王之袖
④秦王环柱而走
【当堂检测】
阅读《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完成1—4题(22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祖,取道祭祖
B.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回头
C.群臣皆愕,卒起不意料想
D.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掷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译文
②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译文
【学后反思】
【我的疑问】
文言固定结构: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奈何】怎么办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何如】怎么样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鲍彪:“轲不足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优秀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优秀导学案(含答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知识链接】:《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过程:一. 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 解释加点词语a持千金之资币.()物 b朝服..() e 左右..()..() d郎中..() c假借f 轲自知事不就()g 卒.()起不意 h秦王还.()柱而走 I 振.()怖大王之威j比.()诸侯之列 k唯.() l陛.() m顾.()笑武阳 n发.()图 o 自引.()而起p荆轲废.() q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r被.()八创.() s 生劫.()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①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②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二、课堂小结三、写法借鉴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四、学习反思五、当堂测验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

高中古诗文必修一导学案

高中古诗文必修一导学案

高中古诗文必修一导学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积累文言知识。

(二)、能力目标: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三)、情感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一)、重 点:背诵课文,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二)、难 点:积累文言知识。

三、学习方法:小组 讨论、反复诵读、符号标注。

四、知识结构:迂回战术攻心战术婉言相劝伏笔照应详略得当波澜起伏课 题:鼓舌摇唇 纵横捭阖知识要点:文体知识 文言知识 游说艺术 写作特点【合作预习】一、查阅资料,了解文题及其作家作品等常识。

史书体例: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通 史:断代史:纪事本末体:二、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括号后面的字注音:函( )陵 氾( ) 南 夜缒( ) 陪()邻 阙( )秦 佚( )之狐 敝( )之 不知() 秦伯说( )2、解释括号前的词语:(1)以( )其无礼于晋(2)且贰( )于楚也。

(3)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4)佚之狐言于( )郑伯曰(5)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6)辞( )曰:“臣之壮也----”(7)犹( )不如人(8)无能为( )也已(9)是( )寡人之过( )也(10)然( )郑亡(11)子亦有不利焉!”许( )之。

(12)夜缒而()出(13)郑既()知亡矣。

(14)敢()以()烦执事()(15)越国以()鄙()远()(16)焉()用亡郑以()陪()邻(1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8)行李()之()往来(19)⒆共()其乏困(20)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1)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2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25)秦伯说(),与郑人盟(26)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骖乘:也叫车右,其任务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
3、坐次
(1)坐席在古代礼仪中,坐次是非常讲究的,一般来说,“宾主位,东西面,君臣位,南北面”,意思是,室中和堂(朝堂)上的坐次是各不相同的,室中是“宾主位,东西面”,堂中是“君臣位,南北面”,所以又有“南面称孤,北面称臣”的说法。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
山东:指崤山以东。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江左:即长江以东。
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7、介绍作者——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补充:
3.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补充:
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
补充: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5、成语典故
①鸿门宴。原意是指项羽和刘邦在灭秦进入函谷关以后,项羽在鸿门为刘邦设下的一次暗藏杀机的酒宴。后来,人们就用“鸿门宴”作为“敌对双方隐藏杀机的政治谈判斗争的代名词”,也泛指加害客人的宴会。
②秋毫无犯。原文“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此成语现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2)古代“座次”问题:
①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②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③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④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⑤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4、天文星象
中国天文学的传统星象体系为四象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是古人为了天文观测的需要而在赤道附近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座,并根据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命名为四象,分别是东方青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补充:
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
补充:
11.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⑤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原文“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此成语字面的意思是“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现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6、地理山川
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⑤贱称,“竖子”“竖子不足与谋”,表示责骂轻蔑。
2、官职
①左司马:掌管军政事务的官员。
②左尹:地位仅次于令尹(春秋时楚国的最高官职,掌管军政大权,战国时相当于丞相),为楚国之卿,是令尹的左右手。
③都尉:是职位仅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中“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中“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补充:
6.孰与君少长
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
补充: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补充: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
补充:
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龙虎,是皇权的标志,古人将北极星看作天帝的居所,把龙虎星象看作是天帝的守护神。这一认识被称作天子的人间帝王所承袭利用。所以古人常用天象来预测人事,把天象和人间的凶吉祸福联系起来,如彗星出现被古人认为是预兆兵灾的凶象。《唐雎不辱使命》中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因为月亮是诸侯的象征,所以这种天象是诸侯有灾的凶兆。
8、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高三年级
文言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掌握文言文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知识点
学习重难点
句式中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动词活用为名词
学习过程
鸿门宴
1.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现在进了关,财物没有掠取的东西,女子没有宠幸的人,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
补充:
2.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③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原文“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席上舞剑,企图刺杀刘邦。这成语现在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指向某人某事。
④劳苦功高。原文“劳苦而功高如此,未尝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成语意为“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了很大的功”。
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
补充:
12.沛公安在?
沛公在哪里?
补充:
背诵名句: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文化常识
1、人物称谓(古人的称谓比较复杂,有直称姓名的;有称字、称号、称谥号的;有称籍贯的。)
①封号加姓名的,如“留侯张良”,留,古地名,刘邦得天下后,封张良为“留侯”。“沛公”,文中用以称刘邦,是因为公元209年,刘邦响应陈涉起义于沛,被立为“沛公”。
②有称官职加姓名的,如“左司马曹无伤”、“左尹项伯”、“都尉陈平”
③尊称,“君”“公”“君安与项伯有故?”“公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谦称,“项伯杀人,臣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